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终身教育思想
闽南师范大学2017-2022年333真题

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333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理想国2.学校教育制度3.强化4.进步教育5.课程目标6.先行组织者二、简答题1.陶行知的活教育理论2.终身教育思想3.技能的特点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三论述题1.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2.循序渐进的原则及教学运用闽南师范大学2018年333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30分)1.教育目的2.德育过程3.朱子读书法4.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5.人格发展6.心理差异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2.概述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3.班主任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4.简述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80分)1.试析启发性原则的涵义并举例说明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2.墨家教育思想述评。
3.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四个阶段。
请你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4.请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谈谈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333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30分)1.课程设计2.学校教育制度3.因材施教4.癸卯学制5.认知发展6.心智技能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1.简述当代教师的角色。
2,简述学校如何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3,概述班主作工作的主要内容。
4.简述贝尔一兰开斯特制。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80分)1.论述德育的基本方法及其实践策略。
2.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3.赞科夫教学思想述评。
4.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闽南师范大学2021年333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2.心理发展3.元认知4.学在官府5.双轨制二、简答题1.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2.教师素养培养主要途径。
3.欧美要素主义思潮。
三论述题1.福禄贝尔思想论述。
梁漱溟的政教合一思想述评

2O 02年 1 月 第 2 7卷第 1 期
Jun l f h n t e cesU ora C a a eT a hr 0
常 德 师 范 学 院 学 vrt Sc科Si版 dtn 报 (社 会i ec ) i ) o i sy o a 学 neE i e i( lc
意义。
关键词 : 梁漱溟 ; 政教合一 ; ,材 建设 运动
中图分类号 :6 11 )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a x 2 ̄ 11 0 5 —0 A 1 9 4 g (0 0 — 0 1 4 0
Re iw fLin h m ig’ h Un n t e ve o a g S u n STh  ̄ g o h
一
团体帮助个人向上 的方面作 工夫。在中国 , 尤其 是在 中国的 乡村 , 组织 团体则 已, 不 如组织 团体则单 从为解决事实问题以 满足欲望是不行的, 必须 从个人要求 团体在 人生 向上 的方 面
问题 , 而政 教台一的首要问题就是乡约。乡约一面是 自治 。 建
和” 之设想 而构 筑起来 的 , 既充分 吸收 了西方文 化“ 它 团体 组
织” 科学技术” 和“ 的长处 , 又 中国的伦理 社会 和儒家“ 生 人
态度” 为本位 , 实现中学 与西学 、 统与现 代 、 传 人性与现代 性
Jn20 a. 1 0
Ⅷ . 7 No. 2 1
梁 漱 溟 的 政 教 合 一 思 想 述 评
熊 吕茂
( 中南大学 人文学院 , 渤南 长沙 40 8) 103
摘 要 : 梁漱 溟 开展 乡 建设运 动 中所提 出的政教台一的思想 , 在 村 虽然没有从根 本上 政变 中国农村贫 穷落詹 的 面貌 . 但是他重视职业教 育、 生产教 育以厦终身教 育的主张 , 对于我 们夸 天 的农村文化 建设仍然具有十分 重要的借鉴
梁漱溟教育思想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需要,借令集 中此种学习于童年 ,亦图费经历与时 间。势必
待成年需要,卒从以成人教育行之” 三是 “ 。 以现代文化进步 社会变迁之速 ,若学习于早 ,尔后过时即不适用 ,其势非时
l e o ge u a in i ewh l s cey a d c n t c f l n d c t n y t m d l r i gs c ey i ln c t t o e o it o sr tl eo g e u ai a s se a a n n o it . f d o nh n u i ol n e
