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数感”,指的是学生对于数字、数量和形式的敏感和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需要数学老师的指导,更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
培养小学生“数感”需要注重课堂教学。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感受数学的魅力。
老师可以利用教学实物、图片、数字卡片等教具,让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如数数、比较大小、排列组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感”。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学校可以举办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数学的快乐和挑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展览、数学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拓展他们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数感”。
家庭也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环节。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数学游戏,如猜数字、数学填字游戏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或烘焙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数感”。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述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趣味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数感”。
小学生“数感”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数学的存在。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学概念、运算和推理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一些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方法。
1. 盲眼数数法盲眼数数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计数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在盲眼数数的过程中,需要听数,想数,说数,动手做数,并根据数量所代表的物品、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辨和概括,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老师说“拿出两根圆形的铅笔”,学生就需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拿出符合要求的铅笔,并数一数数量,之后再将铅笔按照其他要求进行分类。
2. 数学游戏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力。
比如:数独、九连环、棋盘游戏等等,这些游戏可以让学生加强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从而培养数学思维。
3. 数学故事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概念和运算,以后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三只小猪》中就包含了相对大小、排序、比大小等数学概念。
4. 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授加减乘除运算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和理解运算的规律。
5. 数学理解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更是我们要理解的知识。
要树立多方位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数学来发现知识,创造新知识,拥有数学思维能力孕育创新精神。
总之,数感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数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兴趣、活动、实践中学好数学,走向成功!。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Teachingseafaring 教海探航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8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文/姜文文摘要: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
对于数感的内容和表现,课程标准给出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有何意义,又该如何培养呢?下文将进行讲解。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数感;数学素养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这里我们强调的“数感”,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数”所形成的种种感悟,如对梳理关系的理解、数和数量的认知、对运算结构的估计,等等。
在当前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真正意义上让小学生对数字产生自己的感受,才能成功地激起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才能产生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来源。
2 小学生数感现状当前,小学生的数感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低年级小学生数感较为薄弱,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感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第二,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于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缺乏了解和运用的能力。
习惯精确计算,而缺乏口算、心算、估算能力,给他们一个公式,他们最先想到的是进行笔算。
如果要求其估算,则估算的偏差很大,对于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缺乏整体性的把握,虽然计算技能掌握得比较牢固,但是思维方面存在较为薄弱的情况。
第三,学生数学语言能力欠缺。
数学语言有三个组成部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很多小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欠缺,无法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进而无法展开数学思考,形成数学感知,也无法迅速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3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3.1 革新陈旧的教学观念事实上,在小学生数感培养的过程中,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数感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培养起数感。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基本方法
1.多种感知方式: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感知数字的变化和数量关系。
可以通过进行数学游戏、实物操作、观察实际环境中的数字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多个感知通道来感知数字的不同形式和数量的不同变化。
2.数字记忆训练:低年级学生的数字记忆能力还不够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记忆训练来帮助学生提高数字记忆能力。
可以利用数字卡片、数独游戏、数字拼图等工具,让学生进行数字记忆的训练。
3.数量比较活动:通过数量比较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大小的感知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活动,要求学生观察两组数字,通过比较大小来找出数字的大小关系。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数量比较的训练。
4.数量分类与分组:通过数量分类与分组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分类和分组能力。
可以利用教具、实物等让学生进行数量分类和分组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数字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5.数字的位置与方向感知:低年级学生的方向感知能力比较差,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数字位置和方向的感知能力。
可以通过数字迷宫、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方式,让学生锻炼对数字位置和方向的感知能力。
6.数量估算活动:通过数量估算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数量估算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估算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数量估算的训练。
