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生命思想是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在梁漱溟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动荡不安,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阶段。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他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所以梁漱溟借鉴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向其中融入唯识学思想和儒学思想,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生命”,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生命冲动”形成的。
但是不同于柏格森对于宇宙本原的重视,梁漱溟更看重个体宇宙。
他认为在宇宙的事物中,人类是最宝贵的东西,由此他把“生命”下落于人类本体上,提出“生命为体,生活为用”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有“人心”,所以进一步提出了“理性为体,理智为用”。
(一)宇宙大生命在本体论上,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冲动”思想被梁漱溟所吸收,同时他还将柏格森所提到的“绵延”和唯识学的概念相对应,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在柏格森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由“生命冲动”形成的,在过程中分裂出不同的进化路线,由此形成万事万物。
这里柏格森将“生命冲动”创造万物的过程比作烟花,当升到天空时烟花会炸开并裂成不同的小碎片,随后小碎片又在空中继续分裂炸开。
当“生命冲动”向上运动时,它将产生出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当“生命冲动”向下运动时,它将生成出没有生命的一切物质。
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这种比喻并提出自己的“宇宙大生命”概念。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同时宇宙之中不仅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包括在这一时空之中存在的一切基本内容。
而宇宙的本体是“生命”,又叫“生活”。
他认为“宇宙”就是“生活”,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宇宙大生命是一种“大意欲”,这种大意欲是人心的自由活动,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
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提出:“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内有矛盾耳;生命现象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也。
生物为生命之所寄,乃从而生生不已,新新不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在构建“宇宙本体”时很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观点。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强调道德修养和培养全面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丰富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梁漱溟强调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梁漱溟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主张教育应当是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梁漱溟提出了“立德为先、兼济天下”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德育为主、以学育为辅、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实践中。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梁漱溟强调注重农民的教育,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农村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将农村教育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
梁漱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新理念,主张学校应当将劳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梁漱溟还提出了以“乡村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方案,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种类型的乡村学校,推动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
在梁漱溟的倡导下,乡村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梁漱溟的教育实践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了有追求、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浅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世 纪桥
No 3, 01 . 2 2
Sii i h a JQ o
( e ea N .4 ) G nrl o 22
浅 论 梁 漱 溟 的 教 育 思 想 及 当代 启 示
周 如 川
( 华南 师 范大 学 政 治 与行 政 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5 03 ) 16 1
希 望 的。 ”
( ) 法、 四 教 学法 教法 上先 生反 对强 制 灌输 的方 式 , 倡 启 发 式 教学 , 提 的知 识 , 这就 决定 了教 育宜 放长远 而 至 于终 身 。先 生提 倡 注 重学 生个 人 兴 趣 的 培 养 , 据 其 不 同爱 好 进 行 诱 导 启 根 学 校 教 育延 长 至 终 身教 育 的原 因有 三 : 一 , 代生 活 日 第 现 发 , 成为 有主见 之人 。学法 上先 生 强调 学 习知 识不 是 使其 益繁 复 , 人生所 需要 学 习者 , 以倍增 , 非集 中童 年一 般 以学理论 究 的方 式 , 是 以生 命 体验 的方 式 , 重 在 实 践 随 卒 而 注 所 得尽 学 , 由此 而教 育延 及 成年之 趋势 , 见 重迫 。第 二 , 中学习 ; 要重 视 自学 , 日 再有 因为 “ 经 自己求 得 来 者 , 才 必 方
端凝 严肃 的神气 对儿 童或少 年人 … …先 父认 为 好 的 , 明 便
示 或暗 示鼓励 。他 不 同意 的, 我 晓得 他 不 同意 而 止 , 让 却 从 不干 涉 。梁 培恕说 :我们受 到 的可能 是最 自由的教 育 。 ” “ 拥 有 了别 人没有 的 最大 的 自主权 。再 有先 生 也 不 赞 成体 ” 罚 儿童 , 他说 :赏罚 是利 用人计 较算 账的 心理 而支 配 他 的 “ 动作, 便使情 志 不得 活动 , 害本 能 的发挥 .' ・ 赏罚 妨 . 因为 … 而 去为 善或不作 恶 的小 孩 , 以为根 本 不 可 教 的 ; 我 能够 反 抗 赏罚 的 , 其本 能力量 很强 , 受外 面 的搅 乱 , 是很 有 是 不 倒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首先,关于本能。
梁漱溟在人类的认识最初阶段是肯定欲望的重要性,提出人生应该顺着欲望前进,而欲望则是依靠人类的本能产生。
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将欲望和冲动区别对待,但是欲望其本质同样还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
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突出强调本能的重要。
早期梁漱溟在讨论人心的问题时最初是围绕着本能和相应不可分割的感情冲动展开的。
将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叫“直觉”。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广泛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中,人的内在生命是与外界世界相连接的,而两者的连接物就是直觉。
