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674a5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9.png)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同时,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不能简单化为认识“私有制”和“阶级”的概念,后一概念理解起来相对困难,需要详细解读。
应用层面,要求学生学习使用二重证据法,初步培养史料互证意识,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学习、考察、认识历史。
总体来说,本课内容基本以浅层次的了解为主,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属于深层次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系统阐释了中国境内从旧石器时代到西周灭亡的发展历程,内容跨越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贯穿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
本课的关键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结合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共同展现了“中国”的形成过程。
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1.子目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子目主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点明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共分成5段。
第1段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共6句。
前3句介绍石器时代的分类由来与内涵,第4句总括总过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特点,列举代表性古人类。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e6b3a6c16137ee06eff918c6.png)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入:什么是历史?我们从小就一直接触历史,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呢?我想问请几个同学来回答。
生:生:生: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是语言。
这是我的看法。
学文科,凡事都要给事物下一个定义。
那我们先给历史下一个定义。
从广义上讲,“历史”是指的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宇宙、地球、人类、国家、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历史。
从狭义上讲,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
这是历史的第一层含义。
我们每天的经历,只要它发生了,就是历史。
但这样的历史并不一定有意义。
我们现在学习或者了解的历史,其实是对人类的一些事件或者行为进行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所以“历史”第二层含义是对过去的事件的记录和研究。
也被称为“历史学”或者史学。
既然是记载,所以历史学的出现要从文字的出现开始。
那么在文字产生之前,我们把人类发生的事件称作史前史。
我的本科专业是历史。
但经常被别人误解。
经常会有人认为我们学历史的就是考古的。
总是问,你们是不是和考古有关啊,现在搞文物鉴定很火的。
文物很值钱。
我的回答经常是,我们学历史的不挖人家祖坟。
考古是对人类历史遗迹的挖掘,而且考古和文物鉴定也不一样。
考古的人是有原则的,就是他们挖掘的文物哪怕再值钱,他们也不会参与买卖的。
这是每个学科从业人员的操守。
历史学家的操守,就是追求历史的真相。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
我们今天这一课讲的是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国有文字记载要从商代的甲骨文算起。
所以今天这一课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史前史,不属于历史学的学习范围。
不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理应对我们的祖先有一个基本点了解。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在中国的文字产生以前,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是怎样一个生活状态。
一、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原始农耕的出现1、食物的采集者到生产者人类的早期历史可以有不同划分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划分标准是按照生产工具划分。
为什么要按照生产工具来划分呢?是因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生存,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改造自然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现出现就是人类的生产力。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b7a9427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3.png)
目录
一、远古人类与史前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夏商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 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 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 家产生的关系。
二.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 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 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理解从部 落到国家的历程。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夏商西周的兴亡
(四)商朝的灭亡
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 商王帝辛(纣王)仓促间只能 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 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 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 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 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 灭亡。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夏商西周的兴亡
(五)西周的建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陶寺遗址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 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 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 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为华夏 族先民所创造,华夏文明的源头 之一。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石峁(mǎo)遗址 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
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 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 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06年 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 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 存。
(二)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BC2070年)
目 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
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 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目 1973年,发现于浙江宁波的河姆渡镇,因而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7ca7b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c.png)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第一单元:古代的文明与古代国家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古代的文明和古代国家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我们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传播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第三课:周朝的兴衰本课我们将研究周朝的兴衰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春秋时代的变革本课我们将研究春秋时代的变革和思想家的贡献。
第五课:战国时代的纷争本课我们将研究战国时代的纷争和国家之间的战争。
第六课:秦朝的统一本课我们将研究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策。
第七课:西汉的文治与武功本课我们将研究西汉的文治和武功,以及冒险家的故事。
第八课:东汉的兴亡本课我们将研究东汉的兴亡和三国时期的乱世。
第二单元:古代的经济与文化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古代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九课: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俗。
第十课: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第十一课:商业与海外贸易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第十二课:科技与文学的繁荣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科技和文学的繁荣时期。
第三单元:世界古代文明本单元我们将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
第十三课:埃及文明的兴衰本课我们将研究埃及文明的兴衰和古埃及的风俗。
第十四课:希腊雅典的繁荣本课我们将研究希腊雅典的繁荣和古希腊的文化。
第十五课:罗马帝国的辉煌本课我们将研究罗马帝国的辉煌和古罗马的统治。
第十六课:与的传播本课我们将研究和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十七课:与阿拉伯帝国本课我们将研究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本单元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第十八课: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本课我们将研究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等级制度。
第十九课:礼仪之邦的统一中国本课我们将研究礼仪之邦的统一中国和宗法制度。
第二十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本课我们将研究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士人的生活。
第二十一课:女性在封建社会本课我们将研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和妇女的社会活动。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7张PPT)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03aada19e314332396893a6.png)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国家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二、从部落到国家
2、禅让制
尧:开创禅让制;治 理水患;颁授农耕时 令;制定四时成岁
舜:设官职
禹:治理洪 水,划定中 国版图为九 州,建立夏 朝
3、夏王朝
3、夏王朝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 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 封)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居民 种植水稻,并且掌握养蚕缫丝 技术。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 式房屋”的遗迹; 原始农业出现北粟南稻的局面
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大汶口文 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 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 四类。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出现于黄 河中下游,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 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 以黑陶为主要特征,胎壁薄如蛋壳, 被称为“蛋壳陶”
b、其大致的统治范围在今山西南部、河南 西部一带。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 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夏后氏百官。” ——《礼记•明堂位》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思考:什么夏不是部落而是国家?