2Ch n d ia ca c o lCh n e e Hu a , 0 0) . a g eFn n il h o, a g d , n n41 0 S 5
Ab t a t Lin h mi g i a u du ao d m i o y o i a sr c : a g S u n a fmo se c t ri mo e h s r f s n t Ch n .He q e t n u rn du a in l y e u si sc r e t o e c t a s m o st n d o a e f ln c to . e i e a c o h u d b a t o d l a v n f f ; u n s c ey it a d a v c t sl eo g e u ai n Heb l v s h t u ai n s o l els ig f ra u t d e e rl e tr o it n o i d e t e d t n sn o i s h l d c ry o tcv l u a in He t i k h h u d s e h o n c in a d it g a in o i e e t i d f c o ar u i i e c t . n st a we s o l e k t t e c n e t n e r t fd f r n n s o n a d o h t o o n o k
浅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世 纪桥
No 3, 01 . 2 2
Sii i h a JQ o
( e ea N .4 ) G nrl o 22
浅 论 梁 漱 溟 的 教 育 思 想 及 当代 启 示
周 如 川
( 华南 师 范大 学 政 治 与行 政 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5 03 ) 16 1
希 望 的。 ”
( ) 法、 四 教 学法 教法 上先 生反 对强 制 灌输 的方 式 , 倡 启 发 式 教学 , 提 的知 识 , 这就 决定 了教 育宜 放长远 而 至 于终 身 。先 生提 倡 注 重学 生个 人 兴 趣 的 培 养 , 据 其 不 同爱 好 进 行 诱 导 启 根 学 校 教 育延 长 至 终 身教 育 的原 因有 三 : 一 , 代生 活 日 第 现 发 , 成为 有主见 之人 。学法 上先 生 强调 学 习知 识不 是 使其 益繁 复 , 人生所 需要 学 习者 , 以倍增 , 非集 中童 年一 般 以学理论 究 的方 式 , 是 以生 命 体验 的方 式 , 重 在 实 践 随 卒 而 注 所 得尽 学 , 由此 而教 育延 及 成年之 趋势 , 见 重迫 。第 二 , 中学习 ; 要重 视 自学 , 日 再有 因为 “ 经 自己求 得 来 者 , 才 必 方
端凝 严肃 的神气 对儿 童或少 年人 … …先 父认 为 好 的 , 明 便
示 或暗 示鼓励 。他 不 同意 的, 我 晓得 他 不 同意 而 止 , 让 却 从 不干 涉 。梁 培恕说 :我们受 到 的可能 是最 自由的教 育 。 ” “ 拥 有 了别 人没有 的 最大 的 自主权 。再 有先 生 也 不 赞 成体 ” 罚 儿童 , 他说 :赏罚 是利 用人计 较算 账的 心理 而支 配 他 的 “ 动作, 便使情 志 不得 活动 , 害本 能 的发挥 .' ・ 赏罚 妨 . 因为 … 而 去为 善或不作 恶 的小 孩 , 以为根 本 不 可 教 的 ; 我 能够 反 抗 赏罚 的 , 其本 能力量 很强 , 受外 面 的搅 乱 , 是很 有 是 不 倒
梁漱溟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 关键 词]梁漱 溟 ; 育思 想 ; 实意 义 教 现 [ 中图分 类号]G4 — 0 [ t 0 9 s 献标 识码 ] [ 章编 号 " 6 3 9 7 (0 8 0 ~ 0 9 A t s ] 7 — 4 7 2 0 ) 1 0 0— 0 1 3
作为 2 0世纪 “ 中国最后 的大儒 ” 梁漱 溟先 生 不仅 学 中设 有 男 子 部 、 女 部 供 成 人 学 习 。 人 教 育 的 内 , 妇 成 是思 想家 和社会 活动 家 , 而且 是著 名 的教育 家 。 1 1 容 , 从 97 识字 之外 , 其 抓 精神 陶冶 和 生 产技 能 教 育 、 作 尤 合 良种 引进 和种植 、 饲养 等 , 得一 定成 效 。 取 年 到北京 大学任 教 , 1 3 到 9 7年 由于抗 日战争 全 面爆 发 社组 织 , 3 社 会教 育 。 . 而解 散 山东 乡村 建设研 究 院 , 把 一生 中 2 他 0年 的宝 贵 梁漱 溟所 说 的社 会 教 育 , 现 在 的话 说 就 是 职 业 用 时 间献 给教 育 事业 , 过 对 中国教 育 问 题 的思 考 与 探 经 在 索 , 成 了独具特 色 的教 育思 想 。 漱溟 教 育 思想 具 有 教育 和 终 身学 习 。 对 中 国文 化 和 教育 问题 经 过 一 番 形 梁 苦苦 探索 之后 , 漱 溟提 出三 个 “ 本 见 地 ” 即 : 校 梁 根 , 学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教育 和 社会 教 育 不 可 分 ; 育 宜 放 长及 于成 人 乃 至 终 教 梁 漱 溟 教 育 思 想 的 内 容 与 特 点 身; 教育应 发挥 改造社 会 的能 动作 用 。 因此 他提 出社会 本位 的教 育系统 , 这一 教 育系 统基 本 按行 政 区划设 学 , 梁漱 溟 的教育 思想涵 盖 了乡 村教 育 、 人 教育 、 成 职 分 国学 、 省学 、 学 、 县 区学 、 乡学 等 。 这个 教 育 系统 中 , 在 业 教育 、 身学 习等 丰 富 内容 , 终 是一 个 完 整 的体 系 。 成 国学 、 省学着 重学 术研 究 ; 学 、 学 着重 人 才 培养 ; 省 县 区 人 教育 和 职 业教 育 等 内容 围绕 着 乡 村教 育 展 开 , 都 学 、 又 乡学 以社 会教 育为 主 ; 国学 、 省学 以学校 教 育 为 主 , 服 务 于梁 漱 溟先 生 的乡 村建 设 运 动 。 漱 溟 具 有 深 厚 学 校 教育 和 社 会 教育 结 合 。 