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合集下载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日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国的古代时期,这种交流形式主要是通过朝贡贸易和文化交流开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互动逐渐变得更加紧密,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日关系更趋于亲密。

然而,在二战期间,中日两国发生了重大的战争,这对文化交流造成了影响。

现在,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中日文化交流逐渐恢复正常,两国在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更加活跃。

文艺交流是中日文化中比较传统的方式,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学作品不断的流传,尤其是近年来电影和电视剧的合拍使中日文化交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些年来,中日漫画、动画等文化形式在两国之间流行,两国之间的电子游戏也逐步达到了各自市场的份额。

在现实中,中日文化交流也通过各种渠道得以实现,如,中日文学交流、音乐会、艺术展览、田径比赛等活动。

例如,中国和日本的学校之间的交流日已经成为了常态化的制度,这使得中日两国的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更加浓厚。

2019年,中日韩电影合作协议也被签署,三个国家之间的电影合作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动。

然而在文化交流领域内,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有些层次的文化交流可能受到语言障碍影响,对译文的满意程度受到挑战,译文质量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另外,由于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的不同,双方在一些领域的交流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应该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打破各种壁垒,让更多的中日民众更好的了解和认知彼此的文化。

总体而言,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积极的互动表明了两国对于和平与合作的高度重视,两国的文化交流史和现状都说明,两国的发展需要各自不断学习和借鉴对方,从而共同进步。

今后中日文化交流应该继续加强和扩大,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相互交流之前的准备和理解,让文化交流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构建中日和谐同发的友好关系体系。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将从礼貌、沟通方式、社交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礼貌方面。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常常使用敬语来表达对长辈或上司的尊重和敬意。

而在日本文化中,尊重他人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长辈或上司交流时,日本人通常会使用敬语来表达尊敬。

日本人注重礼节,重视细节,比如在交谈时他们会经常鞠躬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沟通方式。

中文文化中,我们通常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强调直接性和简洁性。

而在日本文化中,他们更注重间接性和含蓄性。

日本人常常使用暗示、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直接明了地说出来。

这也是为了避免冲突和尴尬的局面,因为日本文化中认为直接表达意见会给人带来困扰。

社交行为。

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常比较热情和开朗,喜欢大声交谈,互相拥抱、握手等行为。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保守和内敛,不太喜欢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更喜欢以微笑和鞠躬等方式来表达友好和礼貌。

还有一些其他文化差异。

在礼品交换方面,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品的价值和质量,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物的包装和外观,认为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细节的体现。

在中日文化差异中,礼貌、沟通方式和社交行为是比较明显的。

中文文化中是比较直接和热情的,而日本文化中是比较间接和保守的。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悠久,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源远流长。

这种交流与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还体现在哲学、科学等更广泛的层面上。

通过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互动与传承,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

在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其一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两国互通有无。

中日两国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当时,汉朝与日本的东汉王朝保持着频繁的交往。

汉文化深入到日本,不仅影响了后来日本的政治制度,还影响了日本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体系。

其二是借着佛教的传入,中日两国的文化触角进一步接触在一起。

佛教是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纽带之一。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更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佛经的传入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僧侣通过翻译佛经,促进了古代日本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同时,佛教的思想也对日本的哲学和道德产生了巨大影响。

禅宗的兴起为日本思想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佛教,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对古代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诗宋词的传播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文人雅士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日本文人通过模仿中国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风格。

这种文学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延伸到戏剧、绘画等领域。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在日本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推崇,对日本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中国的发明和创造也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例如,火药的传入对日本的兵器制造和国防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中国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制瓷技术也传入日本,为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技术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交流,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对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注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渊源和传承。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一、概述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在东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传统文化交流和现代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1. 礼仪习惯在礼仪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日本的“礼仪之邦”文化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通常偏爱谦虚、礼貌,但过于含蓄也容易被误解。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孝道、家庭为核心,重视礼节和人际关系。

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别国文化,学习他国礼仪,更好地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 教育思想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注重纪律,强调个体完成集体任务,注重道德修养。

而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相互了解彼此的教育思想有益于优化两国的教育体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3. 性别观念日本的部分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位置不够平等,女性在政治票仓和职场上的地位受到限制。

