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产业开发的分析
川西林盘——精选推荐
川西林盘简介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乔⽊、⽵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这种历史形成的集⽣产、⽣活和景观于⼀体的符合⾏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家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今已有⼏千年历史。
它⼴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
成都地处古蜀⽂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化底蕴。
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乔⽊、⽵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宅、⽥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性的川西⽥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产、⽣活和景观于⼀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种⽂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它不仅是川西农耕⽂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明的结晶。
这⼀⽣产⽣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式和居住⽣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态环境的重要⾓⾊。
川西林盘的⽣态学价值1.城市森林的外延“让森林⾛进城市、让城市融⼊森林”,这⼰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构筑景观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袤的乡村农⽥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植物、动物和谐共⽣的载体。
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体化的森林⽣态⽹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物多样性川西林盘因其⽣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位于川西的林盘,正是我国长江上游麻辣小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一、背景川西林盘位于川西黄龙县境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素有天府之国、天堂之国的美誉。
林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并且地处川藏交界处,是中国最美丽的地区之一。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域,川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然而,由于以往政策的不完善、低效和无效的开发方式,川西的林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需求为解决以上问题,改善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应积极推进川西林盘规划建设。
因此,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得到关注。
1.恢复生态森林是川西林盘最为珍贵的自然资源。
因此,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是川西林盘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应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科学的林业管理模式和修复措施,促进林地的采伐与恢复平衡,形成一条自然的循环发展的生态链,保护和维护当地森林资源。
2.旅游开发川西林盘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有很大的旅游价值。
因此,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应该充分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将当地旅游业推向更高境界。
旅游开发应该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山地风光,注重类型多样性,逐渐发展成为一派生态旅游的热点。
3.落实惠民政策川西林盘位于多山区域,交通不便,政策也相对不完善。
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人口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惠及民众的目标。
三、建议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需要围绕以上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实现旅游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发展特色经济川西林盘作为一块富有自然、文化、人文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以青山绿水为突出特色的川西之美,应该发展以旅游和生态林业为主要特色的经济模式。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公园城市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的具象,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一方面要实现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需高质量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全域的乡村振兴。
乡村地区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地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保持成都平原特有田园风光的基本空间载体,具有不可多得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更是乡村地区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川西林盘的高质量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四大模式基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发展全域旅游的需要,成都市出台了面向全市的《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利用规划(2018—2035)》,引导各区发挥其功能与资源禀赋,差异化协调发展,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城园一体”的林盘格局。
目前按功能定位将川西林盘分为四种:一是聚居和农业生产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一般位于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区或离城镇有一定距离的林盘。
以农业耕种、经济林木种植、绿色循环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为主,传统川西民居建筑保护良好,有明显的巴蜀川西风格。
数量位居第一。
二是聚居和乡村旅游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主要位于都市近郊,原有资源条件较好。
既能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为城市人群提供农产生活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需求。
数量位居第二。
