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总论2014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灾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灾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类比方法 所谓类比,即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 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 逻辑推理方法。 A对象具有属性a,b,c,另有属性d; B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对象也可能具有属性d`。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相关因子对照分析方法 一方面,某个因子的异常变化会引发多种不同 的使人类社会遭受损害的灾难; 另一方面,某种自然灾害可以在多种不同因子 的异常变化作用之下而不断发生。
第五节 灾害研究的统计物理学理论与方法
一、涨落放大问题 涨落放大问题 1、定义:所谓“涨落”就是指系统对过程平 均状态的偏离。 涨落分为“微涨落”和“巨 涨落” 2、涨落与灾害的关系:当系统环境的扰动与 系统内部的涨落放大相适应,就会导致系统更 快更猛烈的相变。 灾害将可能发生。
第五节 灾害研究的统计物理学理论与方法
第五节 灾害研究的统计物理学理论与方法
五、岔点外敏问题 岔点外敏问题 所谓“岔点外敏”即指系统在发生突变前夕及 突变过程中对环境因素具有的特殊敏感性,或 者说这时环境因素对系统的作用被放大了。 在非灾害过程突变为灾害事件的前夕,系统的 突变将受到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监测方法 灾害监测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灾害现 象进行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是获取灾情信息 的基本手段和有效防治灾害的前提。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假说方法 所谓假说,就是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 科学事实,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对未知 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假定性解释和 推断。
2、分类: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 数学性为基础,用数学方程来模拟 说明各种灾害现象和过程。 物理模型则以模型与原型(原有事物)之间物理 过程的相似性为基础,用物理实验的来模拟说明 各种灾害现象和过程。

灾害学概论

灾害学概论

1.灾害风险管理 .............................................................................................................. 52 2.灾害风险的种类 .......................................................................................................... 55 3.灾害风险分析与预测 .................................................................................................. 56 4.灾害的风险决策 .......................................................................................................... 63 5.灾害的风险管理方法 .................................................................................................. 70 6.灾害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 72 7.灾害风险管理过程 ...................................................................................................... 72 第七章 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 74 1.和谐发展...................................................................................................................... 74 2.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障碍性因素 .............................................................................. 82 3.灾害管理中的关键点 .................................................................................................. 85 参考文献......................................................................................................................................... 91 说明................................................................................................................................................. 97

灾害学论文

灾害学论文

土地荒漠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同家之一。

虽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的。

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还将祸及子孙。

对于荒漠化出现原因不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和必然结果,在地质历史时期,荒漠化和沙漠变迁是一种纯自然现象,即气候地貌过程,气候变化导致旷日持久的干旱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中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建设规划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近50年来,国家先后4次召开全国治沙会议,陆续启动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

进入年代后,中国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先后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并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现状,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前言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3;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一些地区沙化上地仍在扩展,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全国有近4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贫困人口的一半生活在这些地区。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之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十地荒漠化治理,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力争到2010年,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遏制,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完善生态防护体系,使全国半以上可治理的荒漠化上地基本得到治理,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漠化十地基本得到治理,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比较发达的沙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有明显改善,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做出贡献。

第十九章 灾难医学总论

第十九章 灾难医学总论
灾救难援队应员急必救须学援会演使练用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便携式超声仪、血
尿常规仪器、采血箱等
第四节
灾难救援组织与管理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我国灾难救援的组织结构
国务院 地方政府 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应急救援单位及机构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灾难救援组织与管 理的发展
我国的应急管理 体系
第一阶段 防灾减灾
20世纪50年代,建立 各防灾机构,主要应 对洪灾及地震,各部 门独立 2002年国家发布安全 生产法,成立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应对生产领域事故Biblioteka 第二阶段 综合性应急 管理体系
2003年发生的“非典 ”暴露单一防灾减灾的 传统体制难以应对各种 新的威胁,国家着手建 立综合应急管理体系
难宣传、培训及演练等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灾难救援的基本原则 遵循人道救援原则 快速反应原则 安全救援及自救互救原则 科学及专业救援原则 区域救援原则 检伤分类及分级救援原则 备灾原则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灾难救援分期 紧急救援期 持续救援期 恢复重建期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掌握
灾难救援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分级、预警、 报告;灾后传染病防治与卫生保障策略
熟悉
灾难救援知识、技能普及;灾难救援伦理原则;灾难造成传染病流行机 制;灾难后期效应
了解 灾难医学的历史、特点;灾难医学教育与培训;灾难救援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概述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进行防灾、抗灾的演练
模拟演练 加强灾难相关知识的素质教育
关注重点人群

