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8.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易的冷藏装置,利用升华和凝华原理进行冷却。要求提交设计方案,包括原理分析、所需材料、操作步骤等。
1.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物态变化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降低学习难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感受。
3.针对学生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热量变化。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4.重视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创设多样化的练习题,针对重难点进行巩固训练。例如,设计有关升华和凝华的判断题、选择题、应用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对物态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升华和凝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从认知角度看,学生对固体、气体、液体的基本性质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对于升华和凝华这两个特殊的物态变化,可能还缺乏直观感受和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热量变化、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判断题、选择题、应用题等,帮助学生巩固升华和凝华的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升华和凝华作为物态变化中的特殊现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为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下是根据本节内容制定的教学活动: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露水等现象,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升华和凝华的规律、吸热和放热特点。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回答: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升华和凝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结合图像进行描述。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收集数据,分析规律。
4.知识拓展:介绍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5.问题探究: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巩固所学内容。
4.作业提交前,请认真检查,确保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表述清晰。
-分析冰箱制冷过程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冰箱能耗的影响。
3.拓展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化工等,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科普小短文。

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升华和凝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升华和凝华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升华和凝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升华和凝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题型八:解释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答案:升华的现象包括干冰的挥发、升华碘的挥发等。凝华的现象包括霜的形成、雪的形成等。
9.题型九:解释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答案:升华的过程包括干冰的挥发、升华碘的挥发等。凝华的过程包括霜的形成、雪的形成等。
10.题型十:解释升华和凝华的影响
答案:升华的影响包括干冰的制冷、升华碘的消毒等。凝华的影响包括霜的利用、雪的利用等。
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过程,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纸巾、干冰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物质的三态变化,那么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有其他的状态变化吗?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例如:展示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以及洗衣粉在被洒在地上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并与之前学过的物质三态变化做对比。

1.升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升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凝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4.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蒸馏水在冷凝管内凝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1.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干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升华、将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观察其凝华等。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实验演示中的现象、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与思考的优秀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我将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通过设置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问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温度和热量”、“热传递”等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升华和凝华这两个过程的理解却仍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原理。
3.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升华,升华是_______ (填“吸”或“放”)热过程。

2.把樟脑丸放在衣柜里防虫,最后樟脑丸变小了,这是_________现象,在此变化过程要_________热。

3._________叫做凝固,凝固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液化,液化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凝华,凝华是_________热过程。

4.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_________;夏日炎炎,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不见了_________;冬天大雪纷飞_________。

●教学过程:(一)预学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升华。

(2)升华需要热。

(3)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凝华。

(4)凝华需要热。

(二)探究(教师组织交流,学生答问讨论)(三)精导(教师讲授新知,学生互动参与)(二)探究与精导人工造“雪”【做一做】在锥行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析出的碘外形像什么?大家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态为固态。

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上析出的碘外形像雪(人造雪)。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实验后,各组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无色的玻璃管加热变成紫红色.
里面的固体加热后,变成了气态
没有.说明物质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变成气态,直接就可以从固态变成气态
全班交流各组的
解释、看法
【阅读】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全班讨论分析指出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一凝华一熔化.
课后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堂小结
填空
板书设计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教学反思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的温度变化.
【讨论】
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玻璃管内原来有一些固体物质,加热之后这些固体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间过程中物质有变成液态吗?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①给固态的碘加热后,烧杯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仪器材料
少量的奈和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方法
演示试验、学生探究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4 升华和凝华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4  升华和凝华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了哪些属于升华现象,哪些属于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介绍了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情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两种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中比较难观察,学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续表教师:凝华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例如,霜和雾凇。

教师提问: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也是一种凝华现象,它是在窗户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呢?为什么?教师:前面我们说“升华”是吸热的,那“凝华”呢?教师:对,凝华放热。

教师提问:为什么灯泡用时间长了会发黑,而且怎么擦也擦不干净?观看视频。

3 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 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

三、教学分析(1)学生在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已经了解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但对于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物态变化尚无认知,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正是本节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维上与原有的认知形成激烈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观察现象的能力还不够全面。

本节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导入新课:师播放吉林雾凇视频导入二、新课教学(一).分组探究请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64页中的“想想做做”,并试一试.1、将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看到什么现象?2、放入冷水中,在管内壁看到了什么现象?3、有无液态碘出现?4、通过实验你能说一下实验中的物态变化吗?(二).探究成果1、物质从固态_____变成气态叫______。

2、物质从气态_____变成固态叫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能够利用物质的升华和凝华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2.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2.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能够利用物质的升华和凝华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实验器材和材料。

3.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解的固体的熔化和凝固,并提问:我们知道固体可以通过加热熔化变为液体,通过冷却凝固变为固体,那么固体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改变物态吗?Step 2:概念解释(15分钟)1.引入升华的概念:升华是指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跳过液体状态。

2.引导学生思考:能够通过升华变为气体的物质有哪些?3.引入凝华的概念:凝华是指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跳过液体状态。

4.引导学生思考:能够通过凝华变为固体的物质有哪些?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1.实验一:升华的实验1.实验过程:•准备一块固体物质(如碳酸氢钠)放在玻璃片上。

