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政治秩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政治秩序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
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政治秩序的本质和未
来发展方向。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政治秩序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内部。

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政治秩序也成为了影响国家发展的
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已经不再适用,
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成为了必然趋势。

政治秩序已经不再是国家内
部的事务,而是全球范围内的事务。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政治秩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
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政治秩序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政治决
策也更加透明和民主化。

政治秩序不再是少数人的事务,而是全体
公民的事务。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秩序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传统的政治秩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政治秩序需要不断创新
和改革。

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在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秩序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政治秩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也影响着全球的发展。

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读书笔记书目

读书笔记书目

本科生“读书活动”推荐书目一、“读书”与人文情怀读书的关键是“质”而不是“量”。

读书的真正难处是选书。

在浩翰的书海中,应为学生推荐一种正确的读书办法——即阅读经典。

经典就是经典。

经典有其本身的、本体的意义。

这就是文化。

只有其本身有意义的、非功利的东西,才是不会使你失望的东西。

牛津大学对经典的强调就更加突出了:经典的意义在根本上就在于,在外在的价值的诱惑和骚扰下,始终不要忘记人作为人的内在的尺度。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的力量”。

她使你在获得了物质的温饱后,始终有一种精神的充实。

经典之所以叫经典,也正说明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书不一样。

每一部真正能够称之为经典的东西,都可以说是蕴涵着某种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体系的更新,都是对传统阅读和理解习惯的一种挑战。

经典于是就需人去解读,需要人去导读。

经精选、推荐100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典著作,供其选读,但愿能起到“引路”的作用。

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并穿越欲望主体,向自由的精神境域迈进?又如何承担和消化外在的精神的风暴,锤炼自己的心志,向自我筹划,为自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更需要人们尤其青年学生有一种“静气”,“多”读书,读好书,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二、关于“读书活动”的要求1、根据南京财经大学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本科生在大一至大三的三个学年中,须完成教学实践环节的“读书活动”,并各取得0.25学分,共1.5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可在100部经典著作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著作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

3、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将该学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以班级为单位,交给班主任(或辅导员),并由所在院(系)组织教师评阅,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计分。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译者序言
1968年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1
政治差距
政治制度:共 2
同体和政治秩 序
3 政治参与:现
代化与政治衰 朽
4 城乡差距:城
市突破和绿色 起义
5 政治稳定:公
民政体与普力 夺政体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 欧洲之比较
现代化的三种 1
类型
2
权威的合理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结构的分离
4 都铎制度与大
改革:替代物还 是催化剂?
改革的战略战术: 费边主义、闪电
战和暴力
土地改革的政治
第七章 政党与政治稳定
绿色起义:政党 体制与乡村动员
现代化与政党
组织的必要性
新版译后记
感谢观看




众参与
5 都铎政体和现
代化中的社会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权力、制度和 1
政治现代化
2
传统政治体制
3 政策创制:改
革对自由
4 团体同化:多
元制对平等
5 国王的困境:
成功对生存
第四章 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 朽
普力夺社会的 1
根源
从寡头普力夺 制度到激进普
2
力夺制度:突
破性...
3 激进普力夺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 序》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译者序言
目录
02 1968年英文版前言
03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 治衰朽
05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 治变迁
04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 美国与欧洲之比较

精选《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精选《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初读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略有不易,因此我在大致读完全本的根底上,再细读每一章节,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的读书方式,试着给本书的每一章节写读书笔记。

从整本书来看,亨廷顿认为,在国家现代化开展过程中,最重要是稳定的政治秩序,其政治秩序模型的建构逻辑是:社会变迁是根源,稳定政治秩序是目标,权威与制度化是保障。

一.政治差距这一小节,亨廷顿提出,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差距,经济开展所和政治不稳定,只是从外表上的因果。

而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政治差距,即一个政府的权威和效能。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向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前进,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纷纷进行了民族独立运动,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国家却遭受着动乱与不稳定。

