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DNA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

合集下载

2020中国药典试题答案

2020中国药典试题答案

2020版中国药典培训试题部门: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题 2.6 分,共 40 分)1、辅射灭菌时,应采用剂量计对灭菌物品吸收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控,剂量计放置的位置应经验证确定,以充分证实灭菌物品吸收的剂量是在规定的限度内。

2、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物或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3、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用 1 批原料药物或1 批制剂进行;如果试验结果不明确,则应加试 2 个批次样品。

生物制品应直接使用 3 个批次。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 3 批供试品进行。

4、原料药物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

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试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药物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

5、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高湿及强光照射试验。

6、环境浮游菌、沉降菌及表面微生物监测用培养基一般采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培养温度为30℃~35℃,时间为3~5 天,必要时可加入适宜的中和剂。

7、环境浮游菌、沉降菌及表面微生物监测时,当监测结果有疑似真菌或考虑季节因素影响时,可增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温度为20℃~25℃,时间为5~7 天。

8、应定期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消毒,应当监测消毒剂和清洁剂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9、对药品洁净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消毒时,所采用的化学消毒剂应经过验证或有证据表明其消毒效果,其种类应当多于一种,并定期进行更换以防止产生耐受菌株。

不得用紫外线消毒代替化学消毒。

10、灭菌(sterilization)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的过程。

11、灭菌设备内的空气应当循环并保持正压,进入干热灭菌设备的空气应当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

12、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

控制菌检查
• 供试品检查
• 阳性对照试验 供试品进行控制菌检查时,应做阳
性对照试验。取阳性对照菌于相应选择性培养基
平皿上划线接种,按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培
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
应的控制菌。
100μl
• 阴性对照试验 取增菌液0.1ml,照相应控制菌检
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 保管菌毒种应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建立详 细的总账及分类账。收到菌毒种后应立即 进行编号登记,详细记录菌毒种的学名、 株名、历史、来源、特性、用途、批号、 传代冻干日期和数量。在保管过程中,凡 传代、冻干及分发,记录均应清晰,可追 溯,并定期核对库存数量。
• 收到菌毒种后一般应及时进行检定。用培 养基保存的菌种应立即检定
志贺菌、沙门菌
项目
供试品检查中志贺 菌、沙门菌结果判 定及下一步鉴定指 导
2015版药典
2020版药典
供试品平皿培养24 若有疑似菌落生长, 小时、48小时各观 应进行分离、纯化 察结果1次,若未 及适宜的鉴定试验, 见菌落生长,判供 确证是否为志贺菌、 试品未检出志贺菌、沙门菌或制品中的 沙门菌;若有菌落 目的菌;若平皿上 生长,应与阳性对 未见菌落生长,或 照的菌落比较,并 虽有菌落生长但鉴 做革兰氏染色镜检 定结果为非控制菌, 等适宜的鉴定试验,判供试品未检出志 鉴别是否为制品中 贺菌、沙门菌 的目的菌或志贺菌、 沙门菌。
排除目的菌干扰的
• 因供试品为活菌制品,应选用能抑制目的 菌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检查。除另有 规定外,营养琼脂培养基用于非致病性杂 菌的计数,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用于真菌 计数。
也可采用其它经验 证的培养基
真菌计数

DNA测序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DNA测序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DNA测序技术的进展及应用DNA测序技术是基因组学领域中关键的技术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被揭示出来。

本文将介绍DNA测序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一、DNA测序技术的进展DNA测序技术首次被开发于1977年,但当时的技术限制了测序长度和准确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测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1.第一代测序技术第一代测序技术基于Sanger测序方法,通过DNA聚合酶链反应和荧光染料标记的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可以对较短的DNA序列进行测序。

该技术的受限于测序长度、掩模效应和成本,但是该技术对DNA序列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第二代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其通过同步测量大量的核酸序列,可以对长达数百万个核酸片段进行测序。

这些片段会被并行地进行测序,从而大大提高了测序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该技术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第一代技术的限制。

3.第三代测序技术第三代测序技术基于单分子测序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长DNA序列的直接读取,大大提高了测序的准确性,消除了掩模效应和信号叠加的问题。

与此同时,该平台还大大降低了测序的时间和成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解决方案。

二、DNA测序技术的应用1.基因组辅助育种DNA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筛选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性状,如多种疾病的遗传模式、抗病性、产量性状等。

该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育种动物的SNP序列,提高育种效率和质量,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2.个性化医疗DNA测序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序列的突变,提供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

临床医生可以基于患者的个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3.生态环境监测DNA测序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和植物DNA序列,揭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评估环境的质量状况。

该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自然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环境污染及时响应和治理。

细菌鉴定测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细菌鉴定测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细菌鉴定测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细菌鉴定是一项关键的实验室技术,它能够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细菌的物种、种群和亚种信息。

