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学习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第四讲__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第四讲__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1、教材过分强调理论化,或“下放”过多,脱离了 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造成教材过深过难过重,或者 教材编得枯燥无味。 2、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的“发现法”虽有启迪学 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一 面,但这种方法耗费时间和精力过多,而且一般教 师也不容易掌握好,如果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就 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影响学生获取系统的知识。
(二)布鲁纳的追因研究
1、受命于危难之时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给予 了美国致命的打击,美国朝野上下感到震惊,布鲁 纳正是在这一危难之时挑起了教育改革的重担。 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开篇一句是: 美国处在危机之中· · · ·
2、调查研究与追因实验 把调查组派到各个中学去,调查的问 题非常尖锐,把杜威的教学方式与布鲁纳等 科学家讨论得出的教学方式进行比较。
一、布鲁纳的生平与主要教育活动 (一)主要贡献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由于他在教 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在社会活动方面的成绩,他 先后获得美国卓越科学贡献奖、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和教育 出版机构联合奖、梅里尔—派尔美机构的嘉奖状等奖励。
他针对受苏联“卫星上天”冲击的美国
教 育进退维谷、一筹莫展的局面,阐明了自己 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和改革学校课程的大 胆设想。他把教育的重点由经验改造转移到 智力发展,并且具体探索了从课程到方法的 一系列促进智力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 途径。
(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 它热衷于追求教育的卓越性,追求教育 培养大量社会精英,特别是培养大批科技精 英。
2、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 童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采用在智育 上正确的方式,有效的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 任何儿童。关键是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 方 式”

第四讲:精神分析心理学

第四讲:精神分析心理学

第五讲:精神分析心理学(1900)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流派。

它产生于19世纪末,既是一种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Neurosis)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如自由、联想、移情、释梦、解析等;又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精神分析最初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而现在它也变成了一门科学的名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大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构成现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世称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tic school)亦称弗洛伊德主义(Freudianism),是由奥国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创建的。

波林曾写到“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高觉敷译,1981,814)。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点:(1)从产生条件来看,它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o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2)从研究对象来看,它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3)从研究内容来看,它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着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容。

故通常把精神分析称深蕴心理学(或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

(4)从研究方法来看,它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方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运动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心理治疗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经常发生派别内部的分裂与重新组合。

在精神分析运动的早期,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他的前期理论与后期理论就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的弟子们由于日益不满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先后与他分道扬镳。

于是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4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课件--2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4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课件--2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作用。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受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
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表现
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 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 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第四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伴随着西方列强 的侵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 代化迈进。
【时空定位】
【整体感知】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反映出中国人民
政策 制,再到鼓励的演变
2.近代中国出现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类别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性质 外国资本 洋务资本 民族资本
出现时间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9世纪六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地点 通商口岸 沿海、沿江地区 沿海地区

第四讲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

第四讲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

IUCN濒危物种等级
自60年代以来,IUCN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 主要包括6上等级(IUCN,1984; IUCN, 1988), 即:
1. 灭绝(Extinct-Ex):过去的50年内在野外没有被 肯定地发现的物种;
2. 濒危(Endangered-E):面临灭绝危险的类群, 当致危因素继续作用时它们将不大可能生存;
3. 易危(Vulnerable-V):如果致危因素继续作用, 则可能很快就会沦至濒危等级的类群;
4. 稀有(Rare-R):在全世界其种群均较小, 目前虽有危险,但尚不属于濒危或易危等 级。
5. 未定(Indeterminate-I):已知属于“濒 危”、“易危”或“稀有”等级,但由于 资料不全不能确切归入其中之一的类群;
极危(Critical 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在野外 随时灭绝的几率极高,符合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 极危。
濒危(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 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几率很高,即可列为濒 危。
易危(Vulnerable):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 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几率较高,即 可列为易危。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步骤
根据分类多样性指数值累加计算了各地区区系的多 样性积分;然后选定多样性积分最高的区系作为第 一优先保护区;
第二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第一优先保护区多样性积 分增补最大的区系,即具有最高补充多样性积分的 区系;
第三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多样性增补 最大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序。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
以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确定保护区优先序时, 物种在分类上被认为是相等的,即仅依据了 物种的种数和不同地区的物种替换率,未考 虑物种的分类多样性差异。

第四讲历史教科书全解

第四讲历史教科书全解

■ 二、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教科书采用了主题 与时序结合、主题下分课的体例。各册教科书 均由“写给同学们”(即编写说明)、目录、 主题课文、主题活动及附录构成。每一学习主 题一般由主题页、主题课文构成。每课由主、 辅栏目构成。主栏目呈现学习内容,辅栏目是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主栏目包括必读课文 (大字)和阅读课文(小字)。辅栏目包括读 读、想想、议议、看看、写写、记记等项目。 每课前面设诱发性导语。导语的功能在于创设 学习情景,提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动机,引 起学习兴趣。每课后面设“学习与探究”栏目, 包括“学习活动”、“史海拾贝”、“学习测 评”、“心得与疑问”四个部分。
五、大陆现行历史教科书
■ 新世纪,随着2000年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版)、 200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高中历史课 程标准的相继出台,我国大陆出版的新历史教 科书有:根据修订版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人教 版历史教科书;根据初中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 北师版、华师版、岳麓版、川教版(重庆版)、 河北版、中国地图版、上教版等多套初中历史 教科书;根据高中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岳麓 版、人民版、大象版等高中历史教科书。
三、新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
■ 第一,从学生兴趣角度来说,历史教科书内容 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要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写入教 科书,特别要加大历史人物的内容,选择与学 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知识。
■ 第二,从民族和国家角度来说,历史教科书应 在民族史编制、中外历史联系,以及突出多元 文化与区域文化等领域作进一步地探索。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 本课主要包含的几个问题 ■ 各问题的具体分析
(五)新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共同取 得的进展
■ 第一,增加近现代史的内容,下限已经到20世 纪末,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第二, 增加了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内容;第三, 更加重视吸收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第四, 以专题为分类标准;第五,增加了大量的图表 和文献资料,课后习题丰富多样;第六,每课 一得和活动课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第七,整 体设计上,清新简洁,印刷精美,定价合理, 物美价廉。