“我们内里的世界与外界通气的,只有这直觉的窗户”。
在他看来,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达到“天人一体”的生命境界。
他把人性的善归于本能,人性的恶归于理智的方面,即私心人欲。
由此梁漱溟将这些与孔子的“仁”结合起来,认为本能为体,理智为用。
一方面梁漱溟接受儒学思想,认为“直觉”是“仁”。
他提出:“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对于敏锐的定义,梁漱溟举了一个例子,在《论语》上宰我问“三年丧似太久”,孔子回答他讲:“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说“安”。
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孔子没有明说对于宰我的失望,只是从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孔子对于宰我回答的不满,等到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叹气道:“予之不仁也!”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得。
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就是迟钝的。
那么为什么对待同一桩事情,有人就会恻隐之心,有人就没有恻隐之心,有的人产生羞恶之心,有人就毫无羞恶之心?这些不过都是一种安然不自知罢了。
既然迟钝的直觉是“安”,那么“不安”就变成了敏锐的直觉,所以孔子教人“求仁”。
直觉可以产生人类所有的美德,由此可以说孔子的“仁”产生所有美德。
既然所有美德都是由孔子的“仁”产生,换言之,“仁”就可以代表世间所有的美德。
这里的“仁”学概念在后面被孟子发展成“良知”,随后被王守仁继承和发展,认为“良知”是绝对主体性的,又是客观必然的。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在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过程中,梁漱溟的思想发生了多次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都多次提及,并在其著作中将自身思想的转变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功利主义时期,第二阶段是出世思想阶段,第三阶段是入世思想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受到西方、印度、东方文化的思想影响,最后援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这四个时期的思想重新融合起来,为儒学思想重新赋予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
(一)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梁漱溟思想的第一个阶段是功利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环境深深地影响了梁漱溟的思想形成。
梁漱溟生于十九世纪末,此时正值洋务运动末期、维新运动萌芽时期,其父亲梁济是清末的一位官员,“梁济虽然恪守传统道德,但却并不迂腐和保守,他追随着传统儒家传统富有生命的一端,追踪着时代前进的脉动,成为‘通经致用’的进步型儒者和深切关心中国命运的改革主义者”。
在他做官期间目睹了清王朝政府的衰败,由于无法接受当时学者思想的迂腐,同时又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主张学习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在梁漱溟六岁的时候,其父并没有让梁漱溟学习四书五经的封建文化,将是送入当时北京的第一所“洋学堂”——“中西小学堂”读书,后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辍学在家,随后等到时局稍微稳定后多次在小学堂求学,学习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直至顺利毕业。
从小到大,家里对于梁漱溟的教育都是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这种自由不仅包括身体的自由,还包括思想的自由和说话的自由。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可以自己选择读什么书,学习什么思想,由此梁漱溟开启了自学之路。
在梁漱溟十八岁之前的求学经历中,接触到了最早的西方功利思想,并形成了用“不讲原则,只讲效果”的作为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
对于身边发生的一切人和事,梁漱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一番,对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好处的大小则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他自称:“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
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
论梁漱溟的教育哲学思想

度看 , 正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阐扬 , 梁漱溟 确立了教育的基本价值 取向 , 而这亦成 了梁漱溟其
后 广泛 的教育 实 践活 动 的理 论 基础 。将 近 一个 世 纪 过去了 , 梁漱 溟 当时 所 身 处 的 社 会 状 况 已是 一 去 不 复返 , 但其 曾面 临 的 问题 却 依 然 存 在 。在 中 国现 代 化 发 展过 程 中如 何 去体认 民族文 化 ?如 何在 科学 教
独特理解 , 梁漱溟确立了教育 的价值取 向一 对 中 国传 统 教育 的 回归和 肯定 。而 文化 三 路 向说是 其 整
维普资讯
第1 8卷
第 3期
河南 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Junl f e a nvr t E u ao a S i c ) ora o n nU i sy( d ct nl c ne H ei i e
Vo . 8 N . I1 o 3
个理 论 的核 心 。
作 为 “ 后 的儒 家”, 漱 溟 的文 化 思 想 和教 育 最 梁
思想具 有 鲜 明 的个性 特 点 和 时代 特点 。1 2 9 1年 , 在 当时 甚嚣 尘 上 的西 化 浪 潮 中 , 漱 溟 出 版 了《 西 梁 东
梁 漱溟 文化 三 路 向说 的逻 辑起 点是 对 文化 的界
足 与不 断满 足 , 个 民族 其文 化之 所 以迥 然异趣 , 每 就
在于 最初 意欲 的分 野 。 从 意 欲 的 满 足 与 否 出 发 , 梁 漱 溟 提 出了人 生 的三 大 问题 , 即人 对 物 、 对人 以及 人
值, 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 的儒 家思想 所 包含 的 “ 真理 ” 以此 证 明儒 家 的人 生 态 度 和人 格 ,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二、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代表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 论》、《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等。
二、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一) 中国问题的症结
梁漱溟说“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 失调”!所有其他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散漫、消极无力等因此而发,就使寻找解救中国之路 具有了特殊的要求。
(二) 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梁漱溟认为,“中国原来是一个大的农业社会。在它境内见到的无非是些乡村;即有 些城市(如县城之类)亦多数只算大乡村,说得上都市的很少。就从这点上说,中国的建 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
为什么中国社会的改良唯有走乡村建设之路?梁漱溟认为,首先,中国社会是乡村社 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 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乡村入手,而理性的胚芽可以、也只能在乡村慢慢培 养起来;其三,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被破坏得不堪收拾,乡村经济尤其陷于破产,中国 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地从乡村建设起。“