通过细菌鉴定,我们可以了解到细菌的特性、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细菌鉴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其中细菌鉴定测序技术的突破尤为显著。

细菌鉴定测序是利用DNA测序技术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和比对,以确定细菌的物种和相关信息。

相比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或生化检测,测序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度准确性、高通量和高效率。

它能够迅速鉴定大量的细菌样本,并且对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全面的分析。

目前,常用的细菌鉴定测序方法主要包括16S rRNA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两种。

16S rRNA测序是一种常用的DNA测序技术,通过分析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来确定其物种和亲缘关系。

全基因组测序则是对细菌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和详细的细菌信息。

细菌鉴定测序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医学、农业、环境科学等。

在医学领域,细菌鉴定测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细菌感染病例,指导治疗和药物选择。

在农业领域,细菌鉴定测序可以帮助农民和科研人员了解农作物病害的病原菌,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环境科学领域,细菌鉴定测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功能,从而指导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细菌鉴定测序技术也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细菌鉴定测序技术将在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随着测序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和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细菌鉴定测序技术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经济。

综上所述,细菌鉴定测序技术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细菌鉴定测序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细菌学研究的发展,并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通用技术要求的指导思想和编制过程

《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通用技术要求的指导思想和编制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四部收载了通用技术要求、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其中,通用技术要求是药品标准的共性要求,是药典标准的基础[1-2],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三部分。

《中国药典》2015年版在归纳、验证和规范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将《中国药典》2010年版各附录中的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整合单列成第四部中的通用技术要求部分[3],首次实现了药典各部共性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的协调与统一。

通过五年的实践,《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整合后的通用技术要求进行科学系统的增修订,立足我国国情,注重与国际标准的协调,不断完善药品质量控制要求,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成熟分析技术,为进一步建立严谨的药品标准,提高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

本文对编制情况、主要特点和增修订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

1 指导思想和编制过程1.1指导思想以编制大纲为指导,以国际标准为参考,以科研课题和研究数据为依托,国家药典委员会持续完善《中国药典》四部通用技术要求体系建设,制定更加严谨合理,与国际标准更加协调,主要开展以下重点工作:制剂通则部分系统调整整体框架,体现制剂全过程控制,突出制剂个性化要求,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批间一致性。

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部分进一步扩大先进成熟检测技术的应用,提高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可靠性和适用性;加强中药材外源污染控制方法、灭菌工艺验证和环境检测等相关技术要求的制定;提高与国际通用性技术要求的统一性。

1.2编制过程自2017年8月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成立以来,《中国药典》四部通用技术要求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一系列通用技术要求课题的研究工作,共设立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课题50余项,为提高药典通用技术要求的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把好标准审评和药典准入关,筹办审评会议50次,审议标准草案百余个,审议反馈意见3 000余条。

编制期间,《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用技术要求的编制积极贯彻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在确保适用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 C H)指导原则的协调统一。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解读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解读

控制菌检查
供试品检查
阳性对照试验 供试品进行控制菌检查时,应做阳 性对照试验。取阳性对照菌于相应选择性培养基
平皿上划线接种,按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培
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
应的控制菌。
100μl
阴性对照试验 取增菌液0.1ml,照相应控制菌检
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基本要求: 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
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 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 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 的有关要求。
生产用菌种
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 名称及来源; • 种子批的建立:三级种子批应分别冻干,
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新增:
如果供试品本身对某些试验菌具有较强的抑菌 性能,影响试验菌的回收。在此情况下,应根 据原辅料的杂菌负载、生产工艺及产品特性进 行风险评估,保证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在药品 生产、贮藏各个环节中,应严格遵循GMP的指 导原则,以降低产品受杂菌污染的风险。
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铜绿假单胞菌
项目
供试品检查中 铜绿假单胞菌 结果判定及下 一步鉴定指导
2015版药典
2020版药典
如平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 供试品平皿上若 落与阳性对照菌落形态特征不符, 有疑似菌落生长, 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取菌落分离、纯 如平皿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 化后采用氧化酶 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 试验及适宜的鉴 菌落,分别放在接种于营养琼脂 定试验,确证是 培养基斜面上,培养18-24小时。 否为制品中的目 取斜面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 的菌或铜绿假单 镜检及氧化酶试验,鉴别是否为 胞菌 制品中的目的菌或铜绿假单胞菌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问世,也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本篇文章将介绍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DNA测序的核心原理是在DNA序列分析时,利用DNA聚合酶将单链DNA进行多轮扩增,并通过循环化学反应进行高通量读取,最终得到整个DNA序列信息。

而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基本上是通过多段分离技术,将DNA样本拆分成成千上万的微小片段,通过高通量测序仪进行快速读取,最终拼接出完整的DNA序列。

目前常用的新一代DNA测序技术主要包括Illumina测序技术、Ion Torrent技术、Pacific Biosciences技术和Nanopore技术。

1.Illumina测序技术Illumina测序技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新一代DNA测序技术之一。

