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探讨其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农民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践应用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评价。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梁漱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阐述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我们将对农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包括其对农民教育的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方面的观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概述,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分别就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实践应用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通过深入分析和评价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值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深重之际。

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这种社会现实促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寻求拯救民族危亡的途径。

梁漱溟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对农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

他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西方的社会学、哲学思想,开始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反思,并试图将中西方思想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同时,梁漱溟也受到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的影响。

他认识到,农民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教育、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因此,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来改造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启发农民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的改革和建设。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承者,更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之一。

梁漱溟一直强调农村的重要性,认为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思想。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即以培养品德高尚、有道德风范的人才为目标。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具有现实的启示,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追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强健体魄、崇尚道德、崇拜学问及博爱平等等良好的人生境界。

因此,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强调乡村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培养乡村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意识、生产劳动意识、人文底蕴和道德风范等等。

他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乡村建设运动才真正具备实际意义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梁漱溟认为,农村青年的第一职责就是从事劳动,从小养成劳动者的素质和工作习惯,因此,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是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他主张农民不光要学习基本文化知识,还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梁漱溟以“劳动改造人”的教育方针建议,农村学生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实践,了解农业生产工作技术、管理技能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培养包容性、以及各方面的生产力,达到以劳动为主的教育思想。

三、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顺应当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适时引进高科技教育资源,创新的方式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他主张高校院校派遣优秀教师到农村去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也可以走出校门到城市进行实践学习,接触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科学。

综上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涵盖的教育思想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同时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

他强调了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倡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并主张注重乡村师资培养。

梁漱溟也强调了农村教育与乡村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指出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这些思想对今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入学习和理解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对于今日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师资培养、乡村发展、现代化路径、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教育理念。

1. 引言1.1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简介梁漱溟(1893-1987),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先驱”。

梁漱溟自幼家境贫困,经历困苦生活,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20世纪初开始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梁漱溟注重培养乡村教师队伍,提倡以“乡土、乡村、农民”为教育基本点,积极推动乡村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他强调农村教育要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倡导教育与生产融合,培养适应乡村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梁漱溟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路径,主张将农村学校打造成现代化教育基地,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当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理念可以为当前乡村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将会在未来的乡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梁漱溟对乡村建设中的教育重要性思考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中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他指出,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梁漱溟强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乡村人才,并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村居民的自信和自豪感。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强调道德修养和培养全面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丰富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梁漱溟强调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梁漱溟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主张教育应当是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梁漱溟提出了“立德为先、兼济天下”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德育为主、以学育为辅、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实践中。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梁漱溟强调注重农民的教育,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农村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将农村教育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

梁漱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新理念,主张学校应当将劳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梁漱溟还提出了以“乡村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方案,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种类型的乡村学校,推动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

在梁漱溟的倡导下,乡村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梁漱溟的教育实践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了有追求、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乡村建设运动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运动中,梁漱溟对教育的思考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他认为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解决乡村困境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核心。

一、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始终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推进现代化的基础。

因此,他倡导兴办农村小学,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在梁漱溟看来,农村教育不仅仅是让农民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同时,农村教育也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二、强调注重实践教育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实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在农村环境下,学生应当学会种田、养殖等农业技能,同时也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乡村社区建设的能力,为自己和农村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梁漱溟提倡“科学实践教育”,认为学生不应只是在教室里面听课和背书,而是应该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他也倡导让学生进入乡村社区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农村社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学生的成长和乡村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三、强调培养优秀教师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他始终注重培养和发展优秀教师。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能够真正关注学生,关注乡村社区的发展。

为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梁漱溟提倡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通过在乡村教育基地、教师培训中心等各类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质。

他也提倡让大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增加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梁漱溟终身教育思想

梁漱溟终身教育思想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中的终身教育思想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观点,大多数都是对个人的要求或者对少数人的规范,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没有人提出过可以称之为体系的,能为全体民众都接受的终生教育思想。

但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与后人很多的启示。

梁漱溟先生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前人思想的启示而提出自己的终生教育思想的,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修正。

比前人有很大进步,并且他是为全民设想,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梁漱溟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须深究内部病因。

