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司岩伏波信仰研究

合集下载

国家认同的隐喻:广西左江流域伏波信仰与班夫人信仰共存现象探析——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一

国家认同的隐喻:广西左江流域伏波信仰与班夫人信仰共存现象探析——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一

so y o a a a r s n i g g a n o t e a my i d l p e d n t e 1 c l y Th u l u l tr f M d me B n p e e t r i s t h r s wi ey s r a s i h o a i . n t ep b i b i c t
M ea h r o to a d n iy:t e Ree r h o e it n e Ph n me o t p o fNa i n lI e tt h sa c n Co xs e c e o n n
o b ih a a a n i t n Zu v r Ba i fGu n x fFu o Fa t nd M d me Ba Fa h i o Ri e sn o a g i
i ieb ie s sd y sd .Ha i g t e F b e l o b u l a d r c n t u t d,i d c t s t ec mmo e p ea . t v n h u o t mp e t e b i n e o sr ce t n i e h o a n p o l d m i fh s h so i o t i u in t p o d n t n l n fc t n,t t b l e t e b r e l n fs u h r r o i it rcc n r t o u h l a i a i a i e b o o u i o o sa i z h o d ra d o o t wa d, i
Te g La u n nh a
Ab t a t TheFu o t mpl dey dit i t d i h o Rie sn.Th ti c u e t o sr c : b e e wi l s rbu e n t e Zu v rBa i a Sbe a s hec mmo n p o e c e ih t e me r fM a ua o c n ue e h e pl h rs h mo y o y n wh o q r d t e Coc n i he Ea t r n Dy a t hi n t s e n Ha n sy.An h dte

明清时期湖南沅水流域的黑神信仰——兼与贵州黑神信仰比较

明清时期湖南沅水流域的黑神信仰——兼与贵州黑神信仰比较
时期。
2. 湖南黑神 庙 集 中 分 布 在 沅 水 流 域, 主 要
与明清时期客商移民及沅水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有
关。沅 水 流 域 的 黑 神 庙 基 本 沿 巴 陵 → 华 容 → 平
江 → 沅陵 → 泸 溪 → 溆 浦 → 辰 溪 → 黔 阳 一 线 分 布,
易发生洪灾。明隆庆五年 (
1571)五月二十七日,



神庙为忠臣 庙,旨 在 强 调 黑 神 忠 烈 的 神 格 形 象。
清代以 降, 中 央 王 朝 对 西 南 边 疆 的 开 拓 基 本 完
成,黑神信仰因 各 种 显 灵 事 件 得 到 官 民 的 奉 祀,
逐渐由 “古苗疆走廊”沿线集镇向周围少数民族
村落扩 散, 这 是 黑 神 信 仰 在 黔 湘 两 地 民 间 渗 透

辰州府 霪雨至六月初四日,水高数丈,淹没庐


。明万历年间 (
舍田地,死者无算”
1573—1620)
辰 州 府 亦 多 次 发 生 洪 灾。 如 万 历 二 十 六 年
(
1598),“霪 雨 连 旬, 水 高 数 十 丈, …… 四 十 六


。而在旱季,沅水流域
年,大水……田宅皆毁”
又极 易 发 生 火 灾。清 光 绪 《古 丈 坪 厅 志》 卷 12
忠烈庙、黔王庙、双忠庙、南公祠、仰山庙、南
甚 灵, 感 神 为 南 霁 云, 归 而 建 庙, 塑 像
雷二将军祠等。沅水流经的黔湘为少数民族分布
祀之。⑤
地区。北魏郦道元 《水经 注》 卷 37 《沅 水》 载:
“武陵有 五 溪, 谓 雄 溪、 樠 溪、 酉 溪、 武 (潕 )
溪、辰溪其一焉。夹岸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

古代雷州半岛海神信仰略析

古代雷州半岛海神信仰略析

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2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收稿日期:2009-12-20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雷州半岛文化遗产整理与研究”(08DL-03) 第一作者:张莲,女,1978年生,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古代雷州半岛海神信仰略析张 莲,李雄飞(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摘 要:古代,雷州半岛信仰的海神主要有伏波将军和妈祖,尤其是元代以后,妈祖影响超过伏波,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妈祖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青睐,2)雷州半岛的汉人多为福建移民,3)雷州半岛少数民族的外迁。

关键词:雷州半岛;海神;伏波将军;妈祖中图分类号:B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47-04Analysis on the Faith in the Sea Gods in Leizhou Peninsula in Ancient TimesZHANG Lian ,LI Xiong-fei(Literature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two Sea gods in Leizhou Peninsula: one was Fubo, and the other was Matsu. After the Yuan dynasty, Matsu’s influence had surpassed Fubo’s. There were three reasons: first, Matsu was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second, the people in Leizhou were mainly migrated from Fujian Province; third, the minorities in Leizhou Peninsula kept on moving out. Key words: Leizhou Peninsula; the Sea gods; Fubo generals; Matsu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海神的详细描述,《大荒东经》云:“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

中法战争后边疆安全与龙州伏波信仰的互动——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二

中法战争后边疆安全与龙州伏波信仰的互动——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二
范玉春 、王元林 、滕兰花等学者。总之 ,学者们多认 为伏波信仰 的角色在具体的 区域 当巾冈不 同的历史发 展轨迹而 出现变化 。
二 、龙州伏波庙碑 文及由来
崇左市龙州县 的伏波庙 ,现位于县城龙 江南岸 江 畔 ,其庙历史悠久 ,据方志记载 ,此庙 “ 旧名古寨遗 祠 ,为龙州八景之一 。庙建于何朝代无考 。雍正 十 年 ( 7 5年 ) 13 ,通 判 吴 大 猷 重 修 。 道 光 二 十 八 年
情况确实 如此 ,伏 波信仰主要 神职在嬗变过程 当 中总是 因应 时代大背景变迁 而变化 。桂西南地区至今 仍保存着许 多伏 波庙 ,龙州县城 内现存的伏波庙 的历 史就十 分悠久 。笔者 曾于 2 1 00年农历 四月十二 日前
往该庙 参加庙 诞 ,发现此庙庙 内现存 i块碑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别


问题 的提 出
下 伏波将 军马援 是如何 被中央政府赋予了怎样的文化
象征意义 ,以求 教于方 家。
东汉建武十六年 ( 公元 4 年 ) 0 ,交趾 郡麋冷县雒
将 之女 征侧嫁 朱 鸢人诗索 为夫 , 其 夫被交 趾太 守苏 定 以法绳 之 ,征侧 与其妹征贰忿而反叛 ,攻没其郡 , 九真 、 日南 、合浦 蛮夷 皆应之 ,寇 略岭外 6 余 城 , 0 自立为王 。建 武十八年 ( 2年 ) 4 ,伏波将 军马援 奉命 南 征 交趾 平 定 二 征叛 乱 ,此事 在 《 后汉 书 ・ 马援 列 传 》中有 详细记载。马援 南征明确 了中原王朝对岭南 两部地 区的统 治 ,马援 以其 丰功伟绩获得 了岭南 民众 对他 的崇拜及 祭祀。 目前 ,针对马援南征 的功绩 以及 伏波信仰 问题 ,学者 们已做 了大量研究 ,如施铁靖 、

大若岩胡公信仰嬗变历程与当前的信仰活动

大若岩胡公信仰嬗变历程与当前的信仰活动
第2 3卷第 2期
Vb . O 2 123 N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n l f e z o i e s y‘ o il c e c s o r a n h uUn v r i S ca i n e o W t S
21 0 0年 3月
胡公信 仰 为例 ,做 一些 粗 浅 的探 讨 。