《灾害学》

《灾害学》

《灾害学》课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1.灾害:指某一地区,由内部烟花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致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2.地区承载力:指某地区对一种或多种灾害的抗御能力、救助能力与恢复能力的综合,它反映了该地区抗御灾害的综合水平。

3.致灾因子:是指可能引起人员生命伤亡、财产损失及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4.孕灾环境:5.承灾体:指承受灾害的对象6.原生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7.灾害学:以灾害及灾害系统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8.灾害学宏观层次的研究内容灾害成因动力学研究、灾害运动学研究、灾害预测学研究、灾害防治对策学研究9.灾害学研究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探求灾害形成的规律性,通过综合分析方法和预测技术来寻求灾害发生的可能机会,从而把灾害的不良影响与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第二章地质灾害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4.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60Km(占地震总数 70%);中源地震:60~300Km(占地震总数 25%)深源地震:〉300Km(占地震总数 5%)5.地震震级: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微震 M<2;有感地震 2< M< 4;破坏地震 M > 5;强烈地震 M > 76.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的震动剧烈程度和破坏状况的测度。

A:震源B:震中A~B:震源深度B~D:震中距7.褶皱:当作用力使岩层产生弯曲而没有丧失其连续完整性时,岩层便产生褶皱8.断裂:当岩层脆弱部分的岩石强度承受不了强大力的作用时,岩层便产生断裂9.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10.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11.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多、大、广、浅”简述原因。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

灾害学复习资料(优质参考)

一、名词解释①灾害: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低于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自然灾害学概论6.1

自然灾害学概论6.1

地裂缝错断西安市子午路 2米粗的供水管道
截止2003年 共发现地裂 缝带13条, 2003年最大 活动量为 23.24毫米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裂缝
在贵州、河北、河 南、陕西、广东、 山东、安徽、山西、 江苏等18个省(区、 市)200多个县 (市)发现400多 处,以构造地裂缝 和不均匀地面沉降 造成的地裂缝为主, 每年造成直接经济 损失1亿元以上,间 接经济损失数十亿 元。
第四节 矿山突水灾害
第四节 矿山突水灾害
2005年5月13日,吉林
蛟河腾达煤矿透水事故
导致30人遇难,透水事
故水源来自相临的吉安
煤矿巷道。吉安煤矿开 始越界开采防水的保安 煤柱,越界开采深度达 37米,导致老矿井积水
大量涌入腾达煤矿。
第五节 瓦斯爆炸
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23日07:14 ):黑龙江矿难已致 104人遇难 4名被困矿工位置确定 [提要] 目前,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瓦斯爆 炸事故遇难人数升至104人,另有4名被困矿工的大体位置 已经发现。据悉,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收治的6名重伤 员均已脱离生命危险,工作组已经分赴遇难和下落不明的 矿工家中进行慰问安抚
暴雨塌陷等。

2. 人为因素
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矿山塌陷、工程塌陷等
地下 暗河
第三节 地面年5月13日广西青兰雪坪有色金属矿采空区塌陷
第三节 地面塌陷
地面 塌陷
第三节 地面塌陷
乌鲁木齐市 内的串珠状 采煤塌陷槽
第三节 地面塌陷 中国20世纪后半期岩溶塌陷时段分布*

发展缓慢,无仪器观测难以察觉,一旦发生,难以
完全恢复。

灾害法学基本问题思考_方印

灾害法学基本问题思考_方印

灾害法学基本问题思考*方印**摘要:我国是多灾之国,怎样实现灾害法律防范与救助,使防灾减灾走上法制化道路,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防灾减灾法治实践迫切需要建立一门法律分支学科———灾害法学。

