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
知识点一: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知识点二:熔化和凝固
5、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A:晶体熔化B:非晶体熔化C:晶体凝固D:非晶体凝固
6、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注:。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1. 固态: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结合非常紧密,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此外,固态物质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距,分子或原子在固态内部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金属、石英、盐类、冰等。
2. 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松散,可以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忽略其相互吸引作用。
液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可以任意改变,但是体积和形状又受容器的限制。
此外,液态物质的密度比固态小,分子或原子的运动也比固态活跃。
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石油等。
3. 气态: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自由流动,同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很大,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非常活跃,体积和形状受到容器限制。
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强两个因素。
温度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温度升高会使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压强则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压强增大会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
1.气体的状态方程通常情况下,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写作 PV=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在等温过程中,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当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增大。
在等压过程中,当气体的压强不变时,体积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体积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体积减小。
在等容过程中,当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压强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压强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压强减小。
2.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其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当物质处于熔化点时,会出现熔化现象。
《物态变化》知识点及物态变化实例
《物态变化》一、基础知识归纳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是。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进行工作。
2、常用温度计使用前首先观察它的,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
体温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3、温度计使用时正确方法如下:①温度计的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_____________待温度计的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与相平。
4、熔化:物质从变成叫熔化。
熔点:温度。
晶体熔化特点:。
熔化的条件:①;②。
5、凝固:物质从变成叫凝固。
凝固点:温度。
晶体凝固特点:。
凝固的条件:①;②。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6、常见晶体物质:;常见非晶体物质:7、汽化:物质从变为叫汽化。
汽化热。
①蒸发:液体在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①;②;③。
作用:蒸发热,具有作用。
②沸腾:在下,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沸点是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①;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气压增大时8、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
液化热。
气体液化的方法:①;②。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和。
9、升华和凝华:①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
②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热。
二、在下面事例后横线上填物态变化,括号里填吸、放热。
1、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热2、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有“白粉”()热3、冬天带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会看不清()热4、夏天自来水管“出汗”()热5、露()热6、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热7、霜()热8、洒在地面上的水逐渐变干()热9、河水结冰()热10、冬季房屋玻璃上的冰花()热11、湿衣服变干()热12、寒冬冰冻衣服变干()热13、雪人在严冬变小()热14、拿刚出锅的馒头时手上沾水()热15、铁炼成铁水()热16、“水缸穿裙子,天将要下雨”( ) 热17、雪花的形成()热18、夏天剥开冰棒“流汗”()热19、河面解冻()热20、北方冬天树枝上的“雾凇”()热21、吃冰棒解热()热22、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出汗”()热23、冬天呼“白气”()热24、灯丝烧断了()热25、灯丝变细()热三、说出下列现象中的两种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以下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一、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熔化:当物质受到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增大,突破了分子间的结构力,使得物质表面开始融化,并最终变为液态。
二、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固:当物质受到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减小,逐渐靠近,从而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使得物质逐渐凝固为固态。
三、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蒸发:当液体受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一部分分子能量足够大而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从液体表面跳出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2.沸腾:当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也会产生气泡,并从液体底部不断冒出,液体不断汽化并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四、气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冷凝:当气体受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得气体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五、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升华:一些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的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脱离,转变为气体。
六、气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结:气体遇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速度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气体中的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固体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有:1.熔化:冰块融化为水;2.凝固:水凝固为冰块;3.蒸发:水中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蒸发;4.沸腾:水在经过加热后开始沸腾;5.冷凝: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6.升华:固态干冰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7.凝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雾。