中国是乡村社会,文化的根子在农村,农村的破坏又最严重,中国的出路唯有乡村建设,而建设必寓于教育,归于教育。

实验乡村教育必须借助乡农学校,乡村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相统一。

1927年在广东开办“乡治研究所”,1929年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兼邹平实验县县长。

梁漱溟认为民众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成人教育形成互相连结和融合的关系。

民众教育应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的成年人,而这种教育又应是贯穿一生的。

兹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梁漱溟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1、“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梁漱溟承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命脉,也秉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提出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5](P395)的对民众实行终身教育的观点,并提出了三个重要理由:一是“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遂以倍增,率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益重迫”。

二是“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

有唯需要为能启学习之机,而唯成人乃感需要,借令集中此种学习于童年,亦图费经历与时间,势必待成年需要,卒从以成人教育行之”。

梁漱溟教育思想-推荐优秀PPT

梁漱溟教育思想-推荐优秀PPT
发生的。因此我们在探究梁漱溟先生乡村教育思想 的背景时,从政治变革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育积弊深重、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的混乱几个 方面来阐述。
二、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 ❖ 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人生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据
他分析,中国未能如 那样之走上近代工商业之路的原因是:
教育活动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 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民众的师长;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具体实施。 此,要从与乡村理论建设
❖ 一)中国问题的症结
晏阳初:他认为归根到底是四个病症,及“愚、穷、弱、私”。 不少有识之士: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真正解决首 先需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暴力统治。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 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此, 要从表面病象去研究深层病因。所以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 解决了社会内部的问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军阀专制统治就不难 解决。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 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 中西文化的比较: 西方:崇尚科学与个性,一味外求,丧失精神,崇尚宗教和形而上学。 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追求人与人之间真的妥恰关系的“仁” 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 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

四、乡村教育的实施

通过设立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贯彻实施乡村建设的各 项工作。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学众组成。学长和 学董是“乡村领袖”,是乡农学校的领导;由众学董组成学 董会,由乡村中推选有资格的望者三五人至十人组成,为乡 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 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民众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 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是乡农学校的教师和乡村建 设的指导者;学众则是乡村的一切人,主要是成年农民。乡 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分,文盲和半文盲 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 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统一体。 组织原则:1)“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 2)“融合归一”
\(^o^)/~谢谢观看!!
二、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 改字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 之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 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 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 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 功,并取得课借鉴的经验。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 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被蔡 元培请到了中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 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 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 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人生一生不 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 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本质: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 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六、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价

积极:1)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并立足于文化 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见;2)认为中国的 教育应到农村去办,并对中国农民悲惨生存状况深怀悲悯之 心,身体力行的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阶层与民众结合 的愿望,发扬了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精神可嘉;3) 通过自 己的艰苦工作,将现代科学和思想方法带入农村,对农村的 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在伦理本位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的新秩序,提出“伦 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假说,无视中国社会当时客观存在的 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持反对 态度,其问题和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活动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具体实施。 梁漱溟致力于乡村运动的动机,据他说,在他刚十几岁时就 形成了,当时正当清朝末年,举国上下,一方面是广大的社 会,一方面是清朝政府,都在搞立宪运动,在这潮流下,他 希望国家成为宪政国家。清皇帝退位后,孙中山先生把总统 位让给袁世凯,而袁世凯不满足于当总统而要做皇帝,而广 大民众,主要是广大的农民,则对袁世凯的帝制运动漠不关 心。农民处于散漫自生自灭的状态。梁漱溟和要求宪政反对 袁世凯的人们有个觉悟,即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从基 层人手,要把散漫的自生自灭的不关心国事的农民组织起来, 使他们觉悟起来。他就是本着这个目的下乡的。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主讲:晓燕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时代背景 生平与教育活动 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乡村教育的实施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 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 价
一、时代背景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 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 想的形成,是在民族矛盾包括中西文化大冲突的背 景下和中国外部与内部的多种历史过程的综合作用 中发生的。因此我们在探究梁漱溟先生乡村教育思 想的背景时,从政治变革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育积弊深重、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的混乱几个 方面来阐述。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据他分析,中国未 能如日本那样之走上近代工商业之路的原因是:一方面国内情势不同, 日本岛皇室万世一系,尊王为新空气,而中国皇室则为外族,排满是旧 仇怨,在中国社会无复可以起维系作用的政治中心,且日本维新与复古 同时,借旧精神吸收新文化,借新朝气维系旧系统。中国则政治无办法, 走入破坏之路,无建设可能。另一方面国际情势也不同。日本维新正值 欧洲国家侵略澳、非等洲,还未集中力量进攻东亚,故所受外力压迫较 松缓,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像今日进步,因而受威胁也较小,追步西洋亦 易。正在日本追西洋之际,恰适欧战爆发,给日本以发达工商业的最好 机缘。凡此比较好的情势,中国都已错过。中国将永久不能如日本走近 代工商业之路,其原因是:(1)近代工商业路今已过时,人类历史已走入 资本主义阶段;(2)近代工商业路为私人各自营谋而相顾的,不合现在国 家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趋势,在今日国际间盛行倾销政策下威胁太大, 亦无发展余地;(3)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 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因此近代发展工商业之路不可学。