漱 溟认 为 社 会 本 位 的教 梁 梁 的传 统文 化功底 , 重精神 陶 冶 , 倡 社 会 实效 是 其教 育 系统 可 以纠 正学 校 教 育 脱 离社 会 的弊 病 , 以使 农 注 提 可 育 思想 的 主要 特 点 , 有 这 些 都 反 映 了一 代 大儒 对 国 业 教育 与农业 社会 、 所 职业 教 育与 职 业社 会 并 进 , 不是 而 家命 运 和社会 问题 的深深关 切 。 偏 离社 会 改造 的 目标 去 发 展农 业 教 育 和 职 业教 育 。 总 ( ) 漱溟 教育思 想 的内容 一 梁 之 , 认 为 社会 本位 的教 育 系 统是 适 合 中 国国情 的唯 他 1 乡 村教 育 . 的 一 副 良药 。 在梁漱 溟看来 , 谓文 化 , 所 就是 一 个社 会 过 日子 的 ( ) 漱溟 教育 思想 的特点 二 梁 方法 。 历史 上 , 国一 度 处 于独 尊 地 位 , 围邻 国没 有 中 周 1 注 重精 神陶冶 . 可 以做 中国文化 的敌手 。 但是 近 代 以来 , 中西 文化 相 遇 梁漱 溟认 为精 神 陶 冶 比知 识 技 能 教 育 更 重 要 。 因 之后 , 中国 文 化 相 形 见 绌 , 得 不 改 变 自己而 学 习西 为 中 国近 百 年 的乡 村 破坏 不 仅 造 成 了 物质 破 产 , 不 而且 洋 ,但 结 果 学 习西 洋 没 有 成功 , 而 把 自己的 老 文 化 造成 了精神 破产 , “ 反 而他 所从 事 的 乡村 建设 , 是要 谋 求 文 破坏 了 , 乡 村破 坏 了 。 把 老文 化 破 坏殆 尽 , 新 文 化 未 化改 造 和 民族 复 兴 , 而 因而 一 定 要使 乡村 的人 在 精 神 上 能建立 , 在此 青黄 不接前 后无 归 的过 渡 时期 , 陷入 混 复 活起来 , 遂 故在 乡农学 校 中都 有精 神 陶 冶 这一 科 目, 精 乱 状 态 。 _ ( 梁 漱 溟 把 中 国文 化 比 喻为 一 棵 大树 , 神 陶冶包括 三方 面 内容 : 即合 理 的人生 态 度 与修 养 的 ”1 ] “ 把 乡村 视 为 中 国文 化 有形 的根 , 中 国人 讲 的 真 有道 指 点 , 生 实 际 问 题 的 讨 论 ,及 对 中 国 历 史 的 分 把 人 理 的老 道 理视 为 中 国文 化无 形 的 根 。 且认 为 最要 紧 析 。L ‘ 。 并 '] , 的是 以乡 村 为 根 , 以老 道 理 为 根 , 创 出一 个 新 文 化 开 梁 漱溟 本 人 对 这 种 东 方 式 的情 操 修 持 是 很 提 倡 来 , 而开 出新 道路 , 从 救活 老 民族 。 便是 乡 村建 设 , 这 亦 的 , 他在 一 次讲话 中这 样 回忆 : 即乡 村 教 育 。 由此 可 见 , 漱 溟 非 常重 视 乡 村 文 化建 梁 天将 明未 明时 , 家起 来 后 在 月 台上 团 坐 , 大 设 , 认为, 他 挽救 了乡村 文 化也就是 挽救 了中 国。 疏 星残 月 , 悬 空 际 , 悠 山河 大 地 , 皆在 默 然 , 间 闻 更 鸡 唯 2 成人 教育 . 喔 喔作 啼 , 此情 此 景 , 易令 人 兴 起 , 别 的感 觉 心 地 最 特 梁 漱溟 特别 重视 成 人 教 育 。 认 为 中 国正 处 在 社 清 明 、 奋 、 寂 。 得 世人 都 在 睡梦 中 , 独 清 醒 , 他 兴 静 觉 我 益 会改造 时期 ,社 会改造 期之 教育 宜 着 重 于成 人 ” 因为 感 到 自身责 任 之大 。_ ( 黄克 剑 先 生 在 《 漱 溟 集 》 “ , ”3 J 梁 社 会改 造时期 “ 个社会 生 活企 图转 进 于一 新 方 式 , 整 大 序 言 —— 《 光烛 照下 的一 代 》中, 这种 情 操修 持 理 佛 将 多数成 人 虽 届 成人 , 对 于此 新 生 活方 式 所 需 之 习惯 解 为“ 中 国传 统 书 院 式 的 村 治学 院 或 乡村 建 设 研 究 而 取 能力则 方 为 未 成 熟 者 , 非 经 教 育 不 可 。 _ (∞ 因 此 院 , 势 ”2 n J 以师 生 伦 谊 为 精 神 纽 带 , 乏 宗 教 情 调 的精 神 陶 不 他 提 出“ 育 宜 放 长 及 于 成 人 乃 至 终 身 ”_ (∞ 的 观 炼 , 似 书 院学 子 的反省 之道 又 很 象 佛 门僧 徒 的修 禅 教 2n J 酷 ”[ 孙可见他 对 一代大 儒所 倡导 的“ 神 陶冶 ” ] 精 点, 特别 注重对 成人 的引 导和 教 育 。 漱 溟 在 山东 邹平 人定 。 3( 梁 等地 进行 乡村 建设试 验 时 , 实高 度 重视 成 人 教 育 , 确 村 的深 刻理 解 。 漱 溟注 重 精 神 陶 冶 的 目的是 启 发 大 家 梁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题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题一一、填空题1、《学记》来源于()一书。
2、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
3、张之洞在《》中详细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4、1922年制定的“新学制”,也称为“()”。
5、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主张是()、()、()。
6、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是()。
7、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8、洪堡德提出学术自由的原则,于1810年创建了()。
9、洛克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10、()法案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
11、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的观点的是________。
12、朱子读书法六条目是:___ __ ,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3、壬子学制于_________年公布实行?14、中华职业教育社主要领导人是___________。
