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 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 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 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 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 有为无疑矣。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 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 华,为人正直有骨气,很受当时(同朝为官)的人排挤。过 了很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 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他却不屑与他们计较。(我) 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 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 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 必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对于处理那些比筑 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不必怀疑的。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离:遭受 迫卒:急促 故:死亡 顾:回头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 能力。A.“离”通“罹”,“离骚”中的“离”用法同此,可 迁移比照。根据“对文取义”的规律,“外被项籍之灾,内离 牧竖之祸”中“被”和“离”都是“遭受”的意思,释义正确。 B.“迫卒”用于“期日”后,接上文说修坟山时间紧迫,故 “卒”通“猝”,“迫卒”解释为“急促”正确。C.“物故流 离以十万数”是说饥馑带来的严重后果,“流离”指流落他乡, “物故”解释为“死亡”是合适的。D.“顾”也是表转折的连 词,由于前文“而”可译作“却”,那么“顾”应该译作“反 而”更合适,但绝对不是“回头”的含义。 【答案】D
浅易文言文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拔苗助长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①,芒(máng)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yǐ)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qū)而往视之⑤,苗则槁(gǎo)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guǎ)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ún)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同“悯”,担心,忧虑。
长——生长,成长,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草木干枯。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课标第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给文言文语段断句的能力。断句的 前提是理解文章大意。答题时,一要注意文句意思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要注意一些能够辅助断句的标志性词语,特别是一些常见的语气词 和助词;三要注意每句话的主语。四个选项中要注意“留史馆修撰以 下之”中的“下之”是“留史馆”的结果,应放在一块;“恬然自 持”“殊不介意”是两个完整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断开之后就偏 离了文本的本来意思。 答案:D。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 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 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 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 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பைடு நூலகம்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的能力。考查的都是双音节文言实词。C 项中“励精”的含义 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励精”含义相同,应为“振作精神”之 意。 答案:C。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能力。说徐君是游侠士的,是某些人的看法,而作者并不赞同。 答 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 分) (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 分)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 于生民。(3 分)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练习:1、解释:(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5)无足..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问(3)有时(4)打开(5)不值得(6)各种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浅易文言文2答案
8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于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9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
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
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
”学习古人不为金钱财物所动,洁身自爱,以良好的美德为财富的品质。
10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⑤。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译文:西施因为心口疼痛而常在乡里皱着眉头,丑女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回去以后便仿效着捧着心口皱着眉头。
村里富人见了,关紧了大门不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女认为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
做事要根据自身条件,不能简单模仿别人。
1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译文: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刺得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它刺不破。
浅易文言文界说
浅易文言文界说柳士镇浅易文言文是长期以来流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用术语,顾名思义,它是指文言文中的浅易者。
但是,什么样的文言文才算是浅易文言文,判断文言文是否浅易又应当根据哪些标准,对这些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深入、具体的认识。
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首先,浅易文言文应当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类著作中所采用的古白话。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古白话。
所谓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韩愈、柳宗元之类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是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它不仅显然不同于现代汉语,即使与秦汉以后的历代口语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所谓古白话,是指魏晋南北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形式主要用于民间文学与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之中,虽然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其间的部分词语理解得还不很透彻,但从总体面貌上看,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小,读来较易理解,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
文言与古白话两个系统无论在词汇、语法还是在整体风格等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前者距离现代汉语远而后者距离现代汉语近。
浅易文言文应当是前者之中的浅易者,而不属于后者的范畴。
其次说到浅易文言文中“浅易”的标准问题。