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中央设机构与职官 e、地方控制部族间接统治
1.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2.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3.诽谤,同时造了无数的罪业,这是嫉妒;自己欢喜4.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5.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 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6.我们只要每天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还活着,就该庆幸自己多么的幸运7.赞叹,同时积累了同样的功德利益,这是随喜。怎么做,完全在于自己。8.盲目的上进,就像在死胡同里打转。 你浪费的人生,原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彩。9.其他烦心的事,想开点,看开点,再苦再难的日子,熬着熬着也就挨过来了。10.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11.懦弱的人只会裹 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12.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13.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带着青春的印 记,我们这代人,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淌,渐渐老去。晚安!14.努力不是为了做给谁看,无论什么结果都能问心无愧;努力是因为你可以不接受命运的框定,靠自己来场漂亮的反击。15.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时钟” 显示,全世界每秒钟有1.8人死亡,一小时就是6,360人,一天就有152,640人死亡。16.当你觉得老天对你不公的时候,别急着红眼,别急着抱怨,因为这样只会削弱你的意志,消磨你的斗志,最后让你变得平庸,一事无成。 17.昨天,再值得留恋,也不会为你的留恋停留;明天,再艰辛,也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怜悯;优雅之人心如止水,波谰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优雅从容的人,只有先稳下来,静下心,学会宽容,仁爱,温和。 18.无论你正经历着什么,过得是否开心,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疲惫,而停下它的脚步。那些你不能释怀的人与事,总有一天会在你念念不忘之中遗忘。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不堪,黎明始终会如期而至。睡一觉,愿美梦治愈你的 难过。晚安!19.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人生,错过太多,我们都在重复,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错过的悲哀,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的而喜悦。错过了漂亮,你还拥有健康;错过了健康,你还拥有智慧;错过了智慧,你还 拥有善良;错过了财富,你还拥有安逸;错过了安逸,你还拥有自由20.人生,总有乌云密布的低沉的时刻,但也会有蓦然抬头,拨云见日的一天。而最重要的是在低潮时要忍耐得住,不要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永远不要以为走
高一历史第一课课堂笔记
![高一历史第一课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0dd7f0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4.png)
高一历史第一课课堂笔记高一历史人教版第一课课堂笔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旧石器时代。
-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 1万年前。
- 特点。
- 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如砍砸器、刮削器等。
- 生活方式: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 典型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能够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
2. 新石器时代。
- 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 - 5000 - 4000年前。
- 特点。
- 生产工具: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等,还出现了陶器。
- 生活方式。
- 农业产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北方)和水稻(南方)的国家之一。
- 饲养家畜:猪、狗、鸡等。
- 居住形式:形成了村落,如半坡居民(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和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制作黑陶)。
- 社会组织:出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向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贫富分化开始出现)的转变。
3. 从部落到国家。
- 三皇五帝。
- 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三皇时代较早,五帝时代较晚。
- 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如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 夏朝(约公元前2070 - 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 政治制度。
- 王位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 国家机构:设置了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开始形成。
- 商朝(约公元前1600 - 约公元前1046年)- 政治。
- 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 神权色彩浓厚: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 经济。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b292f27031b765ce05081489.png)
原始农耕
特点:
南稻北粟,同时出现(中国)
1
1、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如、姜寨遗址。
影响: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
2、形成部落联盟(国家萌芽)。如、陶寺城址 1,口述史料: 如、盘古氏等神话传说 。 (意义)反映了早期先民经历的几个阶段 确认: 2,文献史料: 如、春秋战国以来历史文献 (意义)华夏族以炎黄子孙自称 3,实物史料: 如、各地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陶寺城址) (意义)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 但以中原为核心
第二分册目录梳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 1’ 2、3、4’ 5 一 二 三
封建社会
6、7、8、9、10、 四 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1、12、 13、14、15、16
六
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 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 第 课 、 中 华 文 明 的 摇 篮 ( 原 始 社 会 后 期 ) 起源: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19c64f5b52acfc788ebc954.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一、我国最早的人1、最早的人类: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2、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2、距今年代: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3、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4、生产生活情况(1)制造和使用工具:粗糙的石器和木棒(2)组织形式: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3)用火情况: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情况,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三、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2、距今年代:距今约3万年.3、体质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4、生产生活情况:(1)制造和使用工具:用打制石器,但已会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用火情况: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3)生活方式: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4)生活状况:原始人群之间出现生活用品交换;懂得爱美,用骨针缝纫衣服。
(5)社会组织形式: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距今年代:距今约7千年。
2、生活区域: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浙江河姆渡。
3、使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4、生产状况: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5、生活状况: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距今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2、遗址地点:发现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3、使用工具:普遍适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4、生产状况: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5、生产状况:饲养猪狗等动物,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已会纺线,织线、制衣。
中华文明的起源 PPT课件1 华东师大版
![中华文明的起源 PPT课件1 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05d7ccfab069dc502201a4.png)
历史成为了传说,传说成为了神话
思考
除了神话传说以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 真实的历史信息?
实物史料:遗址、遗物、化石 文献史料:图画、文献
时间: 距今10000年前
中 华 文 明 的 起 源
原 始 农 耕
格局特点: 南稻北粟 影响、意义 农耕聚落典型代表:姜寨遗址
“ 满 天 星 斗 ”
中华民族起源的核心地区
