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设置-混淆概念、以偏概全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十二个陷阱
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
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文章的意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中的“问”和“答”都是出自《老子》,而选项只说了“答”的内容。
十、拼
典型例题:(2013年广东卷)
12.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与“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没有直接关系。
解题思路
与选项相关的文中内容是: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一、设题形式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
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设题误区八:指代不明。
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设题误区十:曲解原意。
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宏观把脉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
1. 阅读自科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全]高考语文考点梳理: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理解、推断、含义、常见错误选项
高考语文考点梳理: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理解、推断、含义、常见错误选项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推断题命题方式1:整合概括(设题陷阱——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整合概括,就是在命制选项时对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信息加工,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加以压缩概括,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
其特点是信息的多区块整合概括,特别是段内多区块信息整合概括。
这类题的命制常常用到偷换概念和混淆是非。
偷换概念就是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以此迷惑考生,使其误判。
混淆是非就是命题者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的事情在加工转述过程中予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
【满分对策】(1)抓选项关键词,进行准确题源定位。
(2)抽取相关语句主干,进行有效压缩概括,特别注意选项在对原文整合概括中改换的词语,看是否造成了似是而非,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的问题。
【特别提醒】在比对过程中,要进行“三比对”。
1、比对主干部分是否转述一致2、比对修饰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以防偷换概念。
3、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以防混淆是非。
【例题】:(2020∙山东海南模拟试题,T1- B)【选项】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原文信息】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比对分析】×原文强调了科幻小说看重题材的新奇,不注重细致的形式。
原文说:”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但并非”较为随意“,选项曲解文意。
命题方式2:信息增删(设题陷阱——无中生有,以偏概全)信息增删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命题手段。
所谓信息添加,是指在选项中添加定语、状语、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对原文内容的曲解或无中生有等,添加的这部分信息,依据原文内容分析,不能成立。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选择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七类陷阱七类陷阱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5)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6)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
(二)如何使用“比对法”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论述类文本八大陷阱和六大命题制式
论述类文本八大陷阱和六大命题制式八大陷阱1、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2、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
3、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等。
4、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
5、混淆时态: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主要是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6、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7、混淆是非:选项将文中应肯定的而否定了,或应否定的而肯定了。
8、曲解文意:选项将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说法进行遗漏,或更改从而背离了原文意思,重曲作者的观点。
六大命题制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造成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等现象。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1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2020新亮剑高考总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 型和解题思路一
本专题共五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常见设误类型; 2.掌握做题方法,并能准确选择答案。
2
一、出题陷阱 设置干扰项的类型: 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因果混乱、曲解文意、混淆模态时态、模糊 范围
3
命题陷阱之一:模糊范围(以偏概全) (1)[2015·新课标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 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 篇章。 ②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 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 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 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 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 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 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 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 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 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 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2)
高考论述文阅读选择题陷阱设置方法及答题技巧一、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原文: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选项: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要注意分析选项概念之间、语句之间等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等。
十一、肯否失当
设误项与原文对比肯否失当。
典型例题:(浙江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语段解释了孤独、隔膜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看是孤立和隔膜的,而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从村与村的关系上表述的。而所谓“三家村”是说我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些村落有大有小。但“三家村”这样的小村的存在跟孤立、隔膜没有任何关系。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八、错解事例
为了明白说理,论述文往往会使用一些事例解释、说明或论证某个观点,设误项故意曲解事例证明的对象或结论等。
典型例题:(山东卷)
8.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十、拼凑词句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做选择题时,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并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重点在于能否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命题者有时会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
这种错误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考生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特别是表数量多少、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和频率高低的词语。
2.混淆时态混淆时态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考生需要注意已然与未然的区别,比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词语。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考生需要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混淆模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考生需要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主次颠倒指命题者将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
