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百所名校2019届新高考原创精准押题考试(十一)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百所名校2019届新高考原创精准押题考试(十一)
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候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文化的交流和认同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3.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
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
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4.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5.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
”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材料反映了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B.政府己废除了海禁政策
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6.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
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7.随着希腊民主制度的瓦解,社会危机骤起,“立贤者为王”的寡头制度代替了被人们唾弃的、虚假的民主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划时代的人物。
由此看来,这种变化是希腊
A.民主制度瓦解的结果B.社会矛盾缓解的结果
C.社会制度变化的结果D.寡头
制度建立的产物
8.《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维护了私有财产B.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C.实现了社会平等D.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9.罗马帝国内贸易商品包括食品和原料,如埃及和西西里的谷物,高卢、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酒,埃及和小亚细亚的羊毛和麻等,西班牙、高卢、腓尼基的织物和玻璃器皿,以及小亚细亚、埃及和非洲的奴隶等。
在上述状况影响下,罗马法律的发展
A.开始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
B.形成了调节平民贵族之间关系的法律
C.促进了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D.产生了适用于罗马所有自由民的法律
10.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共和之路举步维
艰
B.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
衡
D.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11.“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
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
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
”材料表明,美国
A.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B.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
C.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12.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
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公社还颁布法令免除房租、要求当铺无偿退还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
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B.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D.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13.《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
”针对此状况,列宁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14.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递责其违约”。
李鸿章的这一认识
A.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B.争取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D.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1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它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16.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
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17.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
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18.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
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
(《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B.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19.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B.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D.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20.读下表不结盟运动成立至今所倡导宗旨和任务的变化
这反映了其变化的特点是
A.继承性和延续性B.发展及与时俱进
C.长期性和稳固性D.民族解放的性质
21.“支持我们担当国际领导的支柱是我们的民主思想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力量……因此,全世界走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走势有利于促进美国的利益”。
材料反映了美国
A.致力于推进人类民主化进程B.积极承担领导世界的职责C.打着“民主”旗号谋求霸权D.致力于推动全球一体化22.20世纪90年代,剧变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说明
A.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世界各国已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23.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章程》。
该会议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4.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
”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A.“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
C.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5.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二、材料阅读(共37分)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应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统计结果:前期(618—714年)65项,中期(715—820年)59项,后期(821年至907年唐朝灭亡)33项,并有8项时间不详。
前期,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河南、河东、关内四道有46项,南方仅有19项,而位于成都平原的剑南道就占有9项,长江以南只有8项。
中期,江淮地区进入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期,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唐玄宗时期,有“天下”即“以江淮为命”之说。
后期,北方只兴修了5项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前期的46项,数量骤然下降,而江南道则有19项,“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
编》
材料二晚清以来,内忧外患逐步加深,加之中国又进入历史上第四大灾害群发期,遂致我国的灾荒相形之下更为频繁和严重,其中又以水旱灾害最为突出。
当时,国人有感于“世界潮流之所趋,咸聚而讲求新学”。
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5年,全国共出现过44个学术团体。
鉴于水利界专家分散于各行政系统,早在1928年北伐胜利后有识之士希望组织中国水利工程师协会。
直到1931年4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得以正式成立。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作为民国时期的水利科学社团,不仅促进了我国水利行政的统一与水利立法的实现,还提出了有关江、河、湖、塘整治的建议。
当然,该会拟定的部分江河治理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其阐述的科学治水理念为后世所承继。
——摘编自曾宪足《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与水利的现代化:1931—1948》(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水利建设的特征。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兴建水利与唐代的显著不同,并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影响。
(17分)
27.(12分)《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服饰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中国饰史》
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25 AAACC DCDDB BABCB CDDCB CABAB
26.【答案】(1)特征: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布局与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前期水利建设项目较后期多;前期以北方为主,后期以南方为主;工程集中分布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8分,任意四点即可,每点2分)
(2)不同:唐代水利工程主要由政府主持兴修,主要是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经济,维护中央
集权的政治统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是全国性的民间水利学术团队,主要是为了促进水利的建设,改变近代中国水利形势日益破败的现状。
(12分,任意两点即可,每点6分)影响: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由于受近代中国历史条件的制约,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束缚。
但其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体制化和规范化;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水利事业向现代化转型。
(5分,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唐玄宗时期,有‘天下’即‘以江淮为命’之说。