导学案:第四讲 句型、句式、句类

导学案:第四讲 句型、句式、句类

第四讲 句型、句式、句类【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句类及相关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正确判断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和句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该讲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句类及相关基本知识,为提高学生个人母语素养以及他们日后正确传授语言知识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判断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和句类【学法指导】1.课前阅读纸质教材《现代汉语》下册86页-112页、127页-146页,并完成后面的预习要求。

2.通过课中学习和讨论,梳理该讲内容。

3.课后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课前预习】一、名词解释:1.句型:根据句子的结构模式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

2.句类:根据句子的语气功能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

3.单句:由带上一个句调的短语或词构成。

4.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

5.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

6.关联词语:明确表示两个分句之间关系的词语,大都由连词充当,少量由副词充当。

7.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

紧,是紧凑,指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

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二、简单题1.请画出现代汉语句型图。

2.哪些因素不会影响句型的判断?举例说明。

要点:(1)语气词的有无不影响句型。

如“你去吗?”“你去!”(2)倒装与否不影响句型。

如“你怎么啦?”“怎么啦,你?”(3)省略与否不影响句型。

如“他派谁去?”“派我去。

”(4)独立成分有无不影响句型。

如“看来快下雨了!”“快下雨了!”3.单句和短语有何区别?要点:句子是语言语用单位,是动态单位;短语是灶具备用单位,是静态单位。

(1)句子有特定的语气、句调,短语没有。

(2)独立语是句子特有的成分,短语没有。

(3)句子的成分可以倒装和省略,短语没有。

(4)句子是交际单位,短语没有。

4.现代汉语有哪些常见句式?各有什么特点?要点:(1)主谓谓语句。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第四讲 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简介

第四讲 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简介

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课程就应该实
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个如何认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数学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
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这是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它是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准则。
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工作的整体部署 2001-2004 实验阶段 2004-2005 推广阶段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1年38年30% 2004年65% 2005年100%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数学课程的国际比较
2.根据时代的发展,在高中课程中渗透了很多近代 数学的思想和内容,如微积分、统计概率、向量、 算法等,甚至它们都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数学和其他科学以 及日常生活的联系是一个总趋势.数学建模的教学日 显重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成为数学课程的基本 目标. 4.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成为课程标准 制定的一个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 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 行为。 学生的学习过程。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 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 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 刚性。
关注点: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达方式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前言
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布
已确定的课程改革实验区涉及27个省
山东
高密 青岛
云南
石林县

教育学原理(4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4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自然性与社会性:何者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自然性决定论:主要根据是自然性在人性中的基 础地位、先天性,因而具有不可改变性。它对人 的各种行为都有影响,决定人的个别差异。
• 孔子:“生而知之者”的上智之人,“学而知之 者”和“困而学之”的中人,“困而不学”的下 愚之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柏拉图:金质、银质、铜铁质等人性的先天品质 • 血统论、人种论:人性中的生物性因素不同 • 弗洛伊德:“泛性论” •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基因决定论”
• 人性中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 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 调的功能决定的,也被称为本能——来自生命 构成的本原之能、初始之能。
• 人性中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后,在不同社会 活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能力与 特性。 • 它以自然性为物质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 生活方式、职业、政治、社交活动为基本内容 ,主要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处世 和处事方式、社会适应性、与他人合作协调等 社会群性水平。
第四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引言
一、人何以成为人:社会化与教育
1919年,一个印度人在狼窝内救出了两个 小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小的 不久就死去了,大的却活下来,人们给 她取名叫卡玛拉。卡玛拉刚开始被救出 来之后,生活习性和狼一样,她像狼那 样用四肢爬行,吃扔在地上的肉;害怕 光亮、水、火;不穿衣,给她衣服就把 衣服撕破;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深夜 时经常发出狼一样的嚎叫。
• 性本善论者,一般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信心, 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乎自然,使人的本性 充分发展。反对社会对人作出种种不合本性 的规范。
• 把现实社会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恶行,看作是 由坏的文化或社会造成的。

《普通心理学》 第四讲 感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四讲  感知觉
• 但适应是有限度的,不断的适应和过度的适应则易 使人疲劳,降低感受性。 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听力会降低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教材P117)
视觉适应现象:白天进出电影院
• 进来:“伸手不见五指” 弱光 能辨别环境
• 出去:刺眼
能睁开眼
• 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与暗适应。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教材P117)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知觉特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视知觉领域 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 明度恒常 颜色恒常 其他领域 方位恒常
知觉特性——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知觉特性——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 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 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 提高的时间过程。
• 暗适应过程 • 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 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
•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分钟-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 不再继续提高了。
《心理学》
第四讲 感知觉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我们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知觉!
赫布和贝克斯顿在美 国麦吉利大学所做的感 觉剥夺研究,募集了大 学生志愿者作为参加实 验的人。
志愿者每天躺在床 上睡觉,并有每天20美 元的酬劳。他们可以自 己决定何时退出实验。
感觉剥夺 实验
空气调节装置
● 4)反映的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 结果,知觉是多个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的结果。

