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术(明-杨慎)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

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

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文/网络搜集整理·塞上齐翁图/网络三国剧照编撰/塞上齐翁内容简介韬晦术,可以说是仕途自我保护术。

提起韬晦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韬晦术》你会发现,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

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

中国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

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展的法宝。

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似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

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

而《韬晦术》颇有“阴谋”的嫌疑。

鉴此,杨慎生前没有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收入自己的文集中,其苦心也就不难理解了。

韬晦术,是所有智谋学中最具实用性。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对“韬晦术”的疏陌,付出了极为惨痛甚至生命的代价;另一些人由于对它的巧妙运用,则逢凶化吉,获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

关键不是了解多少韬晦的案例,而是熟悉掌握韬晦有哪些要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它。

作者简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要点导读隐晦卷一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第一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枪打出头鸟,切忌比别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术还治小人之身却不仅有效,还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一头。

处晦卷二解除对手敌意的最好办法是主动表示友谊,而且一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偶尔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示弱则是必须的。

处晦方能向阳。

韬晦术原文加译文

韬晦术原文加译文

精心整理《韬晦术》原文+译文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着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无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

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明·杨慎(连环画PP 2019-02-24)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提起韬晦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本书才知道,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

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韬晦术》(明)杨慎·原文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直译隐晦卷一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定义: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

定义分解: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

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养:修养,培养;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着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前提:一、现今社会(1思想观念更新迅速,时间观念强2社会环境复杂3竞争激烈)二、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都是一种处事方式,不代表情感态度。

(因此不能说韬光养晦的人就安于现状没有野心)标准:比较哪种处事方式更能顺应现在社会的特征。

一辩稿谢谢主席。

观众,评委,大家好。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所谓韬光养晦,就是指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

分解来看,包括两个步骤,韬光,即为柔化和隐藏锐气与才能。

养晦,即为通过自省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点,韬光养晦不是只藏不露,宋代杨慎的《韬晦术》中说:“养晦是为了用晦。

”下面我看再来看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接下来我们来明确一下本次辩题里的两个前提:一、现今社会,xxx说过,现今社会有三大特点:思想观念更新迅速,时间观念强;社会环境复杂;竞争激烈。

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都是一种处事方式,不代表情感态度。

(因此不能说韬光养晦的人就安于现状没有野心)在此基础上说明一下,我方的标准是:比较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哪种更能顺应现在社会的特征,哪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存之道。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点为您阐述我方观点。

一,韬光养晦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生活节奏快,思想观念更新迅速。

身处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是否被时代裹挟随波逐流?抑或被繁复的信息冲昏头脑?再甚至于站在荒莽的高地上不知何去何从?在这时,你应该选择韬光养晦。

信息量庞大的时代,我们并不能保证有质有量地接受所有信息,我们要做的,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前行,摸索新的路。

而是要在你已经到达的地方,更深入些。

明朝杨慎简介

明朝杨慎简介

明朝杨慎简介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

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

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

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所,年七十二。

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天下无谋——精选推荐

天下无谋——精选推荐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介绍在古代涉及权术谋略的古籍中,挑选出八本最具有指导性和谋略价值的,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统的注释,引经据典,读来令人豁然开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这些书中,读者不仅能很好地重温历史,更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场上、人际交往上更好地解决难题。

1《罗织经》《罗织经》((最奇特的典籍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2《小人经》《小人经》((坏人哲学坏人哲学)):《小人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

作者冯道可作者冯道可称得上是官场上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奇迹。

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小人视角,此书便来得有些分量,用曾国蕃的话说:“一部《小人经》,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小人经》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权谋术》《权谋术》((处世绝学处世绝学)):权谋术是应用于人际关系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运用得好,权谋术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令人赏心悦目,击节赞赏。

无论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最为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权谋术其实无处不在。

权谋术在我国只是一种应用技术,而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

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权谋术著作,这部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怀疑的。

杨慎简历-作文

杨慎简历-作文

杨慎简历杨慎简历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三大才子(杨慎,解缙,徐渭)之一。

正德六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修武宗实录。

其人,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自此被充军流放,谪戍含恨九泉于云南永昌卫。

客死他乡。

政治坎坷()正德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惹怒龙颜,被迫称病还乡。

()正德十六年武宗死,死因不明,为一悬案,因无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

授杨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杨慎由于耿直,既失欢于世宗,又结怨于权奸。

杨慎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难以施展。

内阁大礼议之纷争中,慷慨激扬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升庵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险些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

