软体动物门.

合集下载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

(5)神经系统 具有典型的4对神经节。 侧脏神经连索交叉成“8”字形。
(6)生殖系统
♂: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前列腺)→射精管→雄性 生殖孔(右侧触角顶端) ♀:卵巢→输卵管→子宫→雌性生殖孔 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母体产出的是幼体,但 幼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全部由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或很少 有营养联系。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卵胎生。
六、瓣鳃纲(Lamelibranchia) (底栖、不善活动、滤食生活) (一)代表动物—无齿蚌 (Anodonta) 1. 外部形态 贝壳(前、后、左、右、背、 腹、壳顶、绞合部;生长线) 2. 内部构造 (1)外套膜 (入水管、出水管) (2)足 (斧状,为运动器官)
(3)肌肉 前、后闭壳肌、 前后缩足肌、伸足肌 (4)消化系统 口(两侧有唇片)→食 道→胃(周围有肝脏)→ 肠(迂回于内脏团中)→ 直肠(穿过心脏) →肛门 晶杆:河蚌胃肠之间 的棒状物,位于肠内,前 端突出于胃中,与胃楯下 部相接,可能为储存的食 物。
外套膜
1.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 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 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由内、外表皮和结缔 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 外套膜的作用 ①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 ②内层上皮纤毛摆动造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排泄、 摄食等功能。 3.外套腔:位于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与外界相通.
代表动物:毛肤石鳖、鳞带石鳖、锉石鳖。
四、腹足纲(Gastropoda)
贝壳1个,呈螺旋状,故又名单壳纲(Univalvia),或“螺类”。 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陆地,为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纲。 足块状,多具螺旋形外壳; 已经记录75000种现存种类和15000种化石种类。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 壳顶 贝壳的前背方,各有一略为隆起 壳顶:贝壳的前背方, 贝壳的前背方 的部分。 的部分。 • 生长线:壳的外表面有以壳顶为圆心的 生长线: 同心圆线。 同心圆线。 • 贝壳后端有一个不闭合的裂缝,内有外 贝壳后端有一个不闭合的裂缝, 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背面的为出水孔 出水孔, 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背面的为出水孔, 腹面的为入水孔 入水孔。 腹面的为入水孔。
• 珍珠层 由叶状的霰石构成,又称壳底, 由叶状的霰石构成,又称壳底, 表面光滑, 表面光滑,它是由外套膜整个外表皮细 胞分泌而成, 胞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 度。 • 霰石:碳酸钙薄片 霰石:
• 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是珍珠贝、河 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 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 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生长线: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不是连 续不断的,在繁殖期或食物不足、气温 低等情况下,外套膜缘停止分泌。
河蚌的胃有两种特殊结构: 河蚌的胃有两种特殊结构: 胃盾、 胃盾、晶杆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种会脱落的厚皮,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种会脱落的厚皮,用 以保护胃的分泌细胞 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 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能分泌物质 形成胶质晶杆。 形成胶质晶杆。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丰富的酶。晶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丰富的酶。 粘蛋白组成 杆囊壁的纤毛摆动能使晶杆旋转, 杆囊壁的纤毛摆动能使晶杆旋转,起搅拌 和混合食物的作用 的作用。 和混合食物的作用。在胃酸的作用下晶杆 能释放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 能释放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 也有人认为晶杆的作用是贮存食物。 也有人认为晶杆的作用是贮存食物。 贮存食物
1.6 呼吸器官 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 外套膜或外套腔形成的肺 鳃 外套膜 肺 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 以肺呼吸。

