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探讨其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农民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践应用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评价。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梁漱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阐述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我们将对农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包括其对农民教育的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方面的观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概述,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分别就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实践应用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通过深入分析和评价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值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深重之际。
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这种社会现实促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寻求拯救民族危亡的途径。
梁漱溟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对农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
他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西方的社会学、哲学思想,开始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反思,并试图将中西方思想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同时,梁漱溟也受到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的影响。
他认识到,农民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教育、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因此,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来改造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启发农民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的改革和建设。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承者,更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之一。
梁漱溟一直强调农村的重要性,认为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思想。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即以培养品德高尚、有道德风范的人才为目标。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具有现实的启示,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追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强健体魄、崇尚道德、崇拜学问及博爱平等等良好的人生境界。
因此,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强调乡村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培养乡村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意识、生产劳动意识、人文底蕴和道德风范等等。
他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乡村建设运动才真正具备实际意义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梁漱溟认为,农村青年的第一职责就是从事劳动,从小养成劳动者的素质和工作习惯,因此,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是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他主张农民不光要学习基本文化知识,还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梁漱溟以“劳动改造人”的教育方针建议,农村学生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实践,了解农业生产工作技术、管理技能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培养包容性、以及各方面的生产力,达到以劳动为主的教育思想。
三、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顺应当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适时引进高科技教育资源,创新的方式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他主张高校院校派遣优秀教师到农村去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也可以走出校门到城市进行实践学习,接触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科学。
综上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涵盖的教育思想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同时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
他强调了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倡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并主张注重乡村师资培养。
梁漱溟也强调了农村教育与乡村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指出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这些思想对今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入学习和理解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对于今日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师资培养、乡村发展、现代化路径、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教育理念。
1. 引言1.1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简介梁漱溟(1893-1987),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先驱”。
梁漱溟自幼家境贫困,经历困苦生活,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20世纪初开始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梁漱溟注重培养乡村教师队伍,提倡以“乡土、乡村、农民”为教育基本点,积极推动乡村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他强调农村教育要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倡导教育与生产融合,培养适应乡村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梁漱溟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路径,主张将农村学校打造成现代化教育基地,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当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理念可以为当前乡村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将会在未来的乡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梁漱溟对乡村建设中的教育重要性思考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中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他指出,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梁漱溟强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乡村人才,并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村居民的自信和自豪感。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强调道德修养和培养全面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丰富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梁漱溟强调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梁漱溟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主张教育应当是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梁漱溟提出了“立德为先、兼济天下”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德育为主、以学育为辅、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实践中。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梁漱溟强调注重农民的教育,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农村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将农村教育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
