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南婚俗看女性地位_朱志杰

合集下载

闽南漳州的婚嫁习俗

闽南漳州的婚嫁习俗

闽南漳州的婚嫁习俗一、常规婚嫁古时,漳州的婚嫁基本按传统的“六礼”进行。

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主张删简古礼,清代漳州宿儒蔡世远谓“吾闽昏(婚)礼由纳采、纳币、请期而亲迎”。

可见其时已将六礼中的“问名”并入“纳采”之中,并将“纳吉”与“纳征”合而为“纳币”。

据蔡氏所辑《朱子家礼》,婚礼的程序为:“将昏,主人告于祠堂,遂以酒醮其子而诫之,子受酒跪听训诫……”此当为诗书之家所设。

民间嫁娶较侧重于物质形式,礼俗极繁复,而且地区差别很大。

(一)议婚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

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

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又称“摆家风”、“踏家风”。

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庚: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

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婚: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臵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臵三天。

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

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

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

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

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

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亲: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

浅谈闽南婚俗

浅谈闽南婚俗

浅谈闽南婚俗作者:林清潮傅秀莲来源:《寻根》2021年第04期一民俗是民族文化長期积淀的成果。

因此,它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同一种民俗,其礼仪程序和习惯,都是不一样的。

本文就闽南地区的婚俗简述如下。

古有“大登科、小登科”之说,“小登科”即指娶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结婚与金榜题名共举,足见其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亲迎”为婚礼的重点。

然而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

漳州地区历来不强调新郎亲自迎娶新妇,“乡俗间有不亲迎者”,通常是请“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为上门迎接新娘。

新娘出阁仪式烦复,各个地区也不尽相同。

闽南地区一般都有专门主持嫁女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

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新娘在迎娶之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沐浴,换上婚衣。

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并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

”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倒置的米斗上(以竹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

”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

这种仪式叫“上头”,也就是古代的“笄礼”。

大约从清代开始,泉州人就把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推移至结婚成家之时。

女子进行“笄礼”仪式,男子亦进行“冠礼”:先在厅堂当中,设交椅、几案,陈梳、篦于案上。

交椅前置竹制小椅,案前置火炉。

届时,冠者端坐于交椅上,双足踏在小竹椅上,由预先请来的族中少年执梳,栉发三下,送嫁姆在旁“念四句”,另一人到案前举帽子为之戴上。

冠者起立,至祖龛前拜祖毕,执事人设父母两座于堂中,父母受冠者四拜;后依次见伯、叔、姆、婶及宗人之尊属,行两拜礼;复以次两拜姑、兄、嫂、姐,俱答拜;弟、妹则两拜见冠者,冠者亦答拜。

“上头”仪式之后,女方父亲以帕(俗称乌巾)蒙其面,送嫁姆引导新娘上轿。

泉州地区迎娶都在白天,所以新娘都必须头蒙乌巾。

送嫁姆唱:“乌巾罩上头,新娘贤慧囝婿□(形容男子能干)。

浅析从传统节日礼仪透视女性地位

浅析从传统节日礼仪透视女性地位

浅析从传统节日礼仪透视女性地位摘要:传统节日礼仪是透视女性情感及现实生活的一面窗口。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 以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为主线, 探讨节日礼仪中的性别差异, 旨在透析节日民俗是如何通过时间机制来维系性别分工以及平衡的。

这可以使我们更加合理、清晰地认识女性在节日礼仪中的角色和地位,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节日,礼仪,性别差异近年来, 性别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 各个学科围绕性别这个关键词, 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与其他学科相比, 在民俗学方面, 关于女性的研究起步稍晚, 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传统节日民俗是展现社会观念和民众生活的大舞台, 本文以具有时间刻度性的节日为切入点, 从文化解读的角度出发, 揭示传统节日中所体现的女性地位及性别身份意识。

纵观民俗学的整体研究, 关于节日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民俗事项的客观对象上, 往往忽略了民俗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人。

然而, 民俗事项是由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因此, 在民俗学研究中, 必须把人尤其是女性作为关注的焦点。