动物学 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动物学 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口腔有: 口腔有: 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颚片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由许多分离的角质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 齿舌 齿片固定在一个基膜上构成,依附在一对似软骨片 齿片固定在一个基膜上构成, 的组织上,这种组织有伸缩肌, 的组织上,这种组织有伸缩肌,依靠肌肉的伸缩能 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2)足: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有不同形 足 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 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河蚌), ),斧状 ),柱状 状,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河蚌),柱状 (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 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 ),长腕 ), 如牡蛎). (如牡蛎). (3)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 内脏团: 内脏团 是背面的隆起部分,
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足块状.全部为海产, 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足块状.全部为海产,已知现 存种类约600多种及化石种类约 多种及化石种类约350种.,我国沿海 存种类约 多种及化石种类约 种, 常见各种石鳖. 常见各种石鳖. 3.无板纲(Aplacophora) 无板纲( 无板纲 ) 身体呈蠕虫状,体表无贝壳, 身体呈蠕虫状,体表无贝壳,体壁中有石灰质或角 质骨刺,腹中央有一腹沟, 质骨刺,腹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在腹沟中有一 个小形带纤毛的足.已知约250种,我国南海海域 个小形带纤毛的足.已知约 种 79m深处曾采得龙女簪(Proneomenia). 深处曾采得龙女簪( 深处曾采得龙女簪 ) 4.腹足纲(Gastropoda) 腹足纲( 腹足纲 ) 头部发达,足块状发达位于身体腹面; 头部发达,足块状发达位于身体腹面;通常有一个 螺旋形的贝壳,所以又称为螺类. 螺旋形的贝壳,所以又称为螺类.有的种类发育经 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 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本纲是软体动物中种类 最多的类群,分布广泛,已知现存种类约75000, 最多的类群,分布广泛,已知现存种类约 , 化石15000种.常见种类有各种蜗牛,田螺等. 化石 种 常见种类有各种蜗牛,田螺等.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⑮铰合部
左右两壳相接合的部分称为铰合部。铰合部位于背 缘,该部分较厚。铰合部的内方通常有齿和齿槽。当 贝壳闭合时,齿和齿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组合在一起。
根据铰合齿的数量、形式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列齿型:齿多成列;异齿型,齿形变化大,典型 种类有主齿和侧齿之分,位于壳顶卜方的齿称主齿, 主齿前方的齿称前侧齿,主齿后方的齿称为后侧齿; ▢裂齿型:铰合齿分裂或者形成位于壳顶的拟主齿, 主齿呈片状; ▢带齿型:铰合部有1突起物与韧带相连,不对称, 右壳有1窝,左壳有1突起; ▢等齿型:左右两壳铰合齿数相等; ▢贫齿型:铁合齿不发达; ▢无齿型:铰合部无齿。
软体动物门
概述 软体动物包括乌贼(头足纲)、河蚌(瓣鳃纲)、 田螺(腹足纲)和较不常见的角贝(掘足纲)、石鳖 (多板纲)等,至今已知约11万5千多种,仅次于节肢 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因为大多数种类都具有 贝壳,故称贝类。从外表上看,它们形态差别很大 (图)。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一、贝类的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左右对称(除腹足类 外),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 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 经环。 4、大多数种类都有鳃。 5、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6、发育大多数为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 期。
▢饵料以藻类为主,但也兼食微型的动物,如有孔
虫、答鲜虫、海绵、蔓足类等。
▢较大的石鳖可食用,我国东、南沿海居民有食石 鳖的习惯,现在北方沿海也有食者,但较少。近年来, 发现红条毛肤石鳖对医治淋巴结核及麻风病有一定的 疗效。
▢本纲动物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北方沿海分布
的种类较少。此外,在世界海洋中也广泛分布,如寒 带南、北极及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都有它的踪迹。

动物学 10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动物学  10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 珍珠的形成
• 由珍珠质层形成。 •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 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 珍珠囊,由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四)消化系统 四 消化系统
由口、口腔、胃、肠、肛门构成 1.消化管发达,除双壳纲由于头部退化没有口腔外,其它软体动 物都有口腔. 2.多数种类口腔内有唾液腺,口腔壁有颚和齿舌(radula)。 • 颚位于口腔的前背部,有刮食物的作用; • 齿舌 齿舌为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由有规律排列 的角质齿片组合而成。摄食时由于肌肉的伸缩,角质齿片作 前后活动而将食物锉碎舐食。齿片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 是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 3.胃 3.胃 典型结构包括晶杆、晶杆囊、胃盾。 • 胃盾 几丁质,双壳纲和一些腹足纲动物具有,保护胃的分 泌细胞,有的形成角质和石灰质的咀嚼板。 • 晶杆 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style sac),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crystalline style)。 晶杆的一部分在胃内释放出消化酶,并搅动食物,帮助消化。 • 肝脏、胰脏: 肝脏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头足类一般还有胰 肝脏、胰脏: 脏。
2.“肺 2. 肺”
• 陆生或淡水种类(椎实螺、大蜗牛、蛞蝓kuoyu)无鳃,以外套膜形 成的“肺”进行呼吸。
软体动物栉鳃的原始结构图 (C.P.Hickman,1995)
软体动物-肺螺亚纲内部结 软体动物- 构图(C.P.Hickman,1995) 构图
(七)排泄器官 七 排泄器官
• 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有2个开口:一个 开口在体腔内,另一个开口于体表。 • 肾脏 • 腺质部分 腺质部分: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腔。管 管 状部分:薄壁管,内壁具纤毛。肾孔开口外套腔。 状部分 • 肾口 肾口具纤毛,可以收集体腔中的代谢产物。 • 肾口之后是肾脏的腺体部分,其中有很多血管,血液 中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肾脏,最后经肾 脏的膨大部分——膀胱,由肾孔排出体外。 • 围心腔腺 • 位于围心腔内,是围心腔表皮分化形成的分支状腺体, 也有排泄的功能。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非连续性的,由于食物和温 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故贝壳的生长速度不均匀形 成了生长线
珍珠的形成: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 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 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 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 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泌 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 渐形成珍珠。
与微血管相比 空间大,流速 慢,效率低
经肾排泄 代谢产物
经鳃进行 气体交换
10.1.4 呼吸器官
鳃: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鳃的实质:鳃是外套膜内侧皮肤的折叠形成的 鳃的形态:
楯鳃:鳃轴两边均生有鳃丝 栉鳃:鳃轴一侧生有鳃丝 瓣鳃:鳃成瓣状 丝鳃:鳃延长成丝状 肺:陆生种类以肺呼吸
肺的实质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
圆田螺感官发达,包括眼、触角、嗅检器、平衡囊
眼1对,为视觉器官,也为皮肤内陷形成,有视网膜和晶体 触角1对,为感觉器官,其顶端有感觉细胞及神经末梢分布, 感觉灵敏。 平衡囊1对,为皮肤内陷的囊,上皮具纤毛,杂有感觉细胞, 囊内有细小的耳石(otolith)。平衡囊可维持身体平衡 嗅检器1个,为皮肤突起,是化学感受器
10.5.3 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1.头部和足部左右对称,内脏团螺旋形,不对称。 2.祖先种类左右对称。 3.胚胎发生早期左右对称,面盘幼虫后期发生扭转。 4.适应运动的需要,高耸的贝壳向后倾倒,克服爬行中的阻力, 但外套腔口受压,影响水循环,阻碍了各内脏器官的正常生理功 能。于是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身体内脏团部分沿纵轴发生180° 扭转。
(5)生殖与发育
雄性
园 田 螺 生 殖 系 统
雌性
田螺为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生长,生下即为幼螺。
雄田螺的右侧触角特化成交接器,卵胎生,这是腹足类中所持有

