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的衰败原因与保护建议

合集下载

延续古蜀乡愁-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

延续古蜀乡愁-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
蔫保 护与 更新 、沃日 士司官寨 维修 与重建 等
1 ”林 盘 ” 的 由 来
“川西林盘 ”亦称 “林盘 ” ,蜀语也 ,乃 溪畔农舍 、竹树 盘绕之地 。1 6O0多年前东 晋常璩撰写 的 《华阳国志 》对 四川腹地成都平
原 的定义是
“水旱从人 ,不知 饥馑 ,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 也” ..川人 自古蜀便在这 片都江堰滋润 的平坦 、
逸和朴素淡雅 的色彩 (图6) 布局采用因地制宜 、顺应地形地貌 靠 山面水 、错 落有致 的原则 ,I5妙地 、
使建筑掩映在青 山绿水竹丛 间,与环境 自然融 合 、林 盘聚落中 “一”字形 、
“L’’形 民 居 以 竹 林 、树 木 为
(花 溪 源
)位 于都江堰市 蒲 阳镇 西北 ,地处 龙门 山脉 延伸带 的丘陵 。

“5.12汶 川 埘
震”后原 址重建 的第一 个示范 点 ..新 建村庄保 持 了原来川 西民居 的风格 ,
依 山傍 水 、 灰 瓦 白 墙 、翠
环绕 .还 因地 制宜地建立 了折耳根绿色蔬菜产业化基地和 山村农家 乐旅游项 目 (图3~5)
扇形冲积 平原和周边起伏
的丘 陵上从容地 引水耕 田、修房 建院 、种竹栽 树 ,这里形成河 水环绕的 自然农耕村庄 ,成 都方言称为 “林盘 ” 这种散 布于水系密布 田
野 的绿 岛般 的古 蜀人居聚落在 中国是独一无二 的 ,其虽 由人作但 又宛 白天成 的特征体现 了古 蜀文 明 “道 法自然” ‘‘天 人 合 一 ,’的 朴 素 、
整 治 、改 造 河 道 , 形 成 特 色 林
盘景 观c在 乡居规 划设计 中 ,对 以木质穿斗结 构 、小青瓦坡屋 顶 、
三合或 L形 布局 为特征的传统 川西民

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乡村和城镇典型例题

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乡村和城镇典型例题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乡村和城镇典型例题选择题1、在成都平原一望无际的水田间,有众多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川西林盘(下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传统村落逐渐被提上日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推测川西林盘形成散居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A.地形B.交通C.河流D.土壤(2)川西林盘从内到外依次为院落、高大乔木和竹、农田,其中高大乔木和竹的主要作用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创造价值,改善生活C.净化水质,改良用水D.夏季遮阴,冬季挡风(3)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传统村落逐渐被提上日程的原因()A.人口急剧增加B.城市化的推进C.农村土地流转D.树木遭受破坏答案:CDB【提示】城乡区位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城市化的利弊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读图可知,该地区河渠密布,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形成散居的林盘。

故选C。

(2)由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从内到外依次为院落、高大乔木和竹、农田。

高大乔木和竹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改良用水,但这些都不是主要作用,AC错。

与创造价值,改善生活关系较小,B错。

林木夏季遮阴,冬季挡风,使居住条件更舒适,D对。

故选D。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发展,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落逐渐被城市包围,建筑物进行了拆迁改造,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传统村落逐渐被提上日程。

故选B。

2、“卧城”一般指以居住为主要职能的卫星城,也称“睡城”,其特点是与母城距离较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城内居民大多是母城的通勤职工,每天沿交通线作钟摆式流动。

进入林盘的距离:川西平原传统乡村的特点

进入林盘的距离:川西平原传统乡村的特点

进入林盘的距离:川西平原传统乡村的特点摘要:中国乡村研究一直以来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理解与探索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之一,施坚雅恰是在成都东南的乡村提出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市场体系理论,他本人表示四川不是典型的农村,有一种不同的生态与生产的安排方式,当地只有市镇和分散居住的人们,[1]也就是林盘。

