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16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ppt课件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 劳动强度可变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劳动强度提高使一个工作日内劳动量从内涵上增 加,不仅增加产量而且增加价值产品。这种情况下,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有相同或不同程度的 增加。如果劳动强度提高很大以致劳动力耗费过度, 劳动力价值也要提高,这时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如赶不 上劳动力价值提高,就会落在劳动力价值以下。
其中变化的关系为:劳动生产力提高(降低)会引
起劳动力价值降低(提高),剩余价值=价值产品-劳
动力价值,所以剩余价值量会提高(降低)。劳动力
价值与剩余价值量是同量反向变化,而不是同比例变
化。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
Ⅰ .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
三变、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或提高是剩余价值量增减的 原因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1
IV.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作日缩短的障碍在于剥 削阶级的存在强加在工人阶级身上的劳动负担:“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 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Ⅰ605606)只有消灭剥削,使人人都参加劳动才能最大限 度的缩短工作日。
剩余价值理论
加剧贫富分化
一极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小部分的社会财富
加剧失业现象
伴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出现 “相对过剩人 口”,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 是指相对于资本对劳动 力的需求而言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失业大军
流动的过剩人口—城市中暂时失业的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农业中的过剩人口
剩余价值理论
授课人:刘昕睿
纲要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资本的分类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及其解决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资本的分类
资本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 可变资本:劳动力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增殖
创造使用价值
价值转移
劳动力价值
剩余价值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 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 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停滞的过剩人口—现役雇佣劳动中职 业不稳定的人口
资本的三种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 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 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V 来表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5章资本主义生产(1)
c
v
m1 m2
提高技术之前
之后
三、剩余价值规律
1.含义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原因: 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所有环节 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历史趋势
三、剩余价值规律
2.现代生产自动化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是工 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工 作 日(小时)
0
4
8
4小时
m' =
=100%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工 作 日(小时)
0
4
8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m' =
=100%
4小时
4
2
0
4
必要劳动时间
8 10
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m' =
=150%
4小时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含义 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一
劳动过程及价值增殖过程
二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三
剩余价值率
一、劳动过程及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雇佣劳动 特点: 1)工人在监督下按资本家意志进行劳动;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一、劳动过程及价值增殖过程
(二)价值形成及增殖过程
三、剩余价值率
《资本论》的伟大发现
09(2)班47号陈琳《资本论》的伟大发现1848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刚刚问世不久,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就爆发了。
在欧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新兴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为了保持自身的既得利益,表现出妥协性和动摇性,甚至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导致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革命中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在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中,争取民族解放成了这些国家革命的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验证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对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了重大发现。
(1)深刻论述不断革命的思想,并将革命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概念,而且已经提出了可以有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2)首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通过巴黎公社经验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1)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
(2)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其中以《资本论》的发现最为显著。
资本论共为3卷。
第一卷的结构和内容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论资料
资本论名词解释: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m‘ =m/v。
它准确地表现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反映了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4、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5、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吞小,二是建立股份公司。
6、资本周转:资本价值要不断增值,资本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
当资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7、预付资本:也称“垫付资本”。
资本家为获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预付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先决条件,通过资本家的经营活动,不仅能全部如数收回,而且还能因带来剩余价值而使自身增殖。
8、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9、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把原有的价值不变地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10、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隐秘(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差不多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存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存的一样规律(4)所谓原始积存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状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存》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存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为前提。
•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方法。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 手段。
•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 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能够延长为前提。
• 3、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不管什么生产部门,只要 提高劳动强度,就会缩小必要劳动,增加剩余价 值量。
• (三)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可以向两个方向变化。 • 1、工作日缩短。既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
必要劳动也就不变,工作日的缩短,就只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或减少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也 会随之减少。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到它 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 • 2、工作日延长,剩余价值就随之增加。这样,劳 动力的价值,绝对地说虽然不变,相对地说却下 降了。
• (四)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 同时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种组合,可以是两个因素变 化,一个因素不变,或者是三个因素同时变化。 马克思只讨论了两情况。
•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在这种情 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可能有这样几 种情况:(1)剩余价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 量仍可保持不变。(2)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 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3)工作日延长到一 定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能增 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加速增长,另一 方面劳动者的贫困也加速增长。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 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了一个生产部 门,或者掌握了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就不再单纯追 求相对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榨取绝 对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一方面, 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 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长度已定,剩余价 值率就只有通过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过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
贰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马克思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价格和剩 余价值量之间变化的关系,说明不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但劳动力价格 和剩余价值量之间也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可以同时增长,因而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到改 善,但这种改善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劳资力量的 对比。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产品 工作日 产品价值 总产品
首先,公式中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是混乱的。 其次,在上述公式中实际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 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再次,上述公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掩 盖了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 与产品的分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论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劳动力的价格尽管在名义上不变甚至有所上升,实际上劳 动力的价格可能降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因为工作日的延
长和劳动强度的增加,超过了一定的点,会使劳动力耗费以
几何级数增加,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发挥作用的条件遭到破 坏。即使较高的工资也补偿不了这种损耗。
由资本关系来说明(第588页第2段—589页第3段)。
• 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一样,以自然为条
件的劳动的生产力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
• (4)批判剩余价值起源于劳动生产力的谬 论(第590页第1段—592页)
• 李嘉图没有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把剩余 价值看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把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永恒的。他在谈到劳动生 产率时,没有在其中寻找剩余价值的原因,只 是研究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原因 。相反,李嘉
系的角度来看,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
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是商品生产,它实质上是剩
余价值的生产。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
