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
浅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浅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及在语文数学中的应用何娇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翻译班,051304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及其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人类的思维活动在学习和传承知识、表达意愿、交流思想的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思维虽然是属于精神范畴的心理学概念,然而它也并非完全不可捉摸的玄妙的理念。
这是因为思维总是依附于一种具体可感的物质外壳—语言。
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如影随形。
思维活动必须借助语言来实现。
因为语言具有根据性的特点,例如“笔”这个字—语言符号—它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笔的本质属性,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材料、不同用途的书写工具,提到“笔”就会引起人们的关于“笔”这类东西的一系列形象的。
抽象的思维。
如果没有标志一般性特征的“笔”这个词,相关的思维就无法进行,亦即无法对于此类对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这个例子说明,思维的发生常语言刺激,思维的进展常语言帮助,思维的结果离不开语言载体的表达。
离开了语言的刺激帮助、表达、思维根本不能产生,不能进行,更谈不上思维结果的表达了。
虽然语言并非思维的唯一工具,但不可否认,它却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但不可否认,它却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能说会道”的孩子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大脑比较灵活,而总是”沉默寡言”的孩子往往思维相对迟缓,大脑反映相对“迟钝”了。
语言促成了思维,又表达了思维它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
但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因为构成语言的词汇、语法,都是思维的结果,词义正是思维活动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概念。
没有思维活动对各种“笔”这个词语。
词汇、语言的不断丰富、发展,无疑要依赖于人类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总而言之,思维是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是语言的“灵魂”,语言则是传达思想的信息符号系统,是思维的“外壳”二者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没有语言,思维便无法实现,反之,没有思维,语言则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根本就不会存在。
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与思维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达形式,而思维则是语言文字的源泉和塑造者。
在人类的日常交流中,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媒介,通过它们,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传递给他人。
同时,语言文字也反过来影响着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思维。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中文重视整体和内在的概念,而英文则更注重细节和外在的描述。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语言使用者在思考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因此,学习不同语言可以拓宽思维的边界,使人们能够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语言文字也受到思维的影响。
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经验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
例如,一个人的词汇量和语法能力受限,可能会导致他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产生困难。
而对于一个思维敏捷、逻辑严密的人来说,他可能会用更准确、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语言文字和思维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和梳理思维,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思维更加清晰明了。
同时,思维的发展和深化也会促进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演变。
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人们需要创造新的词汇、表达方式来适应新的思维需求。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
语言文字与思维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达形式,也是思维的工具和媒介。
思维的方式和能力影响着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在人类的交流和思考中,语言文字和思维共同作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理解和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同时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 感性思维例如视觉、听觉、知觉、记忆、想象等经常不借助于语言来进行。发 散思维如情感、意志、美感等也并一定借助于语言来进行。 但同时也应看到,感性思维有时也需要语言的参与。比如,听觉感知声音,要 区别a A ?就需要语言的帮助。再比如,视觉感知,看到日出日落,还以为是 太阳绕着地球传,当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之后,就会感觉到,是地球绕着太 阳传。 发散思维有时也要语言的参与。比如,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人人都有,但当 读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地流。”送别的感情就会得到升华。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演讲人
2023-09-29
目录
CONTENTS
壹 / 什么是思维 贰 / 语言和思维是否互相对应 叁 / 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肆 / 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伍 / 语言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01
什么是思维
什么是思维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想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思维是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的过程。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都是湿的, 得出昨天晚上下雨了,这种认识就是思想;而从看到外面的地是湿的到得到这个认识,动脑筋的过程就是思维。 思维的三大类型:感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例如,看见一支花,辨别出花是红的、叶子是绿 的,这是视觉;听到一首乐曲,分辨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听觉;汽车司机行驶到路口,看见了红灯就会马上停车,汽车修理工 在发动汽车以后,这里听听,那里摸摸,就能发现什么地方有毛病,这就是知觉。广义的感性思维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 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例如,把一些感知过的事物回忆和再现出来,包括回想起过去的一段个人经历,呈 现某个人的相貌等,这是记忆表象;把各种感知过的事物重新组合加工和改造,如装修房间前进行布局设计,画一幅图画前先 考虑画面的景物安排,这是想象表象。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举例说明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举例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咱们先想想,语言就像是思维的工具箱,没有它,咱们的脑子就像是缺少螺丝刀的工具箱,能干啥呀?就比如说,咱们常用的俚语和成语,听起来简单,却能瞬间把意思传达得特别到位。
