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伦理学视野下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
1、建立沟通平台:通过搭建沟通平台,为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便 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例如,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视频通话系统,使父母和 孩子可以随时保持。
2、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 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况,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例如,开展家长培训课程 和亲子活动,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3、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留守儿童提供 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同 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其他形式的关爱和支持。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 现为沟通频次低、关系紧张和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社会 工作介入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必要手段,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 由于研究方法和样本的局限性,本研究结论仅供参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 括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和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 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已有研究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1、加强亲子沟通:通过提高沟通频次和质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 的和情感交流。
2、家庭教育指导: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了解 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况,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了解农村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现状和问题。问卷调查对象为当地农村小学和中学的留守 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80份。深入访谈对象为30 名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以获取更详细和深入的信息。
3、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5%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 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抑郁等。在深入访谈中,一些儿童表现出明 显的心理压力和适应困难,这与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了外出谋求发展,而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这种情况不仅对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也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亲子关系受到了破坏。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农村留守妇女与亲子关系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是亲情模式、关爱模式和疏离模式。
具体表现如下:1、亲情模式。
这种模式下,留守妇女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母爱表现得比较充分。
留守妇女通过给孩子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着良好的联系,避免了亲子关系上的疏离。
2、关爱模式。
这种模式下,留守妇女虽然没有很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但是在经济上对孩子的资助却很大,孩子也感受到了母爱的存在。
留守妇女通常会用自己的工资或其他收入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行为也有助于维护亲子关系。
3、疏离模式。
这种模式下,留守妇女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母爱的表现也较少,容易导致孩子感到失落和孤独。
这种情况下,留守妇女通常会放弃跟孩子交流的机会,导致亲子关系的严重破坏。
二、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破裂的原因农村留守妇女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1、距离的影响。
留守妇女与孩子相距较远,无法经常见面或交流,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
2、工作压力的影响。
留守妇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较大,使其无法专注于家庭生活,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
3、经济负担的影响。
留守妇女在经济上要承担家庭的重担,使其无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
1、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素质。
在提高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和社交能力方面,政府可以建立相关机构或推出相应的项目来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2、加强家庭教育。
对于留守妇女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要加以整合和完善,使得留守妇女在接管孩子抚养工作时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家庭日益增多。
在这些家庭中,亲子关系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孩子则留在农村由祖辈或其他亲属照顾。
这种分离的生活状态,使得亲子之间的相处时间极为有限。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亲子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很大障碍。
电话、视频等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沟通问题,但相较于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大打折扣。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向父母倾诉,父母也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长此以往,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逐渐变得薄弱,甚至产生隔阂。
在教育方面,留守家庭的孩子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双重困境。
祖辈或其他亲属由于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有效的帮助和监督。
而父母在外地,无法亲身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不足。
这使得孩子在学习上容易出现动力不足、成绩下滑等问题。
此外,农村留守家庭的孩子在心理和性格发展方面也容易出现偏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一些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内向、敏感,甚至出现叛逆、厌学等不良行为。
针对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同时,政府应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学校要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管理。
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在学习上提供帮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再次,父母要增强责任意识。
即使身处外地,也要尽可能增加与孩子的沟通频率和质量。
在沟通中,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及教育影响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及教育影响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指导,面临着许多成长问题,其中亲子关系和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以期为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及特点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指父母至少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乡由其他亲属或乡邻照顾的儿童。
他们通常缺乏父母关爱,教育资源匮乏,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1.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分布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劳动力输出大省。
1.3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家庭监督,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二、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现状分析2.1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由于长期分离,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往往疏远,沟通不畅,缺乏亲情交流。
2.2 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料,但监护人与儿童的关系也存在着问题,比如矛盾冲突、教育方式不当等。
2.3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研究显示,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的情况会给其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3.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3.2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监督和教育指导,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存在辍学、早婚等问题。
3.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其未来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基石,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往往面临着未来就业困难等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调研与干预
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调研与干预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留在农村的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往往面临亲子关系疏远、心理问题、教育困难等问题。
为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本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现状,分析亲子关系疏远的成因。
2.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 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现状、亲子关系疏远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孩子和教师的问卷,收集亲子关系现状、需求和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3. 访谈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孩子、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的困扰和期望。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亲子关系疏远的成因及干预效果。
四、调研内容1.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现状,包括沟通频率、情感表达、教育方式等方面。
2.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远的内外部因素,如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支持等。