但林盘与村落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的特性又是什么?本文将通过笔者的田野经历并结合历史资料来探讨林盘的实质与它的诸多地方性特点。

关键词:乡村研究;川西林盘;社会组织;一、田野点介绍笔者调研的田野点在崇州市廖家镇廖场村。

崇州市,古称蜀州,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当地多数人现仍然称它为崇庆县,因为它在1994年才撤县设市。

崇庆行政区划宋代以前已无从稽考,元代和明代仅可查到一些乡镇名称。

清初将崇庆划为4乡1区,其中廖家场属于北丰乡,之后各种变动,1958年建立了廖家人民公社,61年划分为11个生产大队,1981年划分为12个生产大队。

即便1983年建立村民委员会,撤生产队更名村民小组,但直至今日四十岁以上的廖家人仍然习惯用大队来定位自己所属的位置。

[2]廖场村和廖家场位于廖场镇的中心地带,所谓“场”,不是具体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于历史上聚在这里买卖东西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贸易、娱乐、文化区域。

笔者入住的旅店,就是场镇板鸭店老板自家的屋子,夫妻开店三十来年,一楼卖板鸭及各种卤味,二楼三楼用做旅店,三楼自住。

起初被老板娘告知“很多老人不愿意跟外人聊天”时,并未放在心上,以为信息化、短视频、网络发展如此发达的现在,即便是农村,也不会太闭塞,没想到不久后就碰壁了——即便是住进了廖家场镇,依然进不去林盘。

二、场镇与林盘的距离廖家场是由廖兴西街,龙岗路,金阳路及几条无名小路汇聚的中心。

场镇上应有尽有,超市、粮油店、水果店、服装店、饭店、医院、茶馆、快递站……有点类似于城市中的“市中心”,大家可以在这里就医、买卖、取钱、娱乐,摆龙门阵,[3]看热闹,村委会和市政府都离场镇中心步行五分钟的路程。

传统聚落文化的试题探究----以川西林盘为例

传统聚落文化的试题探究----以川西林盘为例

传统聚落文化的试题探究 ---- 以川西林盘为例黄婷慧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 832000一、命题意图:试题以四川省成都地区典型的原生态居住模式——川西林盘为背景材料,考察了地质作用、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传统农业文化的衰落与新时代发展等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

试题设问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注重探究能力考核,较好的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二、原创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试题材料一川西林盘指在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

随田散居是其最适用居住方式,林盘之间以田为界,农业耕作上分散劳作为主,经济有效。

左图为成都平原的地形图,右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图材料二近年来,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住户也大幅减少,许多传统林盘成为空心林盘。

2018 年起成都市“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至 2022 年将完成1000 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护,致力将林盘打造成四川省又一旅游名片。

下图为成都市林盘和特色镇规划设计方案(图源自红星新闻)1.2.试从地质作用分析成都平原形成的原因?(4 分)1.2.简析成都平原内部形成随田散居方式的原因?(6 分)1.2.试推测传统林盘快速减少的原因?(6 分)1.2.作为新的旅游名片,简析不同林盘可采取的旅游特色功能模式(6 分)三、参考答案:1.2.内力作用使岩块断裂下陷,后经河流冲积形成。

1.2.河流水系发达、水源充足;河网密布、不适合发展大规模团块状聚落;土地湿软不利天健长距离运输生产工具;夏季气候湿热历史上、散居便于通风散热;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3.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新修住房破坏林盘结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挤压林盘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流失严重;生活习俗的改变。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公园城市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的具象,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一方面要实现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需高质量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全域的乡村振兴。

乡村地区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地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保持成都平原特有田园风光的基本空间载体,具有不可多得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更是乡村地区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川西林盘的高质量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四大模式基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发展全域旅游的需要,成都市出台了面向全市的《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利用规划(2018—2035)》,引导各区发挥其功能与资源禀赋,差异化协调发展,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城园一体”的林盘格局。

目前按功能定位将川西林盘分为四种:一是聚居和农业生产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一般位于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区或离城镇有一定距离的林盘。

