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12、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可能触犯忌讳的人、事,常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取同义、同音字代替,或省缺字的笔划。
13、无句读:旧版古籍无句读的标志,更没有分词成语:是经过冶炼、长期习用而流传下来的固定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
15、典故:古诗文多用典,或称“用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7、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
8、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9、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了文字。
10、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11、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51、右文说: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52、同源词: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53、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关系。
63、义界(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64、描写:即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6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66、比较:即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
67、举例:即举其一,以见其他。
68、由反知正:这是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16、古译语:即音译的外来语。
17、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用,词的义项多起来了。
18、词义的减少:指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视觉集中: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2.视觉敏锐度:又称“视敏度”,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实力,它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人的眼睛能正确辨别物体的最小维度。

3.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4.色盲:指不能正确辨别颜色。

5.色弱:指辨别颜色的能力较弱。

6.空间知觉:包括对方距离(或深度),形状,大小等的辨别,它需要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分析器联合活动才能逐步形成的。

7.方位知觉:即一个人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包括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

8.形状知觉:对物体的几何形状的知觉。

9.距离知觉:辨别远近的知觉。

10.深度与距离知觉:即一个人判订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

11.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12.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13.观察力: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3.认知过程:4.情感过程:5.意志过程:6.个性倾向性:7.个性心理特征:8.自我意识:9.反射:10.无条件反射:11.1.记忆:人脑识记信息,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2.形象记忆: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3.运动记忆:以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

5.语词逻辑记忆:以有内在逻辑的信息为内容的记忆。

6.识记:识记就是记,是信息编码与输入过程。

7.机械识记:对识记的内容没有理解,只是根据前后顺序等外部联系去识记,这种识记就是机械识记。

8.意义识记:如果识记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则是意义识记。

9.保持:大脑贮存信息的过程。

10.回忆:大脑回忆并输出信息的过程。

11.再认:再次识别出识记过的信息。

12.再现:即对识记过的信息的重现。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有效成分,有效部位:能发挥生物活性的成分。

3,升华法: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汽,遇冷又凝固成固体。

4,水蒸气蒸馏法:利用两组分共存时其挥发性的不同而采用的一种提取分离方法。

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物质接触,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压力以及不同种类及含量的夹带剂,使超临界流体有选择的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SFE)
6,水/醇法,醇/水法:用水提取醇沉淀,用以出去水溶性杂质。

先用醇提取水沉淀法出去脂溶性杂质。

7,酸/碱法,碱/酸法:用算提取碱性生物碱,再用碱沉淀析出。

(同理)
8,分配系数,分离因子: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浓度的比值。

9,分配色谱:利用物质在两相中分配不同而制成色谱。

10,凝胶过滤色谱:
11,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是一些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带电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从而制成色谱。

12,CCD:逆流分溶法。

DCCC:液滴逆流色谱法。

HSCCC:高速逆流色谱。

H-NMR,C-NMR:氢核磁共振谱,碳核磁共振谱。

DEPT:13C核磁共振谱中的一种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区分13C谱图中的伯碳、仲碳、叔碳和季碳。

呵呵。

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一
2.颈卵器植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 产生颈卵器的植物, 例如苔藓、蕨类及绝大部分裸子植物。
3.隐花植物:孢子植物如藻类、菌物、苔藓、蕨类等生活史中不开花、不结果, 称隐花植物。
4.自然分类法:按植物界自然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划分和排列各分类群的分类方法, 目的是形成自然分类系统。
5.双名法:
细胞与组织
名词解释(一)
———————————————————————————————— 作者:
———————————————————————————————— 日期:
植物学名词解释(一)
绪论
1.繁殖:繁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 由旧个体产生新个体, 以延续种族, 这种生物孽生后代的现象叫做繁殖。(繁殖方式有三类: 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但是, 也有人把营养繁殖和无性生殖广义地称为无性生殖, 因此, 认为繁殖只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
3.糊粉层:禾谷类等种子胚乳的最外层,含有较多蛋白质颗粒及结晶。
4.种子休眠:种子成熟后即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也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萌发,种子这一特性称为种子的休眠。
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
1.平周分裂:指细胞的分裂与器官的表面相平行的细胞分裂, 分裂的结果使器官的内外向增生细胞。
2.不定根:植物的茎、叶和老根上发生的根。
15.染色单体:一个染色体通过复制,分成两个染色体,由同一着丝点连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即行分开成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色体。
16.周皮:次生保护组织,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周皮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及栓内层组成。
17.厚角组织:一种支持组织,由伸长的生活细胞组成,胞壁往往不均匀加厚;具于茎、叶、花、果及见光的根部。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 四马分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形象的说法。国家向企业投资,并派干部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利润按照所得税,工资福利费,公积金和资方股息红利的原则进行分配。在资方股息中,再按国家和资本家所占股份比例进行第二次分配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2.工农武装割据 是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的总概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5.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延续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生化反应工程: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工艺及工程开发而成为可供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其实质是利用催化剂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有生过能力的细菌营养体和芽孢或孢子。