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 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 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 代。 •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 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 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 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 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 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 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俞黎琛
一、原始农耕
1、时间: 2、格局: 距今1万年前(BC8000) 南稻北粟
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影响、意义: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
提供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稳 定居住有了保障; 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4、姜寨遗址特点: 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二、“满天星斗”
1、中华民族起源的核心地区: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2、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 神话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dd4a7dbfc77da26925c5b088.png)
一.早期文明与农业社会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农业发展
南稻北粟 家畜养殖 手工业发展——陶器 精美的玉器——钺、琮
二.文化遗址,满天星斗
中国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盘 古
神 农
材料:三皇五帝(传说),新时 期后期的遗址(考古)
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
特征:墓地和随葬品的差异,原始平 等被破坏,等级存在 部族冲突激化,政治实体存在 核心地区:黄河中下 游
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的诞生
多元的文化发展
一体化的运动
民族向心力的形成
初中历史的说课与评课教案
![初中历史的说课与评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4991b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e.png)
初中历史的说课与评课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历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主要特点,明确华夏、夏朝、商朝的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主要特点,夏、商两代的重要特点。
2. 难点:夏朝和商朝的历史资料解读及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初步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介绍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
2. 导入新知识:介绍华夏、夏朝、商朝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3. 深化教学: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给定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夏、商两代进行分析和解读,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4. 拓展延伸: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和解读,探讨夏、商两代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5.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巩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评课一、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展开,通过介绍华夏、夏朝、商朝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手段:1. 展示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能力;3. 历史资料分析:通过提供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1. 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成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2. 学习效果: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夏、商两代的主要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3. 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历史资料分析和解读,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1c07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png)
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
向国王交纳贡赋。
壹 油纸伞
观察右边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
探讨井田制的特点有哪些?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
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黑陶
约5000年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出土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模的祭坛和神庙。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时组建的联系趋于紧密,
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是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除分封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郡县制。
壹 油纸伞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材料二 …… 依此类推, 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
下去。……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
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
西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中国历史纵与横》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构成了西周国家的政治结构。
(三)西周宗法制:
1.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
制度、巩固统治
2. 目的:
加强和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
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 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
大宗、小宗关系,关系是相对的。
嫡子亦写作“适子”,特指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长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期国家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期国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f4cc6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7.png)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期国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期国家形成的背景;2. 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3. 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定义及特点;-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古代华夏族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 中华文明的初期国家形成:- 彩陶文化的兴起;- 夏朝的建立和衰亡;- 商朝的兴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期国家形成的背景;- 古代华夏族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 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文明的定义及特点;- 夏朝和商朝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概述,向学生传递知识;-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展示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彩陶文化的发展等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2. 研究方法:- 听课笔记: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第一课的相关内容;2. 图片资料:地图、彩陶文化遗址照片等;3. 黑板和粉笔。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提问的质量。
2. 知识掌握评价:- 课后作业或小测验。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 教师介绍教学目标;-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展示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
2. 第二课时:- 复第一课时的内容;- 讲授中华文明的初期国家形成;- 展示彩陶文化遗址照片。
八、教学反思: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期国家形成的背景,也对中华文明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文明的定义及特点的解释,一些学生还存在困惑和疑问,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概念的讲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关键概念的讲解和概念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f8f569b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5.png)
➢ 商周势力到达了今天河北、河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湖南、 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地。
➢ 商: 内外服制度。西周: 分封制
《朗曼当代英语词典》“civilization”词条下有四种解释,其中第一条的意思是: 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宗教、科学、政府及文字等。
文明曙光?
