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梳理】一、自变量与因变量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区别与联系联系:1、两者都是某一过程中的变量;2、两者因研究的侧重点或先后顺序不同可以互相转化。
区别:先发生变化或自主发生变化的量后发生变化或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
3、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
⑤总价=单价×总量。
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4、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二、变量关系的表现方法1、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
列表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2、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图像法:利用图像来表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运用非常广泛。
注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三、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 随着自变量x 的增加(大)而增加(大));2. 随着自变量x 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 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 随着自变量x 的增加(大)而减小).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 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 逐渐增加(大)等等. 四、估计(或者估算) 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 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 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 的值;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例题讲解】例1: 某蓄水池开始蓄水,每时进水20米3,设蓄水量为V (米3),蓄水时间为t (时) (1)V 与t 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2)用表格表示当t 从2变化到8时(每次增加1),相应的V 值? (3)若蓄水池最大蓄水量为1000米3,则需要多长时间能蓄满水? (4)当t 逐渐增加时,V 怎样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好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变量之间的关系》检测题(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为了更好地保护水资源,造福人类,某工厂计划建一个容积为200m3的污水处理池,池的底面积S(m2)与其深度h(m)满足关系式:S•h=200,则S关于h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2.已知圆柱的高为3 cm,当圆柱的底面半径r(cm)由小变大时,圆柱的体积V(cm3)随之变化,则V与r的关系式是 ( )A.V=πr2B.V=9πr2C.V=13πr2D.V=3πr23.用固定的速度向如图所示形状的杯子里注水,则能表示杯子里水面的高度和注水时间的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4.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x/kg012345y/cm2020.52121.52222.5A.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B.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 cmC.物体质量每增加1 kg,弹簧长度y增加0.5 cmD.所挂物体质量为7 kg时,弹簧长度为23.5 cm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量 x , y 满足 x + 3y = 1 ,则 y 是 x 的函数B.变量 x , y 满足23y x=--,则 y 是 x 的函数C.变量 x , y 满足∣ y ∣= x ,则 y 是 x 的函数D.变量 x , y 满足 y2 = x ,则 y 是 x 的函数6.下列各图给出了变量x 与y 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y 是x 的函数的是( )A .B .C .D .7.根据图示的程序计算变量y 的对应值,若输入变量x 的值为-1,则输出的结果为( )A .-2B .2C .-1D .08.油箱中存油20升,油从油箱中均匀流出,流速为0.2升/分钟,则油箱中剩余油量 Q(升)与流出时间t(分钟)的函数关系是( )A .Q =0.2tB .Q =20﹣0.2tC .t =0.2QD .t =20﹣0.2Q9.如图,在ABC △中,6BC ,AD 为BC 边上的高,A 点沿AD 所在的直线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变化,当ABC △的面积为48时,AD 的长为( ).A .8B .16C .4D .2410.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60º,AB=DC=2,AD=1,R 、P 分别是BC 、CD 边上的动点(点R 、B 不重合,点P 、C 不重合),E 、F 分别是AP 、RP 的中点,设BR=x ,EF=y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11.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长AB为5,宽BC为4,E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AE⊥EF,EF交CD于点F,设BE=x,FC=y,则点E从点B运动到点C时,能表示y关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12.某油箱容量为60 L的汽车,加满汽油后行驶了100 Km时,油箱中的汽油大约消耗了1,如果加满汽油后汽车行驶的路程为x Km,邮箱中剩油量为y L,则y与x之间的函数解5析式和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 )A .y=0.12x ,x >0B .y=60﹣0.12x ,x >0C .y=0.12x ,0≤x≤500D .y=60﹣0.12x ,0≤x≤500 二、填空题13.拖拉机工作时,油箱中的余油量Q (升)与工作时间t (时)的关系式为406Q t =-.当4t =时,Q =_________,从关系式可知道这台拖拉机最多可工作_________小时.1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边固定,高发生变化时,面积也随之发生改变.现已知底边长为10,则高从3变化到10时,三角形的面积变化范围是____.15.如图,都是由边长为1的正方体叠成的图形。
(必考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变量之间的关系》检测题(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30,则长方形的面积y 与长方形一边长x 的关系式为( ) A .y=x(15-x)B .y=x(30-x)C .y=x(30-2x)D .y=x(15+x)2.某地区用电量与应缴电费之间的关系如下表: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用电量(千瓦•时) 1234…应缴电费(元)0.55 1.10 1.65 2.20 …A .用电量每增加1千瓦•时,电费增加0.55元B .若用电量为8千瓦•时,则应缴电费4.4元C .若应缴电费为2.75元,则用电量为6千瓦•时D .应缴电费随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3.某地海拔高度h 与温度T 的关系可用T=21-6h 来表示(其中温度单位为℃,海拔高度单位为km),则该地区某海拔高度为2 000 m 的山顶上的温度为 ( ) A .9 ℃B .7 ℃C .6 ℃D .3 ℃4.五一节,小丽独自一人去老家玩,家住在车站附近的姑姑到车站去接小丽.因为担心小丽下车后找不到路,姑姑一路小跑来到车站,结果客车晚点,休息一阵后,姑姑接到小丽,和小丽一起慢慢的走回了家.下列图象中,能反映以上过程中小丽姑姑离家的距离s 与时间t 的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 .B .C .D .5.函数y=5x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为( ) A .x >5B .x≠5C .x≠0D .x≠0或x≠56.甲、乙两人沿相同的路线由A 地到B 地匀速前进,A ,B 两地之间的路程为20km ,他们前进的路程为s (km ),甲出发后的时间为t (h ),甲、乙前进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速度是4km /hB .甲比乙晚到B 地2hC .乙的速度是10km /hD .乙比甲晚出发7.新农村社区改造中,有一部分楼盘要对外销售. 某楼共30层,从第八层开始,售价x (元/平方米)与楼层n(8≤n<30)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楼层n89101112…售价x(元/平方米)20002050210021502200…则售价x(元/平方米)与楼层n之间的关系式为()A.x=2000+50n B.x=2000+50(n-8) C.n=2000+50(x-8) D.n=2000+50x8.某大剧场地面的一部分为扇形,观众席的座位数按下列方式设置:排数(x)1234…座位数(y)50535659…有下列结论:①排数x是自变量,座位数y是因变量;②排数x是因变量,座位数y是自变量;③y=50+3x;④y=47+3x,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9.下表是某报纸公布的世界人口数情况:年份19571974198719992010人口数30亿40亿50亿60亿70亿上表中的变量是()A.仅有一个,是年份B.仅有一个,是人口数C.有两个变量,一个是人口数,另一个是年份D.一个变量也没有10.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60º,AB=DC=2,AD=1,R、P分别是BC、CD 边上的动点(点R、B不重合,点P、C不重合),E、F分别是AP、RP的中点,设BR=x,EF=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11.某校八年级同学到距学校6千米的郊外秋游,一部分同学步行,另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沿相同路线前往,如图,L1L2分别表示步行和骑车的同学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y(千米)与所用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则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骑车的同学比步行的同学晚出发30分钟B.骑车的同学和步行的同学同时到达目的地C.骑车的同学从出发到追上步行的同学用了20分钟D.步行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12.百货大楼进了一批花布,出售时要在进价(进货价格)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利润,其长度x 与售价y如下表:长度x/m1234…售价y/元8+0.316+0.624+0.932+1.2…下列用长度x表示售价y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y=8x+0.3 B.y=(8+0.3)x C.y=8+0.3x D.y=8+0.3+x二、填空题13.同一温度的华氏度数y(℉)与摄氏度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y=95x+32,如果某一温度的摄氏度数是25℃,那么它的华氏度数是_____℉.14.汽车开始行驶时,油箱中有油3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5升,那么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升)和工作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自变量的取值范围____.15.根据图中的程序,当输入x=2时,输出的结果y=_______.16.园林队在某公司进行绿化,中间休息了一段时间,已知绿化面积S (平方米)与工作时间t (小时)的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休息后园林队每小时绿化面积为__平方米.17.甲、乙两人在一条直线道路上分别从相距1500米的A ,B 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后,甲继续向点B 前进(甲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乙也立即向B 点返回.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均保持匀速运动.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y (米)与乙运动的时间x (秒)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甲到B 点时,乙距B 点的距离是_____米.18.如图所示,梯形的上底长是5厘米,下底长是13厘米,当梯形的高由大变小时,梯形的面积也随之发生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 (2)梯形的面积2(cm )y 与高x (厘米)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3)当梯形的高由10厘米变化到1厘米时,梯形的面积由__________2cm 变化到__________2cm .19.