以农业耕种、经济林木种植、绿色循环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为主,传统川西民居建筑保护良好,有明显的巴蜀川西风格。

数量位居第一。

二是聚居和乡村旅游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主要位于都市近郊,原有资源条件较好。

既能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为城市人群提供农产生活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需求。

数量位居第二。

三是特色产业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一般资源丰富,具有产业功能,是重要的空间服务载体和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置换、改调查研究RESEARCH协办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司法局[摘要] 川西林盘的保护与修复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重要抓手。

针对存在的原始生态绿地空间被打破、“人地比”关系冲突、建筑协调性不佳、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要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川西林盘发展,应树立林盘全域全境“守护”理念,强化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本底生态格局;坚持“新修复,显创新”的理念,对林盘建筑进行有序有机更新;强化“营产业,拓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林盘共建、共享、共治。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 “川西民居”的困境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 “川西民居”的困境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川西民居,不仅仅是传承川西平原地域文化的实质性载体,更是千百年来这一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磨合,由历史“优选”出来的最优居住形态。

上图为四川崇州元通古镇。

下图为古镇转角楼局部。

资料图片可是,在调查川西民居生存现状的时候,得到了一组这样的数据:拥有3000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城区内超过100年以上的古民居竟不到30座;整个成都平原地区,保存传统川西风格和建筑技艺的民居不超过1000处。

传统川西民居是否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古民居是不是成了城市化发展的“绊脚石”?传统民居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川西民居”算不算建筑流派?“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作家梁实秋在散文《雅居》中对四川民居的描述,可能构成了许多人对四川民居的第一印像。

的确,对“雅”的追求,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色。

川西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一正两偏”,即中间是正房,两边是偏房,呈“凹”字型,在房前屋后一般会种植一圈竹子或有一片菜地、稻田,由于川西地区的乡间一般不打水井,所以离房子不远总有一条水渠。

四川人把这样的居住形态叫做“林盘”。

开篇所说的不超过1000处的保存有传统川西风格和建筑技艺的民居形式,就指的是“林盘”。

袁庭栋是著名的巴蜀文化学者,同时也是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的顾问,年逾7旬的他对巴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四川地区的传统建筑颇有研究。

他曾历时五年,在没有任何资金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调查走访完成了《成都街巷志》,引起极大轰动。

“事实上,川西民居的叫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袁庭栋说。

袁庭栋介绍,事实上,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整个西南汉族地区大同小异,这同四川的移民历史有很大关系。

以文化主题为导向的川西林盘保护发展模式——以成都市双流区陈家水碾林盘保护为例

以文化主题为导向的川西林盘保护发展模式——以成都市双流区陈家水碾林盘保护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54XIANGCUN KEJI2019年12月(上)以文化主题为导向的川西林盘保护发展模式——以成都市双流区陈家水碾林盘保护为例谭林陈岚(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城市化冲击下,保护川西林盘迫在眉睫。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围绕地域文化、川西林盘内涵特征、乡村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文化主题为导向,梳理相关产品体系,挖掘林盘文化的乡土特色与人文价值,从竹文化、水碾文化和林盘文化等角度入手,探索乡村发展和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川西林盘保护中实现文化回归的举措。

[关键词]川西林盘;乡村振兴;乡村规划;文化回归[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9)34-54-21川西林盘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以林、水、宅、田为主要元素的乡村居住、生活空间形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川西田园风光,同时承载着传统的川西农耕文明。

反观近几年林盘的发展历程,问题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在日益突出的拆并现象和同质化发展。

受土地整理政策影响,许多林盘聚居点涉及村落整合与搬迁,本地村民就近进城务工,原居民点跟随迁移,导致林盘或被废弃或被拆除,村庄继而出现空心化;在建筑风格、外观等方面照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对现代科技与技术手段不加筛选,村民凭借自身喜好搭配建筑色彩,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居住模式,川西林盘原有的空间形态与意境遭到破坏,也使得乡村逐渐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的、本真的大地田园风光和文化底蕴;村落面貌与文化千差万别,很多林盘在发展中未能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实际,“对症下药”,导致本土文化缺失,丢掉自身特色。