爱情缠绵杨慎政治生活坎坷,但爱情生活,仍幸福美满。

其夫人黄娥,字秀眉,黄安人氏,长诗词,尤擅长散曲。

婚后夫妻感情融洽,于桂湖之滨过着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生活甜蜜。

他俩经常于湖畔散步,榴阁赋诗,相互酬答。

杨慎夫妇虽情投意合,但杨慎并未陶醉于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

婚后第二年,在黄娥的支持和劝促下,升庵就动身进京复官。

杨慎与黄娥的忠贞爱情,历经严峻考验。

因在他俩之生活旅途中,春光明媚的顺境是很短暂的,而更多却是漫长急风暴雨之逆境。

当杨慎因仗义执言,遣戍滇南时,黄娥对丈夫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深表同情,曲意劝慰,殷勤照顾。

黄娥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杨慎从北京到云南。

嘉靖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此日寒地冻之夜晚,黄娥陪骨瘦如柴,身带枷锁之杨慎,行至江陵之驿站门前,他看到妻子泪流满面,疲惫不堪,再无忍心让她向前护送,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故乡。

临别之际,杨慎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临江仙之一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

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老子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

老子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

老子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1. 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

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

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

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处世七书原文加翻译合集(精校完整版)

处世七书原文加翻译合集(精校完整版)

目录权谋残卷张居正 (3)智察卷一 (3)筹谋卷二 (3)用人卷三 (4)事上卷四 (5)避祸卷五 (6)度势卷六 (7)功心卷七 (8)权奇卷八 (8)谬数卷九 (9)机变卷十 (10)讽谏卷十一 (10)中伤卷十二 (11)美色卷十三 (11)守弱学杜预 (13)卷一敬强篇 (13)卷二保愚篇 (13)卷三安贫篇 (13)卷四抑尊篇 (14)卷五守卑篇 (14)卷六示缺篇 (14)卷七忍辱篇 (15)卷八恕人篇 (15)卷九弱胜篇 (15)止学文中子 (16)智卷一 (16)用势卷二 (16)利卷三 (17)辩卷四 (17)誉卷五 (17)情卷六 (18)蹇卷七 (18)释怨卷八 (19)心卷九 (19)修身卷十 (20)度心术唐李义府 (20)度心第一 (21)御心第二 (21)擒心第三 (22)欺心第四 (23)纵心第五 (23)构心第六 (24)逆心第七 (25)夺心第八 (25)警心第九 (26)诛心第十 (27)韬晦术杨慎 (27)隐晦卷一 (27)处晦卷二 (28)养晦卷三 (29)谋晦卷四 (30)诈晦卷五 (31)避晦卷六 (31)心晦卷七 (32)用晦卷八 (33)处世悬镜南北朝傅昭 (34)识之卷一 (34)行之卷二 (36)止之卷三 (37)藏之卷四 (38)忍之卷五 (39)信之卷六 (40)曲之卷七 (41)厚之卷八 (42)舍之卷九 (42)荣枯鉴长乐老 (43)圆通卷一 (44)闻达卷二 (45)解厄卷三 (45)交结卷四 (46)节仪卷五 (46)明鉴卷六 (47)谤言卷七 (48)示伪卷八 (48)降心卷九 (49)揣知卷十 (49)权谋残卷张居正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翻译:月亮出现晕就会刮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事情本质的人才能够从细节发现事情的本质。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韬晦术

韬晦术

韬晦术作者简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和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图书目录隐晦卷一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第一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枪打出头鸟,切忌比别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术还治小人之身却不仅有效,还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一头。

处晦卷二解除对手敌意的最好办法是主动表示友谊,而且一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偶尔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示弱则是必须的。

处晦方能向阳。

养晦卷三“日用不足,月用有余”。

不在一事一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

这是古人治国的最高境界。

欲养晦先有韬,收敛自己的锋芒,藏好自己的梭角,这是养晦的必由之路。

名与实相表里,名者皮也;有名无实者凶,有实无名才吉。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养晦的最佳状态。

谋晦卷四有谋方能有勇、有谋方能出奇,谋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征,无谋则是所有失败者的墓志铭。

晦非素有,则以谋成。

小事小节往往是大事大节的关键。

你能满足别人需要,别人才会满足你的需要。

劝谏如同治病,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权力永远是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自受其祸。

诈晦卷五使诈,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诈既是方不得已的最后一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外。