某人购进一批苹果到集贸市场零售,已知卖出的苹果数量x (千克)与售价y (元)之间的关系如 下表: 数量/kg x 1 234售价y /元1.20.1+2.40.1+3.60.1+4.80.1+(1)变量x 与y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2)卖__________kg 苹果,可得14.5元;若卖出苹果10kg ,则应得__________元. 20.已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周长是60cm ,腰长为cm x ,底为cm y . (1)用含x 的关系式表示y :__________.(2)当腰长由20cm 变化到25cm 时,底边长由__________cm 变化到__________cm .三、解答题21.某天,小明来到体育馆看球赛,进场时,发现门票还在家里,此时离比赛开始还有25min ,于是立即步行回家取票同时,他父亲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以他3倍的速度给他送票,两人在途中相遇,相遇后小明立即坐父亲的自行车赶回体育馆.如图中线段AB 、OB 分别表示父子俩送票、取票过程中离体育馆的路程()s m 与所用时间(min)t 之间的图像,结合图像解答下列问题(假设骑自行车和步行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1)图中O 点表示________;A 点表示________;B 点表示________.(2)从图中可知,小明家离体育馆________m ,父子俩在出发后________min 相遇. (3)你能求出父亲与小明相遇时距离体育馆还有多远? (4)小明能否在比赛开始之前赶回体育馆?22.用一根长是20cm 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一边的长为xcm ,它的面积为2ycm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是自变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怎样的?(2)在下面的表格中填上当x 从1变到9时(每次增加1),y 的相应值; ()x cm1 2 3 4 5 6 7 8 9()2y cm(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请你猜想一下:怎样围才能使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最大是多少?(4)请你估计一下:当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222cm时,x的值应在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23.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0≤x≤30)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257101213141720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47.853.556.359.059.859.959.858.355.0(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5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4)从表中可知,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24.青春期男、女生身高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如图是小军和小蕊青春期身高的变化情况.(1)如图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2)A,B两点表示什么?(3)小蕊10岁时身高多少?25.在数轴上,若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和x,则A,B之间的距离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3y x=-.(1)当x的值为-5时,求y的值;(2)根据关系式,完成下表:26.某厂现有甲种原料360kg ,乙种原料290kg ,计划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 、B 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 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9kg ,乙种原料3kg ,可获利润700元;生产一件B 种产品,需甲种原料4kg ,乙种原料10kg ,可获利润1200元.现设生产A 种产品x 件.(1)请用x 的式子分别表示生产A,B 两种产品共需要_______kg 甲种原料,_____kg 乙种原料.(2)设生产A,B 两种产品获得的总利润是y (元),试写出y 与x 之间的表达式.【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长方形的周长为30,其中一边长为x , ∴该长方形的另一边长为:15x -, ∴该长方形的面积:(15)y x x =-. 故选A.2.C解析:C 【分析】根据用电量与应缴电费之间成正比例关系逐项判断即可. 【详解】解:A 、若用电量每增加1千瓦•时,则电费增加0.55元,故本选项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B 、若用电量为8千瓦•时,则应缴电费=8×0.55=4.4元,故本选项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 、若应缴电费为2.75元,则用电量=2.75÷0.55=5千瓦•时,故本选项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D 、应缴电费随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故本选项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法能具体的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3.A解析:A【分析】把h=2000米=2千米代入T=21-6h即得.【详解】2000米=2千米,T=21-6h=21-6×2=9℃.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函数值的知识,根据题目的信息代入运算即可.4.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每段中路程s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即可作出判断.【详解】姑姑在车站休息的一段时间,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这一段的图象应该平行于横轴;姑姑一路小跑来到车站,这段是正比例函数关系,回家的过程是一次函数关系,且s岁t 的增大而减小,因而B、D错误;回家的过程比姑姑一路小跑来到车站的过程速度要慢,即s随t的变化要慢,因而图象要平缓,故A正确,C错误.故选A.【点睛】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知道函数值是增大还是减小.5.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分式的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可以求出x的范围.【详解】根据题意得:x-5≠0,解得:x≠5.故选B.【点睛】函数自变量的范围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1)当函数表达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2)当函数表达式是分式时,考虑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3)当函数表达式是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非负.6.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图象可知,甲比乙早出发1小时,但晚到2小时,从甲地到乙地,甲实际用4小时,乙实际用1小时,从而可求得甲、乙两人的速度.详解:甲的速度是:20÷4=5km/h;乙的速度是:20÷1=20km/h;由图象可知,甲出发1小时后乙才出发,乙到2小时后甲才到,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图像,一定要清楚的知道横纵坐标表示的实际意义.7.B解析:B【解析】观察表格可知楼层n(8≤n<30)每增加1,售价x就增加50元,所以:x=2000+50(n-8) (8≤n<30),故选B.8.B解析:B【解析】根据图表可知随着排数的增大,座位数也增大.所以排数x是自变量,座位数y是因变量;根据图标中的数据可得y=47+3x.故①④正确.则选:B.9.C解析:C【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可知,人口数是变量,年份也是变量.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变量的应用.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注意:这个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取值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值情况.10.C解析:C【解析】试题过点A作AG⊥BC,垂足为G,∵∠ABC=60°,AB=2, ∴AG=sin ∠33 BG=cos ∠ABC•AB=12×2=1, ∵BR=x , ∴GR=|x −1|,∴AR 2=AG 2+GR 2=3)2+(1-x )2=4+x 2-2x , ∵E 、F 分别是AP 、RP 的中点,∴EF=12AR , ∴EF 2=14AR 2,∴y 2=14(4+x 2-2x )∵y >0,∴21-2+42x x ∵当x=3时,y=72, ∴从图象可知A 、B 、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余弦定理和中位线定理得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是一道综合题.11.B解析:B 【解析】A. 由图知,骑车的同学比步行的同学晚出发30分钟,故A 正确;B. 由图知,骑车的同学比步行的同学先到达目的地,故B 不正确;C. 由图知, 骑车的同学从出发到追上步行的同学用了20分钟,故C 正确;D. 由图知,步行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故D 正确; 故选B12.B解析:B 【分析】本题通过观察表格内的x与y的关系,可知y的值相对x=1时是成倍增长的,由此可得出方程.【详解】解:依题意得y=(8+0.3)x.故选B.【点睛】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二、填空题13.77【分析】把x=25直接代入解析式可得【详解】当x=25时y=×25+32=77故答案为77【点睛】考核知识点:求函数值解析:77【分析】把x=25直接代入解析式可得 .【详解】当x=25时,y=95×25+32=77故答案为77【点睛】考核知识点:求函数值.14.y=30-5x0≤x≤6【分析】油箱内剩余油量=原有的油量-x小时消耗的油量可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每小时耗油量可求出可行驶的时间即可得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详解】∵油箱中有油30升每小时耗油5升工作时解析:y=30-5x 0≤x≤6【分析】油箱内剩余油量=原有的油量-x小时消耗的油量,可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每小时耗油量可求出可行驶的时间,即可得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详解】∵油箱中有油30升,每小时耗油5升,工作时间为x,∴油箱内剩余油量y=30-5x,30÷5=6,∴可行驶6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0≤x≤6,故答案为:y=30-5x,0≤x≤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次函数,本题关键是明确油箱内余油量,原有的油量,t小时消耗的油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可列出函数关系式.15.3【解析】解:当输入x=2时因为x >1所以y=﹣x+5=﹣2+5=3故答案为3解析:3 【解析】解:当输入x =2时,因为x >1,所以y =﹣x +5=﹣2+5=3.故答案为3.16.50【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像得:休息后园林队2小时绿化面积为160-60=100平方米休息后园林队每小时绿化面积为100÷2=50(平方米)故答案为50考点:函数图象解析:50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像得:休息后园林队2小时绿化面积为160-60=100平方米,休息后园林队每小时绿化面积为100÷2=50(平方米). 故答案为50 考点:函数图象17.5【解析】试题解析:5 【解析】 试题由题可得,甲从A 到达B 运动的时间为375秒, ∴甲的速度为:1500÷375=4m/s ,又∵甲乙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为200秒, ∴乙的速度为:1500÷200﹣4=3.5m/s ,又∵甲从相遇的地点到达B 的路程为:175×4=700米, 乙在两人相遇后运动175秒的路程为:175×3.5=612.5米, ∴甲到B 点时,乙距B 点的距离为:700﹣612.5=87.5米, 故答案为87.5.18.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909【解析】(1)自变量是梯形的高因变量是梯形的面积;(2)梯形的面积y(cm²)与高x(cm)之间的关系式为:y=(5+13)x×=9x ;(3)当梯形的高是l0cm 时y=9×1解析:梯形的高 梯形的面积 9y x 90 9 【解析】(1)自变量是梯形的高,因变量是梯形的面积;(2)梯形的面积y(cm²)与高x(cm)之间的关系式为:y=(5+13)x×12=9x ; (3)当梯形的高是l0cm 时,y=9×10=90, 当梯形的高是l0cm 时,y=9×1=9,梯形的面积由90cm²变化到9cm².故答案为:梯形的高, 梯形的面积, y=9x , 90, 9.19.121【解析】(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变量x 与y 的关系式是y=12x+01故答案为:y=12x+01;(2)当y=145时12x+01=145∴x=12;当x=10时y=12×10+01=121即卖解析: 1.20.1y x =+12.1 【解析】(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变量x 与y 的关系式是y=1.2x+0.1.