三是特色产业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一般资源丰富,具有产业功能,是重要的空间服务载体和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置换、改调查研究RESEARCH协办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司法局[摘要] 川西林盘的保护与修复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重要抓手。
针对存在的原始生态绿地空间被打破、“人地比”关系冲突、建筑协调性不佳、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要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川西林盘发展,应树立林盘全域全境“守护”理念,强化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本底生态格局;坚持“新修复,显创新”的理念,对林盘建筑进行有序有机更新;强化“营产业,拓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林盘共建、共享、共治。
浅谈川西林盘改造——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
———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蔡佳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摘要: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有着不可忽略的发展意义。
本文先介绍老林盘改造中常见的问题,再以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为例,对其林盘改造的思路与建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川西传统林盘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川西林盘;林盘改造;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5-0121-01作者简介:蔡佳欢(1994-),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方向。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承载着传统古蜀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老林盘的改造势必进行,成功的改造能有效的提升林盘存在的意义。
但是,部分老林盘在改造中存在多种问题,不但没有提升林盘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景观元素与本土文化。
1老林盘改造中存在的问题1.1外来元素的入侵从当前林盘改造的设计来看,其景观的构造主要是通过传统川西元素来体现。
在目前的林盘改造中,相关人员对传统川西元素的运用不够重视,反而引入外来元素,导致林盘改造缺少相应的文化景观元素,从而造成林盘改造的不伦不类。
1.2传统元素的忽略就川西林盘而言,其主要是由宅、林、田构成,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其独有的特色,并且在整个林盘的规划中,每个区域都应该拥有其独有的传统景观元素,比如传统川西建筑元素、大田景观元素、沟渠湿地景观元素,但很多林盘在改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景观元素。
比如新建砖混建筑、钢构建筑,与林盘氛围格格不入。
1.3元素色彩设置的不合理在传统川西林盘中,色彩是相当沉静的,深灰色小青瓦搭配白墙或者灰墙,背景掩映川西林盘房前屋后种植的竹林翠色,林、田、宅的色彩各自独立,却又相辅相成,能很好的体现出川西林盘特有的景观特点。
但在部分林盘改造中,色彩的运用与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耐火钢材料景观小品,其锈红色与周围的颜色形成冲突,不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破坏林盘景观的和谐性。
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研究
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研究作者:招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年第09期摘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对成都二圈层(第二绕城)周边,即郫都区走马河和三道堰以及附近村落的持续调研,剖析其空间格局的生态功能与特点,分析林盘斑块结构与异质性的关联,提出维持川西林盘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低影响开发;景观保护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项目“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模式研究——以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为例”(JGYQ2023032)研究成果。
川西林盘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基础,由田、林、路、渠、宅构成的聚居村落形态。
其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的适应结晶,是农耕生态系统中保持各环境因子良性循环生发、生态多样性、生息共生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城市高度集约式的发展,郊区、乡村人地关系急剧转变,土地日益集约化使用,传统农业开始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居住用地向新型社区集中。
同时,大规模的、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迅速冲击传统的农业生态体系,使得川西林盘面临着逐渐荒弃、拆除到最终消失的威胁,人居环境也将进一步丧失其生态机能,进入衰退循环。
据统计,2003年,成都城内有林盘共计11 000多个。
至2013年,剩8 000多个,其中,居住家庭在10户以上的林盘不足900个。
目前,成都市区正在向南二圈层快速扩展。
在城市规划中,林盘都被纳入土地整理的范围,那么如何处理城市扩张与耕地保留之间的矛盾,促使农耕生态环境各系统持续发挥效用,探索非此消彼长的城乡生态环境并行发展策略,建立能提升生态用地价值的景观实现机制,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林盘简介及功能(一)林盘简介林盘聚落单元与村落、场镇、区域县市、中心城市按规划层级分布,其产生与发展有四个前提条件:第一,盆地自然地貌与农田灌溉水系的生境条件;第二,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第三,小面积单元模数的耕地配置;第四,一个时期持续的演化过程。
论川西乡村建设中的林盘保护与整治规划
城市旅游规划2013年07月下半月刊一、研究背景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传统的散居型村落空间正不断受到侵蚀,作为蜀文化空间载体的川西农居聚落——川西林盘也面临着日渐衰败消失的局面,同时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成都市农村住房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在聚居点重建规划中,我们必须对川西林盘文化、生态、景观加以审视、思索,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域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川西林盘景观特色资源,注重突显川西农居风貌特色。
二、川西林盘现状(一)川西林盘概念及价值川西林盘是一个传统的和地域性的概念,笔者认为,川西林盘是指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川西一带农民为了方便耕种,以大约10户为群体在农田中央建造房屋,形成了乡村院落,这些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个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院、林、田以及构成川西林盘的其他各要素在精神上由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共同构成点(院落林地)——线(河流道路)——面(农田耕地)一个密不可分的完整形态。
川西林盘的生活式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它依托反复利用土地又不伤害生态。
