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第三课老人与海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第三课老人与海 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鲨下颚.(è)
A.嗅.(xiù)出鲭.(jīnɡ)
到鳐.(yáo)鱼
B.脊鳍.(qí)攮.(nǎnɡ)
C.褐.(hè)色黏.(nián)液脊髓.(shuǐ)
D.祷.(dǎo)告榫.(sǔn)头残骸.(hé)
【答案】B(A.鲭:qīnɡC.
髓:suǐD.骸:hái。
)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臭迹眨眼戛吱
B.吞筮窜来仓皇
C.攥住嗜杀蹂躏
D.振痛船梢拖累
【答案】C(A.戛—嘎;B.筮—噬;D.振—震)
3.关于《老人与海》,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代表了海明威对作家和写作的一些看法。
老人就是作家的象征,捕鱼
的技巧就是创作的方法与艺术,而大鱼则象征伟大的作品。
B.老人和鱼似乎是一个硬汉的两种表现:一个体力不足但智慧和顽强有余,一个不但
强健而且沉着机智。
鱼和老人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双子座。
C.桑地亚哥是一个刚硬、坚强、不屈服的汉子,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命运无常和人生
来苦难”。
D.当出海的第八十四天,当那条居然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出现燃起老人希望的火
花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桑地亚哥已经走向了推动精神支柱的崩溃边缘。
E.老人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
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答案】CD(C中“小说表现的主题是‘命运无常和人生来苦难’错误”;D中“当出海的第八十四天”错误。
)
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可以看做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至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还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
会相反。
E.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答案】BD
5.下列对小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内容的简化使小说的节奏性极强,其中有明丽、恬静而雅致的景色描写,也有豪华而壮观的抒情段落。
B.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
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小说中的老人体现了现代人面对一个异己世界时的“意志力”。
命运对他来说是严
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
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答案】B(老人的自言自语为其心理活动的外露,作者对其寄予同情也不对。
) 6.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这句话是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最关键的句子,也
是理解本文乃至全书的文眼。
B.“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消灭掉”的是他的生命,“打不败”
的是他的精神和意志。
C.“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这是勇敢者的誓言,也是强者的生存哲学。
海明威就这
样借主人公桑地亚哥的话,表达了他自己认为在当时人们应有的生存信念。
D.对弄死鱼罪与非罪的思考,一方面表现了老渔夫心地善良,一方面表明了他对人生
存的思考:在现实社会中要生存就必须心狠,你不弄死它,它就有可能弄死你。
【答案】D(“在现实社会中要生存就必须心狠,你不弄死它,它就有可能弄死你”
不对。
)
7.对文章层次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开始到“我不能过分欺骗自己了”是第一部分,写斗鲭鲨及斗死鲭鲨后的心理活
动:决心不被打败。
B.到“也许结果会很好的”是第二部分,写老人斗鲭鲨及斗死鲭鲨后准备继续战斗。
C.到“里里外外”“都累乏啦”,是第三部分,写斗死鲭鲨后的困难处境。
D.到“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是第四部分,写再斗鲭鲨及与鲨鱼斗争到死
的决心。
E.到课文结束是第五部分,写老人的劳动果实被鲨鱼抢夺净尽,老人最后空手回到家
里,斗争失败。
启示人们,人在与自然斗争的时候,有时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是小说的现实
意义。
【答案】E(“启示人们”以后的内容都不对。
)
8.下列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老人与海》取材于一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于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
中篇杰作。
B.《老人与海》获1952年普利策奖,1954年又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桑地亚哥也成为
文学史和电影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
C.海明威、杰克·伦敦、惠特曼、欧·亨利等都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
D.海明威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答案】C(惠特曼是诗人。
)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几段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到“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
”(原文见课本)
9.文中说“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桑地亚哥是不是完全彻底的失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无情的斗争和残酷的失败中,老人表现得坦然和无畏,正如他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在不幸的存在状态中,实现了人性、勇敢和尊严的
价值,表现了人的意义,体现了人的伟大和英雄本色,也可以说体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因
为在屡败屡战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更是一个英雄,一个精神上的胜利者。
10.怎样理解“风总算是我们的朋友”“还有大海,那儿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人眼中的自然既是他斗争的对象,又是他不可缺少的朋友。
表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人又能超然于自然。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海明威所提倡的“硬汉精神”,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
的”。
B.《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除了推崇一种“硬汉精神”外,还给我们第二个启示:善
待海洋,和平相处。
C.老人之所以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走得太远,二是孤军奋战。
D.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即使他是一个捕鱼
人。
【答案】B(“第二个启示”内容牵强。
)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雾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轻纱布,扯不开,拉不断。
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
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
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
我最不
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
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
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楚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
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没有我想像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一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个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
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
“我妈妈……生癌呢。
”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得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
