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合集下载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争论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争论
形 式 化 的计 算 与 证 明 , 得 中 小 学 生 占 目 、 动 地 学 习 , 本 使 被 根
事 业 都 有 用 的 数 学 .针 对新 数 学 课 程 的 价 值 取 向 , 些 资 深 ” 一 的数 学 家 、数 学 教 育 研 究 者 提 出 了许 多 中肯 的意 见 和 建 议 , 认 为 新 数 学 课 程 过 分 强 调 “ 用 ” 这 就 产 生 了数 学 的 “ 世 实 , 经 致J ” 形式陶冶 ” 咩 与“ j 两个 价 值 孰 重 孰 轻 的讨 论 .
的数 学 内容 .
3 强 调 数 学 的 育 人 功 能 .
张 元 凯 指 出 。 重 数 学 的 应 用 很 好 , 火 力提 倡 , 决 注 应 但 能 追 求 “ 用 ” 追 求 实 惠 和 实用 的 短视 精神 境 界 与科 学 精神 相 实 . 悖 , 终 不 利 于 学 生 数 学 素 养 的生 成. 求 “ 用 价 值 ” 冷 落 最 追 实 会 或 忽 视 数 学 的 育 人 功 能 , 生 的 “ 面发 展 ” 会 落 空 . 有 甚 学 全 就 更 者 , 了追 求数 学 的 实 用 价 值 , 置 做 人 的原 则 而不 顾 . 为 而 标 准研 制组 的 学 者 们 看 到 了 传 统 数 学 的 弊 端 , 早 强 渊 过
仪 是 对学 生进 一 步 学 习 有 用 的数 学 , 且 是 对 学 生 从 事 任 何 而
学 基 础 知 识 . 学 教 育 为 学 生 提 供 的 基 础 是 “ 学 知 识 基 数 数 础 ” 而 不 是 “ 学 廊 片 的 基 础 ” 需 要 教 给 学 生 的 是 “ 学 知 . 数 】 , 数 识 ”而 不是 “ 学 的应用 ”所 以作 为 巾小学 教 育 的数学 内 . 数 , 容 , 该 是立足 于“ 学 ” 数学 内容 , 不是 立足 于“ 用 ” 应 数 的 而 应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取向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取向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取向——广西玉林冯林 BBFL8796110@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数学课堂。

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研究学问的场所。

是师生之间思想的接触、知识的交流、技能的比拼,是获取和辐射智慧,张扬和展示自我的一个场所。

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教师获取总结反思材料的过程。

因此,数学课堂既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舞台。

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在价值和目标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始终力求做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服务质量,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

真实的课堂应该摈弃演练和作假华东师范大学课堂研究中心教授吴刚平教授说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才能呈现出来,不了为了观赏。

”是的,课堂最多只能预计,不能预置。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施;真实的课堂不能按照预设的程序,死抱教案,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如果说教师有调控课堂的职责,那也要注意做到:导而不牵、控而不抑、激而不乱、管而不死。

有效的课堂应该追求简单而实用我认为深入浅出是数学课堂的最高境界。

有效的课堂是看得到、用得上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化的,但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该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

具体说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生吞活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编造和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

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探索性学习: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传授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数学教学改革趋向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2. 个性化学习:传统上,数学教学往往采用同一套教材和课程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现在的数学教学改革倡导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辅助资源。

3. 数学素养的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计算和解题,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思想方法。

现在的数学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的问题解决、数学的建模、数学的推理和证明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技术应用:现在的数学教学改革将数字技术和计算工具引入教学过程中,例如使用数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化设备等。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5. 跨学科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现在的数学教学改革倡导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通过数学在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的应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
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教育改革概观

数学教育改革概观

数学教育改革概观第一节数学教育改革概观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在不断地进行着。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改革的步伐也愈来愈快,我国数学教育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自1949年以来,我国先后进行多次数学教育改革,仅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编制就有10多次。

历经1950—1958年(全面学习苏联)、1958年(教育大革命)、1963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78年(恢复)、1986年(稳定)、1996年(两省一市实验)、2000年(试验修订)、2003年(课程标准制定)等重要阶段。

先后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主要有: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的《数学精简纲要》;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4,1956修订);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2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高中数学教学纲要(草案)》;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其中,1952年制定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在1954年、1956年进行了修订。

