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合集下载

简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简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简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

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

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

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

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从最简单的符号型文字(如:草结、划痕、图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标字等,词义的解释、词类的组合、语句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

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

人类首先创造出的是文字,然后经过词类、组词、简单句、复合句等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的丰富,就必须借助抽象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扩大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借助语言词汇来表述的。

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活动和发展的过程。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引起很多的思考,我们可能会认为语言会决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可能会认为语言只是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等等。

对于此,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各种观点。

在这里,我简单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去论述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论述个人的观点看法。

在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前,先搞清楚语言是什么,什么是思维这两个本质性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至少都会有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俄语等,就语言结构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语言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对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语言是什么,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我就不详细去介绍了。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凡是正常的人,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或国家,他的大脑都应当有这种机能。

比如说,当人们在观察过各种不同样式的杯子之后,人们就有可能认识所有这些杯子所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因而把杯子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在例如,如果已经有“上弦月是不圆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又知道“今天是农历初八”,那么,人们就会自然地得出结论说:“今天晚上看不到圆的月亮。

”不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这种认识世界的能力。

所以说,思维是没有民族性的。

当然了,时代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他们思维发展的成熟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如古人和今人,成人和儿童,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却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萨皮尔和沃尔夫是如何去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那?我们都知道萨皮尔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萨皮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

萨丕尔试图找出语言中词汇的分类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物质环境中的事物在语言中被命名,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关于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感爱好的一起来和作者去看看吧,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

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没法得到全面的表述。

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

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

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进程。

人类思维的进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使用语言常见的问题第一,辞汇量匮乏。

一样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一个人的辞汇量极度匮乏,他很难用恰当的语言描写问题,特别是缺少关于情绪、感受方面的辞汇,有可能会把自己给憋坏了——明明觉得那里不对劲,但是就是没办法用语言描写出来。

第二,对语词的概念理解不正确。

有多是一词多义;有多是张冠李戴,把语词的意思搞错了;还有多是理解得有偏差。

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思维的主要特点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进程,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

依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体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进程。

1、概括性概括指的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序等智力品质的基础。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

概括性越高,知识的系统性越强,迁移越灵活,那么一个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更加展。

2、间接性间接性是思维凭借知识、体会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反应。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语言与思维关系试辩

语言与思维关系试辩

语言与思维关系试辩作者:孙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5期摘要: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本文试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从人们的认知起源、思维方式、语言规律等角度阐述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言;思维;认知;语法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对于二者的关系,学界一直看法不一。

本文试图表达笔者在既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所形成的一些看法。

一、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思维先于语言出现人类的祖先类人猿起初是在丛林中生活的,由于环境改变,后来就挪到平地上居住下来。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就开始了创造生活的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群体的生活提出了产生语言的需要,也提供了产生语言的条件。

恩格斯曾经说过:“首先是劳动,然后是同劳动一起产生的语言。

”劳动时人们是具有了相当高的意识能力,亦即有了思维的。

由上述可知,语言产生前确实已开始了劳动。

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人们认识某一事物并非轻而易举的,需要深入观察,进行归纳、综合,从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然后才能给其类别起个名称。

二、语言是思维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之一思维乃是概念运动,是概念思维,而不是语言运动,语言思维。

人的大脑在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都是符号信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负载信息的工具,利用语言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就是对语言符号再编排的过程。

语言弄不懂,就不可能知道思想的内容,不同的语系代表不同的符号系统,翻译的基础是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是相通的。

同一思想可以用不同种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汉语说“我喜欢读书”,英语用“I like reading books.”翻译的必要条件就是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是同样的思维,这一思维中介起着联系两种语言的作用。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一、本文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传承、思想表达和社会交际等多重功能。

而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内在过程,同样对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在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视角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该假说对理解人类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启示,并通过对该假说的深入解读,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和影响思维方式的力量。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该假说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语言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

本文还将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和批评进行讨论,探讨该假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在解释语言与思维关系时的适用性和限制。

通过对该假说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决定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塑造思维,以及语言决定文化。

关于语言塑造思维。

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世界的框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你认为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有何关联?

你认为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有何关联?