文明出现
➢ 物质———农耕文明、城市出现 ➢ 政治———阶级、制度、国家出现 ➢ 精神———文字、艺术的出现
学习任务二: 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二: 文明曙光的故事
学习任务二: 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二: 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
众说纷纭说“文 明 ”
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
时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因素中的两项, 就是一个古代文明。这三项标准是: 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 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
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找官更的基本方式。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 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 神权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结合; ➢ 中央权力逐渐加强, 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家国同构; ➢ 带有原始血缘部落色彩
学习任务二: 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四: 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历史高一1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一1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d2bdf2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9.png)
历史高一1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高一1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认识现在,并对未来有所展望。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我们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华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通过长期的农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第二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
我们了解到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王权逐渐形成,社会阶级分化,礼乐文化得到了发展,这些都奠定了后来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的基础。
第三课:战国时期的典型国家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典型国家。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国家代表了当时中国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我们了解到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竞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四课: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我们了解到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例如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货币体系、修建连接北方和南方的大运河等,这些都为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课: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了解到汉朝实行了封建制度,发展了中央集权,孔子的儒家思想得到了推广,各种技术和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这些都为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2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2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013b5f4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1.png)
龙山文
新石 化
器时 代晚 期
红山文 化
良渚文 化
文化特点
观察教材地图,找到文化遗存代表位置
时期
文化遗 存
活动区 域
文化特点
仰韶文 黄河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 化 中游 培作物
新石 大汶口 器时 文化 代早 期
河姆渡 文化
黄河 下游
长江 下游
彩绘陶器、黑陶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 丝技术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夏小正》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课堂练习
1.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
会分工和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上述历史发展
进程突出反映了唯物史观的
A.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B.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
C.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名词解释: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问题与探究2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社会组织(生产关系)上有什么变化?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富分化、母系社会
问题与探究2: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社会组织(生产关系)上有什么变化?
以良渚考古成果来看社会的变化
剩余产品 私有制出现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5000年
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
生产生活 打制石器 采集、渔猎
用火 迁徙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地点:北京周口店 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地位: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内 涵最丰富的、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82ac0b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4.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也是我们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学科。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我们将学习到很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文化在汉江和黄河流域形成,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了各种各样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可以归功于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下面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特点。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主张以仁爱和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和社会,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2.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比如传统戏曲、书法、音乐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独有的。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自然法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元政治组织,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和混乱,统一了中国,同时也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汉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黄金时期,它的文化、科技和政治制度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如王羲之、陶渊明、庾信等等。
4. 唐宋元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368年)唐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辉煌时期,它的文化、科技和经济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历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历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8cef67ddff00bed5b9f31dfe.png)
01
代表性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 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 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 170 万 年 的 元 谋 人 和 距 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 京人。
.