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充分吸收川西平原历史文脉、文化渊源、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后,创造出的建筑形态。
它随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川西林盘包含着蜀人对天、地、人的认识。
川西林盘它以其浓厚的地域性、艺术性与城市民居形成强烈对比,又以其古老性、历史价值与现代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对城市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川西林盘的旅游价值日显重要。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川西林盘,不仅能开发为旅游者观游览的场所,而且还可以开发成旅游者膳宿和游憩的地方。
(二)川西林盘现状及困境据统计,成都市川西林盘分布范围广(面积9482km2),现有大小川西林盘共14.11万个,川西林盘总面积67679.87公顷,川西林盘内居住人口449.03万人,占全市域总人口41.50%,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7.09%;川西林盘人均占地面积150㎡。
川西林盘聚落规划探索及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i n d u s t r i a l l a y o u t , t h e p a t t e r n o f o v e r a l l p l a n n i n g ,s p a c e e n v i r o n me n t , 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s t y l e a n d d e s i g n a n d s o o n ,e x p l o r i n g t h e wa y o f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e t t l e me n t p a t t e r n a n d ma i n t e n a n c e o f r e g i o n a l
a d j u s t me n t a n d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c u r r e n t l y , L i n p a n s e t t l e me n t i s f a c i n g a d j u s t me n t a n d u p d a t i n g . T a k i n g
作者简介 : 王 峰z ( 1 9 8 1 - ) , 女. 汉 族 河南唐河人, 讲 师. 硕士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注 册 城市规 划师. 研究方 向为城市规 划与区域规 划j
共享田园模式下川西林盘营造——以郫都区某林盘为例
共享田园模式下川西林盘营造———以郫都区某林盘为例陈美燕(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地方都在积极地探索,林盘作为川西地区独特的农耕水利文化的载体,同样响应着这一战略的号召。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共享当之无愧是时代趋势。
讨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林盘保护与发展中,在共享田园模式为主导下川西林盘的营造,为之后林盘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林盘;乡村振兴;共享田园模式包含产业共享、环境共享、利益共享,农民可以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统一种植农作物,融入物联网智能,形成统一标准化系统,参与农场的管理;分享农场的经营成果。
城市家庭能够借助会员的方式进驻农场,享用农场安全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等资源。
2.2共享平台与保障共享田园是政府平台、村集体、合作社等与振兴公司合作引进一些产业公司、社会投资者、消费者从而实现农地共享、房屋共享、农具共享、林盘共享、建设用地共享的一种新模式。
是由振兴公司提供开发资金,集体提供土地,合作成立公司负责本项目的开发建设,采取三权分置,带动集体发展,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资产,增加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实现“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消费变投资”,以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富。
3林盘改造误区这些年来,林盘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开展,面临着数量减少、破坏废弃和空心化等困境。
在乡村建设中,各地方逐步认识到林盘资源的重要性,借助相关政策与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建设活动。
成功的改造能提升林盘存在的意义,但是部分传统林盘在改造中存在多种问题,不仅没有提升林盘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景观元素和本土文化。
在林盘的更新中,不恰当的保护也是一种破坏,除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要做到对生活行为习惯的保留,不能简单粗暴地拆毁林盘,又以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来产出一批居住的机器。
川西林盘的衰败原因与保护建议
川西林盘的衰败原因与保护建议作者:杨晓艺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6期【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林盘内部功能的欠缺,林盘居住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林盘衰退和消失的主要因素。
应从林盘三圈层视角出发,保护好林盘完整形态、生态环境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挖掘和赋予林盘特定生活聚落形态的独特理念,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林盘的利用和开发做好准备。
【关键词】川西林盘衰败林盘功能保护对策通过都江堰岷江之水的浇灌,川西平原上的农村区域逐步形成了一两户、十户左右的乡村院落,以便于就近耕作。
纵横交错的河流、水渠及耕地,与这些院落自然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个绿岛式的农居环境生态。
茂林修竹,小桥流水,这种形态的核心就是名闻遐迩的“川西林盘”。
①它是川西特有的生活形态,是全国独有的生态聚落。
如今,这种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林盘形态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批的林盘正在逐步消失。
如何保护林盘和传承川西农耕文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解读川西林盘川西林盘的形成,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
地理环境方面,川西平原水资源丰富,农耕作物以水稻为主,易于形成由水系、农田等组成的湿地圈层。
这种湿地对于林盘有巨大的生态效应,稻田的温控效用较好,可以形成舒适的小气候。
人文因素方面,川西地区的农村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而林盘这种分散布局的形态构成,让农户可以出门就能耕种土地,方便农户从事农业生产。
文化观念方面,传统的川西民居形态根植于农耕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②在成都市农村区域现有各种规模的林盘约9万个,居住人口400多万人,总占地约59200公顷。
根据成都市相关资料,以区(市)县作为规划编制单位,在林盘调查上(对小型林盘不予统计),以10户(或20户)以上且植被环境条件较好的林盘作为入围调查对象。
经全面调查,成都市共有这种林盘7749个,居民285001户,居住人口97.90万人,总占地面积15985.9公顷,总建筑面积4062.34万平方米。
