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
最新中日文化交流史PPT学习课件
细石器时代: 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以渔猎、畜牧经济 为主。以石髓、玛瑙、燧石等为石器原料,有多角锥状石核、 细长石片(或称石叶)、小石片等,器形有刮削器、圆状刮削 器、短削器、尖状器及石钻石簇等。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 石 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到 铜石并用时代。在日本国内,一般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后期, 但在欧洲等地,被定为旧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的 中石器时代。 以下是在日本出土的细石器图片。
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日两国的将来有所展望,对我们今 后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所帮助,真可谓有 百利而无一弊。中日友好符合大势所趋,对于亚洲和平乃至 世界和平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年轻的一代应该向老一辈学 习,为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古代篇
第一章 绳文文化和大陆文化 第1节 “陆桥”和大陆之间的联系 洪积世: 距今250万年——15000年之前叫做洪积世,洪积世又分为冰 河期和融冰期。其间经历了4次冰河期的轮回。在最后一个 冰河期来临时,日本列岛的北端和南段和中国大陆是相连的。 这位人类的迁徙带来了可能性。
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秦汉六朝1.大宰府P132.左旋海流P33.铜铎P46.朝天石、西归浦、正方瀑布、徐福祭P117.佐贺地区(佐贺有明海港)P12; 意义P158.信子节(千童镇)P179.佐贺吉野里P1910.金印P2611.甚兵卫、龟井南冥、黑田(藩主)、三宅吉米、志贺岛P2612.乐浪P21、P2213.卑弥呼女王;邪马台国P34;P35定义(2)14.难升米、牛利;亲魏倭王P38、P4115.朝贡意义P3916.狗奴国不朝原因P4117.五王遣使P4818.两次大中断及原因P49+打印提纲上的19.伽耶P5020.8次遣使P52(相关:X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21.古坟时代P5322.册封的意义 a.需要;b.P55综述一:中国文学与书籍的交流1.平假名、片假名P582.文学交流P603.万叶集(平安时代)P604.诗歌方面P615.镰仓时代P636.江户时代P647.笔记(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作者和作品)P668.汉藉P67◆◆◆◆◆◆◆◆◆◆◆◆◆◆◆◆◆◆◆第二章:隋唐1.小野妹子P77;国书事件P782.裴世清P77;访日问题P80;小结P823.圣德太子P835.大化革新P87;效果P88;6.《十七条宪法》P877.改新之诏P888.四期遣唐使P89/909.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P91 (表)10.官僚制、土地之、教育制度的详情P91/9211.建立古代天皇制国家P9312.经济交流口岸P93/9413.宫市P95;宝饰镜P9614.正仓院、供养之风P98;院内文物特点P9915.日本政治、经济方面的唐化,提纲P516.使团出发前的准备P104;到达后的P10517.使团中留学生较少的原因P10418.晁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P105/10719.遣唐使回国后的仪式P10720.晁衡回乡P107 第十二次、遇难P10821.沈惟岳(清海宿弥)P10922.喜娘P11023.晁衡贡献P11024.荣睿和普照P111;道睿P11125.日本重视引进佛教的原因P11126.鉴真和尚P11227.唐招提寺、三大戒台P11528.鉴真东渡功绩P11529.井真成墓志P117、朝衡纪念碑P11930.阿育王寺、大明寺、唐招提寺P11231.学问僧、请益僧P13432.八位有名的入唐求法僧P13533.惠果大师P13834.空海(弘法大师)P135、功绩P139下35.日本真言密宗P1393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P140/14437.赤山法华院P141/142;P148 专题38.张保皋P14139.会昌法难P14440.圆仁功绩P144/14541.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纪念碑P145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交流(P152)1.佛教盛行的原因P1522.道教P1583.共存性P1604.总结P1615.◆◆◆◆◆◆◆◆◆◆◆◆◆◆◆◆◆◆◆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1.新形势下的变化P1652.不对等贸易的后果P1683.单方贸易的不利影响P1694.藤原道长、藤原赖通P1695.国风文化及特点P169下、提纲P76.紫式部《源氏物语》P170/1717.苏木、香木、锦P1728.十二单P170、172(特点);束带装P1709.鸿胪馆P17310.中山平次(考古)P17511.《开宝敕版大藏经》P17812.源信P18013.五百罗汉堂点茶供养P18514.成寻:中日佛教真正的双向交流P187;意义P187-188综述三:中日艺术的交流(音乐、美术、工艺)P190◆◆◆◆◆◆◆◆◆◆◆◆◆◆◆◆◆◆◆第四章:南宋、元1.平氏集团P1992.平清盛P1993.海盗P1994.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福原离宫P2005.《平家物语》P2016.船只流动特点P2017.宗像氏“海上豪族”P2028.青瓷葵口碗P202 ;图P267(一种非一个)9.宋人百堂P202/20310.谢国明P20311.圆尔辨圆P20312.南宋、元时中日佛教交流的特征P206、提纲P913.明庵荣西P206;提纲P914.天台山万年寺P207;天童寺P207/21215.师从虚庵坏敞P20716.真言宗、华严宗P20817.荣西成功开辟临济宗P20918.《吃茶养生记》P209;《兴禅护国论》19.希玄道元(曹洞宗)P210、提纲P920.兰溪道隆(中国人)P216;提纲P1021.禅与武士道P215/217(详细);提纲P10 22.无学祖元P218;提纲P1023.北条时赖P216;北条时宗(唯一的民族英雄)P22024.综合论述南禅宗与镰仓幕府的关系P22125.建长寺P221;圆觉寺P22526.忽必烈远征日本的动机P228几次远征提纲P827.为何出现日人涌入中国的现象P23128.宋钱流入日本;日本货币体系P231◆◆◆◆◆◆◆◆◆◆◆◆◆◆◆◆◆◆◆第五章:明朝1.足利义满P2452.堪合贸易P247;总结P2543.堪合符P247下4.争贡事件P2485.足利义教P2476.嘉靖倭患P2487.贡品分类P249、P2538.《善邻国家记》P2559.东山御物P256;来源P25610.东山文化P25611.东山御物的功能P260、P26612.