15、实施“四大教育”问题上,晏阳初提出运用的三大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16、拉伯雷的长篇小说是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学巨著,被称作当时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17、费里教育法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__________原则,为近百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日本规定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法令是。
19、1919年法国一些进步的社会人士和教师组成了“新大学同志会”,他们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的主张。
20、依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和谐地、全面地发展人的。
21、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___ ___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22、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两汉的____ ___ 魏晋南北朝的_ ______ 和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制。
23、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____ ___ 年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24、万木草堂的创始人是____ ___。
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表格式总结

4.“从做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思维五部说”“五步探究教学法”
5.“五步探究教学法”---①创设疑难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④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⑤验证这个假设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著作)2012上中
人名
称号
著作
主要观点
代表性语句
杨贤江
化名(李浩吾)2011下中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著作
晏阳初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平民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内容也应该适合平民的生活需要
1.“要解救中国,就要多在平民上下功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墨子
《墨子》
1.兼爱非攻(认为人应该平等同时爱所有人,而不是儒家认为的有差等的爱。并且反对不义的战争,因为这样会扰乱人民生活。)
2.获取知识的三种途径:亲知,闻知,说知。
3.道法自然。认为一切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学记》: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2014下中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代表人物和思想表格
人名
称号
著作
主要观点
代表性语句
赫尔巴特
2012上中
1.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2现代教育学之父
3.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之上---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学选择题

2007年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⒈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1。
1⒉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1。
3⒊实行单轨学制的国家以为代表。
⒋现代意义上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
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⒍《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
⒏被称为中国“平民教育家”的是。
⒐提出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思想的教育家是。
⒑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是。
⒒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三大领域。
⒓“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者是。
⒔下列不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⒕问题解决“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阶段论的提出者是。
⒖“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属于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所述的。