第8章-软体动物门

第8章-软体动物门
由鳃轴(含血管)、鳃丝(纤毛等)
鳃类型 栉鳃:梳状,如田螺; 楯鳃:羽状,如头足类; 丝鳃:丝状,如牡蛎; 瓣鳃:瓣状:如河蚌
次生鳃:本鳃消失,在背侧皮肤生出, 如蓑海牛
“肺”:陆生种类,无鳃,外套腔内部 一定区域富含血管网形成“肺”
(七)排泄系统
肾脏:后肾管
(鲍雅诺氏器)
腺质部分:肾口——围心腔 管状部分:肾孔——外套腔
前缩足肌、前伸足肌、 后缩足肌 (一端连于足, 一端附着在壳内面, 可 使足缩入和伸出)
流动于足内部的结缔组 织间隙中的血液汇流引 起足膨胀和收缩肌的收 缩等,对足的运动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后闭壳肌
4) 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食道、胃(具胃楯和晶杆盲囊)、 肠、直
肠、肛门
✓ 口的两侧各有1对三角形触唇, 大, 密生纤毛, 有感 觉和摄食功能。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第二大门,共约13万种,7个纲; 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俗称“贝类”。 具真体腔;不分节;原口动物;出现了所有的器官
系统;海生种类具有担轮幼虫期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体制 ✓ 两侧对称:少数,如蚌类; ✓ 次生性不对称:
在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幼体左右对称,成体为次生性左右不 对称,如田螺。
✓ 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 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 用的几丁质棍。
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 引起水流: 水→入水口→ 外套腔→鳃小孔→鳃内腔→水管→鳃上腔(向后流动)→ 出水口→体外
B. 鳃的功能
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辅助摄食(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 物颗粒, 送至唇片, 再入口——过滤取食);
外瓣鳃的鳃腔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 直至钩介 幼虫形成。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

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动物。

真体腔由裂腔法形成,即由中胚层形成体腔,但是很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中。

软体动物在结构上分为头、足、内脏囊和外套膜四个部分。

外套膜由外胚层、中胚层形成,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外套膜上皮细胞间隙的血液向外渗透),形成外壳,可有珍珠层(连续)、角质层和棱柱层(不连续)构成,少数种类壳被体壁包围或完全消失。

软体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出现了呼吸和循环系统,也出现了后肾管。

第一节软体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软体动物的祖先模式原软体动物一原软体动物的一般结构和生理推测原软体动物出现于前寒武纪,浅海生活,卵圆形,两侧对称,头前端,一对触角,触角基部有眼。

身体背部有盾形贝壳,贝壳最初只有贝壳素构成,以后沉积了碳酸钙,增加硬度。

身体后端、足的上方与内脏团之间形成外套腔,中间有多对鳃,以及后肾、肛门、生殖孔的开口。

原软体动物鳃的结构可能相似于现存腹足类的鳃:它是有一个长的鳃轴向两侧交替伸出三角形的鳃丝所组成,这种鳃称为栉鳃。

鳃轴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经,其中背面的血管为入鳃血管,腹缘的为出鳃血管,血流的方向正好与鳃表面水流方向相反,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气体交换。

鳃的表面布满纤毛,纤毛的摆动使水流经过,利于气体交换和捕食。

原软体动物可能是植食性的,口位于头的前端,后为口腔,口腔后为齿舌囊,齿舌囊底部为一膜带,上有几丁质的齿,齿舌和软骨上附有肌肉,可以伸缩以刮取食物,这种齿舌结构在大多数现存软体动物中仍然存在。

口腔背面为一对唾液腺的开口,分泌物润滑齿舌,并将食物颗粒粘起来,形成食物索,经过食道入胃。

胃后半部为囊状,成为晶杆囊,内有胶质棒状的晶杆,晶杆可辅助消化。

胃酸的作用主要是除去食物的粘着性,使颗粒游离,细小的颗粒经过胃上端的消化腺管进入消化腺,消化腺是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较大的颗粒在胃内细胞外消化。

肠到有部分的消化功能。

第五章 软体动物门

第五章 软体动物门
由内外旋环的关系,旋转壳有四种类型外卷式、内卷式、半外卷式和半内卷式
四、鹦鹉螺超目
角石类中切面示内部构造
体管
角石类立体图示内部构造
四、鹦鹉螺超目
隔壁颈类型多样
五、菊石超目
菊石的基本构造和鹦鹉螺类一样,如气室、住室等,但在以下方面有区别:
外形
五、菊石超目