你认为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有何关联?
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语言是逻辑思维的表达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逻辑思维。

其次,语言的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推理方式有相似之处,比如语言中的逻辑连接词(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和逻辑思维中的推理规则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此外,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因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整合。

反过来,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因为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因此,可以说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和理解语言,而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锻炼思维逻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语言、阅读和思维训练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整合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这样可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效果。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述: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类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无论是内心的感受还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手段。

人们通过语言将思维可视化,从而使得人类的思想和智慧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共享。

其次,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

语言虽然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和常用的沟通工具,但语言的使用需要建立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上。

人们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再通过语言将这些认识和理解表达出来。

没有思维作为基础,语言就失去了其意义,无法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和思维在人类社会中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促进着人类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而思维的不断发展则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语言需求,推动着语言的演变和创新。

最后,语言和思维也存在着差异。

虽然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有着约定俗成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

而思维则是一种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受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语言和思维在表现形式、运作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同时又存在着差异。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表明了人类社会中语言和思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建立起更加紧密和高效的社会联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和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和有用的沟通工具,使得人们能够传递和共享信息、交流思想和感受、建立社会联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

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

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至今有两个针锋相对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语言表达思想,语言是思想输出的途径,就好比电脑屏幕和打印机输出电脑软件的运算结果一样;另一种意见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离开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如离开了程序代码,电脑软件就不存在一样。

ﻫ我的意见是,语言参与了人的思维过程,但并不是一种全程的参与。

离开语言的思维是存在的,但离开语言将不可能形成复杂的思想。

一、对“思想”、“语言”的定义思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思想包括人所思考的一切成果,包括音乐、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片段想法。

例如,有个人特立独行,做事我行我素,旁人会说:这个人很有思想。

这里的“有思想”不过是指他有自己的想法而已,不表示这个人的想法有多么高明。

狭义的思想则仅指广义思想中那些条理化了的、系统化的思想,而且特指哲学、伦理等人文方面的思想。

例如,贝多芬殚精竭虑创作出很多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是伟大的智力成果,但我们不把贝多芬称为思想家,只有休谟、康德这样的哲学家才被称为思想家。

ﻫ在我这里,所谓的“思想”取其广义,泛指所有的经过思维操作而形成的智力“成果”(这里的“成果”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我要去除“成果”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因实在找不到适用的词语了,只好用带引号的“成果”二字来说明,由此亦可见言不尽意、言不及义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很贴切地表达自己有时候非常困难),包括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智力“成果”。

语言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语言包括所有能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包括口语、文字、手语、行为语言、工程师所使用的设计图、数学家所使用的数字和算符、音乐家使用的乐谱等。

狭义的语言仅指人类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和文字。

在我这里,所谓的“语言”亦取其广义。

ﻫ二、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ﻫ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分为两个层面:ﻫ第一层面:将现实事物抽象而为印象(或意象),并将印象作为思维操作的对象。

每见到一个具体的事物,我们都会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个具体事物的印象,这个印象并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完全的摹写,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抽象。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的智力体系。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则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类的认知和交流。

首先,语言对思维有直接的塑造作用。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语言,人们可以理清思维,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形成清晰有序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通过使用语言进行内心的思辨和分析,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转化为词语和句子,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语言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组织思维,将思维过程可视化,使思维变得更加准确、有效。

然而,思维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思维作为人类认知过程的核心,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对事情发生的顺序非常关键,而在另一些语言中,事件的重要性可能是表达的重点。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塑造作用。

因此,思维方式不仅影响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也影响我们理解语言的方式。

此外,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拓展思维的边界,开启新的认知领域。

语言能够为思维提供更多的概念和概括性的表达方式,促使我们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

相反地,通过思维的推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思维让我们能够去思考语言的用途和限制,创造出更精确、更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形式。

然而,语言和思维之间也存在挑战和限制。

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同的结构和规则,这些差异可能会对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某些语言的词汇丰富度较高,能够准确细致地描述事物,而其他语言则可能在表达细节时缺乏精确性。