大若岩胡公信仰 嬗变历 程
大若岩胡公殿 由大若岩陈氏邦圣、趾仁 、御清、胜策四人始建于清康熙庚子年 (7 0 12 ),坐
落于 陶公 洞 内 。陶公洞 地 势天然 分 上 、下 两 层 ,胡公殿 位 于洞 内上 层 天 台文 昌阁 的后 方 。 “ 胡公 ” 即北宋 胡 则 (6 9 3— 13 ) ,字 子 正 ,婺 州 ( 金华 )永 康 县胡 库人 ,是宋 代婺 州第 一位 通 过科 09 今 举 走 上仕 途 的士大 夫 ,先 后在 地方 和 中央 共做 了 4 7年 官 ,在 任 地方 行政 长 官 时政 绩斐然 。胡则
收 稿 日期 : 2 1 —12 0 00 .3
基金项 目:浙江省社会科 学界 联合会 重大委托课题 (0 8 0 ) 2 0 WT 9
作者简介 :胡晓慧 (9 8 ) 1 6 一 ,女 ,浙江永嘉人 ,副研究 员,学士,研 究方 向:区域史 ,民俗 学
① 陶公洞,位于大若 岩山脚 下, 一大 型天然岩洞. 高 5 是 洞 6米,宽 7 6米,深 7 9米,占地 1 0 0平方米,坐北朝 9 南,可容纳万 余人 . 国吴 时建 石室,为温州 有记载 的最早道观 ,系纪念 南朝 山中宰相陶 弘景隐居 大若岩石 室 三 而得名.道书 《 云笈七签》称之 为“ 天下第十 二福 地” .

桂林文化分析

桂林文化分析
桂林文化城 桂林文化城在八年的抗战过程中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文人荟萃,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在此期间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运动报纸杂志猛增,出版事业繁荣。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统区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中心阵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是1938年11月设立,由国共合作设立以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还开辟了多条由桂林至香港等地的秘密交通线,传达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文件和重要情报,还负责新四军的物资转运工作,多次派人到越南接送和转运物质,先后护送新四军干部和爱国青年数千人到达延安,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有资源铧嘴:南斗铧口,这里便是湘漓分派,湘水由南向北而来到铧口,经此分流。目前在此处建有铧嘴古亭,看水涨水落,听浪花欢畅。大小天平:与灵渠铧嘴相连,能调节水位,保持渠水平衡,四贤祠位于南渠北岸,祠内保存着历代各种碑刻30多块,竖立在门口醒目处,是灵渠的历史纪念碑。在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飞来石无依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水街景区包括灵渠县城段两岸的街区,长约1公里,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五部分组成。水街在恢复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现。
123
桂林旅游文化分析与总结
George Carlson
2013-07-03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桂林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城市独具魅力的特色。

传统民居衰落原因分析及其启示——以古丈县老司岩村为例

传统民居衰落原因分析及其启示——以古丈县老司岩村为例

XIANGCUN KEJI 2019年8月(下)69传统民居衰落原因分析及其启示——以古丈县老司岩村为例湛岚周晨黄乐谭文姬(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传统民居是传统村庄丰富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古丈县老司岩村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老司岩村传统民居衰落的原因及其启示,为其他地区传统民居振兴提供启迪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传统民居;衰落成因;老司岩村[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9)24-69-2传统民居是传统村庄丰富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分。

然而现实中,一方面,除了极少数被评为文保单位且有资金修缮的传统民居,或者被改造为民宿的传统民居之外,大多数传统民居面临拆建或荒废危机;另一方面,现今乡村中的新民居,大部分粗暴地采用鎏金罗马柱装点门面,铝合金防盗窗一封收尾。

虽然在此期间不乏优秀作品,但是这些精心设计的乡村民居只是沧海一粟,对改善乡村景观成效不大。

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下,中国的“美丽乡村”纷纷出现了那些耗资巨万、用材精良的欧陆风别墅,那些砌了马头墙、画上了穿斗架的“新中式”民居,那些设计师精心打造的屡获殊荣的星级建筑[1]。

然而,如何保护和利用中国乡村民居值得大家探究。

1古丈县老司岩村传统民居概述1.1村落概况1.1.1区位条件。

老司岩村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镇,毗邻酉水河畔。

1.1.2自然条件。

老司岩村地处东经109°87'、北纬28°76',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位于一个高度差超过170m 的山谷中。

老司岩村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大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村,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

1.1.3人口、经济状况。

老司岩村村民176户,户籍人口723人,常住人口320人。

村森林面积392.33hm 2,耕地面积61.80hm 2,水稻面积39.00hm 2,村庄占地面积33.33hm 2,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烟叶、茶叶。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4.其他地方性观音
例一(图1—1):[今据湖南大清国宝庆府武
冈州龙回都大地名荆竹团小地名口业>中祀祭水口庙
城隍土主祠下居住塑装下民信士萧坤松室人杨氏男
30
万方数据
口匝口I二二二
胡彬彬。李方■■_
从清代湖南佛教遗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像落加水晶金容宛然在人灵爽若接核生渡死举念即 临塑装金容圣像一尊祈佑男臻百福女纳千祥须至脏 者上进光绪廿九年四月十三日具肠进(此处原件为 符)处士萧道来] 例二:[今据大清国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永宁 下二都祀祭陈居庙王嗣(祠)下口树下土地分居住 信士李杰化室人周氏大姑一家大男小女人等今因家 下口为十件等事发心口修道法奄观音大士壹尊守保
(二)药王菩萨信仰
口金容虔备口凡仪谨意 十日吉良]
皇上光绪二年丙子三月二
例(图1—2):[今据大清国湖南道宝庆府新 化县永宁三都祀祭梅冲口口二处庙王乾屋寄居口下 土地分居住信士陈今河是以为人口六畜发心口刻 药王菩萨圣像一遵(尊) 丐保人口清泰六畜兴旺 嘉庆二十二 时佑陈今河行药方百卷百行护佑千叫千应万叫万灵 千家相请万户来迎时瘟灾疫远殄他方 上座男焕辅陈能煌能彩能国] 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是佛教传说中施与良药 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疾苦的菩萨,能使芸芸众生远 离疾苦、贫苦、逆苦、业苦等。因此民间常将其当 作消灾祛病的神灵来信奉,颇受民众爱戴。 (三)佛陀信仰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的造像题材来看,与信 仰观音的相比,信仰佛陀的民众数量明显较少。而 且在造像记中一般只是以简单的“佛、佛祖”等字 样显示,很少有具体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是 药师佛、弥勒佛等题材的区分。例:[述据大清国 湖南省宝府新化县永宁四都祭祀桐木水府城隍二处 庙王祠下;中里土地分居住奉佛修因装口金容佛像 年丁丑岁择取四月初三日丙子日开光点眼午时开光