亨廷顿认为造成这些国家动乱的原因不仅仅需要关注这些国家与兴旺国家的经济差距,还需要关注其政治差距。

而一个政府有无效能是区分国家之间的政治差距,仅仅以经济差距来解释这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或者来判断这些国家的政治开展是不合时宜的。

亨廷顿指出:经济开展和政治开展并不总是正相关的,亚非拉国际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而开展,而是衰朽。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趋势?亨廷顿指出:“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

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发动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开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p4〕即随着经济的开展,政治参与会不断的扩大,但假设政治趋势制度远远落后于政治参与,其结果必会造成政治社会的不稳定。

为了阻止政治衰朽,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更应注重建立政治权威的重要性,而不是政治自由。

亨廷顿认为,在强大的政治权威建立之前,政治自由例如选举只会造成政治社会的分裂,瓦解公共权威。

二、政治制度在政治社会的开展中,政治制度很重要,在辞海中:“政治制度〞一词解释为“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广义包括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

〞亨廷顿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如何将这些社会团体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这就需要政治制度在其中发挥作用。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篇1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

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

当然没那么多时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

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

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

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

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客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学术的方式对能促成政治秩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辩护。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的大约二十年间,一大批摆脱殖民统治而走向独立的国家及其他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国家,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三世界国家,它们纷纷变世求治,跃跃欲试地想早日实现现代化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早期实现了工业化的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具有现代性;新独立的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仍属传统国家,不具备现代性,但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当中。

为实现现代化,富民强国,这些国家都抱着非常迫切的愿望和付诸直接实践的强烈要求,加速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亨廷顿在《变化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深刻提出政治现代化过程会产生一些政治伴生物和副产品,如动荡、腐朽、腐化、普力夺等等,对于目前正努力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来说,如何避免或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更好的处理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实现现代化要求实现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现代化。

享廷顿进一步指出,所谓政治制度化,就是指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得公认的价值观内容和稳定性质的一种进程。

其水平可以用四个标准加以衡量:一是适应性,二是复杂性,三是自主性,四是凝聚力。

享廷顿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基本的努力是要在群众政治参与和动员扩大的水平与政治制度的适应、自主、内聚力、复杂性几个方面完善的速度之间寻求最佳比值,使之得以在更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均衡、和谐,由此方可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给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借鉴在于,中国政治体系当中的政治组织和程序要不断提高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建立庞大而复杂的下属机构,从上到下,隶属明确,职责不同,并且不同类型的下属机构具有高度的专门化水平;各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更具有独立性,更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生存;加强各大政治组织、政治程序间的内聚力。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之所以以这本书作为我的重点阅读书目,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曾经推荐的原因,更在于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拜读了作者的《民主的危机》,作者关于民主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解决之道都是让我觉得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民主过剩的思考,更是对民主热潮的一次大泼冷水,所以基于进一步了解的意向,我阅读了这部作品,希望能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的入的了解。

书的主题如题所见,即如何在处于现代化中的社会实现政治秩序。

作者开头先批判了以往的一揽子现代化思想,认为政治的现代化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随着经济的、文化的。

现代化而实现,甚至前者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与后者产生矛盾,期中最大的矛盾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群现代精英集中掌握权威和权力,而要维护政治、社会的稳定则必须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多元的社会势力。

什么是政治秩序?作者认为,不同于依靠血缘等而形成的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除开需要共同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互惠和道德认同之外,还需要一套有效的政治体制。

此种政治体制由多元化的社会势力制度化的参与政治形成。

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在打破自然共同体的同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体制,从而产生新的政治共同体,因此使得国家陷入政治混乱中,政变,暴动,革命跌宕。

亨廷顿把此种状况称为政治衰朽。

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经验。

政治现代化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权威的合理化(建立合法的中央权威),结构的分离(政治组织的专业化、科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

西方的政治现代化,留下了两张十分不同的模式、经验: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欧洲由于拥有强大的教会、封建地主等社会势力,所以其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步通常是实现中央集权,利用强大而集中的权力扫除教会、封建地主等阻碍现代化的社会势力,最显著的代表当属法国。