想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老话说得多好啊!想让事情迅速成就,却不思考周全,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嘿,这不就是思维的速度和语言的表达结合的完美例子吗?脑子里立马闪过一个场景:小明正在厨房里忙活,想给朋友做个大餐。
可是他手忙脚乱,一会儿开火,一会儿切菜,结果最后只弄出了一盘炒鸡蛋,哎呀,这小子真是心急。
可你看看,如果他多用点儿心思,先想好每一步的流程,再动手,那绝对能做出一桌丰盛的菜肴。
这个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先有了思维,才能更好地用语言去表达出来。
再比如,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的变化也跟思维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连。
就说那网络语言,真是神奇,像“666”、“老司机”等等,这些词汇不仅好玩,还能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情感。
原本简单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反映出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社会现象。
再看看外国的俚语,比如“Break a leg”,其实是在祝福人家表演好。
通过语言的这些变化,咱们能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真的是一举多得。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交流的,它还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比如,有些地方的人说话很直白,像北方人,聊天时经常一针见血,简直就是“说话不拐弯抹角”,而南方人可能更喜欢婉转一点,讲究“和气生财”,这其中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咱们的语言习惯,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
想想看,生活中咱们是不是常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个表达而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呀!语言的丰富性也能拓展我们的思维深度。
比如说,学外语的朋友,光是掌握新单词和句型可不够,得理解它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这样一来,思维的边界就被不断地扩展,越学越觉得有趣。
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学日语的时候,特别喜欢那种用词简练而富有诗意的表达。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绪论: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更有利于我们学习语言学,本文主要根据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索绪尔语言思维一、语言与言语活动在分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前,我们应该先来了解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语言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
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取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整个来看,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的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它还属于个人的领域和社会的领域。
我们无法把它归入任何一个人文事实是范畴,因为不知道怎样去理出它的统一体。
相反,语言本事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
我们一旦在言语活动的事实中给以首要的地位,就在一个不容许其他任何分类的整体中引入一种自然的秩序。
“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
言语则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言语就是讲话(包括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其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包括所写的话),是行为动作的结果。
概况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与结果。
①语言是言语活动事实的混杂的总体中一个十分确定的对象。
②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在于:一、语言系统是相对静止的,言语是运动的;二、言语具有个人因素,带有个人色彩,是异质的;语言则具有社会因素,所以人都可以使用,是均质的;三、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事实上,语言是有两层含义的。
言语活动属于“广义语言”,即语言1;言语活动的规则属于“狭义语言”,即语言2。
因此,在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前,应了解语言的两层含义。
二、思维离不开语言从语言的总体功能来看,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工具。
③人们估计80%的信息由语言负担。
④语言做为人类信息的载体有很多方面的功能:特定系统符号关系实现的社会功能和不同系统的符号差异形成的文化功能。
⑤社会功能又分成思维功能和交际功能。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关系
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两个能力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而思维则是语言理解的基础。
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人类独特的认知世界。
本文将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过程、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过程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的发展是从听说到读写,而思维的发展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在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婴儿时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婴儿通过听、看、触摸等感官活动来获取世界的信息,逐渐形成感性认识。
同时,婴儿也开始模仿成人的语言行为,学习语言的基本元素,如音素、词汇、语法等。
这一阶段,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到了幼儿时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开始分化。
幼儿开始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渐形成语言思维。
同时,幼儿的思维也在不断发展,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和概括性思维。
这一阶段,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但仍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到了学龄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分化。
学龄儿童开始学习阅读和写作,逐渐形成了书面语言思维。
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在不断发展,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这一阶段,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已经相对独立,但仍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语言不仅是思维表达的工具,还能够影响思维的方式和内容。
首先,语言能够影响思维的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某些语言中存在着主谓宾结构,强调行为的主体和客体,而另一些语言中则不存在这种结构,强调行为的过程和状态。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语言能够影响思维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工具,而思维则是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分析、推理和创造的过程。
语言既是思维的产物,同时也是思维的媒介和工具。
在人类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
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能够通过符号的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
语言帮助人们将事物进行分类、综合、概括和描述,从而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关系。