这种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此外,语言还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这也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语言对思维有直接的塑造作用,而思维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借助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地认识,1、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及必然结果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表现为:a.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b.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3、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中的概念,而思维是靠概念进行并不是语言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有机辩证统一的关系:1、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2、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4、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记载下来,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另一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1功能不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促使人们沟通达到相互了解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过程,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进而能动地改造世界;2语言是低层次的,思维是高层次的;3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各民族语言体系各不相同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为全人类共有4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是词和句子,思维的单位是概念,判断,推理5思维作为现实的反映是精神现象,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形式另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2.从生理机制来看,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语言器官任一方面的损伤或先天发育不良便会使人丧失语言能力,但不一定或不会使人丧失思维能力;这表明思维与语言是不能等同的,甚至语言也不是思维的必要工具;3.从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看,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思维结果;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内在联系,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可以赋予不同的符号或标志,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4.从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来看,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同一个思想又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5.从思维和语言的规律或性质来看,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区域性;而思维规则不然,具有全人类性,只要是大脑发育正常的人,不论任何民族、任何职业或性别,其思维都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

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

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和意识形态。

而思维则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体现,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多种活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呢?一、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人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进一步发掘和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交流和表达。

二、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促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促进,是指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维,同时也是以语言为媒介来激发思维。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与人们的思考方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具备更丰富的词汇表达能力、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时,他也会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

同时,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也能发现别人的思维方式,判断其思维的深浅和广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思想。

三、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保持着动态平衡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中。

这种平衡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的语言在不断的演化中,表达方式和思维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相互影响影响,不断调整和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同时也鼓励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四、探索语言与思维的未知领域我们在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无论是从语言的本质还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出发,都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然而,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语言模型等手段,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词汇的语义、情感、人类语言能力的模拟等问题。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

这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决定的。

正如XXX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活动。

人们通过语言才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

一)、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对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2、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

例如,“灯”这个词,与各种各样的灯相联系,他概括了一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和材料制作的灯的本质属性,即能照明的工具。

如果没有标志一般东西的词,思维就无法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

可见思维的结果是靠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的,离开了词的刺激作用,人脑就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4、语言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客观刺激物。

在思维发展过程中,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

人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

(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

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

语言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日益充实、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并不是说二者可以混为一谈,思维与语言是有区别的。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是一种包含物资内容的心理现象。

而语言是有一定的物资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资形象,是思维的物资外壳或思想的间接现实。

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

二)、外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在个人头脑中进行的思维却不能与别人交流。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1)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2)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能适应思维的要求。

因此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综述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综述

知识文库 第11期235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综述李迎春1 语言和思维的含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

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具有概括性,可以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加以概括;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综述 2.1 语言决定思维论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主要代表作《语言论》中,把语言成分说成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

他说:"正像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即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成员根据交际的需要,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共同创造出来的。

美国语言学家Benjiamin Lee Whorf,他认为思维一旦受到语言的主宰,人就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权利,人由语言的主人变成了语言的奴仆,就造成了语言之大过。

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 为代表的学者持这样的观点。

Condillac 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081602126 刘子君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

“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

“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

(上述部分文字引于http://www.neworien/publish/portal0/tab4933/info218209.htm)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

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

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

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

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

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

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

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

一般人写信或文章都是先构思好了要说的话,然后再考虑用什麽样的书面语写出来,写出来可能还要修正。

这就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表达的过程。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中文和英文的表达语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肯定是用华夏文化的思维想好如何表达再套用英语的句法形式表述出来,这也是需要详尽的思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陈慧媛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一种认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思维要靠语言而进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种观点被称为“载体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代码,即使没有语言代码,思维依然存在,这种观点被称为“代码说”。

¹争议的中心就是语言与思维是否会分离,是否存在不依赖语言的思维。

有的语言学家比如邦文尼斯特就认为“我们理解的思想已经被语言框架定型了。

语言之外有的只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不明确的动机和意志冲动”º。

这意味着语言之外没有思维可言。

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持有相反的论断。

在黑格尔看来,仿佛不能用语言来表现人们所思考的东西,因为语言似乎不容许称谓个别的东西。

»叔本华以格言的形式写道:思想体现为词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

柏格森也认为活生生的思想和语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词有碍于把握概念的真正涵义。

也有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法说清,无法证明,因为思维是无法观察到的。

不过,思维虽然观察不到,却是我们时时感觉得到,时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市且涉及现代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许多问题,所以仍有对其进行不懈探讨的必要。

本文要探讨的观点是语言与思维并不总是形影不离的。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并不等于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应该大于或超越语言能力。

如果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以平时交流时的自然语言形式来思维那是不可思议的。

仔细对语言及思维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可看出语言与思维作为大脑的两个运作机制并不总是相伴相随的。

