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四、内涵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实现“高度集约、低碳低能耗、绿色健康”的目标。
以密度适宜、功能完备、交通便利的“城中型”为主导,通过疏解拓展城区,扩大城市空间,减少城市压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风暴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防洪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管控等措施,减少城市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建设智慧城市
五、技术要点
1.精细化城市规划
2.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
3.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5.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智慧城市;而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精细化城市规划、建设高效的排水系统、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积极开展公众参与。
这些内涵和技术要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绿色、智慧、生态、人文的全面发展。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
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内涵;建设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
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
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建设“海绵”式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的排水、雨水和污水等“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等过程最大化地还原为自然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排水负荷,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绿地、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的雨水、污水、废水等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减少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实践,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绿色屋顶
透水地面
雨水利用
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城市分区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综合管网系统
26
总结
功能
控制目标
单项设施
集蓄 利用 雨水
补充 地下 水
削减 峰值 流量
净化 雨水
转输
径流 总量
透水砖铺装
○
●
◎
◎
○
●
透水水泥混凝土
○
○
◎
◎
○
◎
透水沥青混凝土
○
○
◎
◎
○
◎
绿色屋顶
○
○
◎
◎
○
●
下沉式绿地
发挥自然水体作用
利用天然水系调蓄
水景观与雨水调蓄相结合
改造城市道路、广场 目标: 透水性地面≥70%(其中下凹式绿地≥25%) 径流系数≤0.5
模块式雨水调蓄设施
地下雨水调蓄池
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
透过透水路面收集和下渗雨水
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 目标:
透水性地面≥75% 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70%) 径流系数≤0.45
系
指标 布局 实施 控制 控制 要求
统
构
建筑与小区
建
设计
设计任务书
设计
道路
途 径
设计 技术 指标 原则 要求 落实
设施 设施 工程 布局 设计 预算
绿地与广场 水系
审查监督
示
建设实施
意
图
运行维护
其他
排水/园林/道路/交通/ 建筑等多专业协调与衔接
扩建或新建城市水系 目标: 蓄水量增加率≥20% 蒸发量变化≤10%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与管理手段,改变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资源供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依靠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基本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1.推广自然治理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改善地表径流、促进地下水补给等手段来解决城市雨水和水资源问题。
推广自然治理技术包括建设湿地、雨污分流、透水路面、生态护岸等措施,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水生物活动来实现水的净化和保持。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了缓解城市的雨洪压力并增加水资源供应,海绵城市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墙、雨水池等设施,收集并利用雨水。
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绿化、冲厕、消防等用途,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改变传统的铺装方式,使得水能够渗透到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透水铺装广泛应用于人行道、道路、停车场等城市交通场所,既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又能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4.绿色屋顶和墙面:绿色屋顶指在建筑物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生态覆盖,达到降温、净化空气、增加蓄水量等效果。
绿色墙面则是通过垂直种植植被,提供生态功能的墙体。
这些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为了改善城市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例如湿地滞留带、生物滞留池等。
这些技术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来净化雨水和污水,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6.水文模拟与管理:为了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水文模拟与管理。
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型,预测和模拟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改变城市的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资源供应的目标。
LID(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仇保兴:LID(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down_Show.asp?InfoId=199&ClassId=31&Topid=0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博士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
本文介绍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实现海绵城市途径、并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作了展望。
1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1.1海绵城市的本质——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LID)。
1.2海绵城市的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一是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二是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看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
很大程度上,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
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当然,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方法,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更加广泛,不仅涵盖城市雨洪管理领域,还涉及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等领域,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则可认为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
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开发前的海绵要素,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如何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及内涵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具体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其建设能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水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创造具备生态和景观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得强大引擎,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例如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
为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创建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标与指标建设海绵城市要取得老百姓认可,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理想效果,同时要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模式。
对于水生态,要划定蓝线(河道保护线)、绿线(生态控制线),加强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并稳步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做好源头径流控制与利用。
对于水安全,要完善排水防涝系统,基本解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重视和完善城市雨水管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源头减排设施、超标暴雨的调蓄与排放设施统筹建设,综合提高城市排水及内涝防治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
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海绵城市一、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二、基本内涵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传统城市:改善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改善、改变原有生态、粗放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城市: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
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2.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式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2.3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留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2.4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转变排水防涝思想3.1:“快排”模式:降雨后直接通过蒸发、下渗、80%的排放。
3.2:海绵城市:降雨后通过蒸发、下渗减排(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集蓄利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40%排放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三、措施收水措施(收集雨水)收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及截污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实现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愿望。
海绵城市设计基本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设计基本理念是什么海绵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自然为师,建设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保护能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优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强调生态优先原则,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城市打造成均衡、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多功能性: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将城市空间用地的多功能性最大化,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将城市用地既能充分利用,又能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例如,在建筑的屋顶和立面种植绿化植物,既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又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和风速,提高城市的耐旱性和防风性能。
3. 储水调蓄: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城市雨水的储存和调蓄,以应对极端天气和不可预测的气候变化。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的湿地、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储存和调蓄起来,以供景观浇灌、地下补给水、河道和湖泊补给等多种用途。
4. 渗透过滤:海绵城市的设计力求将城市表面的径流率提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城市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城市,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过滤。