笔者通过对灾害法学的含义、价值、学科定位、方法、体系及现状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灾害法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法律分支学科,是一门需要整合灾害法学界力量,通力合作去进一步完善的法分支学科。

关键词:灾害法学定义价值学科定位方法体系现状2014年第1期法治研究在现代灾害多发与人权意识高涨并存时代,对灾害问题进行法律思考是必要和紧迫的。

对个体而言,历史上发生的巨灾剥夺无数人的自由、生命、健康和财产;对国家而言,巨大灾害制约着受灾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损害了该国的综合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影响了社会安定和社会和谐,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政治而言,影响了政治稳定,极端考验执政者的治理理念与风险挑战应对能力。

可见,自然灾害风险尤其是巨大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力与危险性之大。

由此,如何防灾减灾是一个事关人类幸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而如何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应成为各门学科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纵观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防灾减灾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发现自然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对防灾减灾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并投入了许多精力进行了研究。

那么,法学家或者法律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介入,才能在防灾减灾法律制度设计上有助于促进或实现灾害的有效防范和必要救助?灾害法学研究之路究竟应怎样走?防灾减灾法是否为一门独立的法学科?应如何去构建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大厦?这些问题已经摆在法学家们的面前。

进言之,对防灾减灾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法律思考,是法学家们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对灾害法学基本问题,比如定义、价值、地位、方法、体系以及现状等进行思考是灾害法学界应当完成的一个重要学科建设课题。

灾害学1

灾害学1

地震应急研究地震是世界上最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地震对人类带来的损失。

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对地震应急措施的研究。

为了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地震应急体系。

对于较大规模的地震灾害,我们的应急研究应该更侧重于对受灾人群的抢救。

政府对灾害的迅速反应是有效进行救援行动的前提。

汶川地震中政府反应及时,启动了一级相响应,并且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这是行而有效的应急反应。

首先,要有完整的组织指挥体系,有科学权威的专门组织,对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够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救灾工作。

突发的地震灾害,必然会使地震灾区的人民群众方寸大乱,并且之后的一系列救援行动都必须有序的进行,所以我们需要强大的组织指挥体系。

应急救援行动应该要全方位进行。

地震灾害现场的紧急处置就包括: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救援物资的接收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

不同救援队伍之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救援功能的衔接与相互配合;相邻队伍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注结合部分;区块内各队伍之间要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队伍之间保持联系,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工作原则,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立即自动按照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省级人民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重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

灾害学重点

灾害学重点

灾害的基本概念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兼有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基本属性,灾害后果具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生态属性。

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2人为自然灾害,3人类及社会灾害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分类,1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震概述,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自然现象。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者说地面上与地震正相对的地方称为震中。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60KM以内占地震总数70%,中源60—300KM25%,深源地震300KM以上5%。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当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当震源深度较深时,波及范围则较大,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这是由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通过长距离的传播时,其中的大部分能量将被岩层所吸收。

深度超过100KM的地震在地面一般不会引起灾害。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两个尺度。

地震类型及成因,造成地震原因火山,陷落,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自然力推挤地壳岩层,在构造变动中引起的地震称作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时引起的地面振动。

陷落地震,地表或地下岩层因洞穴大规模陷落和崩塌时引起的地震。

水库地震,因水库蓄水而诱发的地震。

滑坡灾害,滑坡概念,滑坡是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沿着坡体内部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作整体性下滑现象。