在中央集权的同时致力于政治制度、组织的构建。

最后才有序地扩大政治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依靠中央集权来进行现代化的欧洲国家来说,扩大政治参与必定是困难、而长期的。

大学政治学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政治学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政治学读书笔记摘抄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它不仅关注国家和政府的运作,也关注个体与集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政治过程,从而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阅读政治学相关书籍时所做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够为对政治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国家。

国家是一个具有特定领土、人民和政府的政治实体。

它通过法律和政策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国家的存在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因为它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的中心。

其次,政府是执行国家意志的机构。

政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民主制、君主制、共和制等。

不同的政府形式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它们在权力分配、决策过程和公民参与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再者,政治权力是政治学中另一个关键的概念。

权力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协商性的。

在政治体系中,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是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原则之一。

此外,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通过选举、公共讨论和抗议等方式参与政治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公民参与不仅能够增强政策的合法性,还能够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发展。

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制度包括法律、规则和程序,它们规定了政治行为的框架和限制。

有效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政治稳定,保障公民权利,同时也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

在国际政治方面,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构成了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

国际组织、外交政策和国际法等都是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这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

最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政治学研究通常采用历史分析、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政治现象,从而得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结论。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并跃跃欲试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所谓的第三世界新兴国家或者说是发展中国家出现,这些新近独立的国家怀有极大的现代化并赶上原殖民主义母国的强烈渴望。

对此,西方学者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学”,而本书《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作者塞缪尔·亨廷顿从独特的角度出发,针对早期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的政治发展观,即强大政府论,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专著。

西方学者早期提出的现代化理论,倾向于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处于优先地位,亨廷顿则立足于二战后实际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动荡不安、矛盾频发、极剧变革的现状,作出了一个总体估价:即这些新兴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腐朽的历史阶段,据此提出了强大政府论,这些国家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政府,这就依赖于强而有力的政党的出现。

因此,这本书首先从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常”的动荡不安入手,分析这种难题产生的原因,再以“强大政府论”的观点去提出解决办法。

一.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在大部分学者都将关注重心放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国际现实的时候,亨廷顿注意到文明政治与腐朽政治的差距也扩大了,他提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并不像传统的那些西方学者去划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等,亨廷顿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国家的关键就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和实质性,而并非那些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政府类型划分。

基于此,亨廷顿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见解“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中却滋生着动乱”。

尽管一般来看,那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会比相对较低现代化水平的国家更为稳定,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看起来更加太平,现代性常常与稳定性形影不离。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创作的政治理论著作,他在书中指出,政治秩序是一种目标,而非现实。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 政治差距: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

- 政治动荡的原因: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

- 美国对外政策: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只关注经济差距而忽略了政治差距,这与美国历史经验的两个特点有关。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了在社会变革中政治秩序的变化和影响,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政治秩序的起源

政治秩序的起源

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读书笔记本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福山,译者是毛俊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一版。

先看一下作者简介,福山生于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籍学者。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舒华兹讲座、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曾任美国国务院思想库「政策企划局」副局长。

著有《历史之终结与最後一人》、《後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建》、《信任》。

《政治秩序的起源》是福山的新作,其主要内容是试图讲述今日政治制度是如何从历史之中发展出来的,其首先把对政治秩序的研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类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制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度在欧洲的发展。

这本书涵盖了众多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其论证资料也包括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国家之前、国家建设、法制、负责制政府、以及迈向政治发展理论。

第一部分国家之前我认为黑丝本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展开了对政治秩序发展的阐述,在第1章讲政治的必需,作者以第三波民主化的发展与衰落为引子,论述时人对自由民主制的担忧以及无政府主义的不合理性,1970年到2010年的40个年间,世界民主国家的数量经历了一次高涨,民主制和市场导向的经济在中东阿拉伯之外的国家蓬勃兴起,这便是亨廷顿所讲的第三波民主化,然而,第三波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在21世纪头一个十年却出现了民主衰退,参与第三波民主化的国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国家不是回到了威权主义,就是看到其民主制度遭到了严重侵蚀。