而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站稳脚跟。

两国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差异应该得以发掘、分析和解决,令中日两国人民更好地建立起有益互信。

三、传统文化交流1. 文学艺术古典文学和艺术是两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和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武士传、歌舞伎等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增强跨国交流与互相尊重,巩固和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友谊。

2.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日本的生鱼片、天妇罗和寿司,以及中华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重要一环,增加跨国对话和了解,有利于增进文化友谊。

四、现代文化交流1. 电影、音乐和体育电影、音乐和体育文化是现代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例如,日本漫画影响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电影《芳华》在2017年大放异彩,双方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有望成为新的亮点。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发言稿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明古国,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对于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愿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交流模式。

在当今世界,中日文化交流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友谊。

通过文化交流,两国人民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其次,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中日文化交流,有利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东亚地区和平稳定。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东亚地区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为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二、发挥文化交流在促进中日关系中的作用1. 加强高层交往,推动文化交流常态化高层交往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

通过加强高层交往,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常态化。

建议两国领导人互访时,安排文化交流活动,以高层交往带动文化交流。

2. 扩大民间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民间交流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学术研讨会等,让两国人民在参与中感受对方文化的魅力。

3. 深化教育合作,培养文化交流人才教育合作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建议两国加强教育合作,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活动,培养一批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熟悉日本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4.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中日两国都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日本的和风文化、茶道文化、武士道精神等。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摘要】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文化、政治、宗教、科技、经济和教育领域留下了痕迹,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从文化交流中,日本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如文字、宗教、文学和艺术,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得日本秉承了中国式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

宗教信仰的传播带来了佛教和神道的融合,构建了日本独特的宗教体系。

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教育体系的影响使日本形成了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

古代中日交流的综合影响使得日本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保持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也为当下中日关系提供了启示,强调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日交流、古代、影响、文化、政治、制度、宗教、科技、经济、教育、综合影响、互惠互利、中日关系、启示1. 引言1.1 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古代。

在古代,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中日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更体现在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

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约2000年前的汉朝时期,随着汉朝的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倭国,中日两国之间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这标志着中日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取长补短,还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为后世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古代中日交流的重要性古代中日交流的重要性可谓是深远而重要的。

在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和政治上的互利,更是为了文化和精神上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带来了两国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技和经济的相互影响,更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中日交流也是文明的交流,是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通过这样的交流,中日两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中日文化的渊源与思考

中日文化的渊源与思考

中日文化的渊源与思考中日两国是相互影响、互动频繁的邻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厚渊源。

从语言、文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来看,中日文化的交流互补、学习借鉴,让两国的文化更加繁荣和丰富。

首先,中日文化在语言方面存在着深厚的渊源。

中文汉字由于历史漫长,逐渐被日本引入,形成独特的汉字系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今天,在日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汉字和成语的痕迹,如日本的"公然"就是源于中国的"公开宣布"。

同时,在日本和中国的汉字习惯也存在不同,例如汉字读音,日本采用的是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发音方式,而中国则是音译方式。

这些差异同样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体现。

其次,中日文化在文学方面也存在深厚的渊源。

从唐诗、宋词到今天的作家、诗人,中国文学一直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来源。

例如,日本的大正时期,一个名叫芥川龙之介的作家,深受中国明清小说和唐宋诗歌的影响。

同时,歌舞伎、能剧等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也广泛吸收了中国戏剧的元素,如扇子舞、舞狮等,甚至将中国卡拉OK、东方不败等文化和流行歌曲也传入了日本。

此外,中日文化交流在哲学、宗教方面同样有深刻渊源。

例如,不少日本僧侣曾来到中国学习佛法,将佛教传入日本并深入发展。

另外,道教、儒家等中国思想在日本早已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日本文化、道德等方面。

同时,中日两国的现代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也有相互学习、交流的情况,为两国的思想文化、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成果与思考。

最后,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通为两国建立和加强友好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日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彼此了解,拓宽了两国人民的视野和思路,为两国文化交流及友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在语言、文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共同点和相互影响从古至今,彰显了深厚的渊源与真正的中日友好。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继续推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弘扬中日文化精髓,推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日两国是亚洲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

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公元200年左右,中国东汉时期的文化和技术开始传入日本,如书法、造纸、汉字等。