唐物与茶道的联系P268~276、综述P27913.唐物侍奉官P27414.村田珠光——茶道之祖P275武野绍鸥——茶道中兴P27515.丰臣秀吉赐死千利休P276、P279、P27216.茶头P27617.唐物摆饰规定P27718.法肆关系P28719.倭寇P282;起因P28320.王直、许栋、徐海、五峰先生P287;提纲P1121.唐人村、唐人路P28822.展海令P28923.倭寇作乱的影响(意义)P28924.朱印状P29025.中日之间的几次战争P29626.遣明使与遣唐使的区别P297、提纲P1127.为何用名僧做遣明使?P29828.遣明使在中国的活动分类P30029.雪舟P301;提纲P1130.《天桥之图》P30631.策彦周良P307、P311(总结)32.宁波港P312◆◆◆◆◆◆◆◆◆◆◆◆◆◆◆◆◆◆◆第六章:清朝前期1.琉球P3292.郑迥、球案、林世功P3313.中国文化对琉球的影响P3225.唐人贸易的三个时期P337~3426.郑氏商船成功的原因P3397.正德新商法P3438.19世纪中叶中日贸易隐患P3439.唐人坊P34410.草袋物P34411.隐元隆琦P35212.黄檗宗P 35313.禅宗三大派:临济、曹洞、黄檗P35514.黄檗文化在各方面的成就P355~35815.黄檗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P35816.朱顺水赴日贡献P361+ P36217.古黄檗、新黄檗P362综述六:中日民俗的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实物考察:铜铎○自然的交流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铜铎的史证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人为的交流横渡朝鲜海峡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铜剑、铜矛的史证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实地考察:千童镇○《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失败。
BC212年,失败。
BC209年,成功○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传统文化从千年以前就开始融入日本文化了,而且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等等。
最早的中日文化交流开始于秦朝,从那之后就一直有所交流,相互融合。
但就是,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主要就是中国向日本输出为主,因为当时就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都比较发达,而当时日本却比较落后。
据历史记载,古代中日交流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各阶段就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第二个阶段就是公元6世纪到公元9世纪;第三个阶段就是公元10世纪到公元14世纪;第四个阶段就是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初。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初的漫长岁月。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阶段(一)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就是弥生时代与大与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
在这门课上我们就了解到了,这这一时期,中日之间频繁的文化与贸易交流。
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派遣徐福去海外求取长生不老药,徐福便在这段时间到了日本,带去的百工与上千童男童女,还有种说法,说徐福就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虽然得到考证但就是也足以瞧出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程度。
在汉代的史书里面就有记载,当时中日的交流,在同时期的日本著作里面也会发现很多关于跟古代中国的交流史。
阶段(二)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就是大与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
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就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
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的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徐福;∙秦始皇;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汉光武帝;∙卫满;∙汉武帝;∙王莽;∙刘秀;∙祭彤;∙竹内实;∙龟井南冥;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卑弥呼;∙陈寿;∙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难升米、牛利;∙刘夏;∙魏明帝;∙梯儁;∙伊声耆;∙王颀;∙张政;∙壹与;∙应神天皇;∙阿直岐;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壹与;∙萧道成;∙雄略天皇;∙好太王:广开土王;∙宋高祖;宋世祖;∙倭五王;∙江上波夫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汉武帝;∙来目皇子;∙隋文帝;∙小野妹子;∙隋炀帝;∙裴世清;∙推古天皇;∙西岛定生;∙张九龄;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僧旻;∙高向玄理;∙南渊清安;∙苏我氏;苏我虾夷;苏我入鹿;∙中臣镰足;∙中大兄皇子;∙惠日;∙高表仁;司马法聪;赵宝英;孙兴进;∙齐明女皇;∙刘仁轨;∙藤原常嗣;∙仁和天皇:“宫市”;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晁衡:阿倍仲麻吕;∙孝谦女皇;∙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储光羲;∙赵骅;∙唐玄宗;∙王维;∙藤原河清:藤原清河;圣武天皇的侄子;∙李白;∙唐肃宗;∙唐代宗李豫;∙沈惟岳:清海宿弥;∙喜娘;∙孙兴进;∙光仁天皇;∙包佶;∙鉴真;∙荣叡;普照;∙道璿;∙普寂;∙祥彦;道兴;道航;思讬(《鉴真传》;塑像);∙李林甫;李林宗;∙刘巨鳞;∙灵佑;∙吉备真备;∙光明皇后;圣武天皇;∙郭沫若;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发灯、遍尝巡礼艰辛∙空海:真言宗;《十住心论》;《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综艺种智园”;“弘法