川西林盘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川西林盘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川西林盘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
近年来,川西林盘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川西林盘的发展现状,并尝试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川西林盘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方面,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如雅砻江大峡谷、稻城亚丁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壮丽的景观不仅提供了观光活动的机会,也为生态旅游开辟了新的领域。
另一方面,川西林盘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交通便利度也有所提高。
各地的酒店、民宿等旅游设施逐渐增多,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
然而,川西林盘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由于自然资源的丰富,游客的数量不断增加,过度开发的问题逐渐显现。
有些景区已经出现了过度拥挤、环境破坏等问题。
此外,川西林盘的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些旅游项目带来了经济收益,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川西林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加强规划和管理。
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开发范围和限制条件,确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共同保护川西林盘的生态环境。
此外,推动旅游业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增加就地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全区域的共同发展。
未来,川西林盘的发展趋势预计将继续朝着生态旅游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川西林盘作为一个拥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具备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保护好生态环境,开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将为川西林盘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旅游也将成为川西林盘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电子导游、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游客可以以更便捷、丰富的方式了解川西林盘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浅析川西林盘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浅析川西林盘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摘要: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上一种典型的传统聚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集生产、娱乐、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建筑形式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
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川西林盘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干预,林盘景观生态的保护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难推进。
本文探讨了如何缓解对川西林盘环境日益严重的衰减,这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林盘聚落的资源,而且可以促进林盘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林盘聚落保护与发展战略,为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川西林盘;聚落;保护;发展川西林盘主要是指川西平原及周围丘陵地区独特的空间居住形式。
它起源于古代蜀国文明时期,在漫长的移民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形式。
其主要构成为竹林,竹林周围是宅、田、水等组成元素,林盘和林盘之间是一个分散的布局,是独居特色的自然村落。
当前,社会对于传统聚落保护的经验普遍缺乏,缺乏生态科学保护概念,并且阻碍了发展思路。
新农村社区的城市化趋势正在加速,随着川西地区林盘资源建设性破坏的扩大,林盘资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林盘的空间形态不同于现代工业发展空间的条件和需求,当地居民住宅的保护和发展力量不够。
在传统民间文化的影响下,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农村聚落的保护力度和发展方向令人担忧。
1川西林盘的现状与特征成都市川西林盘通常沿水系呈发散状分布,根据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数据了解到,现有大小林盘共 14.11万个,林盘总面积6.78万公顷,林盘内居住人口444.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09%,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6.67%;林盘人均占地面积155㎡。
成都市林盘聚落保护规划区林盘密度为15个/k㎡。
2川西林盘聚落保护的整体现状近年来,川西林盘聚落的保护从整体上看,川西林盘这个独具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乡村聚落,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城乡协调深入发展的影响,川西林盘的空间分布和聚落方式受到很大影响,其保护和延续的难度很大。
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进展、挑战与突破选择
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进展、挑战与突破选择作者:张耀文卿明梁郭晓鸣来源:《中国西部》2022年第01期[摘要]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且集生产、生活和景观等价值于一体的农村人居环境形态。
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实践经验,但也面临着资源细小零碎、基础设施普遍薄弱、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能力不足等带来的现实挑战,以及建筑风貌管控力度不足、土地和人才要素保障不够、农民利益存在受损风险、政策支持效果仍需提升等突出障碍。
进一步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需要采取创新林盘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撬动多元投资以破解林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题、建立集体经济与林盘开发的共进机制、建立林盘风貌有效管控的监督激励机制、强化土地供给保障、构建林盘开发中优质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相关政策支持效果等措施。