机器人微分运动学

机器人微分运动学

ny ty by 0 0 0
nz tz bz 0 0 0
( P n) x (P t) x ( P b) x nx tx bx
( P n) y (P t) y ( P b) y ny ty by
( P n) z d x d (P t) y y ( P b) z d z n z x t z y bz z

T
称为刚体的广义速度矢量,它能完整地刻画任意刚体 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若用差分代替微分,则上式可写为
D dx

dy
dz x y z

T
称为微分运动矢量。 微分运动矢量D在不同坐标系中的表示是不一样的, 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微分运动给定之后,如何求出在另 一坐标系中的微分运动?
根据前面齐次变换的学习知道,任意坐标系{T}在参考 系中的表示为:
一般情况下, 雅可比矩阵可以看成是矢量对矢量 的导数,如在上面的例子中:
雅可比矩阵的第i列 表示的是机械臂第i 个关节速度对机械 臂末端速度的贡献
x P 1 J T θ y 1
x 2 y 2
如果有如下所示的n个独立变量的函数
根据差积的性质: a (b c) b (a c) b (c a) (1) a ( a c) 0 (2) 则得到:
0 (n t ) (b n) ((P n) d n) (n t ) 0 ( t b ) (( P t ) d t ) T T 1T (b n) (t b) 0 ((P b) d b) 0 0 0 0

第四讲 第三节 偏误分析

第四讲  第三节   偏误分析

第三节偏误分析提问、讨论:学习第二语言时,为什么会出错?错误是由什么造成的?研究错误有意义吗?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1. 什么是偏误?偏误(Error)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目的语规范、规则乃至用法限制的现象。

注意:把偏误和失误区分开来:失误指的是偶然产生的笔误或口误。

比如想说“甲”但临时因紧张或疏忽而说成了“乙”。

失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即使是操本族语者也经常出现。

说话者一旦意识到了失误一般情况下都会马上自我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

由于这类错误不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所以不在偏误分析讨论的范围之内。

偏误是有规律的、经常的。

2. 什么是偏误分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又译为“错误分析”,指的是对偏误现象进行分类描写并展开归因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揭示其来源,提炼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早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将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

其目的主要是为方便教学项目的安排或课程的补习提供依据,它没有任何的理论框架,也不解释错误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究竟有何作用。

因此,人们对错误既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也没有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到本世纪50年代,当对比分析开始盛行时,偏误分析更是受到冷落。

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在第一语言获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中介语进行研究,结果偏误分析又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从60年代末开始,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讲偏误分析,并在80年代初出版了专著《偏误分析与中介语》。

偏误分析有助于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对中介语的研究。

4 外汉概论 之四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4   外汉概论 之四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并非所有第一语言的语言项目都跟第二语言不同。如一 些简单动词谓语句,汉语和英语相同:我学习法语。I study French. 在类似情况下,可以把第一语言中的形 式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学习只是发现两种语言中相同的 实现手段。学习者不需要克服顺抑制。 语言迁移(transfer)一定会发生。一语和二语间的区别会 产生顺抑制,出现负迁移,并导致偏误。一语和二语相 同时会产生正迁移,不仅不出现偏误,还会促进学习。 不少人认为,若偏误受到容忍,就会演化为习惯。一般 都认为偏误可以避免。于是开始尝试预测偏误的产生。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认定二者区别,用于 预测偏误可能出现的范围。并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课 堂练习,使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的负迁移。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中介语及其变异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输入与互动 学习者个体差异 学习者的策略 语言普遍性假说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对比分析的内容
3.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
4. 对比分析的发展 5. 汉外对比分析

习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解释: Watson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 (elicit)反应。刺激的发生达到足量的频率, 反应就形成惯例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 Skinner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应比刺 激重要。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强化 它,就可能促进习惯的形成。学习一种习惯, 可以通过模仿(imitation)或强化(reinforcement) (根据学习者反应的适当与否给以奖励或惩罚, 直到只发生适当反应为止)。
“习惯”和“偏误”是两个重要概念。

第4讲 现代学习理论(认知主义部分v3.1)

第4讲 现代学习理论(认知主义部分v3.1)
教育科学学院
徐剑虹
第1页
第四讲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957年 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 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提出了尖 锐的批评,之后,学习心理学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 锐的批评,之后,学习心理学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学习理论从 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 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 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 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程。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 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实质。 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实质。
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 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苛勒 年至1917 1917年 1913 年至1917年,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 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 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连棒 在腾涅立夫岛的大猩猩 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 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 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 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一旦棒子得以成功 作了大量的学习实验研 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 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 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给 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 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 大猩猩设置各种各样的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 问题, 问题,并观察大猩猩解 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 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 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 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 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 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 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 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 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 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 具性价值(如棒子作为手臂的延伸) 作达到目标的手段, 具性价值(如棒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 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 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 个问题。而且, 个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 1913年至 年至1917年 (1913年至1917年) 领悟”了的经验。 一“领悟”了的经验。

