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语文:1.1《长恨歌》教案新部编本(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1.1《长恨歌》教案新部编本(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二、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古代诗歌五首1.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中国的古代诗歌,⼀般称作旧诗,是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第四课《古代诗歌四⾸》教案 《观沧海》 教学⽬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词。

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诗。

2、能⽤⾃⼰的语⾔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乐。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会⼉,然后⽤⼀个词归纳你⼼中“海”的印象。

(学⽣说)引导:海是神秘的,时⽽波涛汹涌,时⽽恬静温顺,每⼀个看海的⼈感受不⼀样,但有⼀点是相同的,就是会⽤同⼀个词形容海:壮阔。

是啊,与海相⽐,⼈真是太渺⼩了。

今天,我们将学习⼀⾸观海抒情的诗篇──《观沧海》,细读这⾸诗,去感受诗⼈⼼灵的震颤,诗⼈情感与⾃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灵得到净化。

⼆、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范读。

注意字⾳。

2、请学⽣相互提醒应注意的⽣字⽣词。

(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步不必⽼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由朗诵⼀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配乐朗诵(课件展⽰画⾯)。

(⼆⾄三⼈,抽学⽣点评。

) 5、学⽣⼩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

(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

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之⾏,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

这⾸诗写了⼏⽅⾯怕内容。

(课件展⽰明确) 4、学⽣调整⾃⼰的理解。

(抽学⽣评价⾃⼰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了……”的句式讲述⾃⼰理解的改变。

) 5、带着⾃⼰的理解朗读。

6、学⽣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4古代诗歌四首》市级一等奖教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4古代诗歌四首》市级一等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结合朗读展开想象, 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学习欣赏古诗.【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 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诗歌.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领悟诗歌意境, 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3.品味赏析诗句, 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 从《诗经》算起,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假设繁星. 请大家自由说说你记得哪些优秀诗歌. 〔生自由答复〕诵读古代优秀诗歌, 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 情感变得丰富. 俗话说, 听人说美味, 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 我们来学习四首古代诗歌, 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来继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活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营造学习气氛, 点燃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直接入题.二、初读诗歌, 了解诗歌体裁师: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 有四言诗, 有绝句, 有律诗, 有散曲. 根据以前学诗歌的经验, 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生答复〕预设《观沧海》是四言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律诗,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师:这几种诗歌体裁各有何特点?〔生讨论后, 师补充〕预设课件出示: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较宽,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 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诗歌四句一首, 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短小精粹.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六言绝句较为少见.律诗: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 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 每二句成一联, 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 第三联为颈联, 第四联为尾联.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 每首能独立, 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 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 叫曲牌, 表示不同的谱式, 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三、学习《观沧海》〔1〕作者介绍.课件出示:曹操〔155—220〕, 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 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 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公元207年, 八月, 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剩余势力, 根本统一了北方;九月, 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结合资料, 疏通诗意〔1〕借助资料和注解, 标注疑难字音.〔2〕生齐读诗歌, 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 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3〕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 点评并指导, 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策马东来, 登上碣石,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 水波荡漾, 突兀耸立的山岛, 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 一丛丛生长着, 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 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 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 星光璀璨, 好似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 今日我欣赏大海,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 倾吐宏伟的心愿.3.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 思考下面的问题:〔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看到的景物有哪些?预设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观看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预设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两层的几句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两个“假设〞字 ,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这一层的几句是想象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 是为合乐而加的, 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 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 假设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预设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借助奇特的想象, 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突出沧海之阔大, 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 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诗言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 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介绍.课件出示: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 想象丰富, 语言夸张.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 构成其诗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王昌龄早年家贫, 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 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 后应博学宏词科登第, 授汜水尉, 后来因事贬至岭南, 一生遭遇坎坷. 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 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东南地区漫游,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 便题诗抒怀, 慰藉远方的友人.2.结合资料, 疏通诗意〔1〕生结合资料和注解, 标注出疑难字音.〔2〕生齐读诗歌, 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 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3〕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 点评并指导, 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柳絮已经落尽, 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 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 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它伴随着你, 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3.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 思考下面的问题:〔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预设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写“落尽的杨花〞, 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 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 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它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 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 不着悲哀之语, 而悲哀之意自现.〔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 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 , 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 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同时,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 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 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抚慰之情.【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注重与小学相衔接. 新增“知人论世〞的读诗技法, 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文名句入手学习浅显的赏读方法, 进而体味诗人的情感.五、诵读诗歌, 体会韵律美师: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形式, 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韵律, 这样才能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我们一起来反复诵读这四首诗歌.1.一读, 读准字音要求:声音响亮, 字正腔圆. 2.二读, 读出节奏师: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 五言诗一般按“二三〞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 六言诗一般按“二二二〞的节奏朗读, 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节奏朗读.〔1〕学生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那么, 尝试划分这两首诗歌的节奏.〔2〕师检查学生的划分成果后明确.课件出示:观沧海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 假设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3.三读, 读出韵律古诗受对仗、对偶等修辞制约, 是讲究平仄的. 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平声声调漫长, 有绵延之感;仄声声调短促有力, 含顿挫之意. 诗句平仄相间, 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 使得音调多样而不单调, 抑扬顿挫, 婉转和谐.4.四读, 读出情感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 展开丰富的想象, 读出情感, 如《观沧海》应读出作者渴望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应读出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抚慰之情.【设计意图】“字有定音, 音分平仄.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 读得准确了, 便于理解诗意, 从而发现并感受到诗歌古诗词声韵之美. 通过反复诵读,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 “神〞入其中, 进而还可以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六、布置作业1.