同时,中国传统思想之一的儒家思想也影响了日本的道德和政治观念,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传统。

日本的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提到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玉壶光转弯,金凤飞回望。

”这首诗表现了唐代盛行的日本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和流行。

而在日本的高度集中式的官方文化的生成中,中国的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日文化传统的联系,如儒家思想和诗歌,成为了日本的公共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基础,对于日本政治的组织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文化交流现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不同于古代的比较自然流动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政府组织来实现。

中国于1972年恢复对日外交关系后,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通过组织展览、音乐、电影、戏剧、舞蹈、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例如,日本国家文化节目交流机构在中国开展的“日本艺术、书法和陶艺展”,以及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日本的巡回演出等,都多次受到了两国群众的热烈欢迎。

此外,世界知名的日本动漫、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也成为了中国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享受。

文化交流的未来尽管中日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在现实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历史问题,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问题仍然像一面难以调和的墙壁,阻碍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除此之外,两国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竞争和冲突也会影响文化交流。

但是,中日两国的新一代青年都希望通过文化交流,改善两国的关系并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的文化了解。

未来,中日文化的交流可能更加广泛,涉及到更多不同领域和文化形式,如博物馆、图书馆、学术交流、影视制作或数字化领域等,同时也可能会形成更多新的合作方式和模式,推动中日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都处于东亚,文化有着相同的本源,但是随着发展逐渐走向了分化。

日本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曾热情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日本的每一种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日本又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因此,两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一、思想文化:1、文化的由来: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中。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并且绵延不断。

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

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来,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与中国不同,日本地理特征较为单一,四面环海,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没有大江大河可以依托,因而其战略选择自然以开发海权为主。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开始对其海军进行重点发展。

尽管资源有限,但单一的地缘环境决定日本战略选择的单一性及由此而带来更高的战略意志,使日本在海权方面的发展远比中国要厉害得多。

2、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揉合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治政治文化相适应,以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5篇范例)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5篇范例)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5篇范例)第一篇: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时间:18:00——21:00整场晚会的质量是蛮高的,效果也很不错。

1.首先是时间的安排上,晚会开始时间提前在晚6点,正式开场时间也没有拖延现象2.场地布置上,虽然舞台并没有饰品,但是大厅外过道上有宣传海报的展示,大厅后方摆放了体现日本文化的一些物品3.观众人数上,上座率还是蛮高的,大一学生占绝大多数,受下学期时间不利因素的影响小4.节目内容上,歌曲、街舞、戏曲、动漫配音、乐器演奏(日本民族乐器、二胡)、游戏互动、和服介绍、cosplay表演、社员合唱。

其中受邀到场的社团有:阿里郎社、京剧协会、动漫协会、音乐协会、黄梅之家协会、粤语爱好者协会、嘻哈文化交流协会,兄弟社团的表演是一大亮点5.与观众互动环节主要要两部分。

一是通过两个小游戏互动,一是和服介绍环节游戏一:关于日本文化的判断正误,上台人数为15人游戏二:日本娱乐游戏节目“剪刀石头布”,上台人数为10人和服介绍:由一位日语外教上台讲解,并帮助穿戴,一位日本留学生台上辅助礼仪风俗交流会与中日文化交流会对比分析相似点:1.时间跨度上都控制在两个半小时至三个小时间2.节目上都涵盖了歌舞、乐器演奏、文化介绍3.充分突出活动文化,即从民族服装、民族美食、民族歌曲入手,向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特色4.与兄弟社团联系密切,他们在晚会中的表演既丰富了节目内容,也很好的加强了社团间的联系不同处:1.主持人方面,阿里郎社安排了两男一女搭配,日语学社安排了两男两女搭配。

虽然两家社团都以双语主持为线,但日语学社主持在日语讲解上的比例占绝大部分,而阿里郎社的韩语讲解部分很少。

不过阿里郎社在主持人形象和质量上好于日语学社2.礼仪风俗交流会上受邀表演的社团有:黄梅之家协会、粤语爱好者协会(此两家为文化艺术类社团)、跆拳道协会(体育运动类社团)三家,受邀到场参加活动的社团有日语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的感想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的感想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的感想作为一名参与中日学生文化交流的学生,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次交流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与日本学生的交流,我不仅了解了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这次交流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在与日本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不同之处。