后期,北方只兴修了5项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前期的46项,数量骤然下降”可得出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布局与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根据材料一“前期(618—714年)65项,中期(715—820年)59项,后期(821年至907年唐朝灭亡)33项”可得出前期水利建设项目较后期多,根据材料一“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河南、河东、关内四道有46项”可得出工程集中分布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等。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所学可得唐代水利工程主要由政府主持兴修,主要是为了恢
复发展农业经济,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根据材料二“从1912年至1925年,全国共出现过44个学术团体。
鉴于水利界专家分散于各行政系统,早在1928年北伐胜利后有识之士希望组织中国水利工程师协会。
直到1931年4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得以正式成立。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作为民国时期的水利科学社团”可得出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是全国性的民间水利学术团队,主要是为了促进水利的建设,改变近代中国水利形势日益破败的现状等;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促进了我国水利行政的统一与水利立法的实现,还提出了有关江、河、湖、塘整治的建议。
当然,该会拟定的部分江河治理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其阐述的科学治水理念为后世所承继”可得出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由于受近代中国历史条件的制约,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束缚,但其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体制化和规范化,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水利事业向现代化转型等。
27.【答案】示例:服饰文化受对外开放交流的影响(2分)
唐代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女子着胡服盛行;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洋装在中国流行
并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新中国成立后,奉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友好促进了列宁装和“布拉吉”的流行。
(8分,史实准确,与论题相关,合乎逻辑。
) 可见服装的发展变化与对外开放交流密切关联。
(2分)
也可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服饰变革受政治文化的影响;纺织技术发展水平决定服饰质料的变化等
1.【答案】A 【解析】“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表明周王继续殷商的法律,尊重殷商的传统,以怀柔政策,图求殷商旧族的合作与归顺,故A项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有利于稳定政局,有利于西周势力的拓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局,没有涉及到诸侯独立,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分封制有利于镇抚各族,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上层土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世家大族等地方豪强掌控朝政对国家政治构成影响,而形成门阀政治的代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是东晋门阀政治,不能推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依所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才开始以考试为标准,而非魏晋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门阀左右国家政治,而不是重视家族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结束,审美观的改变明显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以南宋为转折点审美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是强调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
可知审美标准明显与地域相关,地域差异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依所学,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非渐趋统一,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这一时期政府财政收入总额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
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之间消长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任何关联,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的折线图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唐宋政府布帛的收入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同时谷物收入出现一定规模的下降态势而反观钱币收入则呈现大幅的激增趋势,根据经济学常识我们不难得知,钱币收入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C 项正确;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始终未能真正出现,时至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自然经
济真正意义上的解体状况,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指的是海外贸易,没有涉及到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表明政府没有废除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表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故C 项正确;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与材料的内容表明海禁政策的松弛不符,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伯里克利的言论”不能证明“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一定正确,所以不严谨,故A项错误;“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无法得知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民主,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不是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故C项错误;“公民法与万民法”是罗马法发展的两个阶段,体现其发展的轨迹,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题干中“民主制度瓦解的结果”只是其中的一项原因,不足以支撑变化的全部,故A项错误;题干中“社会危机骤起”与B项冲突,故B项错误;题干中“随着希腊民主制度的瓦解,社会危机骤起,‘立贤者为王’的寡头制度代替了被人们唾弃的、虚假的民主制度”,体现了社会制度在变化,故C项正确;题干中“寡头制度建立的产物”
只是其中的一项原因,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十二铜表法》主要的三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没有涉及到维护私有财产,故A项错误;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的是万民法,故B 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无法实现社会平等,故C项错误;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表明《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帝国内贸易商品包括食品和原料”只涉及商品贸易,故A项错误;“如埃及和西西里的谷物,高卢、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酒,埃及和小亚细亚的羊毛和麻等,西班牙、高卢、腓尼基的织物和玻璃器皿,以及小亚细亚、埃及和非洲的奴隶等”强调不同地区的商品贸易关系,故B项错误;“罗马法体现”强调对罗马法历史的纵向整理和收集,与商品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如埃及和西西里的谷物,高卢、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酒,埃及和小亚细亚的羊毛和麻等,西班牙、高卢、腓尼基的织物和玻璃器皿,以及小亚细亚、埃及和非洲的奴隶等”体现了帝国境内的所有商品贸易的兼顾,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政治电路图”不难看出,这里很明显呈现的是近代德意志
第二帝国的政体状况,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政体运行中,居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皇帝和宰相,而作为立法和监督机构的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只是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从属地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笔记我们很容易看出,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对政府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电路图很容易看出,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体运行中,皇帝居于最为关键的核心地位,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不符合史实,司法权和行政权是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
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表明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相互制约,两者之间存在冲突,故B 项正确;材料表明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这不是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公社还颁布法令免除房租、要求当铺无偿退还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故A项正确;“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公社还颁布法令免除房租、要求当铺无偿退还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无法体现“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C项错误;“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不能体现“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表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列宁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对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推翻沙皇统治,列宁号召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列宁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无法并存,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修约是双方的权利”已经不属于“天朝上国”的思想,故A项错误;
“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只能反应其认识,不能体现“争取”,故B项错误;“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已和近代的外交相接近,故C项正确;“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
说明中国的地位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