滑坡要素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动床,滑坡舌,滑坡裂缝。

滑坡的产生是斜坡的一定岩土体的滑动力超过抗滑力的结果。

灾害学绪论

灾害学绪论

0.1全球灾情状况
0.1全球灾情状况
0.1全球灾情状况
0.1全球灾情状况
0.1全球灾情状况
0.1全球灾情状况
0.2中国灾害规律
历史上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发生频繁,水、旱、蝗虫、 地震等灾情连年不断。 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各种人为灾害也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频频发生,诸如空难、海难、车祸、城市火灾、“三废”污 染等等。 面对灾害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目前虽然人类还不能主动地消 除和阻止所有灾害的发生,但是正确地认识灾害,研究其基本 特征与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地制订减灾防灾对策并有效地组织 实施,可以大大地减轻灾害损失,不断提高人类抗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 0 绪论
1
2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及其它自然灾害
3
4
环境灾害
人为灾害
5
6
灾害风险分析及其评估
灾害应急管理
0 绪 论
2010年全国受灾情况-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40亿元。全年农作物受灾面 积3743万公顷。 全年因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05亿元,死亡 3101人。
0.3灾害基本概念及属性分类
0.3.1灾害的基本概念
衡量是否成为灾害,仅以灾害强度(几级地震或多大流量 的洪峰等)而论是不够的,必须强调灾害的最终结果,即损害是 否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该地区是否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
灾害并非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是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灾难,二是损害。灾难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 但损害则是针对社会而言。灾害的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对人类 与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作用,离开人类社会这一承灾体,就无所 谓灾害。

灾害学总论2014

灾害学总论2014

历届国际减灾日主题
2011年:让儿童和青年成为减少灾害风险的合作伙伴。 2012年: 女性——抵御灾害的无形力量。 2013年:面临灾害风险的残疾人士。
★《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的通知》指出:
1、 造成人员伤亡
2、 造成经济损失 3、 破坏环境资源
§ 2.2 中国灾害概况
§ 2.3 我国自然灾害产生背景 § 2.4 21世纪初我国主要巨灾高风险区预测 § 2.5 近年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
§2.2 中国灾害概况 Compendium of disaster in 然灾害简明参考年表》
§1.1 灾害的含义
• 定义: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 事件与现象。
1、自然灾害 — 自然变异产生的灾害:
•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陷; •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灾、雪灾、沙尘暴;
• 生物灾害:虫害、鼠害、急性传染病。
2、人为灾害 — 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 • 生态环境灾害:环境污染、水土流失;
• 工程事故灾害:爆炸、火灾、核泄漏、溃坝、有害物失控;
• 政治社会灾害:战争、社会动乱、经济危机。
§1.2 灾害的类型与分级 Typ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saster
1、灾害类型 — 四类★ 突变型:缺少预兆、发生突然、破坏性大 : 地震、泥石流、爆炸等; 发展型:有预兆、发展迅速、破坏性大:台风、洪水等; 持续型:有预兆、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干旱、洪涝、传染病等; 演变型:环境渐变、进程缓慢、影响周期长: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灾害分级 — 五级 名称 死亡人数 经济损失(人民币)
(3)热带气旋 Tropical cyclone

《灾害学》2014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灾害学》2014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灾害学》2014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
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佚名
【期刊名称】《灾害学》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2014年9月26日,《灾害学》编辑部收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收录证书,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灾害学》被重新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总页数】1页(P121-1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证书 [J],
2.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证书 [J],
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证书 [J],
4.祝贺石汉平教授、李薇教授担任主编的《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再次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 [J],
5.本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收录为浙江省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医学卫生刊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灾害学百度文库

灾害学百度文库

灾害学第一章第一节灾害学及研究进展1、灾害学的定义灾害学是研究各种灾害的危害、特点、成因、灾害损失评估及防灾抗灾、救灾、援建恢复等减轻灾害损失途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灾害学的分类基础灾害学,应用灾害学,区域灾害学第二节灾害的概念与分类1、灾害的概念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及其生存环境资源造成危害性后果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总称。