它基于桥式PCR扩增和重复的循环化学反应,将单一的DNA模板扩增成可读取的簇。

通过4色荧光技术,记录DNA链的不同碱基发出的荧光信号。

最终,通过测量不同颜色的荧光信号来确定DNA序列,该技术具有高度可靠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的优点。

2.Ion Torrent技术Ion Torrent技术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它采用了晶体管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DNA测序。

通过测量不同离子的信号变化来确定DNA序列,该技术不需要光化学反应和荧光检测,更快、更便捷,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Pacific Biosciences技术Pacific Biosciences技术(简称"PacBio")通过分离技术将DNA 样本拆分成许多极小而长的DNA分子,并将其扩增;同时,利用独特的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SMRT技术通过DNA多次通过单分子探针,可实时记录单个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和修改信息。

应用pcr技术鉴定细菌的原理

应用pcr技术鉴定细菌的原理

应用PCR技术鉴定细菌的原理1. 引言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复制和扩增目标DNA片段,使其在试管中大量增加。

在细菌鉴定方面,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鉴定和分析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本文将介绍应用PCR技术鉴定细菌的原理。

2. PCR技术简介PCR技术是由Kary Mullis于1983年发明的一种体外扩增DNA分子的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极少的DNA样本中扩增出大量的目标DNA。

PCR反应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扩增。

在反应过程中,需要引入一对特异性的引物和DNA聚合酶。

引物与目标DNA片段配对后,DNA聚合酶会以引物为模板合成新的DNA链。

3. PCR技术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PCR技术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基于16S rRNA基因的鉴定和基于特异性基因的鉴定。

3.1 基于16S rRNA基因的鉴定16S rRNA基因是细菌的保守基因,在不同细菌中具有一定的变异性。

通过选择16S rRNA基因的特异性片段作为引物,可以实现对不同细菌进行鉴定。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引物扩增出16S rRNA基因的V3-V4区域,经过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序列比对,就可以鉴定出细菌的种类。

3.2 基于特异性基因的鉴定除了16S rRNA基因外,细菌还含有一些特异性基因,例如毒性基因、耐药基因等。

通过选择这些特异性基因的片段作为引物,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菌的鉴定。

例如,在鉴定大肠杆菌时,我们可以选择eae基因作为引物,经过PCR扩增后,观察扩增产物的存在与否,就可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

4. PCR技术鉴定细菌的优势PCR技术在细菌鉴定中具有许多优势:•灵敏度高:PCR技术可以从极少量的细菌样品中扩增出大量的目标DNA片段,提高了鉴定的灵敏度。

•特异性强:通过选择特异的引物,可以针对特定细菌进行鉴定,避免了对非目标细菌的扩增干扰。

•快速高效:PCR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而提供了快速高效的细菌鉴定方法。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其最新进展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其最新进展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其最新进展DNA测序技术是指对DNA分子的序列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DNA测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以下是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1. 第一代测序技术(Sanger测序):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Sanger测序技术是第一代DNA测序技术。

该技术基于DNA合成链终止原理,通过引入一种特殊的二进制核苷酸(ddNTP)来阻止DNA链延伸,从而确定DNA的序列。

虽然Sanger测序技术准确可靠,但是速度较慢且昂贵。

2. 第二代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2005年以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DNA测序速度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

高通量测序技术包括454、Illumina、Ion Torrent等多种技术平台。

这些技术利用多个并行反应来进行快速大规模测序,数据生成速度快,适用于基因组学研究和临床检测。

3. 第三代测序技术(单分子测序):第三代测序技术突破了传统测序技术的限制,实现了对单个DNA分子的直接测序。

这些技术包括SMRT(Single-Molecule Real-Time)测序、Nanopore测序等。

第三代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长读长、快速和低成本的特点,可用于对复杂基因组结构、基因突变和转录组的研究。

最新进展:1. 快速测序:DNA测序速度不断提升,目前已经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耗时较长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

这样快速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大规模人群的基因组信息获取成为可能。

2. 单细胞测序: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对个体细胞进行测序,揭示人体各个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情况。

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并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依据。

3. 元基因组学测序:元基因组学是指对微生物群落中所有基因组的研究。

元基因组学测序技术能够高通量地对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4. CRISPR技术在测序中的应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基因修饰,还可以用于DNA测序和基因组编辑。

细菌16SrDNA测序鉴定

细菌16SrDNA测序鉴定

细菌16SrDNA测序鉴定一、细菌总DNA提取二、16SrDNA的扩增1、以单菌落或菌悬液为模板的16SrDNA扩增体系25ul体系Buffer(含有Mg2+):2.5 uldNTP:2.5 ul:3,-primer:0.5ul5,-primer:0.5ul模板:1个单菌落(或1 ul在LB培养液中37℃,12h的菌悬液)吐温20:2ulTaq酶:0.3水:16.7(或15.7ul)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为Pf-AGAGTTTGATCCTGGCTCAG和Rf-TACCTTGTTACCACTT许敬亮博士论文66页:扩增采用通用的引物,其正向序列为:5'-AGAGTTTGATCCTGGCTCAG-3',反向互补序列为: 5'-TTCAGCATTGTTCCAT-3'。