梁漱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新理念,主张学校应当将劳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梁漱溟还提出了以“乡村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方案,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种类型的乡村学校,推动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
在梁漱溟的倡导下,乡村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梁漱溟的教育实践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了有追求、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乡村建设运动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运动中,梁漱溟对教育的思考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他认为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解决乡村困境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核心。
一、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始终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推进现代化的基础。
因此,他倡导兴办农村小学,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在梁漱溟看来,农村教育不仅仅是让农民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同时,农村教育也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二、强调注重实践教育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实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在农村环境下,学生应当学会种田、养殖等农业技能,同时也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乡村社区建设的能力,为自己和农村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梁漱溟提倡“科学实践教育”,认为学生不应只是在教室里面听课和背书,而是应该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他也倡导让学生进入乡村社区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农村社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学生的成长和乡村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三、强调培养优秀教师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他始终注重培养和发展优秀教师。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能够真正关注学生,关注乡村社区的发展。
为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梁漱溟提倡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通过在乡村教育基地、教师培训中心等各类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质。
他也提倡让大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增加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梁漱溟终身教育思想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中的终身教育思想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观点,大多数都是对个人的要求或者对少数人的规范,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没有人提出过可以称之为体系的,能为全体民众都接受的终生教育思想。
但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与后人很多的启示。
梁漱溟先生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前人思想的启示而提出自己的终生教育思想的,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修正。
比前人有很大进步,并且他是为全民设想,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梁漱溟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须深究内部病因。
中国是乡村社会,文化的根子在农村,农村的破坏又最严重,中国的出路唯有乡村建设,而建设必寓于教育,归于教育。
实验乡村教育必须借助乡农学校,乡村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相统一。
1927年在广东开办“乡治研究所”,1929年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兼邹平实验县县长。
梁漱溟认为民众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成人教育形成互相连结和融合的关系。
民众教育应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的成年人,而这种教育又应是贯穿一生的。
兹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梁漱溟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1、“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梁漱溟承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命脉,也秉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提出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5](P395)的对民众实行终身教育的观点,并提出了三个重要理由:一是“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遂以倍增,率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益重迫”。
二是“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
有唯需要为能启学习之机,而唯成人乃感需要,借令集中此种学习于童年,亦图费经历与时间,势必待成年需要,卒从以成人教育行之”。
梁漱溟教育思想-推荐优秀PPT
二、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 ❖ 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人生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
❖
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据
他分析,中国未能如 那样之走上近代工商业之路的原因是:
教育活动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 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民众的师长;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具体实施。 此,要从与乡村理论建设
❖ 一)中国问题的症结
晏阳初:他认为归根到底是四个病症,及“愚、穷、弱、私”。 不少有识之士: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真正解决首 先需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暴力统治。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 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此, 要从表面病象去研究深层病因。所以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 解决了社会内部的问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军阀专制统治就不难 解决。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 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 中西文化的比较: 西方:崇尚科学与个性,一味外求,丧失精神,崇尚宗教和形而上学。 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追求人与人之间真的妥恰关系的“仁” 的生活。
梁 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愚昧和落后。