[关键词]川西林盘;林盘经济;集体经济;林盘风貌;多元主体[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94(2022)01-0056-10[作者]张耀文博士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34卿明梁硕士研究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成都610072郭晓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610072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聚落形式,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人居环境形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川西林盘不断超越其作为居住形态的本来价值内涵,其产业、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不断拓展,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持续凸显1-”。
但同时,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仍然面临着资源细碎分散、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带来的现实挑战,以及主体参与、推进机制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突出障碍,从而导致林盘经济发展潜力难以充分挖掘。
因此,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需瞄准重点方向和关键环节,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实现更大突破。
扭转川西林盘的消减状态,重塑川西林盘的美丽颜值,植入川西林盘的多元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川西林盘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探索
川西林盘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探索林盘风貌是川西的特有的一种乡村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温江区川西林盘的研究,分析其内在肌理及人文特点,在保护好川西林盘特有的生态人文风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统筹推进,有序引导资本下乡,提出一系列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资本下乡路径探索。
标签:林盘;保护;开发利用1、川西林盘现状林盘是四川盆地特有的一种人文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富含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以及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背景下的现有林盘地(主要是宅基地)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上,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浪费严重当前,农村宅基地闲置是我国土地资源浪费最严重的领域之一。
占国土面积的0.4%城镇建成区(约3.84万平方公里),居住了全国近61%的人口(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而占国土面积的1.75%(约16.8万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仅居住人口了全国39%的人口,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城镇的6.84倍。
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全区农村人均宅基地建设面积约161平方米,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90平方米,农村为城市的1.78倍。
如果考虑约2/3的农村户口在城区居住的情况,实际可达到5.36倍。
据我国城市化进程资料分析显示,今后20年全国每年将有1200万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一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
1.2利用率低城市的土地能给市民带来巨量的财富,而农村的土地每年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不足3%。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宅基地闲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关联性,地区越贫困,农村人口外流的越多,宅基地闲置的比例越高。
就区域内部而言,农村越是偏远、条件差、发展不充分,外出务工人员就越多,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增加,农村宅基地闲置比例曾高,闲置面积曾大。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川西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川西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盘区域在这一趋势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动林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
一、区域现状与问题林盘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中,林盘区域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供水、电力等方面存在短板。
其次,生态保护意识不强,部分地区存在乱砍滥伐、过度开发等问题。
再者,旅游发展尚未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缺乏特色和品牌,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规划目标1.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为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支持。
2.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加强对林盘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
3.培育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充分利用林盘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4.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林盘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三、规划策略与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对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林盘地区的基础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促进产业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控制乱砍滥伐行为,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力度,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推动旅游业发展。
通过挖掘林盘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高游客体验。
4.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林盘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鼓励发展旅游业、农业、生态产业等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生态引领 崇州特色林盘书写“西控”答卷
生态引领崇州特色林盘书写“西控”答卷作者:暂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20年第9期本刊记者潘兴扬“四山一水五分田”,是四川省崇州市独有的地理格局,也是其价值所在。
2017年,成都提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策略,其中“西控”战略将通过控制开发强度、产业门类、生态红线等方式实现整个区域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