五、菊石超目

五、菊石超目







无棱菊石型
第五章
一、软体动物一般特征与分类






软体动物的分类
二、腹足纲





二、腹足纲
腹足类外形多种多样,有锥、塔、盘、球、陀螺状等。
二、腹足纲









二、腹足纲


二、腹足纲



பைடு நூலகம்二、腹足纲






二、腹足纲





三、双壳纲






三、双壳纲

三、双壳纲






三、双壳纲
棱菊石型
齿菊石型
菊石型
六、头足类的生态
七、头足纲的演化趋势





讨论
为什么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外形特别复杂,试举例说明


三、双壳纲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蛸科:真蛸 (普通章鱼) Octopus vulgaris
面蛸科:扁面 蛸 Opisthoteuthis depressa
蛸科:水蛸 Octopus dofleini
水孔蛸科:印太水孔蛸 Tremoctopus violaceus
水孔蛸科:印太水孔蛸 Tremoctopus violaceus
红螺 俗名: 皱红螺、海螺。 分布广,以渤海湾 产量较高。 螺壳大而坚厚,呈 灰黄色或褐色,壳 面粗糙,具有排列 整齐而平的螺肋和 细沟,壳口宽大, 壳内面光滑呈红色 或灰黄色
荔枝螺荔枝螺 软体动物,骨螺科, 疣荔枝螺,别名辣螺。 形态特征 贝壳呈卵圆 形,一般33mm,宽 21mm。壳面布有疣 状突起,壳色灰白, 突起为黑灰色。 生境 与分布 生活在潮间带 中潮区的上区岩石缝 内
鹦鹉螺类
头足纲的鹦鹉螺类
Nautilus pompilius
它们属于软体动物门,是 一种重要的无脊椎动物。
鹦鹉螺类的形状多种多样, 有些角石是直的,叫做直 角石 。
鹦鹉螺类(Nautilus pompilius)的主要猎 物是三叶虫
鹦鹉螺类的头部前 端是口,口的周围 生有触手,触手是 一种运动器官
青 筋 章 鱼
深海章鱼
这个种类的章鱼 不同于其他头足 纲动物,它们一 般都没有内在骨 骼。
深海章鱼
这种头足纲动物是 深水类的25个物种 之一,生活在墨西 哥湾水下达13,000 英尺的地方。
发光章鱼
南极章鱼
小飞象章鱼
达纳章鱼
鱿鱼
鱿鱼 鱿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在 分类学上,鱿鱼是属于软体动物门——头 足纲——二鳃亚纲——十腕目的动物。鱿 鱼体内具有二片鳃作为呼吸器官;身体分 为头部、很短的颈部和躯干部。头部两侧 具有一对发达的眼和围绕口周围的腕足。

动物生物学10 软体动物

动物生物学10 软体动物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有丰富的酶。
纤毛滤食蛤类的胃和晶杆结构21
肠:胃后为细长的肠道,盘曲在内脏团中,后端 折向背方,形成直肠。直肠进入围心腔,穿过 心脏,以肛门开口于出水管旁。
特点:(肠壁无肌肉,不能蠕动;肠道无消化腺, 只能吸收已消化的营养物质)。
肝脏:消化腺,褐色葡萄状,一对,有肝管通入 胃中,是胃的主要消化腺(含淀粉酶、蔗糖 酶)。
• 足块状,多具螺旋形外壳; • 雌雄异体或同体,有的种类为卵胎生。 • 海产种类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 已经记录75000种现存种类和15000种化石种类。
A:蜗牛 Fruticicola sp.;B:瓶螺 Ampulla priamus;C:红螺 Rapana venosa;D:蜘蛛螺 Lambis sp.;E:马蹄螺 Trochus sp.;F:宝贝 Cypraea sp.;G:滨螺 Littorina sp.;H:背尖贝 Notoacmea habei;I:鲍 Haliotis sp.;J:丽口螺 Calliostoma sp.;K:冠螺 Cypraeacassis sp.;L: 饵螺 Trophonopsis echinatus。
• 河蚌的主要呼吸器官是瓣鳃,是外套膜 内侧皮肤折叠形成的。
• 河蚌的鳃由内、外两对鳃瓣组成,分列 在内脏团的两侧。
• 每侧两片鳃瓣,共四片; • 一个鳃瓣由内鳃小瓣和外鳃小瓣组成。
• 鳃上腔:两鳃小瓣的前、后缘及腹缘相 互愈合,背面分开,形成鳃上腔;
• 鳃丝上被有纤毛:纤毛的摆动不受神经 控制,但与水温、含盐量有关;
河蚌雌雄异体,外形无明显的区别;雌雄生殖腺都 位于内脏团中,足的上方,呈葡萄状,形态相似。
生殖腺成熟时,卵巢呈淡黄色,精巢呈乳白色。 经过短的生殖导管,生殖孔开口于肾孔后下方的鳃 上腔内,很小。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13 万种,此外还有约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运动敏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

如乌贼、田螺、蜗牛等。

有的种类(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

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2、足部: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腹足纲(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来爬行。

多板纲(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

掘足纲(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3、内脏团(visceral mass):除头和足外,身体的其他部分即为内脏团,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位于足的背面。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二、外套膜(mantle):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mantle cavity), 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