例如,在日本,学生们非常注重礼貌和纪律,他们会在上课前整齐排队,认真听讲,不随意交头接耳。

而在中国,学生们可能更加活跃和开放,喜欢与同学交流,有时会有一些小打闹。

这些差异让我深思,我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并包容彼此的差异。

通过与日本学生的交流,我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交流活动中,我们互相介绍了各自的学科和学习方法,我了解到日本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认真和努力,他们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这激发了我对学习的动力,使我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

同时,我也向日本学生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他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书法、剪纸等传统技艺。

通过这些交流,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除了学术方面,我还与日本学生分享了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我们一起品尝了中日各自的美食,比如寿司、拉面和烤串等,互相交流了各自的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

此外,我们还一起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和名胜古迹,了解彼此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通过这次中日学生文化交流,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也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与日本学生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我相信,这次交流活动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是一次有意义且难忘的经历。

通过与日本学生的交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浅谈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分析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依托

浅谈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分析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依托

126姜雨昕一、日本与中国的文字交流历史渊源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

据文献记载,从汉朝时候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但回顾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的借鉴对象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

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对日本人而言,汉字也属于外来语,但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日本人民就把汉字看成是日语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在传入日本境内后,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整理与发展,创造出了现如今的日本文化。

在古时候,日本列岛与大陆之间隔山隔海,各方面交流十分有限,社会的进步也十分缓慢。

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汉字。

日本人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

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日本也从此步入了文明社会。

二、日本与中国的思想交流孔子,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

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

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

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坐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

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

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继承和传播儒教文化,除教授汉语以外,还集中了日本当代汉学界的权威来此讲课。

可以说汤岛圣堂堪称当代日本的中国文化传播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日本与中国是亚洲两个文明古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相互影响深远。

古代的横跨东海的海上贸易,将两国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密切,交流和影响也更加深远。

一. 古代的文化交流从古代开始,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了交往和文化交流。

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南方渡海与日本交往,后来唐朝时期有许多中国文化传入了日本。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是佛教文化。

公元538年,随着波斯人达摩带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开始传给了日本。

佛教文化的传入,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日本宗教、哲学、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建筑、服装、饮食等也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近代的文化交流近现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在科技、音乐、电视、电影、动漫等领域。

1. 科技领域中国和日本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汽车制造、高速铁路、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日本的技术一直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而中国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一些科技成果也逐渐被国际认可。

两国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队友的深入交流。

2. 音乐和电视节目在音乐领域,日本的歌曲受到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以及日本歌曲在中国的翻唱和改编也很流行。

而在电视节目方面,日本的动漫、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受到了大批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例如《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王牌对王牌》等等,这些节目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且还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粉丝。

3. 电影方面两国的电影之间也有许多交流。

作为亚洲电影的两大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电影交流一直都非常活跃。

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川明利用中国题材拍摄的电影《黑船》获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而中国电影在日本的大受欢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古天乐主演的《窃听风暴》等。

三. 互相影响的文化在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

中日文化交流演讲稿范文

中日文化交流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

今天,我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未来展望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

一、历史渊源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汉代,两国便开始了友好交往。

历经唐宋元明清,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1. 唐朝: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将中国的文化、制度、艺术等传入日本,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朝:宋朝时期,中日两国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不断。

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涌入日本,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生活。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日本大量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为两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现状分析当前,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以下特点:1. 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拓展到现代科技、教育、环保、体育等领域。

2. 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化:从政府间交流、民间交流,到学术研讨会、艺术展览、电影节、体育赛事等。

3. 文化交流成果丰硕:两国在文化交流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如中日友好城市、中日友好交流基地等。

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文化差异: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地缘政治:近年来,中日两国在领土、海洋权益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影响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3. 语言障碍:日语和汉语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三、未来展望面对中日文化交流的现状和挑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交流的投入,推动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为民间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中日两国是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始终波动起伏。

但是,历史不应该束缚现在和未来。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互利合作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日两国的关系持续向好。

文化交流是两国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展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文学方面,中国唐诗与日本万叶集,日本与中国古典小说的互相翻译和流传,让两国读者能够欣赏到彼此的文学之美。