大师”;∙最澄:天台宗;∙圆珍;常晓;慧运;圆行;宗睿;∙藤原葛野麻吕;桔逸势;∙阎济美;∙惠果大师:密宗大师;∙昙贞和尚;∙三圣:书法;嵯峨天皇;桔逸势;空海;∙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天台宗;“慈觉大师”;∙广智和尚;∙藤原常嗣;∙李德裕;∙张保皋:法华院;∙唐武宗;∙清和天皇;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宋徽宗;∙藤原忠通关白;∙藤原常嗣;∙真如法亲王;∙张支信;∙醍醐天皇;∙蒋承勋;∙钱元瓘;∙朱雀天皇;∙藤原忠平;∙钱弘叔;∙藤原道长;∙藤原赖通;∙紫式部;∙彰子;∙藤原为时(滕木吉);∙宋真宗;∙寂照;∙藤原实资;∙周史良;∙周文裔;第二节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奝然:《大藏经》;∙成算、祚一、嘉因;∙陈仁爽、陈仁满;∙宋太宗;∙唐武宗:会昌灭佛;∙钱弘叔;∙寂照:宋真宗;圆通大师;∙源信:天台宗;净土宗的理论奠基人;《往生要集》;∙朱仁聪;∙齐隐;∙行辿;∙安海;∙知礼;∙念救;∙治部卿源从英;∙杨亿、丁谓;∙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藤原赖通;∙宋神宗;第四章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称臣换取巨额贸易利润∙宋徽宗;∙宋孝宗;∙平清盛: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平忠盛;∙鸟羽上皇;∙后白河法皇;∙平重盛;∙妙典;∙宗像氏;∙氏忠;氏国;∙李邻德;∙宗赖;安清;季实;∙王升俊;∙谢国明:小吕岛;∙圆尔辨圆:“圣一国师”;第二节荣西与道元——普及临济公案法、坚守曹洞默照禅∙荣西:临济宗;“叶上大师”;“茶祖”;“临济之祖”;《出家大纲》;《兴禅护国论》;《吃茶养生记》;∙《谒虚庵禅师》;∙重源∙虚庵怀敞∙彻通义介:《天台山平田(万年寺)伽蓝配置图》∙楼钥:《千佛阁记》;∙北条政子;∙道元:《永平清规》、《正法眼藏》、《众寮清规》、《赴粥饭法》;∙明全;∙无际了派;∙如净和尚;∙北条时赖;∙玄明;∙宗赜:《禅苑清规》;∙百丈怀海:《百丈清规》;第三节道隆与祖元——传授时赖武士禅、激励时宗抗元军∙荣西;∙圆尔辨圆:“兼修禅”;∙道隆:“纯粹禅法”;建长寺;“大觉禅师”;武士道;《大觉禅师语录》;∙北条时赖;∙北条重时:《六波罗殿御家训》;∙祖元:对外国策;佛光国师;“临剑偈”;“老婆禅”;圆觉寺;《佛光国师语录》;∙贾似道;∙北条时宗:民族英雄;∙无及德诠;∙杰翁宗英;∙环溪;∙无象静照;∙镜堂觉圆;∙梵光;∙一镜;∙忽必烈;∙梦窗疏石;第四节忽必烈征伐日本——民间商船仍频繁往来∙忽必烈;∙祖元;∙北条氏;第五章明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义满建金阁——力排众议勇开勘合贸易∙朱元璋;∙怀良亲王;∙足利义满:日本国王;∙胡惟庸;∙林贤;∙足利义持:中断勘合贸易;∙足利义教;∙明宣宗;∙大内氏;∙细川氏;∙足利义晴;∙足利义政;第二节义政藏唐物——东山御物充当日本假性货币∙足利义政;∙琉球国、岛津氏、大内氏;∙细川持之;∙岛津元久;∙足利义嗣;∙满济准后;∙足利义持;∙足利义教;∙后小松天皇;∙后花园天皇;第三节秀吉赐死千利休——唐物鉴赏引发日本茶道诞生∙佐佐木导誉;∙能阿弥、相阿弥:《君台观左右帐记》;∙艺阿弥;∙雕漆杨成;∙长充;∙足利义诠;∙张成;杨茂;∙长贞;∙羽田五郎;∙千利休:“和物”;茶道大成者;∙各种阿弥;∙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祖;∙一休宗纯;∙圆悟克勤;∙武野绍鸥:日本茶道中兴;∙织田信长;∙津田宗及;∙今井宗久;∙后花园天皇;第四节王直居平户——逃亡日本终被绳之以法∙胡宗宪;∙郑广南;∙朱元璋;∙大内氏;∙许栋;∙王直:双屿港;马迹潭;烈港;五岛列岛;“徽王”;“五峰先生”;∙松浦隆信:平户,小西都;∙三官;∙北条时政;∙徐海;∙戚继光;∙俞大猷;∙丰臣秀吉:“扫除海贼令”;“朱印船贸易法”;∙德川家康;“朱印”;∙长谷川藤广;∙周性如:德川家康;∙陈子贞;第五节雪舟与策彦——文化名僧充任遣明大使∙坚中圭密;∙明成祖;∙龙室道渊;∙明宣宗;∙了庵桂悟;∙明武宗;∙王阳明;∙绝海中津;∙如兰;∙普明国师;∙雪舟等杨:云谷庵;“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师法自然”;《山水长卷》(夏珪);《泼墨山水图》(玉涧);《山水画卷》(高彦敬);《育王山图》(夏珪);《宁波府图》(高彦敬);《天桥立图》(最高代表、中日合璧);《芙蓉峰图》;十大世界文化名人;∙周文;∙大内政弘;∙明宪宗;∙张有声;∙李在;∙徐琏;∙夏珪:《长江万里图》;∙玉涧:《潇湘八景图》;泼墨;∙高彦敬:写意,速写;∙云峰等悦;∙詹僖;∙策彦周良:《谦斋初渡集》;《上京驿程录》∙明世宗;∙方梅崖;柯雨窗;第六章清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尚式求册封——闽南36姓移居琉球岛∙郑和;∙尚氏;∙明成祖;∙武宁:中山王;∙明神宗;∙尚宁;∙郑迥;∙郑周;∙魏士哲;∙程顺则;∙林世功;∙曾益;∙蔡铎;∙岛津氏;∙山口宗季:《花鸟图》;吴师虔;∙近口家熙;∙葛饰北斋:浮世绘画家;《琉球八景》;∙周煌:《琉球国志略》;第二节清人在长崎——唐人坊里展示中国文化∙王直;徐海;∙郑芝龙;∙佩里;∙郑绍祖:德川家康;∙田川氏;∙郑成功;∙朱聿键:隆武政权;∙桂王;∙郑经;郑克塽;∙康熙皇帝:“展海令”;∙正德新商法;∙黄遵宪;第三节隐元与朱舜水——文化遗民东穿佛学儒学精髓∙隐元隆琦:临济宗第32世传人;黄檗宗;明清禅风;万福寺;《黄檗清规》;∙王翼;林恒一;王伯子;∙蕴谦;也懒性圭;∙逸然性融;古石性荣;∙慧门;独言性闻;独知(慧林)性机;良者(大眉)性善、独吼性狮、独湛性莹、良衍(南源)性派;∙龙溪宗潜;∙德川家康;∙高泉性潡:德川纲吉;后水尾天皇;真敬法亲王;∙南源性派;∙木庵兴瑫:“黄檗三笔”,“隐木即”;“黄檗流”;∙独立性易:日本治痘术始祖;∙高天漪;∙泽田东江:“东江流”;∙北岛雪山:“唐样书道”;∙悦山道宗:“书悦山”;∙逸然性融:“唐绘”的鼻祖;∙河村若芝;渡边秀石;∙池大雅;∙范道生;∙铁眼道光:《大藏经》;∙高玄岱;池田正直;北山道长;∙池田瑞仙;∙了翁道觉:“锦袋元”;∙月海元昭:日本煎茶道之祖;∙德川家纲;∙朱舜水:讲求实用;“文武全才第一”、“开国以来第一”;∙郑成功;∙朱大咸;朱永佑;吴钟峦;∙安东守约;∙德川光国:《大日本史》;∙安积觉;佐佐宗淳;人见传;∙陈元赟:尾张藩;∙吴仁显:纪州藩;FAQQ: 铜铎为什么受到日本人重视呢?好像老师还讲了日本各地铜铎都不太一样,什么区别呢?A: 铜铎是中国器物的日本化,是中国器物在日本本土经过改造以后的东西,自然会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古代中国应该是作为乐器,后来发展为礼器,到日本自然变成了一种礼器或者神器(参见镜子)所以有铜铎崇拜Q: 吉野里出土了一大堆东西,吉野里怎么了?A: 吉野里是弥生文化遗址,代表了日本600多年弥生文化的发展过程Q: 稻荷山的铁剑A: 那个剑是日本造的,似乎是用中国的“百炼钢”技术制造,剑的铭文是刻着家族的好多好多名字,说是世世代代做什么什么官,侍奉雄略天皇的,这些剑应该是作为礼器用的,作为一个史证,这个东西的制造应该是中国带去的技术,也算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物证吧。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四次高潮与变迁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四次高潮与变迁摘要: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之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最终分道扬镳。