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外的病源微生物。

固定化酶: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溶液酶转变为在一定的空间内其运动受到完全约束,或受到局部约束的一种不容于水,但仍具有活性的酶。

随机机制:两个底物s1和s2随机地与酶结合,产物P1和P2也随机地释放出来。

许多激酶类催化机制属于此种。

顺序机制:两个底物s1和s2与酶结合成复合物是有顺序的,酶先与底物s1结合形成【ES1】复合物,然后该复合物【ES1】再与s2结合形成具有催化活性的【ES1S2】乒乓机制倍增机制:细胞质量每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

世代时间:一个世纪被产生后,直到其可产生下一世代,平均所需的时间,即一个世代时间。

热阻: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称为热阻,是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的死亡时间。

反混:反应器中停留时间不同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反混。

活塞流:反应器中物料的流动状况满足活塞流假设,物料沿同一方向以相同速度向前流动,在流动方向上没有物料反混,所有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都是相同的。

全混流:连续搅拌罐反应器的特点在与强调反应器内部达到充分混匀,即反应器中的微生物浓度和培养基组成在各点上都相同,反应器出口料液组成等于反应器内料液组成,不随时间变化。

交联法:它是用双功能试剂使酶与酶之间交联的固定化方法。

此法与共价结合法一样也是利用共价键固定酶的不同的是他不使用载体。

包埋法:是制备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的一种方法,是将酶或细胞包埋在能固化的载体中,如将酶包埋在高分子凝胶细微网格中,或包埋高分子半透膜中,前者包埋成网格型,后者包埋成微囊型。

载体结合法:是通过物理吸附,化学或离子键结合,将微生物固定于非水溶性载体。

酶的活动表现率:指实际测定的固定化酶的总活力与被固定化了的酶在溶液状态时的总活力之比。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主题:定义为动作和人物。

动作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人物就是遇到这件事情的人。

题材:为表现作品主题所用的材料简称题材--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广义的“题材”,指的是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狭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一篇或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它一般由人物、环境、情节这“三个要素”组成。

情节:是把特定的性格,特定的目的(需求)的人物放到一连串特定的情景中,让他们去行动,是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概念,各种各样的事件之间有一定的逻辑性,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故事的情节。

三要素:事件、人物、情景主线:占主导地位或主要统领事物发展的线条,特指作品内容的主要线索B:剧作:剧本所设置的情节变化镜头内人物的行为动作(这是影片的主要动作)镜头本身的运动(推拉摇移)画面的光影变化镜头的组接,即蒙太奇方式,也是相当重要的动作。

音效的变化——声画组合所形成的蒙太奇效应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是,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悬念是观众对剧中不可预知的结果的一种心理期待。

”悬念是观者对剧本中不可预知的结果的一种心理期待或者是预期和猜想视觉造型性:剧本的视觉造型性是指观众能够用眼睛捕捉的、演员能够用外形表现出来的特性。

视觉造型性是具体的,如表演、色彩、构图、景别等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因此剧本要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的画面展现出来。

影视剧本的首要写作特点。

电影剧本是动作的艺术。

描述要富于表现性,影视剧本是视觉艺术,要学会用视觉的构思方法讲故事,明确剧本是为拍摄,而不是为阅读而写的。

剧本改编:剧本可以分为根据生活素材直接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即所谓“原创剧本”。

根据其他其他文字形式{小说戏剧诗歌}改编创作的剧本,即所谓“剧本改编”(什么是电影改编呢?就是指运用电影思维,遵循电影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它种文字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电影剧作。