2、灾害的分类体系——灾型、灾类、灾种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2、灾害分类的意义(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第二章人与自然灾害系统第一节自然灾害系统论1、孕灾环境子系统(E)孕育发生灾害性洪水的环境背景2、致灾因子子系统(F)3、承灾体子系统(R)对象4、灾情子系统(D)损失(直接、间接)5、E、F、R、D的关系a、灾害是各种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对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b、在灾害系统中,人是承灾体的主体部分,人既是致灾因子,又是防灾抗灾的主力军c、灾情大小,不但与致灾因子的致灾能量,承灾体价值、数量、分布密度有关,还与承灾体的抗灾能力有关d、E、F、R相互作用是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因为灾害本身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是自然物质子系统和人文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节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1、缺乏防灾减灾意识,诱发灾害2、短视行为,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诱发与放大灾害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诱发与放大灾害第三章地质灾害及应急响应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一、概念与内涵1、地质灾害指因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遭到突发性破坏,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与事件2、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3、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第二节地质灾害的类型根据致灾动力机制——自然动力因素型、人为动力因素型、自然与人为综合型自然动力因素型内动力作用:地震、火山外动力作用:滑坡、泥石流人为动力因素型道路工程:崩塌、荒漠化水利水电工程:泥石流矿山工程:地震、地面塌陷城镇建设工程:地面下沉、地下水变质海岸港口工程:海底滑坡第三节地质灾害的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地壳运动必然使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物质转移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发生地点、时间、强度、危害性具有不确定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局地性、多发性、毁灭性,损失惨重第四节地震灾害1、地震是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热带气旋 Tropical cyclone
——我国是世界上受其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 1951-1989年,平均每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有7个、造成经济损失 5-6亿元、死亡100余人。
• 2006年8月10日在浙江、福建登陆的台风桑美,中心风力达17级, 造成数百人死亡、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洪涝 Flood and waterlog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国家之一 • 公元前206 —公元1949年共发生大水灾1092次,平均二年一次。 • 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有1/10的国土面积、 5亿人口、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国70%的工农业总产值。 • 黄河:1949年前2000年间共决口1590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 长江:1911年-2000年间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洪灾。
第一篇 灾害学总论
Introduction on Disaster Science
第1章 灾害的含义和类型 第2章 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第3章 国内外防灾减灾发展简况 第4章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学科的形成
第1章 灾害的含义和类型
Meanings and types of the disaster
(3) 人口众多、经济分布不平衡 • 全国约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55%的国民经济收入集中在
气象、海洋、洪水、地震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带。
§2.4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主要巨灾高风险区预测
(1) 嫩江、松花江流域:洪水;
(2) 辽河下游地区:洪水、地震; (3) 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地震、严重干旱; (4) 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大地震; (5) 四川盆地:特大洪水; (6) 黄河下游地区:洪水; (7) 淮河、长江下游:特大洪水、特大台风、地震; (8)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特大洪水; (9) 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强烈地震; (10)闽南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地震、台风、风暴潮; (11)珠江三角洲:特大洪水、强台风、风暴潮、地震。