应当说,“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与“艰深”相比较而言的。
“浅易”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深的人来说,中等以上难度的文言文也可以算作“浅易”;相反,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浅的人来说,即使中等以下难度的文言文也算不得“浅易”。
具体到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中要求文章“浅易”的含义,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用这样的一些标准进行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较少。
此外,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极少运用,因为这类术语含义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有些甚至过于艰深。
叙事类浅易文言文翻译
昔余少时,随父游历四方,尝历山川之险,观风土之异。
年岁渐长,心向往之,欲归故里,以寻童年之梦。
一日,得暇之余,遂决意启程。
晨曦初露,余骑马携剑,踏上归乡之路。
沿途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余心旷神怡,不禁吟咏而歌。
行至午时,忽遇雨,虽骤然而至,但亦清新宜人。
余遂借一茅屋,暂避风雨。
屋内空旷,唯有一桌一椅,余遂倚椅小憩。
窗外雨声潺潺,如丝如缕,仿佛诉说着故乡的故事。
傍晚时分,雨停云散,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余策马前行,夜色渐浓,月光如水,洒在道路上,宛如一条银蛇蜿蜒。
遥望故乡,依稀可见炊烟袅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及至黎明,已至故乡。
家乡的山川依旧,只是岁月已变迁。
父母年迈,兄弟离散,唯有老屋依旧。
余至门前,轻敲柴扉,门内传来熟悉的声音:“儿啊,你终于回来了!”父母相见,泪水纵横。
余跪于地上,抱头痛哭。
兄长闻讯,亦匆匆赶来,相见时,兄弟三人相拥而泣。
此后数日,余与家人共度时光,重温旧梦。
日暮时分,余携剑登山,望尽天涯路,心中感慨万千。
夜深人静,余独坐窗前,手抚剑柄,思绪万千。
时光荏苒,转眼间,归乡已一月。
余欲离去,家人依依不舍。
临行前,父母泪眼婆娑,曰:“儿啊,此去路途遥远,务必珍重。
”余跪拜父母,含泪告别。
自此,余又踏上征程,心中怀揣着对故乡的眷恋。
每至夜深人静之时,余总会想起家乡的风景,家人的温暖。
此行虽艰辛,但余心满意足,因为余已找到了心中的归宿。
余游历四方,归来故乡,得以重温旧梦。
此行虽短暂,但余心已足。
愿岁月静好,家人安康,故乡繁荣昌盛。
余虽身在异乡,但心系故乡,此生无悔。
(字数:505字)。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守时等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初中浅易文言文翻译
春光和煦,万物复苏。
今日,余携友同游于园中,以赏春光,畅游园景。
至园中,但见柳枝婆娑,桃花灼灼。
春风拂面,花香四溢。
余等漫步于园中,心旷神怡。
行至池畔,见池水清澈,鱼儿戏水。
友人曰:“此园中之美景,真令人陶醉也!”余应声曰:“诚然,春日游园,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
游至花丛,见红梅、白杏、紫菊竞相绽放。
梅花傲雪凌寒,白杏含笑迎春,紫菊芬芳扑鼻。
余叹曰:“花之盛,令人目不暇接。
”
过桥跨溪,桥下流水潺潺。
友人曰:“听此流水之声,如琴音般悦耳动听。
”余亦点头称是。
至园中亭子,歇息片刻。
亭子内有一石桌,桌上摆放着茶具。
友人取茶具,烹茶待客。
余品茶品味,口感甘甜,香气扑鼻。
游至园中假山,假山造型奇特,峰回路转。
友人曰:“此假山之美,宛如仙境。
”余亦赞不绝口。
行至园中长廊,长廊之上挂满了灯笼。
灯笼内点着蜡烛,照亮了整个长廊。
友人曰:“此长廊之美,犹如人间仙境。
”余亦感慨万分。
日暮时分,余等游兴未尽。
遂与友人相约,明年春日再游此园。
此次游园,余等赏春光,畅游园景,尽享自然之美。
心中感慨万分,不禁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此园之美,亦如桃花源一般,令人陶醉。
此次游园,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春日游园,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之美。
愿我们常怀此心,珍惜眼前人,享受生活,畅游人生。
浅易文言文阅读(真题展示)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 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 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 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 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把握 住重点实词“上”即可。据此,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应为: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 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答案】C
•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 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 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 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汲黯身体多病,皇上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 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替他请假。皇帝说:“汲 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 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 君主,他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如果有人以利 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如果君主严辞苛责地驱 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自己像孟贲、夏 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皇帝 说:“是这样。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 他就是近似这样的社稷之臣啊!”
•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 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 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 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 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 来。 这个洞毗邻海岛,岛上有个叫陀汗的国家,兵力强大, 统治几十个小岛,水界几千里。洞人于是在陀汗国卖 这只金鞋,国王得到这只鞋,命令其身边的人穿它, 脚小的人穿它就减小一寸。于是命令全国的妇女穿它, 竟然没有一个穿着合适的人。这只鞋像羽毛一样轻, 踩在石头上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到那个洞人是经过 陀汗王猜测到那个洞人是经过 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 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 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完整word版)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
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一)一。
孔子犹江海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说:同“悦". ④终业:完成学业.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2.赐不能识.也二、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3.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谓语提前的倒装句:2.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四、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二。
推敲《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一、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遂于驴上吟哦..(歌唱)B .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 C .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 .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始.欲着“推"字( ) 2.炼.之未定( ) 3.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 4.与为.布衣之交( ) 三、下列朗读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岛/初赴举/京师B .岛初赴/举京师C .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D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四、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浅易文言文翻译