故答案为:y=1.2x+0.1; (2)当y=14.5时,1.2x+0.1=14.5, ∴x=1.2;当x=10时,y=1.2×10+0.1=12.1,即卖12kg 苹果,可得14.5元;若卖出苹果10kg.则应得12.1元,故答案为:(1). 1.20.1y x =+ (2). 12, 12.120.10【解析】(1)∵2x+y=60∴y=60-2x(2)把x=20代入y=60-2x 得:y=20;把x=25代入y=60-2x 得:y=10;∴当腰长由20cm 变化到25cm 时底边长由20cm 变化到1解析:602y x =-10 【解析】 (1)∵2x+y=60, ∴y=60-2x.(2)把x=20代入y=60-2x 得:y=20; 把x=25代入y=60-2x 得:y=10;∴当腰长由20cm 变化到25cm 时,底边长由20cm 变化到10cm. 故答案为:(1)y=60-2x ;(2)20;10.三、解答题21.(1)体育馆,小明家,小明与他父亲相遇的地方;(2)3600,15;(3)父亲与小明相遇时距离体育馆还有900m ;(4)小明能在比赛开始之前赶回体育馆. 【分析】(1)观察图象得到图中线段AB 、OB 分别表示父、子送票、取票过程,于是得到O 点表示体育馆,A 点表示小明家;B 点表示小明与他父亲相遇的地方;(2)观察图象得到小明家离体育馆有3600米,小明到相遇地点时用了15分钟,则得到父子俩在出发后15分钟相遇;(3)设小明的速度为x 米/分,则他父亲的速度为3x 米/分,利用父子俩在出发后15分钟相遇得到15×x+3x×15=3600,解得x=60米/分,则父亲与小明相遇时距离体育馆还有15x=900米;(4)由(3)得到从B 点到O 点的速度为3x=180米/秒,则从B 点到O 点的所需时间=900180=5(分),得到小明取票回到体育馆用了15+5=20分钟,小于25分钟,可判断小明能在比赛开始之前赶回体育馆. 【详解】解:(1)∵图中线段AB 、OB 分别表示父、子送票、取票过程,∴O 点表示体育馆,A 点表示小明家;B 点表示小明与他父亲相遇的地方; (2)∵O 点与A 点相距3600米, ∴小明家离体育馆有3600米,∵从点O 点到点B 用了15分钟, ∴父子俩在出发后15分钟相遇;(3)设小明的速度为x 米/分,则他父亲的速度为3x 米/分, 根据题意得15×x+3x×15=3600, 解得x=60米/分, ∴15x=15×60=900(米)即父亲与小明相遇时距离体育馆还有900米; (4)∵从B 点到O 点的速度为3x=180米/秒,∴从B 点到O 点的所需时间=900180=5(分), 而小明从体育馆到点B 用了15分钟,∴小明从点O 到点B ,再从点B 到点O 需15分+5分=20分, ∵小明从体育馆出发取票时,离比赛开始还有25分钟, ∴小明能在比赛开始之前赶回体育馆.故答案为:体育馆,小明家,小明与他父亲相遇的地方;3600,15;900;小明能在比赛开始之前赶回体育馆.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函数图象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结合图象信息,读懂题目意思,从复杂的信息中分离出数学问题即相遇问题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2.(1)y=210x x -,x 是自变量,010x <<;(2)见解析;(3)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x 为5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为225cm ;(4)当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222cm 时,x 的值应在3和4之间或6和7之间.【分析】(1)根据周长的等量关系可得长方形的另一边为10-x ,那么面积=x (10-x ),自变量是x ,取值范围是0<x <10;(2)把相关x 的值代入(1)中的函数解析式求值即可; (3)根据表格可得x 为5时,y 的值最大;(4)观察表格21<y <24时,对应的x 的取值范围即为所求. 【详解】(1)(202)y x x =÷-2(10)10x x x x =-=-.x 是自变量,010x <<.(2)当x 从1变到9时(每次增加1),y 的相应值列表如下(3)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x 为5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为25cm .(4)由表格可知,当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222cm 时,x 的值应在3和4之间或6和7之间.【点睛】本题考查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表示方法,求函数值等知识.用到的知识点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等于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23.(1)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和对概念接受能力y两个变量;(2)当时间是5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53.5;(3)当提出概念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59.9(4)当2≤x≤13时,y值逐渐增大,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13≤x≤20时,y值逐渐减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分析】(1)根据x,y表示的意义以及函数的概念即可判定;(2)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即y的值最大,即可确定x的值;(3)根据表格信息即可直接写出;(4)根据表格可以得到y的值超过13分钟以后越来越小,即可解题.【详解】解:(1)反映了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和对概念接受能力y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2)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为5分钟时,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53.5;(3)当x在2分钟至13分钟的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x在13分钟至20分钟的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当提出概念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为59.9;(4)当2≤x≤13时,y值逐渐增大,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13≤x≤20时,y值逐渐减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变量的定义,以及正确读表,中等难度,正确理解表中的变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24.(1)反映了身高和年龄的关系,自变量是年龄,因变量是身高;(2)A点表示小军和小蕊在11岁半时身高都是143 cm,B点表示小军和小蕊在15岁时身高都是156 cm;(3)127cm【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横坐标与纵坐标表示的量解答;(2)根据交点的纵坐标相等可知二人身高相等;(3)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横坐标为10时的身高值即可.试题解:(1)反映了身高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自变量是年龄,因变量是身高;(2)A点表示小军和小蕊在11岁半时身高都是143厘米,B点表示小军和小蕊在15岁时身高都是156厘米;(3)小蕊10岁时身高127厘米.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问题的解决.25.(1) 8.(2)4 3 2 1 0 1 2 3【解析】试题分析:(1)把x=-5代入y=|x-3|进行计算即可得;(2)根据y=|x-3|把相应的x值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试题--=8;(1)当x的值为-5时,y=53(2)填表如下:x-10123456y43210123 26.(1)200+5x,500-7x;(2)y=60000-500x【分析】(1)由A、B一共生产50件可得,B生产(50-x)件,再根据生产A、B两种产品各需原料即可得出结论;(2)由A一件可获利700元,生产一件B种产品获利1200元可得关系式.【详解】(1)因为A、B一共生产50件,现设生产A种产品x件,所以B产品生产(50-x)件,又因为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9kg,乙种原料3kg;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甲种原料4kg,乙种原料10kg,所以共需要9x+4(50-x)=(200+5x)kg甲种原料,3x+10(50-x)=(500-7x)kg乙种原料;(2)因为A一件可获利700元,生产一件B种产品获利1200元,所以y=700x+1200(50-x)=60000-500x.【点睛】考查了列一次函数,解题关键抓住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解题.。
初中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学习函数图像奠定了基础。 本专题的重点是理解用图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利用图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的主要学习成果:
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会
利用图象找到准确的信息。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图像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
(1)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 y(厘米 2) 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3) 当底边长从 12 厘米变化到 3 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平 方厘米变化到_____平方厘米. 活动 3:(1)同学们能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的表格吗? 根据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厘米),和三角形的面积 y(厘米 2)的 关系式填表:
量间的关系判断和识别图像。
主 题 单 元 问 1. 举例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常量。
题设计
2. 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专题一: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 1 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 1 课时)
专题三: 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 2 课时)
专题一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专题二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需课时 课内 1 课时 专题二概述
本专题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意义和体会 到了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对三角形的底
边的变化引起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问题的探索,探索出了变量间的变化
规律可用关系式来表达,运用表达式可以描述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 变化的情况。
初中数学_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与后面三个课时合起来分别呈现的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方式——表格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
本章作为研究变量和函数的起始章节,重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生活中的“变量”。
同时,在第一课时还要教给学生用表格呈现实验中变量的数据的方法。
但“数量推理所得到的结果远比那些单纯用数刻画的事实更具威力,这种数量推理稳固地根植于数和有关计算的一般模式之中。
(James Fey)”所以,依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表格、解析式和图象)进行预测或推测已知中没有给出的量,也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目标之一。