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不能不归于教育一途”。在乡村建设 中,学校必然成为社会的中心,教员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 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三、 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一) 乡农学校的设立
1933年,山东省政府将邹平、菏泽划为县政建设实验区,县长由乡村建设研究院提 名,省政府任命,实验区两县的行政机构与研究院事实上合一,而整个行政系统与各级 教育机构合一,希望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实验区将全县分成若干个区,各区 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
梁漱溟先生人生的哲理与价值

6 6・
文化 ・ 文 化 产 业 论 坛
梁漱溟先生人生 的哲理 与价值
陈 国财
( 兰 州石 化 职 业技 术来自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6 0 )
摘 要: 梁先生的生命本性在 于无 限奋进 向上的观点 , 虽有柏格森生命 哲 学的深 刻影 响的痕迹 , 但 这种奋进 向上 的生命 本性在 当今 及 以后仍有着重要 的意 义。人应在短 暂中寻求永恒 , 不仅 需要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要为心灵寻求富足 , 实现 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三 , 人 的生死 、 福祸 的不确定性 ; 引用 费尔巴赫 的话 就是 “ 若 进向上归结为 自觉的能动性 , 其 内涵是主动性 、 灵活性和计划性 。 “ 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物而恒制胜乎物的表现 ” 灵活是不可能 世上没有死这 回事 , 那亦就没有宗教了” 又说 “ 惟有人的坟墓才是神 前定的 , 这就需人们在实践生活 中不断地争取 , 灵活唯人类所独享就 的发祥地 ” 。 第 四, 人不 同于动物“ 总在抱着前途希望 中过活 ” 。宗教的意义 在于人的主动。 “ 假如不再争取了 , 那便没有灵活性 , 亦没有一切。 ” 人 身 只给 人 心开 出机 会来 , 有 灵活 之 可 能 而 已 , “ 不 灵 活不 足 以为人 心 ” 在于可 以提 高人 的道 德 的工具 , “ 宗教 中的所有 的对象之伟 大 、 崇 永恒、 真实 、 善美 、 纯 洁原是人 自己本具 之德 , 而 自己却相 信不 “ 灵活是有待争取的——人心不是现成可 以坐享 的。” “ 灵潘 陛复有赖 高 、 于主动 陛; 饱满 的主动精神恰为手脚灵活之所 以自出也 。” l 1 _ 及。 经这样一转弯 , 自己随即伟大 , 随即纯洁于不 自觉。 ” 宗教 的出世 还有一 种“ 出而不出 , 不 出而出 , 方 为圆满圆融 ” 这 是 应 当发 挥 , 梁先 生认 为 , “ 计划是人们 在其 行事之前 , 却不 即行动 , 而就其 中 , 为人之精神之富足而用。 所要解决 的问题 中那些对象事物 , 先从观念上设计 运用措置一番或 为众人所用 的, 多番 , 以较量其 宜如何行动 , 假定 出一方案或蓝 图之谓也 。” 计划不 综观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 他认为一种合理的人生不是一个人仅 那样会把 生活看的太浅显 , 而应追求一 种使 自 同与灵活性它是可 以前定的 , 正是计划性才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完 仅追求具体 的问题 , 成和达到我们所追求的 目标 。“ 心对物的宰制能力 ,源于其计划性 己 的 生 活 超 然 于 平 凡 具 体 问 题 之 上 , 达 到 人 的 圆满 , 这 种 人 的 圆满 来。 ” 在 前 文 已经 提 到 “ 人 之所 以为 人 在 其 心 ” “ 心 之 所 以为 心 在 其 自 不是说和别人 比会如何 高大 , 如何 在普通人之上 , 而是平 凡的人在 觉” , 人心 的基本特征即在其具有 自觉 , 而人的 自觉的外在明显的表 平凡 的生 活中体会和追求生活的“ 圣人” 境界和生活的崇高意义 。 人 现便 是 计 划 性 。 生的意义 和价值在于人 自身的生 活中 , 自己责于 自己的态度是合理 的, 人要 在 自身 的活动上体会 生活的乐趣 , 梁先生 同时认 为人应根 2 以心主宰身, 寻求精神 的富足 从广义上讲“ 心 与生命 同义 , 有身 即有心 , 身心殆不可分” “ 人之 据 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活动 , 以便充分发挥 自己的聪 明才智 。 所以为人在其心” “ 心之所以为心 在其 自觉 ” ,自觉是人心的基本特 3 当代 价 值 与启 示 征, 又是区别与动物之所在 , 而人之所 以能够 自觉而在 于其 心的作 在当今社会 ,如何真 正的解决人的存在 与人 的安 身立命 的问 用。人心使人具有主动性 、 灵活性和计划性 , 使人 的生命 中有 自我 , 题, 对 于每个人来说都是 不可回避的 , 在 我们 物质 的需求 不断得 以 有 内心的活动 , 人 因此而 能够 彼此相通 , 并且 与宇宙大生命 相通不 满足的前提下 , 我们更应对 自己的心灵给予更多 的关注 。虽然有人 隔, 最终使 人脱 离 自然状态 。 “ 人心正是宇宙生命 本原 的最大透露而 注意到或没有注意到 自己心灵世 界需 要一个慰 藉之物 , 或精神 寄托 已” 身与心不可分 , 且紧密相联。那么身与心 的关 系如何呢?从人类 的所在 ,若一个人没有 了精神的动力或内在的激励 机制的作用 , 那 个体 生命 即生物进化的角度看 ,心总是随着身 而发展 的。“ 身先心 么人将会 是失去奋进 向上精神而蜕变 为靠本能行事的人 。 梁漱 溟的 后, 心随身来” 身 的发展为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当心发展 由 自发到 自 生命本性在于不断地奋进的意义, 就在于让人们 意识到 自己在社会 觉之时 , 身相对于心而言就成 了次要 。“ 身渐以服从 心 , 心乃辉耀突 中存在之所需 。人应充分发挥 自己的 自觉能动性 , 对 自己的人生做 追 出” “ 因生命 争取 自由灵活之愈进也 , 心愈 以开 ” 梁先生认 为以心主 个有总体计划性 的生活 ,在生活中不断提升 A己的生命境界 , 宰 身 便是 人 生 的根 本 性 要 求 , 这是因为 : 求一个合 理的人生价值 目标。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其会在短短几 十年
以生命之学达宗教之用——梁漱溟儒学思想简析

后以及向内, 这三个路向各有优胜之处, 也各有其局限性。 哲学 只是为梁漱溟 的儒学 观提供 了一种理论 上 的支持 , 对梁
这就是说 , 从根本上看 , 文化是独立发 生而 又独 监发展 的 , 任 漱 溟启 发最大 的仍然 是传 统儒 学 。梁 漱 溟说 : 于初 转 入儒 “ 何建立在线性史观基础上 的文化 比较都属 非法。 家 , 我启 发最 大 , 我得 门而入 的, 明儒 王心 斋先 生 , 给 使 是 他 当梁漱溟 出佛入 儒 后 , 出了他 的新 儒学 观 。 首先 , 提 他 最称颂 自 我便由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 然, 后来再与
西洋思想印证, 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 的, 是生命 政治思想 、 道德思 想 , 都是 自孔 学 中衍 生 出来 的附加之 物 , 其
派哲学 。[ ( 3 在梁 漱溟 看来 , 字宙 的本 体不 是 固定 的静 实可 以撇开不 谈。 批评孔子也好 , ” ]1) P7 “ 要 要树立孔子也好 , 都不要
本书的方 法论 意义 有 关 。在 书 中, 漱 溟提 出的 问题 实 际 这既是 王学 的“ 梁 良知 ” 也 是康德 所谓 的 “ , 道德 理性 ” 为 诠释 , 是: 文化有没有可 比性?这个 问题 的提 出开启 _保 守 主义 的 儒学的方 法 , 儒学 从 那 些纷 纭 的解 释 中解 救 出来 。可 以 『 将 新思路 。按照 当时流行 的进化论 的观点 , 文明是单 向线性 发 说 , 这是一种方法论 的创 建。 展的, 东西文 明之 间的差 异可 以用古 代 与现 代 , 也就 是 进步 梁漱溟 受柏 格森 哲学 的启 发 , 孔学 定 义为生 命 之学 。 将
体 , ‘ ’是 ‘ ”[(0 , 是 生命 、 绵延 ’]4 )又说 :宇宙是一 个大生命 , 3P6 “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

名词 . 找 不到一 个合 适的 给他 安上 。孔子 毕 生所研 云 。 都 写后他 交 与我看 , 亦不作 声 。 看 了 , 我 马上 省悟 , 跑 去 一探 即得 , 禁 自怀惭 意。 不
因、 分析 其深 刻 的教 育意蕴 以及 对 中 国 当代 教 育改 革 超 、 张君劢 等 的积极 回应 , 本 人 也 因此声 誉雀起 , 他 成 的启示 。
一
为新 儒学 的 代表人 物 。
二、 梁漱 溟 生命哲 学 的根 源 ( ) 重 自省的 家庭教 育 。 一 注 梁漱 溟成 长 于落魄 的
一
5— 7
¨I
崩 } =
教 育 广 角
21年 期 当代教育季黉 0 第8 0 嘻