“西控”区域总面积约为7185平方公里,位于成都正西方向的崇州市正当其中。
“西控”实施三年多的时间里,崇州市以绿色、生态为本底,用特色林盘助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成绩,交出了成都“西控”生态发展的高分答卷。
枇杷茶的千年复兴7月2日,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位于主场馆核心区域的崇州展馆以当地特色的竹编工艺布展,在整个场馆内独树一帜。
作为茶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崇州市于开幕当天正式启动崇州枇杷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
崇州市副市长郑文学介绍,枇杷茶的茶种属于中国珍稀原生茶种,而制作工艺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枇杷茶不仅是崇州珍贵的生态财富,更是成都鲜活的“山林味道”。
因茶树叶片肥大、形似枇杷叶而得名的枇杷茶,只原产于崇州文井江流域的山地。
早在宋朝,龙门山脉一带的枇杷茶就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龙门贡茶”之誉流传甚广。
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崇州枇杷茶色泽红润、香气浓郁、味道甘甜,特色鲜明且适合养生健康。
而随着崇州全域旅游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散落在山林中的千年古茶树得到了有效保护。
依托这些资源,崇州开发的一系列枇杷茶品类,成为崇州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近十年来,通过崇州市政府重视、打造和民间力量的强大支撑,枇杷茶经历了从本地土茶到高端精品茶的华丽蜕变。
7月末,《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崇州。
正是多雨的时节,伴着煮茶沸水“咕噜咕噜”的翻滚声,竹里牧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艳向记者讲起了枇杷茶的故事。
崇州枇杷茶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坎坷。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川西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近年来川西地区的林业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林盘规划和建设的工作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开发和利用好林业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制定完善的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尤为重要。
一、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的必要性1、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川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保护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川西地区的林业资源是全国公认的重要生态屏障,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资源。
制定完善的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川西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重要区域。
林盘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优质的旅游景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等,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3、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制定完善的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可以保护重要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更好地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二、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原则1、生态优先生态是川西地区最重要的资源,是川西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制定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的首要原则就是生态优先。
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确保林盘规划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
2、产业优化林盘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必须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产业和经济发展布局,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政策引领川西地区的规划建设工作需要政策引领。
政府应该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为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一、引言川西林盘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一片地势高峻、山峦起伏的地区,其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其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机遇。
本文旨在针对川西林盘的规划建设,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二、背景分析1.地理环境川西林盘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势复杂,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自然爱好者。
2.生态保护需求川西林盘作为一个生态脆弱区域,需要保护好其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带来的环境破坏。
3.经济发展需求川西林盘作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区域,也需要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规划建设方案1.生态保护区划划分根据川西林盘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划分不同级别的生态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重点保护区域应设立严格的管控措施,限制游客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2.生态旅游区建设在生态保护区划划定的范围内,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旅游区,强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以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设符合环境友好型的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便利的旅游服务,同时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3.基础设施建设川西林盘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道路、桥梁的质量和数量,以便更好地连接不同区域和服务旅游业。