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查阅资料, 了解剩余两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品味赏析诗句,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2.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 导入新课〔师指名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诗〕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上节课学习的经验, 继续学习本课的后两首诗歌吧.二、学习《次北固山下》师:上节课, 我们布置了课外查找后两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任务,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有哪些.〔1〕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成果.〔2〕师总结整理, 最后归纳明确.课件出示:王湾, 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 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风格壮美, 意境开阔, 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开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诗歌《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写作背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 舟行至北固山下, 目睹潮平岸阔, 残夜归雁, 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于是吟成了这首诗.2.结合资料, 疏通诗意〔1〕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 扫清字词障碍, 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 点评并指导, 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我要走的道路,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 与江岸齐平, 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 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多么思念故土, 书信早已写好, 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3.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 思考下面的问题:〔1〕《次北固山下》四联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预设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 但还要乘舟向前,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 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同时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一联, 历来被人称道, 它好在哪里?预设作者从炼字着眼,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无意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 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三、学习《天净沙·秋思》〔1〕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关于《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2〕师总结整理, 最后归纳明确.课件出示: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 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曾任江浙行省属官, 不久即跳出宦海, 退隐田园, 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有杂剧15种, 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 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在他的作品中, 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 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 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 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因而郁郁不得志, 困窘潦倒. 于是在一次旅途中, 他下了《天净沙·秋思》.2.结合资料, 疏通诗意〔1〕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 自主学习, 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 点评并指导, 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枯槁的藤、衰老的树, 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 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3.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生默读诗歌, 思考下面的问题:〔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预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三句十八个字, 凝练而不简陋, 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使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各种事物, 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气氛.〔2〕《天净沙·秋思》旨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预设这首小令旨在表达漂泊的游子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 难于表达的,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 把这种凄楚愁苦之情, 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表达出来, 用有形表现无形, 使人感到具体生动.【设计意图】有意识持续引导学生理解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的读诗方法, 强化学生“知人论世〞赏读诗歌的意识.四、诵读诗歌师:学完最后的两首诗歌, 让我们根据上节课朗读前两首诗歌的经验, 一起来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1.一读, 读准字音要求:声音响亮, 字正腔圆.2.二读, 读出节奏〔1〕学生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那么, 尝试划分这两首诗歌的节奏.〔2〕师检查学生的划分成果后明确.课件出示: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3.三读, 读出韵律4.四读, 读出情感《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情感差异.五、拓展升华, 了解手法师:这四首古代诗歌, 诗人都是将眼前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结合起来, 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气氛, 这属于什么特点?结合四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预设《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 写的都是一些大的景象, 因此场面宏大, 表达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 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 寄情于景, 想象丰富,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 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然之景的根底上自然产生联想和想象, 提高综合感受力,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培养赏读诗歌的根本能力.六、布置作业1.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2.根据《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展开想象, 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150字左右.“胸襟〞“抱负〞“思乡〞的诗句, 丰富积累.【板书设计】【设计亮点】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 重在理解诗歌大意, 在此根底上进行朗读和背诵, 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和艺术手法的学习涉及较少. 初中阶段那么要求在此根底上兼顾抽象思维的培养, 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兴趣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古代诗歌, 培养初步赏读诗歌的能力.本课是初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古代诗歌, 所选的四首诗歌文质兼美. 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身边自然之景的感受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和生活情趣. 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 也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的热情, 本课设计对学生欣赏诗歌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 对学习诗歌时常提到的“意象〞“意境〞也少有提及. 设计中继承了小学阶段朗读和背诵的优良习惯,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 同时, 在教学中还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古代诗歌的常识, 如体裁、节奏和韵律等, 并竭力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诗歌情感与内涵有相对深层次的理解, 以期望学生能在现有的能力层级上, 最大限度地浸润于古典作品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素养提升】观沧海1.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 寓情于景, 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诗歌句句写景, 句句抒情, 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并且把高潮放在诗歌末尾, 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即对大海的感悟,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 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2.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诗人以沧海自比, 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 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感情奔放.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 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 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诗人写景, 独取飘忽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切合当时情境, 因此句子于景中见情, 虽不着悲哀之语, 而悲哀之意自现.2.将客观事物人格化, 使抒情更强烈, 更深沉.通过把明月人格化, 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 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这样, 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 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次北固山下寓情于景, 景中含理.诗人放眼山川, 寄情山水, “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等景象画面生动. 这些景象很自然地激发起诗人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使情与景到达了和谐统一.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 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新的事物蕴含着蓬勃的生机, 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天净沙·秋思白描手法, 言简义丰.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前三句, 十八个字, 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一词一景, 真可谓“惜墨如金〞, 凝练而不简陋. 九个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 既不夸张, 也不用典, 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疑难探究】“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 请你结合本诗谈谈诗人是怎样借助不同的手法来抒发雄心壮志的.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如“水何〞六句外表上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 实际上是在歌颂壮丽的山河, 流露出诗人热爱山河的感情. 目睹山河壮丽的景色, 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借助丰富的想象, 充分表达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 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 假设出其里. 〞这寥寥十六个字, 就写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诗人以沧海自比, 通过写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感情奔放.“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 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 请任选一个角度,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明月当作使者, 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借助奇特的想象, 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可以将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运用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的手法, 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 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和同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4.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赏析关键字词,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导入提到诗歌,同学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诗。