(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三)邹平实验县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一)中国问题的症结
晏阳初:他认为归根到底是四个病症,及“愚、穷、弱、私”。 不少有识之士: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真正解决首 先需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暴力统治。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 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此, 要从表面病象去研究深层病因。所以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 解决了社会内部的问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军阀专制统治就不难 解决。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 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中西文化的比较: 西方:崇尚科学与个性,一味外求,丧失精神,崇尚宗教和形而上学。 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追求人与人之间真的妥恰关系的“仁” 的生活。

梁漱溟认为,中国也不能走苏联的路,只能走乡村建设运动之路。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他认为,技术进步、产业开发不出两条路向,一是个人营利、自由竞争
的路向,近代西洋社会即走此路,而为日本摹仿成功,这条路中国不可 能走。另一路向是社会本位统治计划的路向,即苏联之路。他认为苏联 的路向所需政治条件更高,必须有一强有力的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总 持经济建设之事,而中国的社会恰好不允许有这样的政治。在各不同国 度内,经济建设之所取径,将视其政治条件为转移,中国政治所从出之 途适与苏俄相反,而成为肇始于救济乡村的乡村自救运动所构成的特殊 形态的政治。因而中国的经济建设必然是乡村建设,“必走乡村建设之 路者,即谓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人 手”。”他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路子,他说:“我们如果要在政治问 题上找出路的话,那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固有文化,即使去找经济的出路, 其条件亦必须适合其文化,否则必无法找寻得出,因为这是我们自家的 路,不是旁人的路。”同时,梁漱溟还采取排斥印度文化的态度,认为 对它“丝毫不能容留”,而对于西洋文化则是主张全盘接受,并加以根 本改造,也就是要改变它的态度。梁漱溟主张,第二条路向的中国文化, 要保持孔家生活的态度不变,在孔家生活的态度的基础上,“全盘接受” 西方文化,把第一种态度含融在第二种态度的人生里面。就是说,中国 的精神生活是孔家生活,现在很合时宜,因为西洋人快要走到孔家生活 路上来了;中国的物质生活落后于西洋人,受了很多痛苦,现在要在孔 家生活的基础上,“全盘接受”西方物质文化,加以改造,防止它的弊 病。那么,这种将孔家的人生态度中含融西洋的人生态度的工作由谁来 作呢?即由像梁漱溟一样的知识分子来做。

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抹杀了现实中存在的阶级对 立,没有看到中国社会的本质。
五、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 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一)、比较:
实施形式不同: 晏阳初:三大方式: A学校式教育 B社会式教育 C家庭式教育


(二)、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 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农村教育。二十世纪两位大家晏阳初和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他们将优先发展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 教育启示我们: 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地,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发 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远见卓识之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意义重大。 B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C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晏阳初和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 服务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对当今农村教育的 课程设置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观,晏阳初和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原因主要是, 没有认清当时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仅 靠乡村建设不可能解决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Biblioteka 对该道路的分析:中国缺乏阶级,靠社会内部的阶级对抗暴 发社会革命,像西方那样走入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不可能。 中国文化代表人类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在本世纪弊端丛生, 中国不能模仿。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是社会主 义道路建筑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 中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中国社会改良走乡村建设之路的必然性:首先,中国社会是 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 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 化就必须从乡村入手,而理性的胚芽可以、也只能在乡村慢 慢培养起来;其三,中国社会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从乡村建 设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