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
听完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的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了一起。
那一定
是还惦记着他哑巴哥哥。
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会想办法的。
”
他的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的战斗情况有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
”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儿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眼睛变得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真实真相的一瞬间,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答案】AC(A周小波是想澄清事实的真相;C“我”并非觉得周小波要求过高,而
是在“我”的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
1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或:营造了沉重压抑的氛围);暗示故事的扑逆迷离。
结尾:“雾”喻指周小波内心有不安;“雾的消散”喻指事实得到澄清,周小波的内心变得宁静(或:突出了周小波诚实质朴);照应文题,呼应前文。
14.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妈妈生癌没钱看病,哑巴哥哥在家种地,说明他是农家子弟,出身贫苦。
②师政委问候他时他目光拘谨;向组织提要求时涨红了脸,垂下了头,慌张;说明他性格拘谨腼腆。
③上战场前还想着给妈妈治病,说明他孝顺。
④自述打仗不会怕,说明他勇敢。
⑤
提要求时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说明他纯朴。
⑥被错加荣誉后执着地予以澄清,说明他诚实。
15.阅读延伸题: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要求:观点明确,
结合文本,分析精当,语言通顺。
四、高考热点
16.调整下列画线语段,使之句子结构一致,修辞手法运用准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立身处世的桥梁是诚信,是人与人沟通的根本,事业发展的源泉是诚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人与
人沟通的桥梁,是事业发展的源泉。
②一切道德的基础是诚信,社会发展的基石是诚信,立身处世的根本是诚信,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诚信,事业发展的源泉是诚信。
17.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深化和提高文学鉴赏的研究形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
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所作的研究、分析和评价。
它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18.请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另选一物进行仿写,字数可略有增减。
示例:蚂蚁,没有大象的力量,没有猎豹的速度,却以群体的合作表明——什么是团结。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草,没有花朵的艳丽,没有大树的伟岸,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什么是顽强。
五、读写创新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前不久,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设立一个“国家阅读日”,提议受到不少作家的赞同,与此同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对此,你的意见如何呢?
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文题,也是一道比较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题。
题目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材料,考生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联想到近年来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以及学者们对人文精神失落的忧虑,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思考。
今天的孩子正在被“三屏”——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所包围,但书籍阅读带给人们的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和人生境界提升是“三屏”所无法替代的,阅读是消灭无知、消灭贫穷、消灭绝望的武器。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取决于阅读水平的高低;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另外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没有阅读的“学习”只能称作“训练”。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提高一个民族的素质,仅仅
设一个阅读日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那么,设立国家阅读日有必要吗?它对提高公民的阅
读水平有没有帮助?这些,都是我们论述的重点。
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写作时观点要鲜明,说理要到位。
【佳作赏读】
何必设立国家阅读日
在十七大期间有人提出设立“国家阅读日”,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著名文化人
余秋雨先生明确表示反对。
我也不赞成所谓的“国家阅读日”。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自主、自发的学习乃至生命体验,而“国家阅读日”却将之变成了自上而下的集体性倡导和“指导”,除了有可能以某种形式的国家意识形态取代
个体的经验性阅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国民的读书率“每况愈下”的当口,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读书倡导来解决问题,既不可能达到重振书风的效果,客观上也有转嫁政府义务的嫌疑——把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素质的义务,通过“国家阅读日”的形式,轻易地转变成了国家对公民的某种期待甚至要求。
我以为,国民阅读率的持续走低,与持续多年的教育乱收费、大学生高收费密切相关,
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成正比关系。
那些倡导设立“国家阅读日”的人的理由有三: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取决于阅读水平的高低;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
的教育。
倡导者认为“这三个理由,不仅是对阅读意义的阐述,也是解决当下教育问题与社
会风气的一帖良方”。
理由和目标当然很好,但试图把它作为“解决当下教育问题与社会风
气的一帖良方”,不说是扬汤止沸本末倒置,起码也是过于天真。
解决国民阅读率低下的问题,惟有从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和普及有效的高等教育入手,而不是反过来,试图通过“国家
阅读日”来解决教育问题。
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可以说明问题。
日本196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95美元,1961年开始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减税、增加公共开支、普及教育等一系列办法,全面提
高国民收入和国民素质。
不到30年,到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7142美元,一跃而超美国,除了衣食住行在亚洲人中水平最高外,教育的普及率也非常高,高中升学率达
90%以上,大学升学率达34%以上。
由此带来的就是国民阅读率的大幅上升,报纸消费量比美国还高。
时至今日,1亿多人口的日本,如今却有多家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报纸,而且几
乎都是自费订阅,而非强制发行。
中国13亿人口,足足是日本人口的十倍,到哪里去找发
行量那么大的报纸?更不用说人均图书样数和册数以及其他文化娱乐消费了。
经验告诉我们,想提高全民阅读率,应该想方设法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如同
对财富的追求,越追求,欲望就越强烈,这样,全民阅读率会得到大大提高。
部分国民疏于
阅读,绝不是没有“阅读日”造成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相信不久的将来,国民的阅读水平会有质的飞跃。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题目即论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将论点论证得透彻明白。
全文例子充分,观点明确,虽无华丽的辞藻,但流畅的文
字中亦可见作者的思想深度与文笔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