知识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学习了探索规律,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表格形式来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这些概念。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变量与变量的关系,在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表格信息中发现两个变化的量,通过了解哪一个是主动变化的,哪一个是随着变化的,来识别自变量和因变量,这对今后学习函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本节的教学及学习任务是鼓励学生用表格整理数据并充分地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同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能通过资料分析进行预测。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学会用表格整理试验得出的数据,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九个教学环节:情景导入,探究篇,认知篇,升级探究篇,闯关篇,生活链接篇,课堂小结、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1.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2.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3.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4.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符号感和抽象思维.2.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表示的意义.1.能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成就感,获得学习的乐趣,发展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2.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3.体验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培养对数学的认识.本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章全新的知识,主要是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本套教材对函数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遵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设计.在七年级上册中,教材已经在代数式求值、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而本章则是第三学段第一次集中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章通过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如骆驼的体温、潮汐的涨落),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章还通过分析用表格、关系式和图象所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本章中对变量间关系的学习,将为以后顺利过渡到函数学习打下基础.为了发展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必须使他们对变量间关系的多种表示——表格表示、关系式表示、图象表示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因此教材在第1节中通过探讨小车下滑时间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并用表格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如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发展他们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预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一些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基础上,教材在第2节讨论由底边长(或半径、高)的变化引起的面积(或体积)的变化,并由此引出运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形象的“机器输入输出图”,渗透自变量和因变量值的对应思想,为以后理解函数的概念做铺垫.“排碳计算公式”内容的设计是为了将生活中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转化为数学上的关系式表达.在第3节第1课时中,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气温变化图,引入变量之间关系的第三种表示方法——图象.图象表示因其直观性有着其他表示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是将关系式和数据转化为图形形式,是“看见”相应的变化规律的途径之一.因此,本章在第3节第2课时中特别又对图象所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象所表示的变化过程,加强他们对图象表示的理解,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概括起来说,第1节是本章的起始课,除给出变量、常量的概念,还给出变量之间关系的第一种表示方式——表格表示法.第2节给出变量之间关系的第二种表示方式——关系式表示法.第3节给出变量之间关系的第三种表示方式——图象表示法,并力图与表格表示法、关系式表示法进行联系,但不要求学生画图象.【重点】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关系式中的变量、图象上的点来获取信息,明确自变量、因变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难点】三种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之间的联系,能从具体问题中获取变量之间的关系.1.本章主要讨论的是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变量,讨论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理解、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一些问题和进行预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体会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不是形式地讨论变量的有关概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问题,也可以创设新的情境,或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有关素材供课堂讨论.2.运用数学的语言、方法、知识去理解、刻画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是本章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过程,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并尝试用语言和符号去刻画.例如,在探索小车下滑过程中下滑时间与支撑物高度的关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地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这个实习或实践其他可操作性的实习,使他们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直观体验,并体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由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3.注重使学生从表格、关系式、图象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前面已经提到,为了发展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必须使他们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表示——表格表示、关系式表示、图象表示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因此,教科书安排了大量由表格、关系式、图象所表达的变量之间关系的实例.在学生讨论这些例子时,教师要留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从表格、关系式、图象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当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时,教师不要苛求语言的统一性以及对关系的精确描述,只要学生能大致描述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可.4.在现实情境中评价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在考查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时,应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感受周围世界中的变量,是否能够发现变量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关注学生是否能从表格和图象中获取信息,并由此进行预测;关注学生能否运用语言、表格、关系式描述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等.评价时应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大量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避免形式化地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表达形式进行讨论.5.在本章的学习中,好多信息都是由学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理解符号所代表的变化规律等活动中获得的,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发展符号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上述活动过程教师应给予学生大量支持与鼓励,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教学时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关注:从事活动的投入程度;从表格、关系式、图象中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对具体情境中变量之间关系的敏感性;运用语言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等.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经历实习、操作、观察、猜想、交流等获取信息的过程,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进一步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表格中获取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有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重点】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能从表格中发现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难点】对表格中的数据作出分析和预测,用变量之间变化的思想描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的变化.【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62~63.导入一:前一段时间大萌子和萌爸的三十年照片被晒在网上,这30张照片是一个北京姑娘1岁到30岁和爸爸的合影,从小到大,她的每一步都有爸爸陪伴,每张照片都有那一年的故事,触动心灵!孩子茁壮成长,父母日渐老去.[处理方式]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化的量,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这也是我们第三章将要学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自然地引入本章的内容,学生感到亲切、贴近生活,乐意去学习探究,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对本章学习研究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目的性较强,直接指向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导入二:猜猜看:他是谁?[处理方式]让学生观察交流,感受身边的日常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图片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通过举例,希望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进而引向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探究活动1小车下滑实习思路一【活动内容1】直观感知支撑物的高度与小车下滑时间的变化关系.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个小车下滑实习:(课件出示)王波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问题】支撑物的高度不同,小车下滑的时间有怎样的变化?(如上图)[处理方式]课件演示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实习.讨论得出:图(1)小车下滑的时间较长,图(4)小车下滑的时间较短.从图(1)到图(4),随着支撑物的增高,小车下滑的时间逐渐变短.由于木板的长度不变,因此支撑物的高度越高,木板就越陡,小车下滑的时间就越短.【活动内容2】数据感知支撑物的高度与小车下滑时间的变化关系.