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集体所有制:通过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将原本的私人所有制企业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这意味着企业的所有权归于劳动者集体或全民所有,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 经济计划: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控,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3. 政府领导和指导: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对企业进行指导和管理,确保企业按照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经营和发展。
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企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推动经济的社会主义化。
4. 合作化运动:通过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和小资产阶级参与合作社,实现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民可以集体经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共享收益。
5. 逐步实现国有化:国家通过收购、合并等方式,逐步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
这样可以确保国家对关键产业和重要领域的控制,推动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的来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旨在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
民的幸福。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内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内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对
原有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使之逐步实现公有制和计
划经济的管理模式。
这种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国家所有制。
国家通过收归私有工商业、合作化、国营
化等形式,实现对工商业的国有化。
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全面领导,
实现对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全面掌控和调配。
二、实行计划经济。
国家按照国家计划的要求和规定,对国有企
业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统筹规划生产、供应和分配的各个环节,使其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企业管理。
国家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管理
制度,改进企业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四、实行劳动群众自治。
国家扶持和发展工人、职工团体,使其
在企业中成为重要的管理力量。
同时,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使他们更加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和自由。
五、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进。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革
新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使企业更加适应生产和市场的需要。
通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工商业逐步由私有
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化,从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在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它的目的是为了逐步消灭资本主义经济落后的传统,建设具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商业体系,为社会主义进程提供更强的支撑。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要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城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基础。
其次,要落实公司所有制的转变,实行“两个转变”,即所有制的转变和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
转变所有制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转变经营管理体制是要按照国家的规划、指导和控制,逐步将生产经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各种管理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表明,要在改造过程中实行科学的方针政策,强化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职能的认识,警惕各种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潮,避免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重蹈覆辙的错误。
同时,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支持度。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继续推进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重点放在加快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推动中国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同时,要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照顾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与福利、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简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简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对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简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国有化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家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制,实现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有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 非社会主义工商业国有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主要是通过收购、接管和征用等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制。
这个阶段的国有化主要是为了打击反动势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利益。
2. 社会主义工商业国有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国有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制。
这个阶段的国有化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计划经济阶段在国有化阶段之后,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对工商业进行管理和调控,实现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计划经济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工商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国家制定了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对工商业进行计划管理和调控,实现了对工商业的有计划的发展。
2. 资源配置和优化国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和优化,实现了对工商业的资源调配和优化。
国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对工商业的优化和升级。
3. 技术改进和创新国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对工商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实现了对工商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国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对工商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三、市场化改革阶段在计划经济阶段之后,国家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工商业进行管理和调控,实现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市场化改革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国家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实现了对工商业的市场化管理和调控。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一、引言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本文将探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二、国有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国有化。
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将私人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控制和管理。
国有化不仅包括对大型工业企业的国有化,也包括对小型工商业的国有化。
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个内容是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和指导,通过制定计划来调节生产和分配。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可以通过计划来确定生产的方向和规模,调控价格和分配资源,实现经济的公平和效益。
四、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内容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国有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进行组织、管理和制度的改革,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
包括建立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实行劳动者自治、发展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
五、劳动者权益保障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四个内容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他们应该分享生产的成果。