通过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设施,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体,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影响。
5. 人水和谐: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实现城市与水资源的和谐发展,注重人水关系的协调。
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的绿地、水域和水景等,打造优美的水景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水资源,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总之,海绵城市的设计基本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城市打造成均衡、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城市的灾害风险、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和韧性,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借鉴自然地形的雨水处理方式,利用一系列的工程手段,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与处理,使城市如同海绵一般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进行解读,详细介绍其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1. 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使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蓄水、净化水的能力,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
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构成要素海绵城市的构建包括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两大要素。
其中,自然景观如山、水、林、田等对雨水的吸收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人工设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补充和优化。
三、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1. 雨水控制与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控制与利用。
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使雨水在源头得到有效吸收、净化、利用,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减少雨水对环境的污染。
2.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构建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等方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强调对城市发展模式的长期规划与调控。
通过实施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基本概念涵盖了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通过对雨水的有效吸收、储存、净化与利用,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则是通过对雨水的控制与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考虑,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提升和改善。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相关政策与规定,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规划方法,以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以期为城市建设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基本概念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吸水、蓄水、净化、再利用水的能力的城市。
这种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2. 关键要素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包括:生态绿地、透水铺装、雨水管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使城市在应对雨水时具有更好的弹性。
三、综合目标1. 保护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生态绿地、湿地等自然地貌,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同时,通过改善水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水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不透水地面增多,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容易造成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增加透水铺装、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雨水得以迅速渗透和利用,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3.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和再利用,从而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同时,通过改善水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得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结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概念包括海绵城市的定义和关键要素。
综合目标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和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从政策、规划、设计、施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谈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位、内涵及其建设方法
1 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位和内涵分析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是指城市能够 像海绵一样,可以有效适应城市环境的变化,有效应对雨水带 来的各种自然灾害,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在城市实际运行 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在需要水 量的时候,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从而实现雨水的自由迁 移。该系统是从服务的理念出发的,是一种跨尺度的生态基础 设施,对各种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多。
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 可以降低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海绵城市建 设,可以对自然界多余的雨水进行充分的吸收,建立起顺应生 态环境发展的自然水资源循环系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 并通过绿地系统,进行技术的渗透、净化和二次使用,有效改 善城市缺水的状态,对其水文特征进行保护,让城市湿地、城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城乡规划
谈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位、内涵及其建设方法
肖武文 重庆市武隆区住房城乡建委 重庆 408500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城市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都会面临内涝、缺水的问题, 对城市的稳定发展,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城市都开始了海绵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不 错的效果。为此,笔者将要在本文中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关键词 海绵城市;内涝;城市发展
更加合理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在当前城市建设的过程 中,应该认真做好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工作,合理对城市用地 进行使用,并认真做好各种海绵城市基础建设工作。在开展海 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引起足够 的重视,认真做好各种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认真做好城市部 门的调查,尽量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的破 坏,保证城市建设速度。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内涵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海绵城市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它以建筑、道路、绿地为基础,通过采用多种措施来调节城市的水循环,达到减缓洪水、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的。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这里所说的“海绵”并不是指实体上的海绵,而是指城市的水文系统。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的绿地和水体的最大化传统城市的建设将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最小化,造成了城市热岛和城市内水问题的加剧。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要尽可能的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的面积,增加城市微气候的舒适度,调控城市水文循环,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缓慢排放雨水海绵城市需要在地面和地下都建立一套缓慢排放雨水的系统,这样才能使雨水在经过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过程中慢慢地被吸收,避免形成洪水。
这样可以保持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平衡,同时可以减缓城市的洪水和水土流失的速度。
3. 多功能体系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不单单是水问题,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等问题。
因此,海绵城市需要建立一个多功能的体系,兼顾多个问题,既能解决城市水问题,同时也能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
二、海绵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化进程,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城市检验了其本身的环境脆弱性。
作为加强城市地面透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的兴起旨在解决涉及城市的水、人员、资金等资源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也开始大力发展海绵城市。
1. 技术的发展海绵城市设计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环境工程方法,如: 绿色建筑和绿色屋顶、生物滞留池等。
因此,未来科技的发展将有助于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2. 政策措施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海绵城市的要点已经广泛传播到了国内外。
各级政府也逐渐为新建海绵城市奠定基础,如优先考虑城市绿化、建设雨水收集设施等政策措施,将对海绵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一、定义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
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
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
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
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2.道路透水铺装形成海绵体。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建设海绵城市。
3.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五、具体实施
对于小区建筑,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
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人行
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六、设计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
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目前(2014年)中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
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七、载体组成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
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八、建设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程中,在缺水地区将优先利用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措施,补充地下水、
削减地面径流;其他地区则优先利用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调蓄、净化雨水,削减径流峰值。
保护已有海绵体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新建一定规模海绵体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城建规划布局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每个人都会老,父母会比我们先老。
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很多事情做得不好的时候,请不要嫌弃他们,并请维持他们的“自尊心”.
当他们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不可能洗干净;
当我们享受美食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
他们不爱吃,可能是因为牙齿咬不动了。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其实,每位母亲都是一位漂亮的仙女,她们有一件非常美丽的衣裳。
可是当她决定做某个孩子母亲的时候,当她准备呵护某个生命的时候,就会褪去这件美丽的衣裳,变成一名普通的女子,一辈子,平淡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