(1)支撑物高度为70 cm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h每增加10 cm,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4)估计当h=110 cm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处理方式]先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适当的运算,通过观察分析这些计算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让学生了解这是利用表格分析变化关系、预测变化趋势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得出答案:(1)支撑物高度为70 cm时,小车下滑时间是1.59 s.从表格中直接可以查出.(2)t随着h的增大而减少.支撑物的高度越高,下滑的时间就越短.(3)h每增加10 cm,t的变化情况不相同.通过计算,可得到h每增加10 cm,t的变化量依次减少1.23 s,0.55 s,0.32 s,0.24 s,0.18 s,0.12 s,0.09 s,0.09 s,0.06 s.因此h每增加10 cm,t的变化情况不相同,但是随着h(4)t的变化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t的减少量要小于0.06 s或等于0.06 s,故可估计t的减少量为0.05 s,因此t的值大约为1.35- 0.05=1.30(s).(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下滑的时间t会发生变化,小车下滑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探究小车下滑的时间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处理方式]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进行实习.其他每组同学记录实习数据.(拿出实习器材:小车、木板、秒表、调节高度的装置,找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进行实习,说明实习的目的及步骤)根据实习数据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问题答案.猜想:随着小车的下滑高度的增加,小车下滑的时间逐渐减小.师: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让小车从不同的高度滑下,用秒表记录下每次小车下滑的时间,看看有何规律.师生:支撑物高度为70 cm时,小车下滑时间为1.59 s.师: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生:随着h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师:h每增加10 cm,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为什么?生:不相同.因为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h每增加10 cm,t的变化量依次减少1.23 s,0.55 s,0.32 s,0.24 s,0.18 s,0.12 s,0.09 s,0.09 s,0.06 s.(如下表:教师此时展示差值表,便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因此h每增加10 cm师生:当h=110 cm时,t的值可能是1.30 s,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小车的高度从90 cm上升到100 cm 时,时间减少了0.06 s,而且随着高度的增加,时间减少的越来越少,所以当小车的高度从100 cm上升到110 cm时,时间最多减少0.06 s,所以我认为减少0.05 s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h=110 cm时,t的值可能是1.30 s.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们推测估计时,要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然后作出合理的回答.(教师可说明答案是1.29 s至1.35 s中的任意一个值)师: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生: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小车下滑的时间t会发生变化,小车下滑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小车下滑的实习,让学生参与到收集数据的实习过程中,借助于数据感受具体的变化及其中蕴含的规律;亲身感受随着支撑物高度的增加,小车下滑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体会这一过程中变化的量,为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常量这些概念的引入打下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培养他们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程中,若有两个变量x和y,其中y随着x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们就把x叫自变量,y叫因变量.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②利用在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③借助表格,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④在利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自变量在表格的第一行,而因变量则在第二行.[设计意图]为更好地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小车下滑实习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进一步体会在具体的情境中,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关系,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知识的直接概括积累了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看书自学,明确各自意义,再通过回顾前置实习巩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点题,明确表格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先独立完成下列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1.我国从1949年到(1)上表反映了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自变量,是因变量.(2)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数量,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发现变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利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分出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计算人口数量随年份的增加量,根据增加量的变化,得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解:(1)时间人口数量时间人口数量(2)随着x的增加,y也增加.(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增加1.5亿左右.但最后10年的增加量大约只有0.76亿.(答案合理即可)2.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有如下的关系(其中0≤x≤30(1)(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是多少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处理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发现变量间的变化关系和变化趋势.解:(1)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是自变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因变量.(2)59.(3)13分钟.[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变化关系,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对变量进行分析和预测,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简单口述,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节省时间,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知识拓展]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2.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主动变化的量是自变量,受其他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量是因变量.3.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对的,一个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是自变量,而在另一变化过程中可能是因变量.4.常量和变量是相对的,在不同的研究过程中,二者可以相互转化.5.因变量的数值与自变量的数值必须一一对应.1.变量、常量、自变量、因变量的定义.2.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1.(1)上表反映了与之间的变化关系其中是自变量,是因变量;(2)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电话费,那么随着x的增加,y的变化趋势是;(3)丽丽打了5分钟电话,应该付元的电话费;(4)你能帮助丽丽预测一下,如果打10分钟电话,那么需付元电话费;(5)你能知道每打1分钟电话,需要付多少元电话费吗?电话费与打电话的时间有怎样的关系?解:(1)时间电话费时间电话费(2)不断增加(3)3.0(4)6.0(5)每分钟0.6元,电话费=0.6×时间.2.(1)上述哪些量在变化?(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3)第n排有多少个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解:(1)排数和座位数在变化,排数是自变量,座位数是因变量.(2)第5排有76个座位,第6排有80个座位.(3)第n排有60+4(n- 1)=(4n+56)个座位,每一排比前一排多4个座位.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探究活动1小车下滑实习探究活动2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常量等概念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63页习题3.1知识技能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64页习题3.1问题解决第4,5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来加热水的过程中,热水器里水的温度随所晒时间的长短而变化,这个问题中因变量是()A.太阳光强弱B.水的温度C.所晒时间D.热水器的容积2.据世界人口组织公布,地球上的人口从1600年到1999年一直呈递增趋势,即随时间的变化,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在逐渐增加,如果用t表示时间,y表示人口数量,那么是自变量,是因变量.3.某条河受暴雨袭击,(1)上表反映了与之间的关系其中是自变量,是因变量;(2)12时的水位是;(3)这个时段水位上升最快.【能力提升】4.某城市自来水收费实行阶梯水价,收费标准如下表所示,用户5月份交水费45元,则所用水为方.5.苹果熟了,:(1)上表反映了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自变量,是因变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售价y是随销售数量x的变化而的;(3)估计当x=15时,y的值是.【拓展探究】6.下表是某冰箱厂2015(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2)根据表格你知道哪几个月的月产量相同?哪个月的月产量最高?(3)求2015年前半年的平均月产量是多少.【答案与解析】1.B(解析:由题意可知,水的温度随着所晒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晒时间是自变量,水的温度是因变量.故选B.)2.时间(或t)人口数量(或y)3.(1)时间水位时间水位(2)4米(3)20至24时4.20(解析:由题意得5月份用水量超过18方,设超过的部分为x方,由题意列方程为12×2+6×2.5+3x=45,解得x=2,所以5月份用水量为20方.)5.(1)销售数量售价销售数量售价(2)变化(3)31.56.解:(1)随着月份x的增大,月产量y正在逐渐增加.(2)1月、2月两个月的月产量相同,6月份月产量最高.(3)(10000+10000+12000+13000+14000+18000)÷6≈12833(台).故2015年前半年的平均月产量约为12833台.用学生比较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具体问题情境和实例展开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充分地交流讨论,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主动参与实习,亲身感受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印象深刻,理解到位;通过口答叙述,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再进行交流展示,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目标.整体来看,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对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理解较好,对表格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比较客观、合理.