如 。 漱 溟青 年 时代 参 与了 同盟 会 , 入 了颠 覆 复辟 果 , 梁 投 正所 谓 “ 时穷 节 乃现 , 危难 见 英雄 ” 0世 纪 前期 。2 政府 、 暗杀 复 辟分 子 的激 进 革命 活动 中 , 种 活动 在 的 中 国 , 逢 亘 古未见 之 社 会变 局 , 一变 局 反映在 这 适 这 奉行 改 良思想 的梁济 眼里 自然 不是合 适 的。 但是 即便 思想 界就分 化为 两派 : 两化派 全盘 否定 中国 的文化传 很 不赞 成 儿子 的做 法 , 也 不正 面 阻拦 , 是 以书 信 统 , 为它 是 中 国现 代化 一 再迟 缓 的根 本 阻力 ; 他 而 认 而传 的形 式委婉 地 表达 自己的观点 , 把选 择 的权利 交给梁 统 派则从 第一 次 世界 大战 中看到 了 西方 科技 理 性 的
梁漱溟与杜威的生命哲学

与柏格森哲学的关系, 很少有人关注它与杜威哲 学的关系。有证据表明 , 杜威关于哲学的讲演和 民本主义与教育 一书对梁漱溟的 生命哲学 和 乡村建设理论有较大的影响。在杜威访华期间, 梁漱溟对杜威的 一些哲学讲演 比较熟悉。他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里引用过杜威在 教育哲学 讲演、 社会 哲学 与政 治哲 学 讲 演里 的一些 观 点。 梁漱溟在从事乡村建设过程中, 认真阅读了 杜威的 民本主义与教育 , 很受启发, 后来在山东 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部做了题为 杜威 民本主义 与教育 的读法及其根本观念 的讲演。那么, 梁 漱溟究竟如何阅读杜威的教育哲学或实践哲学并 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 在梁漱溟对 民本主义与教育 的解读中, 有 一个地方值得注意。梁漱溟建议人们不要按照章 节的自然顺序阅读杜 威的 民本主义 与教育 一 书, 他提议的读法是 : 先读该书的第四章, 再读第 一、 二、 三章, 后 读第七章。为什么要这样 读呢?
75
梁漱溟与杜威的生命 哲学
回到自然界中去。就是说 , 当我说 我的经验是什 么 的时候, 我已 经把经验当作 是我的私人物品 了, 这样看待经验是成问题的。这就像是说 这是 我的电脑 一样 , 电脑是我的私有财产, 但是, 电脑 在成为我的私有财产之前 , 有它的特性和存在方 式, 我和电脑的关系是后来加上去的。同样的道 理, 在我说 我的经验是什么 之前, 经验有它的存 在样式和特征 , 我的经验 这一说是后来的。杜 威所谓的经验不是 我的经验 意义上的经验 , 而 是 我的经验 之前存在着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不 是别的 , 正是生活( 生命) 、 自然及其相应的展开过 程。杜威是这样解释经验的: 经验 是一个詹姆 士所谓 具有两套意义 的字眼。好像 它的同类语 生活 和 历史 一样, 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 和遭遇些什么 , 他们追求些什么, 爱些什么 , 相信 和坚持些什么 , 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 样受到反响的, 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 , 他们怎样渴 望和享受, 以及他们观看、 信仰和想像的方式 简言之 , 能经验的过程。 经验和生活 ( 生命 ) 、 历 史具有相类似的意义。生活中发生的事、 遭遇的 人、 体会到的快乐和痛苦以及整个过程都汇聚在 生活之中 , 生活是一个整体 , 一个生命的敞开过 程。人们可以把生活分解成无数的部分和功能 , 但是那已经进入了理性认识的程序。在认识活动 开始之前, 生活是未分裂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 , 经验和生活同义。和生活一样, 经验是一个整合 性的活动 , 先于认识论的反省活动。 更进一步, 杜威认为 , 生活是一个自我更新的 过程 , 通过与环境 的相互作 用实现更 新。他说 : 所谓个人生活在世界之中, 就是指生活在一系列 的情境之中。当我们说人们生活在这些情境之中 时, 在 之中 这个词的涵义和我们所说的钱 在衣袋之中, 或者油漆在铁桶之中的涵义是不相 同的。进而言之, 它的涵义是指个人和各种事物 以及个人和其他人们之间进行着的交互作用。情 境和交互作用这两个概念是互不可分的。一种经 验往往是个人和当时形成他的环境之间发生作用 的产物。 这话说明 , 生活意味着人与环境的交 互作用 , 生活在世界之中 , 意味着生活在与世界中 的人、 事、 物打交道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是统一 的, 具有连续性。我们正是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 连续性得到生长的, 如在过去经验和未来经验之
生命、意欲、艺术——梁漱溟生命美学思想论略

2008年第5期总第26卷(总第100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 I J I E UN I V ERSI TY NO.5,2008Vol .26General No .100 收稿日期:2008-03-15作者简介:刘可文(1982— ),男(土家族),湖南石门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生命・意欲・艺术———梁漱溟生命美学思想论略刘可文(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摘 要: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
他的生命美学融合了儒学、王阳明心学及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他视宇宙为一大生命,建立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并系统地提出了人类文化的根源在于“意欲”的文化观和艺术的本质在于生命本性的流畅的观点。
因此,梁氏生命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生命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漱溟;生命美学;意欲;身与心;艺术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8)05-0105-04梁漱溟(1893.10-1988.6)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和文化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在20世纪初,他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并以生命哲学诠释儒学,直接儒家内里生命,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授西学入儒”的先河,成为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
柏格森生命哲学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突出“生命冲动”和“意识绵延“的创造性,蔑视科学理性,裁抑物质生活,高扬生命主体的能创性,这既暗合了中国人当时求进化的意志,又与中国儒家刚健精进、自强不息的宇宙观相契合。
在谈到为什么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感兴趣时,梁漱溟说:“我对生命主义哲学的兴趣,那只是性之所近,心之所好”。
[1]在《中西学术之不同》一文中,他更直截了当地说: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由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
梁漱溟中国哲学观论略

梁漱溟中国哲学观论略梁漱溟作为中国近代知名的哲学家和学者,在其学术生涯中产生了许多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为代表。
在梁漱溟的著作中,对于中国哲学的观点也有所阐述。
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论略,并探讨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意义。
一、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的出发点梁漱溟从一开始就抱持着一种独立自主、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在他看来,道德和文化习俗是中国哲学的关键,其实质是人生之道、生死问题和知行合一问题的思考。
因此,梁漱溟对于中国哲学的观点强调的是其独特性和中国化的方向。
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主张注重从哲学本质出发,也就是需要实际地考察具体的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文化以及人类社会问题。
他强调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意义,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智慧和人性关怀。