⒗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在于。
⒘在进行史料考证时,确定资料真伪或真实性需要进行。
⒙区别于日常观察,教育研究中观察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
⒚测量的信度是测量手段对各个对象测量结果的。
⒛准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
2008年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经验 B.教育事实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教育的结构 B.教育的性质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方法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可用来说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C.教育 D.社会实践4.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A.备好课 B.上好课C.做好课后的教导工作 D.搞好教学评价5.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具有()。
A.社会活动能力 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 D.自我教育能力6.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是指()。
A.诗经、尚书、论语、大学、周易、道德经B.礼、乐、射、御、书、数C.文法、算术、音乐、体操、几何、逻辑D.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论语7.科举制度中的“童试”是指()。
A.针对儿童的考试 B.在乡学里举行的考试C.选拔举人的考试 D.选拔秀才的考试8.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教育家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中的终身教育思想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观点,大多数都是对个人的要求或者对少数人的规范,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没有人提出过可以称之为体系的,能为全体民众都接受的终生教育思想。
但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与后人很多的启示。
梁漱溟先生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前人思想的启示而提出自己的终生教育思想的,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修正。
比前人有很大进步,并且他是为全民设想,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梁漱溟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须深究内部病因。
中国是乡村社会,文化的根子在农村,农村的破坏又最严重,中国的出路唯有乡村建设,而建设必寓于教育,归于教育。
实验乡村教育必须借助乡农学校,乡村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相统一。
1927年在广东开办“乡治研究所”,1929年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兼邹平实验县县长。
梁漱溟认为民众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成人教育形成互相连结和融合的关系。
民众教育应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的成年人,而这种教育又应是贯穿一生的。
兹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梁漱溟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1、“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梁漱溟承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命脉,也秉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提出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5](P395) 的对民众实行终身教育的观点,并提出了三个重要理由:一是“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遂以倍增,率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益重迫”。
二是“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
有唯需要为能启学习之机,而唯成人乃感需要,借令集中此种学习于童年,亦图费经历与时间,势必待成年需要,卒从以成人教育行之”。
三是“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尔后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5](P196)梁漱溟先生认为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社会的变化快、形势复杂,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早期教育做准备就可以的,而且随着社会进步有些知识会老化被淘汰,人只有时时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所以要把教育延长到成年乃至于终生。