导致该原因的出现不无政治焦虑及左右派无政府主义的影像,作者用“达到丹麦”来形容建立政治秩序的问题,丹麦这个国家象征着民主、稳定、热爱和平、繁荣、包容、政治腐败极低。

“到达丹麦”的过程首先是以牙还牙的部落制社会,之后,这些部落逐渐发展出等级制度,中央集权的产生,财产不再为宗族而是为个人拥有,产权相应的规则也出现,日积月累,政治规则越来越正式化,变成书面法律而不再是习惯或非正式的传统,即制度代替了领袖,最后社会不仅使统治者遵守限制国家权力的书面法律,还责成他们向国会、议会和其他代表较多人口的机构负责,一旦统治者接受了正式规则,限制了自己权利,并让自己统治权臣服于通过选举表现出来的大众意志,这样民主制便产生了。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亨廷顿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出现社会动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的急剧变革带来的新的社会集团和势力被迅速动员进入政治生活之中,但政治体制的发展速度倘却不能与之匹配。

也就是亨氏所提的现代化、社会动员以及政治参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式:现代化/经济发展=社会颓废、社会颓废/社会流动=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

借用托克维尔的话就是“如果人们想保持其文明或是希望变得文明之时,他们必须提高并改善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且这种艺术提高和改善的速度必须与提高地位平等的速度相关。

”但事实上,处于现代化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难以实现两者的同步发展,进而造成了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动乱。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动乱呢?亨氏提出,现代化导致社会动乱、现代性带来社会稳定。

即从政治制度化这个角度展开自己的论述。

从社会的参与制度化状况来看,可以分为公民社会和普力夺社会,前者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在现有体制框架之内实现的,后者则陷入一种低制度化和高政治参与的张力之中,由此可以认为是社会中的各个集团或势力凭借自己的实力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进而造成了政治体制难以承载和吸纳,出现社会动乱。

但具体应该怎么衡量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呢?亨氏从制度和体制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四个方面展开测量,认为一个较高的制度化体制通常是适应性强,能够在有效应对现代化造成的社会政治环境巨变;组织体制复杂,具有数量多且专业化的特点;自主性强,能够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内聚力高,能够实现组织内部的团结。

如果某一个社会制度这几个方面都体现出较高水平,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现代化过程中动乱现象出现的次数,概因其可以将社会动员出现的新社会势力吸纳入现有体制框架之内,同化为现有体制的支持力量。

但如果体制的制度化较低难以化解这些新势力造成的参与压力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的社会势力参与政治生活的诉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因此可以将其视为是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寻求利益的实现途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的政治秩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指政治体制的改革,更是指政治观念、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变革。

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政治秩序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通过对世界各国政治秩序的分析和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秩序在变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各种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研究,指出了政治秩序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以及它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作者还对政治秩序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今政治秩序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政治秩序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首先,政治秩序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形式,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治环境,而一个混乱的政治秩序则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政治秩序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政治秩序的研究和建设,以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其次,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政治秩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日益频繁,政治观念和制度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需要全球性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应对。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政治秩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国家的政治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政治秩序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积极参与,才能够推动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增强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的政治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治秩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政治秩序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政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希望政治能够更加民主、公正,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因此,政治秩序的变化也是在不断朝着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政治秩序的变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国家在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政治动荡和混乱,甚至会导致一些政治危机的发生。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国家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去解决和应对,以确保政治秩序的变化能够顺利进行。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决策,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只有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因为每个国家的政治秩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只有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在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个国家都能够在政治秩序的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每章一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每章一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后经整理成册,于1947年由上海观察社出版。

该书是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每一章的内容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下面是我对每一章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乡土本色》: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特点。

作者指出,中国农村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人们以土地为生,与土地紧密相连。

这导致了农村社会相对固定、缺乏流动性和变化缓慢的特点。

同时,农村社会还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人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信任和依赖。