因此,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包括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收入分配权、社会保障权等。
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五个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既有中央计划经济的特点,又有市场经济的机制。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七、开放与合作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六个内容是开放与合作。
开放与合作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手段。
简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x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改造的深化和实施,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带来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繁荣富强。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通过统一、清晰的立法、财税政策、
劳动力市场和金融环境等形成有利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2、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以及支持创
新的科技基金和技术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其生产和经营活动。
3、建立公平竞争格局。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施垄断禁止政策,
维护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防止市场操纵行为,促进企业正常经营,发挥企业的效率最大化。
4、注重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保护员工
权益,发展健康有序的劳动关系,加强企业与社会各方的沟通,确保企业合规经营,支持职业技术培训和社会福利事业,营造有利发展的社会环境。
5、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推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
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节能减排政策和技术限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社会主义改造深化和实施,需要国家采取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等
措施,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加快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陈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的贡献
浅谈陈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的贡献中国的无产阶级成为执政党之后,对资本主义采用和平的手段进行消灭。
企业可以用钱赎买过来,但如何解决资本家的问题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他们能否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最终成败。
从1954年开始,陈云开始主持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具体工作,并针对如何改造资本家和资方人员,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为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资本家是财富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于资本主义及资本家,不少人采取了隔绝避让的态度。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有人把资方人员当作包袱,认为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没有必要把资本家吸收进来参与工作,或者安置在中央。
陈云认为,资本家长期在工商业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安置、利用资本家可以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所有的资方实职人员,应该全部安置。
第一,资方人员多数具有商业远见,作为一笔财富,必须保留、吸收。
旧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多数接受过教育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陈云非常重视资方人员的这种优势,认为这是一笔财富,必须保留和吸收。
当时正处于国家建设初期,人才方面非常匾乏,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员,资本家正是具有这些经验的人,通过保留和吸收这部分人员,既能让工人阶级在工作中学习他们的技能,也能通过资方人员的技术特长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第二,资本家能够作为反对派,提出正确的意见。
陈云认为革命胜利后,没有反对派提出不同的意见,工作就会出问题。
资本家对于业务是比较了解的,因此研究问题时要注意资本家一方的意见。
资本家往往可以迅速地找到我们工作中的错误所在,因为我们好多工作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
川只听顺耳的话,是不能做好工作的。
川陈云不把资本家当包袱,而是允许他们提出意见,有效地团结了大多数资产阶级,也为今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作为对资产阶级改造的一种有效方式,陈云提出要把资本家放到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思考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思考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思考
1、了解资本主义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就是将资本、资本主、劳动者和投资者安排在一起,而社会
主义则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它致力于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重视
人民的权利和健康。
需要了解这两种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
通过工商业改造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2、分析工商业改造的可能性
工商业改造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在乎支持而又追求平衡的
基础上改善经济和社会环境。
这种改造可以通过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
和设备,提升工业水平,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自己的社会
主义改革梦想。
3、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他们,以把握其根本的区别。
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经济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则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出发的经济体系上。
这两种体系
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后者则致力于实现社
会上的平等发展。
4、社会主义改革的实施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使用有效的手段,以提高其社会发展的效率,明确
其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广。
另外,还需要
制定一套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改善社会主义体系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社
会发展情况。
5、社会主义发展的变革
社会主义体系需要实现变革,不断改善社会生活,使社会礼仪更加伦
理性,以及改变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将资本用于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之,要让社会主义的改造更加有用和有效,需要让它在以更可持续
的方式实现进步。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商业领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和领导,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一、国有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国有化,即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转变为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的企业。
通过国有化,国家可以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和调控,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
这种改造可以使国家更好地发挥调控经济的作用,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改革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权益常常受到侵犯,工资低、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等问题普遍存在。
通过改造,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科技创新和工业升级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之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升级。
通过改造,国家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这不仅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还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优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还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社会公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源常常被少数人垄断和浪费,导致贫富差距悬殊。
通过改造,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这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还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造,国家可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使中国经济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为工业化社会,并进入了现代化的新经济时代。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首先,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耕作为主要的生产活动,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经济结构得到巨大改变,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