一、节日礼仪对女性的规约纵观中国的传统节日, 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不在少数, 花朝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都是与女性有关的节日。

在封建社会男本位思想统治下, 女性始终背负着"男尊女卑";的理论枷锁,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 其中包含了深层次的意蕴。

(一) 节日中女性神的世俗化从这类节日的起源上来看, 一类是与女性有关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 一类与女性的贞洁和贤淑敏惠相关。

通过这些节日达到对女性行为的规约和美好期待。

传统节日中的女性神大多被赋予真善美的美好形象。

有的被定型为普度众生、雍容慈祥的典范, 如碧霞元君会中的碧霞元君;有的被固化为贤淑敏惠的化身, 如嫦娥、织女;有的被标榜为恪守孝道、忠贞不渝的象征, 如曹娥、孟姜, 她们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或形象典范而存在。

在节日民俗礼仪中, 通过拜神仪式体现出来, 表达一种敬仰心理。

从传统妇女节日风俗看女性地位

从传统妇女节日风俗看女性地位

CANGSANG从传统妇女节日风俗看女性地位许娟摘要古代妇女地位研究是妇女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妇女节日风俗是透视女性情感和现实生活的一扇窗口。

本文以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以囿于家庭舞台的古代妇女在缔结幸福婚姻,巩固家庭地位和提高家庭地位过程中的主要诉求为主线,从贯穿在传统妇女节日风俗中的乞爱情、乞巧慧和乞生育三大活动主题入手,把握古代妇女的卑下地位。

关键词传统妇女节日妇女地位男尊女卑女红专题研究风情各异、千姿百态的传统节日风俗是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漫长的以“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秩序为准则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

一系列的以女性参与为主体的传统妇女节日,如三月三、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虽然也给苦难、悲凉的妇女历史增添了一丝个性和情感展示的亮色,却终究逃脱不了“男性中心”的色彩,“男尊女卑”的观念,通过传统妇女节日的乞爱情、乞巧慧、乞生育三个主题得到张扬和突现。

—、乞爱情与女性地位在以家庭关系为依托的宗法制度下,以“三纲五常”、“孝悌仁亲”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使广大妇女牢牢受制于“男外女内,主次分明”的禁网中,家庭成为女性生活的主要舞台,构建家庭的婚姻缔结成为女性关心的头等大事。

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的封建社会,轻婚恋,轻人性,男婚女嫁采取父母包办的形式,广大女性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利,婚姻往往不幸福。

因此,乞爱情,渴望幸福的婚姻成为广大女性节日诉求中的第一主题。

1.从时间契机上看,传统的妇女节日为恪守封建礼教,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性提供了男女相识的有限机会,是女性人身不自由的反衬。

受种种封建礼仪的重重束缚,青年女性们往往被紧锁深闺,严守男女之大防,已婚女性也很少抛头露面。

惟有在特定的妇女节日中,妇女们才可以得到短暂的人身自由,上街出游。

如元宵节,据《西京杂记》载:“西都京师街衢,有金吾晓瞑传呼,以禁夜行。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随着时期的进展,在那个信息化的世界中显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奇的事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因此,咱们常常会发觉有些人疯狂地追赶哪些新奇的事物,忽略了存在于咱们身旁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作为一个闽南人,一个晋江人,咱们应该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南音、嗦啰嗹、拍胸舞等等,还有闽南地域的婚俗、丧葬。

但是现实生活中咱们往往看到人们痴迷地追捧日剧韩剧,却对闽南风俗一无所知,因此咱们组对闽南风俗做了研究,希望能更深地了解风俗的内涵。

这次研究,咱们对闽南婚俗、丧葬,和春节、端午等节日进行了研究,另外粗略了解了闽南地域一些禁忌。

(一)婚俗部份程序(二)1.定亲(三)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

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物送到女家作为定聘。

礼物一样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和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四)2.行聘(五)又称“提聘”或“送大定”。

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

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摃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

其中礼饼、摃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信,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

另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

有些地址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六)3.出阁(七)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