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

2、肌节:相邻的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4、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5、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髓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及脂肪组织。

6、肺门:肺纵隔面中央处的凹陷称肺门,肺门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

7、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8、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

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结构出入肾的门户。

9、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围成的潜在密闭性腔隙。

10、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1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走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12、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于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13、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内有脊神经根、脂肪、椎内静脉丛、淋巴管等,临床硬膜外麻醉时将药物注入此隙。

15、血脑屏障:指的是位于血液和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的屏障。

16、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7、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是指细胞外液。

18、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21、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在膜上传播开来,这种电位变化是由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的,称为动作电位。

22、血液凝固: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路——前后重叠成一行叫路.2、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在整体实力上差距不大。

它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

3、单元数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单元教学。

4、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善或安定的良好状态。

5、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

,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平衡、反应等。

其中一些体能成份即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6、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7.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8.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9.完整法:是指整套动作或单个动作不分部分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常用于比较简单的动作或者结构严谨、难以分解的动作的教学。

10.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1.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学: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科学。

3.运动员选材: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

主要对象为儿童少年。

指标体系构建注重运动项目的特点。

实施过程注重动态观测和评价。

4.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5.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运动竞技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6.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人体内部的形状特征。

7.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8.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9.动作节奏: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

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及动作快慢等要素。

10.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11.战术形式: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12.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成为年度单周期安排。

填空题1.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部分。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可分为自然选择型(成绩选择)、经验选择型和(科学选择)。

3.在教学训练中,分解训练方法可分为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发)、(顺进分解训练方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法四种基本类型。

4.持续训练法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时间)持续训练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法、长时间持续训练法三种类型。

5.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负荷变换)、(内容变换)、(形式变换)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6.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企业:指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2.PEST:这一分析法首先考虑哪些外部环境影响在过去对企业是很重要的,接着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在未来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重要性的变化程度。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3.五力:买方砍价能力供方砍价能力竞争对手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力替代者威胁力4.SWOT:是从环境分析中综合出关键因素,确认企业的当前优势和弱点,认识外部环境所能提供的机会和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5.生产提前期:指产品在各生产环节的出产或投入的日期比成品生产的日期应提前的时间6.MRP:是按照工艺过程的反顺序,从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期限的计划出发,按产品结构展开,再根据存储量、提前期等,推算出各种零部件的投入、出产的数量和期限。

7.全面质量管理(TQM):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 之行D 检查C 处理A)9.市场细分:就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市场即全部顾客和潜在顾客,划分为若干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顾客群,以便选择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

换言之,实际上就是分辨具有不同欲望和需求的客户群,并把他们分辨归类的过程。

10.4PS组合:即把各类营销因素归为四大类: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11.产品整体:指产品是指能提供给市场供使用和消费的,可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劳务、场所、组织和构思等。

产品的整体概念应包括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11.中间商:指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从事商品流通业务活动,促进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集体或个人。

12.绩效考核:指企业以既定标准为依据,对其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情况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反馈的过程。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3.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4.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得满足程度。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及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6.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7.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或者说,他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8.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平在技术水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9.(1)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曾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2)边际替代率:
解答题:
1消费者均衡
2最优生产组合
3影响需求的因素和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因素
4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语文名词解释(一)

语文名词解释(一)

语文名词解释(一)
语文名词解释
1. 词语
•解释:指人们在语言表达中所使用的最小单位。

•例子:在句子中,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如“我爱你”中的“我”、“爱”和“你”都是词语。

2. 句子
•解释:由一个或多个词语组成的能够独立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例子:小明跑得很快。

3. 课文
•解释:为教育目的而编写并供教学使用的文本。

•例子: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叫作课文,学生们通常需要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知识。

4. 主语
•解释:句子中正在进行动作或者是被描述状态的人或物。

•例子:小明是主语,他正在看电视。

5. 宾语
•解释:句子中被动作所作用的人或物。

•例子:小明是主语,电视是宾语,他正在看电视。

6. 谓语
•解释:句子中表达动作或者状态的部分。

•例子:小明喜欢踢足球,喜欢踢足球是谓语。

7. 修饰语
•解释:用词语或词组修饰人或物的词语。

•例子:漂亮的花朵,漂亮是修饰语。

8. 同义词
•解释: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发音和写法不同的词语。

•例子:快乐和幸福是同义词,它们都表示人的愉快心情。

9. 反义词
•解释:意思相反的词语。

•例子:高和低是反义词,前者表示位置或数值较高,后者则表示位置或数值较低。

10. 诗歌
•解释:用特定的韵律和押韵方式组织起来的文学形式。

•例子:《静夜思》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作者是李白。

以上是关于语文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和例子,它们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时装:指在一定时期(时间),一定区域(空间)出现,为某一阶层所接受并崇尚的衣服。