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

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

㊃‘宗教学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专栏㊃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陈建明我从1993年4月在‘宗教学研究“期刊发表译作,经过担任该刊的编辑和常务副主编,到退休后协助办刊,现在已经有30个年头了㊂可以说,我与‘宗教学研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㊂当我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担任助教的时候,就听说川大成立了宗教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由原来哲学系的领导卿希泰先生担任所长㊂后来得知历史系的老教师钱安靖㊁毕业留校的丁培仁也在研究所工作㊂但真正与研究所的老师近距离接触还是在1987年暑期,那时我刚从川大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四川大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不久后在总编室从事编务工作㊂大约在年底,研究所的石衍丰和曾召南老师到出版社联系出版他俩编著的‘道教基础知识“,由我接洽并担任责任编辑㊂通过多次讨论改稿,让我深深体会到两位老师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热情㊂该书出版于1988年3月,首印数达到1万册㊂早期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学研究所老师们的著作(含与所外学者合著)还有: 1986年7月,陈麟书著‘宗教学原理“,该书一版再版,印数很大㊂1986年12月,李世平㊁钱安靖等著‘周恩来和统一战线“㊂1989年12月,李世平㊁钱安靖等著‘中国现代多党合作简史“㊂1991年12月,黄海德㊁李刚编著‘简明道教词典“,首印数1.3万册㊂1992年9月,陈麟书㊁袁亚愚编‘宗教社会学通论“㊂1993年6月,张桥贵㊁陈麟书著‘宗教人类学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㊂1993年6月, 蜀人 编‘儒佛道三字经“,首印数5000册,卿希泰先生与郭武注其中的‘道教三字经“㊂1990年4月底,四川大学文科楼落成㊂随即,川大出版社从印刷厂大楼搬到文科楼一楼左侧区域,正好与宗教学研究所毗邻㊂于是我经常有机会与研究所一些老师们会面㊂记得当面请教过的有卿希泰先生㊁石衍丰先生㊁陈麟书先生㊁曾召南先生㊁丁贻庄先生㊂年轻辈学者认识张泽洪㊁唐大潮㊁丁培仁等㊂那时,还有一些老师没有机会接触㊂一㊁从作者到编者我虽然在出版社工作,但研究兴趣却与宗教相关㊂我对宗教的认识经历了单纯好奇到理性研究的过程㊂小时候,在住家附近有一所天主教堂(张家巷天主堂), 文革 中没有对外开放㊂有时候与小伙伴溜进去游玩,那彩色的玻璃和十字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㊂阅读民间故事书或者连环画,能看到杀洋人和 二毛子 的故事㊂成年后读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里面有许多袍哥与洋教的冲突情景㊂我于1974年10月进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学习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中进一步了解了基督教㊂1980年9月 1981年7月,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太平天国历史,旁听金陵神学院徐如雷先生在南大讲授的 基督教思想 课,更多地接触到基督教思想与教义㊂1984年9月 1987年7月我在川大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㊂这时,距离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已经有好几年,学术界已经从单纯地研究反洋教㊁杀洋人运动发展到比较全面地㊁实事求是地研究为何会产生反洋教运动,并开始从文化冲突㊁中西文化交流等角度来看问题,对传教士来华的不同动机也做了区别㊂在学习历史中得知从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基督新教传入中国,中国近代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基督宗教有关,如两次鸦片战争㊁太平天国运动㊁戊戌变法㊁义和团运动㊁辛亥革命等,还有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也经由传教士传入㊂我还发现孙中山先生在年青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并且成为一名基督徒,于是选择 孙中山与基督教 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题目㊂1987年下半年到次年2月,我在川大出版社通过编辑‘道教基础知识“,对道教也有了初步的认识㊂1991年参加四川大学举办的 马可㊃波罗研究 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马可㊃波罗笔下的元初宗教“㊂这篇文章涉及道教㊂1992年11月11-14日在湖南怀化参加 第四次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 ,提交论文‘近代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㊂这篇文章是将出版史与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结合起来研究的尝试㊂刊载笔者译文的期刊封面和译文首页1992年,我看到美国学者弗兰克㊃K .弗林的著作S p i r i t M a t t e r t h e W o r l d w i d e I m p a c t o fR e l i g i o n o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o l i t i c s (P a r a g o n H o u s e P u b l i s h e r s ,1987),里面有一篇文章名为‘解放神学与拉丁美洲政治秩序“㊂我打算将其翻译为中文,但自己本来的专业是历史,对于宗教理论和神学都不甚了解㊂石衍丰先生知道后就鼓励我将其翻译出来,并安排在‘宗教学研究“上发表㊂在翻译中遇到许多专有名词,从哲学和宗教词典中也难以找到准确的译法,于是石先生又介绍我向哲学系的徐昌明①先生请教㊂在徐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解决了一些翻译难点㊂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修改,终于完成译稿㊂1993年4月出版的‘宗教学研究“1-2期合刊,发表了这篇文章(7个页面)㊂我拿到样刊,看到辛勤的劳作变成了铅字,心中感到十分欣慰㊂从此,我成为‘宗教学研究“期刊的一位作者㊂1998年上半年,有朋友告诉我,宗教学研究所除了大力开展道教研究外,打算拓展其他类别的宗教研究,其中拟新设基督教研究方向,正在物色人选㊂朋友知道我一直从事中国基督教研究,故打算向研究所推荐㊂此前,卿希泰先生所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和其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修订本)陆续出版,在全国宗教学界和出版界引起轰动,斩获诸多奖项㊂我也出席过几次宣传奖励活动㊂能够到研究所从事专职研究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于是欣然同意㊂由于调动工作有一个准备时间,当年7月,李刚所长同意我先兼职做研究,同时做调动准备㊂1999年7月,我正式调到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㊂就在这一年,研究所积极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㊂2000年,研究所正式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更名为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㊂其批建目的是,以研究中国道教为主,逐步开展其他宗教的研究㊂其时,卿希泰先生为名誉所长,李刚教授为所长㊂到研究所工作不久,在办公室见到卿希泰先生㊂他与我聊天,期间谈到我的硕士导师隗瀛涛先生㊂他说:研究所刚刚成立那几年,人员和经费都很困难,隗老师作为分管文科的副校长,对研究所的工作非常支持㊂卿先生还鼓励我在研究所好好干,将基督教方向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并注意开展西方宗教与道教的比较研究㊂②2000年2月,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正式成立㊂我先是作为该中心成员,半年以后担任中心主任㊂因为我此前的工作在出版社,熟悉编辑出版工作,加之多年做基督教研究,积累了很多资料,觉得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㊂于是我开始从事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研究㊂2000年9月我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近代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研究 (2005年10月完成)㊂③目前,我正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汉学家与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道教形象与性质研究,正好是对卿先生嘱咐 开展西方宗教与道教的比较研究 的响应㊂卿先生带领研究所老一辈学者创办杂志‘宗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有远见的举措,为全国宗教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发表成果的园地,也为本所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助力㊂我进㊃41㊃ 宗 教 学 研 究 2024年第1期入研究所后即成为一名审稿和编辑人员㊂2007年岁末,时为‘宗教学研究“主编的卿希泰先生和所领导考虑到我曾在出版社多年担任编辑和总编辑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希望我参与‘宗教学研究“的编辑管理㊂2008年我担任期刊的副主编,2009年改任常务副主编㊂2013年至2018年10月退休前,我与张泽洪教授共同担任常务副主编,协助主编处理编辑事务㊂从2019年起我不再担任常务副主编㊂在所长㊁执行主编盖建民教授的盛情邀请下,近年来仍协助做一些编辑事务工作㊂二㊁制订管理文件与编辑业务工作我在担任‘宗教学研究“副主编和常务副主编期间,尊重卿先生和所领导的意见,发挥过去在出版社积累的编辑管理工作经验,调动编辑部成员的积极性,做了一些建设性的努力,表现在:一是征求编辑审稿人员意见,分清审稿㊁编辑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二是改进审稿㊁编辑㊁校对流程,为下厂印刷留出充裕的时间,尽量保证按时出刊;三是做好与老中青作者的沟通工作,对作者合理的诉求尽量予以理解和解决㊂除了主持日常的编辑流程管理㊁印刷事务和终审工作外,我还做了下列几件事情㊂(一)制订编辑管理文件㊂这些文件有:1.‘宗教学研究“稿件格式要求2.‘宗教学研究“稿件格式要求网络版3.‘宗教学研究“编辑工作管理制度4.‘宗教学研究“稿约5.‘宗教学研究“费用开支方案6.‘宗教学研究“收发稿制度7.‘宗教学研究“审读员岗位责任和任职资格8.‘宗教学研究“编审工作的规定2014年,与张泽洪教授一道,对上述管理文件进行了修订,并新增 ‘宗教学研究“编辑部工作内容及分工 ㊂这些文件的制订,符合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对于本刊的征稿㊁编辑㊁管理起到了规范作用,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并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准备了基本条件㊂(二)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㊂根据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国家社科基金从2011年12月起,开展社科类重点学术期刊首批资助(试点)工作㊂2012年2月15日前报送申报材料㊂在四川大学社科处的鼓励下,卿先生㊁所领导认为本刊合乎申报条件④,决定开展申报工作,由我具体填写申报书和准备各种材料㊂第一批本刊未能申报成功㊂2012年8月,国家社科基金启动第二批学术期刊资助工作㊂卿先生和所领导决定继续申报㊂我对申报书加以修改,请卿先生审定后上报,于当年11月1日获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第二批100家期刊之一㊂对本刊而言,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不但在办刊经费上达到了基本需求,更是享有了崇高的学术荣誉!‘宗教学研究“从创办以来,办刊经费一直比较困难㊂编辑审稿人员即使没有劳务报酬,也认真地履行职责,做好编辑校对工作,将有限的经费用来保证期刊的印刷出版㊂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以后,本刊的印刷㊁稿费㊁编审费都有了保障,编辑部全体成员奋发努力,使得刊物的质量大为提高,发刊时间更加准时,学术声誉更上一层楼㊂‘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封面,标明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从2013年至今,本刊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㊂四川大学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期刊,除了‘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就只有‘宗教学研究“㊂我深深感到,本刊能够申报成功,一是依托四川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二是卿希泰先生在宗教学界的学术地位,三是宗教学研究所作为主办单位具有较好的宗教学研究基础和较强的学术队伍㊂我个人只是起到执笔起草文稿的作用,实不足挂齿㊂㊃51㊃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三)主持编辑两本宗教学研究所建所周年纪念刊(册)在我担任副主编任期内,欣逢本所建所三十周年㊁建所三十五周年㊂我与所里领导和编辑部同事一道编辑印发了三十周年和三十五周年的纪念刊(册)㊂1.