梁漱溟深刻认识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乡村建设,而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
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乡村人民的自觉意识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
他强调乡村教育要与乡村生活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
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既要有文化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乡村人民的综合能力。
为了实现乡村教育的目标,梁漱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法。
他倡导建立乡村学校,将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中心。
这些学校不仅要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还要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中心和社区活动的组织者。
同时,他强调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为乡村服务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梁漱溟还注重乡村教育的实践。
他亲自参与乡村建设实验,在山东邹平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教育改革活动。
在实践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自己的乡村教育思想。
然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来推行乡村教育改革。
另一方面,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尽管如此,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乡村教育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
再者,要注重发挥教育在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乡村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当借鉴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不断探索创新,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提出了一系列与农村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思想,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漱溟提出了“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农村教育要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为中心,以培养农村劳动力为目标,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力。
梁漱溟提出的“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强调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密切关系。
梁漱溟强调农村教育应以实用为导向。
他认为农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知识的多寡。
梁漱溟主张将农村教育与生产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作为农村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梁漱溟强调农村教育应培养农民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农民不仅要具备实际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梁漱溟主张在农村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提高农村学生的全面素质。
梁漱溟还强调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梁漱溟主张通过培训、交流和研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农村教育应以实用为导向,培养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重视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梁漱溟教育思想
9
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 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后 升为教授。 1921年出版了《东方文化及 其哲学》,且由此成为现代 新儒学的先驱。 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 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 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0
1925年任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高 中部主任。 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广东省立第 一中学(今广雅中学)校长,他将广雅精 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字,并成为延续至 今的校训。
迂阔与率直,乐观豁达,孤傲自负,脱俗自信。
17
评价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 见了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 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18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 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 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 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20
百年沧桑救国救民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横批: 中国的脊梁
1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的标题
一代宗师诲人不倦, 一生磊落宁折不弯
2
梁漱溟教育思想
3
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 最高 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 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至六届全国委 员会常务委员、常委。 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14
1947年退出民盟后,创办勉仁文学院,从 事讲学与著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0年初应邀来北京,历任第一、二、三 、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 协常委。
15
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 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 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 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务。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 享年九十有五。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 累了,我要休息!”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自19世纪50年代至今,教育理念在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两种教育思想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在当代也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具体比较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并阐述这两种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
晏阳初(1868-1900年)是近代乡村教育以及启蒙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代表者,他崇尚道德教育,旨在“以德治国”,主张民族文化应普及于基层教育,以“少数文学专门”的方式教育学生,并着重“注重乡村的特点”。
他反对传统教育,要求教学应重视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下人”,其中重要的是要求老师把“辩证融会实践”带入教学,这种“辩证教学”与现代受欢迎的“任务性方法”和“探究式方法”有不小的关联。
梁漱溟(1893-1976年)以民主社会主义为主導,他坚信普及科学知识是实现中国社会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主张以工作会议、社会实践为主,着重实践教育,想要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历史的意义,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经验,加强“积极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他强调本地文化的重要性,采取了“伪殖民病”的理论,并将科学精神融入历史文献学中。