语言还能够帮助人们在认知上建立概念、模型和分类体系,使社会交往更加严谨和高效。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语言不仅可以帮助思维更加清晰和有效,同时也能够限制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文化传承。
例如,人们的母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也反映着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
不同的语言系统能促进和限制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汉语特别擅长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表达复杂的思想,而英语则更加接近实际、注重表面细节。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差异可能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因此,深入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掌握多语言多文化的能力,是当今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能力。
同时,人们的思维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工具,而思维则是这个工具的驱动力。
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创造力都会对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对新事物和新概念进行命名和描述,这些名称和描述方式通常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发展而来,从而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和功能。
总之,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了解和掌握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以及更加积极地发展人类思维和文化。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
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
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说话与思维的关系说话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议谁?说话和思维毕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自力,照样互相接洽密不成分?从说话的来源直到如今,思维和说话的关系问题一向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说话学家商量的焦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说话与思维的关系一向被说话学界所存眷,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美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合说话学派别所存眷的一个重点.然而毕竟是说话先于思维,照样思维先于说话;是说话决议思维,照样思维决议说话,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说话与思维的寄义.说话与思维的争辩入手,经由过程对说话功效的反思及说话来源假说的再商量来阐述说话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一.说话与思维概述说话是以语音为物资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构造纪律而组成的符号体系;说话是人类最重要的外交对象,人们应用它来互相外交,交换思惟,达到互相懂得的目标;说话是同思维直接接洽的,它是思维的对象,是思惟的直接实际,是人差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说话是社会的产品,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它跟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成长而成长.“社会之外无所谓说话”.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运动,是人类熟悉实际世界时动头脑的进程,是指人们对客不雅对象进行归纳分解分类,形成概念,并应用概念进行断定.推理的进程和才能,思惟是思维运动的成果.思维规模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含感到.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运动,比方在市肆买衣服,回想曩昔的同窗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概念.断定.推理这些心理层次长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断定以句子为情势,推理涉及一组句子.恰是因为说话和思维寄义的庞杂性和不肯定性,人们不雅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激发了思维和说话关系问题的争辩.二.说话与思维关系的争辩说话学界有关说话与思维关系的争辩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说话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说话,说话决议思维和思维决议说话.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不雅点的扼要归纳分解.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说话先于思维的不雅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经由过程说话的应用才干自动控制思维的主意.他以为不应用说话,人们便无法自发控制思虑功效及其它思维行动.前说话时代人们的思惟受制于心理机能及情形刺激.没有说话,人们不克不及自发地记住曩昔,比较两种感到或指点思虑的偏向.说话使人类自动应用天然付与的思虑才能.他是以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克不及自由安排的想象.思维先于说话不雅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为婴儿能在言语程度上作出精确的推理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具体程度上精确的进行推理.例如:婴儿能按照大小的次序分列三根棍子,如a>b>c,并且能精确推理说假如a大于b,b大于c,那么a就大于c;这是他能在纯粹言语的程度上完成这个推理运动之前就能做到的.因而皮亚杰的出了如许的结论:产生学的研讨标明,智力是先于言语而消失的.皮亚杰的这一不雅点与人类产生学家不雅点类似.人类产生学家研讨发明,人类在学会应用说话以前就能制作对象了,因而提出思维先于说话而消失的不雅点.在实际生涯中,写文章或思虑问题都有一个构想进程,这种现象被以为是一种思维先于说话的现象.此种不雅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美国人类说话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说话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说话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讨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说话决议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小我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议,因为一小我只能依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领域和差别界说来熟悉世界,即说话决议思维.信心和立场等.说话不合的平易近族,其思维方法完全不合,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说话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说话构造有无穷多样性,是以一种说话体系中所编定的领域类别和区分界说为该说话体系所独有,与其他说话体系中所编定的领域类别和区分界说不合,即说话反应思维.信心和立场等.说话不合的平易近族,其思维方法在必定程度上有差别,思维模式跟着说话的不合而不合,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无论是强式照样弱式表述,该理论的焦点就是说话对思维起决议感化.“前说话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说话和思维其实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说话.恰是基于这一种熟悉,在思维和说话的关系问题上,L.Vygotsky做出了思维决议说话的论断.我国粹者秦勤也以为“尽管说话肯定对思维会有必定的影响,但不克不及无穷夸张说话的感化,不克不及说说话决议思维,而主如果思维决议说话.”三.说话与思维共存共进1.说话不克不及先于思维而自力消失.说话是实际的编码体系.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懂得,即“实际—说话·思维—实际”.第一个“实际”是纯客不雅的消失,在说话消失之前已经消失,经由过程现象表示基赋性质和纪律.第二个“实际”是人们经由过程说话对客不雅实际的认知,能从有时性概况中找出必定性纪律.“说话·思维”是接洽两个“实际”的桥梁.它们互相依存,配合实现对实际的编码和认知.