‘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纪念“㊂这本纪念集以‘宗教学研究“2010年增刊的形式刊行㊂有彩色插图16页,正文234页㊂收录有:卿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工作照㊁宗教学研究所同事的集体照㊁学术会议代表合影㊁宗教名胜考察照㊁学位论文答辩现场照等㊂‘增刊“收录来自加拿大㊁新加坡和中国香港㊁台湾地区,以及中国内地学术机构和个人的贺信贺词共26件,纪念文章6篇,其中有卿先生撰写的‘我是怎样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走上道教文化研究之路的?为纪念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而作“㊂其余5篇为:李锦全‘三十而立继往开来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庆典祝辞“㊁陈耀庭‘维系学统不断创新 祝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㊁柏夷‘心不退转施功日新“㊁杨光文‘三十而立成就辉煌 庆祝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创建30周年“㊁陈建明‘回顾基督教研究方向的十年历程“㊂‘宗教学研究“2010年增刊封面收录有 志庆 学术论文16篇㊂最后是本所杨光文研究馆员辑录的检索三十年成果统计5种,包含 科研成果目录 承担科研项目目录 成果获奖目录 培养硕士生名单 培养博士生名单㊂2.‘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建所三十五周年成果一览(1980 2015)“㊂2015年上半年,受盖建民所长的委托,我主持编辑了这本纪念册,同年10月印刷完成㊂按照计划,这本册子没有征集收录工作照㊁贺词贺信㊁回忆文章和学术论文等,其特点是汇编了3个一览表:(1)‘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35年科研成果获奖项目“(2)‘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学术著作一览“(3)‘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发表论文一览“成果一览 的开篇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简介“㊂全册正文共257页㊂建所三十五周年成果一览 封面三㊁‘宗教学研究“四十年历程2000年9月,宗教学研究所建所20周年时,期刊副主编石衍丰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回顾‘宗教学研究“杂志的创办与发展历程㊂⑤我作为历史学专业出身又长期为‘宗教学研究“工作的编辑和常务副主编,觉得有责任将本刊的历史做一个梳理㊂故参考石衍丰先生的文章,核查刊物样本,补充后20年的情况,将‘宗教学研究“40年的历程简述如下㊂‘宗教学研究“杂志,创建于1982年8月,起初属于内部不定期刊物,编者是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编辑室,由卿希泰教授主持,办报行家古存云先生具体承办㊂1984年2月,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室改称为研究所,从1984年4月出版的第5期开始,编者改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宗教学研究“编辑室㊂至1985年2月,㊃61㊃ 宗 教 学 研 究 2024年第1期共出内部刊物6期㊂‘宗教学研究“创刊号(内部刊物)封面‘宗教学研究“创刊号(内部刊物)目录‘宗教学研究“1985年第1期(总第7期)封面1985年,‘宗教学研究“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公开出版发行(四川省期刊登记证317号)㊂1985年11月(封底标为12月)出版正式刊创刊号㊂拟为半年刊,组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编辑部,设有编委会,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川新华书店发行㊂然从实际运行看,1985年11月出版第1期,1986年6月出版第2期,1987年4月出版第3期,即每年出版一次,连续编期号,为总第7-9期㊂从1988年第1期(总第10期)起改为季刊,主编卿希泰,副主编石衍丰㊂取消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字样㊂除仍由四川省新华书店发行外,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也直接发行㊂‘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1期(总第10期)封面从1995年第3期(总第28期)开始,编委会进行了调整,主编卿希泰,副主编李刚,常务副主编潘显一㊂期刊目录开始分栏,栏目计有道教研究 佛教研究 宗教理论 其它宗教 研究生论坛 书评 资料㊃动态 ㊂此后,栏目名称和数量时有变动㊂1996年起,‘宗教学研究“杂志的封面重新设计,完全按季度出版,不再有合刊现象㊂‘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1期(总第30期)封面1998年第1期开始,署名四川联合大学主管,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主办,四川新华书㊃71㊃ 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店㊁‘宗教学研究“编辑部发行㊂从2000年第1期(总第46期)开始,因潘显一调任社科处处长,由唐大潮任常务副主编㊂由四川大学主管,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主办,‘宗教学研究“编辑部发行㊂‘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1期(总第46期)封面从2002年第1期开始,刊物封二出现学术委员会名单㊂主办单位改称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㊂2004年第1期(总第62期)封面改为色条构图,开本改为大16开㊂‘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64期)封面从2008年第1期(总第78期)开始,主编卿希泰,副主编李刚㊁陈建明,常务副主编张钦㊂次年,张钦改任副主编,陈建明改任常务副主编㊂封二出现编辑委员会名单㊂从2013年第1期(总第98期)开始,主编卿希泰,副主编盖建民,常务副主编陈建明㊁张泽洪㊂本年,‘宗教学研究“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㊂有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㊂由四川大学主管,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㊂‘宗教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发行㊂‘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98期)封面封底设计稿从2018年第1期开始,主编詹石窗㊁盖建民(执行),副主编周冶,常务副主编陈建明㊁张泽洪㊂从2019年第1期开始,陈建明退休,不再担任常务副主编㊂从2023年第1期开始,应学术界的强烈呼吁,本刊克服各种困难,从季刊改为双月刊,正文篇幅有所缩减,从284页减至236页㊂调整了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人员,增加朱展炎为副主编㊂‘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138期)封面封底笔者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截止2023年5月,‘宗教学研究“总共出版140期(含内部发行的1-6期㊂早期的合刊1本占1个总号),目录总量4588条㊂平均每期刊发文章约33篇㊂扣除书讯㊁会议简报㊁消息等,每期发表论文约30篇㊂以2023年第2期为例,刊发论文32篇,信息4则㊂⑥41年,4000多篇论文,体现出国内外广大宗教学研究者长期对本刊的厚爱,您们的积极投稿就是对本刊最大的支持;这两组数字也饱含着‘宗教学研究“编辑㊁审稿人员知识的积累,心㊃81㊃宗教学研究2024年第1期血的付出㊂迄至目前,‘宗教学研究“仍为全国高等学校系统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刊物,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 S S C I)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㊂获得的荣誉有:2013年8月,被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评为 第一届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名刊 ;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 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2019年,被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评为 第四届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名刊 ;2023年本刊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等㊂四、创刊主编卿希泰先生关于办好期刊的教诲自从到宗教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和编辑工作以来,我在编委会上曾多次聆听卿希泰先生关于如何办好期刊的讲话㊂有时候卿先生到所里遇到我,也会谈到期刊问题㊂卿先生讲话的核心内容,我记得主要有:1.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必须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办好刊物的重中之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㊂2.要体现学术的严肃性,公开公平,做到匿名审稿,避免刊发人情稿件,忽略学术质量㊂3.鉴于青年学者,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困难,本刊应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为青年学者提供发表机会㊂4.应坚持三审三校制度,采用主编负责制,尽量避免硬伤和文字差错㊂2013年6月25日下午,卿先生召集盖建民所长(副主编)㊁张泽洪教授(常务副主编)和我(常务副主编)到家中专门讨论办好刊物的问题㊂我当时笔录了卿先生的讲话内容,摘要如下:关于编辑操作规范,我的意见是:从收稿开始,分配编辑审查㊁终审签字,精神是你们二人(指我与张泽洪)共同负责㊂增加人(指增加常务副主编)的目的是为了把刊物办得更好一些,进一步提高刊物等级,影响更大一些㊂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㊂刊物一出版,白纸黑字,有错误也改不了㊂一加一大于二,不能小于二㊂不能麻痹㊂我办过学报,清样出来后,首先是宣传部长签字,然后是温建平(校领导)签字㊂ 领会到办杂志的重要,一个是把政治关㊂你们二人都是要负责任的主编,一定要共同决定稿件的采用和付印,终审签字负责㊂政治和学术质量是共通的,分不开㊂我们必须要根据中央的一些文件,关于宗教的纲领性文件,作为行动的指南㊂中央关于宗教问题的文件精神是邓小平同志主持制订的,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㊂我过去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列宁的教导,宗教要与学校教育相分离,我们编杂志要坚持这个原则㊂我们是用科学的世界观㊁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不是宣传宗教㊂工作要前移,要有提前量,免得手忙脚乱,尽量做到按时出刊㊂总的来说,我们在主办‘宗教学研究“时,贯彻了卿先生的讲话精神㊂2014年本刊增设了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 栏目,以后根据需要又增设了 中国宗教与审美研究 栏目㊂在祝贺卿先生八十寿辰时,我写过一首小诗,现转录于此,以表达对‘宗教学研究“创刊主编卿先生的怀念之情:信奉马列铸道骨,探索老庄沐仙风㊂勤学妙思书宏论,教俗两界赞卿公㊂回顾‘宗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内部刊物到正式刊物,从普通刊物到成为C S S C I来源期刊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从每期页码不定㊁出版时间不定到页码恒定并按时出版,从不定期刊㊁半年刊㊁季刊到双月刊,可谓筚路蓝缕,终至光耀学林,蜚声海内外,这中间凝聚了宗教学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编辑)到中青年学者(编辑)巨大的心血㊂‘宗教学研究“经过40年的发展,的确是越办越好,在学界的口碑越来越好㊂当然,我们不能盲目骄傲,要看到还存在的问题,随时改进,与时俱进㊂我们将牢记本刊的办刊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宗教学学术研究前沿,推动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学学科的发展㊂注重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突出道教研究特色,兼顾宗教学理论㊁佛教㊁基督宗教㊁中国少数民族宗教㊁民间宗㊃91㊃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

