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 课《蜡烛》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战地通讯也属于新闻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品位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感悟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老妇人为什么不顾生死去埋那个红军?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首先带领学生理解这种体裁,接着给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这次战争的原因和性质,然后围绕老妇人的一举一动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并从文中感受到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语: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通讯,也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也是新闻的一种。

课题含义:一方面,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另一方面,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方面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作者介绍: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背景介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遭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反击,受迫害的各国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再也无法忍受了,就结合起来一起反对法西斯。

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人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的感人的事迹,是一首首赞美诗,一曲曲颂歌,表现了他们之间同仇敌忾的深厚感情。

预习检查: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解词:肃穆永垂不朽精疲力竭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找出文中从动作上描写老妇人的语句。

(描写老妇人的主要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订正总结。

(见课本19业到22页)2、老妇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掩埋那个红军战士?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美德?苏联红军是为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在这里没有国界,老妇人被苏联红军的这一英雄气概所感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安葬烈士,对待苏联烈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蜡烛》语文教案

《蜡烛》语文教案

《蜡烛》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资料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感恩他人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蜡烛》。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3.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进行实际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蜡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4.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5.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品味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9月3日我国举行了一场全国盛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呢?对的,就是阅兵仪式。

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阅兵仪式举办的意义是什么呢?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没错,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

而在遥远的南斯拉夫战场上,激烈的反法西斯战争也曾经打响,无数的南斯拉夫战士和苏联红军前仆后继,为保卫国家而战。

如果想要了解详情,请同学跟老师一起翻开《蜡烛》这篇课文。

2、本篇课文《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那么大家通过预习后对通讯这个文体有什么了解吗?请同学来回答。

3、记叙文的一种常用文体,也是一种报道形式,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特点是:容量大;样式多;写法活。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也间用描写、抒情、议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4、解决完文体,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大家带着老师的问题再来读一遍课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记叙文的6要素出发。

答: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1944年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艰难地埋葬一位战亡的苏联红军的故事。

5、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文体,接下来我们来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同学们都已经通读过课文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的环境描写特别突出,那么接下来请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请你具体找出这几处环境描写,说说它好在哪里?答:在回答之前,老师问大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段:○“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下半截”树的状况暗示了战争的惨烈,也暗示了苏联红军为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7段:○“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炮轰的时间之长,说明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课设计知目:1、感觉反法西斯的民用血肉凝成的情。

2、领会本文真动人的言。

能力目:透行悟人性的本。

教育目:学生领会追乞降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要点点:领会真情,悟民用血肉凝成的情。

策略和方法:朗法、引法。

教课媒体:音机、投影安排:一、入。

得上学期的目上有一篇外:的是一德国兵到一个被占地的一个家去,那家的老婆正是个地下党。

⋯⋯能把个故事下去?同的蜡,在不一样的状况下,起着不一样的作用,今日我就来看一下一中的蜡将起着怎的作用?二、整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知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叹什麽或叙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要旨:一首赞叹诗。

一曲颂歌。

赞叹反法西斯联盟国各国战斗的友情。

歌颂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日,不是议论人物、事件的动人上,而是他动人的程度怎样?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太婆不管存亡。

2)、年迈体弱,掩埋烈士很费劲——想到老太婆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太婆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耀——想到老太婆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假如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脑筋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别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望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友情的象征。

5、好了,下边你又能够难一难我了!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歌颂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敬最热情最真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成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慧,就拿课后题问我。

因此,趁便给他们办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太婆的形象?(说的好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太婆饱受德法西斯匪徒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宿怨,他盼望解放,盼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青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领土上,他非常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敬爱和敬意。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3篇)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3篇)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

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

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

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二、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⑴题材感人: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事件感人: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精细探究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⑴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

⑵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3、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五、拓展延伸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认知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成绩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先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好了,下方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初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特地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抽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讲:蔡山二中殷光稳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课内自读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导入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二、朗读课文,思考: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三、师生共议①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②老妇人冒着炮火,不顾老年体弱,不怕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最后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喜蜡,点在坟上。

③背景提示: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南斯拉夫,世界上很多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盟军来到南斯拉夫帮助南斯拉夫赶走侵略者,所以南斯拉夫人民非常感谢苏联红军。

文中一位苏联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红军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四、这篇占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并想想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训练重点:学习用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步骤:1、导入板书课题2、简介课文背景资料: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检查预习(正音、解词):瓦砾l 地窖jio 匍p’匐f’ 揣chui 鞠j‘躬颤chn巍巍永垂不朽肃穆m”4、自由读,感知课文⑴概述故事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自由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5、扩展延伸:⑴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⑵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中下列内容: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蜡烛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9篇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篇一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②、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师: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一一朗读,尤其是反复描写炮火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连贯朗读)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生:当时战争很激烈,硝烟弥漫,炮火纷飞……师: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位老妇人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埋葬这位死去的、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战士,她的举止令人感动,她的精神让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我会抓拍这个画面:“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浮土来继续盖上去。

”这一幅画面可以看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关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体现了她对红军烈士满怀爱意。

师:哪些词语较能体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用心?生:“几小时”、“还没有满意”生:“竟然”生:“一捧一捧”、“慢慢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尊敬。

师: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吗?生:不好。

“一捧一捧”强调她的郑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细。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编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蜡烛1 【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师:蜡烛的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篇一」蜡烛语文教案实录【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二、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情况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2. 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1.3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2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蜡烛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词义。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1对比修辞: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4.2.2象征手法:课文中的蜡烛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课文拓展5.1教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分析。

5.2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6.作业布置6.2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朗读表现。

2.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4.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教师是否有效地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上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摘要:)、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泉,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感情,)、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精神课型新授课知识目标、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血肉凝成情谊、体会真挚感人语言能力目标透行领悟人性质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和平人民深厚感情重难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情谊策略和方法朗法、引导法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导入记得上学期目标上有课外讲是队德国兵到被占领地农那农妻子正是地下党……谁能把这故事讲下?(学生讲实很精彩)样蜡烛不情况下起着不作用今天我们就看下这课蜡烛将起着怎样作用?二、整体感知、作者简介及背景、学习了这麽多课我们已有了这样常识打眼儿就能知道这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那麽这课呢?主旨首赞美诗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盟国各国战斗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红军深厚感情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程如何?)、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泉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感情)、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精神(这问题如不先给出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那麽这里烛光又有什麽特殊象征义?)、红军烈士生命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哀思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象征5、了下面你又可以难难我了)、两句话是什麽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红军烈士崇高热烈诚挚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母子这种感情建立正义反侵略基础上是人类美感情)、有学很聪明就拿课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练习了3)、课练习二)、课练习三6、那麽谁总结下老妇人形象?(说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恨他渴望放渴望和平他对苏红军满怀敬)、年轻红军战士牺牲南斯拉夫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己爱戴和敬3)、他红军战士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种忘我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她红军烈士献出了心爱宝物把结婚喜烛烈士坟头并彻夜守坟头陪伴烈士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母亲般爱7、这是战地通讯但是其主要是记叙成分你能出其六要素吗?(回答很可是我觉得要是开头问会更)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例子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

课型:新授课时:2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

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