三、贝壳(shell):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Malacology)。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贝壳(shell)
• 软体动物除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都有由外套膜分泌 形成的贝壳,通常位于身体的最外面,为保护器官。
• 但不同的种类,贝壳的数目、形态变化很大:
• 无板类——无壳;
• 腹足类、单板类、掘足类——1片贝壳;
• 瓣鳃类——2片贝壳;
• 头足类——贝壳退化为内壳或成体完全消失;
• 多板类——8片贝壳。 • 贝壳的形态及其上的纹、刺、肋、齿等是分类的依据 之一。
软体动物-肺螺亚纲内部结构图(C.P.Hickman,1995)
循环系统
• 软体动物是真体腔动物,但其体腔不如环节动物那样 发达,而是退缩局限于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器官的 内腔。
• 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同时出现,存在于身体各器官 组织之间。
• 这些组织间隙充满的不是体腔液而是血液,故名血 窦(blood sinus)或血腔(haemocoel),因此,循环 系统是开管式的:血液从心耳进入心室,由动脉流入 组织间不规则的血窦,再从血窦回到心耳——开管式 循环。
• 肝脏、胰脏 肝脏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头 足类一般还有胰脏。
纤毛滤食蛤类的胃和晶杆结构
•肛门 通常位于 外套腔出水口附 近,双壳纲的在 身体后端;腹足 纲动物在发育早 期由于经过身体 扭转,使肛门移 至前方;头足纲 的多位于外套膜 形成的内漏斗。
软体动物食性复 杂 肉食性、植
食性、滤食和沉 积取食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 目前记录的现存的 软体动物大约有11.5 万种,
• 此外还发现了3.5万 种化石,
• ——动物界中仅次 于节肢动物的第2大类 群
• 根据身体构造的不 同,将软体动物分为7
软体动物分纲图-演化、相对 丰度(C.P.Hickman,1995)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前鳃亚纲:鲍鱼、钉螺、 田螺、马蹄螺等 后鳃亚纲:海牛、海兔等 肺螺亚纲:椎实螺、蜗牛、 蛞蝓等。
14
15
16


3、掘足纲:
1)代表动物:角贝 2)特点:象牙状两端开 口的贝壳,头不明显, 足圆锥形,用于挖掘泥 沙,使身体其半部埋在 泥沙里。无鳃,用外套 膜呼吸。海产。经济意 义不大。
17
9

7、神经系统不同种类差异大: a 最低等为梯形神经; b 四对神经节和神经索 c 发达的神经系统:

头足纲有发达的脑,且有软骨包围。
10

8、生殖与发育

软体动物多为雌雄异体,少为雌雄同体,多为异体受精。 个体发育除了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其他 种类发育多经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淡水种类具勾 介幼虫。(腹足纲、头足纲直接发育)
11
主要纲的分类鉴别特征比较
体制 多板纲 两侧对称 腹足纲 不对称 贝壳 8片 1个 头部 不明显 明显 足 柱状 块状 鳃 6-数十对 1对 代表动物 各种石鳖 田螺、鲍 鱼、宝贝
掘足纲 两侧对称
瓣鳃纲 两侧对称
1个
2片
不明显 柱状
退化 斧状

2对
角贝
珠蚌、扇
贝、蛏、牡蛎
头足纲 两侧对称 有壳亚纲 无壳亚纲 1 无或有内壳 发达 腕状 无吸盘 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盘 2对 1对 鹦鹉螺 乌贼、章 鱼、长蛸
二、主要类群

1、双神经纲:
(1)代表动物:石鳖 特点: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贝壳八片,覆瓦状。头部不明显,无眼 和触角。足扁而宽,占整个腹面。有外套沟。神经系统呈梯形。海产。 600种。无经济意义。
13
2、腹足纲: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概述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第三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四节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概述
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的划分
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左右对称。身体分头、足、 内脏团三部分。
1.头部:口,眼,触手和其它感觉器官 。 2.足:为运动器官,叶状,斧状,柱状。 3.内脏团:内脏器官,如消化,循环,生殖。
(Proneomenia) 特点:无板纲动物的身体呈圆柱形蠕虫状,体长多在5厘米以下,左右对称,细 长或短粗,无贝壳,但外套膜极发达。外套膜边缘在腹面愈合,形成包围身 体的管,末端有一个排泄腔(外套腔),多数种类在腔内有腔内有一对羽状 鳃,腔后为肛门;爬行类型仅有鳃叶状褶襞。体表被具石灰质细棘的角质外 皮,头小,口在前端腹侧,躯体细长,腹侧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沟中有 一小形其纤毛的足,有运动功能。无板纲动物无触角、眼等感觉器官:肠为 直管状,齿舌有或无;心脏为一心室一心耳,血管系统退化,神经系统似多 板纲,但出现了神经节。雌雄同体或异体,肾管有生殖导管的功能。个体发 生中有担轮幼虫期。
过头部正中切面,示原始软体动物的齿舌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在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
泄器官的内腔。 ❖ 初生体腔:形成血窦。 ❖ 循环系统:心室1个,心耳1个或2个 ❖ 开放式循环:腹足类,双壳类等。 ❖ 闭管式循环:头足类。快速游泳种类为闭管式。 ❖ 血液无色,但有些种类因血中含血红素血液为红色。
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侧神经和足神经组成。这类被称为活
化石的原始贝类的发现,对研究贝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 新的资料。
口 口盖 腮
贝壳

