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_陶行知教育思想+梁漱溟介绍

合集下载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探讨其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农民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践应用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评价。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梁漱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阐述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我们将对农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包括其对农民教育的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方面的观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概述,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分别就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实践应用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通过深入分析和评价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值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深重之际。

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这种社会现实促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寻求拯救民族危亡的途径。

梁漱溟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对农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

他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西方的社会学、哲学思想,开始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反思,并试图将中西方思想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同时,梁漱溟也受到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的影响。

他认识到,农民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教育、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因此,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来改造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启发农民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的改革和建设。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

他强调了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倡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并主张注重乡村师资培养。

梁漱溟也强调了农村教育与乡村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指出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这些思想对今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入学习和理解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对于今日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师资培养、乡村发展、现代化路径、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教育理念。

1. 引言1.1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简介梁漱溟(1893-1987),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先驱”。

梁漱溟自幼家境贫困,经历困苦生活,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20世纪初开始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梁漱溟注重培养乡村教师队伍,提倡以“乡土、乡村、农民”为教育基本点,积极推动乡村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他强调农村教育要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倡导教育与生产融合,培养适应乡村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梁漱溟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路径,主张将农村学校打造成现代化教育基地,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当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理念可以为当前乡村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将会在未来的乡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梁漱溟对乡村建设中的教育重要性思考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中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他指出,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梁漱溟强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乡村人才,并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村居民的自信和自豪感。

【教基】中国近代七大人物教育思想

【教基】中国近代七大人物教育思想

【教基】中国近代七大人物教育思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人物的教育思想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关于国外人物的思想,同学们都会掌握的比较熟练,但是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我国近代的人物,而同学们经常会忽视掉这样的一些人物,今天中公教师将针对常考的中国近代的人物教育思想做一汇总,相信会对准备教师招聘考试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军国民教育:将军事教育纳入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公民道德教育:自由、平等、博爱。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就是要培养人民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相连。

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教育独立思想蔡元培认为教育与政党之间,宗教之间存在这矛盾,因此教育应该独立,教育独立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教育经费独立;2.教育行政独立:教育总长不得因政局的变动而频繁变动;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的干扰;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全国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教育事宜均由该大学学校组织办理。

这一设想,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

二、杨贤江的教育思想1928年,他撰成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教育史ABC》。

1930年,撰成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新教育大纲》,奠定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地位。

(一)对青年问题的分析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作者:张达乾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9期摘要:乡村教育思潮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潮流,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是其中的一派。

他所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是根治文化失调,恢复固有精神文明之理论,这在当时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构思。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问题又一次引起世人关注,重温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教育思想;乡农学校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11-02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社会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在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梁漱溟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思索和在这种思索之下形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形成背景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出现是顺应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那时的中国内有匪霸军阀的连年混战,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发生,造成农村经济破败不堪。

在严峻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乡村教育思想被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家积极倡导,其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一)社会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危机,使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社会的主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因辛亥革命而发生改变,存在于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虽被推翻,但封建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许多有识之士为改变中国社会的悲惨命运,努力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一些民间团体和教育家主张从教育入手,并将教育普及化,将教育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建设派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通过文化复兴农村。

(二)农村经济的萧条破败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农村及农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一、梁漱溟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从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成立初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

中国出现很多有识之士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这些努力的失败,已经表明中国的社会危机,单纯的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无法解决的。

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与之相对立是民族自救运动。

从世界来看主要是教育改革运动。

随着新的教育思想的传入,必定会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反思,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梁漱溟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鉴于当时中国教育体制实际存在的弊端,梁漱溟开始了对教育改革的探索,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是在乡村,中国的文化是以乡村为本,另开创出一个新文化,或者说“开创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二、梁漱溟教育思想的主张(一)取西方之精华,补中国之欠缺经过对东西文化异同的研究,梁漱溟发现西方文化有许多优点,他说:“现在我们办学校是仿自西洋,所有讲的这许多功课都是几十年前中国所没有的,全部曾以此教人的;而中国书上那些道理也仿佛为西洋人教育所不提及。

