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考点梳理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考点汇总(已排版)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考点汇总(已排版)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一、作家简介XXX(1701-1754年)是清代小说家,XXX,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出生于安徽全椒。
他早年豪纵放荡,后来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XXX初年,他因博学鸿词而被荐举,但因病未能赴京,最终在贫困中逝世。
XXX的诗词散文和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还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作品。
二、内容主旨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通过讽刺科举制度,揭示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作者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品的毒害,表明了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主要人物介绍XXX是一个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世故的人;XXX中举前逆来顺受,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XXX是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的人;XXX则是一个吝啬胆小、怕事的人;XXX则是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人。
此外,《儒林外史》中还有许多典型人物,如腐儒的典型——XXX、XXX;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XXX;八股迷的典型——XXX、鲁编修;正面典型——XXX、XXX等。
填空题1.XXX是清代小说家,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全书56章,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讽刺和夸张是该书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XXX是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
全面掌握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
全面掌握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1. 《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儒林士人为主要描写对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儒家文化的虚伪。
吴敬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作家,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刻画而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杰出作家之一。
2.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石敬瑭:北宋宰相,虚伪奸诈,追求权力和地位。
- 白玉蟾:石敬瑭的妻子,聪明机智,心机深沉。
- 邓文原:儒林士人,正直善良,对社会现实感到困惑。
- 邓文台:邓文原的弟弟,性格懦弱,易受他人影响。
- 石三畏:石敬瑭的儿子,被宠爱成纨绔子弟。
3. 小说的情节梗概《儒林外史》以邓文原为中心,围绕着北宋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和儒家文化的虚伪展开。
故事开始时,邓文原刚刚考中进士,但面对官场的腐败和不公,他感到困惑和失望。
他的弟弟邓文台则被石敬瑭利用,被任命为官员。
邓文原在官场中结识了白玉蟾,并与她陷入了一段复杂的感情纠葛中。
白玉蟾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人性的丑恶,决定离开石敬瑭。
与此同时,邓文原也决心离开官场,追求自己的真理。
最后,邓文原和白玉蟾一起离开了儒林士人的圈子,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实的生活。
4. 《儒林外史》的主题和意义《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官场的腐败和儒家文化的虚伪。
它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道德沦丧,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部小说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它通过邓文原和白玉蟾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真实生活的追求。
《儒林外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5. 对于中考的重要性和备考建议中考中语文科目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术能力有着重要的考查。
对于掌握《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备考。
备考建议:- 仔细阅读《儒林外史》,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关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思考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考点梳理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考点梳理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小说史上的杰作之一、小说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下面对《儒林外史》的考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作品。
1.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小说以封建社会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儒士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僚体制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
2.风俗习惯与社会风气:小说塑造了清代士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气,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作风和品行。
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交往、争斗和勾心斗角,展现了清代社会风气的种种弊病。
3.人物形象:小说以尤文顺为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历程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交往,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清代封建社会中艰难求学、面临挫折和困境的过程。
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4.家族文化和家族伦理:小说展示了清代家族文化的特点和家族伦理观念。
小说中不仅展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伦理道德观念,还揭示了家族内部的利益纠葛和矛盾。
5.教育与文化:小说通过对士人求学过程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的教育和文化。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读书、考试、应举等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种种弊病和荒唐场面。
6.巧妙使用典故和故事:小说中巧妙地使用了许多典故和故事,既展示了清代士人的博学多才,又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典故和故事的运用,使小说更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7.反映社会现实和批判社会弊病:小说通过对封建社会官僚体制、科举制度等的揭示和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社会的弊病。
小说还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8.揭示儒家思想的弊端:小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剖析,揭示了儒家思想的弊端和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通过对儒家经典的批判和对士人的讽刺,以及对儒林风气的揭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有力的反思。