工人单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 剩余价值。 只有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自行
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生产工人的概念绝不 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 的关系,而且还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这种生
力的加速损耗就会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劳
动力价值下降,剩余价值增加。
•
• 第四,从相对剩余价值来看。提高劳 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能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撇开超额剩 余价值情况,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在工人 必要生活资料部门里发挥作用,才能降低 劳动力价值,增加相对剩余价值。不管什 么部门,只要劳动强度提高,就能缩短必 要劳动,增加剩余价值的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
卷1说明1-1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Ⅰ]62一、费尔巴哈64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Ⅰ]74[Ⅰ]98[Ⅰ]103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第一节方法136第一个说明137第二个说明141第三个说明142第四个说明143第五个说明145第六个说明147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马克思的演说308恩格斯的演说309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雇佣劳动与资本33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二1849年6月13日401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二普鲁士邦]491[三德国其他各邦]500[四奥地利]504[五维也纳起义]510[六柏林起义]514[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九泛斯拉夫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5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5篇)第一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卷1 说明1-18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 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 [Ⅰ]62一、费尔巴哈64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 [Ⅱ]74 [Ⅲ]98 [Ⅳ]103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 第一节方法136 第一个说明137 第二个说明141 第三个说明142 第四个说明143 第五个说明145 第六个说明147 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 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 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 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 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 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 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 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 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 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 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 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 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 马克思的演说308 恩格斯的演说309 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 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 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 雇佣劳动与资本33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 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 二1849年6月13日401 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 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 [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 [二普鲁士邦]491 [三德国其他各邦]500 [四奥地利]504 [五维也纳起义]510 [六柏林起义]514 [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 [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 [九泛斯拉夫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数学观对当前大学生的启示和指导作用-2019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的数学观对当前大学生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这门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在认识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一般仅仅把数学看成是一门应用工具的科学,而忽视了数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数学思维方法,它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形式,尤其是建立某种新思想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事实上,学生中的模糊认识或者说错误认识,也与教师在教学中仅只强调数学是基础科学,而没有指出“基础科学”究竟能起什么作用有很大关系。
其只提出数学有广泛的应用,而没有强调数学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
数学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有高度抽象的空间思维,有唯物辩证法的大量案例,它令人们思想活跃、精神升华。
如何把数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人类认识的发展基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思维,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思维,才能产生新的飞跃。
所谓“创新”,我们认为就是将经验通过各种不同的理性思维,达到不同以往的旧的理论、旧的方法,产生出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新的成果、新的理论、新的方法。
而充分地、综合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高度评价数学的地位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有什么像十七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
如果在某个地方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纯粹的和唯一的功绩,那就正在这里。
”恩格斯还说:“黑格尔的数学知识颇为丰富,甚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
对数学和哲学了解到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唯一的人,就是马克思。
”在这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他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马克思尤其认为,数学是丰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源泉,他指出,在“高等数学”中,他找到了最符合逻辑的同时又是形式最简单的辩证运动。
7第五章剩余价值论
• 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资本的三种职能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 时间上的继起性 •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两大部类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 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的存在不能充分保证具备这两个条 件,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A G——W …P…W' ——G' \ Pm
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 生产过程,Pm代表生产资料, W’代表包含剩余价 值的商品,G’代表实现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
结论 资本家必须购买到一种能 产生价值增殖的商品,这种商 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 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 件。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大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
/A G——W …P…W' ——G' \ Pm
银行资 本家提 供贷款 产业资本家组 织商品生产
商业资本 家负责商 品销售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给大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 给借贷资 本家支付 利息
△G
产业资本 家占有
低价批发让利给商业资本家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绝对规律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P153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工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能创造比自身价值 大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价 值刚好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 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延长 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五篇
Immense visual appeal – Premade PowerPoint Templates
Design Inspiration
Design Inspiration
至于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一个进一步发展。工作日已经分裂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了,为了进一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才以种种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这里就可以看劳动目长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 出二者进一步的区别。绝对剩余价值只以劳动日常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会彻底是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革命。 绝对剩余价值反映了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阶段,这就是说这里变化的只是很多劳动者在形式上被资本家联合在一起了。之所以说形式上,是因为劳动过程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各个劳动者自己独立的劳动,从生产方法上看,与他们隶属于资本以前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在形式上是在资本统治下劳动了。这时资本关系还是不现固的,雇佣工人还有可能离开资本家的企业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可以说这是反映着资本关系建立的过程。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章主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产劳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问题和对李嘉图学派的批判。 先研究一下什么是生产劳动?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呢?从政治经济学方面来说,生产劳动不是一个生产一般的概念,而是一个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它是由该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既然剩余价值已经从总体上得到了说明,这就有条件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应该指出,生产劳动的这个定义并不排除它的一般定义,即生产物质产品、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资本来说这个规定是不够的,必须增加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特殊规定。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见解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PPT课件
精选PPT
23
(二)、剩余价值量:
1、概念: 资本家在一定时间内雇佣的全部工人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绝对数量。 2、公式: M代表剩余价值量,V代表可变资本总量
M=(m/v)×V= m′×V
精选PPT
24
总结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货币
商品
生产资料 劳动力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精选PPT
31
3、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劳动力 价值的时间
生产资料生产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
生活资料生产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价值 生活资料的价值
精选PPT
32
(二)、超额剩余价值
1、概念:
由于资本家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前提工作日长度不变实现途径压低劳动力价格降低劳动力价值实现条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规律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时所支付的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 石。本章是在上一章所阐明的劳动价值理 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 剖析,说明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阐明马 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及与此密切联系 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
精选PPT
10
总结
W——G——W G——W——G ′
资本是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的货币
生产资料 劳动力
矛盾:
价值增殖和 等价交换
精选PPT
解决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