3.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需求与问题: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教师对亲子关系的期望和需求,分析当前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4.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干预策略:根据调研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
五、预期成果1. 形成一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调研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 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改善,助力其健康成长。
关于伦理学视野下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研究
关于伦理学视野下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研究"〔论文摘要〕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
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
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留守家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调适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一、引言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
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
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对亲子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养子女,孝敬老人。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
伴随这股“民工潮”,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
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 亿。
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
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在,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
特别是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我国现代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无法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
因此,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总结利弊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
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妇女是指由于工作、务农等原因,长期离家在外地打工的妇女,留下的亲人主要是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
这种情况给农村留守妇女的亲子关系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亲子关系现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农村留守妇女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困难是现状的一大问题。
由于不在身边,母亲无法与子女充分沟通,无法分享彼此的生活,无法参与到子女的成长与教育中。
这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密度降低,使子女的成长受到影响。
对策一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
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留守妇女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子女保持联系。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补贴,帮助农村留守妇女购买手机、支付通讯费用,以促进他们与子女的沟通。
对策二是建立乡村服务中心。
乡村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包括团队辅导、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
这些服务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妇女更好地与子女沟通,解决他们在养育子女方面的困扰和问题。
乡村服务中心还可以提供儿童活动和社交机会,给留守的子女提供更多的陪伴和帮助。
农村留守妇女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由于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妇女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无法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
这使父母的生活变得孤单和无助,也给农村留守妇女带来了负担和焦虑。
对策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
政府可以在农村建设更多的社区养老机构,提供长期护理、医疗、饮食等服务,帮助年迈的父母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政府还可以鼓励社区组织志愿者队伍,为年迈的父母提供更多的陪伴和关爱。
对策二是组织定期回乡活动。
政府可以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回乡探望父母的活动,例如每年的节假日或者重大节日。
这样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妇女与父母之间保持联系,增进彼此的感情,同时也给父母带来了温暖和安慰。
农村留守妇女的亲子关系面临许多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乡村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和组织定期回乡活动等对策来改善这种情况。
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妇女和他们的子女、父母创造更好的亲子关系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在中国农村,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群体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被迫与父母分离,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
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给留守儿童带来了独特的成长环境,也对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亲子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这种亲子关系更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和自尊心,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然而,由于长期分离和缺乏有效沟通,农村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亲子关系疏远、情感缺失等问题,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在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父母的依赖和思念,但由于沟通不畅和交流不足,他们往往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另一方面,父母在追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作繁忙、时间有限等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陪伴和教育孩子。
这种亲子关系的疏远可能会加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心理,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他们致力于通过建立亲子关系支持体系、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措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改善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研究具体措施之前,有必要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机制。
首先,从父母外出务工的角度来看,他们往往是出于对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的责任感而选择离乡打工,但长期的分离却给亲子关系带来了挑战。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和亲友关系中成长,缺乏与父母一对一的交流和关怀,容易产生心理孤独感和情感缺失。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干预和改善。
首先,相关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制定相关和项目,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这些家庭中,亲子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1、亲子沟通不畅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分隔两地,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有限。
电话、视频等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距离的差距,但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的交流。
而且,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学业紧张,双方交流的内容往往局限于生活琐事和学习情况,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
2、亲子情感疏离长期的分离导致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逐渐淡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无法及时给予陪伴和支持;父母也无法亲身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甚少。
这种情感上的缺失容易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和不满。
3、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对孩子的愧疚心理,往往采取过度溺爱的方式来弥补;而另一些父母则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如人意,就会严厉批评指责。
此外,由于爷爷奶奶等祖辈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陈旧,在教育孩子时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孩子心理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容易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缺乏应对的能力和勇气,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极端行为。
二、影响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因素1、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这是导致亲子分离的主要原因。
2、社会环境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文化娱乐设施相对匮乏,孩子的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此外,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还不够,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体系。
伦理学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研究
的物 质生活 水平 有 了很大提 高 ,给孩 子带 来 的最 直 作 出正确 的评 价 ,是 和谐 亲子 关 系 的关 键所 在 。绝 接 的影 响就 是 营养 改 善和 身体 素 质 提 高等 。现 在 ,
大多 数农村 家 长 因本 身所 接受 的教 育很 有 限 .不 知 育观 念落后 、溺 爱或 专制 等 问题 。加上 两代 人 的价
到 目前为 止 ,能够 将孩 子带 到城 市读 书 的农 民 带 到城市 。农 村大规 模 的人 口流 动 ,伴 随着 的就 是 留守儿 童赖 以生存 和成长 的家庭 的剧烈变 化 。那 么 , 处 于这种变 化 中 的孩 子 ,其生 活 、学 习条件 以及 发
未有 的考验 。
指 以男性 为 主 的中青 年 劳动 力 的外 出使 得农 村 中 留
守 家庭 ” [ , ]造 成 留守 妻 子 、留守 老 人 和 留守 儿
家庭 是农 村 社 会 的基本 单 元 ,而 家庭 伦 理是 推 守 的家庭 成员 主 要 由妇 女 、孩 子和 老人 构成 的 “ 留
外 出打工 的一个重 要原 因是解 决 子女 的教育 费用 问 提 供更坚 实 的基础 ,但 是否这 样就 能 给子女 带来更
好 的教育 呢?