由于本节知识点较少,也较为简单,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比较松散,学生训练的题目较少,特别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有一定规律的题目训练不够,对数据变化的情况学生叙述不够准确、客观,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加强对数学语言训练的力度,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设计灵活多样而新颖的题目,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能力的训练,同时结合具体题目做好渗透,为下一节的学习做好铺垫;增大课堂容量,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加大训练的强度,增加训练的效果.随堂练习(教材第63页)1.解: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脉搏随运动强度的变化,作物的高度随种植时间的变化等.(答案不唯一)2.解:(1)氮肥的施用量和土豆产量之间的关系;氮肥的施用量是自变量,土豆产量是因变量.(2)32.29t,15.18 t.(3)如可以回答氮肥的施用量为336 kg/hm2时比较适宜,因为此时土豆的产量最高;还可以回答氮肥的施用量为259 kg/hm2时比较适宜,因为此时土豆的产量与施用量为336 kg/hm2时差不多,而又可以节约肥料.合理即可.(4)这里主要关注的是对变化过程的大致刻画,答案只要合理即可.习题3.1(教材第63页)知识技能1.解:2.解:(1)(3).问题解决4.解:(1)老花镜的度数越大,镜片与光斑的距离越小.(2)140度~150度(估计的度数接近即可).5.解:(1)反映了海拔高度与空气含氧量之间的关系.海拔高度是自变量,空气含氧量是因变量.(2)299.3g/m3,182.08 g/m3.(3)大约为150.66 g/m3(合理即可).奥运会的年份与届数如下表所示,表中n的值等于()年份1896 1900 1904 (2012)A.28B.29C.30〔解析〕年份是自变量,届数是因变量,根据数据可得二者的变化规律:第1届相应的举办年份=1896+4×(1- 1)=1892+4×1=1896;第2届相应的举办年份=1896+4×(2- 1)=1892+4×2=1900;第3届相应的举办年份=1896+4×(3- 1)=1892+4×3=1904;…;第n届相应的举办年份=1896+4×(n-1)=1892+4n.根据规律代入相应的年份即可算出届数.令1892+4n=2012,解得n=30.故选C.[解题策略]此题主要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解题关键是弄清题意,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规律列出代数式.本题每届举办年份比上一届举办年份多4.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2.能根据具体情境,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1.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重点】通过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难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将它用关系式表示出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66~67.导入一:【活动内容】复习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随着手机的普及,现代人们的通信越来越便捷.打电话要交话费,下表是某同学家长调取的。
人教版苏科版初中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经典例题 )
班级小组姓名成绩满分(120)一、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共4小题,每题3分,题组共计12分)例1.小明的妈妈自小明出生时起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小明称一下体重,得到下面的数据:从表中可以得到:小明体重的变化是随小明的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个变量中,是自变量,是因变量,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大,小明的体重,但体重增加的速度越来越.例1.变式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0年我国各项税收收入合计如下表:从表中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税收收入总体趋势是,其中,年与5年前相比,增长百分数最大,年与5年前相比增长百分数最小,算一算,2000年与1950年相比,税收收入增长了倍.(保留一位小数)例1.变式2.某电动车厂2014年各月份生产电动车的数量情况如下表:(1)为什么称电动车的月产量y为因变量?它是谁的因变量?(2)哪个月份电动车的产量最高?哪个月份电动车的产量最低?(3)哪两个月份之间产量相差最大?根据这两个月的产量,电动车厂的厂长应该怎么做?例1.变式3.某中学为筹备校庆活动,准备印制一批校庆纪念册.该纪念册每册需要10张8K大小的纸,其中4张为彩页,6张为黑白页.印制该纪念册的总费用由制版费和印刷费两部分组成,制版费与印数无关,价格为:彩页300元/张,黑白页50元/张;印刷费与印数的关系见下表.(1)找出题目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2)印制一本纪念册的制版费为多少元?(3)若印制2千册,则共需多少费用?(二)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共4小题,每题3分,题组共计12分)cm的长方形,其长为x cm,宽为y cm,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常量与变量例2.要画一个面积为202分别为()A.常量为20,变量为,x yB.常量为20,y,变量为xC.常量为20,x变量为yD.常量为x,y,变量为20例2.变式1.赵先生手中有一张记录他从出生到24岁期间的身高情况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赵先生的身高增长速度总体上先快后慢B.赵先生的身高在21岁以后基本不长了C.赵先生的身高从0岁到24岁平均每年增高7.1cmD.赵先生的身高从0岁到24岁平均每年增高5.1cm例2.变式2.2002年1~12月某地大米的平均价格如下表表示:(1)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自变量是什么值时,因变量的值最小?自变量是什么值时,因变量的值最大?(3)该地哪一段时间大米的平均价格在上涨?哪一段时间大米的平均价格在下落?(4)从表中可以得到该地大米的平均价格变化方面的哪些信息?平均价格比年初降低了,还是上涨了?例2.变式3.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 (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 (kg)的一组对应值:(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当所挂重物为3kg 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呢?(3)若所挂重物为6kg 时(在弹簧的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弹簧的长度吗?二、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用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共4小题,每题3分,题组共计12分)例3.我国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大幅度下调药品价格.某种药品在2009年涨价30%,2013年降价70%至a ,那么这种药品在2009年涨价前的价格为.例3.变式1.如图,ABC ∆的底边BC 的长是10cm ,当顶点A 在BC 的垂线PD 上由点D 向上移动时,三角形的面积随之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2)如果AD 长为x (cm ),面积为y (2cm ),则y =.(3)当AD BC =时,ABC ∆的面积为.例3.变式2.如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cm ,当圆柱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柱的体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2)如果圆柱的高为x (cm ),圆柱的体积V (3cm )与x 的关系式为.(3)当圆柱的高由2cm 变化到4cm 时,圆柱的体积由3cm 变化到3cm .(4)当圆柱的高每增加1cm 时,它的体积增加3cm .例3.变式3.烧一壶水,假设冷水的水温为20℃,烧水时每分钟可使水温升高8℃,烧了x 分钟后的水温为y ℃,当水烧开时就不再烧了.(1)y 与x 的关系式为,其中自变量是,它应在范围内变化.(2)1x =时,y =;5x =时,y =.(3)x =时,48y =;x =时,80y =.(二)列关系式并求值(共4小题,每题3分,题组共计12分)例4.学校为优胜班级买篮球作为奖品,若一个篮球30元,总价y 元随篮球个数x 的变化而变化,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其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当篮球个数为10时,总价为.例4.变式1.齿轮每分钟转120转,如果n (转)表示转数,t (分)表示转动时间,那么n 与t 之间的关系式是,其中为变量,为常量.当10t =时,n=.例4.变式2.一个梯形,它的下底比上底长2cm ,它的高为3cm ,设它的上底长为x cm ,它的面积为y 2cm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哪个变量是自变量,哪个变量是因变量.(2)当x 由5变到7时,y 如何变化?(3)用表格表示当x 从3变到10时(每次增加1),y 的相应值.(4)当x 每增加1时,y 如何变化?说明你的理由.(5)这个梯形的面积能等于92cm 吗?能等于22cm 吗?为什么?例4.变式3.ABC ∆的底边BC 为8cm ,当BC 边上的高从小到大变化时,ABC ∆的面积也随之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2)ABC ∆的面积y 2cm 与高x cm 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3)当x 增加1cm 时,y 如何变化?(三)关系式的综合应用(共4小题,每题3分,题组共计12分)例5.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y 值,若输入的x 值为1-,则输出的结果为()A.72B.94C.1D.92例5.变式1.在关系式35y x =+中,下列说法:①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②x 的数值可以任意选择;③y 是自变量,它的值与x 的值无关;④y 与x 的关系不能用表格表示;⑤y 与x 的关系可以用表格表示。
初中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常量的定义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成为变量. 如果有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个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取一个数值时,两一个变量也有唯一的一个数值与其对应,那么,通常前一个变量叫自变量,后一个变量叫做因变量. 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的那个量叫做常量.注意:(1)常亮与变量往往是相对的,相当于某个变化过程.(2)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常量,不可能没有变量,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变量,一般有两个变量.知识点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区别与联系自变量与因变量共同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知识点三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借助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格,一般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从表格中发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或者增加或者减少或者呈规律性的起伏变化,从而利用变化趋势对结果作出预测.用列表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表格只能提供自变量与因变量对应的部分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想要知道表格中没有出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数据,需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已知部分数据中观察变量的变化规律并依此估计未在表格中出现的数据.例题1. 某人要在规定时间内加工100个零件,则工作效率y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y,t和100都是变量 B.100和y都是常量C.y和t是变量D.100和t都是常量练习1. 下表是某报纸公布的世界人口数情况:上表中的变量是()A.仅有一个,是年份B.仅有一个,是人口数C.有两个变量,一个是人口数,另一个是年份D.一个变量也没有在这三个量中,__________是常量,__________是自变量,__________是因变量.练习4. 在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热水器里水的温度随所晒太阳光时间的长短而变化,这个问题中因变量是()A.太阳光的强弱B.热水器里水的温度C.所晒太阳光的时间D.热水器练习5. 一个圆柱的高h为10 cm,当圆柱的底面半径r由小到大变化时,圆柱的体积V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A.r是因变量,V是自变量B.r是自变量,V是因变量C.r是自变量,h是因变量D.h是自变量,V是因变量练习6. 明明从广州给远在上海的爷爷打电话,电话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因变量是()。