二、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的核心要点1. 儒家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影响梁漱溟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梁漱溟认为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应当以儒家思想为主线。
在梁漱溟看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的道德观、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信仰。
2.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重要的思想源头梁漱溟认为,道家思想也是中国哲学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之一。
道家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探讨了生命的本源和本质,对抗了儒家就法律和伦理道德之间的沟壑。
道家主张的是自由、无为而治,不人为干涉,而是顺其自然,这让人们认为道家给人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力量,具有它特别的魅力。
它强调了自由、开放、创造,向古典文化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彩色”,呈现了一种生活方式、生命态度和思维模式。
梁漱溟认为,道家思想不仅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有深远影响,对整个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国学大师的梁漱溟教育思想是什么

国学大师的梁漱溟教育思想是什么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在近代教育体系中有积极意义,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那你知道梁漱溟和他的思想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学大师梁漱溟简介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8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国乡村运动的实践者,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
梁漱溟是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后来给自己取笔名梁漱溟,以后就用这个名字立行于世。
他出身于元代王族宗室,家世显赫,是个诗书礼仪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特立独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存在。
梁漱溟的代表作有《中国人》、《做人与读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先生一生寿命很长,历经中国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活动范围极广,跟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过接触,因此简单的梁漱溟简介实在无法概括他那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一生。
而且因为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过于深奥,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能领会他深刻思想的真谛了。
因此梁漱溟简介不过是抛砖引玉,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
梁漱溟简介是对梁漱溟先生一身的高度概括,但并不是盖棺定论,因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以让后人不断挖掘,不断研究,总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汲取智慧的营养。
当代兴起的国学热,再次将梁漱溟先生带到大众的面前,这也许就是文化复兴的魅力。
国学大师梁漱溟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施上面。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
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就是个乡村社会,中国的出路在乡村,因为要救中国就要从改良中国乡村教育做起。
浅谈梁漱溟宇宙生命思想[权威资料]
![浅谈梁漱溟宇宙生命思想[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f002d2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8.png)
浅谈梁漱溟宇宙生命思想摘要:通过拜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受益匪浅,此作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其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路向:西方文化是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对于这些思想的感悟,更让我对梁漱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决定通过这篇论文,谈一些个人对梁漱溟的哲学思想理解。
关键词:生命;生活;意欲;宇宙经过一年的时间,对于哲学系统,我了解了一些哲学大家的事迹和思想,例如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王国维等等。
这些大家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特点,每一个都很值我去思考。
尤其是其中的梁漱溟,通过拜读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是受益匪浅,此作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其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路向:西方文化是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对于这些思想的感悟,更让我对梁漱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决定通过这篇论文,谈一些个人对梁漱溟的哲学思想理解。
简要对其介绍,梁漱溟(1893-1988),蒙古族。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等,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其受泰州学派的影响,曾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精彩。
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等。
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中受到启发,生命是梁漱溟接受的第一个哲学概念,其从这个观念出发,突破了天人合一的模式,从主客二分角度思考宇宙存在的本体论依据。
那么梁漱溟是怎么去理解的?在他看来,宇宙作为既成的事实,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必须以生命本体为终极依据。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人是这个生命的核心。
也就是说,宇宙的终极依据是生命本体。
宇宙是现象,生命是本体。
宇宙是静态的宛在,生命是动态的相续。
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重在崇高的德育观念,成就了“梁学”的独具风格。
他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对我们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德育思想
梁漱溟提出的德育思想,是从古典伦理道德出发,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他认为,教育应以“德”为基础,并以正义和智慧为核心,以主动和创新为手段,以涵养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有“诚”、“实”、“勤”、“乐”的人格修养;“以德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社会,以善行取得最高的幸福”。
二、现代启示