第四讲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

第四讲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

科斯第一定理
• 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为“科斯第一定理”, 其主要内涵为:
• (1)在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交易成本; • (2)产权就是明确界定得,则不论产权在
谁一方,私人之间得自愿交易都可使资源 获得同样得有效配置。
科斯第二定理
• 但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交易费用总就 是正得,那么不同得制度安排会带来不同 得资源配置结果。由此引出科斯第二定 理:
• 2、产权就是法律或国家(政府)强制性规 定人对物得权利,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 得一种规则,并且就是社会基础性得规则。
• 3、产权就是一种权利束,她可以分解为多 种权利并统一呈现一种结构状态。
产权与所有权(ownership)得联系与区别
• 产权与所有权就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 不同含义得相关概念。产权以所有权为 核心,所有权性质决定着产权性质,甚至可 以决定产权得存在与否,但产权并不等于 所有权。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落后,那么其经营 活动得成本就越高。海尔宣布在美国建 厂之后有媒体称她在美国负担得土地成 本仅就是在国内所需得成本1/20,如果再 计算通讯、交通和能源成本,总得成本将 至少不高于国内得经营成本。又如,同样 一个产品得生产,在我国西部生产得成本 可能要比东部高10倍。
因此,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对政府官员政绩 考察得一些指标要简化,只要一个指标就 够了,那就就是制度成本,一个地方得制度 成本高,那么政府官员得政绩就差。反之, 制度成本低,办事容易,投资环境好,就就是 政绩好。
产权与人权
产权在本质上与人权密不可分: 1、产权权利就是人权得一部分,产权就是
使用经济物品得人权。
2、人权就是产权得保障。
人只有当自己得人身自由、言论自由、 选择自由都得到保障时,才能表现出自己 作为有理性和社会性得创造主体得种种 本质力量。失去了最基本得人权,人得生 存状态就超脱不了动物界,人得创造性和 能动性就不可能得到发挥,产权也无从谈 起。