A
A
外套膜

9.软体动物门

9.软体动物门

红螺
方斑东风螺
浅缝骨螺
鹬头骨螺
笔 螺
瓜 螺
织锦芋螺
字码芋螺
金 唇 榧 螺
台 湾 榧 螺
笔螺
织锦芋螺
斑鹑螺
蜘蛛螺
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
贝壳一般不发达,有退化倾向,亦有全缺者。除 捻螺外都无厣。外套膜大多消失。侧脏神经索 不扭成“8”字形。鳃和心耳一般在心室后方, 故名之。雌雄同体,两性生殖孔分开。海产。 分为8个目。
本章要点:
•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重点)
•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难点) • 腹足纲 • 瓣鳃纲 • 头足纲 •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柔软不分节,由4部分构成:
• 头部:生活方式不同其发达程度不同。
退化或消失:河蚌
不发达: 发达: 石鳖 乌贼,田螺,蜗牛
• 足部:生活方式不同其形态不同。 斧状,叶状,柱状,腕状。 • 内脏团:位于足背侧,多数种类左右对称, 少数扭曲呈螺旋状。
(八)神经系统
• 较高等的种类有4对神经节 脑神经节:发出神经到头部及体前部,司感觉 足神经节:发出神经至足部,司运动和感觉
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发出神经到各内脏器官 特点:神经系统有集中的趋势,有的种类形成了 脑,外有软骨包围,如头足类。 • 已分化出触角、眼、嗅检器、平衡囊等感觉器官。
• 消化道最大的特点:动物界中最早出 现大型消化腺的动物(唾液腺、肝 脏)。
(五)体腔及循环系统
• 体腔 • 次生体腔退化,仅残留围心腔、生殖和排泄器官 的内腔。 • 初生体腔广泛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形成血 窦。 特点:真体腔和假体腔并存。 •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 特点:具有真正的心脏。一般为一心室二心耳。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

第十章软体动物门第十章软体动物门第十章软体动物门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掌握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及头足纲的主要特征,了解软体动物的重要经济种类。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无齿蚌。

主要特征: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

体分头、足、内脏团,其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此膜分泌贝壳,保护身体。

用鳃呼吸(外套腔与呼吸的关系)。

体腔退化,开管式循环。

神经系由四对神经节组成。

大多雌雄异体,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一、身体柔软,多为两侧对称(除腹足纲外),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二、具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来源: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形成外套腔(出、入水孔)外层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内层上皮:具纤毛内层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并通过出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外层上皮:分泌物贝壳有助运动(如头足类)呼吸(如蜗牛)出、入水管:瓣鳃类等软体动物左右两片外套膜紧贴二壳内,其背面与内脏团的皮肤相连,腹缘游离,生活时左右腹缘互相紧贴,构成了其中的外套腔,外套腔之后端形成两个外管,上为出水管,下为入水管。

入水管稍大,且有感觉乳突,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三、贝壳(贝类):1-2或8片贝壳,形态各异来源:贝壳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成分:碳酸钙(占95%)及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角质层保护柔软的身体。

四、足为运动器官,头足类的足变为腕和漏斗。

五、消化系统呈U字形,有消化腺(唾液腺、肝脏等)。

除瓣鳃纲外,口内一般有颚片和齿舌(特有)。

齿舌: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外)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摄食时,由于肌肉伸缩,齿舌可前后活动,以锉刮食物。

齿舌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默囊: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在直肠的末端近肛门处有一导管,连一梨形小囊,即墨囊。

第七章软体动物门

第七章软体动物门

泥蚶(Arca granosa)蚶科。壳
卵圆形,坚厚,顶突出,放 射肋发达,共有18-20条, 有细密铰合齿。完表面白色, 被有褐色薄皮,内面灰白色。 栖息浅海软泥滩中。我国南 北沿海均产。供鲜食或酱油 醉渍。壳供药用。广东、福 建、浙江、山东等省早已人 工养殖,是我国著名经济海 产之一。
江珧(Pinna(Atrina)pectinata)
进行呼吸、排泄和摄食。
贝壳及外套膜的结构
三、贝壳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一般1-2个, 形状和数量变化较大。 成分:碳酸钙(95%)及少量壳基质。由外套 膜分泌而成。
结构:分三层。 角质层(外):薄、透明、具光泽。耐酸碱, 保护贝壳。 壳层(中):厚,由方解石构成。 珍珠层(内):具光泽,由叶状霰石构成。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现记载约13万种,还有约3.5万种 化石种类,是动物界第二大门。大多 数软体动物具贝壳,故又称“贝类”。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的相同特征:
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 个体发育具担轮幼虫等。
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是沿 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 一支。
● 神经系统:不发达,仅具3对神经节。感官不发达。
●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1对,位于内脏团 中。个体发育经过钩介幼虫期。
2、瓣鳃纲重要种类
约2万种,根据绞 合齿形态、闭壳肌发育 程度及鳃的结构,分为3 个目:列齿目(泥蚶、 毛蚶等)、异柱目(贻 贝、珍珠贝、牡蛎、扇 贝等)和真瓣鳃目(河 蚌、砗磲、河蚬、文蛤、 蛏等。
● 结果一侧的心耳、鳃、肾等器官由于受压而退化, 只剩单个,原来左右平行的侧脏神经索扭成“8”字 形;这样,贝壳保持了原有容积,又降低了高度, 使其运动灵活。

软体动物门名词解释

软体动物门名词解释

软体动物门名词解释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里的一个门,从物种多样性来看,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仅次于数量最多的节肢动物门,其已确认的物种数量大约有十万多种。

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适应力很强,能适应很多很多不同的环境,其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流、湖泊,从平原到山脉,陆地、淡水和咸水多种栖息地中都有大量的软体动物门的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种。