•用加热器或火镇加热物质,观察物质的变化。

2.观察现象:•物质直接从固体状态变为气体状态。

3.思考问题:•物质经过加热后为什么直接变为气体,而不经过液体状态?•除了碳酸氢钠,还有哪些物质可以通过升华变为气体?2.实验二:凝华的实验1.实验过程:•在一个干燥的容器中放入适量的冰块。

•观察冰块表面的变化。

2.观察现象:•冰块表面结出了白色的粉末。

3.思考问题:•冰块结出的白色粉末是什么?•除了冰块,还有哪些物质可以通过凝华变为固体?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归纳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以及特点,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第4节升华和凝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引入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故事导入故事1:1779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

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

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

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

”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

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四节升华与凝华》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教学工具】:碘,酒精灯,透明的的盖玻璃瓶,三角支架◆教学情景导入1、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2、导入新课,猜想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3、设计实验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问: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演示: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4升华和凝华(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4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4节升华和凝华【2022年版课标要求】1.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2.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教法与学法】教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升华现象,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法: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将物理规律与生活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酒精灯、碘升华管、烧杯、热水、冷水、有关升华、凝华的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在易拉罐中装入三分之二的冰与三分之一的食盐的混合物后,大约半分钟的时间,其外壁和底部会出现霜。

对于这个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易拉罐外壁和底部的霜从何而来?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从而引出凝华与升华的概念。

二、新知学习(一)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创设情景:教师展示雾凇和舞台仙境的图片,提问:如此美丽的雾凇和舞台烟雾效果是怎么形成的呢?(附:图片)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说明: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颗粒,舞台白雾的形成与干冰密切相关,是干冰直接变成气态时,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就是说,物质可以直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变化。

展示PPT图片: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了解升华与凝华过程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实验前,你在碘升华管内看到什么状态的碘?2.水的沸点是多少?3.碘的熔点是多少?实验过程:用热水对封闭玻璃管中的固态碘颗粒加热,提醒学生观察是否有液态碘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用冷水对封闭玻璃管中的紫色的碘蒸气降温,提醒学生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液态碘出现,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分析: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平昌县八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平昌县八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碘的物态变化仪器与器材:密封的细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探究点二升华和凝华1.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可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

(1)微微加热,紫色蒸气出现后进行观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4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
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
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
板书设计
3.4升华和凝华
一.实验探究-----人工造“雪”
二.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热。

三.人工降雨:
升华—→凝华—→熔化。

《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观点,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物质世界的奇异,激发对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理解升华和凝华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学会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酒精灯、干冰、烧杯、碘、铁片、塑料片等。

2. 课件、黑板、粉笔等常规教具。

3. 安置学生预习课实情关内容,提前了解相关观点。

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升华和凝华的观点;二是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是通过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环节:通过一个生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环节:(1)介绍升华和凝华的观点,利用一些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介绍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如霜、冰雕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

(3)通过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a)在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b)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c)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共同总结出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3. 教室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师生互动,活跃教室气氛。

4. 作业安置环节:安置一些与升华凝华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5. 课后小结环节: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升华和凝华的观点、条件及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物态变化的特性,包括汽化、液化、凝固、熔化、升华和凝华等。

这些变化是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分子间距离和排列状态的变化导致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3.4升华和凝华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3.4升华和凝华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

在前面学习四种物态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中的初状态和末状态中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更好地解释各种现象中包含的物态变化。

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通过“水的循环”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2.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PPT展示提出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学生活动1学生思考1,并回答:已经学了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

学生思考2,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

1:不能直接转化。

2:能直接转化。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见熔化却变小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出问题:固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直接转换。

引起学生猜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华和凝华探究实验。

引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表二:课堂教学设计卡
2、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
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
和过程。

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
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
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
的信息回答。

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

加深对“升华
凝华“的认识。

师:指导阅读。

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
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
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
“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
变细等是升华;
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
等是凝华。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让学生阅读“科学世
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
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生:分析、小组讨论
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
学生学习感受
15′
5′
2′。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 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舞台上的 “烟雾” 是如何形成的、干冰为什么可以用于人工降雨等,引导学生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先介绍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特点,最后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四种物态变化,对物质的三态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升华和凝华这两种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不像其他四种变化那么常见,学生对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探究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学法
(1)观察法: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升华和凝华的特点。
(2)讨论法:小组讨论,交流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和认识。
(3)实验法:参与实验探究,亲身体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过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实验观察和问题讨论的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和责任,通过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如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气体物质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升华和凝华过程。
在学生对升华和凝华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通过PPT展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明确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以及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然后,我会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包括吸热和放热的特点。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我会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本节课。例如,我会拿出一个冰雕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冰雕在室温下会逐渐变小?这个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个实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华和凝华。
(二)讲授新知
4.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教学中,我期望学生能够形成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续表)
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加热过程中有液态的碘产生吗?停止加热,在烧瓶底部看到了什么现象?整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物
设问2:深秋,树叶、瓦等物体上会出现霜,霜是怎样形成的?严冬,窗玻璃上漂亮的冰花和室外的雾凇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归纳:霜、冰花、雾凇都是水蒸气由于迅速降
我们看到的白雾是不是二氧化碳或水
蒸气?它的实质是什么?归纳: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多媒体展示图片:
(续表)
教学过程
归纳: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放热过
程:凝固、液化、凝华。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