同时,双方的文学家也在相互学习和启迪中不断创作出让世界惊艳的文学作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鲁迅、李清照、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名家的名作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在电影方面,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一度风行于日本,日本电影也在中国大陆市场收获了不少的口碑。

日本动画作品也在中国走红,如《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火影忍者》等作品都受到了广泛欢迎。

同时,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也正在发行到日本市场。

在传统艺术方面,中国的京剧、杂技、陶瓷、丝绸等文化资源深受日本人喜爱。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都在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收益。

日本的浴衣、和服、茶道、武士文化等也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渐渐流行。

这些传统文化的流传和传承,让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除了以上的文化形式,两国的高科技合作也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日本的AICO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开发了许多类人般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也非常受欢迎。

而中国也有很多创新科技企业,例如华为、小米和腾讯等,正在与日本公司展开技术合作。

合作的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文化领域上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文化交流和协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不仅能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还能带来文化资源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日本和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

日本和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

日本和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古代日本和中国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互动,也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交流。

这种交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变迁,交流的形式、内容和意义都在不断地变化。

下面我们来一一探究古代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

早期的文化交流早期,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借鉴的方式,尤其是政治和制度方面的借鉴。

公元6世纪,隋朝统治者杨坚派遣了使者向日本王朝贡献珍宝并传授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并让日本派遣使节前往隋朝进行学习。

这是日本正式迎来中国文化的开始。

此后,大批中国文化知识通过书籍、音乐、艺术和制度等途径传入日本。

中期的文化交流到了唐朝时期,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当时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有大量的文化作品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这些文化成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佛教。

佛教的传入不仅对日本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日本的思想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日本开始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进行学习,除了从佛教教义上学习,还有从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

许多著名的日本文化固有文化博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是在这期间前往中国学习的。

晚期的文化交流古代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在唐朝时期达到高峰后进入下滑期。

明清时期,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加剧,文化交流变得十分困难。

但是,即使文化交流受到阻碍,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是靠一些在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抢夺文物活动中的偷盗和通过著作权的转化继续发展。

那时,许多驻扎在中国的日本官员和文化人士,也通过个人的努力,收集和研究了许多中国的文化珍宝,并将它们带到了日本,使得中国的文化也深入到日本的社会文化中。

总的来说,古代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这种交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内容和意义。

但是,这种交流,无论是通过借鉴、学习还是偷盗,都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也为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整理与感悟

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整理与感悟

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整理与感悟众所周知,中日关系现在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日本这个民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相机到手机,从食品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产品,都出自大和民族。

日本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已不是两三句话都能表述清楚的。

首先我先声明,我是纯良大学生,忠实爱国者!对于日本的研究只是纯粹对一种文化的执着。

日本这个民族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中国,可是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

从日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我们国家曾经的东西,曾经的辉煌。

我希望能唤醒我们自己对于文化的意识,借鉴当中积极内涵的地方,为我所用。

今天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几个方面的理解与感悟。

一.从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往来看文化交流二.从观念看中日文化交流三. 从环境设计角度看中日文化四. 从学校教育看中日五.从最初对日本动漫的接触漫谈中日下面先回顾一下中日交流的历史吧。

一.从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往来看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

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1.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61012209 李元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
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

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
于中国。

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

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

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

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

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

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

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

纵观日本历史,几乎也是和中国走着同样的道路:从幕府时期到封建统治,再到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横空出世,都是受到同时期中国政治的影响和启发。

这是一段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历史阶段,日本的古籍中也尊敬地称中国为“天朝”,几乎以一种朝拜的姿态来面对中国。

而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瑰丽的诗歌财宝,炫目的宋词元曲,甚至连神话故事也给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重大的冲击和震撼。

在这一个阶段的中日关系完全由中国主导,两国处于一个和平交融的环境中,中日文化也在这一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这种和平的环境氛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二、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的文化碰撞:
清朝可以说是中日关系和文化的一个转折点。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而反观中国却散发出一股垂垂老矣,盛极必衰的气息,看似强大的清帝国,却自毁长城,抛却了文化的交流。

日本此时处于封建的天皇时代,社会虽然安定却隐隐地有暗流涌动。

日本多山的环境、缺少必要的资源使得人们有种骨子里的凶猛,而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道德观又强烈地约束着他们,这两个条件使得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崇尚强者,达者为先的文化特点。