唐朝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800多人,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720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除了唐诗,还有宋词、元曲、乐府诗、汉赋等等。

这些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或诉说悲欢离合,或赞美大好河山,或抒写远大理想,或揭露社会黑暗,无不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诗歌四首》,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目标导学二:初读1.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 诵读课文,并用“/ ”划分诗句的节奏。

3. 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解释)。

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会背诵、翻译和默写,还要掌握一定的赏读古诗文的方法,所以初读部分首先确立了“读准”“读通”两个标准。

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或播放音频朗读等形式,通过合作,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并且结合注释,基本读通语意。

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诵读,老师不应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怎样读,还要有具体朗读方法的指导。

《观沧海》是乐府诗,四字为一句,断句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诵读方法的指导就重点放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上。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应该是“二二三”的断句形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通过教师的范读,感悟律诗讲究押韵、平仄的特点,让学生体会与四言古体诗的“二二”断句的不同。

注重朗读。

以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当堂背诵。

七年级初一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课件 教案 教学设计

七年级初一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课件 教案 教学设计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详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课文:查阅四位诗人的相关资料;熟读这四首诗歌。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或豪壮洒脱,或凄切悲凉,会让我们尽享读诗的快乐。

二、合作探究
(一)学习《观沧海》。

1.朗读。

(1)朗读古诗,既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也要句读正确。

如:“山岛——竦—峙”,“——”代表长顿,“—”代表短顿,“竦”“峙”读音要正确。

同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画面的美感。

听范读→个人读→同桌互读→朗读展示、点评。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导语】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法。

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兴趣,导⼊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位诗⼈,他胸怀⼤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位诗⼈,他屡受排挤,报国⽆门;有这样⼀位诗⼈,他独上⾼楼,难寻知⾳。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起⾛进唐代诗⼈陈⼦昂的内⼼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昂,唐代⽂学家。

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少任侠。

举光宅进⼠,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狱,忧愤⽽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新的先驱,有《陈伯⽟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昂请求遣万⼈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昂⼜向武进⾔,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然后⼤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字⾳。

怆然(chuàng)涕下(t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观沧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二、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写作背景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

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四、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上。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面浩淼,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呀,最先跃入眼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百草丰美,树木浓繁。

虽然已到秋天,它们仍生意盎然。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看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小小弹丸;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上的银河啊,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正音解词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碣石()澹澹()竦峙()丰茂()2、解释下列词语临澹澹行其萧瑟若何洪波五、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看到的景物有哪些?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观看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课题名称
《古代诗歌三首》
课 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且积极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美。
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主旨的理解
难点: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3.“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一、教学目标(一)单元提示1.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2.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3.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课文预习和练习1.朗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诵读《观沧海》,读出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作者登高临海的情形,感受诗歌的氛围。

4.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景物起兴的手法。

5.想象《次北固山下》的情景,品味对偶的精妙。

6.感受《天净沙·秋思》以富有特色的景物组合达到渲染气氛作用的写法,感受诗歌的氛围。

7.积累以月思乡怀友的诗句.。

8.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

(三)目标确定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想象诗歌的情景,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意境。

3.学习景物起兴、工整对仗的写法。

教学重点:1.以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习景物起兴、工整对仗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天净沙·秋思》)一、导入新课(3分钟)1.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对诗歌,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2.生答。

(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

)3.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代表形式。

4.生答。

(唐诗、宋词、元曲。

)5.师归纳,出示PPT,引出课题。

二、朗读诗歌,重视字音和节奏(3分钟)1.教师进行正音,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的读音,然后朗读四首诗歌。