黄婷婷博士论文70页:5’端:5'-AGAGTTTGATCCTGGCTCAG-3'(Escherichia coli bases 8 to 27),3’端:5'-TACCTTGTTACGACTT-3'(Escherichia coli bases 1507 to 1492)。

2、以总DNA为模板的16SrDNA扩增体系25ul体系Buffer(含有Mg2+):2.5 ul (购买)dNTP:2.5 ul:3,-primer:0.5ul5,-primer:0.5ul模板:1 ulTaq酶:0.3(或0.2ul)双蒸水:17.7(或17.8ul)3、PCR反应条件94℃,5min;95℃,变性30s;50℃~52℃(可根据扩增情况进行适当调节),退火30s;72℃,延伸1min;30个循环;72℃,延伸15min;10℃(or4℃),保温10min(or nh)。

4、检测扩增效果取1~3 ul扩增产物,适量load buffer,以DL2000为Marker,上0.75%琼脂糖凝胶跑电泳(电压挑低些80~100,胶长些,利于各扩增产物分离及回收切胶)注:扩增条件摸索时每个模板只扩1管即可三、16SrDNA的回收扩增出的每一管16SrDNA经0.7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将效果好的各管16SrDNA合并使达到60~100ul样量,100ul16SrDNA+10ul溴酚蓝跑电泳回收胶(电泳液需换成新鲜的,DL2000为Marker),EB染色后在紫外灯下切下16SrDNA 条带放入1.5ml离心管中(离心管事先称重),按DNA凝胶回收试剂盒操作说明回收16SrDNA,取回收16SrDNA 2ul(Dl2000为Marker)跑电泳观察浓度(亮度)与纯度(条带数与位置)。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技术与方法・ BIOTECHNOLOGY
BULLETlN
2010年第8期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解增言

林俊华
谭军
舒坤贤
(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重庆400065)
要:DNA测序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从1977年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经过30多年的发
展,DNA测序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以高通量为特点的第二代测序技术逐步成熟并商业化,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第三代测序 技术也已经出现。介绍每一代测序技术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展望新的测序技术时于未来生物 学研究及人们自身健康与人类疾病等方面研究的影响。
Solexa Genome
连接
带有接头的单链DNA被固定在
DNA捕获磁珠上。每一个磁珠携带一个单链DNA 片段。随后扩增试剂将磁珠乳化,形成油包水的混 合物,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只包含一个磁珠和一个独 特片段的微反应器。
3.1.3
扩增
每个独特的片段在自己的微反应器
Analyzer测序平台和ABI公司的SOL—
2.3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 传统的化学降解法、双脱氧链终止法以及在它
荧光自动测序技术 荧光自动测序技术基于Sanger原理,用荧光标
们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各种DNA测序技术统称为第 一代DNA测序技术。第一代测序技术在分子生物 学研究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记代替同位素标记,并用成像系统自动检测,从而大 大提高了DNA测序的速度和准确性。 早在1985年,Smith等采用激光激发标记的荧 光,并用CCD检测,比常规电泳测序速度提高9倍, 测序速度达到8

细菌分类鉴定规程

细菌分类鉴定规程

细菌分类鉴定规程细菌分类鉴定规程杜艳、余翔、罗国升新菌鉴定主要流程:1、潜在新菌的确定拿到拼接好的16Sr RNA gene序列后,进入NCBI blastN (或EzTaxon server (进行比较,同源性低于98%的序列(同源性处于98-97%之间的序列最好少于3株),可初步判断存在新菌的可能。

2、选择标准菌株构建进化树选择参考菌株构建三种进化树(NJ、MP和ML),构建进化树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选择的序列必须都是在IJSEM上正式发表的序列,2)所选择的参考菌株必须包含新菌所在属的所有标准菌株,3)需要选择新菌所在科的一些与新种所在属相近的属的type species作为参考菌株,4)需要选择一个远源的菌株作为参考菌株,如:E. coli。

3、购买标准菌株根据进化树位置和同源性高低选择标准菌株作为参考菌株,联系相关保藏机构购买标准菌株。

具体信息可以在上查找。

标准菌株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几点:1) 如果要用到不同的属但不是用这些属的所有的种,则要选择这些属的模式种,并且要选择模式种的模式菌株。

2) 一个属的模式种是最重要的参照微生物,如果一个新种被认为属于这个属,就一定要与该属的模式种进行比较,而其他的种可能分类时出现错误,可能将来会被重新分类。

总之,进行种、属、甚至是科的比较研究时,都要用模式微生物,这就涉及到模式属的模式种,模式种的模式菌。

4、表型特征实验培养特征:菌落特征(如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隆起、表面状况、质地、光泽、水溶性色素等)。