以上是对《儒林外史》中的考点进行的梳理,希望能够对读者理解该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全方位解析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全方位解析一、作品背景1. 作者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一部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他生活在清朝的康乾盛世,然而科举制度下的腐败和虚伪让他深感厌恶,于是他决定以笔为武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2. 创作背景《儒林外史》创作于18世纪中叶,正是清朝科举制度日益僵化的时期。
当时的士人阶层,普遍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吴敬梓通过对这个时代的深刻洞察,创作出了这部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小说。
二、作品内容1. 主要情节《儒林外史》通过对一个士人家族的兴衰过程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范进,是一个热衷于科举考试的士人。
他在经历了种种艰辛和挫折后,终于取得了功名,但却发现官场比科举更加黑暗。
另一位主人公,杜少卿,则是一个淡泊名利,坚守道德底线的君子。
他虽然出身名门,却不愿追逐功名,最终选择了隐居。
2. 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其中,范进的软弱和妥协,以及杜少卿的坚守和独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作品主题1. 讽刺科举制度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他通过描绘范进等人在科举道路上的艰辛和挣扎,以及他们在取得功名后的失望和痛苦,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2. 揭示官场腐败小说中的官场形象更是丑陋不堪。
作者通过对官场人物的描绘,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这些官员们,要么贪污腐化,要么昏庸无能,要么虚伪矫情,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权和利,完全不顾百姓的疾苦。
3. 倡导道德重建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通过杜少卿这个人物,表达了他对道德重建的呼吁。
杜少卿虽然出身名门,却不愿追逐功名,他关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百姓的福祉。
他的形象,成为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寄托。
四、中考考点1. 人物形象中考中,关于《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中考名著:《儒林外史》常考知识点汇总
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9.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
【甲】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10.【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
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选段中的【乙】指的是周进,他痛哭不止的原因是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11.王冕,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
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12.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
13.成老爹,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
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二、简答题。
6.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7.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
《儒林外史》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整理
《儒林外史》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整理
1. 作者及作品背景
-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 吴敬梓是中国古代小说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清代著名的文人之一。
- 该小说以儒林(儒家学者)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和官场的黑暗面。
2. 内容概要
-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孙文学在儒林中的遭遇和奋斗。
- 孙文学是一个孤儿,他自小聪明才智过人,但因家境贫寒而无法进入儒林。
- 经过努力和机缘巧合,孙文学得以进入儒林,但却发现其中的黑暗和腐败。
- 孙文学以正直和聪明才智击败了阴谋诡计,最终获得了官职和儒林的尊重。
3. 人物形象
- 孙文学:主人公,聪明正直,努力奋斗,最终得到成功。
- 石头:孙文学的好友,善于琢磨人心,帮助孙文学化解危机。
- 叶翔:儒林中的权臣,以权谋私,是主要的反面形象。
- 某某先生:儒林中的知名学者,代表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4. 主题思想
- 揭示了封建官场的腐败现象和黑暗面。
- 强调了人的正直和聪明才智对于克服困难和追求成功的重要性。
- 倡导了正直和良知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5. 阅读价值
-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展示了历史情境和人物形象,让读
者了解了古代社会的一些特点。
-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通过主人公的努力和坚持,激励读者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克服
困难。
以上是《儒林外史》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有
所帮助。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书中一方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读书人心灵的侵蚀。
1.范进《儒林外史》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外貌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他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三十五年,屡试不中,但依旧热衷于科举。
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丁忧期间,吃大虾元子,说明他迂腐、虚伪。
身为主考而不知苏轼为何人,说明他没有真才实学,迂腐无能。
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对胡屠户等人的谩骂逆来顺受,怯懦麻木;中举后,与张静斋官场应对,显示了他圆滑世故的一面。
通过对范进的塑造,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范进性格分析(参考)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中考语文专题:《儒林外史》重点知识概览
中考语文专题:《儒林外史》重点知识概览一、作品概述《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杰作。
该小说以儒林(指儒家学者的圈子)为背景,描绘了清朝末年士人社会的腐败现象和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展示了吴敬梓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关注。
二、重点人物1. 许仲琳:本书的主人公,少年时聪明伶俐,后因家道中落而步入儒林。
他的经历和遭遇,展示了士人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虚伪。
2. 王聘仁:士人社会中的权贵,具有权力和地位,却道貌岸然、虚伪无比。
3. 杨继盛:士人社会中的正直者,他的出场使得小说中出现了一丝阳光和希望。
4. 陆三立、商秀吉:这两个人物代表了士人社会中的庸碌和迎合势力的态度。
三、主要情节1. 许仲琳家道中落,进入儒林求学。
2. 许仲琳在儒林中遭受排挤和打压,但他依然保持清醒的认识。
3. 许仲琳获得一份公职,却因王聘仁的阻挠而未能就任。
4. 许仲琳与杨继盛成为朋友,二人共同对抗士人社会的黑暗势力。
5. 杨继盛的死亡使许仲琳对士人社会感到绝望,最终选择离开儒林。
四、主题与意义1. 儒家伦理的虚伪:小说通过对士人社会的揭示,暴露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和士人的虚伪面孔。
2. 社会腐败的揭示:小说通过对士人社会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和士人对于利益的追逐。