同时,要提供适当的电力、水资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支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4.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川西林盘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潜力发展现代农业。
应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田灌溉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生态补偿与环境保护在进行川西林盘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对开发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补偿和修复,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川西林盘地处四川西部,是一个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必要制定一份完善的规划建设方案。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川西林盘地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注重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如生态旅游、环保科技等。
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化和农民生活持续改善,保障农民的收益。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1.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给予补偿,如生态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转向生态农业。
2. 加强水土保持川西林盘地区地势起伏,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因此,在规划建设中,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修建梯田、植被覆盖、建设山塘等手段,有效防止土壤流失,保持整个地区的土壤肥沃和生态平衡。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川西林盘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著名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修缮老旧建筑,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严格限制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占用。
建立文物保护专门机构,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和力度。
2. 开展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加强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开设文物鉴赏课程,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的讲座和培训。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发展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川西林盘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需要加大投资,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 发展交通网络川西林盘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规划新建公路和铁路,加强对山区交通的投入。
同时,发展绿色交通,如电动车、自行车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而言之,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应该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为主旨,兼顾文化遗产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将川西林盘打造成生态优美、经济繁荣、文化传承的地区,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川西林盘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川西林盘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摘要:乡村振兴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乡村的建筑建造不仅是单纯的发展问题,更是在乡村寻找可持续的过程,素雅精巧的川西传统建筑是川西林盘文化的重要组成。
发展川西传统建筑,是一种传承,确定好川西民居风貌为基调,从传统川西建筑中获取必要的要素,融入其中,体现地域特征是川西现代建筑的建造使命。
关键词:乡村振兴;川西林盘;传统建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的开始关注到乡村的发展上,乡村振兴工程逐渐迎来了井喷时期,成都的乡村振兴也走上了正轨。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这不仅是单纯的发展问题,更是在乡村寻找可持续的过程[1]。
城乡一体化使得传统的村落空间正不断受到侵蚀,而基于成都特殊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承载了巴蜀文化、承载了成都历史变迁记忆的农村聚落,由乡村农家建筑群与周边的田地、竹林、树木、河流等形成的川西林盘的保护和修复也是成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
1川西传统建筑1.1川西传统建筑与川西林盘川西传统建筑可分为传统川西建筑与客家川西传统建筑,客家建筑注重防御与公共安全,没有与林盘有效结合的意识,因此川西林盘中的建筑一般是指传统川西民居建筑[2]。
因为地方天气晴朗的时候少、阴雨天多的环境,古蜀人通过对冲积平原与河流的有效利用打造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建筑也是素雅自然居多,而竹林环绕、流水潺潺、沃野千里的乡村景观与休闲人文环境融合之后则形成了区别于庄重华丽的北方园林、精致绝伦的南方园林、求实兼蓄与精巧秀丽并重的岭南园林不同的川西林盘。
1.2川西林盘中的建筑特征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川西传统建筑形成了其独特的特征。
传统建筑整体尺度上遵循的是“亲人”的原则,整体造型轻盈精巧,长宽和高度都以满足人的基本活动需求进行建设,大多数以一二层为主;建筑的空间布局也是随自然环境有机排列,虽然大体上有一字型、三合院、四合院等,但在聚落的组成上还是没有什么规律的,因地制宜、丰富多变;风貌上以“青瓦长出檐,穿斗粉白墙,宅前敞院坝、四周立檐廊,门窗多木作、竹泥来护墙”[2]为基本要点,遵循的是“自然之道、天人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林盘产业开发的分析
作者:王林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摘要:林盘是川西平原农村的重要组成,是川西特有风貌,蕴含着独特功能和价值。
对其进行产业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手段。
文章在成都市对林盘开发利用划分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林盘的功能和价值,对林盘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思路。
关键词:林盘产业林盘功能
一、林盘的功能及价值
“林盘”是川西农村居民的一种聚居方式,它通常是以姓氏(宗族)为聚居单位,呈一种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属于典型的自然村落。
林盘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属于复合性农村居住风貌,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它既是农民家庭生活空间,又是农副产业生产经营园地,还是邻里社会和乡风文明传承的载体以及生态保育和环境净化的单元,同时具有深厚的生态价值、居住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成都市林盘保护开发对林盘类型的划分