这一点于当今终身教育思潮的最重要的特点终身性是不谋而合的。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等地进行乡村建设试验时,也确实主要在进行成人教育。
他在村学乡学所实行的广义的教育大体上以成年农民为主要教育对象。
村学中有男子部、妇女部供成人学习,其基本课程为识字、唱歌和精神讲话。
像冬春时节成立共学处,进行青壮年的义务教育。
还设有高级部,供受过四五年以上教育的青年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乡村事业的干部人才。
乡学还设有职业训练部和升学预备部,职业训练部主要对各村18岁以上40岁以下的成年农民进行职业轮训。
这些措施的事实都说明了梁漱溟先生教育思想的终身性。
2、“社会学校化”化社会为学校,“要着重于社会,并求普及于一般人,与平时教育恒设为特殊环境(学校)者异——此即化社会为学校”[5](P399)乡农学校是以乡村社会为对象的,他的组成人员就是所有的乡村社会成员。
这是中国古代的乡约继承和发展,自宋代吕大临兄弟创乡约以来很多致力于教化百姓的有识之士都会效仿之,梁漱溟先生亦然。
化社会为学校实际上是把乡村社会用乡农学校的方式、原则来重新进行组织,这种新组织包括三种人,一是乡村领袖,二是成年农民,三是乡村运动者。
这三种人基本上是乡村社会的全部人员,(儿童也属于乡农学校的教育对象,但这里主要指成年人的教育)把乡村社会所有人都算入这种大学校,并且还有乡村之外的人即乡村运动者,乡村运动者代表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是乡村社会的“催化剂”。
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与陶行知先生所谓的“社会即学校”是有很大区别的,陶先生的“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以社会为学校”。
由于处处是生活所以处处是教育。
[6](P473)主要是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的意思,虽然也有全民教育的意味但并没有说要对社会进行改造。
而梁先生的“社会学校化”是把社会改造成一个大学校,这是一种主动的教育。
这里可以看出梁先生的思想更近于当今终身教育提倡的“全民教育”。
3、整合教育系统梁漱溟先生一直谋求各种教育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综合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建设得以实施。
“既非于现行学制中为社会教育讨一地位,亦非另定一平行系统;乃以社会教育为本而建树一系统。
”[5](P393)梁漱溟先生认为应该以社会为本整合学校教育系统和非学校教育系统而不把社会教育系统另行独立。
邹平的乡村建设实践中,乡农学校的组织原则是:其一,把村里和乡里原有的一切教育设置,如小学校,民众学校等全部编入村学乡学得各个部,如儿童部,成人部等。
而且经常有一些课外活动到社会上乡村中去宣传一些健康向上的观念如男子剪发、女子放足的等。
学生锻炼,乡民受教,教学相长。
其二,不只是整合教育系统内部,而且“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即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乡村建设的经济、整治措施都通过教育来实施。
[6](P456)梁先生的这些组织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统合教育系统的主张,并且他的统合还不局限于教育系统。
这种教育系统整合的思想与现在终生教育思想的统合性是有相通之处的。
并且比现代终身教育思想还要前卫,以教育代政治,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教化思想,也是梁先生对中国问题几十年的思考而得出的方法,建设一个新社会组织。
4、灵活办学,服务村民梁先生认为乡农学校是应该根据乡民的需要和特点来办学的,“我们的功夫是以整个社会的全体民众为对象的,我们为完成推进社会的工作,我们应当分设许多部或班。
如就年龄分别设儿童部、少年部等,就性别设妇女部等。
”[7](P392)因为乡村的人民学历,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要灵活办学,这样才能达到推进社会的最终目的。
梁先生在邹平时除了办有正规的村学乡学外,还有模仿陶行知发明的“小先生制”的“共学处”,有为贫苦失学儿童办的“贫儿夜校”,有的乡学还设有升学预备部和职业训练部等等。
不仅办学灵活而且课程的开设也因时因地制宜,“如匪患严重的地方,开设农民自卫课;南部多山区,可开设植树造林课;养蚕种棉地区可开设养蚕种棉课;……可结合农时,临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或讲习班……也可结合平时的生活,举办烹饪、儿童教育、缝纫等培训课程。
”[1](P243)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是对村民有用的,对乡村建设有利的,学校、课程都可以被开办和开设。
由此可见,梁先生的思想与当今终身教育思想的灵活性是有相似点的。
5、团结组织,乡民自觉梁先生认为应该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发展乡村建设,但最主要的还是乡民自己,只有乡民自觉才是乡村建设的最大的动力。
怎样才能使乡民自觉,这就需要知识分子的帮助和引导,在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团结起来解决问题。
“合起来成为有组织的力量,然后乡村才可以起死回生。
”[7](P387)乡村的起死回生的办法是教育,教育乡民自觉解决乡村的“精神破产”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启迪乡民的智慧,其二是在人生实际问题上给他点明。