而在海洋生物当中,比重占约20%几的软体动物更在所有动物中排名第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河蚌的胃有两种特殊结构:
胃盾、晶杆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种会脱落的厚皮,用以 保护胃的分泌细胞 。 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能分泌物质形 成胶质晶杆。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丰富的 酶。晶杆囊壁的纤毛摆动能使晶杆旋转,起搅拌 和混合食物的作用。在胃酸的作用下晶杆能释放 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 也有人认为晶杆的作用是贮存食物。
贝壳的前背方,有一略为隆起的壳顶, 在壳的外表面有以壳顶为圆心的同心圆线, 即为生长线。
贝壳后端有一个不闭合的裂缝,内有外 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背面的为出水孔,腹面 的为入水孔。
2、结构与功能
2.1 外套膜 河蚌的外套膜紧贴在贝壳的内面,
是在左右两侧裹着软体的两片薄膜。
在生活状态下,外套膜的缘膜相互紧贴,在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外套腔。外套膜的后缘 加厚突出,左右相合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
2.8 发育
受精卵即在外鳃腔内继续发育成钩介幼虫。 钩介幼虫从母体逸出,遇到鱼类便用足丝钩附 在鱼的鳃或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寄生生活后 完成幼体发育,变成幼蚌,脱离寄主,落入水 中继续发育。
河蚌生活史
第三节 软体 根椐体制的对称与否、贝壳、鳃及运动 器官的特征,分为7 个纲: 单板纲 无板纲 多板纲 掘足纲 腹足纲 瓣鳃纲 头足纲
管状部(膀胱):为薄壁的管状物,位于肾脏 背面。管腔内有纤毛。膀胱以肾孔开口于鳃上腔。
2) 围心腺(凯佰尔氏腺) 位于围心腔前端,为赤褐色分支状腺体。 围心腺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排泄物从血管中渗 出,聚集在围心腔内,再经肾脏排出体外。
2.6 神经系统
由三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 节组成。神经节之间有神经相连。 为分散中心式神经系统
外套膜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 伸形成的膜性结构,是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 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 。
外套膜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团和足部,是一 种重要的功能器官: 1)分泌物质形成贝壳。 2)外套膜围成的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
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的开口。
3)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3、 真体腔极度退化
2.4 体腔与循环系统
河蚌为开管式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窦组成。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具一心室,二心房。
2.5 排泄系统(见教材p217图9-28)
河蚌的排泄系统由肾脏和围心腺二部分组成: 1) 肾脏:位于围心腔的两侧,分腺体部和管状部 腺体部(肾体):为海绵状厚壁组织,黑褐色, 以有纤毛的肾口与围心腔相通。肾通过肾口接受围 心腔里的排泄物,也能接受从流经肾体的血液中渗 出的排泄废物,进入后面的膀胱部。
思考题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试述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间的亲缘关系并说明依据。 3、软体动物门各个纲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和种类。 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5、软体动物的系统发育? 6、试述软体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的相互适应。
2、 具有贝壳和外套膜 贝壳 大多数软体动物身体外面具有贝壳,是
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不同种类的贝壳的形态、 数目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都有三 层结构: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
1)角质层: 为最外层,薄而透 明,具黑色光泽。 主要成分:壳质素
由外套膜边缘内侧 分泌而成。 随着动物生 长,面积逐渐扩大。
●足宽大,吸附力 强。 ●足四周与外套膜 之间有一外套沟,在 沟的两侧各有一列鳃。
2、腹足纲
如:田螺等
●具一螺旋形的贝壳
●头部明显,具眼和触角 ●内脏团旋转,不对称 ●足发达,块状 ●鳃一个,栉状
腹足类身体扭转示意
3、掘足纲
如:角贝等 ●具贝壳一个,呈弯曲的长管状。贝壳两端开口 ●无鳃,以外套膜进行呼吸。 ●足柱形,能挖掘泥沙
肝脏:在胃的周围有一对大型肝脏,为消化 腺,能分泌消化酶,也能吞噬食物微粒进行细胞 内消化。