从时间上看,中日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从空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痕迹从辽东半岛一直可以延伸到海南岛,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日关系也在不断变迁。
本文将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四次高潮与变迁。
关键词:中日关系,日本文化,历史0引言周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概括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两千年和平使中日两国能够汲取彼此的文化与营养,五十年的对立却使得两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建国以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始终是合作与发展,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
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只有明确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理清彼此文化的统一与矛盾,才能以正确的眼光看待日本,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合作中的矛盾与利益,为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新的土壤。
1 第一次高潮:绳文、弥生时代有史料记载的中日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彼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时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一部分江南人东迁入日本,但早在这之前就已有人从中国迁徙到日本。
日本地处远东的最东端,四面环海,在远古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从大陆迁徙的通古斯人(满族人的祖先),蒙古种人,以及南方的马来种人很少回流,与从朝鲜喝中国赴日的韩人和汉人共同组成如今的日本人,也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单一人种,而是经过长期复杂的多人种混血过程而形成的,这在古日本语的构成中也有体现。
由于年代久远,现今已无明确证据表明中日究竟何时开通航路,但对日本人祖先血缘的分析中,比较主流的假说有“吴人后裔说”,“越人后裔说”,“徐福后裔说”等,吴越同源,都坐落于中国江南地区,这说明自古以来,江南与日本之间就可能存在一条海上通途。
从中华文化论文化自信———以中日文化交流史为视角.doc
从中华文化论文化自信———以中日文化交流史为视角中华文化的形成、积淀和传承,离不开它与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国有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有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
在探究日本文化各时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不断提高本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加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日本文化;汉字文化;茶文化习总书记在北大的座谈会上曾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概念。
在全球化发展下的今天,经济实力固然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是立足于世界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文化自信于我们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还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中日文化交流史,许多中华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仍然适用于日本社会。
所以,为赢得我国在世界的话语权,真正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强国,就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竞争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理念,在合作中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
本文将从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元素分析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文化。
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一)和制汉字词的灵魂—汉字文化汉字历史悠久,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了汉字。
而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无文字,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全部用汉语书写,呈现出日语早期变体汉文的一些特征。
和制汉字是日本文字“国字”的一种。
广义定义的“国字”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
①奈良时期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吉备真备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
平安时期,日本的遣唐僧人空海在唐朝学习期间,不仅钻研佛经还致力于研究王羲之、颜真卿等各种中国书法流派。
回国后,他依照汉字草书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
诗歌集《万叶集》使用了这种书写方法。
因此也被称为“万叶假名”,后来简化为汉字楷书或草书的偏旁。
例如,汉字“阿”简化为片假名“ア”、汉字“安”简化为平假名“あ”,汉字“伊”简化为片假名“イ”、汉字“以”简化为平假名“い”等。