物态变化单元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固态的性质:1. 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固态下,分子间相互靠近,排列整齐,能量较低。
2. 固态的特征: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固态的性质:固态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脆性。
4. 固态的结构:固态的结构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二、液态的性质:1. 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液态下,分子间相互较近,随机排列,能量较高。
2. 液态的特征:液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液态的性质:液态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和粘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
4. 液态的结构:液态的结构是由分子通过弱的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三、气态的性质:1. 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气态下,分子间相互较远,随机分散,能量最高。
2. 气态的特征:气态具有没有一定的形状和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气态的性质:气态具有一定的压力和体积,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4. 气态的结构:气态的结构是由分子通过弱的范德华力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四、物态变化的过程:1. 熔化:固态物质受热时,温度达到熔点时,固态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2. 凝固:液态物质降温时,温度低于固体物质的凝固点时,液态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3. 蒸发:液态物质受热时,温度达到沸点时,液态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4. 凝结:气态物质降温时,温度低于气态物质的凝结点时,气态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五、物态变化的条件:1. 温度: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固态和液态来说,是通过增加或降低温度来改变其物态状态的,而对于气态来说,是通过升高或降低温度来改变其物态状态的。
2. 压力: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物质的物态状态随着压力的改变发生变化,例如,提高气态物质的压力可以使其转变为液态。
3. 物质的性质: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不同的物态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而造成的。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物质的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过程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一、物态的定义和特征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1.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短,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呈有序排列。
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
2.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呈无序排列。
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但体积可变。
3.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极弱,分子呈无序排列。
气态物质具有无固定形状和无固定体积的特点。
根据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物质可以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这种转变过程被称为相变。
二、相变过程相变是物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等过程。
1.熔化: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达到熔点时,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熔化是吸热过程。
2.凝固:液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达到凝固点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3.升华: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直接转变为气态,不经过液态。
升华是吸热过程。
4.凝华:气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直接转变为固态,不经过液态。
凝华是放热过程。
5.汽化:液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达到沸点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汽化是吸热过程。
6.凝结:气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达到凝结点时,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
凝结是放热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是制冰、制糖、制药等行业的基础。
例如,将冰块放入水中,由于水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冰会熔化成液态水。
2.液体的汽化和凝结过程是蒸馏、煮沸、蒸煮等过程的基础。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一.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
三态的性质如下图:状态形状(固定或不固定) 体积(固定或不固定) 固态(冰)固定固定液态(水)不固定固定气态(水蒸气)不固定不固定二.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 -30℃~50℃、1℃)、体温计(35℃~42℃、0.1℃)、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K)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 汽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方式:(1)蒸发●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沸腾●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图象:沸点●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实验:观察阶段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大变小由小变大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声音大小●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异同点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液体沸点剧烈程度缓慢剧烈影响因素气体流速、表面积、温度表面气压温度变化自身及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制冷作用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等于沸点)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五. 液化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态。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和转化规律。
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相变的过程。
在不同的物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排列和运动方式不同,从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变化。
1.固态:分子排列紧密,存在着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物质呈现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
2.液态: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弱于固态,但仍存在着较强的分子间吸引力。
物质呈现不固定的形状,但体积不变,易流动。
3.气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分子的平均间距较大。
物质呈现不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流动。
二、固态的特点和转化规律1.特点:固态的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呈现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较小,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吸引力。
固体的分子只能进行微小的振动运动,无法改变位置。
2.固态与液态的相变规律: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叫做熔化,也叫熔化或融解。
当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至物质的熔点时,固态物质开始融化成为液态。
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克服,不会改变物质的温度。
3.固态与气态的相变规律: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叫做升华。
当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至物质的升华点时,固态物质直接升华为气态,跳过液态。