题 。毋庸 置 疑 ,经 济能力 的提高 可 以为 子女 的教 育 值观 念 、生 活 态度 、审美 情趣 等方 面 的 客观 差 异 ,
美 国社 会 学 家W ・ 古德 指 出 。如果 说 “ 家庭 是 像 形成 了一道 难 以逾 越 的鸿沟 。
也在很 大程度 上 影响 着抚 育阶段 的亲 子关 系 .再加 上 时空 上的距 离 ,更使 孩 子与父 母之 间 因疏远 而好 ( )农 村 留守 家庭 子女 的基本 状况 二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关系
试论农村 留守儿童 的亲子沟通 、 家庭 亲密 度与其社会 适应性 关系
文/ 金晓 曾 吴 翠环 摘要 : 留守儿童现象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 的副作 用 , 在 国外很少 出现类似的情况。研究留守儿童 的亲子沟通、 家庭 亲密 度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十分有必要。本文从三者之 间的关系着 手, 通 过研 究我 国农村留守儿童 的现状, 进一步分
一 、
谐 关系, 也不能把 离开家庭的无奈等 负面情绪传 染给孩子。同 时, 孩 子 也 需要 理 解 家 长 工作 的 辛 苦 , 不提 出过 分 和 无 理 的 要 求,主动 帮助 父母 分担 家务 。当父母 不在 家时也能照顾好 自 己, 让 父母 没 有后 顾 之 后 , 全身 心 投 入 到工 作 中去 。 ( 三) 强化 积 极 视 角提 高适 应 能 力 社会 生 活 中许 多缺 乏监 管 的 不利 环 境 ,会 对 孩 子 的成 长 造 成 不 利 的 影 响 。但 若 是孩 子监 护 人 能 引导 孩 子 以积 极 的视 角来面对 生活 中存在 的各类问题 ,则能有效提 高孩子 的社会 适应 能 力和 自我 保 护 意识 。并 且 , 各 级 政府 也 需要 用 积 极 的视 角 去 看待 留 守 儿 童 发展 问题 ,从 多种 角度 帮助 留 守 儿童 提 高 社会适应 能力 , 不仅能促进其健康成长 , 也有利 于我 国和谐社 会 的构 建 和 发展 。 国 家 和社 会 需要 持 续 关注 留 守儿 童社 会 适 应 能力问题 ,相 关部门在工作 中应 以留守儿童的发展 方向为 工作 方向 , 进一步探 索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措 施, 激发
析 出增加亲子沟通 、 优化家庭功能 、 强化积极视 角和加强相 关机构 的优势 互补等 方式, 改善农村 留守儿童 的生存现 状, 提高 留守儿童家庭 归属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
问题的提 出
~
( 一 ) 调查对 象
采取 随机抽 样 的方 法 ,对重 庆市某  ̄ I , 3 o 个有 3 岁
所谓 “ 留守儿童 ” ,是指父母 双方 或一方流 动到
其他 地区 ,孩子 留在户籍所在地并 因此不能 和父 母双
6 岁 留守儿 童的家庭进 行调查 ,调查 对象 为3 岁一 6 岁 ( 二 ) 调 查 方 法
理化建议 ,促进 留守儿童 的身心健康发展 。
儿童主要通过打电话 和父母联系 ,1 名 ( 3 . 3 % )留守儿 童主要通过 网络与父母联 系 ,3 名 ( 1 0 %)留守儿童几 乎 和父母从不联 系。 由此可 以看 出 ,电话几乎 成 了唯
= 、调查对象与方法
2 4 I 早期教育 ・ 教科 ̄2 0 1 4 . 0 7 — 0 8
1 2 名 ( 4 0 % )留 守 儿 童一 周 和 父母 联 系一 次 ,6 名 ( 2 0 % )的 留守 儿童一个 月 以上才和父母 联 系一次 。 从 不联系 。 表2 留守家庭 亲子沟通频率
联 系频 率
l 课题研究 l T H E S I S R E S E A R C H
农村 留守 家庭亲子关系现 状调查研 究
邵 小佩 ,邹 玲
(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重庆 4 0 1 3 3 1 )
【 摘要 】 本研 究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 ,针对3 岁~ 6 岁的 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 ,围绕 留守儿
高度重视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重庆市某村 留守家庭亲子 守家庭 ,留守儿童长期 和父母 分隔两地 ,面对面交流
关系的现状进行 调查 ,分析其存在 的问题 及问题形成 的 的机会 很少 ,只能通过 电话 、信件 、网络等途径进 行 0 名 留守儿童 中,2 6 名 ( 8 6 . 7 % )留守 原 因,探索建立和谐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途径 ,提出合 交流 。在调查的3
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加剧,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留守妇女由于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家庭,导致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关爱和教育。
这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亟需对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
二、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分析1. 家庭分离农村留守妇女一般是由于务工需要而离乡背井,长时间不能和孩子在一起。
这种分离导致了母子之间情感联系的断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母亲的关爱和教育。
2. 孩子教育困难留守妇女在外务工,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农村留守妇女的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凸显。
孩子在父母长期离家的情况下,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3. 亲子关系疏离长期的离别导致了母子之间的疏离,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感日渐减弱,母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少,亲子关系日益淡漠。
1.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引导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减少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
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怀和帮助,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减少家庭分离的情况。
2. 家庭教育指导针对留守妇女的家庭,可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了解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培训留守妇女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3. 建立留守妇女子女关爱机构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子女,可以建立关爱机构,为他们提供临时的监护和学习服务,帮助他们度过母亲不在身边的那段时间。
这些机构可以让孩子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教育,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 增加留守妇女返乡政策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留守妇女返乡就业,创业或者参与当地的务工项目,使她们可以在家乡附近工作,和孩子相互照顾,减少亲子分离的情况。
四、结语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合作来解决。
政府、家庭、社会以及留守妇女本人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家庭教育、关爱机构建设以及返乡政策的支持,共同改善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其父母或监护人长时间离开家乡而留在家中的未成年儿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数量呈现出逐
年增加的趋势。
留守儿童长时间独自在家,缺乏父母关爱的陪伴,容易引发许多家庭
伦理问题。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社会
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解决途径,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提高家庭伦理意识和境遇改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三、研究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伦理问题现状;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的原因;
3.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4.案例调查,分析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家庭伦理问题。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主要针对现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实地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
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五、研究预期结果
1.具体描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伦理问题现状;
2.探讨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六、研究意义
1.提高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认识;
2.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3.推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保障的投入和力度。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及培养方案探索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及培养方案探索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而在农村留在家中独自生活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扩大,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情感与心理问题,其中与父母关系的稀薄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探究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案,旨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更加健康、稳固的亲子关系。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及亲子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往往是由于父母为了生计而迁徙到城市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很少,亲子关系变得疏远。