他不仅设计了以教学发展为主导的教育系统,而且还重视文化教育,强调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发展。
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首先,我们应重视乡村教育,要着眼于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其次,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科学精神的融入,以便让学生培养现实的学习习惯;最后,我们应注重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从而形成健全的乡村教育体系。
总之,从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应重视实践性,重视乡村文化、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科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文化的传播,促进教育的综合发展,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育目的。
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
有普通 部和高中部 ,按年龄划分有儿童部 、少年部 、成
人 部 、耆 老 部 ,按 性 别 划 分 还 有 妇 女 部 等 。⑦ 由 此我 们 可 以看 出 :梁漱 溟 的 乡村 教 育 一 定程 度 上体 现 了 教 育 的 普 及化 和 终 生 化方 向的 需 求 。与 此 同时 ,现 代 教 育 对象
加 乡村建设 。现阶段 ,我国农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大 部分 教 师 的文 化 水 平不 高 ,工 资 待遇 也 差强 人 意 ,这 种
教育和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讲 ,我 国可以将发
展教 育 与 促 进 生产 活 动 同步 进 行 ,通 过 提供 高 质 量 的教 育 培 养 高素 质 的 知 识 分 子 ,进 而 促 进 生 产 活 动 ;同 样 地 ,良 好 的 生 产 活动 有助 于 我 国 累积 发 展 教 育 的 资 金 , 会 为我 国发 展 教 育提 供一 个 更 高 的平 台 ,从 根 本 上推 进 教 育的 快 速 发 展 。 2 . 教 育 的 普及 化 、终 生化 与社 会 教 育 。教 育 的普 及
化和终 生化要求教 育对象较高 的普及率和 受教育 的年 限 。梁 漱 溟 在邹 平 的 乡村 建设 实 验 ,村 学和 乡学 是 主 要 的教育单位 ,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 :他依据一定的标准
和 原 则 ,将 一所 学 校 分 为若 干 部 分 ,如 按学 业 程 度 划分
着全球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 , 教育也深受影响,各国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提高 ,解 决教育难题 ,培养国人才。我国首先需要加快树 立和
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立之初 ,就由下设的研 究部和训练部 招收学员 ,培训乡村服务人 员,这些学员成为了乡村建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二、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代表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 论》、《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等。
二、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一) 中国问题的症结
梁漱溟说“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 失调”!所有其他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散漫、消极无力等因此而发,就使寻找解救中国之路 具有了特殊的要求。
(二) 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梁漱溟认为,“中国原来是一个大的农业社会。在它境内见到的无非是些乡村;即有 些城市(如县城之类)亦多数只算大乡村,说得上都市的很少。就从这点上说,中国的建 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
为什么中国社会的改良唯有走乡村建设之路?梁漱溟认为,首先,中国社会是乡村社 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 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乡村入手,而理性的胚芽可以、也只能在乡村慢慢培 养起来;其三,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被破坏得不堪收拾,乡村经济尤其陷于破产,中国 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地从乡村建设起。“
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不能不归于教育一途”。在乡村建设 中,学校必然成为社会的中心,教员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 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三、 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一) 乡农学校的设立
1933年,山东省政府将邹平、菏泽划为县政建设实验区,县长由乡村建设研究院提 名,省政府任命,实验区两县的行政机构与研究院事实上合一,而整个行政系统与各级 教育机构合一,希望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实验区将全县分成若干个区,各区 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我国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推手之一。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乡村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强调农村教育的基础性梁漱溟认为,农村教育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也是现代化乡村社会建设的基石。
他主张在农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必须推行乡村义务教育,为农村儿童提供教育和知识的基础。
他认为,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知识,更是要让他们掌握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建设需要,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梁漱溟反对单一的教育模式和标准,主张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实现多元化的教育。
他提出,农村教育应该融合现代化、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培养农村学生具有自信、自主、创新的人格。
他主张采用“问题教育”,即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他还提出了“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结合农村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体验并掌握理论知识。
三、倡导自学型的教育方式梁漱溟主张引导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和教材。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乡村社会。
他提倡建设农村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教育设施,让学生自行借阅资料,自主学习,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总之,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是非常现实和具有操作性的。
他认为,乡村教育必须与现代化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的多元化和自学化。
在当前的深化乡村改革、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过程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梁漱溟_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_马秋帆
一
,
一
并 指导 下
由 乡村 建 设 以 复 兴 民
。
国学更 应 着 意 于整 理
,
为社 会 教 育 的根 本要 旨
。
并 作 为年 会 讨
注 重 研 究 乡建
,
中 国 固有 学 术 和 阐 明 固有 文 化
,
以期 增 进 民
。
。
论 的 中心 问 题
破 坏而 有救 济 乡 村 之 意 二 因 中 国文 化 要变 乡 村 建设 而 有 创 造 新文 化 之 意 总 的 说 来 …
,
也 认 为 梁 漱 溟 从事 的 乡 建 运 动是 一 种 新 教 育
丹 麦 国 际 民众 学 院 院 长 马 列 克 及 贝 尔
,
即是
“
从 创造 新文 化 上 来救 活 旧 农村
,
构造 之 运 动
乡 村入 手
,
。
”
建 立 新 社会 组 织 构 造
“
,
要从
上 的主 要 工 作 案》 乡学
,
正 是 基 于 这 种 揖本 思 想
。
梁
使 乡 村有 新生 命而 后 求 中 国 国 家 企图
漱 溟 提 出 了一 个 《 社会 本 位 的教 育 系 统 草
主 张全 盘 改 造 中国教 育制度
、
弱
。
、
私
”
,
而 四 者 又 是相 互 影 响 人 民 生
他强 调 要 开 发 理
。
亡
,
关 键 就 在 于 它 的 文 化 有 强 大 的生 命 力 和
.