3. 对人性的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展示了不同的人性特点,使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五、研究建议1. 细读原著:通过仔细阅读《儒林外史》,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2. 多角度思考: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多角度思考,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 与他人讨论:与同学或老师一起讨论《儒林外史》,交流各自的理解和观点,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以上是《儒林外史》的重点知识概览,希望对你的中考语文备考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总结梳理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总结梳理
一、小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1.《儒林外史》是以康熙年间为背景的清代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
许缙宁在儒林外的所见所闻和遭遇的故事。
2.小说主要分为十二回。
第一回写许缙宁留学归来,被推荐做庙宇讲
解官;第二回至第八回写许缙宁在庙宇的生活和为人处世;第九回至第十
二回写许缙宁进京赶考、得中状元和离开职位的过程。
二、儒林、庙宇和科举制度
1.儒林指的是儒家学者的聚集地,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
2.庙宇是指官庙、祠堂等儒家文化场所,也是许缙宁任职的地方。
3.科举制度是清代贵族社会的主要选拔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经义、文学和韵书。
三、《儒林外史》对清代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1.小说通过描写官场丑态、贪污腐败和糜烂堕落的现象,对清代的官
僚制度和社会风气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四、许缙宁的形象和性格塑造
1.许缙宁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虔诚的儒生,但却在儒道教三教
的矛盾冲击下不断疑惑和挣扎。
2.许缙宁性格兢兢业业,心地善良,但由于环境的原因,他不断被迫
投机取巧,最终迷失了自己。
3.许缙宁的形象揭示了清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他既是一个具体的个体,也代表了一类在社会制度下被扭曲的青年人。
1.《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作者通过揭示社会丑态和赋予形象
的夸张和讽刺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2.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语言幽默、活泼、丰富多样。
六、主题和价值观
1.小说的主题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象的呈现,通过对人物性格
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详细解读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详细解读
1. 《儒林外史》的作者和背景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吴敬梓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清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2. 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儒林外史》以明朝儒学士的选拔考试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史鉴的经历展示了儒林士子的现实困境和社会问题。
小说中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史鉴、方鸿渐、秦可卿等。
3. 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儒林外史》主要探讨了儒学的虚伪、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公。
小说通过对儒林士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道德败坏和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并提出了对社会改革的思考和呼吁。
4. 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儒林外史》采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悲剧。
小说语言优美,情节曲折,结构紧凑,富有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 小说的影响和价值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还启示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思考和追求。
这部小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以上是对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的详细解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考点梳理
《儒林外史》考点梳理【走近作者作品】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
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作品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了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主要人物形象】《儒林外史》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书中主要写了四类人,作者通过对这四类人的刻画,鲜明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喜怒爱憎态度。
1.信八股、笃信礼教的无知迂儒,如周进、范进、王玉辉、马二先生等人。
2.装腔作势、厚颜无耻的无聊名士,如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匡超人、杜慎卿等人。
3.以权谋私、狡猾虚伪的无耻官绅,如王惠、汤知县、严贡生、张静斋等人。
4.洁身自爱、愤世嫉俗的贤人、奇人、下层人,如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杜少卿、沈琼枝、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等人。
【艺术特色】①幽默深刻的讽刺艺术;②语言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③无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结构松散却又和谐。
【考点梳理】一、揭露、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荒唐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随着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成功,它的文化统治的毒害也愈来愈深。
文士们醉心举业、八股文之外,百不经意。
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士子热衷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把希望寄托在落拓不得意的文士和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身上。
怀着这种心情,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儒林外史》初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卧闲草堂本,共56回,第56回作者问题有争议,现在通行本为55回。
1·儒林小说: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小说。
题材内容重在反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以及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的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进而描写世态,讽刺时弊,以抨击批判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2·儒林小说的发展:在明末清初已露端倪。
章回小说如《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中,已有不少片段直接反映儒林状况;文言短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专写儒生,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抨击;话本小说反映儒林生活者也较多,如“三言”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等。
特别是华阳散人的《鸳鸯针》,全书四卷十六回,其中三卷十二回皆反映儒林生活,论者或称其为“短篇儒林小说”。
到清中叶,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奔腾澎湃的大河,产生了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命运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