1950—1958年期间的数学课程主要指导思想是全面学习苏联。

在此方针指导下,经过探索,我们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教育的初步认识:“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技能和熟练技巧。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数学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基本的数学要求;同时,又要体现发展性,注意创造性人才、尖子人才的数学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数学上冒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普通的、共同的国民教育,这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

通过接受基础教育,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民族传统、道德法律等方面受到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人,并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普及性是更为重要的。

因此,数学教育应当根据基础教育的这一特点,把使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并能在实践中使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作为主要任务。

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数学教育的使命。

但是,这里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不能以降低标准为代价。

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保持标准”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面向全体学生”是建立在承认人的差异性、强调个人对自己发展的自主性的基础上的,而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按照一个标准(低标准就更不行了)来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是同义词。

为此,数学课程应当具有较好的可选择性,教材应当有弹性。

规定一个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标准(这个“标准”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同时设置弹性内容,使得不同学生有选择机会。

特别应当注意为那些在数学上有特别兴趣、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提供数学发展机会。

1.综合考虑数学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过去考虑较多的是数学的工具性,考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服务。

而在育人(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注重的是“智育目标”,注意力集中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上。

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中,除了考虑这些以外,还要强调人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

1 数学课程 目标 : 注重个人的发展价值
长期 以来 , 程建 设方 面存在 着课 程 的社会 功 能与 在课
个人 功能之争 , 反映 在课程 目标上 即是课 程社 会发 展价值 目标 与个 人发展价值 目标之争 . 从新 课程 改革 的指 导思 想
数学课 程 的多维 目标没有得到很好 的落实 , 来看 , 其秉承的是“ 大众数学” 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特点是 实践层面来看 ,
强调学科逻辑 体系 , 注重课程 的工 具价值. 在唯知识论 的指
・ 收稿 日期 :0 1- 5—1 21 0 1
第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
潘理平 小学数 学新课程的价值取 向及评析
5 9
导下我 国逐渐形成 了“ 双基 ” 教学特 色 , 深刻影 响着教育 工
方式呈现数学知识 , 使学生在提 出问题 、 建立数学模 型并 解
面的发展 提出的更 高要求 , 新课 程提出了促进 学生全 面、 和 谐 和持续地发展 的要求 , 调了课 程的个人 发展价值 , 强 反映 在数学课 程 目标 上则表现为 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位 .
如在 具体 目 阐述 中 ,课 程标 准》 标 《 将知 识与 技能 、 数
学思考 、 解决 问题 以及 情感 与态度 一并 作为 目标 , 将情感 、 态度与价值 观 目标提到 了与 知识与技 能 目标 同等 的地 位. 并且在四个方面的关系上 , 它明确指出 : 数学思 考、 “ 解决 问
形成 自觉状态 , 切实 有效地推 进小 学数学课 程 改革 的不 断
深入 .
学习的兴趣 、 习数 学的 自信 心、 学价值 的认 识 、 学应 学 数 数 用意识等 , 突出了以学 生发展为本 的价值取 向.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数学新课程不再把每位学生当作未来的数学家来培养,而是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这表明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已经由“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下面,笔者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价值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拓展,这无疑对数学教育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对此,国内国外的数学家以及数学教育家有如下共识:(1)数学科学的广泛应用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数学科学的独特思考方法要求数学教育应重视培英学生的数学思考;(3)数学科学的发展要求重视数据处理、算法、优化、离散数学知识,加强术语和符号的理解、应用和表达,发挥图形的直观功能;(4)数学科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数学教学要做到返璞归真,适度的非形式化。

这四点共识为我们建构科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体系指明了方向:组织数学教学内容既要重视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因素,还要重视数学学科的纵向衔接、纵向的联系和配合。

换句话说,强调学科价值就是建立科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体系,并清楚“哪些知识是最基础的、哪些技能是最基本的,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

因此,强调学科价值的实质问题要解决什么是“双基”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地赋予“双基”新的内涵: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标准”对“双基”的界定,是艺术学哲学为逻辑起点,重点阐释了什么是科学的数学、什么是作为课程的数学,在此基础上对“双基”重新定位。

