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提倡“实施多元化评价”。这些评价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学者对语文学科考试的深刻反思和对语文课程特点的认识与把握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地学校和教研部门根据课改理念对语文考试和语文课程评价进行着改革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①改变了过去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定位,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要求;②改变了过去以教材内容为主的封闭的范围框设,注意向书外、课外延伸;③改变了过去以客观题为主,过分强调答案的标准性、客观性、唯一性的所谓科学性理念,试卷中主观题的比例逐渐加大,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④改变了终结性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向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转变。等等。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改革并没有改变语文课程评价的本质,不少课改地区在推进评价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甚至在“穿新鞋走老路”,新的课程评价带给人们的困惑并没有减少,具体表现在:
1.语文评价的主要功能依然是甄别与选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在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其评价的目的仍然是为甄别和选拔服务的。这样的功能定位,就决定了课程评价的主打方式只能是书面考试。且试卷的内容要尽量全面地反映课程内容,试卷的难度要尽可能适中,答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封闭而独立地完成,试题所给答案虽美其名曰“参考”,实则“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各种各样的答题技巧仍然在初、高中课堂上唱主角。这一整套应试教育的做法仍大行其道。因为,只有保证考试的所谓客观公正,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甄别与选拔功能。这显然与语文课程评价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基本理念冲突。这是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所决定的,这种落后的教育体制与新课程理念的前卫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因此,不改变人才的选拔机制,语文课程的评价的多元化就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2.语文考试命题改革没有实质性改变。在试卷题头位置写上几句温馨的鼓励性的话语,如“亲爱的同学,升入ⅹ年级后,你是否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的博大精深而又和生活息息相关呢?同学们,来吧,打开你的思维,让灵魂进行1 20分钟的愉快之旅。”又如在题干中把生硬的祈使句换成委婉的祈使句:“你
能发挥聪明才智把下面句中的错别字找出来吗?”“请你当一回医生,为下列病句诊断”等等。这样做似乎是比以前人文化了许多,但见得多了,学生也就习以为常,甚至产生些许逆反感受。以此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未免显得幼稚和肤浅。再如,新课标中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的五大板块之一,但其评价就是一个难题。口语考试难度很大,不便操作;而用书面形式考查口语交际又显得荒唐可笑。因此,在各地中考试卷上“闪亮登场”之后没几年,这类口语交际题就销声匿迹了。还有名著阅读、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内容的考查,往往只注意到在试卷结构中占有一点份额,而未能体现其题目应有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内涵。这种命题改革只注意了形式,未触及到实质。
3.过程评价有名无实。为了改变过去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格局,许多学校为学生建立了“语文学习档案袋”,“语文学习记载表”,借此突出过程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事与愿违。如对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的评价,虽有显性行为,但要为这些行为分成等级进行量化积分却实非易事。教师只能根据印象给一个大致的、模糊的评价。何况,在评价中难免会融入评价者的主观性因素,评价的客观性就难以保证。如果将这种评价与学生的前途挂起钩来,又难免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评价的公正性将大受质疑。再说,定期填写此类名目繁多的表格,将占用教师许多宝贵的时间,加大教师本就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教师一旦将这种工作视为负担又见不到成效,往往只能应付了事。如此一来,所谓的过程性评价也就有名无实了。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评价改革虽然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在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还有许多复杂的工作要做,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