这一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村社会的独特性和价值。

第二章《文字下乡》: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的文化特点。

作者认为,由于农村社会的固化和缺乏流动性,使得文字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有限。

相比之下,口语和面对面交流在农村社会中更为重要。

这让我意识到,在农村社会中,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与城市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这一章是对第二章内容的补充和深化。

作者进一步强调了文字在农村社会中的局限性,并指出文字难以传达情感、语境和情境等复杂的信息。

这让我明白了文字和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差异性。

第四章《差序格局》:这一章是本书的重要章节之一。

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以描述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

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像水波一样层层展开,由近及远,由亲至疏。

这种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有所不同。

这一章让我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的道德观念。

作者指出,农村社会的道德观念是基于家庭和亲情的,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社区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道德观念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道德观念有所不同。

这一章让我明白了农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价值观的不同。

第六章《家族》:这一章详细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家族制度。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一、引言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议题。

政治秩序的变革,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制度的重建以及社会关系的重构。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政治变革的过程,而对于这一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洞察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度评估1. 变革的背景政治秩序的变革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对于政治制度的不满、国际环境的变动等都可能成为政治变革的动因。

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作者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深刻剖析了政治变革的深层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变革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2. 变革的实施政治秩序的变革,需要政治家、学者、社会精英的共同参与与努力。

在实施变革时,需要考虑到民意、国情、制度的可行性等多种因素。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对于政治变革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于我们探讨变革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变革的影响政治秩序的变革往往会带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在政治上,可能会实现民主化、权力制衡、宪政建设等目标;在经济上,可能会带来市场化、创新创业、资源配置等变革;在社会上,可能会引发社会关系、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变动。

正如《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到的,政治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要全面理解变革的意义,需要对其影响进行深入思考。

三、广度评估1. 不同国家的政治变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变革会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西方国家的政治变革与发展我国家的政治变革可能会有着不同的起点、动力和难点。

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对于不同国家政治变革的经验进行了横向对比,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政治变革的多样性。

2. 政治变革的理论政治变革是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对政治变革的理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政治变革的规律和趋势。

《变革社会中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

其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秩序”和“稳定”。

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他在书中大量国家历史事件的对比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寻找现代化中的国家如何尽可能平稳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他因此也被归为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亨廷顿认为各国政治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治统治程度的高低。

他认为共产极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都属于有效的政体,因为他们都具有政治上的一致性、一体性、合法性、组织性、高效和稳定的特点。

由此也可以看出亨廷顿对政治秩序的强调。

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水平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这四个标准来衡量。

之后他阐述了在现代化过程会导致政治衰败。

第二章介绍了美国和欧洲的政治现代化并进行了比较。

现代化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权力的合理化、结构的分化、参与的扩大化,而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在不同的国家也会不同。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

在美国的现代化中,参与的扩大化先于权力的合理化和结构的分化,而在欧洲的现代化中则是相反。

同时美国和欧洲的政治现代化和二战后那些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又有所不同,美国和欧洲的现代化过程是漫长的而二战后新兴的独立国家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面临着迅速的政治现代化,因此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第三章是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主要比较了官僚制和封建制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

第四章是执政官统治和政治衰败。

主要讲了从寡头的执政官统治到公民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军人所起的各种作用。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讲了作为政治现代化的两种手段:革命和改革。

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读书笔记

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读书笔记

《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读书笔记前言:发展政治学这门课的刘永刚老师在布置期末读书笔记作业时,提供了两本可供选择的书分别是《变化中的社会政治秩序》和《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这两本书皆为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著。

其中《变化中的社会政治秩序》是他的代表作,影响较为深远。

而与之相比,人们对《难以抉择》的关注度就比较少。

当时老师一步布置完作业便和舍友跑去图书馆借阅,结果发现图书馆里只有《变化中的社会政治秩序》,而且这本书有翻新再版的可以从网上买到。

而《难以抉择》自从1988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过后就没有再版,只能花高价从网上买旧书。