成都市在对林盘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提出林盘的五种保护开发类型——农耕型、农家旅游型、特殊产业型、生态型和新型聚居点林盘。
农耕型林盘。
分为现代农业观光型和生产型,以农业生产为主,林盘植被及房屋应与广阔的农田协调,保护传统川西民居型建筑,充分体现植被的生机盎然,使其成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可供人们从事农业观光和考察。
农家旅游型林盘。
多位于城市近郊区,依托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环境和交通优势发展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既要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要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
林盘的保护性建设应满足乡村旅店和农家旅游的需要。
特殊产业型林盘。
主要利用和发展已有的传统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水果、庭院经济、家畜养殖等特殊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分为经济林果型和家畜养殖型。
新型聚居点林盘。
其特点是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都比较远,居住对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离新型社区较远的集中安置户,这类林盘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设而成,应吸取传统林盘的经验,注重环境景观形态的培育,既要满足现代人们居住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顾有利于从事乡村旅游业得开发。
生态型林盘。
其基本功能是维护成都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培育植被,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盘不以居住为目的,可利用生态林地进行适当地景观及设施改造,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为人们休闲度假提供一个好场所。
三、林盘产业开发思路
1.整合资源,深度挖掘林盘经济价值
这是进行林盘产业开发的指导。
林盘的功能多样,价值丰富。
但是传统林盘价值主要以居住价值为主,各价值缺乏有效整合,经济价值开发不充分,林盘居民主要是靠传统的农业和简单的副业生产获取经济收益。
只有充分发挥林盘的多重功能,有效整合林盘的资源,不断提升林盘的经济价值,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2.拓展林盘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产业价值增值
传统林盘的产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附带少量的家庭副业生产,这种发展模式,大多带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商品化和市场化特征不明显,因而经济效益低下。
从产业理论以及目前的实践和探索来看,林盘产业的发展可概括为三种形态: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2.1特色农业。
林盘特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林盘的生态资源,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改变种植养殖品种,增加农业附加价值的一种特色经济形式,包括特色种养和经济林果业。
一是在已经具备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的聚居型林盘,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适宜小型化生产的庭院经济、设施农业、反季节蔬菜;二是在一些林地比例大的大中型林盘,通过调整和改良林木品种,开展经济林木如花卉苗木、水果的种植以及林木加工。
2.2农副产品加工业。
林盘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指利用林盘的农业及竹林资源,在林盘内进行的小规模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形式。
原料自取,就地生产是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副产品加工的最突出的特点。
一是利用竹林资源发展家庭手工业,如竹编手工艺品;二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家庭作坊式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生态有机食品,如石磨豆腐,凉粉等。
2.3生态旅游业。
林盘生态旅游业,是以林盘的人居价值为基础,以林盘“天人合一”的生态内涵为特色,以及林盘的美学价值、地域人文价值为依托的,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现代服务业。
林盘生态旅游有效地拓展了林盘经济发展空间,最大化地实现了林盘产业的价值增值,成为目前林盘产业发展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形式。
目前,林盘生态旅游业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主题:乡村旅店、农家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和健身养身。
乡村旅店和农家乐是目前林盘生态旅游业最主要的形式。
主要是利用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交通优势,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和特色饮食以及林盘乡土民俗文化体验等“吃住玩乐”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农业观光和农事体验主要是结合现代农业生产,满足生态旅游参与者体验农耕文化的需要的旅游形式。
农业观光主要有花卉苗木、特色果蔬、特色养殖观光以及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事体验是指以体验农事技艺为主的田园体验租赁。
健身养生主要是通过提升林盘的生态价值,或依托特色产业(如中药材)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
目前,成都市及其周边区(县)在发展林盘生态旅游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温江区的“鱼凫田园”林盘酒店及永盛镇的林盘集市、新津兴义镇的林盘农耕文化体验园。
3.因地制宜,综合开发
林盘的产业发展应在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容许的范围内,实行综合开发。
首先林盘各产业间的关系,为我们对林盘进行综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统一植根于川西特有的农耕文明之中。
农业可以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加工原料,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生态旅游业提供了旅游资源。
其次,成都市在林盘的保护和开发中,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案例。
五种保护开发类型林盘的产业发展遵循了综合开发的原则,主次分明,特色突出。
如农耕型和特殊产业型林盘的经济开发以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农家旅游型、新型聚居点、生态型林盘的经济开发主要是发展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蔡小于:《农村传统民居价值探析—以川西林盘为例》,理论与改革,2009.04.
[2]郑建刚、朱鸿伟:《关于对川西农村林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文化建设,2008.03.
[3]郑婧:《论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山西建筑,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