2基于文化主题的修补原则与策略结合当地林盘优势资源条件,将文化植入途径总结为水碾文化、竹文化、林盘文化三大类,并参照现有产业及未来乡村发展趋势,将产业类型细分为创意型、博览型、教育型等5种类型,以打造文化氛围浓厚、景观类型丰富的林盘景观,为林盘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1]。

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研究

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研究

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研究作者:招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年第09期摘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对成都二圈层(第二绕城)周边,即郫都区走马河和三道堰以及附近村落的持续调研,剖析其空间格局的生态功能与特点,分析林盘斑块结构与异质性的关联,提出维持川西林盘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低影响开发;景观保护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项目“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模式研究——以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为例”(JGYQ2023032)研究成果。

川西林盘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基础,由田、林、路、渠、宅构成的聚居村落形态。

其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的适应结晶,是农耕生态系统中保持各环境因子良性循环生发、生态多样性、生息共生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城市高度集约式的发展,郊区、乡村人地关系急剧转变,土地日益集约化使用,传统农业开始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居住用地向新型社区集中。

同时,大规模的、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迅速冲击传统的农业生态体系,使得川西林盘面临着逐渐荒弃、拆除到最终消失的威胁,人居环境也将进一步丧失其生态机能,进入衰退循环。

据统计,2003年,成都城内有林盘共计11 000多个。

至2013年,剩8 000多个,其中,居住家庭在10户以上的林盘不足900个。

目前,成都市区正在向南二圈层快速扩展。

在城市规划中,林盘都被纳入土地整理的范围,那么如何处理城市扩张与耕地保留之间的矛盾,促使农耕生态环境各系统持续发挥效用,探索非此消彼长的城乡生态环境并行发展策略,建立能提升生态用地价值的景观实现机制,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林盘简介及功能(一)林盘简介林盘聚落单元与村落、场镇、区域县市、中心城市按规划层级分布,其产生与发展有四个前提条件:第一,盆地自然地貌与农田灌溉水系的生境条件;第二,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第三,小面积单元模数的耕地配置;第四,一个时期持续的演化过程。

论川西乡村建设中的林盘保护与整治规划

论川西乡村建设中的林盘保护与整治规划

城市旅游规划2013年07月下半月刊一、研究背景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传统的散居型村落空间正不断受到侵蚀,作为蜀文化空间载体的川西农居聚落——川西林盘也面临着日渐衰败消失的局面,同时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成都市农村住房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在聚居点重建规划中,我们必须对川西林盘文化、生态、景观加以审视、思索,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域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川西林盘景观特色资源,注重突显川西农居风貌特色。

二、川西林盘现状(一)川西林盘概念及价值川西林盘是一个传统的和地域性的概念,笔者认为,川西林盘是指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川西一带农民为了方便耕种,以大约10户为群体在农田中央建造房屋,形成了乡村院落,这些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个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院、林、田以及构成川西林盘的其他各要素在精神上由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共同构成点(院落林地)——线(河流道路)——面(农田耕地)一个密不可分的完整形态。

川西林盘的生活式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它依托反复利用土地又不伤害生态。

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充分吸收川西平原历史文脉、文化渊源、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后,创造出的建筑形态。

它随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川西林盘包含着蜀人对天、地、人的认识。

川西林盘它以其浓厚的地域性、艺术性与城市民居形成强烈对比,又以其古老性、历史价值与现代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对城市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川西林盘的旅游价值日显重要。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川西林盘,不仅能开发为旅游者观游览的场所,而且还可以开发成旅游者膳宿和游憩的地方。

(二)川西林盘现状及困境据统计,成都市川西林盘分布范围广(面积9482km2),现有大小川西林盘共14.11万个,川西林盘总面积67679.87公顷,川西林盘内居住人口449.03万人,占全市域总人口41.50%,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7.09%;川西林盘人均占地面积150㎡。