在 其具 有 理 性
梁漱溟情意教育思想探微
梁漱溟情意教育思想探微摘要:梁漱溟站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来思考中国问题,想通过自身知识、文化传统的创新与改造和兼容西方文明来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
无论是他对东西文化的认识,还是他对东西教育的看法,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
因此可以说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是他东西文化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情意教育思想的来源、情意教育的内容、情意教育的实质三方面来探析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
关键词:梁漱溟;情意教育;知识教育;生命教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利用武力上绝对优势逐步打开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随之而来是政治上的欺辱,经济盘剥和文化渗透。
面对国势日危,尤其是甲午之战惨败教训,迫使中国上下急切图强变革,于是“向西方求真理”之门洞开。
由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主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试图荡涤一切旧道德旧文化,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
各种西方思潮也伴随着这场“思想革命”纷至沓来,西学之风盛极一时,“全盘西化”成为主流。
然而梁漱溟却在一片西化浪潮中理性的审思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
力图重新解释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中国国情融取、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欲替已经临到绝地的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开辟出一条自我更新之路。
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正是包裹在他对东西文化的独立思考之中。
一、情意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是在他文化哲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其文化哲学理论集中表述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之中,该书192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后曾轰动一时,4年内一连再版8次,梁漱溟也因此一举成为当时全国备受瞩目的学术界名人,这部重要的著作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东西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著作中,梁漱溟批评了地理环境论和唯物史观两种文化根源的认识,进而提出了“意欲”是文化产生的本体基础,认为“意欲”的性质及其满足方式的不同才是决定了不同文化类型的最主要因素。
从梁漱溟思想文化论乡村教育振兴
从梁漱溟思想文化论乡村教育振兴夏广林摘 要:梁漱溟的思想文化产生于特定时代,扎根于中国本土,力求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
他提出了创建新的教育文化,重塑文化的社会组织,调动农民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等。
这些思想对现代乡村教育振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有利于建设新农村文化,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乡村人才,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乡村振兴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行动的新儒家”。
他主张在中国推行西方文化,必须融入传统儒家文化。
他认为中国当时处于危局中,农民是拯救旧中国的出路,提出乡农教育并身体力行在各地推广。
在民国一系列社会改造的历史潮流中,梁漱溟思想文化极具特色,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以儒家文化来拯救社会。
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梁漱溟少时接触中西方文化和西式教育,苦寻改变中国困境的方法。
梁漱溟在成年后,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问题根源。
旧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危机民族危机加重。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以农业农民为本的社会体系,发展农村提高农民文化,是当务之急。
而乡村社会和农村教育惨不忍睹。
他曾指出中国百年近代史,其实就是乡村破坏史。
农民生产遭到破坏,农村经济受到西方工业经济的冲击已近崩溃。
那时的掌权者通过沉重的税收剥削农民,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农民生存都成问题。
农村社会的崩溃和生产的停滞,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农村教育也形同虚设。
民国主要的教育重心在城市,而农村还是私塾,并且教学的内容已跟不上时代需求。
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缺少扶持,农村教育体系将近停滞。
因此,梁漱溟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
二、乡村教育思想内涵(一)创建新的教育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失调。
梁漱溟提出西方文化是源于工业文明,适合先进工业化的城市。
而中国是农业社会,此文化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之需要。
纵观学习西方文化浪潮兴起之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中国文化被批判和打压,遭到严重的破坏。
国学大师的梁漱溟教育思想是什么
国学大师的梁漱溟教育思想是什么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在近代教育体系中有积极意义,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那你知道梁漱溟和他的思想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学大师梁漱溟简介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8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国乡村运动的实践者,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
梁漱溟是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后来给自己取笔名梁漱溟,以后就用这个名字立行于世。
他出身于元代王族宗室,家世显赫,是个诗书礼仪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特立独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存在。
梁漱溟的代表作有《中国人》、《做人与读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先生一生寿命很长,历经中国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活动范围极广,跟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过接触,因此简单的梁漱溟简介实在无法概括他那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一生。
而且因为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过于深奥,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能领会他深刻思想的真谛了。
因此梁漱溟简介不过是抛砖引玉,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
梁漱溟简介是对梁漱溟先生一身的高度概括,但并不是盖棺定论,因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以让后人不断挖掘,不断研究,总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汲取智慧的营养。
当代兴起的国学热,再次将梁漱溟先生带到大众的面前,这也许就是文化复兴的魅力。
国学大师梁漱溟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施上面。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