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克服表面张力,不会改变物质的温度。
三、液态的特点和转化规律1.特点:液态的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呈现不固定的形状,但体积不变,分子间距略大于固态。
液体的分子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运动,可以流动。
2.液态与固态的相变规律:液态与固态之间的相变叫做凝固。
当物质释放热量,温度降至物质的凝固点时,液态物质开始凝固成为固态。
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会改变物质的温度。
3.液态与气态的相变规律: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叫做蒸发。
当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至物质的沸点时,液态物质开始蒸发成为气态。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指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状态的变化。
物态变化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下面将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个方面展开,分别介绍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
一、固态变化固态是物质最基本的状态,其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间距较小,力量较大。
固体的主要特点是形状固定、体积不变,而且固体有一定的硬度。
在固态变化中,最常见的是物质的熔化和凝固。
1.熔化:当固体受热时,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固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开始逐渐脱离原来的位置,并形成液体。
熔化是固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冰加热,当温度达到0℃时,冰开始熔化成水。
2.凝固:与熔化相反,凝固是指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当液体受冷时,温度逐渐降低,液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减弱,逐渐接近并重新排列成固体。
凝固也是固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水冷却至0℃以下,水开始凝固成冰。
二、液态变化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间距较大,力量较小。
液体的主要特点是形状不固定、体积不变。
在液态变化中,最常见的是物质的汽化和液化。
1.汽化:当液体受热时,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开始逐渐脱离原来的位置,并形成气体。
汽化是液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水加热,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汽化成水蒸气。
2.液化:与汽化相反,液化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当气体受冷时,温度逐渐降低,气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减弱,逐渐接近并重新排列成液体。
液化也是液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水蒸气冷却至100℃以下,水蒸气开始液化成水。
三、气态变化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间距较大,力量较小。
气体的主要特点是形状不固定、体积可变。
在气态变化中,最常见的是物质的凝华和气化。
1.凝华:当气体受冷时,温度逐渐降低,气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减弱,逐渐接近并重新排列成固体。
凝华是气态变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将水蒸气冷却至100℃以下,水蒸气开始凝华成水。
物态变化知识点
4、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
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5.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水在沸腾前:气泡 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
水在沸腾时:气泡 由小到大 温度保持不变
声音:由大变小 ⑵ 继续吸热★
7.沸腾的条件:⑴ 温度达到沸点
8.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符号:℃
2.温度计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3.温度计的被测液体,齐平
4.体温计: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缩口)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任何的温度下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放热过程) 2、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降温) 压缩体积 (加压)
冒“白气” “出汗” 大雾 露水 打火机 液化石油气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态)萘 冰
金属
3.非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蜡 松香 塑料 橡胶 玻璃
4、晶体熔化条件:a、温度达到熔点
b、继续吸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吸热
冰冻衣服晾干 樟脑丸消失 灯丝变细 人工降雨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灯泡变黑 霜 雾凇 窗上“冰花” (内侧)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一节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1.1 物态变化的定义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通常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1.2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条件和过程,物态变化可以分为凝固、熔化、蒸发、沸腾、凝华、升华等几种类型。
第二节凝固和熔化2.1 凝固的条件和过程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一般需要降温或增加压强才能发生,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形成有序的结晶。
2.2 熔化的条件和过程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来发生,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失去有序排列的结晶状态。
第三节蒸发和沸腾3.1 蒸发的条件和过程蒸发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液体表面,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气压才能进行,能量主要来源于表面分子的热运动。
3.2 沸腾的条件和过程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出现的剧烈汽泡的现象,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气压才能发生,沸腾时液态的表面分子不再提供足够的能量,内部的分子开始剧烈运动。
第四节凝华和升华4.1 凝华的条件和过程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通常需要降温或增加压强来发生,无需经过液态中间态。
4.2 升华的条件和过程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来发生,同样无需经过液态中间态。
第五节物态变化的热学解释5.1 热学性质对物态变化的影响物态变化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可以通过热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例如凝固和熔化时吸放热量,蒸发和凝华时吸放热量。
5.2 物态变化的热力学公式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来计算,如凝固熔化时的热量公式Q=mL,蒸发沸腾时的热量公式Q=mLv。
第六节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6.1 凝固和熔化在冰淇淋制作中的应用冰淇淋的口感和质地与其凝固和熔化过程有密切关系,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6.2 蒸发和沸腾在烹饪中的应用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蒸发和沸腾过程会给食物带来特殊的香味和口感,掌握这些物态变化有助于提高烹饪技能。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生物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生物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固态、液态和气态:在常温常压下,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原子核周围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稍弱,分子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做相对自由的运动。
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分子能够自由地运动,并且具有较大的平均自由程和分子速度。
2. 熔化和凝固: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固态物质会逐渐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