高考物理 第二章 第四讲 运动图象 追及和相遇问题教案

高考物理 第二章 第四讲 运动图象 追及和相遇问题教案

第4讲 运动图象 追及和相遇问题内容解读学习内容能力要求考向定位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课标中要求能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1掌握运动图象及其物理意义.2.掌握追及和相遇问题的运动学条件,会利用位移和时间及速度的关系处理相关的临界问题.新课标非常重视用图象来反映信息或用图象处理信息,图象在每年的高考中,肯定均会涉及知识点整合一、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及应用1.位移-时间(s-t )图象(如图1-4-1)图线上的某点的纵坐标值表示运动物体该时刻对参考位置的距离,任意一段时间间隔对应的纵坐标值的变化值表示该段时间内的位移(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图线的斜率(曲线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速度.2.速度-时间(v-t )图象(如图1-4-2)图线的斜率(曲线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加速度.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几何图形的“面积”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发生的位移的大小,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代数和表示总位移,绝对值之和表示路程.我们可以根据图线的形状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如图1-4-1和图1-4-2中的图线:图线○1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线○2描述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3描述的是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4描述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中的图线可能相同,但描述的运动性质却不同,如图1-4-2中的图线○2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1-4-1中的图线○1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1】一质点沿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1-4-3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第1s 末质点的位移和速度都改变方向. B .第2s 末质点的位移改变方向. C .0-4s 内质点的位移为零.D .第3s 末和第5s 末质点的位置相同.解析:该图象为速度图象,从图线中可以直接从纵坐标轴上读出速度,其正、负就表示速度方向,位移为速度图线下的“面积”,在坐标轴下方的“面积”为负.由图1-3-3中可直接看出,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是第2s 末、第4s 末,而位移始终为正值,前2s 内位移逐渐增大,第3s 、第4s 内又逐渐减小.第4s 末位移为零,以后又如此变化.0-3s 内与0-5s 内的位移均为0.5m.故选项CD 正确.答案:CD[规律总结] 速度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位移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速度.速度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与位移大小相等【例2】 [易错题]如图1-4-4所示为表示甲、乙物体运动的s ─t 图象,则其中错误的是:A .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 .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C .在t 1 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 .相遇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解析:s-t 图象描述物体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某点切线)斜率表示速度,故B 错,A 、D正确;图线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又从图线上看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t 1 时间内的位移相等,所以平均速度大小相等,C 正确.答案:B . 二、追及和相向相遇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Δ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 甲=t 乙+Δt.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例3】火车以速率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 处有另一辆火车,它正沿相同的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 2作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使车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要使两车不致相撞,求出a 应满足关式.解析:设经过t 时刻两车相遇,则有21221at t V S t V -=+,整理得: 02)(2122=+-+S t V V at ,要使两车不致相撞,则上述方程无解,即08)(442122<--=-=∆aS V V ac b ,解得SV V a 2)(221-≥.t/sV/ms -10 1 -11 23 4 5 图1-4-3图1-4-4图1-4-1图1-4-2答案:SV V a 2)(221-≥[规律总结]无论那种追及或相遇问题,都可以建立位移和时间关系方程进行求解,在分析时注意区分几种追碰(或规避)情况的条件:(1)两物体同方向运动且开始相距一定距离,设前后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1a 、2a ,以下几种情况能追及(碰):①二者同向加速,12a a >,如果二者速度相等时距离等于零,则能追上;若二者速度相等时距离不等于零则以后无法追上;;②二者同向加速,12a a <;③前一物体减速,后一物体加速,一定能追及;④前一物体加速,后一物体减速,如果二者速度相等时不能追上则以后无法追及;⑤二者均减速运动,12a a <,如果二者速度相等时不能追及则无法追及;12a a >,二者不相撞的安全条件是二者速度等于零时后一物体恰好追上前一物体.(2)两物体相反方向运动,列写位移和时间关系方程即可求解.【例4】[易错题]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在彼此平行且靠近的两水平轨道上同时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相距s .甲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以速度0v 做匀速运动,关于两质点在相遇前的运动,某同学作了如下分析:设两质点相遇前,它们之间的距离为s ∆,则t v s at s 0221-+=∆,当a v t 0=时,两质点间距离s ∆有最小值,也就是两质点速度相等时,两质点之间距离最近.你觉得他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请求出它们的最小距离;如果认为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作出正确的分析.解析:不正确.在两质点相遇之前,它们之间的距离s ∆也可能不断减小,直到0=∆s (相遇),而不存在先变小后变大的情况,这完全取决于两质点之间的初始距离s 与0v 、a 之间的大小关系.由s t v at s +-=∆0221可解得:判断式as v 220-=∆.当as v 220≥,即a v s 220≤时,甲、乙之间的距离始终在减小,直至相遇(最小距离0=∆s ),两质点相遇前不会出现s ∆最小的情况.当as v 22<,即a v s 220>时,甲与乙不可能相遇,当avt 0=时,两质点之间的距离最近,a v s s 220min -=∆. 答案:(略) 重点、热点题型探究重点1:t x -图象的应用.t x -图象不一定是指位移时间图象,x 可以表示位移、也可以表示其他物理量.[真题1]平行板间加如图1-4-8(a )所示周期变化的电压,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静止在平行板,从t =0时刻开始将其释放,运动过程无碰板情况.图1-4-8(b )中,能定性描述粒子运动的速度图象正确的是[解析] 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在02T -时间内做匀加速运动,2TT -时间内做匀减速运动,在接下来的一个周期内先继续向原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B 、C 、D 三个图象均错.[答案]A[名师指引]考点:电场力、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t 图象.根据变化的电压分段分析带电粒子所受的电场力,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出速度的函数表达式,或根据运动性质求出特殊时刻的速度和相应速度图象的特点画出速度图象.[真题2]两辆游戏赛车a 、b 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 =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 -t 图如图1-4-10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解析]v-t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几何图形的面积等于这段时间位移的大小.B 、D 两图中无法得到相等时间面积相等的几何图形,但在A 、C 两图中都可以实现.A 图所描述的是a 在前,b 在后,最后b 追上a 并超过;C 图所描述的是a 在前做减速运动,b 在后做加速运动,最后b 追上a 并超过.[答案]AC[名师指引]考点:v-t 图象.速度图线的斜率为加速度值,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几何图形的面积等于位移的大小.[真题3]如图1-4-12(a)所示,光滑轨道MO v tAtBtCv tD图1-4-8(b )T /2T 3T /2 2TtU 00 图1-4-12(a )MNv s aE k0 5 10 15 20 25 510 v /m·s-1t /sA0 5 10 15 20 25 510v /m·s-1B0 5 10 15 20 25 510 v /m·s -1C0 5 10 15 20 25 510 v /m·s-1Dabababab图1-4-10和ON 底端对接且ON =2MO ,M 、N 两点高度相同.小球自M 点右静止自由滚下,忽略小球经过O 点时的机械能损失,以v 、s 、a 、E K 分别表示小球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和动能四个物理量的大小.图1-4-12(b)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球自M 点到N 点运动过程的是[解析] 小球无论在那个面上运动其加速度都是恒定的,即做加速度不同的匀变速运动,所以B 、C 均不正确.由于全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在任一斜面上,由于小球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动能与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故D 错误.[答案]A[点评]考点:s-t 图象、v-t 图象、a-t 图象、k E t -图象.无论上述那个图象都是反映对应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果该物理量与时间成一次函数关系则图线为斜直线,如果是关于时间的二次函数则图线为曲线.热点1:涉及几个图象的信息题[真题4]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在沿杆方向的推力F 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力F 与小环速度v 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1-4-14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⑴小环的质量m ; ⑵细杆与地面间的倾角α.图1-4-14α F 6 F /N 0 2 4 55.5 t /s 6 v /m·s -10 2 4 1t /s[解析] 由图得:20.5 m/s va t== ,前2 s 有:F 2-mg sin α=ma ,2 s 后有:F 2=mg sin α 代入数据可解得:m =1 kg ,α=30︒ [答案] m =1 kg ,α=30︒[名师指引]考点:F-t 图象、v-t 图象及物理意义、牛顿第二定律.由速度图象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结合F-t 图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针对训练1.如图1-2-6所示,某同学沿一直线行走,现用频闪照相记录了他行走中9个位置的图片,观察图片,能大致反映该同学运动情况的速度-时间图象是图1-2-7中的( )2.两辆游戏赛车在a 、b 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 =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t v -图像的如图1-2-8图像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 )3.一质点从A 点沿直线向B 点运动,开始时以加速度1a 加速运动到AB 之间的某一点C ,然后接着又以加速度2a 继续作匀加速运动到达B 点.该质点若从B 点以加速度2a 运动到C 点,接着又以加速度1a 继续加速运动到达A 点,则两次运动的过程中( )A .由于相同的路段加速度相同,所以它们所用的时间相同B .由于相同的路段加速度相同,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C .虽然相同的路段加速度相同,但先后的加速的加速度顺序不同,所用的时间肯定不同D .由于相同的路段加速度相同,它们的位移大小相同,所以它们的末速度大小相同4.甲、乙两汽车在一条平直的单行道上乙前甲后同向匀速行驶.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m /s 4001=v 和m /s 2002=v ,当两车距离接近到=s 250 m 时两车同时刹车,已知两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210.1m /s =a 和223/1m /s =a ,问甲车是否会撞上乙车?5.一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如图2所示,设向右为正方向,则前s 4内( ) A .物体始终向右运动B .物体先向左运动,后s 2开始向右运动C .前s 2物体位于出发点左方,后s 2位于出发点的右方D .在s 2=t 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图1-2-80 t/s 5 10 15 20 25 30 10 v /(m/s) 5A ab0 t/s 5 10 15 20 25 30 10v /(m/s) 5B ab0 t/s 5 10 15 20 25 30 10 v /(m/s) 5C ab0 t/s5 10 15 20 25 30 10v /(m/s) 5D ab 图1-2-6vtAvtBvtCvtD图1-2-76. 