肠:胃后为细长的肠道,盘曲在内脏团中,后 端折向背方,形成直肠。直肠进入围心腔,穿 过心脏,以肛门开口于出水管旁。 特点:肠壁无 肌肉,不能蠕动; 无消化腺,只能 吸收已消化的营 养物质。
河蚌不能主动 捕食,依靠水流 带入微小的有机 颗粒、小形动物 和藻类为食物。
2.3 呼吸系统
河蚌以瓣鳃为呼吸器官。鳃是外套膜内侧皮 肤的折叠形成的。
河蚌的鳃由内、外两对鳃瓣组成,分列在 内脏团的两侧。 每一鳃瓣由2片鳃小瓣组成。鳃小瓣之间以 瓣间隔相连。 鳃小瓣由许多纵向排列的鳃丝和横向排列 的丝间隔连接而成。丝间隔和鳃丝之间的小孔 为鳃小孔 。
2 片鳃小瓣下缘及前后缘是愈合的,背面 分开,通鳃上腔。连接鳃小瓣的瓣间隔之间形 成鳃水管。 水流从入水孔进入外套腔后,经鳃小孔 进入鳃水管,向上流入鳃上腔,从出水孔排出 体外。因在的隔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流经 过时进行气体交换。
2.7 生殖
河蚌为雌雄异体,但在外形上无区别。
雌雄生殖腺都位于内脏团中,呈葡萄串状, 形态相似。生殖腺成熟时,卵巢呈淡黄色,精 巢呈乳白色。繁殖时,成熟卵不排出体外,从 雌蚌的鳃上腔进入外鳃腔内。精子从雄蚌出水 孔排出,随水流经雌蚌的入水孔进入雌体的外 套腔,再到达外鳃瓣的鳃水管内,与卵结合受 精。
5.2 无壳亚纲 例如:乌贼、章鱼 ●不具外壳,有的种类有内壳 ●腕足8-10个,具吸盘 ●鳃1对
长蛸、短蛸
主要纲的分类鉴别特征比较
体制 多板纲 两侧对称 腹足纲 不对称 掘足纲 两侧对称 瓣鳃纲 两侧对称 贝壳 8片 1个 1个 2片 头部 不明显 明显 足 柱状 块状 鳃 6-数十对 1对 无 2对 代表动物
在外套腔内,水流从入水孔进入,从后方 流向前方,将食物带入口中。水流经过外套 腔内的鳃时,营呼吸作用,呼吸水流从鳃出 来后经出水孔排出。同时将排泄物带出体外。
2.2 消化系统
由口、唇瓣、食道、胃、肠、肛门、消化腺组成。
口:位于身体前端,前闭壳肌的下方。 唇瓣:有感觉和摄食功能。 外触唇:与外套膜相连,在背方形成 上唇。 内触唇:与内脏团相连,形成下唇。 食道:短而宽,下接膨大的胃。
3、腹足类较原始;瓣鳃类与腹足类接近 (原始种类具盾鳃等);掘足类接近于原始瓣鳃 类(头部不明显,成对的肾,脑神经节与侧神经 节分开);头足类为一古老的类群,既有原始软 体动物的特点(生殖腺与体腔相通[似无板纲], 胚胎发育早期无肾[似多板纲和无板纲],生殖导 管源于体腔导管[似多板纲])又有高度进化的特 征(有机结构复杂,神经系统高度集中,眼的结 构似脊椎动物,闭管式循环系统,直接发育等) 可能是很早分出的一枝,沿着更为活跃的生活方 式发展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功能:保护贝壳的 中、内层不被碳酸溶解。
2)棱柱层: 也称为壳层,为中间一 层,占椐贝壳的大部分。 主要成分:
棱柱形碳酸钙晶体
由外套膜边缘背面 的细胞分泌而成,随着 生长面积不断扩大,但 其厚度不增加。
3)珍珠层:也称壳底 为最里层,有珍珠光泽 主要成分: 呈水平排列的碳酸 钙薄片。
由整个外套膜外表 面分泌而成。随着生长 厚度不断增加。 珍珠即在珍珠层内 形成。珍珠的形成是外 套膜对外来物的反应。
笫九章
软体动物门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身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 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头部:具口、触角、眼和其它器官。
足:着生在身体腹面, 头的后方,有丰富的 肌肉组织,是软体动 物的运动器官。 内脏团:一般在足 的背部,是心脏、消 化、生殖等内部器官 的所在部位。
1、单板纲
原始类群。已经灭绝了近4 亿年,1952 年又在 太平洋沿岸哥斯达黎加 3570 米的深 海处发现 1种,定名为新碟贝,被视为活化 石。
2、无板纲
原始类群。生活于低潮线下10 米至 深海海底。蠕虫状,无贝壳。如龙女簪 (音zan)、新月贝、毛皮贝。
3、多板纲
如:各种石鳖 ●具8 块贝壳,呈 覆瓦状排列
各种石鳖 田螺、鲍 鱼、宝贝
不明显 柱状 退化 斧状
角贝 珠蚌、扇 贝、蛏、牡蛎
头足纲 两侧对称
有壳亚纲 无壳亚纲 1 无或 有内壳
发达
腕状
无吸盘 有吸盘 2对 1对
鹦鹉螺 乌贼、章 鱼、长蛸
第四节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育
1、与环节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具担轮 幼虫,后肾管等与环节动物多毛类近似)。
2、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较原始(次 生体腔发达,近似梯式神经,蠕虫形,无壳, 多数器官分节排列等)。
4、瓣鳃纲
如:各种贝类、蚌类等 ●具两片贝壳 ●头部退化 ●足斧状 ●具瓣鳃
砗磲(音che qu)
5、头足纲
如:乌贼 、鹦鹉螺等 ●有或无贝壳 ●头部发达,具一对发达的眼睛 ●鳃羽状 ●足特化为腕足和口漏斗,腕足排列在口的周围 分为二个亚纲: 有壳亚纲(四鳃亚纲) 无壳亚纲(二鳃亚纲)
5.1 有壳亚纲 例如: 鹦鹉螺 ●有外壳,螺壳内分隔成许多小室 ●腕足数十个,不具吸盘 ●鳃2对 鹦鹉螺 有活化石之称,为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
由于结缔组织的侵入,真体腔极度退化,缩 小为围心腔、生殖管腔和排泄管腔。 除真体腔外,初生体腔同时存在,初生体腔 内充满血液,因此称为血窦。
4、 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 鳃
第二节 代表动物 - 河蚌 Anodonta
1、 外部形态
躯体侧扁,具左右两片贝壳,前端稍钝,后端 稍尖,背面有韧带相互铰合,腹缘分离。 韧带富有弹性,有能使贝壳左右张开的功能。 贝壳的闭合主要靠前、后闭壳肌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