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合集下载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生命思想是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在梁漱溟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动荡不安,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阶段。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他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所以梁漱溟借鉴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向其中融入唯识学思想和儒学思想,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生命”,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生命冲动”形成的。

但是不同于柏格森对于宇宙本原的重视,梁漱溟更看重个体宇宙。

他认为在宇宙的事物中,人类是最宝贵的东西,由此他把“生命”下落于人类本体上,提出“生命为体,生活为用”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有“人心”,所以进一步提出了“理性为体,理智为用”。

(一)宇宙大生命在本体论上,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冲动”思想被梁漱溟所吸收,同时他还将柏格森所提到的“绵延”和唯识学的概念相对应,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在柏格森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由“生命冲动”形成的,在过程中分裂出不同的进化路线,由此形成万事万物。

这里柏格森将“生命冲动”创造万物的过程比作烟花,当升到天空时烟花会炸开并裂成不同的小碎片,随后小碎片又在空中继续分裂炸开。

当“生命冲动”向上运动时,它将产生出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当“生命冲动”向下运动时,它将生成出没有生命的一切物质。

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这种比喻并提出自己的“宇宙大生命”概念。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同时宇宙之中不仅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包括在这一时空之中存在的一切基本内容。

而宇宙的本体是“生命”,又叫“生活”。

他认为“宇宙”就是“生活”,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宇宙大生命是一种“大意欲”,这种大意欲是人心的自由活动,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

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提出:“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内有矛盾耳;生命现象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也。

生物为生命之所寄,乃从而生生不已,新新不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在构建“宇宙本体”时很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观点。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梁漱溟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邃而又务实,其名言名句经久不衰,启发着后人。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梁漱溟的名言名句,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关于人生:1.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实在的事情是学问。

2. 生活的乐趣,在于创造。

3. 寿命不可延长,经验可以。

二、关于教育与学习:4.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种特定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5. 一个人只有思考才能学习,只有实践才能思考。

6. 教育的本质是启迪和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三、关于社会与人际关系:7. 善良是社会最大的善举,也是个人最大的幸福。

8.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与众人的关系,更取决于他与自己的关系。

9. 幸福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关于价值观与人生态度:10. 追求真理,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11. 名利乃浮云,真正的财富在于灵魂的升华和内心的平静。

12. 一个人的境遇是有限的,但他的心态可以是无限的。

五、关于国家与国民:13.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靠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全民的教育与文化的提升。

14. 一个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广大国民的奉献与担当。

15. 国家的命运在于全体国民,个人的命运在于家庭和社会。

最后,梁漱溟的这些名言名句不仅仅是句子的组合,更是他智慧的结晶,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时常回顾这些名言名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实践他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得更加充实和坚定!。

凭直觉成大学问:梁漱溟的治学取向和方法

凭直觉成大学问:梁漱溟的治学取向和方法

凭直觉成大学问:梁漱溟的治学取向和方法作者:罗志田来源:《读书》2018年第05期“五四”前后因一本书而“暴得大名”的有两人,前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后即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林同济以前者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新时代”的代表,这新学术典范的特点是:学者们以“一种迫近机械式的实验派方法,先标出种种个别的、零星的,以至暧昧的‘问题’,而到处搜罗其所谓有关的‘事实’或‘材料’,然后再就一大堆的乱杂事实与材料而类别之,分析之,考据之,诊断之”。

而后者则是“五四”后二十年问中国“一二部杰出的例外著作”,形成了对上述新学术典范的挑战。

其实梁漱溟治学同样以“问题”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真正的研究者并“不轻言问题的解决法,而深刻用心于问题的认识”。

所以,“不感觉问题是麻痹,然为问题所刺激辄耐不住,亦不行。

要将问题放在意识深处,而游心于远,从容以察事理”。

梁漱溟很注意顺着事物的发展脉络看问题,对他而言,真正称得上“研究”的,首先要“识得问题不是简单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复杂相关的,有所从来的”。

所以,“看任何事,不要只看中心点,须看四周围,看背景、看环境;不能只看近处,还须看远处;不能只看浅处,还须看深处;不能只看一时,还须得看过去所以如此的成因与由来”。

故研究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追求不放松的态度。

不追求则很容易只看见一些广泛的材料,而不能把握其要点”。

只有追求不已,“辗转深入而探到问题的根本”才能“把握问题所在”。

且“宇宙问最要紧的是那些关系,而不是一一具体事物”,人类社会尤其如此。

若“不从抽象关系注意,而徒为一二具体东西牵住自己视线”,也“抓不到问题”。

则研究问题又必须“能将与本问题有关系之各方面都照顾得到”,不要“注意这个,就忘去了那个”;要能“辗转牵引,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一方面“不怕问题牵联广大”,同时不忘“始终还是一个球”。