某物体运动的t v -图象如图1所示,则物体运动情况是( ) A. 往复来回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 C. 朝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 D.无法判断7.某同学从学校匀速向东去邮局,邮寄信后返回学校.在下图2中能够正确反映该同学运动情况的t s -图应是( )8.如图3所示,图线a 、b 、c 是三个质点同时同地开始沿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则0~0t 时间内( )A .三质点的平均速度相等B .a 的平均速度最大C .三质点的平均速率相等D .b 的平均速率最小9.A 、B 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朝同一方向运动,如图6所示为 两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对于阴影部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两车从同一点出发,它表示B 车追上A 车前两车的最大距离 B .若两车从同一点出发,它表示B 车追上A 车前的最小距离C .若两车从同一点出发,它表示B 车追上A 车时离出发点的距离D .表示两车出发前相隔的距离10.三质点同时同地沿一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4-15所示,则在0~t 0这段时间内A .质点A 的位移最大B .三质点的位移大小相等C .C 的平均速度最小D .三质点平均速度一定不相等象,初速度0v ,11. 如图1-4-18所示,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末速度t v ,在时间t内物体的平均速度v ,则:A.20t v v v +=; B. 20tv v v +< ; C. 20tv v v +>; D.v 的大小无法确定 12.如图1-4-16所示,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的s-t 图,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它前B .甲、乙是从同地点开始运动的C .甲在中途停止运动,最后甲还是追上了乙D .甲追上乙时,甲运动的时间比乙少13. 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1-4-20所示,由图可看出物体:A .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B .沿直线做往复运动C .加速度大小不变D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14.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以相同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甲比乙提前一段时间出发,则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A、保持不变 B、逐渐增大C、逐渐变小 D、不能确定是否变化15.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 ,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A.sB.2sC.3sD.4s16.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率V 0在水平地面上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乙车先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当速率减小到0时,甲车也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为了避免碰车,在乙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时,甲、乙两车的距离至少应为: 图1-4-15BCs A 0 t 0t图1-4-16图1-4-20图6图3图2图1图1-4-18A .a V 220 B . a V 20 C . aV 2320 D . a V202 .17.经检测汽车A 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 在平直公路上行使时,制动后40s 停下来.现A 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 的速度行使发现前方180m 处有一货车B 以6m/s 的速度同向匀速行使,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参考答案1.答案:C .解析:从图片可知,该同学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先逐渐增多,说明先向右做加速运动;后向左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说明后向左做匀速运动.选项C 正确.2.答案AC .点拨:选项A 是加速追匀速;选项B 两赛车间距不断增大;选项C 加速追减速;选项D 在12.5s 末没追上就再也追不上了.3.答案:CD .解析:两次运动的在每段相同的路径上加速度相同,说明两次的末速度相同,位移的大小相同,利用这两个特点作出两次运动中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答图1-2-1,就可以判断出正确的选项.设质点第一次到达C 点的速度为1C v ,第一次的末速度为B v ,那么在第一次的运动中,有AC C s a v 1212= CB C Bs a v v 22122=-CB AC B s a s a v 21222+= ①同理,在第二次运动中有BC C s a v 2222=CA C A s a v v 12222=-CB AC A s a s a v 21222+= ② 比较①②两末速度的大小,它们是相等的.由于两段路段上的加速度不同,所以假设1a >2a ,分别作出质点在这两次运动中的速率-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相等,显然,第一次所用的时间少一些.故C 、D 正确.4.答案:(略).解析:作两车的运动草图和v -t 图像如答图1-2-2、1-2-3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在0~t 秒即两车速度相等之前,后面的甲车速度大,追得快;前面的乙车速度小,“逃”得慢.两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而在t 秒后,后面的车速度小于前面车的速度.可见,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最近.此时若不会相撞,那么以后一定不会相撞,由此可知速度相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两车速度相等时有=-t a v 101t a v 202-,得s 30=t 故在30 s 内,甲、乙两车运动的位移分别为m 750212101=-=t a t v s 甲,m 450212202=-=t a t v s 乙 因为甲乙s s s <=+m 700,故甲车会撞上乙车.5.答案:BC .解析 这是粤教版上的一道习题,解此题时学生选择A 或C 较多.学生依据图线随时间斜向上倾斜,认为物体向正方向运动,错误地选择选项A ;学生依据s 2前速度是负,s 2后速度为正,且前s 2是加速运动,后s 2也是加速运动,即速度是由m/s 5-一直加速到m/s 5,因为速度越来越大,所以认为前s 2物体位于出发点左方,后s 2位于出发点的右方而错选选项C .正确解答此题的对策是抓住: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由速度的正负决定的,物体的位置是由位移决定的,纵轴正、负号只表示速度的方向,前s 2物体是向左做减速运动,后s 2是向右做加速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等于这段时间内所对应的t v -图线所围的图形的面积的代数和,因此s 2末物体位于出发点最左端m 5处,从s 2末开始向右加速运动,在s 4之前,物体一直位于出发点左侧,在s 4末回到出发点,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C .6.C7.C8.A (提示:首先要清楚: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O ~0t 内,三质点位移相同,则平均速度均相同,而三个质点的路程有c b a s s s =>,则b 与c 的平均速率相等,a 的平均速率最大)9.A (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远,阴影部分表示A 比B 多走的位移)10.解析:位移图线的交点表示此时刻物体在同一位置,图线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B 对. 11.解析: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为位移.如图4-5可加一辅助线(图中虚线),虚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为初速度为0v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此时20tv v v +=.由于实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大于虚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因此,此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应大于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答案选C . 答图1-2-2甲v 01=40m/s sv 02=20m/sa 1=1m/s2 a 2=31m/s 2乙 v/m ·s -1t/t 后 40 60 前答图1-2-3答图1-2-1Ovv ttt 1 t 212.解析:s-t 图象描述物体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上的点对应时刻和该时刻物体离参考位置的距离.开始时刻乙不在参考点,在正方向上离参考点2m 处,甲在参考点,所以A 正确,B 错.甲在中途停留了一段时间,乙一直在向正方向运动,两图线有交点,说明两物体某时刻离参考位置的距离相同,即相遇,C 正确.两物体同时运动,故D 错误.答案:BD13.BC 解析: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值等于这段时间内几何图形面积的和.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加速度大小. 14.B ;解析:设前一辆车比后一辆车早开t ∆,则后车经历时间t 与前车距离为22221)2(2121)(21t a t t a t t t a at t t a s ∆⋅+⋅∆⋅=∆+⋅∆⋅=-∆+=,由于加速度a 和t ∆为定值,所以两车间的距离是关于时间的一次函数,所以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15.B ;解析:设匀速运动时两车最少应相距S ,两车刹车加速度为a .前车刹车时间为1t ,则10at v =前车在此时间内前进位移为a v s 220=;后车在1t 时间内前进位移为a vt v s 20102==,之后后车刹车距离也等于s ,所以两车在匀速运动阶段至少相距s avt v s 220102===,正确答案B .16.D 解析:在乙做减速运动的过程中,甲做匀速运动,分别发生的位移为:2012v s a =和20020v v s v a a =⋅=.在乙停止运动后,甲也做减速运动,设与乙相遇时甲的速度恰好为零,则甲减速运动位移为20312v s s a==,故乙开始减速运动时,甲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01232v s s s s a=++=17.解析:汽车A 与货车B 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件错误导致错解.本题也可以用不等式求解:设在t 时刻两物体相遇,则有:t t t 61805.021202+=⨯-,即:0720562=+-t t .因为025********>=⨯-=∆,所以两车相撞.。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 三、社会结构 • 1。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 • 2。社会结构的分类 • 1)社会经济结构 • 2)社会上层建筑结构 • 3)阶级阶层结构 • 4)人口结构 • 5)民族结构 • 6)家庭结构 • 3。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P86-88) • 1)斯宾塞和涂尔干的社会进化观 •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二层论 • 3)帕森斯的社会结构论
• 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四、文化变迁
• (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 • 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
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 之发生改变; • 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 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 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 • 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 变性。
• 二、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是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 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 1)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 3)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 •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 5)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 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 • 3。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 • 强关系(strong tie) • 弱关系(weak tie)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的基本要素 • 1.人口资源 • 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
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 • 2.自然资源 •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制约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人类影响、改 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 3.文化资源 •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物质的和精 神的)的总和。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规范、艺术、习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