天山北坡东段的民间信仰——以清代镇西庙宇为例

天山北坡东段的民间信仰——以清代镇西庙宇为例
又 改 府 为厅 , 撤销宜禾县建置 , 将 奇 台县 改 隶 迪 化直隶 州。民国二年 ( 1 9 1 3 ) 改 镇 西 直 隶厅 为 镇 西县 , 隶镇 迪道 。今 为 巴里坤 哈 萨克 自治 县 。 n 概 言之 , 它 是 清 代 中后 期 以至 整 个 民 国时 期 、 中华
间信 仰和 宗教 民俗 文化 , 打开镇 西历史画卷的一角 , 在 了解的同时发起对 当地 民俗 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中图分类号 : K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6 4 6 9 ( 2 0 1 3 ) 0 2 — 0 0 1 5 — 0 5
天 山北 坡 东段 主 要 包 括 奇 台 、 木垒 、 吉 木 萨 尔、 巴 里坤 、 伊 吾 等县 。镇 西 , 原 为准 噶 尔 台吉 游 牧处 。清 雍正 七 年 ( 1 7 2 9 ) 筑 巴里 坤城 , 以 安西 同 知 移 驻 于 此 。乾 隆 三 十八 年 ( 1 7 7 3 ) 升格为府 , 定
巴里坤雄踞新疆东北部 , 四面 环 山 , 水 草 丰
克 自治 县 和奇 台县 的东 天 山北 坡 一 带 的 广 大 地 区 。现 主要 以镇 西 县 即现 在 的新 疆 维吾 尔 自治
区巴里坤 哈萨克 自治县及其城 乡各 地的民间信
仰 为 主介绍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8
作者简 介 : 王志佩 ( 1 9 8 8 一 ) , 女, 新 疆哈 密人 , 新疆大学人 文学院 中国近代 史专业在读硕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向 : 边疆 问题 研
究。
1 5
昌吉 学 院学报 美, 宜农宜牧 , 进 可攻 , 退可守 , 战 略 地 位 十 分 重 要 , 历 来 为 兵 家 角 逐 之 地 。 清 康 熙 五 十 五 年

从国神到家神:武陵地区伏波信仰变迁研究

从国神到家神:武陵地区伏波信仰变迁研究

Y a , ig n igD n se , efn t no o f u ow s e ea zd a e oa gdw s e ee u n M n dQ n y at s t c o f do b a nrl e , s c l o a l v d a i h u i G F g i h t l bi
一在县东高吾铺临沅水一在县南二里祀桃源县同上一在县沅江南一在壶头山名青平庙祀辰溪县伏波将军祠同上溆浦县伏波将军祠同上在县治北宋建内有大观楼流芳阁祀在河东南岸山畔祀新息侯马公景泰初知县李让重修
广 西 民族研究
21 02年第 3期 ( 总第 19期 ) 0
・ 1・ 7
从 国神 到家神 :武 陵地 区伏波信仰变迁研究 水