而在温度降低时,液态物质会逐渐变为固态,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3. 汽化和液化: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液态物质会逐渐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汽化。
而在温度降低时,气态物质会逐渐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二、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或气态,而温度降低会使气态或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同样也有影响。
一般来说,增加压力可以使气态物质转变为液态或固态,减小压力则会使液态或固态物质转变为气态。
3. 外部条件:除了温度和压力外,还有许多其他外部条件也会影响物态变化,比如光照、电磁场等。
三、物态变化在生物体内的应用1. 水的物态变化:在生物体内,水的物态变化对维持生物内部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水分子的融化和凝固是维持生物细胞内部温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水的液化和汽化也是生物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方式。
2. 植物的物态变化:植物的水分状态也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温度升高时,植物体内的水分会蒸发,这对植物来说可能影响根系的吸水和养分的吸收。
而在压力增加时,植物的细胞液也会受到压力的影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动物的物态变化:在动物体内,物态变化对维持生物内部环境的稳定同样也非常重要。
例如,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会通过增加褐色脂肪组织来维持体温,这是通过调节脂肪组织内脂肪的液化和固化来实现的。
总结物态变化知识点
总结物态变化知识点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变化的定义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环境条件下,由固态向液态、气态或由液态向固态、气态等的转变过程。
物态变化是物质性质的一种外显性的变化,需要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才能发生。
物态变化通常包括熔化、凝固、升华、凝结、汽化和凝聚等过程。
2. 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而引起的。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熔化、蒸化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减弱的过程,而凝固、凝结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强的过程。
3. 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是受到温度、压力和环境条件等影响的。
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压力和环境条件也会对物态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水在大气压力下的沸点约为100℃,而在高山上的沸点要低于100℃,因为大气压力较低。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物态变化的规律物态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物态变化通常需要特定的温度条件,例如溶解度、沸点、凝固点等。
(2)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力也会影响物质的物态变化,如气体的压力越大,气体的沸点也会随之升高。
(3)环境对物态变化的影响:物态变化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在无空气的条件下,液态水蒸发的速度更快。
2. 物态变化的热力学规律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而引起的,因此物态变化也与热力学规律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环境条件下,物质的热力学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物态的改变。
3. 物态变化的动力学规律物态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动力学条件,例如在升华过程中,固体分子要克服固体相的相互作用力才能脱离表面成为气体分子。
因此,物态变化也受到动力学规律的影响。
三、物态变化的应用1. 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制冷、制热技术,就是基于物质的物态变化原理而设计的。
还有凝固技术、沸石吸附技术、固体萃取技术等,都是基于物态变化原理而开发的。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一、物态变化的概念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叫做物态变化。
二、六种物态变化1.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举例:冰熔化成水、蜡烛受热熔化等。
-特点: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2.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举例:水结成冰、液态的金属凝固成固态等。
-特点:凝固过程需要放热。
3.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举例:湿衣服晾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等。
-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举例: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水加热到100℃时沸腾。
-特点: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4.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等。
-特点: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5.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举例:樟脑丸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等。
-特点: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6.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举例:霜的形成、冬天窗户上的冰花等。
-特点: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解析:一、物态变化的实质物态变化的实质是分子间的距离和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例如,在熔化过程中,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的运动加剧;在凝固过程中,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的运动减弱。
二、物态变化与生活的联系1.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铸造金属、制作冰淇淋等。
2.汽化和液化:蒸发吸热可以用来降温,如夏天在地上洒水可以降低室内温度;液化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后储存和运输的。
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二讲 物态变化引入变变变变冰露霜知识点睛知识点一:物态变化基础1、 热传递: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
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①传导: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或者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直接接触,热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再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等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②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
烧水时,壶底的水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上浮,上部的水温度较低、密度较大而下沉。
下沉到壶底的冷水被加热后因密度减小到小于其他部位水的密度时又上升,其它部位的冷水又流下来补充,从而使整个壶中的水循环流动起来,在循环中温度逐渐趋于均衡。
③辐射: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本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热辐射虽然也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但它和热传导、对流不同。
它能不依靠媒质把热量直接从一个系统传给另一系统。
热辐射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出能量,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热辐射是远距离传热的主要方式,如太阳的热量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再传给地球的。
2、分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②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如:热水溶解糖快过冷水③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如:一个铁棒难被压扁和拉断固体气体液体3、分子扩散(PPT插视频):由于物质分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扩散称为分子扩散,扩散与温度有关。
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固液相变固液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熔点。