中日交流历史梳理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且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有文字记载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在日本历史上是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的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再过朝鲜海峡或沿岸航行到日本。
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终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有关这个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我们会着重介绍下面三个部分,即秦始皇时的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时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以及《三国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记述。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
据说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
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
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
•中国史籍上对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最早是从汉代开始的。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摄政。
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
一般认为,这是日本遣隋使的开始。
隋炀帝也于608年任命林文郎、斐世清为使节陪送日使回国。
据《隋书东夷传》记载,日本天皇为此新建了宾馆,并派出彩船30艘热烈欢迎。
隋使进入日本京城时,日本方面派遣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给予了隆重的接待。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文化的交流的长河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变化,因此在这个时期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近代至今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则两国文化交流的趋向更多的是中国向日本学习,且这段期间的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日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我们经历了中日文化史上的几次高峰,同时也经历了两国之间的残酷战争,在近代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起了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对两国文化的发展又是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及战争的是代里,中日两国人民富人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抗运动仍然始终不断。
从总体上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其次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概念来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
按广义文化概念来讲这些统属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在近代之前中日两国交流的主要是文学、宗教、史学、医学、书法额建筑等方面较多一点,而在及近代至今则则涉及的更广一些,如科学、教育及哲学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现代三大时代,其中每个时代都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从三世纪开始中国的先进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指引日本文化的兴起,推进了日本历史文化的进程。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内容简介: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且不说远古时代大陆原始居民向日本列岛的迁移,仅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
而且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战争的年代,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其次是范围广泛。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和事例。
第三是影响深远。
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资料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传统文化从千年以前就开始融入日本文化了,而且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等等。
最早的中日文化交流开始于秦朝,从那之后就一直有所交流,相互融合。
但是,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主要是中国向日本输出为主,因为当时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都比较发达,而当时日本却比较落后。
据历史记载,古代中日交流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各阶段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第二个阶段是公元6世纪到公元9世纪;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0世纪到公元14世纪;第四个阶段是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初。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初的漫长岁月。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阶段(一)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门课上我们就了解到了,这这一时期,中日之间频繁的文化与贸易交流。