说话对第一个“实际”的编码,说话对于第二个“实际”的关系可以简略的说是用码,也即说话是思维的对象.英国说话学家科恩斯托尔给“码”下了个界说:“码”是最重要的形成前提是能反复应用,屈服必定的规矩,灵巧的搭配,能和其他“码”的搭配,来表达不合的意思.动物的叫嚷声没有以上特点,因而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说话.到今朝为止,还没有找到不暗示任何思维内容的说话符号.日常生涯中,因为宁靖凡.太习惯,我们往往感到不到思维的陪同,但我们会发明当我们思虑庞杂问题或进修外语时,我们经常在心坎先用方言或本平易近族配合语把意思惟好,然后在表达出来,所以进修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皮钦语也是这种现象.所以说话不克不及先于思维而自力消失.2.思维不成以先于说话而自力消失.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说话之间血与肉的接洽就不必进行睁开阐述了.抽象思维是在概念.断定.推理这些心理层次长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断定以句子为情势,推理涉及一组句子.同样形象思维也离不开说话.作家主如果用形象思维反应实际,但他不但用说话表达他意识中的形象体系,并且在树立和成长形象体系时,用说话把形象肯定下来,加以定形.经由过程说话的形象性和表示力使形象深化.归纳分解化.典范化,从而用艺术形象沾染人.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等于实际中基层平易近众的分解体,作者经由过程阿Q这一具有共性化的形象,将当时典范情形中的典范人物给塑造出来了.丹青和音乐用颜色.线条.声音等物资材料表示形象,但这种形象缺乏剖析.缺乏同其他形象的贯穿连接,因而缺乏归纳分解性,很难形成逻辑周密的形象体系.这些物资材料要转化为说话,才干表示清楚的思惟.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朵夫》中所描写的,“而音乐,固然人家以为是广泛的说话,毕竟不是广泛的.应该拿文字来做一张弓,才干把声音射到大众的心里去.”所以丹青.音乐等等,仅仅是思维的帮助对象,画家和音乐家不成能单独用颜色.线条或声音进行思维.3.内部说话和外部说话.思维依附于说话,其实不是指思维必定要和外部的.相符语律例范的说话联合在一路才干进行.事实上,只要不是在表达进程中,思维就其实不须要应用严厉规范的外部原因呢情势,而经常应用内部说话.科学试验早已论证:沉思默想也必须凭借存储在脑中的词语和句子,应用内部说话进行运动.至于人在措辞之前,必须预先料到所说的内容,也标明思维不成以分开说话而消失.内部说话是不持续的.不完全的.思维中很多规矩和关系被当做是不言自明的,所应用的说话较少为严厉的语律例则所限制.外部说话是实际外交中所应用的说话,它必须让人听明白,措辞人必须应用说话中最明白的方法把它表达出来.内部说话的思维运动转移到外部说话的思维表达时,往往不克不及直接对等的交换,而须要进行一番充实.完美,并用及格语法将其组织起来.一旦没有做好这种说话的转化和加工工作,就会产生“词不达意”“语塞”等情形.这些现象不是解释思维可以离开说话而消失,而只是内部说话和外部说话的连接不当.婴儿的思维和说话才能成长进程中,较早地能听懂成年人的话,并控制其寄义,进行一些简略的思维运动,这时他们应用的是内部说话.但儿童要转晚些才干精确地用外部说话说出本身的意思.由此看来,皮亚杰所说的婴儿智力程度先于说话程度其实不精确,只不过是应用内部说话的才能先于应用外部说话的才能.人们在写文章或思虑问题,都有一个构想进程,这一进程也就是应用内部说话进行思维的进程.4.从人类的心理机制上讲,说话和思维是互相接洽的现代科学提出了脑功效定位说,经由过程对裂脑人的研讨,发明人的大脑阁下两半球各自就有自力的功效.对于大多半人来说,说话才能和说.写.读.逻辑运算等抽象才能重要消失于左半球的神经收集连接之中;而空间图形的辨认.音乐才干.情感表达等形象思维才能则重要消失于右半脑球的神经收集中.抽象思维和说话才能同属于一个大脑半球.聋哑人和掉语症人,在损掉说话才能后,仍有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大大的受到限制,他们只能掌控和懂得那些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对于那些抽像的无形的理念事物他们懂得起来相当艰苦.这足以证实:说话和思维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说话和思维的关系不是谁决议谁,而是互相依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他们不消失谁先谁后,而是同时共存的.人的思维的表示离不开说话,说话的组织离不开思维.说话和思维的关系可以用洪堡特的如许一句话总结:“说话是思惟赖以成形的器官,智能运动全然是精力的,它是深入的内涵,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流逝曩昔而不留下任何陈迹,它经由过程声音而在言语中外在化了,变成一种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器械.是以,思维和说话是一个不成朋分的整体.综上所述,说话的成长是一种社会意理现象,它遵守着必定的成长阶段和纪律.思维是心理运动,也是一种心理进程,它的成长同样遵守着必定的成长阶段和纪律.说话的成长促进思维的成长,思维的成长同样对说话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George Yule在探听说话来源时所称:人类祖先由竖立行走开端而转变其前肢的感化;声道构造产生的变更以及牙.唇.舌.喉消失的心理进化使得人类逐渐获取了发声的才能;人脑单侧化,左脑负责对象及说话的应用.在应用说话的进程中,人类须要错误合作,经由漫长的进化便消失了人类外交;人类由此开端应用说话传授常识和技巧.Yule的上述不雅点同样可以证实说话与思维有着密不成分的关系,说话是思维的表达情势,思维是说话的内容.二者配合消失,互相感化.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也互相制约.。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学概论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学概论1. 你知道吗,语言就像思维的翅膀,带着我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比如说,当我们学习一门新语言时,是不是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呀!2. 语言和思维那可是紧密相连的呀!就好比钥匙和锁,语言就是打开思维宝库的那把钥匙。
想想看,当我们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想法时,那感觉多棒啊!3. 嘿,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太重要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呀,就像船承载着货物一样。
比如我们用母语思考问题总是那么自然流畅,不是吗?4. 哎呀呀,语言和思维简直就是一对好伙伴呢!它们相互影响,就像朋友之间会互相改变一样。
你有没有过因为学会了一个新词汇而有了新的思考方式呢?5. 哇塞,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可大了去了!它就像阳光照亮黑暗一样,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
你试试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件事,是不是感觉很奇妙?6.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啊!就如同画笔和画作,语言让我们的思维变得五彩斑斓。
当我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时,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了呢!7. 嘿哟,语言可不就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嘛!这就像人的表情反映心情一样。
我们说出来的话,不就是我们脑子里在想什么的体现吗?8. 哇哦,语言和思维的联系太紧密啦!就像树根和树干,语言支撑着思维的成长。
你想想,没有语言,我们的思维能发展得这么丰富吗?9. 哎呀,语言和思维那是息息相关啊!如同铁轨和火车,语言引导着思维的方向。
当我们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时,思维也更有逻辑性了呢!10. 哼,可别小瞧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哟!它们就像影子和人,形影不离。
我们每天的思考和表达,不都在展示着它们之间的亲密吗?我的观点结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其重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语言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的认知更加广阔和深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间题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决定着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长欺以来,学术界不断地对这个论题进行探讨。
如今学术界一般有几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各自独立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即离开了语言人们无法理性思维。
还有一种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但不是同一的。
这几种观点都各有其正确性。
想要弄清这几种观点,首先要了解语言与思维的本质与发展。