邻人见贤者如此,心生疑惑,遂问之曰:“子何其乐也?吾日夜勤劳,而子独饮酒歌咏,不以为苦乎?”贤者答曰:“吾之所以乐者,非乐于此事也。
吾乐者,乐其心也。
心既乐,虽劳亦不足为累矣。
”邻人闻言,颇感疑惑,复问:“然则子之心乐何由而来?”贤者微笑曰:“吾心之所以乐,盖因吾之德行。
吾自幼好学,广览群书,心无挂碍,故能心旷神怡。
是以虽处劳苦之地,亦能怡然自得。
”邻人乃悟,叹曰:“吾闻之,德行足以乐身,学问足以乐心。
子之言,诚不我欺也!”自是之后,邻人亦力学,渐有德行,心境亦随之开朗。
又有智者,居于郊野,与渔者、樵夫为伍。
智者虽身居陋巷,然其心志高远,不以贫贱为忧。
渔者问智者:“子何以不忧?”智者答曰:“吾虽无千金之产,然吾有千金之乐。
吾之乐,在于心之自由,身之独立。
”渔者不解,问:“何谓心之自由,身之独立?”智者曰:“心之自由,即不受外界物欲之束缚;身之独立,即不受他人之牵绊。
如此,则虽居陋巷,亦如置身广厦。
”渔者闻言,颇有感悟,遂效仿智者,不染俗尘,心境亦渐开朗。
又有长者,居于山林之间,与鹿、鹤为伴。
长者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然其心境平和,不以贫富论英雄。
时有游子过访,见长者之境况,问:“子何以自得?”长者答曰:“吾之所以得,在于心之静。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万物皆得其所。
”游子闻言,心有所悟,问:“然则子之心静,从何而来?”长者微笑曰:“吾心静,非一日之功。
吾自幼习静,心无杂念,故能心静如水。
”游子乃拜长者为师,学静心之道。
岁月如梭,游子心境渐明,亦能处贫贱而不忧,处富贵而不骄。
此三者,虽身处不同之地,行不同之事,然其心皆乐。
乐者,非外物所能得,而在于心之自在。
是以,吾人欲求心之乐,必先修心,而后外物之乐自至。
盖闻之:“人心者,万事之本。
心既安,则万物皆安。
”夫心之乐,非一时之欢,而是一生之福。
愿世人皆能修心养性,求心之乐,以享无尽之福。
浅易文言文阅读积累二十篇
(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①子九岁,甚②聪惠③。
孔君平④诣(yi)⑤其父,父不在,乃⑥呼儿出。
为设⑦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⑧儿曰⑨:“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⑩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①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②甚:很,非常。
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④孔君平:孔坦,字君平。
⑤诣:拜访,拜见。
⑥乃:就;于是。
闻:听说。
⑦设:摆放,摆设。
⑧示:给……看。
⑨曰:说。
⑩未:没有[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二)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逐走】竞跑,赛跑。
逐,追赶【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足】够。
【北】向北。
【大泽】大湖。
【道】中途,半路【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揠(yd)苗助长宋人有悯①其苗之不长②(zhdng)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⑤其人⑥曰:“今日病⑦矣!予⑧助苗长矣。
”其子趋⑨而往⑩视之,苗则槁(gdo)a唉。
[注释]①悯:担心,忧虑。
②长:生长。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⑤谓:对……说。
⑥其人:他家里的人。
⑦病:疲劳,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⑧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⑨趋:快步走。
⑩往:去,到去。
(11)槁:草木干枯,枯萎。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最浅易文言文适合初一
• •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 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 • 如知其非义,斯速长百兽,今子食我, 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 乎。” •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 惑乎! •
•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 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 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 子》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及答案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及答案〔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一、轶事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
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溢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
②莽(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A.勤奋B.不怕清苦C.持之以恒D.谦虚E.不顾家室F.专心致志(三)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
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训练(一)
, 注释 I t
.
, 拥试 I t
0 . -
! 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 ; 1 .孔 子犹 江海 宅 ・
} 2 .赐 不 能 识 也
.
《 刘公 嘉话 》云 :岛初赴 举京 师。 一 日于 驴上得 句云 : “ 鸟宿池 边树 ,僧敲 月下 门。” 始 欲 着 “ ” 字 , 又欲 作 “ ” 字 ,炼之 未 推 敲
至 尹前 ,岛具 对所得诗 句云云 。韩 立马 良久 , 谓 岛 日: “ 敲字佳 矣 。”遂 并辔 而归 。留连 作 论诗 ,与 为布衣之 交。 :
曩 设
一
、Hale Waihona Puke 对加点 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 于 驴 上 吟 哦 :歌 唱
■ ●
B .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不时地
罗一峰 先生 ,名伦 ,以孝廉① 赴会 试。仆
于 途 中拾 一 金 镯 。行 已五 日 ,先 生 忧 旅 费 不 给 ② ,仆 日 : “ 虑也 ,向 于 山 东某 处拾 一金 无
镯 ,可质 为费。” 先生怒 ,欲 亲赍③付 还 。仆
五 .翻 译 句 子 。 1 .遂 于驴 上吟哦 ,时时引手作推 敲之势 。 2 .左 右拥 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 3 .留连论 诗 ,与为 布衣之交 。
定 ,遂 于 驴 上 吟 哦 , 时 时 引 手 作推 敲 之 势 。 时 韩愈 吏部权 京 兆。 岛不 觉冲至 第三 节。左右 拥
:
、
二 、翻译下列句子 。 1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 .终业而去之 。 2 .赐譬渴者之饮江海 ,知足而 已。 3 .孔 子 犹 江 海 也 ,赐 则 奚 足 以 识 之 ? 三 、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 的一项是 ( )。 A.赞扬赵筒子求贤若渴 、不耻下问的作风 。 B .称赞子 贡谦虚好学 、尊重 老师的品德 。 C .说 明孔 子 的 贤 明犹 如 江 海 ,深 不 可 测 。 D .闸述求 学问必须 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四 、请翻译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①,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②,或答人简札③,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④,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解】①率:标准,②苟且:马虎草率。
③简札:书信,④厌:厌倦,麻烦。
译文
(二)薛谭学讴①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③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唱歌②郊衢: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
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
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九)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一0)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