3·作者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身于科举世家,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年病逝于扬州。
4·思想内涵: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进而探索知识分子的出路。
(完整版)《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第一节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
自称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生于“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少聪敏,习举业,成秀才,十四岁到赣榆县父亲任所,随侍左右。
22岁父亲辞官,次年(1723)父亲病死。
各房为家产纷争不已。
吴敬梓不善生计,所分得之钱财,很快挥霍一空,“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变卖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卖文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10月28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后,溘然而逝。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
金和《儒林外史·跋》:“书中之庄征君(庄尚志,字绍光)者程绵庄,马纯上者冯粹中,迟衡山者樊南仲,武正字(武书)者程文也。
……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
若以雍乾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
”人物原型:多为雍正、乾隆时期的人物。
第二节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
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根据所见所闻创作《儒林外史》。
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
主要内容:批判科举制度、追求理想人生。
一、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1.儒生形象1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1.古代科举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叶嘉莹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详细描述了科举制度的程序和特点。
叶嘉莹参加了乡试、会试和殿试,最终合格成为了进士,展示了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性。
2.当时社会阶层和人物形象:小说中刻画了各种社会阶层的形象,如士人、地主、官僚、商人等。
其中,叶嘉莹一家属于士人家庭,小说通过他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贪污腐败。
3.封建礼教与女性压迫:小说中描写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限制。
叶嘉莹的姐姐叶红鸾为了保全家族的声誉,被迫嫁给了正儿八经的儒生,但最终却被抛弃。
小说通过叶红鸾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4.反映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小说中通过描写官僚们的贪污腐败行为,揭示了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面。
书中的许多官员不仅贪污受贿,而且还腐化堕落,甚至迫害良善的士人。
5.文化人的处境和命运:小说展示了士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和命运。
叶嘉莹一开始是个秀才,后来考中进士,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得到官职。
小说通过叶嘉莹的经历,揭示了士人的困境和无奈。
6.家庭伦理与家族观念:小说中描写了叶嘉莹一家的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
叶嘉莹一家尽管受到了各种艰难困苦,但他们依然保持了坚强的精神和家族观念,最终赢得了尊严和社会地位。
7.对抗洪灾的勇气和智慧:小说中描写了叶嘉莹一家对抗洪灾的过程。
叶嘉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组织人们共同抵抗洪水,最终成功保护了家园。
8.文人笔墨的表现力:小说中通过叶嘉莹的文章和诗词表现了文人笔墨的卓越表现力。
叶嘉莹在小说中以自己的文才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9.清代农民起义运动:小说中描写了杨宽的起义运动。
杨宽领导农民起义,希望推翻贪官污吏,但最终却因为贪婪和内讧而失败。
小说通过杨宽的故事,揭示了清代农民起义的无力和失败。
10.道德教化与人性拯救:小说通过许多人物的遭遇和成长,展现了道德教化对人性的拯救作用。
书中的士人们在面对种种困境和诱惑时,通过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最终找到了人性的拯救和解脱。
《儒林外史》中考语文知识点一览
《儒林外史》中考语文知识点一览儒林外史中考语文知识点一览《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一些考试常见语文知识点进行概述。
1. 儒林文化与科举制度《儒林外史》以儒林文化为背景,描绘了清代科举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奋斗。
其中,科举考试、功名利禄、仕途晋升等是重要的考点。
这部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2. 人物形象塑造《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主要有主人公林则徐、他的父亲林大人、朝廷官员王逢、贾大人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致入微,个性鲜明,展现了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社会风貌与伦理道德小说中的故事背景是封建社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伦理道德观念。
对于伦理道德的探讨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伦理的种种问题。
4. 反映现实与讽刺批评《儒林外史》通过对清代社会现实的揭示,进行了一定的讽刺批评。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斗争、阐述社会问题等手法,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又透露出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5. 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充满了讽刺和幽默。
这部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白描写,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戏剧性;同时还融入了许多谐音、双关、反讽等修辞手法,给作品增添了一定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儒林外史》中一些常见的考试语文知识点概述。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和研究。
参考文献:- 吴敬梓. 儒林外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总结梳理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总结梳理《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儒林学府为背景,通过描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人物面貌,深刻地反映了清代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下面总结梳理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些重要的考点和知识点。
1.儒林学府的特点和教育体制。
小说中描绘了儒林学府的师生关系、学科设置、科考选拔制度等方面。
其中,对科场考试的描写尤为详细,展示了科考的严格性和残酷性。
2.士人的生活境遇和社会地位。
小说中描绘了士人的生活状况、进退困境、与官员的关系等。
通过描写李宪儿等人物的命运,展示了士人在清代社会中的边缘化和不被尊重的现状。
3.儒林学府中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
小说中通过描写学府中的吴元坤等人物,展示了官僚作风、贪污腐败、权力斗争等问题。
尤其是吴元坤的一系列举动,表现了他的虚伪和丑恶,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典型意义。
4.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的衰落。
小说中通过描写儒家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传统儒家思想的衰落和腐朽。
其中,对儒家学说的背离和对新学派的崇拜是比较典型的描写。
5.艺术创作与社会批判的结合。
小说中通过描写脍炙人口的小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