关键词:语言思维就语言的生成、习得和发展而言,从19世纪到现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就语言的本质而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语言与思维没有根本区别,二者都可归结于言语习惯;言语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外显方式,称为外显习惯;思维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内隐方式,称为内隐习惯。
另一位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从操作条件作用的立场出发,对华生的言语和思维观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言语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它与其他行为一样都受制于环境,并通过言语间接地作用于环境,最终由环境来表现出行为的结果。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他著名的“语言获取装置”他认为人的大脑里先天就有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和“语言获取装置”,这个“装置”的“开关”在后天的环境作用下被“启动”后,大脑中的“普遍语法”就朝着特定环境所需的“特定语法”规则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种族或民族的儿童能够获取母语的原因所在。
而什么是思维? 其本质是什么? 所谓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借助言语(或肢体语言,如手势语)、表象或行为对客观的感知、联想所形成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
这里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及其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反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对通过各种感观器所获取的大量信息(符号的或非符号的)进行解码与整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加工与组织工作,在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利用已有的经验、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把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其外部形式加以联系,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果。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和意识形态。
而思维则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体现,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多种活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呢?一、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人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进一步发掘和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交流和表达。
二、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促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促进,是指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维,同时也是以语言为媒介来激发思维。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与人们的思考方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具备更丰富的词汇表达能力、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时,他也会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
同时,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也能发现别人的思维方式,判断其思维的深浅和广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思想。
三、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保持着动态平衡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中。
这种平衡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的语言在不断的演化中,表达方式和思维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相互影响影响,不断调整和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同时也鼓励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四、探索语言与思维的未知领域我们在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无论是从语言的本质还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出发,都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然而,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语言模型等手段,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词汇的语义、情感、人类语言能力的模拟等问题。
试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doc
试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doc试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它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作为一套符号系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有争议。
思维,是人的动脑去想的活动,它与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想的)结果,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但思维和思想即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至少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多种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
要搞清楚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必须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从起源和发生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出现的还是有先有后,甚至各有各的产生过程?关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什么多少关系,甚至语言出现后还干扰了纯正的思维。
持这种观点的,有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贝克莱,德国哲学家杜林,前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等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更多的时候是人的思维活动不但需要而且离不开语言的情况。
第二种意见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么甚至应该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思维。
持这种观点的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法国哲学家迪卡尔德国哲学家赫德尔,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毕生等。
这种观点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只是论证和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相互联系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了是否存非语言的或者先于语言的思维活动。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思维是先于语言发生的,虽然语言出现后成了思维的主要工具,但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出现语言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的关于思维可以独立于语言,知识起源于感觉的学说,坚持认为心灵本是一块白板,无论是语言初创时还是现在,都是先有观念然后才有名称。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081602126 刘子君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
“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