细胞形态:形态(球形、杆状、弧形、螺旋形、丝状、分枝及特殊形状),大小,排列(单个、成对、成链或其他特殊排列方式)。

特殊的细胞结构:鞭毛(着生位置、数量),芽胞(形状、着生位置、是否膨大),孢子(孢子形状、着生位置、数量、排列),其它(荚膜、细胞附属物为柄、丝状物、鞘、蓝细菌的异形胞、静止细胞和连鞘体等)。

超微结构:细胞壁、细胞内膜系统、放线菌抱子表面特征等。

用于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用于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6s rRNA 的同源性分析最适用于属及属以上的远缘关系。目前, 已对 2000 种( 约相当于50%) 以上的真细菌的16s rRNA 进行了测序, 不同菌属 的16s rRNA 序列同源性为70% ~ 95% , 16s rRNA 序列和DNA-DNA 同源性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 序列的相性不 在99. 8%以上就不能达到70%以上DNA-DNA 的同源性。16s rRNA 总共约有 1500bp, 0. 2%的不同相当于3 个碱基。由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定完全而且 个人读取数据也可能出现错读, 因此由16s rRNA 序列鉴定种是很难的。 第一,由于16 S rDNA具有高度保守性,且分子小、包含的信息量较少,对 于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其分辨率不高。 第二,16 S rDNA序列分析只能在属的水平上区分细菌,而在水平分类这个 环节上仍然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加以辅助分析。
用于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分子生 物学方法
报 告 人:王浩丞 2012年4月26日
主要内容
• DNA-DNA杂交 • 16SrDNA在细菌分类鉴定的应用 • 几种“看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在细菌分类鉴定的应用
DNA-DNA杂交
现代细菌分类学中,DNA-DNA分子杂交一直认为是作为细菌分类和 鉴定的“黄金法则”。 基本原理:使用DNA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将不同来源 的DNA在体外变性(高温或pH),并在合适的条件下(盐类浓度和温度), 使互补的碱基重新配对,测量杂交百分数(常以同源%表示;也有称碱基相 似性%)百分数越高,杂交的两种DNA之间碱基线性序列的相似性就越高, 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就越近。
16SrRNA基因结构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序列包含10 个可变区(variable region)和11 个恒定区(constant region),其中V1、V2、V3和V4共4个高变区,尤其是V2这一高变区, 由于其进化速度相对较快,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足够用于物种属及属以 上分类单位的比较分析。因此,Johes S W和Neller H F等报道测定16 S rDNA基因的部分序列即可达到鉴定的目的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分子特征鉴定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分子特征鉴定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分子特征鉴定中的应用细菌是普遍存在于地球上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某些细菌可以引起疾病,导致健康问题。

鉴定细菌种类和特征对于诊断疾病和预防传染病至关重要。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分子特征鉴定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分子特征鉴定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在健康领域的重要性。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系列基于分子水平的实验方法,用于探讨生命的分子基础。

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DNA测序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和鉴定细菌种类和特征。

PCR是一种快速、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DNA扩增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极少数量的DNA模板。

DNA测序技术可以解读DNA序列,进一步了解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二、PCR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PCR技术特别适用于细菌鉴定。

目前,常用的PCR技术有16S rRNA PCR、18S rRNA PCR、ITS PCR、gyrB PCR和groEL PCR等。

其中,16S rRNA PCR被广泛应用于细菌鉴定中,因为16S rRNA在细菌中存在着高度保守性。

此外,16S rRNA PCR还有以下优点:(1)细菌基因组中16S rRNA序列长度大约为1500 bp,便于PCR扩增;(2)细菌的16S rRNA序列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较大差异性,具有很强的特异性;(3)16S rRNA序列具有足够的变异性,可以用于构建系统发生树和分析细菌进化关系。

三、DNA测序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除了PCR技术,DNA测序也被广泛应用于细菌鉴定。

DNA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和高通量测序。

Sanger测序是一种传统的DNA测序方法,它可以测序较小的DNA材料。

高通量测序则是一种新的DNA测序方法,它可以同时快速测序数百万条DNA序列。

DNA测序技术可以用于鉴定细菌物种和检测细菌基因组中的不同。

例如,在细菌群体中检测特定基因、分析基因组结构和比较基因组表达的差异性。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解读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解读