此两方教育各有其偏重之点是很明显的,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着在情意的一边例如孝悌支教;西洋人的教育偏着在知识的一边,例如自然科学之教。

”[2]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梁漱溟并不像许多人对东西教育认识的那样,认为西方教育重知识就好,中国教育重情意就不好,他认为东西教育各有长短:“盖西洋教育着意生活的工具,中国教育着意生活本身,各有所得,各有所失也。

”[3]既然西方文化有优点,东方文化有缺点,二者就应该优势互补。

(二)从乡村工入手,进行民众教育乡村群众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梁漱溟在认识到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后,他认为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必须首相关注乡村。

他说:“进行乡村建设工作,我头脑中所设想的有两个要点,因为从我的眼光看,中国有两大缺陷。

中国农民散漫几乎到了自生自灭的程度。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的学术价值,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全文分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首先,阐述了梁漱溟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北大七年的教书生涯,是 梁漱溟对教育问题思考的开端;1924年梁漱溟离开北大到1931年在山东开始乡村 建设运动时期,是梁对教育问题的感性认识阶段:1931一1937年‘(严格地说是到
1949年)是粱对教育问题的理性认识阶段。
其次,就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 儒家教化思想、“行谊”教育思想及社会办学思想、东西教育比较思想、教育改造
思想和社会教育思想等方面。 最后,对梁漱溟教育思想从整体上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分析了其教育思想的
特点和进步意义,如从彻底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立场出发,梁提出了“行谊”教 育、中西教育比较、社会教育等观点,凸现了其积极方面;另~方面,又指出了 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如主观色彩太浓,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实际情况脱离太远。 如学生缴学费根据家境贫富程度量力而行;在创办乡学村学时,无视地主豪绅与 贫苦农民的阶级差别。最后文章指出,梁漱溟教育思想表现出了理论上的完美和 现实中的缺陷,以期对今人有所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梁漱溟儒学教化教育比较教育改革社会教育
(涉获保密肉容妁学位论文在簿套麟适用本授捉书)
喾位蔌释者(攀位论文镩游)荟名:吾yb薹
汐醇G月,b鼗
蔑登:诘在稻应酌tt船”内划“/”.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 争。随后国共分裂,中国呈现十分动荡的局面。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的出 路和前途,各种各样的救国思潮不断涌现,如教育救国、职业救国、工业救国等, 而梁漱溟三十年代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又是其中的典型。当时中国的共产党和国 民党有着比较完备的建国理论,而中间势力有不同的派别,如晏阳初、陶行知和 黄炎培等想通过教育救国,而学者出身的梁漱溟是想通过教育的途径以达到乡村 自救之目的,最终完成建国蓝图。他构建了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当时的中国 是不多见的。由于梁漱溟对教育的认识由零碎的、片断性的逐渐上升到系统化的 理论阶段,并在实践中加以推行,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之后一段时间,由于诸多政治因素及历史自身的复杂 性,一些著者对梁漱溟的评价过于简单化,习惯于分类定性,缺乏实事求是的、 分析性的探究。1988年梁漱溟去世后,研究梁的有关论文和专著目渐多了起来,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

9
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 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后 升为教授。 1921年出版了《东方文化及 其哲学》,且由此成为现代 新儒学的先驱。 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 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 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0
1925年任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高 中部主任。 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广东省立第 一中学(今广雅中学)校长,他将广雅精 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字,并成为延续至 今的校训。
迂阔与率直,乐观豁达,孤傲自负,脱俗自信。
17
评价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 见了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 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18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 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 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 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20
百年沧桑救国救民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横批: 中国的脊梁
1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的标题
一代宗师诲人不倦, 一生磊落宁折不弯
2
梁漱溟教育思想
3
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 最高 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 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至六届全国委 员会常务委员、常委。 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14
1947年退出民盟后,创办勉仁文学院,从 事讲学与著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0年初应邀来北京,历任第一、二、三 、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 协常委。
15
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 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 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 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务。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 享年九十有五。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 累了,我要休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