乡民自觉地表现就是学会合作,原来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一块合作,取长补短,问题很快就会解决。
乡民使乡村社会的主体,乡民自觉则乡村就能变强;乡村是中国的主体,乡村强则中国就能屹立世界。
当然只是乡民自觉还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分子的参加才能达到乡村建设的目的。
梁先生指出“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是一乡民为主力,第二也必须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人与他们合起来问题才能解决。
”[8](P351)知识分子与乡民的结合使原本两个好像都很有力量但都不能独自解决社会问题的部分结合在一起,使得乡村得其所需的知识、技能,知识分子也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虽然梁先生的乡民自觉并与知识分子合作的思想和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有很大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发展教育,使全社会都参与教育。
6、培养创造,学会关心梁先生很注重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将创造分为两种:一是成己,一是成物。
“教育就是帮助人创造。
它的工夫用在许多个体生命上,求其内在的进益开展,而收效于外。
无论为个人计或为生活打算,教育的贵重,应当重于一切”[8](P354)无论是在邹平还是曹州六中抑或早期的北大梁先生都是提倡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是提倡创造的,且他本人自称是“问题中人”一生为了两个问题(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而实践了一生;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在二十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大潮中是最独树一帜的。
在具体的乡村实践中,乡农学校的教材可以自己编写,可以采用各种教育形式,课外活动就是把所学知识的应用。
要想去实践去创造要先学会学习,“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么,而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会更会学习。
[9](P187)其“教你学会更会学习”的观点完全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学会学习”的确切含义,也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学习》一书中“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社会”的观点完全吻合。
现代终身教育强调的是学会生存,梁先生也是但他还希望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学会关心”用传统文化来表示就是“仁”。
梁先生认为中国的社会组织构造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中国人与人之间是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也表示相互之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中国人“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仿佛不为自己而存在,而是互为他人而存在”[8](P168)中国的社会已经被西方文化破坏,需要根据传统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组织,伦理本位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的最好选择。
论理本位就是要相互以对方为重,有一颗“仁心”,即现在提倡的“学会关心”。
这也正体现了梁先生教育思想的终极关怀,是梁先生终身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梁漱溟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在其乡村教育思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深刻体现了梁先生教育思想的超前和正确性。
而且梁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和当今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也许我们可以把终身教育的历史再向前提三十年;最早提倡者也可以从保罗.朗格朗换成梁漱溟。
当然梁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与当今终身教育思潮还是有很多差别的,首先他们的文化基础就不同,还有时代、立场、对象都有很大不同。
虽然梁先生的终身教育教育思想主要论述的是乡村并且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但是把它放到现在的中国也是很有意义的。
也许梁先生的思想在当时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但从现在来看他的思想之所以不切实际是因为他太超前了,抑或者整个中国文化都是超前的。
他的终身教育思想不仅与当今的终身教育思潮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些方面可能比世界流行的终身教育思想还要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