其次,有许多公司和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升级工厂,改善质量,进一步加强其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其生产效率,这样能够稳定中国经济发展。
再者,政府还巧妙地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激发市场活力,稳定金融市场,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和稳定。
最后,实施了外贸政策,使中国工商业社会主义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通过外资的引入来弥补中国内部经济的短板,把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市场,让更多的中国人参与全球经济。
总的来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得到巨大改变,从而推动了中国长久以来的繁荣和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浅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摘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中的决定性的一步,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的一步。
在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决策层的认识和民族资本家的心态也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认识和心态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30-02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多集中于对其采取的政策、步骤、方法及其结果和影响方面,而对于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和心态的变化涉及甚少,本文试图从决策层特别是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还有民族资本家在改造中的心态的调整这方面入手来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一、决策层核心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定,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恢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这样的形式下作为决策层核心的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相对比较完整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又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尤其是与同民主党派、工商界一些代表座谈时,他进一步肯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最终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三大改造开始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毛泽东不再是特别的强调保护和利用了,他开始考虑“限制”政策,他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要受限制甚至任其泛滥,中国的资本主义必须被加以限制。
首先,开始消极地认识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更着重资本主义的积极方面,如进步、前进和上升的空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开始转变了他以前的认识,他说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观点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在加强认识资本主义的消极方面。
社会主义改造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讨论
社会主义改造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讨论.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社会主义改造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讨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还有很大一部分成果集中于对其评价上,从早期较高评价、一味肯定,到近期反思性的评价,一方面更加重视对历史真实性的研究,另一方面更注重得出经验,以便为现实服务。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背景的研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的文章比较多,主要是对改造道路形成的研究。
众多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改造的实施具有必然性,是客观国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的学者从当时的客观情况尤其是经济情况出发,认为由于旧中国经济非常落后,建国后党和政府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民族资本主义,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49年解放初,我国国民经济中现代工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
而在这十分落后的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却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势在必行。
对于有的学者提出认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搞早了”,“搞错了”,是“超越了阶段”,应当退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的观点,学者张丹莉持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学者彭思铸也认为改造在1956年形成高潮不是偶然的,是对建国年来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综合结果,是同当时中共中央在各方面工作中进行了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是分不开的。
有的学者从工业化的角度考察了改造实施的必要性,如李勇华:《中国的现代化与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选择》,该文从中国近代百年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 20世纪 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认为当时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战略并施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同时,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的考察中得出,改造步骤的逐步深入直至改造的完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李勇华:《中国的现代化与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选择》,《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 06期)。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评价
浅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09级历史4班刘春燕(200900310440)【摘要】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原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和公私合营等形式,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尤其历史进步性,同时对中国社会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理论的不成熟和实践中的偏差,使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引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这期间,国家对私人资本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
当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已经完成,国家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之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合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有轻微剥削行为的小业主都列入合营范围,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对原有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等偏差和失误。
但是,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反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比较顺利地实现了极度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下面,我就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对象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社会的基本矛盾下的改造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了利用与限制的政策: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的斗争,1952年的“三反”“五反”斗争和对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理解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理解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核心是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和改造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改造的目的。
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商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造的手段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核心。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的形式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等。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中,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也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重要手段。
组织创新包括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方式的创新。
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改造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忽视质量和效果。
其次,改造应该是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不能盲目地进行改造,而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