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就是个乡村社会,中国的出路在乡村,因为要救中国就要从改良中国乡村教育做起。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涉及到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中教育思想更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下面就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论述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念梁漱溟认为,“教育是国家民族复兴的根本”,而乡村教育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倡的乡村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以乡村为家”,强调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结合,既重视知识教育,又注重品德教育和技能培养。
他认为,乡村青年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关键。
1. 在教育内容上:梁漱溟注重素质教育,主张把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他的教育方法以实践为主,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在教育机构上:梁漱溟提倡建立“乡村人才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乡村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农村青年的职业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品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他认为,通过培养乡村青年的职业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家乡创业,发挥自己的价值。
3. 在教育投入上:梁漱溟认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入,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合力支持。
他提倡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投入政策,同时倡导社会爱心捐助和家庭教育共同支持乡村教育事业。
1.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
发展教育必须把乡村教育作为重点,注重农民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推动乡村振兴。
2. 以人为本,关注乡村青年的全面提升。
乡村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还要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和品德教育,从而帮助乡村青年实现自我价值。
3. 政府财政支持是保障乡村教育的基础,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需要适度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同时可以鼓励社会资金和家庭支持。
总之,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注重全面发展、关注乡村青年的生命价值,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乡村振兴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 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
四、乡村教育的实施
通过设立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贯彻实施乡村建设的各 项工作。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学众组成。学长和 学董是“乡村领袖”,是乡农学校的领导;由众学董组成学 董会,由乡村中推选有资格的望者三五人至十人组成,为乡 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 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民众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 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是乡农学校的教师和乡村建 设的指导者;学众则是乡村的一切人,主要是成年农民。乡 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分,文盲和半文盲 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 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统一体。 组织原则:1)“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 2)“融合归一”
\(^o^)/~谢谢观看!!
二、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 改字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 之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 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 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 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 功,并取得课借鉴的经验。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 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被蔡 元培请到了中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 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 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 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人生一生不 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 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本质: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 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六、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价
积极:1)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并立足于文化 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见;2)认为中国的 教育应到农村去办,并对中国农民悲惨生存状况深怀悲悯之 心,身体力行的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阶层与民众结合 的愿望,发扬了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精神可嘉;3) 通过自 己的艰苦工作,将现代科学和思想方法带入农村,对农村的 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在伦理本位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的新秩序,提出“伦 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假说,无视中国社会当时客观存在的 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持反对 态度,其问题和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活动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具体实施。 梁漱溟致力于乡村运动的动机,据他说,在他刚十几岁时就 形成了,当时正当清朝末年,举国上下,一方面是广大的社 会,一方面是清朝政府,都在搞立宪运动,在这潮流下,他 希望国家成为宪政国家。清皇帝退位后,孙中山先生把总统 位让给袁世凯,而袁世凯不满足于当总统而要做皇帝,而广 大民众,主要是广大的农民,则对袁世凯的帝制运动漠不关 心。农民处于散漫自生自灭的状态。梁漱溟和要求宪政反对 袁世凯的人们有个觉悟,即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从基 层人手,要把散漫的自生自灭的不关心国事的农民组织起来, 使他们觉悟起来。他就是本着这个目的下乡的。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主讲:晓燕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时代背景 生平与教育活动 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乡村教育的实施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 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 价