2.学生注音、朗读。

3.教师正音,引出节奏,出示《观沧海》的节奏。

4.教师指名朗读。

5.教师点评。

6.全班齐读。

三、品析《观沧海》(15分钟)1.师:这首诗题为《观沧海》,诗中开篇就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自己所在的地点、所做的事情、观的对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观沧海》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优秀诗歌。

诗歌诗歌常识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又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近体诗格律极严,讲究押韵和对仗。

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静夜思》就是绝句。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曹操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

(重点)1/ 23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能背诵课文。

(重点)3.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手法,领悟诗歌意境。

(难点)4.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不仅精兵法,而且善诗歌。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善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其诗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

曹操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曹操诗《步出夏门外》的第一章。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影响较大,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2022年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教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

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同学们一定积累了许多诗词名句,相信大家对下面的诗句也早已熟记于心。

〔例句见课件2-5页〕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新课教学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局部,一局部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局部那么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字音字义〔PPT展示〕4.听情景范读,初步感知。

5.内容理解:把握节奏,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诗意。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似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文体常识: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

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

但唐朝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来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登幽州台歌》教学过程:导语: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年),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在诗歌上,他推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他的作品《感遇》等指斥时弊,书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

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

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

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的一套施政方针,因此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而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二、背景资料696年,契丹族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部编本)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2)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1.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2.结合注释,轻声朗读。

(1)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枯藤(téng)昏鸦(yā )(3)指导朗读,注意诗句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断句。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言诗,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断句时要注意句意。

(4)品味诗意,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读《观沧海》(一)关于体裁及写作背景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一、概述·高二年语文选修模块,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是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高二年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容。

安排一课时·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小评:高二年的古诗文是教学之重点,洪老师紧紧把握单元重点进行阐述,很有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2、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评:洪老师紧紧扣住新课程理念,在细微处做文章,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引导学生,突出诗歌的审美功效。

诗言志,作为诗之大国的新一代,实在很有必要进行诗教。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此之前,在必修模块就已经学习了诗歌,已经基本具备了学习诗歌的知识和能力。

2、学生的知识面窄,对于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准确,诗歌的情感也把握不准。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懂得运用一些鉴赏术语进行答题。

4、所教的班级是高二年理科班,他们对阅读与欣赏诗歌的兴趣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评:诗歌教学的老师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只在所谓诗国里折腾。

洪老师很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到位,为后面准确定位教学做好了铺垫。

如果我们不关注我们的教学对象,就可能瞎子摸象,隔鞋搔痒。

洪老师特别重视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采用五段教学策略和情景—陶冶教学策略:结合学生以前所学的诗歌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和图片,引导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古代诗歌。

2、讨论式教学策略:结合平时学习的体会,再次欣赏诗歌,从而真正懂得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小评: 诗歌教学的容量大,联想丰,洪老师能与时俱进地借助多媒体这一最新的教学手段。

这即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

小评: 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容量大,内容多,洪老师恰到好处地应用PPT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教师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3、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唐朝广为传唱,其描绘的画面情调悲而不失其壮,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教师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

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4、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欣赏当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创作时的愿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更上一层楼”、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寓意。

总结归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

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学生思考发言。

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幻灯显示)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小评:洪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流程图体现了课的结构严谨:从导入-导学鉴赏方法-例子分析-总结;也体现了教学并重的新理念:通过洪老师的导学并运用多媒体中的TTP图片、资料和视频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快、更兴趣的接受了如何鉴赏的两种方法,收获甚大。

七、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主要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1)学生参与情况: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讨论、探究、交流,主动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2)揣摩理解:初步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一首诗歌的内容。

(3)学会结合诗歌的相关字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学会了鉴赏诗歌的一些常用俗语和方法。

(5)多媒体的使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小评:洪老师能全面中肯地评价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古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也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八、帮助和总结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大语文教学之区别于应试语文教学标志之一。

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那是因为:其一,诗歌乃是性情突现,情感冲动之作。

其构思并非精雕细琢,而且也没有必要过多雕琢。

创作之时,作者一般都选取最易而又最直接地表现自己情感的语词,由于诗歌本身字数不多,选词是最容易的事,所以构思之时无须考虑技法炼字的问题。

其二,欣赏诗歌过分纠缠于词句及构思,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体美。

诗歌讲究语言精练,注重内容的高度集中,也考虑整体的音韵美,这样完美的组合最终构筑了诗歌浓缩的整体美感。

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就会破坏这种整体的美感。

其三,诗歌因为语言精练而朴实,往往浅显易懂,手法也比较单一,读者一看便知,对诗歌进行分析完全是枉费时日的事。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

我们的诗歌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

若是在诗歌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语段或整篇的练习,那更好,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

要知道,会写诗的人肯定更会欣赏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