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强调以德育为教育主旨。
梁漱溟指出:“实行德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道德义理,告知传统仁义礼智信之精神”,必须将德育作为教育的主旨。
其次,注重加强品德教育。
梁漱说:“品德有学校及老师的影响,自然也有家庭的帮助。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品德教育,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实现全面发展。
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古代伦理哲学,又启发了现代社会,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一、梁漱溟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从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成立初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
中国出现很多有识之士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这些努力的失败,已经表明中国的社会危机,单纯的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无法解决的。
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与之相对立是民族自救运动。
从世界来看主要是教育改革运动。
随着新的教育思想的传入,必定会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反思,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梁漱溟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鉴于当时中国教育体制实际存在的弊端,梁漱溟开始了对教育改革的探索,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是在乡村,中国的文化是以乡村为本,另开创出一个新文化,或者说“开创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二、梁漱溟教育思想的主张(一)取西方之精华,补中国之欠缺经过对东西文化异同的研究,梁漱溟发现西方文化有许多优点,他说:“现在我们办学校是仿自西洋,所有讲的这许多功课都是几十年前中国所没有的,全部曾以此教人的;而中国书上那些道理也仿佛为西洋人教育所不提及。
此两方教育各有其偏重之点是很明显的,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着在情意的一边例如孝悌支教;西洋人的教育偏着在知识的一边,例如自然科学之教。
”[2]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梁漱溟并不像许多人对东西教育认识的那样,认为西方教育重知识就好,中国教育重情意就不好,他认为东西教育各有长短:“盖西洋教育着意生活的工具,中国教育着意生活本身,各有所得,各有所失也。
”[3]既然西方文化有优点,东方文化有缺点,二者就应该优势互补。
(二)从乡村工入手,进行民众教育乡村群众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梁漱溟在认识到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后,他认为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必须首相关注乡村。
他说:“进行乡村建设工作,我头脑中所设想的有两个要点,因为从我的眼光看,中国有两大缺陷。
中国农民散漫几乎到了自生自灭的程度。
生命哲学思想在梁漱溟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生命哲学思想在梁漱溟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哲学家们都有自己坚信的内容,其坚信的内容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指引着哲学家们的行为。
这对于相信“理性”指导生活的哲学家来说更是如此。
在探究梁漱溟的思想时,我们更要注重其哲学思想的部分。
其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其生命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思想体系的基本逻辑点就是他的生命哲学思想。
同时,“生命”也是他思想体系的起点,一切的论述都是根据“生命”问题展开。
(一)生命哲学思想是“文化三路向”可以提出的前提条件现代新儒家对于哲学的基本观点非常看重,认为哲学是文化的内核。
他们指出在探究文化的问题时需要通过哲学来展开论述,用哲学思想来总结宇宙的本原。
梁漱溟尤其看重这种探究方法,他毕生都在探索以生命为起点的文化问题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为打好其文化哲学的形而上基础,他以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并吸收了叔本华中的“意欲”叫法,提出“生命”和“意欲”是宇宙的本体,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叫法。
由此为基础,梁漱溟提出“宇宙大生命”说,并以此为形而上学的模型构建出自己的文化理论。
在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看来,梁漱溟是“保守的社会层面”的代表人物,由此他们把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一举动看作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无声抵抗。
可是在梁漱溟看来,激进派、保守派和折中派走到最后都是死路,梁启超、杜威和罗素等人的说法全都不是正确的答案。
在探索正确道路的过程中,梁漱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可知意欲是文化的根源,同样也是生命、宇宙的原点。
要处理文化的问题,首先需要找到认识文化的基本方式。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生活则是“没尽的意欲”。
各民族的文化之间表现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只不过是由于“生活样法最初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
想要理解文化问题,只需要看各民族的“意欲”出发点就可以了。
由此梁漱溟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这三种文化路向是以意欲所采取的三种不同方向而定义,依次以西方、中国、印度三方的文化为代表,阐述世界文化会以此种顺序向后发展。
梁漱溟:教育本于生活,人生勇于创造

梁漱溟:教育本于生活,人生勇于创造《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一书辑录了梁漱溟先生从青年到老年,身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年龄阶段,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石,作为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先生一生都在思考着人生问题和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
教育篇中西教育之不同记得辜鸿铭先生在他所作的批评中西文化的一本书所谓《春秋大义》里说到两方人教育的不同。
他说,西洋人入学读书所学的一则曰知识,再则曰知识,三则曰知识;中国人入学读书所学的是君子之道。
这话说得很有趣,并且多少有些对处。
虽然我们从前那种教人作八股文章算得教人以君子之道否,还是问题;然而那些材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则是讲的君子之道。
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教育总可以说是偏乎这么一种意向的。
而西洋人所以教人的,除近来教育上的见解不计外,以前的办法尽是教给人许多知识。
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的一边,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识的一边。
这种教育的不同,盖由于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它只是两方整个文化不同所表现出之一端。
人一生下来就要往前生活;生活中第一需要的便是知识。
即如摆在眼前的这许多东西,哪个是可吃,哪个是不可吃,哪是滋养,哪是有毒……都需要知道;否则,你将怎么去吃呢?若都能知道,即为具有这一方面的知识。
吾人生活各方面都要各有其知识或学术才行;学问即知识之精细确实贯串成套者。
知识或学问,也可出于自家的创造由个人经验推理而得;也可以从旁人指教而来前人所创造的教给后人。