小说不仅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也通过描写人物的顽强和挣扎,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之,作为一部经典的小说,《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反映清代社会风貌和现实问题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剖析的作品。
通过描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物面貌,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深思。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儒林外史》时要注意理解小说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
同时,在写作时也要能够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展示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儒林外史》中考语文知识点一览
《儒林外史》中考语文知识点一览《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揭露儒学虚伪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通过对于清朝官场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以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些考察语文知识点:1. 文言文阅读理解《儒林外史》是一部文言文小说,通过阅读理解的练习,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包括词义理解、句子解析、段落推理等。
2. 修辞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通过描写人物和情节,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方鼎臣、吴敬梓等,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性格刻画,展现了各类人物的特点和形象,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4. 反腐倡廉《儒林外史》以官场腐败为主题,通过对官场黑暗现象的揭露,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呼吁倡廉正直的价值观。
考察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思考能力。
5. 儒学与社会小说通过对儒学的讽刺和批判,暴露了儒家思想的虚伪和偏执。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学的盲从和偏见。
考察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6. 高级词汇理解《儒林外史》运用了许多高级词汇,考察学生对高级词汇的理解能力,如深奥的成语、古文词汇等。
7. 题材与时代背景《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作品,通过对清朝官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考察学生对历史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8. 阅读策略与分析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和分析方法,如推理判断、主题把握、情感理解等。
以上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些考察语文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的文言文小说。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一、官场描写《儒林外史》以史氏家族为主线,以史赞岐为代表的舍亲争权夺利的官僚主义现象为描写对象。
小说中描写了官商勾结、官员贪污腐败、贪官污吏等一系列官场现象。
例如,司马义恭是一个腐败无能的官员,他勾结商人沈藏龙进行贪污活动;杨中正则是一个贪副风流的官员,他以权谋私,勾结江州钱邦芑来剥夺贫弱百姓的财产。
二、儒学思想小说中的主人公史赞岐是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儒生,他深刻地反映了儒家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
小说中描写了史赞岐对待读书的态度和对待家庭的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儒学思想。
他认为读书是儒家士人的首要任务,并主张通过读书来实现人格修养和道德自律。
另外,小说还反映了儒学的封建性,史赞岐崇尚儒学,但他对于其他学派的学问心存偏见,妄自尊大,导致为官无能。
三、家庭小说中通过史赞宝家族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特点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弊端。
史赞宝是一个贪能不务正业、草率敷衍的人,他以儿子面子为重,忽视了对家庭的责任,导致了家族家风败坏的局面。
通过史赞宝家族的描述,小说表达了对封建家庭道德衰败的批判。
四、女性形象小说中描写了几个女性形象,例如,史家媳妇史雪卿、许哥儿的妹妹、水光女、周武官的女儿等。
这些女性形象既展示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柔弱和贞操,也表达了女性对限制和束缚的反抗。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小说既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和被强奸的悲惨遭遇,也表达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五、社会现象《儒林外史》还揭示了封建社会普遍的黑暗和腐败现象。
小说以官场腐败为中心,揭示了官员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一系列社会现象。
同时,小说还反映了民间百姓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通过描写封建社会种种黑暗现象和社会问题,反映封建制度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表达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通过对《儒林外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清代社会现象和儒家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官场腐败、家庭关系、性别问题等现象有所启示。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10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10一、名著阅读题1.《儒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结,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奇人却出现在市井中间。
作者具体描写了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四大奇人”。
他们分别有什么奇特本领?2.《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_________是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_________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吝啬鬼形象”;_________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寄托了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真儒名贤。
3.请根据有关《儒林外史》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4.读评价·知经典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奠基人的鲁迅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思想研究、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在文学评论与批评方面也是造诣颇高,请阅读下面鲁迅先生的评价,并依据评价内容,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
5.名著填空(1)《三国演义》中“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这是对__________的外貌描写,请写出与该人物相关的一个事件__________________。
(2)《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________,书中描绘了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度拨弄得神魂颠倒的人物是________,还写了一个临死时因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啬鬼________。
6.学校开展“品读名著,滋养心灵”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7.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