7.数字游戏与问题解决:通过数字游戏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数字游戏和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计算来解决游戏和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总之,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感知和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活动和方法来进行数感培养的教学。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低段教学中数感培养浅谈
低段教学中数感培养浅谈作者:詹芬芳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0年第09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低年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数感的培养尤其重要。
一、动手操作,建立数感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在低段教学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低年级数学学习中,从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到万以内数的认识,都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时,基本上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运用5以内数的组成准确的计算题并进行解答。
学习6、7、8、9的组成时,由于数越来越大,数的组成比较复杂,许多学生记不清楚,这时可以借助身边的实物摆一摆。
例如,教学6、7、8、9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圆形卡片、三角形卡片等物品来认识(如下图)。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建立数感、理解数与数量、掌握数的组成。
同时,学生准确、牢固地记住了6、7、8、9的组成,也为后面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数小棒(如下图)。
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既理解了数的组成,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99添1就是100;10個10就是100,100里面有10个10。
认识1000以内的数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拿出100根小棒,把它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清楚这一大捆小棒是1个100,接着,让另外9个人把9大捆小棒在这捆小棒后依次摆开(如下图)。
学生一边摆放小棒,一边接着数:200、300、400……当数到1000时,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1000根小棒很多,并且理解掌握了2个100就是200、3个100就是300……500里面有5个100、600里面有6个100……10个100就是1000。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探索知识的乐园,在数学活动中对数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数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数感第一,重视低段同学对数的感觉,初步建立数感教学中要依据同学年龄特点,充分联系身边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课堂游戏等方式,在同学熟悉10以内数的时候,〔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计数器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浮现,结合同学的现有水平和具体教学内容,让同学学着用数字来表示具体事物,如,1头牛,3只羊,5条鱼然后,让同学以同桌、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不断建立和提升同学的数感。
第二,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和实例,施行培养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离开同学的生活经验,同学的数感只能成为空谈。
所以,只有在具体的生活中加以施行应用,才干让同学的数感得到升华,从而逐步发展同学在生活中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如,结合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让同学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班级、学号、地区、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的规律和意义;可以让同学去菜店体验一下1克、50克、500克、1公斤等实际物体的重量;让同学分组活动,体验1厘米,1分米、1米等等长度的实际距离。
这些活动,同学很容易理解、接受,能够使同学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第三,经历数学活动的施行探究,逐步发展数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这就必须要让同学多经历有关数的探究施行活动,从而逐步积存数感的经验。
如,让同学参加调查: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有多少人?你的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班级教室面积有多大?你所在的村子有多少人口?全村有多少辆机动车等。
这些活动,同学都乐于参加,每次活动都是对数的亲近和体验,从而让同学的数感得以进一步发展。
2数学建立数感教学一创设导入情景,类比中提升同学数感我在讲《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一节时,熟悉到此节课一开始不容易让同学理解,于是我从我们身边入手,设置了二个导入:我们班有40位同学,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定制校服,上衣30元,裤子20元,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我们班一共必须要多少钱?让同学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何为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迅捷反应,思路简缩;有些学生苦思冥想,姗姗作答。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数学气质。
说明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合理性作出解释。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经过几年的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在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像传统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伴随京剧唱腔,将鲜明的感知目标——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
脸谱的形象美,使学生因爱美而产生“要学”的愿望,在观察中引发学生对“脸谱设计有何不同”的思考,进一步使学生因探究而“要学”。
2、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数感是指孩子对数字和数量的敏感度、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基础,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1.利用游戏和实践活动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概念。
比如,利用卡片游戏或者角色扮演游戏来帮助孩子学习算术运算和比较大小;利用积木或者玩具来帮助孩子理解加减法和乘除法等概念;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比如购物、厨房烹饪等活动来帮助孩子学习货币概念和单位量的概念等等。
2.创设有趣的数学环境在课堂上或者家庭中创设有趣的数学环境,比如数学角落、数学游戏区等,让孩子自由探索数学知识,通过玩耍和学习的结合来提高他们的数感。
同时,可以利用视频和互动软件等多媒体资源来增强孩子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吸引力。
3.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孩子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逻辑和推理能力的能力。
培养数学思维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拓展性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数感。
比如,对于视觉型学生可以利用图表和图形来教授数学知识;对于听觉型学生可以通过口述和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对于动手型学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数感等等。
5.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给孩子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学习来培养自己的数感。
可以设计一些自主学习任务和项目,让孩子独立完成,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6.给予及时的反馈及时的反馈是培养数感的关键之一、在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及时给予他们正确或者指导性的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感水平。
总的来说,培养小学生数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从而达到培养数感的目的。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年级课堂教学中的数感培养曾有做大学教授的友人问笔者,一年级的数学课,你们怎么上呢?1+1=2,一句话就讲完了,接下来呢?……笔者回答:数感培养。