所谓学问,所谓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在是由前人的创造教给后人,如是继续开拓深入才得有的。
无论是不假经验的学问,或必假经验的学问都是如此;而必假经验的学问则尤其必要。
并且一样一样都要亲自去尝试阅历而后知道如何对付,也未免太苦、太不经济,绝无如是办法。
所以无论教育的意义如何,知识的授受总不能不居教育上最重要的一端。
生活的本身全在情意方面,而知的一边只是生活之工具。
工具弄不好,固然生活弄不好,生活本身(情意方面)如果没有弄得妥帖恰好,则工具虽利将无所用之。
读梁漱溟感悟

读梁簌溟《人生的艺术》感悟说来惭愧,不知不觉中干了18年的财务工作,原本喜欢的文字渐渐疏远了,大脑对数字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这次应读书活动的需求,买了很多书籍,本是要好好读读的,可是工作的不允许,成为了我少读书的牵强理由,只能闲时读读。
读时发现对古板、生硬、说教一类的生存法则、管理法则之类的书籍实在提不起兴致的。
翻看梁簌溟先生的《人生的艺术》时,确有很多短文触动我心,令我自省、受益良多。
此书第二篇文章“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印象深刻。
反观自己,曾经在“逐求”中度过,周遭的环境、人群让我对物质有过高的要求,随着阅历的增长,自我修养的提高,人生的的态度也在转变,不再奢求于物质。
执着于“逐求”二字,必将会让自我迷失,醒悟之时还不算晚,值得庆幸。
迈出校园,随着步入社会,家庭、人生之种种不快,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嫉妒、仇恨以及生离死别等种种现象,慢慢会让人觉得人生太过无意思,“厌离”的人生态度便产生了,虽此种态度为人人所同具,区别只在于程度深浅之差别。
“厌离”太深则难免会让人厌世,甚至会萌生过激的解决问题的念头。
可我们毕竟多是凡人,偶有,不代表一生皆有,适当调整心态,不要太过关注“负能量”的现象,追求“正能量”,让阳光多沐浴我们的心灵,只让“厌离”的人生态度偶然出现,作为调味料,调剂下生活,就可以了。
对于第三种人生态度“郑重”,确是在不断的学习,自我提升之后,应该保持的一生的人生态度。
梁先生依照儒家思想解释的“郑重”之含义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做起来要有相当大的决心。
人的脆弱、怠惰、逃避之心往往在困难面前就屈服了,稍一松懈,就颓废了生活,而非“郑重”。
于我本人不想这样,不想就这么浑浑噩噩过一世,须“郑重”对待生命。
对于生活中、工作中不如意之事,看淡些,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处之。
做人必须要时时调理自己,求心志清明,思想有条理。
如果能照此去行动,应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如果不能够注意的话,便是自暴自弃,自己不要自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题目: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姓名:申宣成学号:52080105002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系别:课程与教学系2008年12月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申宣成(学号:52080105002)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08级博士生摘要: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核心是直觉和自省;家庭教育,求学和从教等人生经历是他的生命哲学形成的基础;这种哲学理念体现在他的办学实践和乡村改造的活动中并对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有巨大的启示。
关键词:梁漱溟生命哲学自省形成原因教育实践当代教育启示梁漱溟作为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个人和社会两大问题,既有对文化和生命的独特思考,又不遗余力地献身于中国社会的改造,志道鸿毅,知行合一。
本文仅从其生命哲学的命题入手透视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梁漱溟生命哲学的内涵梁漱溟强调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
他认为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单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来,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1]。
这也是儒学与西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人要认识宇宙生命,不能靠感觉,也不能靠理性,而必须依附于感觉的直觉和附于理智的直觉,“在直觉中,我与其所处的宇宙自然是浑然不分的”。
人由此与宇宙大生命和为一体,契合无间,没有主体与客体,能观与所观的区别,从而真正体悟到宇宙生命。
因此对宇宙生命体悟也就是对于人心的自省,自证,自见,自知。
如果认识到了人心也就体悟到了宇宙生命。
这一体悟来自于他对儒家的独特的理解。
他在《孔子学说的重光》一文中写道: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根据比较可靠的古籍——《论语》,来看孔子毕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学问是什么;拿其中许多条来参考勘对,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己说明他自己的话,说他自己的生活,说他自己的生命,说他自己这个人。
仿佛可以说,他由少到老,从五十到七十,所致力用心的就是关乎他自己个人的一身。
我们隐约地见出他是了解他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
照我所体会,他的学问就是要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对自己有办法。
——这种学问究竟是什么学问,安一个什么名词才好呢?恐怕找遍现代世界所有大学、研究院、学术分科的名词,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给他安上。
孔子毕生所研究的,的确不是旁的而明明就是他自己;不得已而为之名,或可叫作“自己学”。
[2]所谓“自己学”,据梁漱溟的解释,也就是“反躬向内理会自家生命和生活,而不是其他”,从而使“自己生命和生活向上进步提高”的学问。
可见,梁漱溟在他的生命哲学中,强调对自己的认识和体悟。
这和古希腊哲学人本主义的哲学观不谋而合。
而他的这种哲学观的形成,无疑得益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根源1.注重自省的家庭教育。
在梁漱溟的成长中,他的父亲梁济给了他极大的影响。
梁济有意识地在在他和子女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自然的关系,鼓励他们与他自由交谈,并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
他有目的地鼓励他们发展那些不同俗见的独立精神,教导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反对父母的意见。
他也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体罚。
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是梁漱溟小时候就给了他以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了自省、自觉体察内心的习惯,这对他形成追求直觉与认识自我的生命哲学观起了奠基的作用。
小时候的一件事给梁漱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底一小串钱忽然不见。
多处寻问,且向人吵闹,终不可得。
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现之,心知是我自家以往,并不责斥,有出不喊我了看。
他却在纸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数值而忘之。
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
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写后交与我看,也不作声。
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
[3]时隔半个世纪之后,梁漱溟谈及此事,还说:“遂成了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
”“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强。
”(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可见父亲对他的巨大影响。