基于旅游区生命周期模型的川西林盘旅游发展探究

基于旅游区生命周期模型的川西林盘旅游发展探究

基于旅游区生命周期模型的川西林盘旅游发展探究罗施贤1谢静2(1.千叶大学园艺学研究科,日本千叶县松户市271-0092/2.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的传统聚落模式,在“乡村振兴”和“林盘修复”的政策背景下,已被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保护和发展。

文章以巴特勒旅游区生命周期模型作为理论依据,将林盘的旅游发展阶段与之嵌套,发现在过去的十年间,林盘的旅游经历了“探索”“起步”和“发展”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巩固”阶段。

根据旅游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以“提升”和“创新”两种思路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川西林盘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川西林盘;现状分析;旅游区生命周期模型;可持续性旅游;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211(2020)05-0057-05川西林盘(简称“林盘”)是成都平原地区特有的传统聚落模式[1],起源于古蜀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与周边低山平坝或部分丘陵地区,被竹林、树木所围绕,犹如一个个的田间绿岛[2],故称其为“川西林盘”*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林盘的“空心化”“老龄化”和“衰败化”*从2004年至今,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川西林盘的保护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川西林盘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逐渐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单元转变为特殊的旅游单元*本文以巴特勒旅游区生命周期模型(Tourism Area Life Cycle Model)作为理论依据,将林盘的旅游发展阶段与之嵌套,认清林盘旅游发展的根本需求,对其旅游发展现状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川西林盘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1研究背景1-1成都市乡村旅游现状乡村旅游主要是以旅游休闲为目的,基于乡村的自然美景以及人文资源,在乡村聚落和郊野等区域进行的旅游形式*据统计,2019年四川全省旅游收入超过1-1万亿元*成都市作为省会,历史底蕴厚重,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是四川省的主要旅游城市*通过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至2018年间成都全市的年旅游人次从1-21亿增长到了2.43亿,旅游收入从1.01千亿元增长到3.7千亿元*而作为全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城市,成都市的乡村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从2012年至2018年间成都全市的年乡村旅游人次从0.84亿增长到了1.18亿,乡村旅游收入从0.13千亿元增长到0.39千亿元*2018年年初,《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于2022年保1000川林,着力打造100个AA级林盘景区,采用“特色小镇+林盘+产业园”“特色小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小镇+林盘+景区”三种主要的模式进行林盘打造*可以看出,当前成都市的乡村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林盘也逐渐成为当代成都乡村旅游的要部分,作旅游的地的究也非常必要*1.2现状林盘旅游,即依托于川西林盘的各类资源及周边环境所形成的地域性乡村旅游业*截至2020年3月,在中国知网能够搜索到的川西林盘文献共152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林盘中的建筑[3]、植物⑷、景观设计,5-、文化景观的持续性与解读[6]、林盘的保护和发展[7_8]*然而,有关林盘旅游方面专门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目前主要集中于旅游策略、旅游改善两大方面,如李松睿(2019)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林盘生态宜居性的评价体系和模型⑼;杨晓艺(2018)以温江“陈家桅杆”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宗祠林盘的保存现状及进行旅游开发的条件和优势[10];谢萍(2015)当城市化下川林的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川西林盘旅游开发的系列问题[11]*综上,川西林盘的研究正逐渐受到重视,并且有关林盘旅游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在当前林盘保护修复以及乡村旅游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旅游区生命周期模型旅游区生命周期的概念框架在1980年被学者巴特勒(Richard W.Butler)首次提出,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旅游目的地和地区的研究之中,比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尼亚加拉大瀑布、黄石国 家公园等,目前还没有应用于川西林盘的研究*作者简介:罗施贤,男,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观光与地区发展、观光政策谢静,女,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理论、城市绿地空间-57-2.1模型概述一般认为旅游目的地通常很脆弱,因此其承 能力和可持续的能 要 管理,旅游周期模型 下被提出,主要应用于究各类旅游 ,以了 何随着时间而产改变,针对 可能面临的 出相应的改善措施[12], 地的旅游业提供 的指弓I,帮 关部 定合理的 , 也 于投 进 的评判。