发现周围同学大多选择《变化中的社会政治秩序》作为课题作业,本着想“标新立异”的念头,所以就从网上买了复印版(便宜)的《难以抉择》来看,以此来完成作业。

从书名来看,“难以抉择”这四个字很好地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参与的困境给揭示出来了。

应该说这本书和亨廷顿的成名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核心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即政治参与应该与政治制度化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参与混乱或爆炸,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水平太低跟不上政治参与的步伐。

而不同于《变化中的社会政治秩序》中的大视角看待世界格局下的社会政治稳定问题,《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更多的从微观角度把研究的注意力从政治稳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

本书着重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的各种决定因素和模式,以及政治参与和经济、社会现代化某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本书一共分为6章。

在绪论中主要讲了政治参与的定义、性质以及自动参与和动员参与的区别。

第二章在分析政治参与时,把政治参与和社会以及政治精英面临的其他目标相联系,强调政治参与本身在多数情况下不被赋予很高的价值。

第三章在宏观层次上考察发展中国家的抉择:社会的总体经济和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平等程度,是怎样与政治参与的水平和形式相互关联的。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超赞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超赞

怀着无限憧憬的心情,阅读了《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观点令我耳目一新,顿时有一种醍湖灌顶之感。

对于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我都予以认可,一小部分不理解,另一小小部分持反对意见。

下面我就发表一些对这本书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中部分章节的浅陋看法。

浅谈一:现代化之革命手段及东西方革命之比较对于革命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

纵观中国历史,农民革命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因为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然后农民又变成新的统治阶级,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等现象。

于是又有新的农民革命,如此循环,社会政治停滞不前。

但我们今天要谈的“革命”并非此“农民革命”。

这个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活动和政策以及主要价值观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是一种历史的前进,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段。

而“农民革命”充其量也只能算的是起义。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明治维新、法国大革命等可以被定义为革命。

我们必须把革命和起义、反叛、暴动、政变、独立战争等名词严格区分开来。

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

记得高三的一本历史资料上写的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566--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但后来老师讲课时只是简单提了一下,他说这个没代表性。

今天我们就按作者的观点,现代革命的先驱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

这场革命以1689年的《权利法案》颁布为最终胜利。

这场革命的最终目标和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化的。

因为它要推翻封建专制王朝,通过立法活动重新构建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化国家。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于是美国独立战争(一般的独立战争不算革命,但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制度,成为现代化国家,因此我认为应是革命)、法国大革命、德意志帝国等众多革命就陆陆续续出现了。

革命不会随随便便发生,它需要一种特定的历史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从古至今,能人志士都常怀一颗平和治世之心,但单就西方历史而言,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和平大多体现在饱受战乱的百姓所怀的朴素愿望或部分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出于某种学说或目的进行的倡议和说教,但缺乏实践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

进入启蒙运动,卢梭、伏尔泰等人开始将社会本身和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视野中来,而其研究成果也对社会运转与发展真正开始产生实质性影响。

这一科学领域逐渐积累学术成果并稳步发展的结果是,在二战之后,出现了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全新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冲突问题。

这本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飞跃性提升,对世界各国学者,特别是我国相关研究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社会冲突与发展的分析与看法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

这部著作出版于1968年,对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重新研究探索。

本书反对“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改造具有优先地位”的观点,他结合于二战后后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动荡,更迭和变革的现状,据此提出强大政府的观点,因为亨廷顿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式就是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因而,建立强大政权被视作根除国家动荡衰败的必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否认了西方学术界在此之前一贯坚持的自由世界与民主社会思想,即以意识形态来划分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观点,亨廷顿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各国的政治区分体现在政府有效程度而非政府形式”,他认为,只要是能够有效履行义务行使权力发挥职能,确保国家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现代化过渡进程平稳的政体,无论其类型和种类,都是有效的政体。

例如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暂时缺乏政治共同体和权威的统治方式,但其现实有效性和不断改进的发展方向证明在政治上并不是失败的,因此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片面的民主还是集权的问题,国家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实质性而不是象征性、名义性。