(一般来讲,时装具有“一过性”,其流行有一定规律)2、风格:指某件或某种服装区别于其他服装的特点,这种能使观者从服装的外观上辨识出的特点称为风格。

(服装风格有的会被一再重复,而有的只出现一次就永远消失。

)3、成衣:按照国家规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以工业化生产而批量生产的成品服装。

4、服装设计师:是以平面(绘制效果图)或立体(以服装面料通过立体裁剪)的方式体现自己服装创意或构想的人。

5、明度:指色彩本身的明暗程度,在无彩色上由白到灰至黑的整个过程。

6、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

是色彩的基本特征。

(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

)7、纯度:指色彩的饱和度,饱和程度越高色彩越明亮。

8、服装设计:指从选材到整个制作过程,以及作品完成和使用之前,根据预先的考虑而进行的表达意图的行为。

反过来讲,只有人类心象的物质性或实体性的实现才能成为设计。

9、服装工艺:是在得到服装结构的板型后,将其复制在面料上(一般为纸板),沿纸板边沿将板型画在面料上,并按要求留出一定的缝份,然后进行裁剪,得到裁片。

将这些裁片进行辑缝后进行熨烫和整理,这就是服装工艺的基本内容。

10、服装结构:就是将人体的各个曲面分解,从而得到多个平面的结构;这些平面的展开图如果以工艺手段组合起来,就得到立体的服装结构。

11、一线品牌:是企业推出的主要品牌,在产品完整性投资额等方面都属于企业的重要定位,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主线品牌。

12、二线品牌:是企业推出的与主线品牌有关联的次要品牌,一个企业可以拥有多个副线品牌。

2.衣物的适应性:3.TPO:Time(时间):主要是指一天当中的上午,下午,晚上等具体的时间段。

Place(地点):是指穿用的环境,而且主要是指社会人文环境。

Occasion(场合):是指具体的生活场景。

4.流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期间,一定的数量范围的人,受某种意识的驱使,以模仿为媒介而普遍采用某种生活行动,生活方式或观念意识时所形成的社会现象。

一.名词解释(100个)

一.名词解释(100个)

一.名词解释(100个)1.基因工程: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或基因组提取出来,或人工合成基因,按照人们的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经体外加工重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受体)的细胞内,使之能在受体细胞遗传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

2.遗传工程:凡是人工改造生物遗传性的技术如物理化学诱变、细胞融合、花粉培育、常规育种、有性杂交等,还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统称遗传工程。

3.重组DNA技术:它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指用人工手段对DNA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的技术。

4.生物工程:改造生物并生产生物产品的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中一切工程技术的总称,它包括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外,酶学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农业工程等。

5.克隆:是指从一个祖先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或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DNA分子、细胞或个体所组成的特殊的生命群体。

或是指从同一祖先生产这类同一的DNA分子群或细胞群的过程。

6.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7.基因组: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8.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 分子中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并由此特异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水解酶。

9.限制作用:是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性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外源DNA(如噬菌体DNA等),使得外源DNA对生物细胞的入侵受到限制.10. 修饰作用:生物细胞(如宿主)自身的DNA分子合成后,通过修饰酶的作用:在碱基中特定的位置上发生了甲基化而得到了修饰,可免遭自身限制性酶的破坏,这就是限制修饰系统中的含义。

11.粘性末端:是指DNA分子在限制酶的作用之下形成的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延伸末端结构,它们能够通过互补碱基间的配对而重新环化起来。

12.同裂酶(isoschizomers):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是同样的核苷酸靶序列,这类酶特称为。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1.法学: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

2.法理学:研究所有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则和制度的学问。

3.法学体系:也称为“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它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划分或法学学科的分类。