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谓之权。

诈如果只是一种手段,无可非议,但如果是一个人的性格,就很可怕了。

诈而后复归中正,如君子使诈无穷,必殃其身。

避晦卷六忍辱方能负重,许多时候,忍辱是众多贤人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

忍表面上看很窝囊,实际是柄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运用好这柄利器,便能建功名,取富贵,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却是无耻,事情虽相近性质却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专看事与世的凶险程序。

中国谋略之藏心术一部保护自己的做人韬略书

中国谋略之藏心术一部保护自己的做人韬略书

谋者胜于计,敏者胜于算,智者胜于藏。

人心难窥测。

于是始有读心术和藏心术。

藏心术的关键在于正己保身,减少自我损伤。

藏心的最高境界是无形。

无形是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

懂得藏心,自然能够修炼读心术,从一言一行上挖掘出他人的蛛丝马迹。

善藏心者。

心迹无痕,不动声色,让人揣摩不透;不善藏心者,心无城府,人无内涵。

让人一眼看穿。

一个人有潜藏隐秘的城府,有平和内敛的心境,则清澈深不见底,男人沉稳睿智,女人秀外慧中。

藏于心而发于行,静水流深,张弛有度,动静之间,玄机无限。

《中国谋略之藏心术:一部保护自己的做人韬略书》内容简介:我们知道,生存是获得发展的基础。

倘若我们连生存都难以保障,又何谈发展。

就像我们连走路都没学会,就想奔跑,摔跤是必然的。

那么,决定我们是否能够获得较好生存环境的基础是什么呢?做事先做人,就是最好的答案。

那么怎样去做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深受他人欢迎的人,在他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要想成为他人所欢迎的人,你就必须学会适当地藏心,不要什么都显露出来。

否则,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引起他人的嫉妒,触及他人的痛处,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危机,也就必然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制造障碍。

即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再好,它依旧只是成就我们的外部条件,我们的人生到底怎样,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看我们自己怎么去做,我们是不是能够将事情做得比他人更好。

《中国谋略之藏心术:一部保护自己的做人韬略书》提倡做人要懂得适当地藏心,在此不仅告诉了我们要藏什么心,而且还告诉了我们应当怎样去做才能将心思藏住。

《中国谋略之藏心术:一部保护自己的做人韬略书》提倡做人要懂得适当地藏心,在此不仅告诉了我们要藏什么心,而且还告诉了我们应当怎样去做才能将心思藏住。

第一章低处制胜:懂得把自己置于低处的人最聪明人常谓高处不胜寒,既住琼楼玉宇,手可摘星,风光占尽,何出此言7事实上,高处有高处的难处,低处有低处的优势。

韬晦术原文加译文

韬晦术原文加译文

《韬晦术》原文+译文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

韬晦术(明朝杨慎)

韬晦术(明朝杨慎)
韜晦術 [明]楊慎 撰
目 录
隐晦 卷一
处晦 卷二
养晦 卷三
谋晦 卷四
诈晦 卷五
避晦 卷六
心晦 卷七
用晦 卷八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巅。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遭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关于远离小人的警句

关于远离小人的警句

关于远离小人的警句1. 描写“卑鄙小人”的名言名句有哪些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释义: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释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出自:《论语·里仁》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出自:《论语》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释义: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出自:《论语·述而》5、“小人无耻,重利轻死。

不畏人诛,岂顾物议”释义:品质低劣的人不齿于人,感受不到耻辱,重视利益而轻视死亡,从而不畏惧被杀死,更不会顾忌社会的非议。

6、“小人无节,弃本逐末。

喜思其与,怒思其夺”释义:卑贱的人是不讲气节的,他们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喜欢想起给与别人的帮助或东西,厌恶想起对别人的强取。

出自:《小人吟》宋邵雍2. 激励人的名人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8.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9.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11.立足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山。

12.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13.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韬晦术 译文 [明]杨慎

韬晦术 译文 [明]杨慎

韬晦术明-杨慎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

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人鉴》[白话版]

《人鉴》[白话版]

《人鉴》[白话版]《人鉴》(上卷)[白话版]《人鉴》(下卷)[白话版]中国古代谋略宝典《度心术》韬晦术明杨慎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养晦卷三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

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

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韬晦术》读解【明】 杨慎(古译文对照)

《韬晦术》读解【明】 杨慎(古译文对照)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在树林里,人们都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区别。

把一个人藏在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的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能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因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而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保持没有过错而已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人保持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原文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韬晦术
明杨慎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

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

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

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

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

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
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

”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

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入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

最善者莫过于晦也。

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亦。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

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

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

”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

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

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