日本可以在任何强大于自己的国家面前低头,放低姿态去学习;而在同
等甚至不如自己的国家面前,日本会如同一只凶猛的野兽去拼搏。

此时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以经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中国却处于封闭和高压的文化状态止步不前。

日本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崛起欲望。

他们终于抛却了亦步亦趋跟随了数百年之久的中国,成为了资本主义的弄潮儿。

天皇同意了类似君主立宪制的改革(实际可以说天皇根本没有反对),而日本的文化气息也由此转变了风气,转向自由开放的时代。

而这一切在日本开始时,中国还在八股取士。

日本的文化意识终于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中国第一次变成了应该学习的一方。

虽然西方文化对日本也带来很多影响,但日本对其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保存仍做得很好,比如茶道,花道,和服现在依然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文化此时又出现了一种矛盾而又令人啧啧称奇的特点,那就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日本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持住自己原本的文化特色。

正如《源氏物语》被时代抛在后头,日本还依旧能将它捞起,放在书架之上成为日本的“红楼梦”。

这恐怕和日本一贯的文化学习态度有关。

可以说日本文化没有哪一部分是完全自己土生土长的,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变化,可就是这种“大杂烩”式的文化,让世人为之吸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

而中国在受到侵略的教训之后,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文化改变之旅,旅日学者、旅英学者陆续派出,中国文化终于有了新的开端。

然而中国并没有向他人学习的经历,显得异常的笨拙,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碰撞几乎是完全弹性的,没有任何融合的意思,甚至有种邯郸学步的意味。

中国的文化走向了一个黑暗的时期。

从这一阶段的文化发展可以初步地看出中日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再到后来的日本侵华,可以说也是日本文化本质的驱使:强者为尊。

中国的保守而脆弱的文化特性失去了强大的国力作为基础,立刻失去了其先进性。

所以后来日本尽管战败,却一直不认为是中国打败了他们,一直至今仍然不承认这点。

而中国的文化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变化,犹如一个饿了三天的人一下吃下了一桌的筵席,有不少的营养,却是连骨头、虾壳和糟粕都吃下去了,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有了和日本同等对话的权利,却没有重新给中国文化确立一根文化的主心骨。

这是一种悲哀。

三、中国和日本文化的未来:
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目前现状处于一个相互竞争和相互融合的情况。

日本的文化扩张是可怕的。

日本动漫行业之发达全球无人能及,掌握了世界上大量的青少年的心理走向。

同时他们也在隐忍而发(这也是日本文化的一种可怕之处),力图强国。

而中国更像一个沉稳的中年人,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却不会或者说不愿拿出来加以利用,更愿意韬光养晦。

中日之间现在的文化交流几乎大部分由青少年来完成。

或许很多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日本有种本能的反感,几乎不愿多看一眼,但仍然是有很多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去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目前中国国内看见的很多日本方面的消息或者文化交流都十分片面,没有把握一个整体的情况,对两国的文化交流产生了阻碍。

就日本右翼问题而言,笔者也曾和日本友人进行过交谈,上至近30岁的已为人父,下至13、4岁懵懂少年,固然有极少数“尖閣諸島わ日本のです!”(钓鱼岛是日本的!)的愤青右翼分子,大多数的却是温和而友善的。

他们对于钓鱼岛之类的事件表示了“完全是在折腾”的态度,并表示对中国人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

文化交流固然是建立在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民间的交互和碰撞。

日本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正如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一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能免俗。

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会有意无意地掩盖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污点,笔者在和日本人交流时一旦提到侵华战争的历史时,大多数日本人都会轻轻带过或故做演示地转移话题;和中国人聊天时,也很少有人愿意提及政治上的话题。

历史本来就没有谁对谁错,更不应该成为阻碍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绊脚石。

未来两国可能会有冲突,会有乎好乎坏的关系,但文化的交流一定不会停止,甚至不会再有以前那种一方主导一方接受的交流方式,而是双方相互促进、冲突融合的未来。

笔者也希望中日两国能将文化交流提升到一个
不会被其他因素所左右的高度,为世界和人类的和谐未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源氏物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出版
2、《织田信长:天下野望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3、《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