7 2・
广西 民族研究 2 1 年第 3 ( 02 期 总第 19期) 0
归墓” 。他如何成为武陵地 区的人们广泛信仰和崇拜 的对象?武陵地区的伏波信仰又经历了怎样的
变 迁过 程?本 文试 图就这 些 问题 进 行一些 初步 研究 。
b c u e if e c d b u o c l r mo y o a l o me e a c so d n i fMa Y a e a s n u n e y F b u t a me r ,s me f mi fr d t n e t rie t y o u n,S e l ul y h t Ot h G d o F b e a h d o f mi .Af rt e G d o u o a d t e G d o f mi n td.t e F b at o f u o b c me t e G f a l o y t e h o fF b o f a l u i n h y e h u o fi h e c e e if e c c o sh soi a i n p c n W ui g r go . x e d t n u n e a r s i rc l me a d s a e i l e in h l t t n

清代湘西地区伏波信仰探析

清代湘西地区伏波信仰探析

V ol _ 5 1 No. 2
Ap r i l , 2 01 5
d o i : 1 0 . 1 6 0 8 8 / j . i s s n . 1 0 0 1 — 6 5 9 7 . 2 0 1 5 . 0 2 . 0 1 5
清 代 湘 西 地 区伏 波 信 仰 探 析
滕 兰 花
肖像祀 伏 波将军 于银 壶 山… …神灵 甚 , 舟人 过 者 , 必 割牲 、 酾酒 以祭 。辰 、 沅诸处 , 庙祀尤多” 。 [ 4 ] 5 8 有 研 究 表 明, 明清时 期武 陵地 区及 周边 的伏 波庙 有 3 6座 , 其 中湖南 2 9座 , 贵州 2座 , 重庆 4 座, 湖 北 1座 。 2 笔 者遍 寻
余, 方 深 悚惧 ” 。 [ 3 ] 8 4 2 - 8 4 4 马援 病卒 后 , “ 军士 多温 湿 疾病 , 死 者太 半 ” , 监 军宋 均 大 胆 设计 , “ 矫制调伏波司马 吕
种守 沅 陵长 , 命 种 奉诏 书入 虏 营 , 告 以恩 信 , 因勒 兵随其 后 。蛮夷 震 怖 , 即共斩 其 大帅 而降 , 于是 入 贼营 , 散 其
众, 遣归 本郡 , 为置 长吏 而还 。 ” r 3 ] 卷 一 可见 , 宋均 矫 制招 降 的策 略实 际 上也 是借 了马援 之 军威 方 得 以顺 利 完成。
马援征 战 的五溪 地 区主要 是指 沅水 流域 。湘西 地 区不少 族群 将 马援奉 为神 明 。辰州 府壶 头 山“ 今建庙 ,
( 广 西 民族 大 学 民族 学 与 社 会 学 学 院 , 广西 南 宁 5 3 0 0 0 6 )
[ 摘 要] 东汉初年, 伏波将军马援征湘西五溪蛮, 病卒于壶头山, 死后被 当地百姓敬为神, 立庙祭祀。

湛江伏波海神的形成与发展

湛江伏波海神的形成与发展

自盘古开天辟地,神灵崇拜便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周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神灵信仰。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东临南海,西临北部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当地居民对海洋拥有着浓厚的情感,在精神上对“伏波”将军也产生了崇拜之情。

伏波,“伏息波涛”之义,当地百姓既感其德又嘉其名,将其传奇化,祀为海神,成为当地的海上保护神。

一、湛江地区伏波信仰的形成伏波,“伏息波涛”之义。

湛江渔民靠海而居、以海经商,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海洋环境对于湛江渔民而言极为重要,因此,湛江渔民对伏波将军拥有着深厚的崇拜、敬仰之情,匀深日久,便逐渐形成了伏波信仰。

伏波信仰在湛江地域中作为水神已经形成了极富有地域特色的信仰文化,散发出悠久的历史味道。

湛江地区对伏波神灵的崇拜已成为该地域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之一,其形成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文化层面:路马将军,功绩显著,流芳后世苏轼曾说:“汉有两伏波,皆有功德于岭南之民能,前伏波为邳离路侯也,后伏波新息马侯也。

”苏轼认为路博德和马援对岭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才受到世人的供奉。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路博德被汉武帝刘彻任命为伏波将军南下平定了南越,同时,路博德以“兵不刃血而收全粤”挥师直指海南岛,并将越地分置南海、合浦、珠崖、儋耳、苍梧、桂林、九真、日南、交趾九郡。

当时的雷州半岛属合浦郡。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九真、日南、合浦等60余城处于兵荒马乱状态。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命马援为伏波将军,马援不辱使命,率领其士兵沿雷州半岛西海岸一路奋进,艰难作战,长驱直入,终平交趾,将所失之地如数收复[1]。

两位将军平息叛乱,深深造福了雷州人民,为祖国一统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雷州的百姓为纪念两位将军的丰功伟绩,便纷纷为他们修庙供奉,再加上两位将军均官拜伏波将军,因而所修庙宇多称“伏波庙(祠)”,祈求能为一方百姓带来安定与安宁。

(二)地缘位置层面:临海靠海,以海为生,崇拜海神湛江拥有非常特殊的地理格局,这也是伏波信仰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武陵源诗三首》

《游武陵源诗三首》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 W 14 May. 2016 May将以仗神灵降水险也。

下卓黄石,状貌嶙峋,先庙而立,不知几何年代。

吞商贾格蓬蒿,习以为常,诉于神,石屹如故。

辛未(1871年)之冬,石忽宵遁,行人颂神之功,谓与救生船等。

嗟乎,石之遁,距神庙之建,或千年或百年,距船之设不逾数月。

维神有灵,肯自功乎。

……伏波将军每以降险著灵也。

滩无险,神有灵矣,神不自灵,夫人因以灵斯石。

”清时,酉水上马援以降险著称。

人们建伏波庙,就是为了依仗马援显灵降服水险。

人们将茨滩巨石的消失归功于马援显灵,于是重新滩庙,以酬谢马援。

老司岩下有升子滩,响水洞,当然也需要伏波将军马援降险。

(二)酉水商业繁荣,老司岩成为商品聚散之地老司岩是酉水岸边的一个水码头,往上一百米处为猛洞河与酉水河的交汇处,其后沿猛洞河、牛路河、灵溪河到达老司城。

老司岩、列夕村与克必村形成犄角之势,拱卫老司城的南大门,所以老司岩还是老司城的军事前哨。

老司岩其上经白溪关到保靖、四川,其下经王村到达沅陵、常德。

从唐宋时老司岩就已成为繁忙的码头和古商道,成为货物集散和商贾云集之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辖三州六洞。

据文物所考证,老司岩村为麦著黄洞长官司治所,处于各大小土司的中间联络点。

《永顺宣慰司治》载其:“襟山带河,西北控制,辘轱相望,商旅之所。

”其西为南渭州土知州、东为施溶州土知州和施溶洞,东北为腊惹洞,西南为田家洞。

老司岩刚好处于十字交叉点上。

明朝就有“小南京”之美誉。

酉水船歌有:王村一条街,不抵老司岩一壁岩之说。

老司岩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占据商业之利。

村内现到处可见柜台,可想见当时商业之繁荣。

老司岩伏波庙就是在商业繁荣的这一背景下移建的。

商业大家族有张氏、米氏、黄氏、瞿氏、潘氏、沈氏。

黄氏始迁祖为黄大荣,万历年间从沅陵迁来,娶当时的望族米氏小姐(犯八拜)为妻。

当时村里的望族为张氏和米氏,“张三千,米八百,黄家来了个斗篷客”。

彭晓静、杨富学 福州福寿宫摩尼教神祇探原

彭晓静、杨富学  福州福寿宫摩尼教神祇探原

彭晓静、杨富学福州福寿宫摩尼教神祇探原摘要:福州福寿宫,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为祭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而建,初建于宋。