02
生产生活现状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 着群居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 学会用火。
.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
微点拨
✓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 具是石器,一般分 为旧石器和新石器 两个时代。
由于启的父亲禹的功绩、群众基础扎实,家族的势力 强大,在当时的情况下,诸侯都离开伯益的地盘到启 的地盘去了,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启做领袖。这就表明 当时,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 生。
夏朝
微点拨
✓ 禅让制体现了原始社会 的民主性,它的原则是 选贤任能,被推举出来 的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三皇五帝的传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
微点拨
✓ 考古发现,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 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 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 的门槛。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
【
贰
从 部 落
知 识
到点
国 家
二 】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 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 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 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
黄帝——黄河中上游部 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
炎黄部落联盟
颛顼、帝喾、尧、舜— —中原部落联盟首领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f472feef227916888586d7a7.png)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劳动工具:打制石器2、社会生活:从事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3、文化遗存:元谋人、北京人(二)新石器时代1、劳动工具:磨制石器为主2、社会生活: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生活稳定3、文化遗存:仰韶、大汶口、河姆渡——龙山、良渚、红山4、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知识提升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区别?社会上的差别: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生产上的差别: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三)原始社会组织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二、从部落到国家(一)三皇五帝时期1、神话色彩浓厚2、权利继承制度——禅让制知识提升2:具备国家初始形态的表现?阶级和公共权力的出现(二)夏朝1、建立:公元前2070年2、管理方式:(1)中央:夏王直接管理;设立机构与职官(2)地方:控制部族,间接统治3、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公元前1600年2、管理方式:内外服制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2)神秘色彩浓厚;(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考古验证:甲骨文、青铜器、殷墟遗址5、灭亡: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二)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2、管理方式:(1)分封制A.对象:功臣、贵族、古代帝王的后代B.内容:除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C.方式:层层分封D.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E.诸侯的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在分封F.影响:①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以后地方割据埋下隐患。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A.含义: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继承权力与财产B.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制度;家国一体(三)商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农具、土地国有制、井田制2、手工业:青铜铸造3、奴隶买卖知识提升3: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3、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贵族政治特征明显知识提升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起源早;分布广;多元一体;兼容并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民族
(1)经济活动方式改变: 食物的采集者—生产者
(2)生活方式改变: (3)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
定居 农耕聚落 依赖适应自然—— 利用改造自然
(4)为人类迈入文明的门槛提供了物质基础
新石器前期的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 从姜寨遗址复原图中可以了解远古社会的哪些信息?
神话传说
盘古氏、女娲、燧人氏、有巢氏 【三皇】 伏羲、神农 、黄帝 【五帝】 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 (ku)、尧、舜。
第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上海南汇中学 高一历史备课组
中华文明的起源
如何了解没有文字之前的历史?
考古发现 传说资料(口传史料)
旧石器时代的工具
——打制石器
刮削器
砍砸器
尖状器
——磨制石器
石 斧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黍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 罐与其中贮存的粟 粒
粟
稷
菽
稻
粟
(黍或稷)
原始农耕出现的意义
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
大量精致玉器的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红山文化玉猪龙(上左)、玉龙(上中)、玉鳖(上 右)、勾云形玉佩(下左、下中)、玉箍(下右)
长江流域良渚文化
玉钺yue
玉琮cong
城堡——能提供给我们什么历史信息?
龙山文化平粮台古城北门发掘 现场 陶制排水管道
文明起源的特点
• 5000至4000年前,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 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盘古开天辟地
女 娲 造 人
寻找神话中的真实历史
《韩非子· 五蠹》篇:“上古之世,民人少而禽兽 众。民食果苽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 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 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 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 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中华文明的起源
黄帝—“人文初祖”
制造指南车 仓颉造字
养蚕织布
观察出天文星座
传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造船
建造宫室
你怎样理解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 料价值?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 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 史的影子,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 起源的证据。
从以下墓葬的随葬品中能看出什么历史信息?
齐家文化大墓和小墓
小结
• 农耕经济使人类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 变革 • 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史 前人类的历史 • 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的形成:
部落联盟
部落通婚 氏族 氏族平等联合部落通婚 氏族 氏族
氏族
氏族
氏族
华夏形成过程
黄帝
炎黄
炎帝
尧帝
舜 帝
大禹
夏
“炎黄子孙”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 说 ——苏秉琦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分析
起先一元论即“中原中心”说曾经占据主导地位,后 来又出现多元论,即所谓“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华民族 最早的先民确实曾经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中 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苏秉琦指出,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 国的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处扩展;其他 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这 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确曾起到重要的 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但是, 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 径在发展着。各地发现的考古资料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 点。同时,影响总是相互的,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 给中原以影响。”
探索与争鸣 距今约一万年前后,我国先民开始了农耕生活,但这并不意 味着他们会完全放弃采集与渔猎。此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虽然我国的一些地区早已进入农业时代,但仍有不少地区依 旧处在采集与渔猎时代,而在北方草原和西北荒漠地带,先 民们更是长期以游牧为生。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 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 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 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 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