考生需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指命题者将肯定和否定的说法颠倒或混淆。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肯定和否定的说法,与原文进行比对,判断其是否一致。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
• 解题策略:
• 考查点
应对第略
• 语句含意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 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是绝对的情况。 • 3.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 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 4.答非Leabharlann 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问题。常表现为“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尽管选项表述完全符合原文,但选项并没有回答题干所探讨的问题。要注意题干中“原 因”“根据”“证据”“表现”“实质”“目的”等关键字眼,要特别注意辨析选项是否 符合题干要求。
• 3.思想情感总结不当
•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 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 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
• 4.表达技巧理解不准
•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 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ⅢT12]C项,“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 错误,由原文中的“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 不入”可知,官员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要求。
• (4)事件先后设错。 • 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T12]C项,根据原文,“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在前,
2020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错
2020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错判断选项是否以偏概全时,要注意分析文中的多个方面(角度)是否都被涉及到,如果有遗漏,就要考虑选项是否存在问题。
三、混淆时态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的时态改变,造成选项与文章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A.从《论语》中可以看出,___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___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
从这些情形来看,___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
语段中的“___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是现在时态,而选项中的“___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是过去时态。
突破秘籍】判断选项是否混淆时态时,要注意分析文章中的时态,以及选项是否与文章的时态一致。
四、无中生有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加入一些原文中没有的内容,造成选项与文章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B.《论语》中___曾说过:“仁者,非常之人也。
”这说明___认为,仁者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之人。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卫灵公》:“仁者,人也。
何以为非常之人也?”___的意思是说:仁者是普通人,为什么要说他是非常之人呢?文章中并没有说___认为仁者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之人。
突破秘籍】判断选项是否无中生有时,要注意分析文章中是否有涉及到选项中的内容,如果没有,就要考虑选项是否存在问题。
五、曲解文意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改变原文的意思,造成选项与文章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5.C.《论语》中的“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是器具,而是有道德的人。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雍也》:“君子不器。
”___的意思是说:君子不是器具,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工具。
文章中并没有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突破秘籍】判断选项是否曲解文意时,要注意分析原文的意思,以及选项是否与原文的意思一致。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误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误方法1.范围不清(范围扩大或范围缩小、以偏概全、以部分替代整体)【文段】——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
【试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的总称。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对应文段——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
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迷。
【试题】——睡眠指豆科植物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对应文段】——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气完成。
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了,即“狮子”出世了。
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送给主家。
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并在狮子底座上画上吉祥符号,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灾作用。
【试题】——雕刻好的炕头石狮子必须系上红绳,裹好红布,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并在狮子底座上画上吉祥符号。
【试题】——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对应文段】——“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2、答非所问【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设置-混淆概念、以偏概全
星火教育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识别论述文阅读提中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的考点,准确答题。
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终至孤单。
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亟需加以规范。
③朋友是一把伞,不能遏制狂风恶浪,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备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疏离权限虽然/但B、疏离权利即使/可C、疏远权利虽然/但D、疏远权限即使/可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从新年伊始,中央一再号召各级党组织务真求实,让广大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B、在《幻城》和它的作者已经被炒得甚嚣尘上的时候,再来谈论就难免有些狗尾续貂的尴尬。
C、下半场,釜底抽薪的曼城队突然发威,迪斯丁·博斯威尔特和菲利浦斯各进一球,将比分扳平。
D、去年三月,美国悍然发动了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伊拉克战争,老百姓形象而戏谑地称美国人是“高射炮打蚊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奇瑞·东方之子”是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推向市场的一款豪华大气、质量上佳、安全可靠、配置极为齐全、做工精细的轿车,在安全性、舒适度、人性化等方面可圈可点。
B、今年3月9日,韩国在野的大国家党和民主党向国会提出了弹劾总统卢武铉。
这在韩国宪政史上尚属首次。
C、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
单从现在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80多万人就业来说,我们也必须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D、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著名的IT巨头公司借鉴,而且事实上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主张反对盲目照搬,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样做极端有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设置-混淆概念、以偏概全答案
基础部分答案1. A (“疏离”比”疏远“程度更甚,与后面的“孤单“相照应。
“权限”指职权范围,“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语境和搭配,应选“权限”。
“虽然”表示转折,“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根据语境,应为转折关系,且“即使”一般不与“可”搭配)2.D (A项,“安居乐业”与前面的“生活”意思重复。
B项,“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
用在此处有误。
C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用在此处不当,宜用“背水一战” D“高射炮打蚊子”比喻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3.C (A项,“豪华……精细”语序不当;B项,“提出了”后面少了宾语中心语的“动议案”;D项,“向……借鉴”搭配不当,“主张反对”重复赘余)4.C(3分)5.答案 D解析原文前面讲的是网络声音和现实世界。