4.应然法:指“应该是怎么样的法”,即根据其自身的特性而应达到某种理想或理念状态的法。

又称理想法或理念法。

5.实然法:指“实际上是怎么样的法”,即在现实中实际存在、实际发生效力、对人们的行为实际产生作用的法,有时也被称为“实际的法”。

6.法的内容:构成法的内在要素,即法律规范及其构成要素。

7.法的形式:法的内容的表现方式,是法的内容要素的外在结构和组织形态,诸如“法典”、“判例法”、“习惯法”等等。

8.法律权利:由国家通过法律加以许可的自由意志支配的行为范围。

9.法律义务: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

10.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11.不成文法:有学者称之为非制定法,是指由国家有权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

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

习惯法是由习惯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

判例法是由判例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

12.法系: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法律的总称。

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对法作的一种分类。

13.民法法系:又称大陆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民法法系内部包括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两个支系。

14.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海洋法系、判例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协助建立与维持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传播、了解、接受与合作的渠道;参与问题与纠纷的处理,协助管理当局对民意保持灵通及采取反应;解释及强调管理当局为公众利益而服务的责任;协助管理当局顺应并有效地利用变化着的环境,担任早期预警系统的角色,协助预测未来趋势;以研究工作及合乎道德的正确沟通技术为主要工具。

(或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自身形象,通过传播、双向沟通手段和活动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

)(或是社会组织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运用有效的传播、沟通手段,谋求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支持和合作,在公众中树立其良好的组织形象,从而获得共同利益的一种经营管理艺术。

)(或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或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找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关系协调、沟通管理、形象塑造等方式,同利益相关的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2、公共关系观念: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思想意识。

既有易显的公共关系观念,也有尚未被人们意识到的潜在观念,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或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

它不仅指导者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3、揭丑运动:揭丑运动表现为大批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利用新闻媒体介对资本家进行强烈的抨击。

他们通过发表揭丑文章,并配有大量的社论和漫画来谴责企业丑行,与工人运动相配合,而给许多大企业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的运动。

4、爱德华•伯尼斯:他是公共关系学的创始人,创作了第一部研究公共关系理论的专著《公共舆论之形成》。

在这本书中,他对公共关系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之形成一整套理论。

他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根本原则,主张一个企业或组织在做出决策之前,就应首先了解公众喜好什么,需要什么,在确定公众的价值取向以后,再有目的地从事宣传工作,以便迎合公众的需要。

(或公共关系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爱德华·伯内斯成为第一个把公共关系从艺术推向科学的代表人物,他写出了第一部公共关系著作,并把公共关系从新闻出版领域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新型的管理艺术。

他的公关信条“投公众所好”。

)5、组织形象:组织形象,即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

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

(或组织形象就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反映。

) (或是指人们通过感知组织的各种标志如产品特点、行销策略、人员素质、组织的厂容、厂貌等,而树立起来的对组织的总体印象。

)(或指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和评价。

)6、交际型公关:交际型共关系是无媒体介人际交往为主,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创良好的发展环境。

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宴会、茶会、慰问、专访、接访、个人信函、电话等。

7.社会型公关:就是组织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活动开展公关的模式。

它是以各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8、媒介关系:媒介关系也叫做新闻界关系,是指组织与新闻传播机构以及新闻界人士等的关系。

这种关系含有双重人格关系:其一,大众传播进社会组织与其他公众信息沟通的“中介”环节;其二,大众传播本身也是社会组织的目标公众。

9、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是一个组织集中发布新闻、扩大社会影响、搞好媒介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10.共同经验区:共同经验区指交际的双方共同的知识和经验领域。

素不相识的两个人要想谈的来,就需要找到共同经验区。

一般而言,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善于交际,就因为他经验范围宽广,与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共同经验区。

一名公关人员平时要注意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范围,积累雄厚的文化资本。

在交际时要善于从对方的职务、经历、年龄、性别、服饰、口音等等方面寻找谈话的线索,表露自己,引起对方的共鸣。

11、公关危机:所谓公关危机,是指由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种种因素,严重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形象,使组织陷入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并处于发展危机之下的一种公共关系状态。

(或是指突然发生的、严重损害组织形象、给组织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

)12、危机公关是指组织危机的公共关系,具体讲,就是任何社会组织,为了解决给公众带来损失、给企业形象造成危害的危机事件,以及预防、扭转或改变组织发展不良状态所采取的公关政策与措施。