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派遣徐福去海外求取长生不老药,徐福便在这段时间到了日本,带去的百工与上千童男童女,还有种说法,说徐福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虽然得到考证但是也足以看出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程度。
在汉代的史书里面就有记载,当时中日的交流,在同时期的日本著作里面也会发现很多关于跟古代中国的交流史。
阶段(二)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
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
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的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
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1.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史记》记述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山东一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岛上有神仙和仙草。
秦始皇闻讯大喜,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
但以后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广泽”,自立为王。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概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实物考察:铜铎○自然的交流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铜铎的史证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人为的交流横渡朝鲜海峡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铜剑、铜矛的史证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实地考察:千童镇○《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失败。
BC212年,失败。
BC209年,成功○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中日文化交流史第一章讲义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自然的交流: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下;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铜铎的史证;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
·人为的交流:横渡朝鲜海峡;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铜剑、铜矛的史证;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 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 铜矛。
·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 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BC219年,失败;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韩国济州岛 朝天石 西归浦 正房瀑布 汉拿山 “岩高兰”;日本佐贺地区 平原广泽 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 “孚老孚希”;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 “天台乌药”;日本富士山 “不死山”“苔桃”;日本有多处徐福史迹的原因。
·秦时期大陆移民的概况及其贡献:朝鲜半岛的重要作用;日本的秦人后代;徐福东渡的伟大意义。
·实地考察:河北盐山千童镇;佐贺吉野里。
第三节 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记载的位置:借乐浪为地标来表示。
秦时的乐浪:卫满 卫右渠 平壤王险城。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史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BY-The Mirror突出特点|中日文化交流史六个分期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商船东渡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BY-The Mirror图片|中日文化交流史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BY-The Mirror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12 3412新中国成立|现代中日文化交流1972年9 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 年8 月12 日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9 年12月6 日,中日签署了《中日为促进文化交流的协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呈现出官民并举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崭新局面,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所有同中国有文化关系的国家中,都居于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就开始了民间文化交流,既有文艺演出,艺术和文物展览,也有学术和人员往来。
1972年9 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 年8 月12 日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9 年12月6 日,中日签署了《中日为促进文化交流的协定》如何看待区域性文化的渗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信释疑,加强合作复兴东方文化,创造亚洲世纪And you?作者:高一二班王之轩2011.02.01。
中日文化交流史重点