• • •
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 省区市,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 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历届国际减灾日主题
2011年:让儿童和青年成为减少灾害风险的合作伙伴。 2012年: 女性——抵御灾害的无形力量。 2013年:面临灾害风险的残疾人士。
★《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的通知》指出:
2、地质灾害 Geologic disaster
(1)泥石流 Mud-rock flow • 泥石流沟分布达1万多条,受泥石流威胁的城市有70多个。 • 近千座水电站、数百座水库受到崩、滑、流的严重威胁。 • 全国铁路沿线有泥石流沟1386条,每年仅修复费即达7000多万元。 (2)地面沉陷 Ground subsidence • 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全国已有20多个大、中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 • 全国有200多个县市发现地裂缝近800处,使许多建筑物开裂甚至倒塌。 • 沉降速率最大的塘沽、汉沽曾达180毫米/年。 • 天津、上海一些地方累计沉降量已达2米多。
• 东西跨61个经度(5200公里),包括海洋性、季风性、大陆性等气候类型;
• 东濒太平洋、西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海象及陆象灾害都有发生。 (2) 地质复杂、生态系统脆弱 • • 处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带上,地壳构造活动剧烈; 地势起伏复杂而剧烈,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植被覆盖率低。
1. 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灾害; 2. 8月份东北地区洪涝风雹灾害; 3. 7月上中旬四川盆地西北华北地区洪涝灾害;
4. 甘肃岷县漳县“7.22”6.6级地震灾害;
5. 7月初至8月中旬南方地区高温干旱灾害; 6. 8月份“尤特”台风灾害; 7. “3· 29”西藏墨竹工卡县山体滑坡灾害; 8. 10月份“菲特”台风灾害; 9. 6月底至7月初四川盆地江淮江汉地区风雹洪涝灾害; 10. 11月份吉林松原市地震灾害。
―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水: 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防灾与媒体--防灾从信息开始。 ★ 1999年:减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 2000年: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
1、 造成人员伤亡
2、 造成经济损失 3、 破坏环境资源
§ 2.2 中国灾害概况
§ 2.3 我国自然灾害产生背景 § 2.4 21世纪初我国主要巨灾高风险区预测 § 2.5 近年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
§2.2 中国灾害概况 Compendium of disaster in China
——卢振恒,《纪元以来世界部分自然灾害简明参考年表》
——自然灾害较2012年明显偏重,属于2000年以来中等偏重年份。
——各类自然灾害造成38818.7万人次受灾,1851人死亡,433人失踪;
——农作物受灾面积31349.8 千公顷,其中绝收3844.4千公顷; ——房屋倒塌87.5万间,损坏770.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808.4亿元。
——主要自然灾害为:
(4) 雨雪冻灾★ Sleet and frost
• 2008年1~2月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
• 灾害造成107人死亡、失踪8人; • 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万亩,财产损失约1111亿元。
§2.3 我国自然灾害产生背景
(1) 幅员辽阔、环境条件复杂 • 南北跨50个纬度(5500公里),含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四大气候带;
1、地震灾害 Eart
我国历史上有记载(自公元前1831年起)的地震共计8137次,
其中1004次为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0级特大地震, 死亡83万人,为世界震灾史之首。 20世纪以来至1980年,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48次, 发生千人以上死亡的地震31次。
2、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分析报告( 2014年1月7日)
• 2013年全球自然灾害共造成约2万人丧生,1250亿美元的损失。
• 最严重的两起自然灾害:
——6月份中欧部分地区的洪灾,经济损失高达152亿美元; ——11月份菲律宾遭受的超强台风海燕,超过6000多人死亡,约100亿美元的经济 损失。
3、民政部、国家减灾委2013年全国自然灾害报告(2013年12月31日)
• 工程事故灾害:爆炸、火灾、核泄漏、溃坝、有害物失控;
• 政治社会灾害:战争、社会动乱、经济危机。
§1.2 灾害的类型与分级 Typ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saster
1、灾害类型 — 四类★ 突变型:缺少预兆、发生突然、破坏性大 : 地震、泥石流、爆炸等; 发展型:有预兆、发展迅速、破坏性大:台风、洪水等; 持续型:有预兆、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干旱、洪涝、传染病等; 演变型:环境渐变、进程缓慢、影响周期长: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灾害分级 — 五级 名称 死亡人数 经济损失(人民币)
§1.1 灾害的含义
• 定义: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 事件与现象。
1、自然灾害 — 自然变异产生的灾害:
•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陷; •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灾、雪灾、沙尘暴;
• 生物灾害:虫害、鼠害、急性传染病。
2、人为灾害 — 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 • 生态环境灾害:环境污染、水土流失;

宗旨:通过国际上的一致努力,将当前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
损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

1989年第44届联大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及《国际 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 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

2009年第64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13日指定为国际减灾日★ 。
舟曲泥石流灾害
• 2010年8月7日22时,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暴雨、形成山洪;
• 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
• 泥石流冲毁房屋、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 舟曲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
3、气象灾害 Weather disaster
(1)干旱 Drought
——气象灾害中最严重的灾种
• 公元前206年—公元1949年 共发生大旱1056次,平均二年一次。 • 公元1876-1878年,山东、河南、河北 等地发生旱灾,死亡人数达1300万。 • 建国5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 达3亿亩以上,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 从全国范围看,愈向西部降水量愈少, 干旱程度愈大。
历届国际减灾日主题
(The theme of International Da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DDR)) 1991年: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 1992年: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 1993年: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 1994年: 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失的地区

我国有60%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 基本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
1976年7月28日临晨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人、 伤残16.5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