父母在外务工,面对生活压力,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而留守儿童又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安全感,导致了亲子关系的脆弱和不稳定。
二、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1. 父母缺失的情感关怀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情感关怀和陪伴,导致他们情感上的不稳定和孤独感加重。
这种缺失的情感关怀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2. 交流沟通不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分离,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导致了沟通不畅、理解不足的情况发生。
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会使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 教育方式的差异父母在外务工期间,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由老人或其他亲戚来负责。
这些代理人与父母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孩子受到不同的教育影响,甚至发生矛盾和不和谐的情况,对亲子关系形成障碍。
三、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的现状当前,国内外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国内学者主要从心理、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在实际帮助留守儿童改善亲子关系方面,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培养方案。
四、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培养方案探索1. 加强情感交流针对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关怀的问题,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报告
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报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得到充分的亲子陪伴和家庭教育,这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诸多问题。
本报告旨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1.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无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导致孩子在家中的教育处于空白状态。
2.隔代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照看,由于祖父母年龄较大,教育观念和方法滞后,难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3.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逆反等。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由于留守儿童家长缺席,学校教育难以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家庭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家庭教育资源本身就相对不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更加匮乏。
2.教育观念落后。
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重物质保障、轻精神教育的观念,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3.教育方法不当。
留守儿童家长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采取过于严格或放任自流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4.安全隐患突出。
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和不良行为的侵害。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1.加强政府关爱。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提高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2.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能力。
3.搭建沟通平台。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4.关注心理健康。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5.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的研究
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的研究农村地区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村家庭教育作为乡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因此,对显得尤为重要。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在这个关系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亲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也是孩子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在这种关系中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比如父母缺乏关爱和尊重,孩子就可能感受到孤独和无助,对自己和家庭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氛围则是整个家庭的氛围和气氛,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持。
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促进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
相反,如果家庭氛围压抑和紧张,孩子就可能感受到家庭的不稳定和不安全,对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家庭氛围的和谐,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改善亲子关系来改善家庭氛围,以实现农村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环。
在研究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往往受到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着偏见和局限性,这就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家庭氛围的不和谐。
而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往往较为贫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往往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也容易导致家庭氛围的紧张和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解析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她们与子女之间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随后提出了改善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的对策,包括加强家庭教育、建立支持系统等。
最后探讨了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实施措施,并总结出对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的启示。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亲子关系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以及制定更具体有效的干预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促进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的改【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现状,因素,对策,实施措施,健康关系,启示,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长期离乡背井,留在城市等地工作的妇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妇女离乡打工,使得留守妇女现象日益突出。
这些农村留守妇女常常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便是与子女的关系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在外打工的往往无法时刻照顾子女,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出现。
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重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负担和家庭困难。
研究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问题,探讨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对于促进农村妇女和子女之间的良好关系、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工作、务农或其他原因,长期离开家乡在外地打工或经商的女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和老人数量也随之增加。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农村留守妇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她们与亲人之间的关系。
