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过程与方法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了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技文化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史料展示:此刻,钱学森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技文化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史料展示:此刻,钱学森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2.教师提问:史料中钱学森的愿望是什么?他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C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
B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2004年感动中国袁隆平的颁奖词
2.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 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 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10月5日,中 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 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 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2000年科学技术 进步综合纲要
星球大 战计划
苏
西 欧
联中国? 日 本
美 国
尤里卡 计划
今后十年科学技 术振兴政策
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 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 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1970年,我国成功地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 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 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 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我国“两弹一星”?航天技术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科技成就;了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和主要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使学生更深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我国科技领域和文化事业的最新成果及发展成就,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两弹一星”?航天技术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科技成就;(2)了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和主要成就;(3)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授课课题】科技文化成就【授课班级】八(1)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两弹一星”的含义、研制成功的时间及研制成功的意义;(2)知道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时间及成就;记住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时间、重大意义等;(3)掌握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及屠呦呦获得的奖项等;(4)了解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成就的讲述和原因的分析以及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图片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被誉为”的500米口径球面射掉望远镜(FAST)终于迎来了首批成果。
2017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FAST已于2017年8月22日、25日发现两颗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新脉冲星,也是中国人首次用自己的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
教师: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对你有何启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与历史同行,来共同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教师:请认真阅读课本第一目内容,然后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和以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
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还要下决心研制“两弹一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原子弹:__1964年__10月,我国第一颗__原子弹__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__地地导弹__飞行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__实战__的导弹。
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__氢弹__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年__,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__五个__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8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案主备人:个备日期:集备日期:上课日期:审核签字:课标要求了解我国“两弹一星”、航天技术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科技成就;了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和主要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学习目标1、记住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以及意义;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3、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导学过程问题设计环节设计活动设计规则与评价即时反馈1、解读单元知识树。
2、解读学习目标3、解读评导展示单元知识树导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国力衰微,遭到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哪些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呢?我国又取得哪些重大科技成果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知识树:表达流利、声音洪亮+2分,环环相扣+2分。
上台展讲自学合作学习:1、通过阅读教材,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意义是什么?2、从科学家的身上学作展点学活动一:先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红笔标问题,黑笔画关键词及答案,若个人有疑问,用问号进行标注。
活动二: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有疑问、模糊的问题,统一答案进行备展。
教师巡视,检查各组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活动三:小组展示,其他组补充或质疑活动四:学生记忆重要知识点,教师一条龙随机提问进行检测。
点拨:1、科学家具备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活动一: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黑笔勾画答案,红笔学生思考,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概括有效信息,全部完成+2分;声音洪亮、表达流利+2答案准确每点+1学生思考,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概括有关注末号同学态度,其余同学指导预习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下:1. 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造就了人类的文化繁荣和进步3. 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增加对现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
2)了解现代科技带来的影响,增加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调研问卷: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到哪些科技产品。
2. 引入话题:通过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作用,以及科技和文化的关系。
步骤二:学习新课(35分钟)1. 教师进行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并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知识基础。
2. 分组作业: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定一个科技产品进行分析,如对手机、网购、共享单车等产品进行调查和描述,进而探究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设计实验:在课后,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实验,探究一个科技产品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步骤三:拓展应用(10分钟)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黄帝内经》、《菜根谭》等,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和文化自信。
2. 总结回顾:向学生提问,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在世界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中国成立为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课堂讲授: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
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教法学法教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历史】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课件
神州五号 杨利伟
神州七号 翟志刚
神州十一号
太空漫步
空间对接
无人飞船
载人飞船
1999
2003
2008
2016
他是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 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 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 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原因:⑴党和政府的重视,并制定科技发展的计划
⑵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 ⑶在海外的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投身于科技事业 ⑷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⑸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一 一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 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
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 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
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
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积劳成疾,身患癌 症,于1986年逝世。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 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 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
合作探究1:
讨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 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要是没有原子 弹这个东西,人家 就要欺负我们。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 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
2015 年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地位:_______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文化成就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态度,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的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局面,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这些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2.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
3. 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4.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
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
2.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3.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
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
3. 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综合国力低微,遭致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感受日益增强的中国国力。
首先是科技成就,我们将一一了解“两弹一星”、漫步太空、杂交水稻、青蒿素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二、讲授新课
(一)“两弹一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到相关问题答案并注明标记:
1、“两弹一星”指什么?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
氢弹:1967年6月17日
导弹: 1966年10月
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
3、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它的发射,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几个能独
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第五个(美、苏、英、法)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以回答关键词的方式熟悉课本,全面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的具体成就。
◆“两弹一星”的科研成果,离不开众多优秀科学家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出示两端材料,同学们猜猜他们是谁?
材料一:“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
1948年赴美研读, 两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谢绝恩师挽留,毅然回国。
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
在飞沙走石的戈壁,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
”
——“两弹元勋”邓稼先材料二:“美国海军部次长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他终于回到祖国,并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与猜测人物,使学生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这样的优秀科学家的爱国热情与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出示两则材料,你能从这些优秀科学家身上感受到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材料一:
材料二:“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
总结——“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攀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设计意图】通过我国科研成就之快,以及名人名言,是学生感受到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这些科研工作者的艰难与不易,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材料二:“如果代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
总结——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使学生明白中国是崇尚和平的国家。
·“两弹一星”科研成就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漫步太空
◆出示时间轴,学生依据课本P92完成:
①1999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②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
(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神舟七号太空漫步航天员翟志刚
④2016年神州十一号空间对接
【设计意图】熟悉课本,理清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取得的成就。
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军事科技和航空航天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三)杂交水稻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曾经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_______(袁隆平)。
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也有人说“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到底袁隆平做了什么让人们“不在挨饿”?
①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简要介绍: 1973年10月,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籼型杂交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加20%,被誉为“东方魔稻”。
)
·出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示意图”
②意义: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奖项: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④荣誉:“杂交水稻之父”
过渡:除了吃饭问题,人口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中国的一位药学家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奖,是谁呢?
(四)青蒿素
①发现者: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
②发明时间:20世纪70年代
③作用:抵抗疟疾
④奖项: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文化事业的发展
◆根据课本P94-95,,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1、“双百”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的提出时间是?
(1956年,三大改造期间)
3、举例指出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出现的作品。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4、试举出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的一项成就。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设计意图】熟悉课本,简要了解。
三、本课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新中国科技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国家、党、众多优秀科学家紧密相关,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教学反思
本课脉络清晰,主要使学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教授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使学生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优秀科学家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的材料主要以图文材料为主,缺乏切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对杂交水稻、青蒿素和文化成就一带而过,难以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还需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