增加:
若平皿上未见菌落生长,或虽有菌落生长但鉴定 结果为非控制菌,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项目
2015版药典
2020版药典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 中氧化酶试验
斜面培养物
应进行绿脓菌素试 验
分离纯化培养物
应继续进行适宜的 鉴定试验,确认是 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删除:绿脓菌素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项目
2020版药典微生物 变更细则解读
2020年06月
-1-
涉及内容
药典三部: 生物制品通则:《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 总论:《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变更)
通则
1101 《无菌检查法》(变更)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 1107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3605 《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 1421 《灭菌法 》
数以白色念珠菌为对照菌,非致病杂菌计数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
排除目的菌干扰的
因供试品为活菌制品,应选用能抑制目的菌生长的选择性 培养基进行检查。除另有规定外,营养琼脂培养基用于非 致病性杂菌的计数,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用于真菌计数。
也可采用其它经验 证的培养基
真菌计数
称取供试品1g,加到9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稀释液中,混匀, 做10倍系列稀释,取适宜稀释度供试品溶液0.1ml加到已备好的玫瑰红钠琼脂 培养基上,以玻棒涂匀,一式3份,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96小时,每天 观察结果,记录平皿上生长的真菌菌落数.
2. 理化检查 3. 活菌数测定
按本总论附录2方法测定每克制品中的活菌数,应符合规 定。多价制品应分别测定各单价活菌数。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历次增修订目录(共计25批))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历次增修订目录(共计25批))

0102 注射剂.pdf 0104颗粒剂.pdf 0106 鼻用制剂.pdf
0108 丸剂.pdf 0121贴剂.pdf 0122贴膏剂.pdf 1101无菌检查法-第三次征求意见稿.pdf 9206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第三次征求意见稿.pdf 灭菌用生物指示剂指导原则-第三次征求意见稿.pdf 生物指示剂耐受性检查法指导原则-第三次征求意见稿.pdf 1105微生物计数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1121 抑菌效力检查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1143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1213 硫酸鱼精蛋白效价测定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0109-软膏剂、乳膏剂.pdf 0183-煎膏剂(膏滋).pdf 0184胶剂.pdf 9001 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pdf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pdf 0105 眼用制剂.pdf 0107 栓剂.pdf 0111 吸入制剂.pdf 0112 喷雾剂.pdf 0113 气雾剂.pdf 0119 涂膜剂.pdf 0181 合剂.pdf 0182 锭剂.pdf 0185 酒剂.pdf 0187 露剂.pdf 0188 茶剂.pdf 1431 生物检定统计法.pdf DNA测序技术指导原则.pdf 标准核酸序列建立指导原则.pdf 9013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第二次公示稿.pdf 1101- 无菌检查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df
0123 口服溶液剂 口服混悬剂 口服乳剂.pdf 0124 植入剂.pdf 0125 膜剂.pdf 0126 耳用制剂.pdf 0127 洗剂.pdf 0128 冲洗剂.pdf 0129 灌肠剂.pdf
05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0601 相对密度测定法振荡型密度计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DNA测序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

DNA测序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

DNA测序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DNA测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研究和诊断领域的技术,它能够揭示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对于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的鉴定和分类也可以借助DNA 测序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淋巴结炎等。

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繁多,传统的病原学鉴定和分类方法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繁重的实验操作、缺乏灵敏度等。

而DNA测序则可以通过测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组序列,来准确鉴定并分类不同的菌株。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DNA测序研究在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和分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可以获取大量的遗传信息,例如基因组组成、基因间的序列差异等。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构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关系树,进而进行鉴定和分类。

在非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测序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和16S rRNA基因测序。

全基因组测序是一种高通量的测序方法,可以获得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整个基因组序列,从而揭示其完整的遗传信息。

而16S rRNA基因测序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序方法,可以通过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来获取其与其他细菌的区别。

通过DNA测序的方法,研究人员已经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和鉴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将非结核分枝杆菌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种类和亚种,进而帮助医生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些新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也得到了发现和鉴定。

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Mycobacterium sherrisii的新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类,并对其进行了基因组分析和药物敏感性测试。

DNA测序技术在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和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DNA测序技术将在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CR 技术在药品检测中的应用

PCR 技术在药品检测中的应用

·283·PCR技术在药品检测中的应用王宁宁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0摘 要: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按原理和用途可分为常规PCR法,实时定量…PCR…法(Quantitative…real-time…PCR,qPCR),多重PCR,RT-PCR等。

中国药典2020版三部的引言中指出:紧跟国际前沿,不断扩大成熟检测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推广和应用,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专属性、适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药品质量控制手段得到进一步加强。

如新增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DNA…测序技术指导原则等,推进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中药饮片、动物组织来源材料、生物制品起始材料、微生物污染溯源鉴定中的应用。

在药品检测中PCR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PCR技术 菌种鉴定 生物药1 PCR技术在药品实验室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在无菌检查试验结果阳性、非无菌药品控制菌检查中疑似菌的鉴定、环境监控异常、偏差调查、培养基模拟灌装失败等微生物调查中需要对微生物污染需要进行溯源鉴定。

传统的鉴定方法有表型微生物鉴定,目前常使用到的手段是,通过待检微生物组合生化反应来鉴定微生物的种属信息,如梅里埃的API鉴定系统,但是生化反应具有其局限性:主要鉴定细菌,非典型的环境细菌无法鉴定,无法鉴定霉菌,只能鉴定少量的真菌。