当物质的温度低于熔点时,固体的粒子排列有序,形成了固体的结构,此时物质处于固态;当温度升高到熔点时,固体的结构开始解开,粒子的排列变得无序,此时物质处于液态。
固液相变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熔化的过程中,固体吸收了热量,将固体的结构打破,成为无序的液体结构。
在温度升高时,一些物质的熔点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升华现象。
升华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常见的升华物质,它可以在常温下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固体和液体的物态变化是由于固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列结构的改变所导致的。
一般来说,固态的分子/原子排列较为紧密,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而液态的分子/原子排列则更为紊乱,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
二、液气相变液气相变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或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液态和气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沸点。
当物质的温度低于沸点时,液体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形成了液体的结构;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液体的结构被打破,液体的分子开始脱离表面,进入气态状态。
这个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是指液态分子脱离液面进入气态的过程。
在物质的沸点以下,液体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强,液体无法自由流动;温度升高到沸点时,液体内的分子吸收了热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液体变成气体。
液气相变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也就是液体变成气体时,吸收了热量。
液气相变也受到压力的影响,当压力足够高时,物质的沸点会上升,这种情况下称为高压沸点。
相反地,当压力足够低时,物质的沸点会下降,这种情况称为低压沸点。
三、固气相变固气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气态或从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固态和气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升华点。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改变。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气态到液态的凝结、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
1. 熔化: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液态,称为熔化。
熔化是物质从有序排列的固态结构转变为无序排列的液态结构。
熔点是物质熔化的温度。
2. 汽化: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气态,称为汽化。
汽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沸腾,即液体中部分分子剧烈运动,液体不断产生气泡;另一种是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从液态直接跃入气态。
3. 升华: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变为气态,称为升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结构直接转变为气态结构,没有液态中间过程。
升华是一种不常见的物态变化,常见的升华物质有干冰、樟脑等。
4. 凝结:气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液态,称为凝结。
凝结是物质从无序排列的气态结构转变为有序排列的液态结构。
凝结的逆过程是汽化。
5. 凝固: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固态,称为凝固。
凝固是物质从无序排列的液态结构转变为有序排列的固态结构。
凝固的逆过程是熔化。
在物态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即质量在不同物态之间不变。
物质的温度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直到物态变化结束后才会再次升高或降低。
物质的物态变化与外界条件有关,如升华物质的升华温度取决于环境的压强,液体的沸点受到大气压力的影响等。
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物质吸收或释放了一定的热量。
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潜热,是保持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存在的能量。
在汽化和凝结过程中,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也称为潜热。
物态变化可以通过变化条件来控制,如加热物质可以使其熔化或汽化,冷却物质可以使其凝固或凝结。
根据物质的特性和需要,可以利用不同的物态变化过程来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加工。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体或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理学中常用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熔化: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熔化。
熔化温度常用符号Tm表示。
2. 凝固: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冷却转变为固态,这个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温度常用符号Tg表示。
3. 汽化: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气态,这个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温度常用符号Tv表示。
4. 凝结:气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冷却转变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凝结温度常用符号Tc表示。
5. 升华: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阶段,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二、常见的物态变化1. 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例如,将冰块加热后会融化成水,这是一个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
2. 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
例如,将水烧开后会变成蒸汽,这是一个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
3. 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例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加热后直接变为气态,这是一个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
三、其他相关知识点1. 相变图:相变图是用来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态变化的图表。
常见的相变图有水的相变图和二氧化碳的相变图等。
2. 相变热:相变热是指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在相变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用于改变物质的内能。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在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
4. 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临界温度是指在超过该温度时,物质无法再以液态存在而会变为气态。
临界压力是指在超过该压力下,物质无法再以气态存在而会变为液态。
物态变化重点图和知识点
常见例子:1、 晶 体:海波 冰 各种金属 钻石 石英 水晶 食盐 明矾 奈;2、 非晶体:松香 玻璃 蜂蜡 沥青 塑料等3、汽化:湿衣服变干,洒在地上水变干。
4、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或“冒气”等,通常是空 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
5、升华:碘升华、舞台上用的干冰升华、冻干的衣服的过程、人工降雨、樟脑球(卫生球)变小、灯丝变细、 固体清新剂变少。
6、凝华现象:灯丝变细—灯泡变黑,雪、霜、冰花(冰花”在玻璃的内侧)、雾凇 。
7、⑴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是凝华现象 。
⑵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热气”是液化现象 。
⑶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熔化现象 。
⑷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1、晶 体熔化的条件 、 晶 体熔化的特点 、2、 非晶体熔化的条件 、 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3、沸腾的条件 、 沸腾的特点 、关于参照物需讲明五层意思1.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
2. 参照物是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参照的物体,并不说明物体是不动的。
3.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但参照物本身不能作为参照物。
4. 对同一物体,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可以不同。