从现代课程论的角度看,数学不是一套系统的知识,也不能看成是学生接受数学事实的过程,而是被看成学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种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不断把实际问题有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起来的活动,即“数学化”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加快教育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和深化正在不断推进,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明显的变化,使小学数学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普及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程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背景、理念以及特点与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

首先,论述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背景。

在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加快教育改革,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明显的变化,小学数学课程也随之发生改变。

现在,有关新课程的实施背景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变化,加快教育改革;二是学习者视野的变化,推动知识结构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论述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以及特点。

小学数学课程的理念是“以技能为基础,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推理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也就是通过数学的抽象、逻辑、联想等运用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特点是:一是发展技能,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二是视应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四是重视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论述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随着课程的新变化,小学数学课程也取得了新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发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丰富性;二是重视学习者的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三是重视学习者的态度发展,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四是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及愉悦学习等。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小学数学新课程也应该坚持“以认知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能力发展、态度发展以及情感发展”的教学原则,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价值取向

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价值取向

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现教育的个性化。

2. 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从总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关注学科内各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 适应公民的现实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的内容是非常现实的,是公民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

4. 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注重通过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适应公民的现实需要。

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方面 :
12 取 向 知 识 与 技 能 、 程 与 方 法 以 及 情 感 、 度 与 价 值 . 过 态
观 的 三 位 一 体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 的文件 中对 现代 人基本 素养 的提法
是 : 想方法 、 思 技能和知 识. 程 三维 目标 的三 位一 体 既是 课 多元智 能理论和建构 主义理论 的要 求 , 是新 课程 推进 素 也 质教育 的集 中体现. 任何 割裂 知识 与技 能 、 过程 与方法 以及
核心—— “ 为了每一 位学 生 的发 展 ” 使 每 一所 学校 成 功 , .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 是本次课程改革 的基 本理念… . 高中数 学新课程 以学生持续 、 和谐发展 为基 本价值取 向 , 核心是 其
关注不 同学生 的不 同数学 发展 , 每个 学生 在 自我数学 优 让
标 , 会 自觉或不 自觉地在 自己的教学行为 中体现 出来. 就 不 同的教育理念产生不 同的 教学 目标 的价 值取 向 , 虽然 教学 目标的确定在表面上应 以课 程标 准为 指导 , 价值取 向是 由
习者 的主观能动性 , 把学 习者放在 比学科更 高 的位 置 , 中 其 “ 现性 目标 ” 向追 求“ 表 取 个性解 放” 强调 学 习者 和教育 者 , 在课程与 教学中的主体精 神 和创造性 表 现 , 以人 的个 性 解
境 的交 互作用 , 由此不 断产生课 程与教 学 目标 ; 表 现 性 目 “ 标 ” 向是指 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 育情境 的种 种 “ 取 际遇 ” 中 所产生 的个性化表现 , 适合于表现那些复 杂的 活动 , 它追求
的不是 学生反应 的同质性 , 而是 反应 的多元 性. 尽管 上述 4
映改革 的主导思想 , 响整 个改 革 的内 容、 程 、 影 进 方法 直至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

小学 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பைடு நூலகம்向及评析
潘 理 平
( 成宁学院 教育学院, 湖北 咸宁 470 ) 3 10
摘 要: 经过 近十年 的新课 程 实施 , 小学数 学课 程改革取得 了一定的 成效。然 而, 着小学数 学课 程 改革 的不断 随
深入 , 新课 程在 实施过 程 中却暴露 出种种 问题 , 其主要原 因之 一是 广 大数 学理论 工作者和一线教 师对新课程 的价 值 取向缺乏 正确 的认 识和必要 的反思。本 文以课 程 目标 、 程 内容 、 习方式、 课 学 课程评价等 为维度 , 透过 小 学数 学 课 程标准 , 对新课程 的价值 取向进行探讨 , 并作 简要 的评析 , 以促 进广 大教 师 对小学数 学新课程 的正确 解读和反
应 用意识等 , 突出了以学生发展 为本 的价 值取 向。
不断深入 , 新课程在实施 过程 中却暴露 出种种 问题 , 主要 其 原 因之一是广 大数学理论 工作 者和一线教师对新课程 的价
值取 向缺乏正确 的解读 和必 要 的反 思。本 文 以课程 目标 、
小学数学新课程三位一 体 的 目标 系统 , 改变 了传 统课
强调数学的经验性 , 而注重数 学知 识 的非形式 化是 进
新课 程的特色之一 。著名 的数学教育家 陈重穆先 生曾经提 出“ 淡化形式 、 重实 质” 3的数学 教育 思想 , 倡淡 化数 注 _ 提
学的学术 形态 , 以学 生能够接受 的形式呈现教学 内容 , 要求
将数学“ 冷的美丽 ” 为 “ 热的思 考” 冰 变 火 。基 于学 生发 展 的考虑 , 课程标准》 《 在理念部分 明确提 出: 学生 的数学 学 “ 习 内容应当是现实 的 、 有意义 的、 富有挑战性 的……。 它强 ”