初中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y=20-2x
20 2 x 0 2 x 20 2 x
∴5<x<10
练习7:拖拉机油箱中装满油54千克,犁地 时平均每小时耗油6千克,现拖拉机开始 犁地。(1)写出油箱中剩油Q(千克)与犁 地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
Q=54-6t
练 习 1:
向平静的湖面投一石子,便会形成以 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 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变量?
②若圆的面积用S,半径用R表示,则S和R 2 的关系是什么?π是常量还是变量? S πR ③若周长用C,半径用R表示,C与R的关系 式是什么?
C 2 πR
练习2: 写出下列各题中各量之间的关 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和变量。
(2)若估计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 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的收 入的范围。 解:因变速自行车的比例在25%到40%之间, 故一般自行车的比例在60%到75%之间. 当 x=3500×60%=2100 时, y=-0.2×2100+1750=1330; 当 x=3500×75%=2625 时, y=-0.2×2625+1750=1225. 所以保管站这个周日的收入在1225元到 1330元之间。
Y = 4×85%x
甲
Y = 4×90%(x-100)
乙
(2)就张村的购买量,分析哪家更优惠?
解:若Y甲=Y乙,则4×85%x = 4×90%(x-100)
此时 x=1800;
若Y甲>Y乙,则4×85%x > 4×90%(x-100) 此时 x < 1800; 若Y甲<Y乙,则4×85%x < 4×90%(x-100) 此时 x > 1800;
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引言在研究数据科学、统计学、经济学以及其他众多领域时,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不可或缺的议题。
这种关系描述了不同变量如何互相影响,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概念、类型和测量方法。
二、变量间的关系类型1.因果关系:如果一个变量(原因)的变化导致了另一个变量(结果)的变化,则存在因果关系。
这种关系是有方向的,原因必定在前,结果只能在后。
2.相关关系:当两个或多个变量同时发生变化,但不表示因果方向时,我们称之为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可以是正相关(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也增加)或负相关(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减少)。
3.函数关系:当一个变量(自变量)完全确定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时,我们称之为函数关系。
这种情况下,因变量的变化完全依赖于自变量的变化。
三、测量变量间关系强度的方法1.皮尔逊相关系数:衡量两个连续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
接近1表示强正相关,接近-1表示强负相关,接近0表示无相关。
2.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与皮尔逊相关系数类似,但适用于非参数数据。
它衡量的是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秩次相关性。
3.偏相关系数:当存在多个变量影响因变量时,偏相关系数可以用来衡量特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四、应用场景理解并测量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在众多实际场景中都有应用价值。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购买历史等变量与购买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有效地制定营销策略。
在医学研究中,了解疾病症状、患者生理指标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结论理解并测量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数据科学和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通过明确关系的类型和测量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现象,从而在各个领域中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丰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将继续深化和拓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洞见和可能。
北师大版数学初中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初中全册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会用表格、关系式、图象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4)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学会用尺规作三角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变量间关系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用尺规作三角形,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2)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3)整式的除法。
2.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直线平行的条件。
(3)平行线的性质。
3.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4. 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2)三角形的全等条件。
(3)用尺规作三角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直线平行的条件。
(3)变量间关系的表示方法。
(4)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全等条件、尺规作三角形。
2. 教学难点:(1)整式的乘除运算。
(2)直线平行的判断。
(3)变量间关系的表示方法。
(4)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尺规作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学。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初中数学《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3.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借助表格,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并尝试用数学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教学重点能从表格中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难点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互助一 (5分钟)看课本P62议一议上面的内容,并完成相关问题。
下面是实验得到的数据: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秒。
(2)如果用h(厘米)表示支撑物高度,t(秒)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那?(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三)自主互助二 (2分钟)看课本P63中间“在表1中…”所在段落,掌握概念:1、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2、举例子:生活中可反映变量之间关系。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
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
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长度)一直没有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不变的量叫常量借助表格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初中数学《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模板
§3.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授课人:黄少锋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理解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实例;能够从表格中获得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2、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变量之间的辩证关系;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能从表格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理解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的规律。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引导法四、教学准备:flash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上出现北京08年奥运圣火传递在三亚传递视频片断。
提问:在圣火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什么量在发生变化?(学生自由回答)2、课件上出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提问: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什么量在发生变化?(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出:在圣火传递的过程中,时间和路程、速度都在变化的,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年龄与身高、体重都在变化,这些变化的量,我们称为变量。
今天我们就开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化的量,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帮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
先从小车下滑的时间开始。
(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一、体会概念1、实验:小车下滑的时间。
实验内容: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小车从不同的高度下滑的时间,然后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1:实验要求:四位同学上台共同完成,一位操作车、一位接车、一位按表、读表、一位记录,其他同学观察。
(实验得到的数据可能是:支撑物高度20厘米,时间1.47秒;支撑物高度30厘米,时间1.10秒;支撑物高度40厘米,时间0.91秒;支撑物高度50厘米,时间0.78秒;支撑物高度60厘米,时间0.71秒;支撑物高度70厘米,时间0.65秒。
) 实验完成后提问:(1)这个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量是变量?(学生自由回答)(2)在这个实验中,哪个变量随哪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概念、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依赖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支撑物高度每增加10厘米,下车下滑的时间的变化情况相同吗?提问(3)当支撑物高度8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回答有理即可)二、应用新知、目标深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变量等概念,以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1学生大胆回答,理解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等概念,活动2、3以分组必答的比赛形式进行,活动4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活跃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共33张PPT)
二、解答题
栏目索引
2.(2019河北定州北环路中学月考,21,★☆☆)一辆汽车油箱内有油56升,从
某地出发,每行驶1千米,耗油0.08升,如果设油箱内剩油量为y(升),行驶路程
为x(千米),则y随x的变化而变化.