寺院主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左右配祀张真君、真武大帝,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临水夫人殿、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分别供奉临水夫人、华光大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另有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

通过对福寿宫所供诸神之考察发现,福寿宫护法神祇来源于摩尼教、佛教、道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四种神祇交互杂处。

可见,福建摩尼教之民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福寿宫无疑是一座受道教影响甚深的摩尼教寺院,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配置完善的摩尼教寺院,堪称“摩尼教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福寿宫;摩尼教;神祇系统福州福寿宫又称“明教文佛祖殿”,始建于宋代,后屡经修复与搬迁,现址位于福州乌山角下南门外十八洋路之浦西洋(图1)。

由于当时“明教文佛祖殿”的宗教属性不明,为申请合法宗教身份,有关部门于1998年将其改名为“福寿宫”,胪列道教庙宇,但村民耆老皆言祖辈供奉该寺神明的仪式独特,与道教、佛教有所不同。

图1:福寿宫外观关于福寿宫之宗教属性,近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一种意见认为,福寿宫为“晋江罗山摩尼草庵外的全省乃至全国罕见的又一摩尼教重要遗址”。

[1] 但更多的学者认定福寿宫并非摩尼教遗址。

如林悟殊先生认为明教文佛祖殿非摩尼教遗址,该寺与摩尼教“不存在直接承继的问题”,寺院创建者“并非摩尼教的传人”。

[2] 此外,陶沙亦撰文认为明教文佛祖殿为摩尼教之说“还必须有确凿史证、物证,不能靠简单的推论”。

[3] 言外之意,明教文佛祖殿摩尼教说缺乏证据,不可信从。

学界之所以否认其摩尼教属性,主要原因在于该说证据不足,缺乏过硬的材料。

所幸2008年10月以来,在北宋摩尼教教主林瞪第29代裔孙林鋆先生的主导下,福建省霞浦发现了大量宋元明清以来的摩尼教文献资料。

笔者有幸受命整理研究这批新发现,颇受启发,发现这些资料可为福寿宫的定性提供力证。

2013年7月,笔者一行六人赴福寿宫考察,收获颇丰。

清代广西伏波庙地理分布与伏波祭祀圈探析

清代广西伏波庙地理分布与伏波祭祀圈探析

清代广西伏波庙地理分布与伏波祭祀圈探析
滕兰花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28)4
【摘要】清代广西伏波庙的地理分布及其相关传说,表明了民间社会对东汉马援征交趾史实的一种集体记忆。

伏波庙集中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及桂西南地区,大体上与马援南征路线相吻合,形成了一个以马援为主神的祭祀圈,折射出汉文化自北向南传播的历史过程。

【总页数】5页(P110-114)
【关键词】清代;广西;伏波庙;马援南征
【作者】滕兰花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代广西伏波庙地理分布与东汉马援征交趾 [J], 滕兰花
2.边疆安全与伏波神崇拜的结盟——以清代广西左江流域伏波庙为视野 [J], 滕兰花
3.清代岭南地区伏波庙地理分布与历史记忆 [J], 滕兰花;袁丽红
4.广西沿海渔民的伏波信仰及其社会功能——以钦州乌雷伏波庙为例 [J], 任才茂
5.广西北部湾沿海伏波信仰的成因及其文化特征——以钦州乌雷伏波庙为例 [J], 任才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中的互动——以唐宋元伏波神信仰地理为例

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中的互动——以唐宋元伏波神信仰地理为例

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中的互动——以唐宋元伏波神信仰
地理为例
王元林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3)002
【摘要】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宋元时期,伏波信仰水神的主题不断放大,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总页数】9页(P161-169)
【作者】王元林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 [J], 王元林
2.国家认同的隐喻:广西左江流域伏波信仰与班夫人信仰共存现象探析——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一 [J], 滕兰花
3.中法战争后边疆安全与龙州伏波信仰的互动——广西伏波信仰研究系列之二 [J],
王雨;滕兰花
4.神明信仰与边疆秩序──宋明时期广西伏波信仰研究 [J], 麦思杰
5.清代广西伏波庙地理分布与伏波祭祀圈探析 [J], 滕兰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之光
ENXUNZHIGUANG
W May. 2016 May 13
东汉武陵蛮相单程起义,马援请命征之,客死壶头山。

此后在武陵地区形成马援崇拜的伏波信仰。

老司岩系酉水上的重要码头,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货物集散之地,明清时发展成为商业集镇。

而酉水一带险滩林立,触石则船碎货毁,村民将马援视为水神庇佑航运安全。

老司岩村地处东经109°87′,北纬28°76′,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西北方,镇政府驻地茄通村,东邻河西镇、西接花兰村、南临马达坪村、北与永顺列夕村、克必村隔河相望。

张花高速公路、古保公路主要交通要道由此经过,处于猛洞河、王村、坐龙峡、红石林的中心区域。

村里现有黄、王、金、彭、潘、瞿、张、向、陈、谭、姚、董、粟、田十四姓,其中黄姓294人,占40%,以土家族和汉族为主。

村内现有伏波庙一座,古街道三条,古井一口,古树一棵,明清至民国的民居14栋,2002年5月19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老司岩伏波信仰概况
老司岩伏波庙,现在村中名叫庙湾的地方,土家族语:江(gang)西(ga)冲。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儒臣公率领同乡绅士从本乡东南隅移建而来。

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

解放后伏波信仰逐渐消亡,香火不续,年久庙宇诸多损坏。

笔者去年(2015年)5月调查的时候已经修复完成,由省文物局拨款修建。

此庙为抬梁式穿斗砖木结构,有正殿、天井、厢房(为二层),门槛橼绘有人物故事,雄伟壮观。

现庙内仅剩咸丰年间的流芳万古碑,马援及其他神像据说是解放时拖出去劈柴烧了。

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时,黄梦笔为伏波庙撰文,碑文载:“将军扶风人也,姓马,讳援,字文渊。

东汉建武十七年以征交趾封为伏波将军,故后世追祀者遂咸称为伏波宫焉”,表明老司岩祭祀的神灵为伏波将军马援,“晚年出征五溪,卒于壶头”,马援作为一个陕西的将军,而成为酉水一带族群崇拜的对象就源于马援征武陵蛮这一历史事件。

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叛,在刘尚、马成等的平叛相继失败后,马援向光武帝请命征之。