提倡从上下左右看问题的不少,但坚持问题“始终还是一个”的则不多。

其实一与多的关系是辩证的,往往是“一通百通;一处不通,就是全不通”,故要从根本处进行整体探讨。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首先,关于本能。

梁漱溟在人类的认识最初阶段是肯定欲望的重要性,提出人生应该顺着欲望前进,而欲望则是依靠人类的本能产生。

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将欲望和冲动区别对待,但是欲望其本质同样还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

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突出强调本能的重要。

早期梁漱溟在讨论人心的问题时最初是围绕着本能和相应不可分割的感情冲动展开的。

将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叫“直觉”。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广泛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中,人的内在生命是与外界世界相连接的,而两者的连接物就是直觉。

“我们内里的世界与外界通气的,只有这直觉的窗户”。

在他看来,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达到“天人一体”的生命境界。

他把人性的善归于本能,人性的恶归于理智的方面,即私心人欲。

由此梁漱溟将这些与孔子的“仁”结合起来,认为本能为体,理智为用。

一方面梁漱溟接受儒学思想,认为“直觉”是“仁”。

他提出:“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对于敏锐的定义,梁漱溟举了一个例子,在《论语》上宰我问“三年丧似太久”,孔子回答他讲:“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说“安”。

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孔子没有明说对于宰我的失望,只是从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孔子对于宰我回答的不满,等到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叹气道:“予之不仁也!”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得。

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就是迟钝的。

那么为什么对待同一桩事情,有人就会恻隐之心,有人就没有恻隐之心,有的人产生羞恶之心,有人就毫无羞恶之心?这些不过都是一种安然不自知罢了。

既然迟钝的直觉是“安”,那么“不安”就变成了敏锐的直觉,所以孔子教人“求仁”。

直觉可以产生人类所有的美德,由此可以说孔子的“仁”产生所有美德。

既然所有美德都是由孔子的“仁”产生,换言之,“仁”就可以代表世间所有的美德。

这里的“仁”学概念在后面被孟子发展成“良知”,随后被王守仁继承和发展,认为“良知”是绝对主体性的,又是客观必然的。

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有自己的想法,对问题说得出道理,就是学问。

大多数人的思想杂乱无章,喜好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假如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提得出问题,然后解决它,这就是学问。

第一层境界:有主见
有主见,就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因为是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亲切有味。

第二层境界:有问题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

有自己,便会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又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这时就会去想到做学问。

第三层境界:去学习
通过学习,知道了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解决了心中的疑虑,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有了更多的疑虑。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学习后,就知道自己当初的见解很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第五层境界:求简单
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把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整合成一个系统,随手可得,这样就方便了。

第六层境界:好运用
学问通了,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

第七层境界:全通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第八层境界:知行合一
人生目标清晰,把自己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积极进取又随遇而安,这便是做学问最大的乐趣。

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梁漱溟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梁漱溟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梁漱溟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人生开悟的8个层次

人生开悟的8个层次

人生开悟的8个层次人生开悟是指一个人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历程之后,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境界。

下面,我将以人生开悟的8个层次为标题,探讨人生的真谛。

第一层次:物质层面的开悟物质层面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物质并不是生命的全部,物质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第二层次:自我认知的开悟自我认知的开悟是指人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接受自己。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学会自我管理,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三层次:人际关系的开悟人际关系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学会沟通和合作。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人生增加正能量。

第四层次:生命意义的开悟生命意义的开悟是人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信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方向。

第五层次:人生哲学的开悟人生哲学的开悟是指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探索人生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寻找真理和智慧。

第六层次:心灵层面的开悟心灵层面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学会了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能够正确地处理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第七层次:爱的开悟爱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爱是人生的最大动力和源泉,只有爱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学会了无私的爱和慈悲,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帮助。

第八层次:超越自我的开悟超越自我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有超越自我才能真正体验到宇宙的奥秘和神秘。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学会了无我和超越,能够与宇宙融为一体,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人生开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升华。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1. 引言1.1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伦理学家,其伦理思想在中国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伦理本位”是梁漱溟倡导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他对于伦理道德的独特理解。

在梁漱溟看来,伦理本位是指人在道德实践中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衡量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应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应当遵循的准则。