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让学生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体验经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并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何谓数感? 数感就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同时数感又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
新课标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意识。
”其中,发展数感排在第一位,可见“数感”培养至关重要,是数学素养中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年级是终生学习的起始,数感的培养尤为重要,是将来走向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而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多是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兴趣。
活泼好动,喜爱游戏。
但活动、行为却缺乏目的性。
处于智力发展的旺盛时期。
智力发展速度很快,(以后速度逐步减慢),变化也极其显著。
思维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但理解记忆的能力很差。
知觉发展不够充分,注意力范围狭窄。
如何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感受生活,建立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学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3篇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3篇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1一、在生**验中建立数感。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如: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生日几月几日、家中几口人、家庭的电话号码、你新认识了几个小朋友,一本书有多少页,……这都是生活中的数。
所以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只有亲身体验的感觉是最直接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心目中(包括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会读写数,懂计算,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为了改变这么一种片面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入学第一节数学课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认座位”的游戏:认识自己是“第几行第几个”(其实这是一年级下册《位置》的内容)。
然后老师说位置,请该位置的同学***;也请同学出来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位置和姓名,……各种形式的活动,既让学生大胆自我介绍,培养了交往能力,又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这个游戏让同学们个个都兴高采烈的,下课了,都围着老师,吱吱喳喳地说开了:“老师,数学课真有趣,我很喜欢上数学课。
”“老师,我回家要告诉妈妈我坐第五行第3个。
”“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数学课不只是计数(算)的。
”……到了教师节,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送给我一张贺卡,他担心我不知道他是谁,在卡片上的署名还特别写着:“第二行第5个的蒋金”。
真想不到这些小家伙这么快就能学以致用了。
其实,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都有着学前教育的基础,而他们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人和事都特别感到好奇,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引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简练、明了、清晰的数学语言去进行表达和交流,这样,在生活中体现了数的含义和作用,初步建立了数感。
小学低段学生数感培养的思考
小学低段学生数感培养的思考发布时间:2023-03-09T01:09:10.285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21期作者:李爱莲[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李爱莲浙江省玉环市陈屿街道中心小学【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 [1]因此,在低年级小学生刚刚起步学习数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其得以发展。
要切合实际生活感知,根据自我探究实现切身体验,勤思考加之猜想估计进行累积,在全面应用中顿悟,实现学生数感的高效培养。
【关键词】低段数感培养人对数和运算产生一种理解,即为数感。
其可以给人们提供灵活的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合理判断数学,也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正确理解数,其次是表达数以及相关信息的表示,再此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是适当的算法以及结果的估算与解释。
” [1]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所具备的“数感”比较浅显,生活中存在很多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当他们遇到后,便很自然地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或者用数学方式直接解决,形成一种数学式的思维模式。
明白数的相关概念和含义,然后结合实际进行有效运算。
其实很多数学问题,与数感之间的联系可谓千丝万缕,是数学与实际问题相通的最重要纽带。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首先要认识数,认识数是基础,这是至关重要,在此情况下,新课程特别强调要重视对低段小学生的数感培养,为学好数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从生活实际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可看到生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在进行学生数感的有效培养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将数学渗透到生活中,带着“数学”去感知和认识生活,用数学语言解释周围的难题。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实际给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以及发展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开。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字
和数学概念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能力。
有一个强大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
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教师
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探索问题来培养他们的数感。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学
游戏和拓展题目,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发现数学概念。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他们的数感。
第三,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来辅助教学。
例如,教师可
以使用数学游戏、图形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数学软件和互动教学平台,通过视听
效果帮助学生感受和认知数学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和团队合作项目。
这些活动可以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之间的小组竞赛,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和竞争。
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挑战,并培养他们的数感。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知来培养他们的数感。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形成
逻辑思维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数学作文,提高他们的数
学表达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课中培育学生的数感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绘现实世界的过程,成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想。
”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论述了培育学生的数感问题。