川西林盘群保护规划模式浅析——以新津县黄林盘群为例

川西林盘群保护规划模式浅析——以新津县黄林盘群为例

川西林盘群保护规划模式浅析——以新津县黄林盘群为例文韬;吴柏清;付燚【摘要】林盘是四川当地的一种农村居住生活模式,他的地理地貌形成了一个景观特色.本文通过对新津县黄林盘群现状以及保护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年(卷),期】2012(032)009【总页数】1页(P119)【关键词】林盘群;保护;规划【作者】文韬;吴柏清;付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11 林盘群概念解析1.1 林盘的定义林盘是蜀地固有的一种农村居住生活模式,同时是人类居住环境演变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它遍布于四川,其中成都平原的聚落最为典型;它是蜀地先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也是承载蜀文化与各地移民的载体;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由无数林盘构成的聚落风格,是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1.2 林盘群的概念解析林盘群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星罗棋布的林盘总称;这些林盘地理位置相近,整体风貌相似,文化特色相同,形成“山水田林环其间,星罗棋布各林盘”的空间形态和自然人文景观。

2 林盘群落保护规划背景2.1 林盘作为川西平原独有的农耕方式与生活方式相融合的农村居住形态,其主要展现为集生产、生活、景观环境为一体的地方性农村居住风貌。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及城镇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大量的林盘;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林盘生活居住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以前土地整理过程中对林盘大量铲除的方式,也破坏了大量的林盘。

传统的林盘生活生产居住模式是维持农村生态平衡的原始生态系统,坚持推进“三个集中”的过程中,积极保护林盘生态环境与景观形态,保护成都特有的川西林盘风貌刻不容缓。

2.2 从2006年开始林盘保护专项规划开始实施,但都以保护单个林盘生态环境及景观形态为主,保护规划实施过后,林盘形态得以保存,通过实践与探索发现,单个林盘保护的这种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保护实施过后林盘自身的续存能力较弱,林盘特色不突出,与周边林盘形成同质化竞争;同时各个林盘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等问题。

传统林盘因水而生

传统林盘因水而生

传统林盘因水而生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4年第20期刘卫兵传统乡村聚落是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聚居地之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聚落景观,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

广袤肥沃的成都平原,雨水丰沛,气候温润,被称作“天府之国”。

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灌溉渠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传统乡村聚落,许多蕴含传统乡土文化的会馆、宗祠掩映其中,川人称之为“林盘”。

这种传统生态聚落延续至今,是我国西南地区独有的传统生态聚落,更是蜀汉文化的载体。

“林盘”因水而生,正是都江堰的自流农灌渠系统形成了成都平原特定的生态田园聚落肌理。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成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出现了大规模拆迁、因简单模仿城镇小区形式而缺乏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加之汶川地震灾害,林盘这种具有深厚人文历史的生态聚落形态正面临严峻考验。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持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地域文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理想中的农家新村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至今,笔者陆续对都江堰市蒲阳镇花溪村、安龙镇徐家林盘、安龙镇卉景村林盘、青城山镇赤城村何家院子、崇义镇罗桥村刘家院子林盘、崇义镇双土村曾家院子林盘等6个川西林盘聚落,进行了原始风貌保护与适应发展的可持续规划设计实践。

2 0 08年12月28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重建完成的蒲阳镇花溪村后,赞誉其为“我理想中的农家新村”。

该系列项目获得2012年度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12年全国人居经典规划金奖、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奖等,四川省政府还将此作为灾后重建示范点向全省推广。

都江堰市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为古蜀先民聚居-林盘聚落的集中地,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观深入人心。

在都江堰市花溪村、徐家林盘的规划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尽可能保留传统林盘的自然格局、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

徐家林盘位于都江堰市安龙镇,处于平坝,已有几百年历史,占地面积约5 0 亩,共有3 8 户村民,皆为徐氏宗族,是典型的平坝地区林盘。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林盘”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初探--以成都市三道堰镇程家船村林盘聚落为例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林盘”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初探--以成都市三道堰镇程家船村林盘聚落为例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林盘”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初探--以成都市三道堰镇程家船村林盘聚落为例黎贝;张玫芳;高飞【摘要】阡陌纵横、茂林修竹的林盘是川西平原上典型的农耕生存居住模式。