(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用表格表示汽车从出发地行驶100千米、200千米、300千米、400千米 时的剩油量,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栏目索引
例2 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 (kg)间有下面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x/kg
0
1
2
3
4
5
y/cm
10
10.5
11
11.5
12
12.5
A.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B.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长度为12 cm C.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 cm D.物体质量每增加1 kg,弹簧长度y增加0.5 cm
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栏目索引
解答题 (2015天津中考,23(1)(2),★★☆)1号探测气球从海拔5 m 处出发,以1 m/min 的速度上升.与此同时,2号探测气球从海拔15 m处出发,以0.5 m/min的速 度上升.两个气球都匀速上升了50 min.设气球上升时间为x min(0≤x≤50). (1)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栏目索引
解析 A.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故A说法正确;B.所挂物体 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长度为12 cm,故B说法正确;C.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 度为10 cm,故C说法错误;D.物体质量每增加1 kg,弹簧长度y增加0.5 cm,故 D说法正确.
变量之间的关系:1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排数 1
2
3
4 …… n
座位数 60 64 68 72 …… ?
(1)上述变化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第5排有
个座位,第6排有 个座位。
(3)第10排有
个 座位。
实验
我们在弹簧秤上不断地加上砝码,研究砝码个数与弹簧长 度之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在下表:
砝码个数
1
2
3
读数 5
10
15
回答:①若砝码个数为4个,弹簧秤上的读数会是多少呢?
不变?
在《小车下滑的时间》 中: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 量. 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长度)一直没有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始终
不变的量叫
量
借助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第一栏表示
号感和抽象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思维的能力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
和 因变量. 3. 体会表格法的优点,能借助表格中的数据探究变量的变化规律,
推算或预测变量的变化趋势.
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 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量,第二栏表示
量。
在变化过程中,若有两个变量x和y, 其中y随着x 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 们就把x叫 变量,y叫 变量。
变量
自变量 主动变化的量 因变量 被动变化的量
借助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第一栏表示自变量,第二栏表示因变量。
时间/年 1600 1830 1930 1960 1974 1987 1999 2011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一、函数的概念。
1. 定义。
-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的就确定唯一的一个y值,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例如:y = 2x+1,对于每一个x的取值,都能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唯一的y值。
2. 函数的表示方法。
- 解析法:用数学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y = 3x - 2。
- 列表法: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在研究正方形的周长C与边长a的关系时,可以列出如下表格:边长a1 2 3 4.周长C = 4a4 8 12 16.- 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如一次函数y = x+1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二、一次函数。
1. 定义。
- 形如y = kx + 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 = 0时,y=kx(k≠0)叫做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 图象:一次函数y = kx + 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当b = 0时,y = 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 性质。
-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例如y = 2x+1,随着x的值增大,y的值也增大。
- 当k < 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如y=-3x + 2,x增大时,y减小。
- 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 一般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将其代入y = kx + b中,得到关于k、b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k和b的值。
例如,已知一次函数图象过点(1,3)和(2,5),将(1,3)代入y = kx + b得3=k + b,将(2,5)代入得5 = 2k + b,解方程组3=k + b 5 = 2k + b,用第二个方程减去第一个方程得5-3=(2k + b)-(k + b),即2 = k,把k = 2代入3=k + b得b = 1,所以函数解析式为y = 2x+1。
三、反比例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常量. 2.表格对于探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作用. (关系式、图像) 3.通过两次的实验体会类比思想是探究关系的 重要方法;另外由特殊到一般也是探究新知 的有效途径.
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下册
课后作业
请你对于威海市近几年汽车数量及尾气的 排放情况进行调查、汇总表格、分析数据变 化、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 . 提出 合理化建议.
探究新知一
小车下滑的实验一:
用同一块木板,测量小车从不同 高度沿斜放的木板从顶部下滑到底 部所用的时间.
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 支撑物高为20cm时,小车下滑的时间 是多少?60cm、90cm呢? 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 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 势是什么? 3.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哪些是发生变化的 量?哪些是不发生变化的量一定的情况下,测 量小车沿斜放的不同长度的木板从 顶部下滑到底部所用的时间.
常量:支撑物的高度 变量:小车下滑的路程 小车下滑的时间 常量:小车下滑的路程
变量:支撑物的高度
小车下滑的时间
60
实验二
实验一
常量和变量并不是绝对的,常量和变量是对于某一个变化过程而言 的.同一个量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可能是常量,也可能是变量.
学以致用
1.找出啤酒生产中的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常量分别是什么?
工作时间( 小时) 工作总量(吨) 1 14 2 28 3 42 4 56 5 70 6 84
2.填空 (1)当正方形的边长发生变化时,它的面积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S平方厘米,边长是a厘米,其中自 变量是 a ,因变量是 s . (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一问题中,体温是 因变量 ,时间是 自变量 . 3.请你举出生活中包含变量的例子,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师友
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威海市荣成第二实验中学 王 华
情景导入
变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课程标准
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探索 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通过观察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 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 关系,能根据表格数据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温故迎新
啤酒生产情况记录表
工作时间 (小时) 1 2 28 3 42 4 56 5 70 6 84
工作总量 14 (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啤酒生产的工作时间是1小时,啤 酒生产的工作总量是多少?2小时呢? 3小时呢? (2)随着啤酒生产工作时间的增加,啤酒 生产的工作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上述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量 是什么?保持不变的量是什么?
畅谈收获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获得 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通过观察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变量、自变量、因 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 关系,能根据表格数据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2)当支撑物体高度是110cm时,小车下滑的 时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根据表格能够对于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
巩固新知 1.研究表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
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氮肥施用量 (千克/公顷) 土豆产量/ (吨/公顷)
交流.
探究新知二 请你思考: 1.表格1中如果啤酒生产的工作时间是7小时,
啤酒生产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吨?
工作时间( 小时) 工作总量 (吨)
1 14
2 28
3 42
4 56 14 14
5 70 14
6 84
7 ?
14
14
2.(1)表格2小车下滑实验中,h每增加10cm,t 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如果不同,那么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336
404
471
30.75
15.18 21.36 25.27 32.29 34.03 39.45 43.15 43.46 40.83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 如果不施氮肥呢?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 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知识梳理
请师友互查知识要点. 在小车下滑实验中,支撑物高度h和小车下滑 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 变量. 其中t随h的 变化而变化, h是 自变量 , t是 因变量 . 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 常量 . (即小车下滑的路程)
(一般把 自变量 填在表格的上方, 因变量 填在 表格的下方,并可以直接用 符号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