从壶头进军时,由于“水疾,船不得上”,加上“会暑甚”,最终病死壶头山。

“其精神灵爽必有眷眷于此者”,人们怀念马援,故此后形成普遍的伏波信仰。

“吾乡伏波神祠,旧在本乡东南隅。

……自乾隆四十七年,先祖儒臣公恐其久而废也……定纪诸大姓,同力移建于江西冲之地”。

“移建”和“久”,说明老司岩在1782年前就已有伏波庙。

这一次移建,伏波庙较原址向村中心靠近。

伏波庙为何从东南隅迁至现址,有几个版本的故事:
一个版本就是伏波庙后面有个猪娘洞,猪娘精她会“拖儿”(带着小猪崽)出来吃庄稼,所以就用庙来镇压住它。

另外一个呢,是老司岩学校那里,那块地,包括下去那块地,它是个南蛇赶龟。

学校那里是个龟形地,像乌龟。

这条龙脉(从学校高地到伏波庙的路)下去,它像个蛇,蛇赶龟,把龟赶走了的话我们这个村就不好,就搞个庙在哪里把它塌到(压着),不让它赶我们这个龟。

据说当时庙里有五个菩萨,有拜台,有香案,有400多公斤重的大钟,有罐、鼓等。

正殿上有两个菩萨,伏波将军和伏波娘娘。

他那个殿上还有两个,一个日查神,一个夜查神,在台口上,一边一个。

日查神一只手拿的笔,一只手拿的本子,夜查神拿着箭头杆子。

另外偏殿有一个灵官菩萨,是个武菩萨,手里拿着鞭子。

大门上画的那个是巴门将军(贴在门上的守护将军),是秦叔宝和尉迟恭。

进门去的那个上面,应当是雷震子,骑得一个鸟。

庙外面还有个土地堂,现在没得了。

以前是几家人有个土地堂,几家人又有个土地堂。

庙里有庙老儿(孤家寡人)守庙,每天早中晚三次擂鼓敲钟,烧香,敬菩萨。

二、保护航路安全老司岩立庙的原因是:“土人因其灵异,设坛奉祀”。

其灵异指的是什么?后文记述:“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人们在发生水旱疾疫之时,向伏波将军祈祷,说明前文的灵异应指的是水旱疾疫方面的灵异。

马援作为一个征蛮者,缘何具有了这一水神性质的功能?
老司岩三面环酉水,系酉水上的重要码头。

清代老司岩之所以信奉马援,并将其作为的水神崇拜,是因为靠近酉水的老司岩凭借水路之便,商业十分兴盛,但是酉水上险滩林立,随时面临着船碎货毁的境遇,需要马援显灵来降服水险,来庇佑航路安全。

(一)酉水水运发达,险滩林立《湘西航运》记载:“旧时,湘西州对外物资交流
70%以上靠水运”。

人们依赖水路出行,而同时酉水险滩多,水浪急。

沅陵太常至古丈白溪关有险滩23处,古丈白溪关至保靖清水坪有险滩46处,保靖清水坪和龙山里耶至来凤有险滩有39处。

“自王村达辰州,大河沿路,险滩鳞次,水势汹涌”。

在人力无法解决时,只能借助伏波将军降服波涛这一象征意义来实现这一愿望。

“眼望惊滩怯回首,行行趋拜伏波祠”。

酉水著名险滩茨滩、凤滩亦建有伏波庙,茨滩上流传有马援平巨石的故事。

候补知县李龙章对此事作有《灵石记》一文:“滩之险,水险乎石险乎,石击水蠹,涛奔穴吼,故为舟厝。

有茨滩者,濒县东,上建伏波将军庙,
清代老司岩伏波信仰研究
杨胜池
文学之光
ENXUNZHIGUANG W 14 May. 2016 May
将以仗神灵降水险也。

下卓黄石,状貌嶙峋,先庙而立,
不知几何年代。

吞商贾格蓬蒿,习以为常,诉于神,石屹如故。

辛未(1871年)之冬,石忽宵遁,行人颂神之功,谓与救生船等。

嗟乎,石之遁,距神庙之建,或千年或百年,距船之设不逾数月。

维神有灵,肯自功乎。

……伏波将军每以降险著灵也。

滩无险,神有灵矣,神不自灵,夫人因以灵斯石。


清时,酉水上马援以降险著称。

人们建伏波庙,就是为了依仗马援显灵降服水险。

人们将茨滩巨石的消失归功于马援显灵,于是重新滩庙,以酬谢马援。

老司岩下有升子滩,响水洞,当然也需要伏波将军马援降险。

(二)酉水商业繁荣,老司岩成为商品聚散之地老司岩是酉水岸边的一个水码头,往上一百米处为猛洞河与酉水河的交汇处,其后沿猛洞河、牛路河、灵溪河到达老司城。

老司岩、列夕村与克必村形成犄角之势,拱卫老司城的南大门,所以老司岩还是老司城的军事前哨。

老司岩其上经白溪关到保靖、四川,其下经王村到达沅陵、常德。

从唐宋时老司岩就已成为繁忙的码头和古商道,成为货物集散和商贾云集之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辖三州六洞。

据文物所考证,老司岩村为麦著黄洞长官司治所,处于各大小土司的中间联络点。

《永顺宣慰司治》载其:“襟山带河,西北控制,辘轱相望,商旅之所。

”其西为南渭州土知州、东为施溶州土知州和施溶洞,东北为腊惹洞,西南为田家洞。

老司岩刚好处于十字交叉点上。

明朝就有“小南京”之美誉。

酉水船歌有:王村一条街,不抵老司岩一壁岩之说。

老司岩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占据商业之利。


内现到处可见柜台,可想见当时商业之繁荣。

老司岩伏波庙就是在商业繁荣的这一背景下移建的。

商业大家族有张氏、米氏、黄氏、瞿氏、潘氏、沈氏。

黄氏始迁祖为黄大荣,万历年间从沅陵迁来,娶当时的望族米氏小姐(犯八拜)为妻。

当时村里的望族为张氏和米氏,“张三千,米八百,黄家来了个斗篷客”。

黄氏家族发展到儒臣公时,家势已达鼎盛,虽现不知其因何发家,但可肯定的是与经营商业有关,族谱记载其善贸易,产业遍及酉水,被封为封君大人。

而此时张氏、米氏两族却开始衰落。

以儒臣公为代表的黄氏家族有足够的声望与经济能力来主导这次伏波庙的修建。

咸丰八年伏波庙再一次进行了修整。

据村民介绍,瞿氏当时有48座油坊,48个兄弟,48双拳头,可见家族之庞大与繁盛。

另有一条瞿家街,两边商铺林立,下雨不湿鞋。

《永顺县志》载,“道光二年(1822年),县桐油总产达2万多担。

”瞿氏的发展是合乎历史的。

瞿氏家族兴盛后,开始积极参与到老司岩伏波庙的修整中。

老司岩村清时作为一个以商业为主的村庄,出货主要为桐油、木材、药材、土豆等土特产,进货为海盐、川盐、布匹、药品、日杂百货。

这种贸易都是通过酉水水路来实现的。

村民把伏波将军马援视为水神,以庇佑航运的安全,航运的安全代表着船上货物的完整,货物的存在才能保证贸易的实现,而贸易的完成才能实现财富的积累。

也就是说商业贸易的顺利完成是通过马援的水神功能来实现的,从而实现家族财富的积累。

老司岩村伏波庙的两次修建都是在商业经营的基础上,各家族家业鼎盛,出资修建,以示对伏波神的酬谢。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
林间烟岚盛,山中日月长。

苍翠叠峰峦,绿碧散绮霞。

奇石履境仙,巉岩畏途险。

云梦钩栈连,绝壁倚梯天。

烟雾锁重峰,御笔画锦城。

松涛竞林壑,流泉响崇棱。

鸟迹绝横岭,猿影没丛深。

晻晻天欲晚,迟迟日似昏。

山气日夕变,涧清飞瀑湍。

绿萝缠藤枝,荫木蔽宇寰。

拔地耸云巅,俯仰心胆战。

嵯峨入梦境,冯虚上九天。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游武陵源诗三首》
陈英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