伦理本位不仅要求人们遵守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伦理立场。

只有依据伦理本位,人们才能在道德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解决道德难题。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引领人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加深入地思考伦理道德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伦理道德日益混乱的背景下,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清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深入探讨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促进人们道德修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梁漱溟对伦理本位的理解首先,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和指导原则。

他强调伦理本位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是人类行为的内在规律。

在梁漱溟看来,伦理本位源于人类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感受,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本源和动力。

其次,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普遍道德标准。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伦理本位为中心,即使在面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时也要坚持道德原则,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

此外,梁漱溟指出伦理本位是一种普世的道德规范,不受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的限制。

他认为伦理本位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可以跨越种族和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总的来说,梁漱溟对伦理本位的理解是基于人类内在的道德感受和良知,强调伦理本位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认为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和指导原则。

人心与人生梁漱溟读后感

人心与人生梁漱溟读后感

人心与人生梁漱溟读后感【引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心灵的疲惫和迷茫。

为了探寻心灵的出路,我选择了阅读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

这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入人心的哲学思考,对人心与人生的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人生的意义。

【书中的核心观点】梁漱溟先生在书中提出,人心是人生的一切根源。

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心理和道德心理。

生理心理是指人的本能需求和欲望,社会心理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活动,道德心理则是指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三个层次相互影响,决定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梁漱溟进一步指出,人心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

人心如同一片沃土,既可以生长出美好的果实,也可能孕育出邪恶的种子。

关键在于如何耕耘这片心田,引导人心向善。

他认为,人类应当学会自我反省,把握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

【梁漱溟的心性哲学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人心与人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心、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人生境界的有益启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心的复杂性,不要简单地对人性和人心进行划分为善恶。

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心理,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把握自己的内心,避免被欲望和冲动所左右。

通过自我修炼,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心灵的升华。

【读后感悟】阅读《人心与人生》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中最复杂、最神秘的领域。

梁漱溟先生的观点使我更加坚信,只有深入了解人心,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这本书不仅帮我打开了认识人心的大门,还为我指明了通往内心和谐、人生美满的道路。

【结尾】总之,《人心与人生》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可读性的好书。

我热衷于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找到心灵的寄托和人生的方向。

浅述梁漱溟哲学建构的三阶段

浅述梁漱溟哲学建构的三阶段

浅述梁漱溟哲学建构的三阶段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

他的文化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梁漱溟和梁漱溟的思想一直持有不科学和批判的态度,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人们才重新审视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的得失和历史地位,不断有关于梁漱溟的专著和论文相继问世。

如果按照梁漱溟的发展历史进路,可以从三个逻辑层面分析,梁漱溟的佛学思想、儒学思想和柏格森生命哲学分别进行梳理和论述。

相对应的,如果按照其发展时间来分,他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实用主义阶段,属于西方文化;第二阶段入佛家的阶段,属于印度文化;第三个阶段是入儒家的阶段,属于中国文化。

总体来说,梁漱溟一生的事业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重建和改造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及憧憬和探求。

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他的三个阶段是如何转化和不断升华的,才能最终理解他为什么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未来和方向的含义。

一、哲学“三阶段”第一阶段:梁漱溟出生在1893年,年轻时候的他经历着中国从来没有过的变故。

当时的中国混乱不堪,对内军阀混战,对外外强侵略。

梁漱溟小时候在“中西小学堂”上学,受到的是新式的启蒙教育。

梁漱溟和毛泽东是同年纪,小时候却没有接受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究其原因时,他说他自认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这些是受到他的父亲梁济的影响。

梁济虽然是清代遗老,但是他自身倾向维新派,对西学很认同,梁济曾说“倘若我本人不能出洋留学,不定节省出来叫我儿子出洋,万事自省,此事不可不办。

”(《答陈仲甫书》)他的父亲是个“秉性笃实之人,而不是一个天资高明的人,他与母亲一样的忠厚,只是他用心周匝细密,又磨练于苦寒生活之中,好像比较能干许多,他心中相当精明,却很少见之于行事,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

”(《答陈仲甫书》)就连梁济的亲家都是相似的性格和秉性,这些对梁漱溟的影响就是要对国家道德有使命感,同时还要有所谓的功利主义精神。

“圣人”梁漱溟

“圣人”梁漱溟

“圣人”梁漱溟在筹建八桂学术专题馆的时候,我选列了十位现代广西学术名家。

梁漱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然而,梁漱溟本人似乎并不把自己当成学者。

1928年,他有过一个说法,他认为他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而是问题中人。

梁漱溟确实与我们熟悉的学者类型不同。

他没有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没有精通外文,甚至不看重学术头衔,他做过七年的北京大学教师。