作为长期蜀地居住环境演变过程的沉淀,林盘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价值。

而随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三个集中”的推行,这个成都平原2000年来形成的农耕格局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虽然现在政府与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林盘的价值,并提出了保护性建设方案,但相关研究仍需要继续深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和林盘保护与改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林盘景观进行了相关生态价值的研究,并根据此研究成果以成都市三道堰林盘聚落为例,通过对三道堰镇程家船村林盘聚落的实地调查,相关资料的收集及基础资料的分析,提出“林盘”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29-31,35)【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林盘;保护;开发【作者】黎贝;张玫芳;高飞【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上海200000;北京慧谷旅游规划设计院,北京1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2林盘景观是川西平原上典型的农耕聚居形态,是川西平原长期以来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反映和延续。

在由于大量拆除而致使这种独特的林盘风貌逐渐消失的同时,政府与许多学者也认识到了林盘的价值以及现代高度集约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和林盘保护与改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出了针对林盘的保护性建设方案。

如成都市建委牵头制订了《成都市农居(林盘)风貌保护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川西平原古蜀文化和传统的田园风貌得到有机延续,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1]。

规划中,几乎全部林盘都被纳入到土地整理的范围。

因此,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对现有林盘进行保护和改建进行指导,成为维持川西平原林盘风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浅析川西林盘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浅析川西林盘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浅析川西林盘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摘要: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上一种典型的传统聚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集生产、娱乐、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建筑形式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

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川西林盘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干预,林盘景观生态的保护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难推进。

本文探讨了如何缓解对川西林盘环境日益严重的衰减,这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林盘聚落的资源,而且可以促进林盘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林盘聚落保护与发展战略,为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川西林盘;聚落;保护;发展川西林盘主要是指川西平原及周围丘陵地区独特的空间居住形式。

它起源于古代蜀国文明时期,在漫长的移民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形式。

其主要构成为竹林,竹林周围是宅、田、水等组成元素,林盘和林盘之间是一个分散的布局,是独居特色的自然村落。

当前,社会对于传统聚落保护的经验普遍缺乏,缺乏生态科学保护概念,并且阻碍了发展思路。

新农村社区的城市化趋势正在加速,随着川西地区林盘资源建设性破坏的扩大,林盘资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林盘的空间形态不同于现代工业发展空间的条件和需求,当地居民住宅的保护和发展力量不够。

在传统民间文化的影响下,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农村聚落的保护力度和发展方向令人担忧。

1川西林盘的现状与特征成都市川西林盘通常沿水系呈发散状分布,根据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数据了解到,现有大小林盘共 14.11万个,林盘总面积6.78万公顷,林盘内居住人口444.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09%,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6.67%;林盘人均占地面积155㎡。

成都市林盘聚落保护规划区林盘密度为15个/k㎡。

2川西林盘聚落保护的整体现状近年来,川西林盘聚落的保护从整体上看,川西林盘这个独具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乡村聚落,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城乡协调深入发展的影响,川西林盘的空间分布和聚落方式受到很大影响,其保护和延续的难度很大。

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进展、挑战与突破选择

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进展、挑战与突破选择

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进展、挑战与突破选择作者:张耀文卿明梁郭晓鸣来源:《中国西部》2022年第01期[摘要]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且集生产、生活和景观等价值于一体的农村人居环境形态。

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实践经验,但也面临着资源细小零碎、基础设施普遍薄弱、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能力不足等带来的现实挑战,以及建筑风貌管控力度不足、土地和人才要素保障不够、农民利益存在受损风险、政策支持效果仍需提升等突出障碍。

进一步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需要采取创新林盘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撬动多元投资以破解林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题、建立集体经济与林盘开发的共进机制、建立林盘风貌有效管控的监督激励机制、强化土地供给保障、构建林盘开发中优质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相关政策支持效果等措施。

