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索呼多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索呼多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邱雪辉
【摘要】在青海省玛沁县索呼多地区运用1∶100万重力异常,1∶5万地面高精
度磁测等方法进行了地球物理测量,完成了青海省玛沁县索呼多地区尼垄嘎卧幅
I47E011015、吉尔根幅I47E011016两图幅共840 km2以及补测索呼幅
I47E010016西南角部分区域100 km2的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面积性工作及1∶5000高精度磁测剖面20 km,圈定了多处磁异常,配合地质、化探、遥感、
地表工程等手段,开展了系统矿产检查,新提交了可供进一步开展预查的工作区5~6处。

对区内1∶100万重力异常特征、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进行
了详细分析,供区内找矿参考。

【期刊名称】《现代矿业》
【年(卷),期】2016(000)009
【总页数】3页(P182-184)
【关键词】地球物理特征;重力异常;高精度磁测
【作者】邱雪辉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青海省玛沁县索呼多地区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完成了1∶100万温泉幅区调、区重工作,1∶20万果洛洛藏族自治洲幅和优云幅区调、1∶20万甘南—海南航磁△T剖面平面图、1∶20万青海东南部航磁△T剖面平面图、
化探扫面等区域性调查工作以及以德尔尼铜钴矿床为中心的各项物化探工作和专题研究[1]。

近年来该区虽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成果,但至今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该区
主体位于华南板块西北部之可可西里松潘—甘孜残留洋,三级构造单元可进一步
划分为昆仑山口—昌麻河俯冲增生楔(占据测区主体)以及巴颜喀拉边缘前陆盆地(测区西南角)。

该区位于青藏北特提斯成矿域巴颜喀拉成矿省,北巴颜喀拉印支期—燕山期金、锑、汞、锡(稀土、钨)成矿带,加给龙洼—昌马河印支期—燕山期金、锑、(稀土、钨、锡、汞)成矿带[2]。

由于区内并不富集强磁性岩类,多为低磁性甚至是弱磁性的花岗岩及酸性岩类,磁异常幅值偏低或呈现负值。

该区东北部岩性分布多为岩浆型超基性岩的鲸鱼湖—阿尼玛卿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缝合带高磁异常。

通过对该区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为区内找矿提供依据。

区内1∶100万重力布格异常表明,测区位于东昆仑重力梯级带南部边缘,处于青海省布喀达板—阿尼玛卿成矿带上[3],在测区附近及外围地区,布格异常较简单,异常等值线总体为NW向展布,异常值由北西向东南逐渐降低,最大值位于北西
角东乘公麻地区,幅值达-415×10-5 m/s2,最低值在玛沁县城以东北角,幅值达-485×10-5 m/s2。

从宏观上讲,测区中部为NW向展布的重力异常梯级带,变
化梯度为1.2 mγ/km,在德尔尼铜钴矿床所处位置有一小的重力高异常,为超基
性岩带的反映,西南角为一圈闭的重力低异常,北东角为一NE向展布的局部重力高异常[4]。

东昆仑重力梯级带为布喀达板—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反映,区内局部重
力异常为超基性岩体的反映,与航磁反映的岩体位置相一致。

另外,在德尔矿区及其外围1∶1万高精度重力测量绘制的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图上,圈出了4个较大的局部异常,即异常,其中,异常与已查明的已知矿体群的位置一致,重力异常位于Ⅱ#、Ⅲ#岩带之间。

异常长1 100 m,宽600 m,其范围最大,据理论计算推测,异常深部(201 m深)存在剩余密度为2 g/cm3的高密度体,该异常密度与已
知Ⅶ#、Ⅴ#矿体密度相同;异常是一个多源的叠加异常,该异常尚未定性;异常
北段有激电异常,经查证见有小矿体,推测5 mγ的重力异常与矿体有关。

2.1 磁物性特征
测区磁物性标本参数测定结果(表1)表明,尽管超基性岩石为强磁性岩石,但其磁性不稳定,变化较大,磁性以剩磁为主,磁化率为(0~105.1)(4π×10-6 SI),剩余磁化强度为(9.5~3 699.1)×10-9 A/m,与围岩磁性差异较大,可引起较高的磁异常;岩体边缘孔雀石化的超基性岩则为弱磁性岩石,分布于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1m2)的中—基性熔岩部分,具较高的磁性,以剩磁为主,可引起一定强度的磁异常,磁化率为(0~10.8)(4π×10-6 SI),剩余磁化强度为(21.2~1 833.1)×10-9 A/m;灰岩、砂岩、板岩、角砾灰岩以及角砾岩的磁性相近,都为弱—无磁性岩石;分布于赫林幅西南角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也为弱—无磁性岩石,磁化率为(0~8.2)(4π×10-6SI),剩余磁化强度为(5.9~54.3)×10-9 A/m,与围岩无明显差异。