2012-2013学年选修课中日文化交流史考试重点一、试卷结构(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4选2(3)论述题4选2第一章1、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全面性、双向性、自主性、持久性。
2、日本历史时间旧石器時代-绳文時代-弥生時代-古坟時代-飞鸟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镰仓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时代3、日本最古老的文化叫做什么文化?答:绳文文化4、“陆桥”是什么东西,请简单地描述一下。
答:因为地壳变化和海平面下沉使得大陆和日本列岛相连,产生了生物可以移动的狭长地带。
5、岩宿遗迹是谁首先发现的?答:相泽忠洋6、绳文文化的特征是什么?答:绳文文化早期以狩猎、采集等自然经济为主,已存在石褪、石斧、石刀、石链等种类繁多的打磨石器,中后期向农耕经济过渡,开始出现石、木、兽骨等制做的生产生活用器。
绳文人住宅以半地穴式为主,并形成村落,拥有共同的墓地以及祭祀场所,从现在已发现的非实用性的石棒和乳房、脸部夸张的女性陶偶来看,当时已经产生了基于农耕文化的自然信仰活动。
7、渡来人是一些什么人?他们给日本带去了什么?答:从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穿越朝鲜半岛到达现在的九州北部地区。
基本上可以认定指历史上的“渡来人”。
第二章1、青铜器和铁器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答:日本的弥生时代,也就是中国的秦汉时代。
2、“弥生文化”的“弥生”表示什么意思?答:弥生文化是由发现弥生式陶器的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而得名弥生时代,它还有新生的意思。
3、弥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答:以金石并用、经营水稻栽培与畜牧并重的生产经济为主。
这个时代日本受到中国内地文化的强烈影响,主要是稻作农耕技术。
4、铁器和青铜器分别有什么用途?答:青铜器主要用于武器、兵器,一小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在日本青铜器还用作祭祀器具。
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由于大陆移民,日本人很容易的就用上了铁器。
5、徐福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答:徐福一行人为日本带去了中国大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特别是种植粮食和使用金属工具的技术,致使公元3世纪左右日本列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发生了突变。
我国古代的中日交往
隋唐时期
• 隋唐時期,即公元6-9世紀,出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 第一次高潮。當時日本是大和時代 後期、奈良時代 與平 安時代 前期。這個時期中日之間交流路線以直接渡海為 主。交流方式有使節人員往來,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 使、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來華。交流內容則以制度文 化層面為主,如日本學習中國隋唐律令制度,實現大化改 新。同時也有大量涉及精神文化領域的交流,如佛教、建 築、雕塑、詩歌、藝術等。 這個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我們著重介紹日本為了向中國學 習而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以及當時中日文化交流的一 些著名代表人物。如東渡傳經的唐代高僧鑒真、埋骨盛唐 的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還有留學唐朝的學問僧空海和 圓仁。
•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内,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 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 可称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 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形成中日文化交流的第 一次高潮。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榮发达, 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 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 国的热潮。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 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 去中国。 接着会具体介绍日本遣唐使的次数、规模,来往中国的航行路线,唐朝
• 4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倭王(日本国王)曾 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 •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 纪的份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 她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曾先后 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份别为600年、607年、608年、614年), 随同赴华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 的中央政权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 大型使团直接吸收中国文明的开端。其中两次率领日本遣隋使团的小 野妹子和隋朝访日使节裴世清,可称得上是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 两位代表人物。 • 遣隋使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圣德太子的改革和以 后的大化改新。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文化的交流的长河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变化,因此在这个时期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近代至今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则两国文化交流的趋向更多的是中国向日本学习,且这段期间的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日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我们经历了中日文化史上的几次高峰,同时也经历了两国之间的残酷战争,在近代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起了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对两国文化的发展又是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及战争的是代里,中日两国人民富人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抗运动仍然始终不断。