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数学学科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基础,它既是一门具体的学科,也是一种智力的开发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数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也愈发受到关注。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对数学学科的深入研究,我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数学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单纯的数学知识掌握已不再是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中对数学人才的需求,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的应用场景,培养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同时,课程改革还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探索和创造。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针对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 教学内容的优化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学内容的设置。

不仅要注重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还应包括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真实的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引入一些前沿的数学理论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 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训练。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体系的改革传统的数学学科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考察。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除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行评价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程改革的挑战与解决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的培训需求等。

数学教学改革趋势(1)

数学教学改革趋势(1)

新标准新要求下的数学教学改革趋势
例:请你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 (如学号、班级号、鞋号、体重等)。
例:某学校为每个学生编号,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 2 表示女生;9713321表示“1997年入学的一年级三班 的32号同学,该同学是男生”。那么,9532012表示的 学生是那一年入学的,几年几班的,学号是多少,是 男生还是女生?
数学课程新标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要求
②情感体验
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

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 信心。 ●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 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新标准简介
3、课程内容的变化: ① 内容结构 ②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新标准简介
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 ● 通盘设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九年划分为三个学段:
1—3年级、4—6年级、7—9年级,明确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
到的数学学习目标,而对内容呈现的顺序不作限定,为教材的多 样化和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新标准新要求下的数学教学改革趋势
例:根据下面一列数的规律,在横线上填数,并说明理由。
3,5,7,______,______,______,…… (1)题目中的这列数可以看成是奇数的排列,所以在横线上依次填 入9,11,13。 (2 )如果这列数按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 1 这样的规律变化,那么,横线依次可填入11,17,27 (3 )如果这列数按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 8 这样的规律变化,那么横线上依次可填入27,181,4879。 注意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规律。 每一种运算都存在着许 多规律,如让学生去探索和、差、积、商的规律,会比单纯做几 个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可以给出一些特殊的数值, 让学生去贯彻、分析和思考,寻求规律。 ▲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缺点:它的宏观性和不确定性必然给实际的课程与教 学实施带来困难,这种目标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和 随意性,使人容易模糊或模棱两可而产生歧义
斐 波 那 契 數 列
(二)“行为目标” 取向
➢ “行为目标” (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体的、 可操 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 ,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 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基本特点是:目标 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2)基本智慧 技能 (辨别,概念的应用,规则的系的与应用 )
(3)高级智慧技能、(高级规则的习得与运用,认知策略的习 得与运用)
(4)动作技能
(5)情感与价值观五种主要类型。
吴红耘,皮连生《试论与课程目标分类相匹配的学习理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制约课程目标取向的因素
(1)对现实课程目标取向的恰切分析是制约新编制的课程 目标取向的关键因素
斐 波 那 契 數 列
(一)“普遍性目标” 取向
“普遍性目标” 是一种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可 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 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如中 国古代 《大学》规定的教育宗旨是:“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希腊,柏拉图把 “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则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
人们不满目前教育现状是引发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力,在评价现实 的课程目标取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其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投 入更多的关注,与此相反的是,现实的课程目标取向所具有的优 势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恰当的评价。
(2)课程目标取向决策的理性和情境性之间的风险
情境性来自于教师、学生、学科内容、学习环境和条件,是它们