可见,怎样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成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解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逐渐惹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那么,终究什么是“数感”呢?怎样联合数学教课培育学生的数感?自己就从其“内涵”与“培育门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领会。
一、对“数感”的认识。
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成立起来的一种意识。
“数感”是既熟习又陌生的一个看法。
在英文中“Number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
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常常要和各种各种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存心识地将一些事物、现象与数目成立联系。
如走进一个剧场,在我们眼前的是2个会合,一个是剧场的座位,一个是看戏的人,有人会自然将这2个会合作一下预计,不用计数,就能够知道这2个会合能否相等,哪个会合大,这就是一种数感。
2、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数感”能够帮助人们用灵巧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实用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课中培育学生的数感主假如指,使学生拥有应用数字表示详细的数据和数目关系的能力;能够判断不一样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拥有选折适合的方法(如默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行计算的经验;能依照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准性和靠谱性进行查验。
3、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虑。
数感就是将相关实质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虑问题。
我们没有必需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该使每一个公民都在必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虑。
美国学者格劳斯以为,学会数学地思虑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看法,运用数学进行展望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惯用品,就要考虑购置每种文具的数目、单价,应带多少钱等。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摘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从经验出发,使数感体验生活化;动手操作,使数感应用具体化;通过观察记录,使数感表达形象化;积淀活动体验,使数感形成习惯化。
关键词:数感;经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活动体验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47-01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
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
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那么,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源于经验,数感体验生活化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的、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之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活动:“问路”活动将教室的走道当做街道,再标上一些地点名,学生问路,另一人指路。
“送信”活动事先设计好活动要求,学生抽取信封,按信封上的要求送到目的地。
这些活动必然会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动手操作,数感应用具体化“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皮亚杰语)动手操做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
培养低年段学生数感的方法与途径
■ 辽 源市龙 山区教 师进 修 学校 孟 范举
作为 《 数 学课程标 准 》重要 目标 的数感 ,对 于人 的发
展 具有 重 要 的意 义和 作用 。数感 的建立 是 提 高学 生数 学 律 ,初步掌握 一些有效 地表示 、处 理和交 流数量关 系以及 变化 规律 的工 具 ,会进 一步增强学 生的数感 。把数感 的建 立与 数量关 系的理解 和运用结合起来 ,与符 号感 的建立 和 初步 的数学模 型的建立结 合起来 ,将 有助于学 生整体数学
有 着十分广 泛 的应用 ,教师要 不失时机地 培养学生 的估算 意识和初 步的估算技 能 ,鼓励学 生通过交 流与讨论 、质疑
基础 。数学 课程改革 已经把标 准计算 程序 的教 学转变为 让 孩 子们学会 辨别数字模 式 和数 字关系 ,并 在两者 之间生 成 联 系 的教 学 。 只有 这样 ,孩子 们 才能 形成 对 数字 的洞察
的时候 ,这些数字模 式便能促 使孩子们 找到有效 的计算 策
略。
我们 可以帮助孩 子们在计算 之 间、在计算 和问题 中出
现 的特殊 数字 之间建 立联 系 。例 如计 算 “ 2 5 + 2 6 ” 时 ,根 据 已知事 实 “ 2 5 + 2 5 = 5 0 ”可 以迅 速的推 断出 “ 2 5 + 2 6 ” 的 结果是 “ 5 1 ”;计 算 “ 4 9 + 1 8 ”时可 以转 化为 “ 5 0 + 1 7 ”; 计算 “ 1 3 + 3 4 ”又可 以拆 分为 “ 1 0 + 3 0 + 3 + 4 ”的数字 组合 。
例如 “ 3 8 6 + 4 1 3 ” ,有 的学生 把 “ 3 8 6 ”估成 “ 3 9 0 ” ,把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感知和把握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感的培养愈发重要。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单纯地进行习题训练,而忽略了对数感的培养。
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数感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通过对数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背景介绍】结束。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学生数感发展的因素,探讨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数感培养的方法,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理解数感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深入探讨数感培养与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数达到2000字后,请停止输出。
感谢配合!【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对教育实践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这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中,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起点,数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数感对数学学习的影响,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方法。
数感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段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低段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数学作业:“门高 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 50克”“小红每分钟走 1米”“小明的爸爸今年 18岁”……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也常常感叹:唉 ! 我们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劲 ! 上感慨之余,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 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 ? 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中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 ; 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 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 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 在此谈谈我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 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内化知识。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 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 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 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 建立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 50米、 100米、 400米的距离 ; 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 100克、 1千克、 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 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