从总体上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其次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概念来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
按广义文化概念来讲这些统属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在近代之前中日两国交流的主要是文学、宗教、史学、医学、书法额建筑等方面较多一点,而在及近代至今则则涉及的更广一些,如科学、教育及哲学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现代三大时代,其中每个时代都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从三世纪开始中国的先进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指引日本文化的兴起,推进了日本历史文化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文化源远流长。
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
在近代以前,在两国交往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
据考古学家分析,日本列岛原与东亚大陆山水相连,是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半岛。
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球的一次剧烈变动,日本和大陆完全分离。
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日本文化开始萌芽。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前后,大批的汉人和朝鲜人移居日本。
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秦汉归化人”或“新汉人”。
成书于公元815年的日本《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流徙在日本的秦人92部有18760人,赐首领姓秦酒公,分制置于适宜养蚕的地方。
这是早期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
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
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
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
如今在熊本到长崎的高速公路旁,还建有祭祀徐福的神庙。
大陆人东渡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铁技术,也带去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加速了日本向文明社会的发展。
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营养素,乃至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面条、汤元、豆腐等是通过僧人传入民众的。
奈良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散乐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歌舞结合,演变成“能乐”。
书法等艺术也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摩写。
中日两国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当时都是农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响,都使用汉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传统节日也一样。
这些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
从公元645年起,日本进入“大化革新”时期,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
新政府效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建造国都,公元710年迁国都于平京城(奈良)。
全面引进唐朝的政治体制、法律、文化,“百事皆仿唐制”。
连皇宫四周设12门,也是效仿中国建造的。
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日本派人留学中国,又请中国扬州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授。
许多有特色的寺庙和佛像面世。
古代日本人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外,更多的场合和更长的时间称中国为吴国,称中国人为吴人,称中国话为吴音,称中国人在日本的居留地为吴原。
从中国传过去的物品名称往往都要在前面加上“吴”字,如“吴织”。
“南京”在日语中也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查阅《日本国语大辞典》的南京词条,除表示中国城市南京外,还表示:中国人的别称;从中国等外国来的输入品、进口货,稀奇可爱的东西等。
在日语中,冠以“南京”词头的名称则比比皆是:“南京烧”(中国瓷器)、“南京钱”(中国铜钱)、“南京口”(中国方言或南京方言)、“南京米”(中国或印度大米)、“南京锭”(洋锁)等。
据史料记载东晋安帝时(公元397年—418年),日本遣使来建康,以后又在公元412年、415年和430年,多次派人来建康学习南朝的纺织技术,现在作为日本民族服装的和服在日语中又称为“吴服”。
南朝的建筑技术传至日本,在日本“飞鸟时代”(公元528—544年)一段时间中,日本重要建筑大多采用六朝样式,并特别采用“梁式”(梁为南朝的第三个朝代)一名,如今六朝样式已成为日本“文化财”(历史上文化活动的产物)和“国宝”(最高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最著名的古寺、法隆寺,就是南朝建筑技术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