体现课改方向 合理结构定位——从2008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谈数学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体现课改方向 合理结构定位——从2008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谈数学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随着高考 的不断推 进与发展 ,越来越 多的人在
研究 高考. 目前 , 了教师 与学生研究 外 , 除 社会 的关 注程度也在增大 . 经过多年高考 , 有些知识板块 的命 题似乎 出现 了程式化 . 如传统 的解析几何 , 近些 年的 高考常有这样 的程式 :一条直线与一个 圆锥 曲线相
终结性检验. 因此 , 0 年高考怎样考 ,有着划 时代 2 8 0
的意义. 学考 试历 年来 是社 会 、 数 家长 、 老师 、 考生
高 考中 ,曾出现过大量 的空 间结 构复杂的立体几何
问题 ,因为 目前的高中教育 的普及 性较前有逐步提
“ 为担 心” 最 的学科 , 一方面 是 因为考生 的临场状 这 态会较大 地影 响着 考生 成绩 ,另一方 面是 试卷 的难 易程度会 较大地影 响着 考生成绩 的区分度 . 因此 , 对 数学试卷 的各 种期望 便成 了大家议 论 的焦点. 回顾 20 年江苏省 高考数学试题 ,既体现 了新 的高 中数 08 学课程改革 的价值 取向 ,又折射 出六 年中学数学教 学改革的得失 , 给我们很多 的思考与启示.
1 降低起 点要求 . 给考生后继学习一定信心
高, 笔者认 为, 新课标作 出这样 的调整对高 中教学的
定 位有着积极 的引 导意义 . 年江苏 省高考试 题 中 今
空 间问题如下 :
第1 6题
如 图 1 ,
在 四面体 A C B D中,B C=
C ADJB E. D. D. . F分
不断“ 工” , 包装 ” 加 下 “ 外 越来越多 , 常使本 质的东西
“ ” 藏 得更 “ 了, 深” 甚至让 已知与 未知 “ 置换 ” 如几何 .
体外部 的、 易观察 、 易度量 的变为未知 , 而内部 的、 看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 之一:教学方法的变革
• 应当积极地推广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设 置、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
• 但是,我们又应注意防止认识上的简单化与作 化上的极端化,包括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简 单地等同起来,即如将各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加 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等标签,以及从形式上对各种教学方法作出 “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并强制地实行人 为的统一。
数学教学的个性化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 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 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 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 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 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 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 化的学习需要。”
• 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 堂教学”,《课程、教材与教法》,2003年第 四期
• 郑毓信,“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课程、教材与教法》,2002年第十期
• 郑毓信,“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一期
必要的平衡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与“数 学上普遍的高标准”;
• “大众数学”与“20%最好的学生在数学上的 发展”
• “学生的主动建构”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 “学习活动的创造性”与“文化继承性”; •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数学的形式特
性”; •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定位”; •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必要优化” •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生情感、态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四个目的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四个目的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四个目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取、机械经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

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爽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只是是学生自我进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体会,尝试解决新问题、明白得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点,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确实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截了当体会的活动。

让学生亲历体会,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猎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把握数学学习的一样规律和方法。

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制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欢乐,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制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独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制造,也确实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觉或制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关心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制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制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明白得,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做”确实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摸索或询问家长,差不多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成效能不行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截了当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如何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把握牢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这也能够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最为基本的一些理念:
·大众化:数学教育理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少数人或某一部分人。

·活动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动手实践。

·生活化:数学教学理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性差异。

在充分肯定上述理念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又应注意防止各种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而应努力作好对立面的必要平衡。

特别是: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与“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
·“学生的主动建构”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数学的形式特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定位”;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必要优化”。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
·这可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更为一般地说,这并就反映了由学习理论向教学理论乃至教学方法过渡的必要性。

·理应明确肯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之间存有有重要的联系,并从这样的高度积极地去推广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设置、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

·但同时也应防止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特别是,不应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起来,即如将各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加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标签,并由此而作出“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台湾的教训与启示;国际比较研究的合理定位。

·从而,我们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而不应强制地去实行人为的统一。

三、几个必要的理解
理应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长期性。

理应注意对于国际上先进数学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注意分析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适合性”。

理应注意对于中国数学教学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理应实现上下的必要互动。

就当前来说,并应特别注意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总结与反思,从而清楚地理解所存有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通过深入研究和持续实践取得切实的进步。

参考材料:
郑毓信,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九期。

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与生活化取向,《21世纪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重庆)。

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数学大会(ICME-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