5. 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6、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变化———研究物体运动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未发生位置变化———研究物体静止 O时O 时O 时O 时甲 晶体 甲 晶体 乙 非晶体 乙 非晶体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物质凝固的温度变化曲气( )(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态变化(共4节)第1节温度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00C 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0C 。
“-4.70C”读做负4.7摄氏度或读做零下4.7摄氏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3、温度计:(1)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种类:①按用途分:实验室用温度计、医用温度计、寒暑表。
②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3)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毛细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玻璃外壳、刻度(均匀);(4)使用方法:①选: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适当量程的温度计。
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放: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③等:温度计在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读: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⑤记:准确记录数据和单位。
练习:如图4中乙正确..。
...、甲和丙错误4、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原理: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4):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5):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取出来读数,第二次使用时要用力向下甩。
5、温度计读数: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 -16℃;右温度计的示数为 9℃。
图6图4图4 图5图6、体温计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第2节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要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探究实验的7个步奏: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4、晶体:冰、海波、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石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却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3、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48℃),开始熔化;(3)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熔点(48℃),物体刚好熔化完毕;(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48℃),开始凝固;(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48℃;(10)FG 段为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甲乙丙丁8、辨认熔化、凝固图像:(1)是熔化图像的是甲、乙,是凝固图像的是丙丁,是晶体图像的是甲、丙,非晶体图像的是乙、丁。
(2)丙图中,EF段物质处于液态状态,FG段处于固夜共存态,GH段处于固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48 ℃,甲图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BC 段。
(3)从甲图中获得的信息有:①该物质是晶体,②是晶体的熔化图像。
……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海波有可能处于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状态。
9、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温度不会太低。
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熔化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3节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吸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持续的吸热。
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否?)右图沸点为99 ℃。
(3)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必须继续吸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4)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高压锅煮饭)3、蒸发:(1)是在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2)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液体本身温度降低(蒸发致冷)。
(3)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注:蒸发的快慢与(1)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2)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晾,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3)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晾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它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1)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2)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3)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4)沸腾比蒸发剧烈。
6、液化:物质从气态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而有的气体不能单靠压缩体积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气体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7、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第4节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2、总结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吸放热、例子。
吸热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汽化、升华,吸热温度不变的是晶体的熔化、液体沸腾;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放热温度不变的是晶体凝固。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3、判断物态变化:(1)碘变为碘蒸气是升华,冷却后又变为碘粒是凝华;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升华;北方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华;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升华;冬天树枝上出现“雾松”是凝华。
早上打霜是凝华;白炽灯灯丝变细是升华;舞台上的雾景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雾。
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水。
(2)雾、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蒸发(汽化);夏天早晨自来水管外在“冒汗”是液化;游泳上岸后觉得冷是因为蒸发吸热致冷。
烧红的铁放进水里“哧”的一声见一股“白烟”上升,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先汽化、后液化。
装冰琪淋的杯底附着一层水珠是液化现象。
(3)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
(4)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蒸发吸热;吃冰棒凉快是因为熔化吸热。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示数为先下降后上升;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不降低。
4、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气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练习:1、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2、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3、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固液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