研究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和他们的子女之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对策和实施措施,帮助这些家庭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研究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还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指导和建议,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这些家庭中,亲子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1、沟通不畅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导致亲子之间的沟通严重不足。
电话交流往往只是简单地询问学习和生活情况,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喜悦无法及时与父母分享,父母也难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2、情感缺失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在留守家庭中,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这种情感缺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敏感等问题。
3、教育脱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农村留守家庭的父母无法在孩子身边进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也难以有效监督和指导。
而在家照顾孩子的祖辈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无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教育支持,导致孩子在学习上容易出现困难和问题。
4、信任危机长期的分离使得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考验。
孩子可能会对父母的承诺产生怀疑,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
父母也可能因为对孩子的情况了解不全面,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误解,从而加剧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影响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因素1、经济压力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
经济压力使得他们无法选择留在孩子身边,从而导致亲子分离。
2、社会环境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为留守家庭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社会对留守家庭的关注和支持还不够,缺乏有效的关爱机制和服务体系。
3、家庭观念部分农村家庭的父母对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就足够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三、改善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对策1、加强沟通父母应尽量增加与孩子沟通的频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伦理学视野下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研究"〔论文摘要〕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
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
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留守家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调适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一、引言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
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
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对亲子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养子女,孝敬老人。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
伴随这股“民工潮”,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
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 亿。
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
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在,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
特别是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我国现代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无法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
因此,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总结利弊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
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
”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长期以来,亲子联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
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即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
但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两代人之间思想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使得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出现失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终生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情感性、反复性、终生性、深刻性、权威性、继承性、生活的融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多种特点,其优势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
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父母最大的责任,“养而不教”是很多农村父母头脑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
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
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
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
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
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
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
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
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层关心。
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因父亲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形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祖父母抚养而形成的“隔代家庭”(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或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亲戚。
造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感情抚慰和亲密关爱,从而对父母产生隔阂和生疏,导致亲子关系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
”(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
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
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
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
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
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
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
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
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
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
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
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
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
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
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
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
五、结束语民工潮对我国农村家庭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本文就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之间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留守家庭抚育阶段中亲子伦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亲子伦理的家庭调适对策,以期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