而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时一地所能成就的,而是在其父子关系中持续一生的。
例如梁漱溟青年时代参与了同盟会,投入了颠覆复辟政府、暗杀复辟分子的激进革命活动中,这种活动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奉行改良的梁济眼里自然不是合适的举动。
但是虽然不赞成儿子的做法,他也不正面阻拦,而是以书信的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梁漱溟自己。
而在家事的问题上,梁济更是不干涉孩子的选择。
梁漱溟19岁时,因为笃信佛教,所以宣布不愿结婚,垂危的母亲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梁济却仍然拒绝干涉他。
梁漱溟在他的《思亲记》中写道:公独坐旁无语。
明日以书示之曰:汝母昨日之教,以哀情私语,堕儿远志,失于萎靡,大非吾意。
汝既不愿有室,且从后议。
正是这样民主自由的家庭教育氛围的熏陶之下,梁漱溟养成了自省、自学、自证、自见的习惯,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富于批判性的意识,加强了他对生命的体察,这对他从佛教转入儒家,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所以,当他在佛教中因为找不到人生和中国问题出答案而痛苦不堪的时候,看到《论语》中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句子时,自然而然的感到了一种心灵的契合和思想的依托,他之所以把孔子之学总结为“自己学”,这是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他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
2.促进自省的中学教育。
梁漱溟13岁进入北京顺天中学这个新式学校学习,在这个学校接受了将近6年的教育,这6年,无疑给他打下了学术的根基: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是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极强的自学能力。
这种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校的一种学习形式:小组学习。
当时,在一些同学的促成之下,梁漱溟参加了一个“自学小组”,这个小组的总之在于互勉、批评、求知。
这个小组的学术讨论和道德讨论是通过彼此间的批评进行的。
如有一次小组讨论,大家建议以各自的短处标出一字相互称呼,借资儆勉。
有人取“懦”,有人取“暴”,有人取“惰”,而梁漱溟取“傲”字,可见小组成员之间彼此自省约束的作用。
这种学习的形式可以说是梁漱溟青少年时期最有意义的内容。
而这种学习的形式,其实正是儒家传统的教育方法。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外界直接的环境可以影响到个人内心的改造,因此十分重视小团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后来被宋明的理学所继承。
而作为新儒家的代表,梁漱溟十分看重儒家的这种思想并且将它运用到了自己后来的教育方案和乡村运动中。
正是凭着中学时代养成的自学的习惯和自省的意识,梁漱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治学的方法,闭门3年,在佛学的研究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发表了《穷元决疑论》。
他虽然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洋学问,却以自己的独特见地,20多岁便在北京大学任教,创造了一个奇迹。
3.成就自省的北大风气。
蔡元培先生执掌的北京大学,学术风气空前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极大地契合了梁漱溟的学术风格和生命追求。
使其自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并逐渐定型为自己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这种自省和转型当然经历了痛苦的心理过程。
由佛教转入儒家,他一度“百虑交锢,血气靡宁”,写起文章来常常“写不数行,涂改满纸,思路窘涩,头脑紊乱”,不得不“掷笔静思”。
在这种痛苦的省思之后,他逐渐把自己的思想从佛家的经典转向儒家的经典,而一接触儒家的经典,他就以自己的独特的目光中洞见了前人忽略或遗弃的真正的儒家的精髓,他从《论语》中看到整篇中都充满了一个“乐”字,整篇中都看不到一个“苦”字。
由此坚信这才是生命的智慧和儒家的精髓,才是完善人生的哲学和社会改造的良方。
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儒家在传承过程中被误读和异化的过程,发出了对从古至今的形形色色的“假儒家”的尖锐的批评,包括他曾经敬慕的梁启超和当时声名显赫的胡适之。
而在和这些人的学术争论中,他的自省和批评的意识无疑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最终催生了一代新儒学。
三、梁漱溟生命哲学在其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注重直觉和自省的生命哲学成为梁漱溟的新儒学的核心,并在其教育活动得到了以一贯之的体现。
《论语》中曾描述过那种其乐融融,天人合一,润物无声的教育场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而在梁漱溟把这种教育的理想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其最为突出的体现为“朝会”和乡村建设的“小组合作”。
1.朝会。
在山东曹州半学未成之后,梁漱溟于第二年春天即回到北京,和同来北京的曹州高中的十余名学生,在什刹海租了房子共住在一起,开始了“朝会”活动。
这里所谓的朝会,正是梁漱溟极力倡导的一种共学、共勉、共同自省和体会人生的教学活动。
每天早晨大家一同起床后在月台上团坐,由梁漱溟即兴讲授一些心得(一般内容很少),之后便静坐体会。
在天近拂晓之际,“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唯间闻更鸡喔喔作啼。
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感觉心地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
在我们团坐时,皆静默着,一点声息皆无,静默真是如何有意思啊!这样静默有时很长,最后亦不一定讲话,即讲话也讲得很少。
无论说话与否,都觉得很有意义。
我们就是在这时候反省自己,止要能兴奋、反省,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4]。
这种朝会活动,一直坚持到他办学结束为止,在广东、河南、山东,他都带领学生去做,定为学习的制度。
以此来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思考人生,涵养改变自我,改造人生的浩然之气。
后来他把每次朝会时的讲话结集出版了《朝话》一书。
由此可见,梁漱溟对于自省教育的重视。
2.小组和小团体的学习。
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在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我起到了指导方向的作用。
在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首先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
研究院强调师生之间密切的私人关系、团体中的向上气氛和自身对同伴不断的道德督促。
学生分为一些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班主任。
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团体在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时间安排很紧。
每个学生还被要求记日记,对他的工作、周围环境及他本人作出考察和反省。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研究院继承了“朝会”的传统,每天拂晓都有他本人或者教师作一段“朝话”,以此作为学生思考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内省。
在乡村建设中,他改造了北宋时代的“乡约”,在以亲友为主体的组成小团体,借助“乡约”把动员群众、参与政治以及发经济和中国传统的人情理想与道德向上结合在一起。
这种手段目的在于把他深奥的文化哲学变成现实中的习惯行为。
从乡村研究院中的“小组”到乡村中的“小团体”组织,都是梁漱溟生命哲学的理念在他的教育实践中的表达。
四、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对目前的学校教育有深刻的启示。
他所追求的教育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强调个体自我的省思,强调同伴的启发督促,强调着眼于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