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试卷含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试卷含解析1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8.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

《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

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9.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11.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1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1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1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D
解析:(1)D
(2)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2.(1)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
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

①用典“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运用的是《阿房宫赋》中的典故;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 是设问,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对草、水的描写,蕴含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④借古讽今,作者对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以及历朝历代的亡国的感叹,其实也是对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的讽刺。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 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

小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揭示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在内容表达上前几句写景,引发诗人怀古感伤,最后发表议论,揭示诗歌的主旨: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⑵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注意平时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句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3.B
解析:(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解析】【分析】⑴BC项,B项中“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词中诗人并没有劝嫦娥喝酒。

下片是词人运用想象、典故、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们的报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⑵本题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词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结合词题可知,词人南归十二年,为收复中原,词人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在当时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的主张并未采纳,因此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心愿。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结合词的下片意思的理解。

在这里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们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指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因此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据此可以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首先要明白浪漫主义的概念,结合诗词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如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运用比喻和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故答案为:⑴BC
⑵“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一切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注意本词的特点,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激化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句的表达,感悟诗人对思想情感的流露方式。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浪漫色彩的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基本知识,结合诗句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4.(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

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