产生
二氧化碳
产生 从

产生
能量
碳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
产生


将 结合起来
形 成
氧气
进入
空气
存储于
植物结构
构成
碳水化合物
形成
食物
所用
植物
动物


概念图所能揭示的关系是多样的,按照不 同的标准可以把概念图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关系图:反映不同概念间的各种复杂的逻辑关 系,如从属、并列等 程序图:表示学习、训练和操作的顺序和序列 过程图:表示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 变化的过程。

任务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每一步的从属技能集。 如果所需要的技能在教学中没有教,许多学生也不 会,教学不会有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教学中 包含了太多的技能,教学要超时,太多不必要的技 能也会干扰所要求学习的技能的学习。
--迪克&柯瑞《教学系统化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
如果一个设计者无法明确在一个 教学中应该包括什么样的教学内 容,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去设计教 学策略、制作适当的媒体或进行 评价。教学设计过程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从教学材料中选择哪些东 西来教。
知识网络图表达的是设计者对领域知识的理解,图 中结点不一定都是目标知识点,整个知识网络图不 一定也不应该是教材的翻版。 绘制知识网络图不是对信息加工分析法以及层级分 析法的否定,因为在设计者缺少教材的情况下,需 要利用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层级分析法鉴别出知识点。 只不过为了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将鉴别出 来的知识点绘制成知识网络图。
(1)
简单减法 (一位直接减)
“整数减法”学习内容的层级分析示例
第一步 (画稿)
第二步 (复印)
第三步 (剪形)
第四步 (刻纹)
规则1
概念1
概念2
刻纸拓印的过程
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 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 作过程或步骤揭示出来的一 种内容分析方法。
具体方法是:将教学目标和各项内容要 点分别写在各张卡片上,对它们的关系进 行安排,经讨论修改后,再转抄到纸上。
第四讲 学习内容分析
以共同特征要素构成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模式
——实施、评价! —————前端分析! ——选择策略(媒体)! 修改 形成性评价 学 习 需 要 分 析 学习 内容 分析 学 习 目 标 的 阐 明 教 学 策 略 的 制 定
学习者 分析
教 学 媒 体 的 选 择 和 运 用
教 学 设 计 成 果 的 运 用
结束
确定培训内容的工作程序

单元的组织是对选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编排, 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
几种内容编排的方法

(1)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 (2)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
(3)奥苏贝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主张

内容编排的基本原则

教材应该把反映该学科发展水平的最基本的 概念和原理作为主体,以达到较强的迁移;

课程目标
单元1
单元2
单元4
单元5
单元3
图 2
单元之间的综合联系
修改 形成性评价 学 习 需 要 分 析 学习 内容 分析 学 习 目 标 的 阐 明 教 学 策 略 的 制 定
学习者 分析
教 学 媒 体 的 选 择 和 运 用
教 学 设 计 成 果 的 运 用
总结性评价
修改
开始
将某项工作的 主要阶段列出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采访等) 仔细研究每一个工作阶段,列出其中各主要任务
能否将某些任务合并 到另一些任务中去?