最后,改造应该是有保障、有支持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商业改造的支持和引导,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总之,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原因及意义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原因及意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最后,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资本家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途径是国家资本主义,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
政策与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是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和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之政治经济学论析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之政治经济学论析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
同时,中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其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支持与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之政治经济学的论析进行阐述。
首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坚定的政治领导。
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它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
而社会主义改造则要推动资产阶级自发的生产关系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方向发展,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来制定理性、全局性的政策。
其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统筹发展经济和建设政治。
改造不单是经济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改变。
这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政治建设的问题,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
再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合理安排经营管理结构。
改造的重点是转变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但是企业经营管理结构的调整也同等重要。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树立企业的公有管理理念,推动企业所有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来,增强全员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调整市场化和计划化的关系。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互联互通的,应该适当借鉴和发扬市场经济的优点,但也必须坚守社会主义计划的核心,在经济规划和市场调控上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实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良性互动。
总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我们坚定有力的政治领导,统筹发展经济和建设政治,合理安排经营管理结构,调整市场化和计划化的关系,以实现生产关系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谈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按照中国的特点有步骤地进行的。
1。
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过渡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创造了从低级(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级(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并抓住了公私合营这个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和主要环节,成功地实现了对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且,在整个改造期间,社会稳定,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2。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坚持了既改造企业,也改造资本家个人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把民主革命时期“两个联盟”的经验,成功地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中来,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加强和发展工农联盟,继续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
党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结合起来。
对资本家,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思想上给予充分关心,经济上给予较高的福利。
并且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的、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进步资本家,通过各个渠道(民建会、工商联等)吸收他们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实践,并以他们为榜样去影响、教育大部分资本家,把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地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0 年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述评
2012年04月湘潮30年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述评张过(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三十年来,随着思想上的解放,学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取得了众多的学术成果。
本文将三十年来的研究加以总结分析,分为了对资改造原因,对资改造与重要历史人物,对资改造的泸县、方针、政策,对资改造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地方的对资改造研究五个方面,以期对学术研究的全貌以及发展方向一个较为清晰的展现。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改造;研究中图分类号:D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2)-04-0100-0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的时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议题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
虽少有对资改造研究的专著,但是经济史的著作中关于对资改造这一议题都有非常详尽的研究成果。
如吴承明、董志恺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1],以1949-1952这一中国历史新起点的时间段为中心,以专题研究为基础,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新中国的这一段经济历史,书中对资改造的研究内容占有相当的篇幅。
此外还有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上卷、赵德馨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3]第十卷上、孙健所著《中国经济通史》[4]等,对于对资改造这段历史都有这全面的、深入的研究。
但与经济史的著作相比,对资改造研究成果更集中于数量繁多的学术论文之中。
笔者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原因的研究。
学者从各方面论证了对资改造的客观条件及其历史必然性。
有的学者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人民群众的需求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建国初期进行对资改造的历史必然;[5]有的学者则从社会主义改造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出发,从生产关系的内在需要、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非公有经济的辩证关系三个方面,论证了对资改造的必要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
第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二,我国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管理经验,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以剥剂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行。
“一五”计划的联益的同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也在顺利转变的重大步骤,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定的主要指标大多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五”计划不仅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嘱目的成就,加强和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第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即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第三,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四,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反对铺张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者:王彦飞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第11期摘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中的决定性的一步,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的一步。