⑤“虚拟世界”照应前句,应作为首句,排除AC,④“反之……”照应①,应在①后,排除B。
6、练习题部分答案“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1、答案 D 解析应该体现万川之月的第一层含义。
2、答案A解析范围扩大,应该是“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3、答案 C 解析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出现比较。
“比德”4、答案 B 解析原文第三段中的表述是“畅神”“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而不是“晋宋以后才出现的”。
5、答案 D 解析文章并没有以“畅神”为论述重点,而是重在阐释从“比德”到“畅神”的演变过程。
同时,根据原文可知,对人类艺术宝库有着卓越贡献的是山水诗画。
6、答案 C 解析A项“人们就不再关注其自身拥有的审美价值”错误,那个时期的鱼、鸟等自然物还只是象征符号,人们还没有关注其自身的美。
B项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一、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⑴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
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
”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
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3题。
(2010年广州市一模)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
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
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
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
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
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
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火教育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识别论述文阅读提中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的考点,准确答题。
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终至孤单。
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亟需加以规范。
③朋友是一把伞,不能遏制狂风恶浪,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备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疏离权限虽然/但B、疏离权利即使/可C、疏远权利虽然/但D、疏远权限即使/可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从新年伊始,中央一再号召各级党组织务真求实,让广大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B、在《幻城》和它的作者已经被炒得甚嚣尘上的时候,再来谈论就难免有些狗尾续貂的尴尬。
C、下半场,釜底抽薪的曼城队突然发威,迪斯丁·博斯威尔特和菲利浦斯各进一球,将比分扳平。
D、去年三月,美国悍然发动了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伊拉克战争,老百姓形象而戏谑地称美国人是“高射炮打蚊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奇瑞·东方之子”是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推向市场的一款豪华大气、质量上佳、安全可靠、配置极为齐全、做工精细的轿车,在安全性、舒适度、人性化等方面可圈可点。
B、今年3月9日,韩国在野的大国家党和民主党向国会提出了弹劾总统卢武铉。
这在韩国宪政史上尚属首次。
C、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
单从现在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80多万人就业来说,我们也必须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D、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著名的IT巨头公司借鉴,而且事实上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主张反对盲目照搬,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样做极端有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A.②⑥⑤④③①B.②③①④⑤⑥C.④⑤②①⑥③D.④⑥⑤①③②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几年,有轰动效应的社会事件,大都和网络有着密切关联,山西黑砖窑、华南虎案、李刚案、药家鑫案、个税调整、甬温动车事故等等。
网络声音潮水般地浸进现实社会,也浸润着、改变着现实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良好的网络心态将有助于社会的成长②网络社会是日常社会中的一部分③作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④反之,它的盲目与非理性必将引发社会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⑤网络并非是无关现实的“虚拟世界”⑥网络心态是社会心态的反映和延伸A.②⑥⑤③①④B.⑤②①③⑥④C.②⑤⑥①③④D.⑤③②⑥①④6、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请给出一个标题,并表达出你的看法。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字)(二)阅读训练知识梳理偷换概念:包括混淆概念、答非所问、转移话题,选项中将原文词语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
常见的方法有漏字、添字、换字、换序、错位或定语界限不明确。
故意改变概念的内涵,用错误的或不准确的概念代替原来的概念,使原来概念的本质发生改变。
尤其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对象。
阅读建议:先看题目再读文章,要一一对应阅读!问答题答案就在文章中,一一摘抄或稍作概括即可。
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简而言之就是以部分代整体。
选项在转换句意或说法时,有意将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或以片面的、局部的认识来概括整体。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概括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无法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5)说话过于绝对①混淆时间(时态):已、着、过、了等(或然/未然;可能也许,也算此类)(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②混淆范围(模态):以偏概全,部分与整体。
(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③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的词:除了、几乎、部分、有些、一些、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不再等;④选项中要特别注意的词:一定、全、都、也、只、只有、只要、因为、所以、因此、使、既然…就、于是、以致、已经、曾经、常、常会、常常、然而等词语。
【特别注意句号】例题精讲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
司空图《诗品·雄浑》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
”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
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
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
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
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
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
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
“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
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
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
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
《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
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
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
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
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犹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
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
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
“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
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
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说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它反映了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的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比德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以及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的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
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了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作为人的生活背景开始具有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