进一步分析,列出层次 相同、独立的工作任务
对下一阶段的任 务作同样的分析
没有
是否将各阶段的 任务都列出了?
鉴别从事各项任务时 将遇到的特殊情况
将特殊情况下需要完成的附加任务 列出
会同专家论证所列出的内容的准确 性

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表征研究表明:在某一知 识领域中,所有知识点都是围绕着中心概念来 组织的,所有概念都被纳入到一个高度整合的 知识结构之中。
知识点之间既存在纵向的联系,也存在横向的 联系。纵向联系表征了知识之间不同的概括抽 象水平及知识之间的类属关系,横向联系表征 了处于同一水平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结论包含 结论包含
按住鼠标左键 拖到目标位置
选择浏览视图模 式,选定幻灯片
位移
敲击删除键
S=gt2/2
结论包含
加速 度a 初始 速度
选择插入新幻 灯片
终止 速度
氧气
内容包含 铁的化学性质 内容包含 内容包含
条件包含 条件包含 条件包含 条件包含 点燃 内容包含 3Fe+2O2====Fe3O4 铁可以跟氧气反应 内容包含 Fe+2HCl====FeCl4+H2^ 铁可以跟酸反应 内容包含 铁可以硫酸铜溶液反应 内容包含 Fe+H2SO4====FeSO4+H2^ Fe+CuSO4====FeSO4+Cu
好复杂!
条件包含 结果包含 条件包含 结果包含 条件包含 结果包含 结果包含 条件包含 硫酸 铜 铜 结果包含 盐酸 硫酸 硫酸 铁 四氧化 三铁 氯化 铁 氢气 结果包含
《PowerPoint》、《物理》、《化学》等科目的部分知识网络图
几点说明:

知识网络图可大可小,可以是整个教材的,小到一 个单元的。
归类分析法 图解分析法 层级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 使用卡片法 ISM法 综合分析技术 知识网络图(概念图)
细胞化学成分的归类分析:
教学目标:指出细胞的化学成分
元素组成
化合物组成
主要元素
微量元素
无机物
有机物

无机盐
糖类
脂类
蛋白质
核酸
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 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 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 知识点。

光合作用
最初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 夫· 诺瓦克提出 D·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 现方式。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 结构表征。节点表示重要概念, 连线表示一组或几组概念之间的 内在关系。在连线上或连线旁一 般还会有一些词或词组用于对概 念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标注,形 成命题和原理。其组合形式是一 种等级结构。


各单元的顺序排列是否符合教学或培训的实际情况?
学习者已掌握了哪些内容?教学(培训)从哪里开 始?

为实现单元学习目标,学习者必须学习 哪些具体的知识与技能?
分析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 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的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分析
“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的教学子目标
层次
教学目标
1
⑴⑶⑾⑿
2
3 4 5 6 7 8
⑵⒀
⑷⑹⑼ ⑸⑽ (7) (8) (14) (15) (16)(给定的教学目标G)
关于“不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I.S. 4
I.S 1
I.S 3
V
V.I. 2
注:方框1、3和4表示智慧技能,方框2表示言语信息,三角形表 示支持右手方框中的言语信息支持左手方框的智慧技能
(10) 隔列退位(有0) 的减法
例:3445 -1816
例:2201 -1134
(7)
不退位逐列减法 例:566 -322 (5)
(6)
任何一列中出现一 次退位的减法
用退位法减去一 位数
(4)
辨认哪里需 要退位
(2)
逐位进行简单减法 (不减位)
(3)
理解0的减法 (减位)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 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 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 内容分析方法。
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均可分别从动作的、 表象的、符号的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加 以编撰和组织,教学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可能 相同,但教材的直观程度逐渐降低,抽象程 度不断提高,内容不断加深,从而体现了 “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高级规则 (要求作为先决条件) 规 则 (要求作为先决条件) 概 念 (要求作为先决条件) 辨 别 (要求作为先决条件)
光合作用
需要

产生
二氧化碳
产生

产生
产生
能量
碳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气
进入
结合起来

空气 碳水化合物 植物结构
构成
形 成
储存于
食物
所用
植物
动物
对幻灯片顺 序的编辑 内容包含 内容包含 移动 幻灯片 删除 幻灯片 内容包含 匀变速 直线运 动 是一种
匀减速 直线运 动
自由落 体运动 条件包含
是一种
是一种
(10)
(11) (12) (13) (14) (15) (16)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约数(了解什么是约数) 倍数(了解什么是倍数) 最大公约数及最小公倍数(了解什么是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通分(掌握通分方法) 约分(掌握约分方法) 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掌握不同分母分 数的加减)
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单元:保护有 益动物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益动物对人类的好处 2、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自觉性

学习任务的类别

认知类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情感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