要进一步明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必要把思维类型作出区分。

另外,在语言与思维是否存在分离现象的争议之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否存在,其形式与功能如何?这是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最后应该说明虽然思维与语言不能说截然不可分,但并不是要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一、思维与语言的特点思维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两个独特机制,也是两个有所区别的大脑产物。

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被认为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活动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活动,不总是受意识的控制和支配。

思维有时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有时也会自然发生。

而语言是社会活动,交际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外在的。

语言只有在习得后才成为以上各种活动的工具。

而且语言的使用往往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

我们常说,“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却不说“使用思维”。

说明两者功能不一样,受主观意识的驱使程度不一样。

从语言与思维对事物的呈现方式来看,语言的表述只能是线形的,而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认识、反映或呈现事物时不一定总是以线形进行的,有可能是多维和多级的,或者是图表式的,只呈现关键词。

应该是先有了概括事物,综合事物的认知能力才能正确使用表示概括抽象的词语。

词语可以表示概括的事物,但是概括能力却是思维的范围。

常常说阅读中背景知识能帮助理解,道理之一就是把词语放到了思维中多层次的知识表征当中,放到己有的图式当中,井在其中获得意义。

如果思维总是要以语言形式呈现,思维就会受语言的限制和禁锢。

然而事实上,思维的方式并不总是以线形的或单一的方式进行。

思维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思维活动的特征之一。

从速度上来看,思维与语言不可能总是同步的。

思维在一时之间可以驰骋千里。

通常的情况是思维速度要快于语言。

很难想象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和抢答问题时,或者人们在下棋时是以自然语言的速度进行思考的。

人们常常是先有了判断,然后在有必要时才回过头去一步步追寻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需要把过程、概念明确化、巩固下来时才会自觉地去使用完整的语言。

有的人表达不清楚,并不能肯定的说是思维不清楚。

可能性之一是思维过快,而导致语言与思维的分离。

同时,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思维与语言的发展也并不是同步的。

有的小孩语言获得较早,有的却较晚。

但语言获得较晚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不一定比较早的孩子差。

这也说明语言与思维的非同步性。

再从语言和思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而言。

语言的无限性在于她可以线形的无限延长下去,比如从句套从句,或者讲老和尚的故事。

但是,由于人的认知上的限制和对意义的追求,人们不会去过多地使用那种形式的语言。

这是思维限制了语言。

相对而言,思维也有纬度、深度、广度、即时空。

速度及深度上的任意可扩张性和变换性。

语言常常跟不上或无法原模原样地表现这种状态,这也就是思考问题极富深度的哲学家所说的语言无法表达思想的情况。

由此看来,语言上的可能性与思维上的可能性是不一致的。

这个矛盾自然会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情况下引起思维与语言的分离。

再则,语言比起思维来更具社会与客观性,而人类思维却同时具有共同性及独特性。

语言一经形成;任何人都得遵循共同的发音方法、书写规则和语法结构。

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思维却可以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¾(熊)。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考虑别人是否听得懂,可是在思维时却不必也没有这种顾虑。

有时我们会感觉思维还没有理清时说出话来语无伦次,别人也不知所云。

有时,虽然感觉有了好的想法,但是却悠忽就不见了;有时一种想法总感觉难于表达清楚。

这正是叔本华的“思想体现于同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

这些现象也显示了种种思维与语言分离的情况。

这时,思想的体现也许还需要一个转换过程。

对失语病人的研究已经发现:有专管语言的大脑部位,比如布罗卡区。

如果这个区域受到损伤,病人说话感到困难,但是并不影响理解。

这个发现可以说明思维和语言的物质基础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语言与思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功能和物质基础。

从平时的思维活动和语言使用的观察中也可看到两者分离的现象。

这一切都意味着有必要去正视思维这一心理活动对于语言的独立性。

二、思维类型与语言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复杂而又多样的。

在谈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之所以出现不同看法,一定程度上与各人心中所指的思维类型或形式不一样有关。

有的仅仅指逻辑抽象思维,而有的却是指任何情况下包罗万象的思维。

所以有必要对思维的类型做一点分门别类,以进一步阐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思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

心理学把思维分为形象思维、技术思维和概念(即逻辑)思维;还有的把思维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单一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灵感性(顿悟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等等。