与表型特征不同,微生物基因型通常不受生长培养基或分离物活性的影响,只需分离到纯菌落便可用于分析。

由于大部分微生物物种中核酸序列是高度保守的,所以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探针、DNA-DNA杂交,多位点序列分型、核糖体分型分析,16S…核糖体RNA(16S…ribosomal…RNA)核酸测序、18S…核糖体RNA核酸测序、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核酸测序和全基因组核酸测序等基因型微生物鉴定方法理论上更值得信赖。

细菌 DNA 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

细菌 DNA 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

细菌DNA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细菌DNA特征序列鉴定法系以特征核酸序列作为目标检测物,用于药用原料、辅料、制药用水、中间产品、终产品、包装材料和环境等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中细菌的鉴定。

本法通过对细菌16S rRNA基因特征序列的测定,实现细菌的生物学鉴定。

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16S ribosomal RNA gene, 16S rRNA基因)全长约1500 bp,包含9个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区)和10个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高度保守性,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DNA特征序列之一。

实验环境和仪器的一般要求开展细菌鉴定试验的环境应具备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并符合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要求。

所用仪器有电子天平、离心机、冰箱、恒温仪、DNA定量仪器(如紫外或荧光分光光度仪)紫外分光光度仪,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zer,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核酸测序仪等。

试剂及其制备方法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缓冲液(TE缓冲液,pH 8.0)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2.1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 ml,用盐酸试液调节pH值至8.0,得到1 mol/L储备液;称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8.6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 ml,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8.0,得到0.5 mol/L储备液。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储备液10 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储备液2 ml,加纯化水稀释至1000 ml,121℃灭菌15分钟。

PCR反应缓冲液(pH 8.3)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2.1 g,氯化钾37.3 g,氯化镁2.4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0 ml,用盐酸试液调节pH值至8.3电泳缓冲液(TAE缓冲液,pH 8.0)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4.84 g,冰乙酸1.14 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75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0 ml,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DNA特征序列鉴定法(新增)
细菌DNA特征序列鉴定法系以特征核酸序列作为目标检测物,用于药用原料、辅料、制药用水、中间产品、终产品、包装材料和环境等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中细菌的鉴定。

本法通过对细菌16S rRNA基因特征序列的测定,实现细菌的生物学鉴定。

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16S ribosomal RNA gene, 16S rRNA基因)全长约1500 bp,包含9个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区)和10个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高度保守性,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DNA特征序列之一。

实验环境和仪器的一般要求
开展细菌鉴定试验的环境应具备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并符合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要求。

所用仪器有电子天平、离心机、冰箱、恒温仪、紫外分光光度仪,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zer,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核酸测序仪等。

试剂及其制备方法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乙二胺四乙酸钠缓冲液(TE缓冲液,pH 8.0)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2.1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 ml,用盐酸试液调节pH值至8.0,得到1 mol/L储备液;称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8.6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 ml,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8.0,得到0.5 mol/L储备液。

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储备液10 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储备液2 ml,加纯化水稀释至1000 ml,121℃灭菌15分钟。

PCR反应缓冲液(pH 8.3)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2.1 g,氯化钾37.3 g,氯化镁2.4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0 ml,用盐酸试液调节pH 值至8.3,121℃灭菌15分钟。

电泳缓冲液(TAE缓冲液,pH 8.0)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4.84 g,冰乙酸1.14 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75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0 ml,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8.0。

上样缓冲液称取溴酚蓝0.25 g,二甲苯氰0.25 g,蔗糖40.0 g,加适量纯化水搅拌溶解,并稀释至100 ml。

也可以采用适宜的商品化试剂和试剂盒进行核酸提取、扩增、产物检测和纯化等。

采用试剂盒时,应按照说明书操作,并符合试剂盒说明书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及方法适用性要求。

方法适用性试验
细菌DNA特征序列鉴定时,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目标菌的鉴定。

若鉴定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鉴定结果时,应重新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时,选择革兰阳性和阴性标准菌株按“待检菌的测定”步骤进行操作。

提取的核酸质量应能满足核酸扩增的要求;核酸扩增产物应能在500 bp左右检测到一条目的条带;核酸测序结果应与相应对照菌株的核酸序列一致。

方法适用性试验应设定阴性对照试验,取灭菌的纯化水作为阴性对照,照核酸提取及后续步骤进行操作。

核酸扩增产物应无扩增条带。

方法适用性试验可与待检菌的测定同时进行。

待检菌的测定
待检菌的测定应设置阳性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

阳性对照试验
根据待检菌的革兰染色等特性,选择特征序列确定的菌株作为阳性对照,照待检菌的测定步骤进行操作。

阳性对照试验提取的核酸质量应能满足核酸扩增的要求;核酸扩增产物应能在500 bp左右检测到一条目的条带;核酸测序结果应与相应对照菌株的核酸序列一致。

阴性对照试验
取灭菌的纯化水作为阴性对照,照核酸提取及后续步骤进行操作,用以确证核酸提取、PCR反应体系和扩增过程无污染。

阴性对照试验的核酸扩增产物应无扩增条带。

待检菌测定
(1)分离纯化
挑取待检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连续划线培养,以获取纯培养物(单个菌落)。

