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催眠
美国催眠大师大卫‧艾尔曼说,把催眠应用到医学领域,才 能更好的体现催眠的价值与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光搞培训与 表演,可能永远只能做跳梁小丑。
谎 言
1、约会时迟到:再等五分钟; 2、饭店老板:菜已经做上了,马上好; 3、哥们儿,借点钱,明天还你; 4、睡觉前:明天起,要好好学习; 5、恋爱初:我们就是普通朋友; 6、考试时:我没抄。
我们要说多少次谎言?
1、某次调查了2000名英国人,男性平均每天撒谎6次,每周 撒谎达42次,一生撒谎12万次,是女性说谎次数的2倍。 2、调查称,中国人一生要说8.8万次谎言。 3、十分钟的谈话中会有3次谎言。 83%的受访者称,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他人是否说谎。
我们为什么要说谎?
生物进化论认为,欺骗是自然界为了更好的繁衍而进化 出来的本领。
趣味心理学
从 众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 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实质是群体压力使得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 行动。
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糖果实验
糖果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卡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的心 理实验——糖果实验。实验对象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该实 验一直追踪到这些孩子中学毕业。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一个房 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 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 到两块糖。”实验之后,研究者进行了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他们发现, 到中学时,这些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那些以坚韧的精神获得两颗 糖的孩子,到中学时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也较能面对挫折,在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在追求目标时,也能和小 时候一样压抑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而那些经不住诱惑而只吃到一颗糖 的学生,在中学时则表现出没有耐性,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容 易因挫折而丧失斗志,心理承受力差,也因易怒而常与他人争斗,而且 像小时候一样不易压抑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对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 果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学业成绩上平均高出20多分,在 随后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延迟者”在事业上的表现也出色的多。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 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4、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 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5、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 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6、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7、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 抗 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囚犯用手清洗马桶等等。
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看守”学得好快,如果 看过任何一部关于监狱电影的话,这都是看守的狱警常用的 策略。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 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
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
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 验。
既视感
1、既视感也翻译成幻觉记忆,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 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也叫海马效应。 “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 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 2、医学上的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或者叫 做错视现象,也称为视觉记忆。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件东西或者遇 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在缓存区。之所以会发 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经经历过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在记 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它存在历史记忆中去了,在 看着眼前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你 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 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路怒症
路怒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病症,“路怒”指的就是在开 车时带着紧张愤怒的情绪。而路怒行为,则是指机动车司 机做出的攻击性行为。
谁会路怒
有30%以上的被访者表示曾经对其他司机进行大喊或谩骂, 有2%左右的人进行过人身威胁或毁坏对方车辆的行为,路 怒者以中青年为主要人群,平均年龄为33岁,在性别分布 上以男性为主,占96.6%
为什么现实中有些场景好像在梦中见过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 识”的经历。 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 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 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 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
为什么会路怒
1. 2. 3. 4. 5. 驾驶本来就是压力的来源 噪音与温度会引发愤怒(堵车) 当汽车受到攻击时,你感到被侵犯的是私人的空间 驾驶期间难以直接沟通 匿名的空间提供了发泄的机会
路怒类型
1.老师型 他们特别爱教育别人,总觉得其他人都缺乏教育。即便没有发生什么 事情,他们也会不断点评道路上其他车辆的表现。这样的人,很有可 能会激起后座乘客的路怒…… 2. 无所不知型 他们觉得除了自己以外,别人什么都不懂,觉得自己比你聪明。他们 特别喜欢对别人大吼大叫。只敢在车里挑衅,而不敢下车对峙。 3. 竞技型 对于他们来说,道路是个竞技场,整条马路的人都是自己的对手。 4. 惩罚者型 这种人特别喜欢惩罚别人的错误,他们基本上都是“路怒”者。 5. 回避型 他们是过于谨小慎微的驾驶者——觉得其他的人和车都过于危险,因 此会竭尽全力避开车多的道路,宁可绕道而行。 7. 逃避型 这类司机排解开车时压力的方法,就是一直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虽然 他们手握方向盘,但总是同时做别的事情:听歌、打电话、和乘客聊 天、左顾右盼……他们试图使自己忘记周围其他车的存在。
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
心理学家 菲利普〃津巴多
美国斯坦福大学 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 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 调查人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 色。
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六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 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 临崩溃。
旁观者效应
一、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对比) 二、社会影响结果(从众) 三、多数人忽略 (应激) 四:责任扩散
神奇的催眠
注意: 1、即使人被催眠,人也不会失去意识! 2、催眠是使人进入变性意识状态 (恍惚状态) 3、催眠本质: 自我暗示
学生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 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
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 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
语言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标志之一,谎言也就成为人类的 一种本能。
谎Leabharlann Baidu的目的
获得利益
躲避伤害
总体来说就是保护自己
我们如何对待谎言
林语堂
人的个人修养,有三个原则性的问题。 1、要学会说谎 2、具有绅士风度的说谎能力
3、对于谎言,一笑了之,保持心情平静
测 谎
保罗-艾克曼
谎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性,人们在社交活动 中要正确的理解,有时善意的谎言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