“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
(上述部分文字引于http://www.neworien/publish/portal0/tab4933/info218209.htm)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
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
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
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
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
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
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
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
一般人写信或文章都是先构思好了要说的话,然后再考虑用什麽样的书面语写出来,写出来可能还要修正。
这就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表达的过程。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中文和英文的表达语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肯定是用华夏文化的思维想好如何表达再套用英语的句法形式表述出来,这也是需要详尽的思维的。
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联系及培养
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联系及培养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它们如同双子星般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类进行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语言表达则是将这种思维具象化、可传达的方式。
两者结合,会让人既有条理又能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逻辑思维的培养,通常从基本的推理能力开始。
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习数学、科学等学科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制定计划时,合理安排时间与资源就是一种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
强化这一能力,需要多做一些逻辑推理题,诸如数独、逻辑谜题等。
分析他人观点、进行辩论也是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不断质疑和论证自己的思维模式,可以形成更为严谨的逻辑结构。
在语言表达方面,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是与逻辑思维密不可分的。
一个能清晰表达思路的人,通常在思考时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们能够将复杂的想法组织成条理分明的语言,使别人容易理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首先是多读书,尤其是经典文学和哲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能够提供丰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的范例。
写作练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可以帮助理清思路。
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运用,更涉及到对听众的理解。
了解对方的需求与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逻辑思维可以促使我们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分析对方的理解能力与信息接受习惯,为更具针对性的沟通奠定基础。
在逻辑与语言的结合上,演讲与辩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领域。
在这些场合,演讲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逻辑思考能力,还需要将这些逻辑通过生动的语言传递给他们的听众。
在准备演讲时,构建清晰的结构,列出要点,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补充,能够显著提升演讲的效果。
逻辑与语言的有机结合,能够使演讲既严谨又富有感染力。
逻辑思维出的严谨性也体现在作文中。
写作时,确保论点明确,逻辑连贯,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每一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句子之间需要自然过渡,形成完整的论述,避免逻辑漏洞。
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智慧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与相互依赖。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更是思维的源泉和塑造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人们将个体思维转化为社会乃至世界共享的载体。
通过语言,人类能够将个体的想法、情感、知识以及经验传递给他人,形成相互理解与沟通。
正是因为语言的存在,人们才能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文化传承,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例如,科学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于事物的抽象思维和具象语言表达的结合,这种思维与语言之间的互动相辅相成,促使人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语言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对思维的塑造作用。
语言所使用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规则,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具有特殊性。
例如,英语强调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而日语则更注重对于事件的描述和状态的表达,这种差异体现出不同语言对于时态和动态的表达方式。
这些语言的特点会在生活实践中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并塑造出特定的文化模式。
一个人的母语对于其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作用的一个体现。
然而,虽然语言对思维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思维也能够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发展。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方式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及其体现也会影响到语言的演变与发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许多新概念、新事物被引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些新东西需要新的语言词汇去表达。
例如,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中,许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相关的词汇被创造出来,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语言的需求。
这也说明了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
另外,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和加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语言,人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从而拓宽自己的认知视野。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而思维则是人类思考和认知的过程。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表里。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表达出来,使得思考的结果得以被他人理解和传达。
同时,语言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
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语法和词汇结构,这使得不同语言使用者在思考时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以英语和中文为例,英语是一种以时态为主的语言,较为注重动作的时间性和进行时态的表达。
相比之下,中文注重事件发生的顺序和身份关系,更为强调中心词和背景的区分。