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我在教学认识“1”时, 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
学生例举出:1本书、 1只小鸟、 1棵树、 1根小棒、 1个国家、 1粒葡萄、 1串葡萄、 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 ? 几根小棒是一捆 ? 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 1个个体 (1根小棒 ) ,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 1个集合 (1捆小棒 ); 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 (1个国家 ) , 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1粒葡萄 ) 。
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 多中有“1”的思想。
又比如:认识“0”时, 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
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 ; 在尺上表示起点 ; 在日历上表示日期 ; 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 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 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 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 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 拓展思维, 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我在听一节讲长度单位厘米的课时, (学生学习了测量部分物体的长度后。
老师问:“你们现在还想知道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学生 (脱口而出 ) 说:“老师,我想测量您的腰围是多大?”老师亲切地说:“当然。
不过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眼力,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生:104厘米。
生:40厘米。
生:60厘米。
……老师又问 :估计不准, 还得量一量才知道, 但老师今天没有卷尺, 只有直尺, 怎么办呢 ?(学生沉思片刻,有学生陆续举手 ) 。
生 1:跑上讲台,拿着米尺,小心翼翼地围着老师的腰围绕了一圈。
看看大约是 62厘米。
生 2:我想用一张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 就可以当米尺用了。
生 3:我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只要准备一根绳子,围着你的腰绕一圈, 再用尺量一下围您腰绕一圈的绳子的长度, 就可以知道您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班上想起热烈的掌声 ) 生 4:老师,您能把你的裤子借我用一下吗 ?(老师先是一楞,然后亲切地走到他身边微微一笑 ) 。
生 4:您把您的裤子给我,裤腰不是一个圆的吗 ? 我把它拉直。
量一量它的长度,量得的长度就是腰围长度的一半……师 :刚才,同学们采用各种方法来测量老师的腰围,前两位同学与后两位同学的方法一样吗 ? 生:(同桌讨论开来 ) 前两位同学是直接测量, 后两位同学是借助一个物体来代替的。
(老师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却发现一名同学的手执拗地举着 ) 。
生5(急切地 ) :老师,以前您不是要我们量过一扌乍有 10厘米,我只要量一量您的腰围有几扌乍,就可以知道你的腰围有几十厘米。
师:ΧΧ同学真的不错,他能用原来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 你觉的你的方法与刚才几位同学相比, 谁的方法更准确一些 ?(用乍量的同学坚持认为他们的方法简便。
老师没有坚持, 让同学们讨论之后, 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选择几名同学实际测量老师的腰围,得出结论是 65厘米 ) 。
生 6(胆怯怯地举了手 ) :老师,我是把你的腰围与我自己进行比较的。
前天买衣服时,妈妈测量了我的腰围是 50厘米。
老师比我胖一些,所以,我估计老师的腰围大约是 65厘米左右。
师:这位小朋友讲的棒极了,他能从熟悉的事物进行估计,所以估计的这么准确。
(生热烈地鼓掌 )学会倾听, 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 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
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
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 ; 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 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 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 ; 有的学生先测出 1米长的绳子, 再 1米 1米的量 ; 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
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 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三、在比较中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 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先准备了 100粒黄豆,然后,那个小朋友根据这 100粒黄豆, 估计大杯子中的黄豆数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小朋友们学会了比较的方法来估计数。
所以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 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 ? 一摞纸有多少张 ? 一把瓜子有多少颗 ? 全校有多少名学生 ? 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 ? 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 ? 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 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
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 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 体会了大数的多少, 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中, 高年级的面积单位的认识和教学上。
我想, 在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把 1平方米与 10平方米比较, 再估算出教室的面积, 也与 10平方米进行比较, 想象 10平方米的大小。
再通过 10平方米与 100平方米、 1000平方米的比较,体会较大的面积,进而估计校园的面积、小区的面积、广场的面积。
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目的意义,使学生在比较中, 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受大数, 数感也得到发展。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 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 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 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因此, 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 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假日小队的小朋友组织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呢 ? 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 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 ; 有购票问题 ; 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 ; 有设计路线的。
学生从多角度考虑, 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
学生们解决问题时, 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所以说,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才能真正地理解它, 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
这样, 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
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总之, 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 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 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体验现实, 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想, 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碧桂园威尼斯中英文学校——王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