2.2 地层岩石磁场特征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砂岩夹板岩组(T1)地层呈条带状分布于测区索呼幅东北地区,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夹粉砂质板岩,该类岩石为弱磁性岩石,地层对应磁场为约15 nT的正异常。

昌马河组在测区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出露于青珍—东乘公玛地区,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夹灰岩,地层对应的磁场为约20 nT 的负磁异常。

二叠纪地层分布面积较大,呈带状、片状分布,各地层所含岩性不同,磁场特征也不相同。

马尔争组中岩段(P1m2)岩性为石灰岩、粉砂质板岩、中—基性熔岩,地层局部出现NW向条带状的正磁异常,强度高达120 nT。

马尔争组上岩段(P1m3)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钙质板岩及灰岩,为约10 nT的平静负磁异常。

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分布面积较大,岩石为弱磁性,岩体对应磁场为约20 nT的负磁异常,岩体与围岩无明显的磁场差异,但在岩体边缘接触带部位出现高
达200 nT的正异常,异常的形态分布特征与岩体接触带一致,根据该磁异常特征可圈定岩体边界。

华力西期超基性岩呈NW—SE向带状分布,测区中以德尔尼矿区的岩体最大,为强磁性岩石,在索呼幅岩体上引起峰值高达1 285 nT的异常。

2.3 磁异常特征
2.3.1 单异常特征
按测区磁异常所处的地质部位、强度及形态特征,圈定出了10个磁异常,编号为。

本研究着重就等与区内找矿密切的异常进行分析。

异常。

该异常位于尼垄嘎卧花岗岩体南部边缘,由多个异常组成,异常形状不规则,大小、轴向均不一致,总体走向为NW向,SE向未封闭,长约9 500 m,最大宽约3 000 m,异常强度 -103.1~232.1 nT,剖面曲线呈尖峰状、锯齿状,南正北负,南翼较缓,北翼一侧较陡,梯度变化较大。

该异常南侧为黑云母花岗岩,北侧为三叠纪昌马河组长石砂岩、板岩夹灰岩。

从磁物性资料来看,黑云母花岗岩、长石砂岩、板岩、灰岩都为弱磁性岩石,不可能引起较高的异常;从异常的分布位置来看,异常分布于尼垄嘎卧花岗岩体北部边缘,异常与岩体的围岩蚀变有明显关系,推断该异常可能为岩体围岩蚀变带的反映,异常是由尼垄嘎卧花岗岩体围岩蚀变带中的Fe等金属矿化引起。

磁场化极后,主体异常北侧的负异常近于消失,两翼近于对称,判断蚀变带产状直立。

随着上延高度的增加,异常强度及范围逐渐变小,局部小异常消失,上延至800 m,异常形态呈椭圆形,轴向NW向,上延至1 500 m,异常全部消失,由上述上延结果可知,蚀变带延深较大。

异常。

该异常位于索呼幅东北角,NW向未封闭,总体走向为NW—SE,形态为
半圆形,长约5 000 m,最大宽约200 m,但异常未能封闭,沿NW走向仍有延伸的趋势。

该异常幅值较高,为-320~550 nT,剖面曲线呈尖峰状,梯度变化较大,南侧地层为弱磁的三叠纪砂岩夹板岩段(T1),北侧为二叠纪树维门科组
(C2P2s)灰岩、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局部火山岩,据此可推断异常为超基性岩
体的反映。

磁场化极后,北侧强负异常消失,正异常向北范围增大,异常峰值略向南偏离,可判断超基性岩体N倾。

异常。

该异常位于异常东500 m,NW向未封闭,形态为半椭圆形,走向NW向,长约 3 000 m,宽约1 500 m,为一强磁异常,异常强度-965~1 285 nT,剖面曲线呈尖峰状,跳跃变化较大,北翼一侧出现较大的负值。

异常区地质背景与异常相同,异常处于超基性岩体之上,岩体南侧地层为三叠纪砂岩夹板岩段(T1),北侧为二叠纪树维门科组(C2P2s)灰岩、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局部火山岩,推断该异常为超基性岩体的反映。