由于语言的差异,英语和中文使用者在描述同一事件时可能会突出不同的细节和场景,这反映了语言对思维倾向的影响。
此外,语言也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意义构建的媒介。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日本语中有许多专门描述自然景物的词汇,这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重视;而西方语言中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力量和个人主义的价值。
同时,思维也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思维方式决定了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依据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选择词汇和语言结构,从而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因此,思维的特点也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风格。
此外,语言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感知和理解世界的窗口。
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一个人学会多种语言时,他会具备不同语言所倾向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和思考。
这为个体的发展和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多样化的视角。
在社会层面,语言也承载着文化传承和认同的功能。
不同的语言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能够表达出自己所属社会和文化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海南中学高二一班:王徐生梁振彬引言: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
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
一.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由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与文化心理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根本差异。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
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
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
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
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
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它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
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
(2)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从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说过的一句话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1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命运都一样;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他相信拼搏而不是命运.诸多此类象美国人热衷于job-hopping(跳槽),美国人的梦想便是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
再比如,从东方人与西方人做事的动因也可以发现: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And the Americ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中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有人做过;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从未有人做过。
)Americans love to try something new mostly because of a belief that newer maybe better.(美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认为更新的可能是更好的。
)二,近代英语发展通过研究可知,英语自莎士比亚时代以来有很大发展。
英语被誉为理性语言,这与欧美哲学较早与改造、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即逻辑论证)很有关系。
British people l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se fields of study bring the excitement of new discovery. (英国人热爱科学技术因为它能带来新发现,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最有力武器。
) The love of change is closely tied to faith in improvement.培根思维精深周密;洛克的哲理明豁通达,对英语影响极深。
“哲学思辩”(Speculative Philosophy)使他们将英语化为对人类经验(物理变化经验、感觉经验、价值经验)理性构建的精辟描述。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培根和洛克等一代理性主义哲学家实质上为英语作了科学规范,以至被称为:“King’s English'’。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
众所周知,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
三,中西说话的语序的差别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区别,所以中国式英语频繁出现。
举例说明: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游,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使我很扫兴。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
实际上,按英语思维习惯应先概括,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然后分解开来,所以应翻译成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l had intended to 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由此可见,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我每天早上在室外高声朗读英语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I read English loudly in the open 一、引言四,学英语要联系文化背景文化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
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
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
例如:(1)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 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 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
在词典上,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
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
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由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
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五、语言与文化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
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邓炎昌,刘润清 1989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
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六、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1)、字面意义和涵义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同学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