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的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局面,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这些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2.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3. 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4.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2.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3.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3. 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综合国力低微,遭致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过程与方法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了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技文化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史料展示:此刻,钱学森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课方案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教课方案课题第 18 课科技单元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文化成就会生活1.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含“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目标;认识优异科学家的事迹,包含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学习有关历史知识。
目标2.剖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由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由,学习他们为复兴中华勤苦研究、奋斗图强的优异质量,继承和弘扬他们的荣耀传统。
要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目标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品”。
青通过图片和文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世界数亿人得益,为字的形式导入本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课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科技文化成就》。
资料:中国假如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可导弹核武器,此刻不是搞出来了吗!——毛泽东假如 60 年月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以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此刻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应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标记。
——邓小平研究:什么是“两弹一星”;列举我国现代国防成就及科学家?从“两弹一星”到闲步天空成就——“两弹一星”: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翔试验获得成功。
③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先进科学家:邓稼先领导达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加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学习
“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我 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新课学习
史料3 如图。
漫步太空 史料4 如图。
新课学习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 取得了哪些成就?
激趣导入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 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 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 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 个缩影。
新课导入
史料1 如图。
《科技文化成就 》
【学习目标】 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 及发射时间;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 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知道“双百”方针 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的知识要 点,并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奉献的精 神。
话剧
《茶馆》(老舍)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总导演:周恩来)
电影
《英雄儿女》《林则徐》
新课学习
史料8 2012年10月11日,瑞典 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 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度与价值观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部编历史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吴老师]【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单元第六单元课节第18课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课主要通过介绍新中国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后两大时间段中国的科技成就,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意识。
建国初的成就主要以“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为切入点进行展示,改革开放后成就以航天技术成果展示为主,本课以“两弹一星”精神及传承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过程与方法: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习时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其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的意识,学习中国科技人的热爱祖国、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新中国科技成就及发展水平,通过科技成就的展示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其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的意识,学习中国科技人的热爱祖国、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学习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4.学情分析学生对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能达到知道的层面,但对于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付出理解得较浅,所以教师可以提供资料,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老一辈科技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努力探索的精神品质。
5.教学过程设计(注意每一教学步骤均要说明设计意图,最后附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步骤1:1、导入:以中国科技成果视频导入,指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科技成果(设计意图: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成果的先进性)2、白板连线(设计意图:突显学生主体地位)1、观看视频,指出新中国科技成就2、完成科技成就与相应人物连线步骤2: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引入“两弹一星”,提问:1、为什么要研发原子弹?2、研发原子弹有什么困难?(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中国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还必须要研发核武器)生:依据材料回答问题1、为了增强国防力量2、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等步骤3:观看图片和视频分析“两弹一星”元勋为什么会回国?(设计意图: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两弹一星”功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参加“两弹一星”研发有哪些困难?(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做铺垫)生:依据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他们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生:技术落后、资金困难等步骤4:小组讨论:“两弹一星”元勋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小组合作探究:“两弹一星”元勋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勇攀高峰大力协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步骤5:教师设问:在特殊时期,老一辈科技人用他们钢铁般的坚定意志诠释着爱国,那在改革开放后处在和平年代的中国科技人又是如何践行爱国的呢?引入航天英雄杨利伟,给出图片视频资料。
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主要介绍了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教材通过详实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这些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些主要成就。
但对于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专业的科技名词和术语,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2.难点: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相关内容,掌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中国在相关科技领域的成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成就。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了解的成就,并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镇海中学陈志海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企,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粘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斷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艾。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徑。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粘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青蒿素的提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发展、文艺作品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科技原理和名词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难点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背后的原理和过程,以及一些专业名词的概念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高老师全国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高老师全国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技文化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2.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认识科技文化的国际性。
3.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2.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3.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国际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放映PPT:“3000年前的印章正面和背面是如何刻制的?”请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的想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环节(1)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
教师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科技文化的概念,并通过图表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科技文化背景。
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记录重要内容,做好笔记。
(2)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教师通过PPT和授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包括农业、纺织业、生活用具、建筑、冶铸等多个领域的成就。
同时教师介绍各个成就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功绩,以激发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
学生听讲期间,做好笔记,记录下相关知识点。
(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国际影响。
教师通过PPT和授课,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国际性,包括东西文化交融、中外科技交换等方面。
同时教师也带着学生一起讨论,探究科技文化的国际性。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发言讨论。
3. 精讲环节教师选取几个重点内容,进行精讲。
学生在听精讲的同时,将自己的问题一并记录下来。
4. 总结环节(1)教师通过PPT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并对同学们的表现和努力给予表扬和鼓励。
(2)教师让学生回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以笔记为依据,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进行总结性回答。
4.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找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10个成就,写下每个成就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自己是古人,如何创新科技文化,让中国古代文明更加繁荣昌盛?五、教学反思1. 设计巧妙的导入环节,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辉煌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具体科技成就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等方面掌握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对这些成就的意义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辉煌。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科技成就为例,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及答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分别介绍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和以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
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还要下决心研制“两弹一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原子弹:__1964年__10月,我国第一颗__原子弹__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__地地导弹__飞行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__实战__的导弹。
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__氢弹__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年__,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__五个__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8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案主备人:个备日期:集备日期:上课日期:审核签字:课标要求了解我国“两弹一星”、航天技术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科技成就;了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和主要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学习目标1、记住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以及意义;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3、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导学过程问题设计环节设计活动设计规则与评价即时反馈1、解读单元知识树。
2、解读学习目标3、解读评导展示单元知识树导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国力衰微,遭到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哪些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呢?我国又取得哪些重大科技成果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知识树:表达流利、声音洪亮+2分,环环相扣+2分。
上台展讲自学合作学习:1、通过阅读教材,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意义是什么?2、从科学家的身上学作展点学活动一:先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红笔标问题,黑笔画关键词及答案,若个人有疑问,用问号进行标注。
活动二: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有疑问、模糊的问题,统一答案进行备展。
教师巡视,检查各组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活动三:小组展示,其他组补充或质疑活动四:学生记忆重要知识点,教师一条龙随机提问进行检测。
点拨:1、科学家具备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活动一: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黑笔勾画答案,红笔学生思考,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概括有效信息,全部完成+2分;声音洪亮、表达流利+2答案准确每点+1学生思考,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概括有关注末号同学态度,其余同学指导预习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下:1. 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造就了人类的文化繁荣和进步3. 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增加对现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
2)了解现代科技带来的影响,增加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调研问卷: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到哪些科技产品。
2. 引入话题:通过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作用,以及科技和文化的关系。
步骤二:学习新课(35分钟)1. 教师进行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并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知识基础。
2. 分组作业: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定一个科技产品进行分析,如对手机、网购、共享单车等产品进行调查和描述,进而探究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设计实验:在课后,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实验,探究一个科技产品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步骤三:拓展应用(10分钟)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黄帝内经》、《菜根谭》等,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和文化自信。
2. 总结回顾:向学生提问,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教法学法教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文化成就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态度,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019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两弹•星”的研制成功和“釉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人科技成就的原因。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人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了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了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星”,当然,“两弹•星” 还有另外•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从“两弹•星”到漫步太空1. 图片展不:2. 教师捉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方面的进步作岀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 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颗原f •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 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 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星”的,这与邓稼先、钱 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 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人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持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人国的核 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人人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 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7. 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 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 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人空行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
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
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
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
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
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
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
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袁隆平屠呦呦
2.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教师指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
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
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
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利用学生对军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
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