思维形式的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会不同。

下面主要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或灵感性思维对语言的依赖程度做一点讨论。

一般认为形象思维和技术思维是在非语言形式中实现的;可是在谈到思维与语言关系时又认为思维过程和语言过程是同一过程。

不可能在语言之外还独立地存在着一个思维过程,也不可能在思维之外还独立地存在着一个语言过程。

这样看好像形象思维又不算是一种思维了。

对此,首先应该澄清形象思维也是一种思维形式,只不过在纯粹的形象思维当中,比如艺术家、音乐家在进行创作时,不必借助于自然语言。

而逻辑抽象思维则主要以语言形式进行。

逻辑抽象思维是以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为主要过程的,语言词语是唯一能行使这些功能的工具。

因此,在逻辑抽象思维中,语言不仅是逻辑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形式本身的体现。

但是,即便是在作判断,对象的直观性程度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

当我们作出“西瓜水很多’’的判断时,我们脑子里想到的是“西瓜”和“水”这些个词还是西瓜的形象?当要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时候,比如,-个长方形,另一个正方形,如果判断者还不会称呼这两个物体形状的名称时,是否能凭着经验或认知能力比较其大小?由此看来,即使是推断思维,对象不同也难于说整个过程和每个细节都与语言并行。

纯粹语言形式的思维大概只在哲学家。

逻辑学家的逻辑推理过程之中,在他们要把事物高度抽象,要把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表示清楚时。

总之,虽然语言始终贯穿于思维之中,但是由于思维形式及对象的不同对语言的依赖程度也不同。

同是推理判断也有具有直观性与非直观性之分。

具有直观性的思维则更多的借助意象,而只有纯理论的逻辑判断。

非直观性抽象性思维才以语言形式显示思维过程。

再看创造性思维和灵感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代表人物应首指爱因斯坦。

当他对牛顿的第一构造产生怀疑后,思考达七年之久。

然后是在对整个有关时空、距离、光速、测量等有了新的物理构造思想之后才诉诸于公理的,最后写出相对论的论文只用了五个星期。

他的思维主要以事物的情景、构建和内容为主。

爱因斯坦叙述自己的科学思维时认为自己不是以语言来思维的。

¿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是以常规的自然语言进行思维,他能作出超人的发现吗?再以六岁的小高斯以创新方式解决数学级数求和题为例。

在老师出了下面这道题后,他很快得出答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请看下面a和b: 常规的做法是以顺序的方式进行计算,但小高斯是以框架式的方式进行的。

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思维“结构”之上。

第二种方法的思维角度是从整体出发,以空间维度形式入手。

可以想知当时才六岁的高斯语言能力应该说不会比成人更成熟,但却具有这种解决问题的悟性和认知能力。

与语言能力相比很不相称。

如果都要以语言来进行抽象或创造性思维,小孩有限的语言能力应该说比不上成人,也就不应该有小孩思维超过成人的情况。

然而,对此问题不能下绝对的结论。

中国古时候就有曹冲称象的故事。

显示了小孩的思维不一定亚于成人。

从以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看,空间抽象思维常常是非常有效和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思维形式。

从许多富有创建的科学家身上可以发现的一个特点就是富有空间想象力,有整体感,是结构式或建构式思维。

在这种思维方式中,语言起到什么作用并不十分清楚,但是至少不是以语言为中心的。

灵感性顿悟性思维有突发性特点。

好像故意逃避对过程的追寻与考察。

真正的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整个过程并不在意识之中。

诗人、作家就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可是仍然常常为寻找一个合适的词而苦思冥想。

有的词有意识地理搜肠刮肚,千呼万唤都呼唤不出来,可是却会在漫不经心时跃入脑海。

比如,从“僧推月下门”到“僧敲月下门”的“推敲”过程是如何得来的?是语言还是意境?诗人在改换这个字时不可能是用语词定义方法去一步步论证的,更可能的是整行诗的意境在推动诗人的“推敲”过程。

从不同思维类型来看,对语言依赖程度较高的是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程序性思维及习惯性单一性思维。

依赖较少的是形象性思维、直观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灵感性思维。

系统性思维等。

然而,虽然以思维的某些特点可以把思维区分为不同类型,但是在乎常的思维过程当中,很难说思维会总是按一种方式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