做学者,能在北京大学任教,当是很高的荣誉,但梁漱溟并不恋栈。

在十位现代广西学术名家中,大多数人的成就与其经历都有逻辑可循,唯有两人让我觉得超出常态。

一个是王力。

王力肯定是有特殊语言天赋之人,没有特殊天赋,几乎不可能做出他那种成就;另一个就是梁漱溟。

梁漱溟的天赋很奇特,就是他的思想能力。

他自己说他“生来好用心思”。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天生喜欢思想的意思。

我觉得梁漱溟是真正的深思者。

费孝通在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言,认同梁漱溟这个说法,认为梁漱溟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学者。

1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就是说,思考,成为梁漱溟最大1 费孝通《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魏华龄主编《回忆梁漱溟》,漓江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

·黄伟林的特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暗藏了一个意思,就是过度的思考会让人走火入魔。

看梁漱溟的照片,全都是思考的状态。

确如费孝通所说,他一生都在思考。

但梁漱溟不仅没有走火入魔,而且,他的思想,成为人类的财富。

思想家必须与时代发生关联,他的思想才能为时代所关注。

同时,思想家不能随时代之波逐时代之流。

随波逐流的结果,他的思想或许成为时代的显学,但终将被时代抛弃。

梁漱溟作为一个思想家,不仅“生来好用心思”,而且,他好用心思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独立思考。

他的思想,在五四时期,不被时代主流认同;在“文革”时期,亦不被时代主流认同。

他既不是引领潮流的人,也不是逆反潮流的人。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三种人生态度注:本文出自梁漱溟先生与同学们每天例行的“朝会”上的一次谈话,时间是1933年前后某一天的黎明时分,天色微明而周围一片寂静。

这篇谈话来自于先生个人的生活感受,以及先生自己切身的体会,有别于浮泛空谈,且言简意赅。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

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

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读梁漱溟有感

读梁漱溟有感

读梁漱溟有感
从清末(19世纪末)到1949年,中国有志之士一直进行救民族,救中国的活动,探索各种途径。

梁漱溟是积极探索的实践者——进行乡村建设运动,也是积极探索的思考者——分析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为什么革命总是失败,最后共产党能够成功。

根据梁漱溟自始至终的意见,文化从人生态度来分类,可以分为3种态度,对应的文化就有3个阶段。

第一种态度,主要面对物的问题。

解决人对物的问题,即解决生活问题,把阻碍自己生活改善的一切东西,都当做物对待,战而胜之,就能改善生活。

第二种态度,当身体所需的物质足够,不需要为生活操心的时候,或者妨碍自己改善生活的东西是“人”的时候,就要面对人的问题。

所以以面对“别人”的为主要问题,就是第二种人生态度。

第三种态度,是出世的态度。

不关心现在,只关心来世和天堂。

一般而言,人类历史开始,主要解决生存问题,因而首先采取的是第一种人生态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将顺序采取第二种态度和第三种态度。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有偶然的因素,不会按照上述理论分析的道路走。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涵盖伦理学、教育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试图深入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一、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内涵梁漱溟提出“伦理本位”思想,是要将伦理放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提倡以伦理为根本准则来规范人类行为。

梁漱溟认为,伦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规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基础。

在他看来,伦理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更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

伦理本位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主张,人类社会生活应该建立在以道德和良知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上,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伦理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他认为,只有在伦理的指导下,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和谐稳定地运行,才能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伦理本位思想强调了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倡以伦理为先导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的种种问题。

二、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与当代社会的意义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日益凸显,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渐淡化和丧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当代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塑造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和唯物化,道德和伦理观念逐渐淡化。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和精神追求,提倡以伦理为根本准则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有助于重新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积极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梁漱溟经典语录

梁漱溟经典语录

梁漱溟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梁漱溟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漱溟经典语录1、苦闷的来源,即在于心地不单纯。

2、修密,只是为了调心养心,以改去其“心不能闲”之病。

3、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4、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

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

5、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

只是,最后一条最难。

6、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

7、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8、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9、人之有生,正如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的。