一、时代背景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 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 想的形成,是在民族矛盾包括中西文化大冲突的背 景下和中国外部与内部的多种历史过程的综合作用 中发生的。因此我们在探究梁漱溟先生乡村教育思 想的背景时,从政治变革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育积弊深重、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的混乱几个 方面来阐述。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据他分析,中国未 能如日本那样之走上近代工商业之路的原因是:一方面国内情势不同, 日本岛皇室万世一系,尊王为新空气,而中国皇室则为外族,排满是旧 仇怨,在中国社会无复可以起维系作用的政治中心,且日本维新与复古 同时,借旧精神吸收新文化,借新朝气维系旧系统。中国则政治无办法, 走入破坏之路,无建设可能。另一方面国际情势也不同。日本维新正值 欧洲国家侵略澳、非等洲,还未集中力量进攻东亚,故所受外力压迫较 松缓,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像今日进步,因而受威胁也较小,追步西洋亦 易。正在日本追西洋之际,恰适欧战爆发,给日本以发达工商业的最好 机缘。凡此比较好的情势,中国都已错过。中国将永久不能如日本走近 代工商业之路,其原因是:(1)近代工商业路今已过时,人类历史已走入 资本主义阶段;(2)近代工商业路为私人各自营谋而相顾的,不合现在国 家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趋势,在今日国际间盛行倾销政策下威胁太大, 亦无发展余地;(3)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 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因此近代发展工商业之路不可学。
(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三)邹平实验县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一)中国问题的症结
晏阳初:他认为归根到底是四个病症,及“愚、穷、弱、私”。 不少有识之士: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真正解决首 先需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暴力统治。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 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此, 要从表面病象去研究深层病因。所以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 解决了社会内部的问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军阀专制统治就不难 解决。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 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中西文化的比较: 西方:崇尚科学与个性,一味外求,丧失精神,崇尚宗教和形而上学。 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追求人与人之间真的妥恰关系的“仁” 的生活。
梁漱溟认为,中国也不能走苏联的路,只能走乡村建设运动之路。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他认为,技术进步、产业开发不出两条路向,一是个人营利、自由竞争
的路向,近代西洋社会即走此路,而为日本摹仿成功,这条路中国不可 能走。另一路向是社会本位统治计划的路向,即苏联之路。他认为苏联 的路向所需政治条件更高,必须有一强有力的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总 持经济建设之事,而中国的社会恰好不允许有这样的政治。在各不同国 度内,经济建设之所取径,将视其政治条件为转移,中国政治所从出之 途适与苏俄相反,而成为肇始于救济乡村的乡村自救运动所构成的特殊 形态的政治。因而中国的经济建设必然是乡村建设,“必走乡村建设之 路者,即谓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人 手”。”他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路子,他说:“我们如果要在政治问 题上找出路的话,那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固有文化,即使去找经济的出路, 其条件亦必须适合其文化,否则必无法找寻得出,因为这是我们自家的 路,不是旁人的路。”同时,梁漱溟还采取排斥印度文化的态度,认为 对它“丝毫不能容留”,而对于西洋文化则是主张全盘接受,并加以根 本改造,也就是要改变它的态度。梁漱溟主张,第二条路向的中国文化, 要保持孔家生活的态度不变,在孔家生活的态度的基础上,“全盘接受” 西方文化,把第一种态度含融在第二种态度的人生里面。就是说,中国 的精神生活是孔家生活,现在很合时宜,因为西洋人快要走到孔家生活 路上来了;中国的物质生活落后于西洋人,受了很多痛苦,现在要在孔 家生活的基础上,“全盘接受”西方物质文化,加以改造,防止它的弊 病。那么,这种将孔家的人生态度中含融西洋的人生态度的工作由谁来 作呢?即由像梁漱溟一样的知识分子来做。
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抹杀了现实中存在的阶级对 立,没有看到中国社会的本质。
五、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 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一)、比较:
实施形式不同: 晏阳初:三大方式: A学校式教育 B社会式教育 C家庭式教育
(二)、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 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农村教育。二十世纪两位大家晏阳初和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他们将优先发展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 教育启示我们: 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地,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发 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远见卓识之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意义重大。 B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C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晏阳初和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 服务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对当今农村教育的 课程设置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观,晏阳初和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原因主要是, 没有认清当时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仅 靠乡村建设不可能解决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Biblioteka 对该道路的分析:中国缺乏阶级,靠社会内部的阶级对抗暴 发社会革命,像西方那样走入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不可能。 中国文化代表人类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在本世纪弊端丛生, 中国不能模仿。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是社会主 义道路建筑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 中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中国社会改良走乡村建设之路的必然性:首先,中国社会是 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 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 化就必须从乡村入手,而理性的胚芽可以、也只能在乡村慢 慢培养起来;其三,中国社会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从乡村建 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