13、企业使命:企业使命就是企业根据社会分工和自身的条件,准备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

企业使命回答了企业“干什么”的问题,是企业理念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14、公关礼仪:是从事公关活动的组织玫个人必须遵守的一切礼貌、礼节以及礼仪、程序。

(或是社会组织的有关人员为了树立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建构组织与内外公众的和谐关系而要求遵循的礼仪规范。

)15、CS战略:是关系营销的基础与前提。

它包括研究消费者欲望与需求;研究消费者为此而付出的成本;考虑给予消费者方便;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四方面的内容。

16.公众:指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关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或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对象,公众关系是由组织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组织关系所共同构成的。

)(或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众或组织。

公众是公共关系对象的总称。

)17.CIS战略: CIS指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战略指运用企业精神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标识,形成对特定组织的整体性感知,从而达到系统地向公众传播内涵丰富、外观和谐而有品味的组织形象。

18. 内部公关刊物: 是由社会组织统筹制作,主要提供给所属员工、相关客户和特定公众阅读的报纸杂志等信息载体。

这种刊物是组织内部公关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有效的开展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的基本阵地。

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志。

19.潜在公众:由于面临着潜在的共同问题而形成的隐性公众。

事实上已与或将与组织发生某种关系,但尚未意识到的公众,他们与组织的关系尚处于潜伏时期。

(或主要指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伏公众、隐患公众、隐蔽公众或未来公众。

即某一社会群体面临着组织行为或环境引起的某个潜在问题,由于这个潜在问题尚未充分显露,这些公众本身还未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他们与组织的关系尚处于潜伏状态。

)20.新闻制造:是社会组织在真实的、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有新闻价值的活动、事件,吸引新闻界和公众的注意和兴趣,争取报道的机会,并是本组织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以达到提高组织知名度的目的。

21.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指通过科学预测与决策,修订合理的危机应急计划,并在危机发生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手段,减少危机给组织与公众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求公众对组织的谅解,以重新树立和维持组织形象的一种管理职能。

22.MI:是企业识别系统CIS 中的理念识别,指组织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中长期战略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深层组织文化,是CIS的根本,并指导和规范BIS和VIS。

23.公共关系策划:为达成组织目标,公关人员在充分进行环境分析调查基础上,对总体公关战略及具体公关活动所进行的谋略、计划和设计过程。

(或公共关系策划,是指在公共关系原理的正确指导下,对将开展的公关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谋划和设计出公关活动方案的脑力劳动过程。

)24.政府关系:指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及其职能管理部门存在的一种相互了解,互相沟通的关系。

25、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和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

26、公共关系创意:公共关系创意是公共关系人员在策划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特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7、公共关系广告:公共关系广告就是组织利用广告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传达有关信息,促使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组织,争取公众的好感,提高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组织形象28.知晓公众: 即已经知晓自己的处境,明确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与特定组织有关,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开始向组织提出有关的权益要求。

(或即公众已经知晓自己的处境,明确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与特定组织有关,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甚至开始向组织提出有关的权益要求。

)29.公共关系专题活动: 是一种常见的公关活动。

它是组织以公共关系为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的各种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社会活动。

(或是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30.危机公共关系: 指任何社会组织,为了解决组织自生陷入的危机,挽回不良事件给公众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具有预防、扭转、挽救作用的策略和措施。

31.首要公众:指对组织有重要的制约力和影响力,甚至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公众。

他们与组织联系最密切、最频繁,对组织具有特殊的意义。

(或即关系到组织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那部分公众对象。

)32.直接调查法: 是指调查者到现场直接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而进行的调查方法,通常称为访谈法。

33.艾维·李:(1877-1934),美国著名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被称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或公共关系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以艾维·李为代表的“说真话”的公共关系时代到来了。

艾维·李的公关信条是“公众需要被告知”。

)34公共关系表现形式有两个: 静态公共关系、动态公共关系35公共关系由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与沟通三要素构成。

36据公共关系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不同的关系将其划分为:直接隶属型、并列型、职能分散型和部门所属型 4种。

37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是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和公共关系效果评估38把公众作为一个过程的纵向分类可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

39测定组织形象的基本标志有两个,即:知名度和美誉度40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而且公共关系状态与公共关系活动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

41、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额主体,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42、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沟通手段,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双向联系和交流,促成相互间的了解、共识、好感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