高精度磁测未能完全圈定异常范围,但结合地质资料、航磁资料分析,该异常仅为NW走向的超基性岩体东南部分的反映,岩体应在
NW向有较大的延伸。

在异常检查时发现在超基性岩体南部边缘有一条宽约4 m
的孔雀石化Cu矿化带,该异常区的超基性岩体与矿体关系密切,但Cu矿化带分布于异常南翼异常强度较低的位置,即位于超基性岩体边缘。

以往物探资料中存在着该区的矿体具有强磁性和弱磁性的争论,由本研究工作结果可知,矿体所具有的磁性远低于超基性岩体,其磁化率为(0.1~1.14)(π×10-6SI),剩余磁化强度为(34.9~68.3)×10-9 A/m。

由矿体在磁异常区内的所处位置可知,超基性岩体与其围岩的接触带可能为矿体的赋存部位。

异常中心相距约500 m,异常上延100,200,400,800,1 500 m的平面场随其高度的增加,异常形态趋于简单、中心
逐渐靠近、梯度变缓,上延至1 500 m后,两异常汇成一个整体,平面场形态近
似半椭圆形,NW—SE走向。

上延结果表明,异常为同一地质体的反映,超基性
岩在深部相连,且延深较大,该岩体东南段可见到较好的Cu矿化,说明该岩体具有控矿、成矿的地质前提。

从区域地质特征来看,异常区的超基性岩带和德尔尼超基性岩带同属于阿尼玛卿山超基性岩带,地理位置上两者相毗邻,两者具有相同的构造模式和发展历史,地层分布、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有相似之处,两者可能形成相似的控矿模式。

因此,可认为异常反映的超基性岩体分布区应为一个较好的成
矿远景区。

2.3.2 异常分带特征
(1)南它木异常带(Ⅰ)。

呈NW—SE向带状分布,与地层、断裂构造线方向一致。

该带内主要出露南它木花岗岩体和尼垄嘎卧花岗岩体、早中三叠世昌马河组地层(T1-2c)的长石砂岩、板岩夹灰岩,分布一NW—SE走向的科曲河断裂带。

该带以正磁异常为主,异常呈NW—SE向带状分布,主要分布有异常,该3个异常呈带状连续分布,为围岩蚀变带的反映,为花岗岩体围岩蚀变带中Fe等金属矿化引起或断层中金属矿化引起。

结合地质矿产、化探、遥感信息来看,该带内找矿潜力较大。

(2)索呼异常带(Ⅱ)。

呈NW—SE向串珠状分布,与地层、断裂构造线方向一致。

该带内主要出露早二叠世马尔争组地层(P1m),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生物灰岩夹粉砂质板岩、中—基性凝灰岩、玄武岩,以及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夹粉砂质、
钙质板岩及薄层灰岩,NW向断裂构造发育。

该带内磁异常以正弱磁异常为主,
主要分布等异常,该3个异常呈NW—SE向串珠状分布,为由地层中局部的中—基性熔岩和NW向断裂构造引起。

(3)祁楼异常带(Ⅲ)。

总体呈NW—SE向分布,与地层、断裂构造线方向一致。


带内主要出露早中三叠世下大武组(T1-2xd)的砂岩夹板岩、石炭纪—二叠纪树维
门科组(C2P2s)的灰岩、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局部火山岩,少量早二叠世马尔争组地层(P1m)的灰岩、中—基性火山岩、砂岩板岩。

该带内异常以正磁异常为主,邻侧出现负异常,主要分布等异常,该类异常呈NW—SE向串珠状分布,主要为基性—超基性岩引起。

结合地质矿产、化探信息分析可知,该异常带内找矿潜力
较大。

结合青海省玛沁县索呼多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对区内1∶100万重力异常特征、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选择合理的物探方法可加
快地质找矿工作进度,较好地指导该区找矿工作。

在该区可首先利用高精度磁测方法圈定岩体磁异常的形状和位置;然后根据异常所处的部位、强度及形态特征,按照由已知异常分析研究未知异常的思路,在异常特征相似、地质成矿有利的地段布置钻探工程,可提高钻孔见矿率、降低勘探成本。

【相关文献】
[1] 闫志勇,牛作亮,周伟,等.综合物探方法在寻找斑岩型钼矿中的应用实例[J].有色金属:矿山
部分,2010,62(5):23-26.
[2] 胡鹏兴,张延凯,魏浩,等.综合物探方法在江西大面岭钨矿勘查中的应用[ J].中国矿业,2012,21(8):51-55.
[3]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等.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J].地球物理学报,2006(3):753-770.
[4] 柳建新,曹创华,童孝忠,等.综合物探方法在青藏高原某钼多金属矿的勘查效果[J].地质与勘探,2012,48(6):1188-1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