天雨,水流,莺飞,草长,都顺其自然,并无目的。

10、我们的要求不是出于知识的计算领着欲望往前。

是发于知识的提醒我们情感,要我们如此作的。

11、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识见上过于相信自己。

12、奋勇之后继续难。

13、鳏寡孤独,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

无所告诉,便为最苦。

所谓亲人:形骸上日息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

一啼一笑,彼此相合答案;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

14、一念真实一切是,一念不真实一切不是。

15、取静之心非静;有妄可出,终不得出。

16、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他会用心思去创造。

不过创造有大有小,其价值有高有低。

是不是创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创造。

17、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

18、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

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

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

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

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梁漱溟《朝话》:给年轻人的8条人生建议

梁漱溟《朝话》:给年轻人的8条人生建议

梁漱溟《朝话》:给年轻人的8条人生建议“一见如故,谁也不用自卑,因为谁都一样卑微;谁也不用傲慢,因为谁都一样渺小;谁也不用逃避,因为谁也无法逃脱。

解决办法很简单,赶紧忏悔。

”在所有梁漱溟先生《朝话》的推介语中,这是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段话。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有着“中国最后的大儒”之称。

梁漱溟梁漱溟从小受父亲影响很深,他从父亲那里遗传了不从俗的性格,以及视天下事为己任的责任感。

“这个世界会好吗?”他的父亲曾临终时问。

斯年之后,这也成了梁漱溟之问。

他一生始终在追问两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向何处去?而这本《朝话》就是梁漱溟对青年人关于理想生活的一次解答。

“朝话”指的是老先生在朝会(类似于早会,但比早会更早)上给学生们的讲话,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

《朝话》细细读过就会发现,其实不管是上世纪30年代的青年们,还是现在的我们,碰到的人生困惑大不相离。

第一条就是关于“对付自己”我们如今的生活,存在太多自欺欺人的地方。

买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认真写了几篇文章,就以为有了不错的写作能力,着急变现;还有工作能糊弄就糊弄,不去想如何靠工作实现价值……人最大的愚蠢,不是糊弄别人,而是糊弄自己,因为那是对人生的极度不负责任。

梁漱溟老先生说,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付自己。

好好“对付自己”,就是要达到一种理顺自己的内心、不自欺的人生态度。

如此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第二,关于“志气和欲望”“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

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志气,不过是一种赤裸裸的欲望。

梁漱溟我时常在想,那些把“靠写作月入几万“当成目标的人,是真的热爱写作、热爱表达,还是一种更体面的欲望?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也时常问自己。

因为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写作就容易被放弃。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2)仁是敏锐的直觉
• 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东 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1999,131页)
• 道在调和求中,你能继此而走就是善,却 是成此善者,固由本性然也。……这自然 流行日用不知的法则就是“天理”,完全 听凭直觉,活动自如,他自能不失规矩, 就谓之“合天理” ……朱子以“无私 心”“合天理”释“仁”,原从儒家根本 的那形而上学而来。(同上,132-133页)
• 梁漱溟所言宇宙生命,具有向上创造的指向性和 肯定性的价值,迥异于西方生命哲学那种非理性 主义的生命观念和佛教的虚无、悲观的生命情调, 而颇与传统儒学尤其是大《易》和心学的精神相 契合。
三.心性学说(直觉与理性)
• 1.论直觉 • 2.论理性
1.论直觉
• (1)现量、比量和非量 • “现量” 是对“性境”的认识作用。所认识的只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204页把第一态度涵容到第二态度中来我们此刻无论为眼前急需的护持生命财产个人权力的安全而定乱入治或促进未来世界文化之开辟而得合理生活都非参取第一态度大家奋往向前不可但又如果不根本把他含融到第二态度的人生里面将不能防止他的危险将不能避免他的错误将不能适合于今世界第一和第二路的过渡时代
现当代中国哲学
(2)心与生命
• 梁漱溟晚年论“生命”多以“心”言,不似早年 多讲“意欲”,这更凸显了生命之“通灵”向上 创造的意味。这“心”,已为“生命”之代称。 由之提出“心与生命同义”之说。
• 《人心与人生》 : “念念相续而转,其新者独在其念之乍转耳。
此存乎生命幽渺之一动出自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 不属世间之所现有,而是乍然加入现世间来的, 故曰新,故曰凭空而来,前无所受。凡生命当下 之一动盖莫不如是……”
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 不过为说话方便计,每好将这件事打成两截。所 谓两截,就是,一为体,一为用。……其实即体 即用,也只是一回事,并非另有本体。犹如说: 我连续不断的生活,就是‘我’;不能将‘我’ 与连续不断的生活分为二。生命与生活只是字样 不同,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