[关键词]川西林盘;林盘经济;集体经济;林盘风貌;多元主体[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94(2022)01-0056-10[作者]张耀文博士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34卿明梁硕士研究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成都610072郭晓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610072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聚落形式,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人居环境形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川西林盘不断超越其作为居住形态的本来价值内涵,其产业、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不断拓展,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持续凸显1-”。

但同时,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仍然面临着资源细碎分散、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带来的现实挑战,以及主体参与、推进机制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突出障碍,从而导致林盘经济发展潜力难以充分挖掘。

因此,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需瞄准重点方向和关键环节,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实现更大突破。

扭转川西林盘的消减状态,重塑川西林盘的美丽颜值,植入川西林盘的多元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

简介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这种历史形成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符合行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

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川西林盘的生态学价值1.城市森林的外延“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这己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木构筑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广袤的乡村农田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大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的载体。

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生物多样性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

城镇化背景下川西林盘聚落安居性分析

城镇化背景下川西林盘聚落安居性分析

城镇化背景下川西林盘聚落安居性分析徐剑成;罗诗惠;邓拓【摘要】以彭山县林盘村为例,从林盘村的基础设施、卫生状况、居住条件及搬迁意愿等方面,分析了林盘村的安居性,并针对林盘村的安居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有利于提高林盘村的安居性,使林盘文化得以延续.【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7(043)021【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城镇化;林盘聚落;安居性;基础设施【作者】徐剑成;罗诗惠;邓拓【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川西林盘是川西地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川西人民几千年的文化结晶。

林盘是以“院”为单元的川西民居加上周围的田、水、树木、竹林等元素组成的有机农村聚落。

川西林盘是由川西地区的地理形态,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科学及生态价值。

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川西林盘面临着许多问题。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果林盘中的居住者的安居性得不到改善,林盘数量必定会逐渐减少,活力必定会降低,因此,分析林盘的安居性可以为延续林盘文化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要分析川西林盘的安居性,就必须对林盘村落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以及搬迁意愿等作出分析,因此,本文以彭山县为例,选取了能够反映川西林盘普遍情况的村落进行分析,以期为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建议。

2.1 林盘基础设施在现存的林盘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林盘村中,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是村民最关心的要素,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村民的安居性高低。

彭山县林盘村的基础设施中最缺乏的是学校。

由于响应国家政策,很多村的小学合并,教育质量确实得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上学距离太远的问题,加上很多村落交通工具不够便利,很多父母需要在镇上陪着孩子上学。

由于学校数量缺乏带来的不便甚至已经成为村民离开家乡的原因。

川西林盘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探索

川西林盘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探索

川西林盘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探索林盘风貌是川西的特有的一种乡村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温江区川西林盘的研究,分析其内在肌理及人文特点,在保护好川西林盘特有的生态人文风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统筹推进,有序引导资本下乡,提出一系列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资本下乡路径探索。

标签:林盘;保护;开发利用1、川西林盘现状林盘是四川盆地特有的一种人文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富含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以及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背景下的现有林盘地(主要是宅基地)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上,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浪费严重当前,农村宅基地闲置是我国土地资源浪费最严重的领域之一。

占国土面积的0.4%城镇建成区(约3.84万平方公里),居住了全国近61%的人口(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而占国土面积的1.75%(约16.8万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仅居住人口了全国39%的人口,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城镇的6.84倍。

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全区农村人均宅基地建设面积约161平方米,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90平方米,农村为城市的1.78倍。

如果考虑约2/3的农村户口在城区居住的情况,实际可达到5.36倍。

据我国城市化进程资料分析显示,今后20年全国每年将有1200万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一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

1.2利用率低城市的土地能给市民带来巨量的财富,而农村的土地每年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不足3%。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宅基地闲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关联性,地区越贫困,农村人口外流的越多,宅基地闲置的比例越高。

就区域内部而言,农村越是偏远、条件差、发展不充分,外出务工人员就越多,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增加,农村宅基地闲置比例曾高,闲置面积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