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
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育局的领导和校领导来听课。
下面我就结合教育局腾老师的点评反思一下这堂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
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
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由于有些紧张,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后,把读诗这个重要环节居然给丢了,很是不应该,其实教学设计上有的,上课前我还看教案时还记着着,可一上课就给丢了,光想着怎么用课件了,短练啊!回忆整堂课,就像腾老师说的那样,词语的理解、诗句的理解、读、预习等方面都关注到了,就是落实的不够扎实。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秀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秀6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一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
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
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
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
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
最后,我总结全课,再次和孩子们强调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上完本课,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我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二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选13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选13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
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
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等多种已有的经验方法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
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个人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一、放飞想象,体会古诗意境美。
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入境是古诗的根本,也是难点。
本诗仅28字,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凝炼的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呢?唯有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丰富想象使美景清晰丰盈起来。
课堂上我边引导学生读诗句,边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想象。
看课件想像说话:“xxx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xxx。
”和“xxx的细雨洒在西湖上,西湖xxx。
”学生的丰富想像使西湖美景如在眼前,为下面的美读,为理解贴切的比喻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时化浓妆的模样,轻而易举理解了“淡妆浓抹”,感受到西施之美,从而感受到西湖之美。
二、个性体验,感悟古诗独特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欣赏了“晴、雨”两种天气的西湖美之后,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我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
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
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
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
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
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听了姜美君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有一种美的享受。
本节课学生借助辅导书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理解,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又为学生再次感悟提供了平台,在这一层次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整体体验诗的意境,并比较两首诗写法的不同,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总结这一层次中巩固了所学内容。
古诗教学使学生能够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数量,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诗歌所描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古诗教学一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姜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古诗中的运用,避免了局限性,使古诗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将古诗中的“形象”代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
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选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选5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篇1《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简单,描写了西湖乍晴乍雨的美丽,实则有很美的很深远的意境。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为了理解诗的意境美,我把重点放在了西湖和西子的比较上。
通过教学发现成功点和不足处:一、成功处1、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孩子们发现美这个主线,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对比学习多种形式,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发现了此诗蕴涵的诗意、诗境、韵律美,从而完成了高段古诗教学的目标——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
2、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境。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中,仿佛看到西湖乍晴乍雨的美丽,在优美的画面中,想象闪现于孩子们的眼中心中……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8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悠扬的乐曲,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3、接触了大量的有关西湖的诗词和画面,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感悟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2篇)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2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读百遍,意自现。
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
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重点: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课前准备: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
《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
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一、承接中引发期待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
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1、自由读。
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
指导断题。
3、齐读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设计意图】〔“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
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
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设计意图】〔“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1、看具象画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设计意图】〔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
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近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平湖秋月)闭上眼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
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
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
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
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
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
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
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
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
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第【1】篇〗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育局的领导和校领导来听课。
下面我就结合教育局腾老师的点评反思一下这堂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
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
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由于有些紧张,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后,把读诗这个重要环节居然给丢了,很是不应该,其实教学设计上有的,上课前我还看教案时还记着着,可一上课就给丢了,光想着怎么用课件了,短练啊!回忆整堂课,就像腾老师说的那样,词语的理解、诗句的理解、读、预习等方面都关注到了,就是落实的不够扎实。
现在让我想怎么才能把这些环节都落实的很扎实,我也说不出来,同时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还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我会的。
这堂课的备课和课件其实我也用心了,一直忙到夜里一点多,估计二点多才睡着的,可就是自己的水平太有限,课件虽然做的还算可以,就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课件出示的时机不是恰到好处,腾老师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画面的呈现应该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成为画面的解说员;应该让学生在头脑形成形象以后再出示画面,使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得到提升。
通过这节课还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课件的辅助作用真的很大,以前只是看其他老师上课时使用课件,自己没用过。
这次如果没有课件我真不知道怎么上这节课。
同时我发现有课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被调动起来,以后我要在这方面也多下些功夫。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第【2】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
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
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
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
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
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
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
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
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
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
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
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
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
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
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
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
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
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
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
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
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
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
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范文精编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
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
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
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
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
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一、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
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学校20xx年上学期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此诗参赛。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
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然而,这一堂课也有不少遗憾。
我的情感不够投入是最突出的问题,诗歌的朗读还没有教好的凸显层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2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
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合集1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合集15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听了姜美君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有一种美的享受。
本节课学生借助辅导书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理解,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又为学生再次感悟提供了平台,在这一层次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整体体验诗的意境,并比较两首诗写法的不同,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这一层次中巩固了所学内容。
古诗教学使学生能够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数量,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诗歌所描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古诗教学一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姜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古诗中的运用,避免了局限性,使古诗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将古诗中的“形象”代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
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美丽的西湖之畔。
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
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
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
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
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
最后,我总结全课,再次和孩子们强调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上完本课,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我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2】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
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
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
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
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
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
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
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
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
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教后反思: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
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2篇】“(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
”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
”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
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
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
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
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
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2篇】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
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
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
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
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
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
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
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2】篇〗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黄千红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
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
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
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
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