(2)核酸提取
核酸提取常用CTAB法(Cetyltriethylammnonium bromide method),也可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法、碱裂解法等其他适宜的方法,必要时加入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 RNase)去除RNA。

CTAB法提取核酸的一般步骤:取适量经分离纯化后的待测菌纯培养物于离心管中,加入TE缓冲液450 μl、溶菌酶(10 mg/mL)25 μl,混匀,置37℃水浴加热30分钟;加入10%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50 μl,混匀,置37℃水浴加热15分钟;加入1%氯化钠溶液80 μl、10% CTAB溶液70 μl,混匀,置65℃水浴加热15分钟;加入饱和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v/v/v)溶液350 μl,剧烈震荡,室温静置5分钟,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2000转)10分钟,取上清液置于新的离心管中,重复操作1次;加入2 倍体积无水乙醇,于-20℃静置不少于30分钟,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2000转)10分钟,弃去上清液;加入适量75%乙醇(v/v)溶液洗涤,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2000转)10分钟,弃去上清液,室温风干至乙醇挥发完全;加入适宜体积的TE缓冲液溶解,作为核酸提取溶液(模板DNA),置4℃冰箱中备用。

待检菌提取的核酸质量应能满足核酸扩增的要求。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模板DNA的浓度和纯度,应能够满足后续试验的要求,核酸浓度宜不低于10 ng/
μl,A
260/A
280
比值宜在1.8~2.0之间。

(3)核酸扩增
本法中的核酸扩增是指对16S rRNA基因V1~V3可变区核酸序列片段进行扩增,其扩增引物、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如下:
扩增引物
正向引物(16SV1F):5'- AGAGTTTGATCCTGGCTCAG-3' ;
反向引物(16SV3R):5'-GTATTACCGCGGCTGCTGGC-3'。

反应体系
常用的PCR反应体系为25 μl。

制备时,取PCR反应缓冲液2.5 μl,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s,2.5 mmol/L)2 μl,正向和反向引物(2.5 μmol/L)
各2 μl,模板DNA 1 μl,Taq DNA聚合酶(1 U/μl)1 μl,加灭菌的纯化水至25 μl。

扩增程序
采用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分钟;94℃变性30秒,55~60℃退火30秒,72℃延伸60秒,30个循环;72℃继续延伸5分钟。

(4)核酸扩增产物的检测
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核酸扩增产物。

使用电泳缓冲液配制1.5%琼脂糖凝胶,其中加入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 EB)或吖啶橙(Acridine orange, AO)等适宜的核酸凝胶染色剂。

取核酸扩增产物5 μl、上样缓冲液1 μl,混匀后上样,于100~150 V电压下电泳,溴酚蓝条带移动至凝胶片的1/2~2/3处结束电泳。

取凝胶片在紫外凝胶成像仪上检视,核酸扩增产物应在约500 bp的位置出现一条目的条带。

核酸扩增产物检测时应选择适宜的DNA分子量标记(Marker),目的条带的大小应包括在Marker的范围内。

(5)核酸扩增产物的纯化
核酸扩增产物应进行纯化,去除扩增引物、模板DNA、Taq DNA聚合酶等残留。

核酸扩增产物纯化的主要步骤包括:将琼脂糖凝胶中的核酸扩增产物切下,置于离心管中,加入适量体积的TE缓冲液, 65℃水浴至凝胶块完全溶解;分别加入1/10体积乙酸钠溶液(3 mol/L,pH 5.2)和乙二胺四乙酸钠溶液(125 mmol/L,pH 8.0),混匀;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20℃静置30分钟;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2000转)10分钟,弃去上清液;加入适量75%乙醇(v/v)溶液洗涤,离心(转速为每分钟12000转)10分钟,弃去上清液,室温风干至乙醇挥发完全;加入适宜体积的TE缓冲溶液溶解,作为核酸扩增产物的纯化溶液,置4℃冰箱中备用。

(6)核酸测序
以扩增引物作为测序引物,使用核酸测序仪对纯化后的核酸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获得目标核酸序列。

对核酸测序结果进行序列质量核查。

双向测序峰图应采用有峰图拼接功能的软件,以正、反向核酸序列叠加的方式进行序列拼接,并去除两端引物区序列。

拼接后得到的核酸序列方向应与核酸扩增正向引物方向一致。

(7)结果判定
将获得的细菌DNA特征序列与经验证过的专用数据库进行比对。

根据比对结果进行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