所以亨廷顿选取了美国和苏联这一对冷战中两大对立正营的领头羊,两个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超级大国来进行同一层面的类比,研究方式忽视其民主或者独裁的区别而强调国家机器的效能高低,这对冷战形势下的对立双方都是一种颠覆性的启发。

这种理论的提出和这部著作的出版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以意识形态划分一切的时代能够由见识和胆识提出这样的观点是这本书和作者亨廷顿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价值所在。

纵观政治秩序论,将政局稳定作为了政治的核心,对政治稳定的追求是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书中这样阐述了亨廷顿的这种追求:“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

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而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和目标,作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操作方式。

一.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

政治制度是政治稳定的保护框架,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政府存在的前提和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

政治制度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化的推进,而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

政治制度化包括适应能力,复杂程度,自治能力和内部协调能力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水平越高,则整个政治制度化的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实现政治稳定,就必须保证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合理的政策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时局的变化以及应对突发情况和外来势力的挑战;完善的下层组织和自身结构分化为政权带来能够脱离个人和某一机构的不稳定性的收益;独立、中立的政治程序能够保证政治制度自身的立场和价值,提高其生存能力;而一切政治都是人与法的混合物,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不但需要好的条文,更需要的好的执行者,强大的内部协调能力才能保证执行者免受私心的腐化和内部纷争的牵制,保证合理制度的实现能力和长期延续,说到底,内部协调能力是由制度产生并服务于制度的个人道德和组织道德的集合,正如“树立道德需要责任,信任必须具备可预测性,而可预测性又要求有规律的、制度化的行为模式。

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
度,社会就会无力界定和实现其共同利益”所言。

二.必须存在强有力的政党。

亨廷顿相信,一个好的制度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党来建立和执行,一个强大的政党足以推行制度化的公共利益取代分裂自私的个人利益拼盘,将超越狭隘地域思想的国家忠诚和民族认同推行开来,维系全国全社会各种力量的枢纽和纽带。

这种能够吸引和协调多方面势力和力量的公共利益是什么?是理想的哲学观念还是掌权群体的自身利益,或者物竞天择的自然竞争结果?作者认为,公共利益应该是大体上能够代表国家和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根本、长远利益的事物,但其顾及面是人数上的绝大多数而非既得利益的绝大多数,是根本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眼前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抵触、误解和扼杀,这个时候,一个积极而且强力的政党才能克服困难推动公共利益的发展。

在所谓民主国家,民众名义上享有完全的政治权利,但事实上民众只是根据规则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专业的政治家则从事具体工作,事实上使得政治活动成为了一种疏远一般公民的专业活动;而在所谓独裁专制国家,所有公民都可能关心政治,但没有一种渠道能够让民众参与其中,这种语境下政治的决策越分散,政治分裂就越严重,越多的政治参与带来越多的不稳定因素。

无论哪种情况,政治的稳健都不是非专业的民众自身能够胜任和实现的,一个领导正确、力量强大的,有足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政党才能确保民众意愿的顺畅表达和政令的专一,才是政局稳定,政治英明和统治清廉的保证,这都是依靠民众自身或者散沙的小政党联合所不足以胜任的。

三.必须确保公众的参与。

公众虽然处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胜任维持政治稳定的重担,但其归根结底是一切政治活动的参与力量和作用对象,是政治的根本,脱离民众参与的政治既无法联系实际,又无法有效施行,民众,特别是其中的自由知识分子,既能为政治统治,为掌握统治权力的强大政党贡献智慧,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价值,其本身又在政局衰败时产生巨大的离心和变革作用,成为维持政局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吸纳民众,吸纳自由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治中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政治制度化和政党统治,充分防范和控制其消极作用避免其煽动动荡势力的产生和壮大,对维持政治稳定和推动政治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亨廷顿的观点依旧没有显露出过时的迹象,各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起理论正在指导实践的影子,我国亦不例外,因此,参悟这本《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维持我国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显得很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