在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决策层的认识和民族资本家的心态也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认识和心态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30-02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多集中于对其采取的政策、步骤、方法及其结果和影响方面,而对于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和心态的变化涉及甚少,本文试图从决策层特别是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还有民族资本家在改造中的心态的调整这方面入手来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一、决策层核心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定,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恢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这样的形式下作为决策层核心的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相对比较完整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又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尤其是与同民主党派、工商界一些代表座谈时,他进一步肯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最终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三大改造开始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毛泽东不再是特别的强调保护和利用了,他开始考虑“限制”政策,他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要受限制甚至任其泛滥,中国的资本主义必须被加以限制。
首先,开始消极地认识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更着重资本主义的积极方面,如进步、前进和上升的空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开始转变了他以前的认识,他说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观点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在加强认识资本主义的消极方面。
其次,降低了私人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和看法是完全不同的,之前是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营经济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一碗水端平,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注重国营经济,强调国营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贬低甚至批评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新资本主义,当然这样一来,国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可同日而语,而私人资本主义地位和作用则大大降低了。
在毛泽东看来,“消灭私有制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很没有良心哩!马克思主义是有那么凶哩,良心是不多哩,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
在这方面,良心少一点好。
我们有些同志太仁慈,不厉害,就是说,不那么马克思主义。
”消灭私有制就是把私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经济内的一般私有制都消灭了。
他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同资产阶级一次次的较量,发现没有看到或者很少看到对于消灭私有制和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只是一味地强调其消极作用。
因此,当时的认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的变化在总路线提出后最带有实质性的变化。
由于改造过程中公私合营进行的非常顺利,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匆匆完成了三大改造,导致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
当时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得相当彻底,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却出现了吃饭、穿衣和行路难等问题。
这时毛泽东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他的思想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是较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从1955年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错误开始的。
当时是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中提出: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
“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
这些话本质上是要全国人民抓住时机赶快发展,同时也有告诉人们必须消灭了资本主义才能发展更好的信息,最终导致在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
因此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毛泽东必须对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进行反思。
总之,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这段时期,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相当复杂的。
有正确也有偏差,在前半期他对资本主义的改造认识是正确的,而后半期则逐渐背离了正确的轨道,在前半期,在他的正确认识的指引下,党制定了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最终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而后半期导致后来在对于资产阶级的问题上一再出现“左”或右的错误。
二、民族资本家的心态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三大改造中的重头戏,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国胜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的改造,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那么在这场重头戏中,民族资本家的思想和心态如何,这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虽然资本家阶级具体情况各部相同,人数多、差别大,但是其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是非常相似的,至少差别非常小。
整体上说,资本家的心态也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起伏考验,即从刚开始的疑惧、不满到中间的与代表国家的国营经济较量再到最后服从国家的过程。
首先,初期,总路线刚开始公布的的一段时间里,资本家实际上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表面支持并拥护但内心却极为不满。
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社会上公布后,大的资本家和小的资本家内心想法是不同的。
当然对于那些企业规模较大的工业资本家就不同了。
他们有技术、企业发展很好,这些资本家不甘心就这样把资产拱手相让,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损失小一点,积极争取公私合营,特别是在同业工会担任有重要职务的那些上层的资本家,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
基于他们的相对优势,为了在与国家进行合营之前把地盘扩大并且更充分的提高身价,也为了公私合营后保住甚至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职权,他们在准备合营时这些大的资本家的动机是要积极充分的争取。
而对那些中小资本家,由于企业情况较差,再加上技术落后或者没有技术,他们的动机实质上是要赶快丢了这个包袱,但是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所以他们表面上也是表示要积极争取公私合营。
中小型工厂的资本家,他们认为目前尚不具备条件,有的和还国家较量下,而有的则干脆把这个包袱直接丢给国家,如中南茶厂詹秋成就发牢骚地说:“‘逐步’也不是这样‘逐步’法,我们接受改造愿意给国家利用,希望政府指导,而政府总拿我们踢皮球。
”而那些情况较好的企业,他们能躲就躲,他们找一些借口,说条件不够有困难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不同层次的资本家由于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出现各种消极表现,主要是各种对抗对他们进行的改造。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颁布以后,各级资本家都受到不同程度震动和影响,即便是那些积极要求改造自己的资本家,在内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其次,公私合营触及到了资本家的切身利益,资本家对自身地位和待遇等问题提出了各种要求,到最后甚至出现了挑拨工人与政府的关系的情况。
当时这些情况被当做阶级之间的斗争,并且日益复杂。
当时历史条件下,实际上这是他们非常无奈的选择,是适应新的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被动的抉择。
最后,到改造后期,由于宣传教育做的越来越好,很多资本家心里开始倾向国家了,他们很多是内心服从国家。
例如工商界来的资本家,绝大多数资本家开始认真思考前途问题。
他们的思想境界确实提高了。
这一时期无论是大的资本家还是中小的资本家,他们都从内心想要跟国家合作,那些大的资本家的企业大多已经实行合营或正在筹备合营中,他们思想不在波动,特别是那些在政治得到好处一些代表性,他们深刻感觉到定息给自己带来了利益,并且那会对自己的前途带来更大好处,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核心,基本上他们没有理由不去带头推动改造。
对于那些中小的资本家,对全行业公私合营也表示拥护,他们急于争着要公私合营。
很多小的资本家当他们看到全行公私业合营后,自身切实得到了好处,他们兴奋了。
他们说:“过去企业困难,度日如年,现在觉得有了信心和希望,都在想办法克服苦难,工作也积极了。
”当然,这不能代表所有的资本家,个别资本家由于对国家的政策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改造仍存在一些不满。
总的来说,在改造过程中资本家这个基层的这种从不满到中间与国家较量再到最后服从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但不管怎样最后都走向了社会主义。
他们不得不走的这条道路,最终由于用和平方式改造和合理制度的应用,使那些资本家终于感到了心理平衡和对前途的无限期待。
三、结语社会主义的改造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民族资产阶级关系十分微妙的时期。
一直以来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后必然要把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此期间,作为中央的决策层的核心的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有着自己的思考,他的心态和认识上的变化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民族资本家们在大势所趋面前,尽管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动摇或反复,但终于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1]李发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及其特色[J].重庆社会科学,2009,(6).[2]游庆括.社会主义改造原因的多视角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0,(1).[3]刘羡农.浅谈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态度及意义[J].求实,2009,(S2).[4]李洪河,王晶.论建国后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J].当代经济研究,2006,(2).[5]李发铨.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几个理论来源[J].理论月刊,2008,(2).[6]马慧芳,雷甲平.近五年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综述[J].历史教学,2006,(6).[7]沙健孙.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