清朝,闽南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

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种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

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4.上头5.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洗澡,换上婚衣。

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

”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筊□(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

闽南嫁娶风俗

闽南嫁娶风俗

闽南嫁娶风俗篇一:闽南的结婚是什么样的一个风俗闽南的结婚是什么样的一个风俗!订婚风俗吧,主要看你是哪儿人了,如果你也是闽南人,那么就由双方父母相互商量一下就可以了定下了。

订婚时男方需要送金银手饰2至4套,(项链、手链、戒指)及金手琢两对,情侣表一对,聘礼(先谈判好了再给)一个箱子,内装日用品(口红、沐浴露、洗发水、睡衣、内衣等日常小用品,及聘礼费手饰),男方另带亲朋好朋若干带着箱子及四种糖果(或者更多)到女方家,女方接受礼品后要办订婚酒食宴请男方并约定结婚日期。

结婚就是由订婚时约定的时间进行。

如果是婚俗,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和厦门,都说闽南话,风俗习惯也相近。

嫁娶婚俗至今都已简化。

但有趣的婚俗仍流传民间。

这里只谈新婚到婆家的一些礼仪。

带路鸡新娘出嫁,有一对陪嫁的带路鸡一同到婆家。

新娘迎入洞房,媒人或大姑大嫂就把公鸡母鸡放进床铺下。

然后,拿一把大米撒在地上,嘴里咕咕地招呼,看哪只先走出来。

公鸡先出来,大家都高兴地说:“头胎一定是生男的”。

如果是母鸡先出来,她们忙转口气说:“鸡母先出来也好。

先生姐姐,再招弟弟”。

所以,头胎生女孩,有的就名“招弟、来弟、牵弟、也好”等等。

闽面地区方言弟与治同音,就变成了“招治”了。

从名字反映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掀巾新式婚礼随着社会进步逐渐流行,但许多家庭仍沿用掀头巾的习俗。

头巾长五尺,有红绸的,有黑绸的,绸巾盖在新娘头上,前短后长。

新娘进房举行掀巾礼。

长辈在掀巾前说句吉利话:“从前掀到后,两人吃到老老老!”掀巾开始,新郎有左手捏巾角,右手拿折扇,很快地把头巾掀掉,把头巾一端踩在脚下,表示要妻子服贴归他管,任他差使。

其实,新郎掀巾前新娘已做好准备,手伸在背后,抓住绸巾,用食指缠一圈捏紧,不让新郎踩头巾。

掀巾一瞬间,任何一方疏忽,就达不到目的。

也可能出现新郎新娘各抓住一端,互不相让,扯来扯去,出现喜事中的小风波。

这时,大姑大嫂就出面做“公亲”,随口赞扬:“翁赘某也赘(夫妻都有才能),一人揪一头,翁掌家势,某管内头”。

闽南语嫁女儿风俗

闽南语嫁女儿风俗

闽南语嫁女儿风俗1. 介绍嫁女儿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婚嫁习俗之一。

闽南地区作为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闽南地区,嫁女儿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承载着家族的荣誉和希望。

本文将深入探讨闽南语嫁女儿风俗的各个方面。

2. 婚嫁仪式在闽南地区,嫁女儿的婚礼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迎亲、娶亲和送亲。

迎亲迎亲是指新郎一方前往新娘家庭迎接新娘的仪式。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和其亲友团队会带着嫁妆和聘礼前往新娘家中。

参与迎亲的男方亲友通常会携带象征吉祥如意的礼品,比如糖果、红包等。

娶亲娶亲是婚礼的重要环节,是正式完成婚姻登记的时间点。

在娶亲仪式中,新娘会接受来自新郎和他的家族的祝福,并向祖先行鞠躬致敬。

之后,新郎会将新娘抱起,并共同踏进新房。

送亲送亲是指新娘离开父母家、随夫家生活的仪式。

在送亲仪式中,新郎和他的家族会为新娘送行,表达对新娘和她的家庭的感激之情。

随后,新郎和新娘会离开新娘家庭,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3. 服饰习俗在闽南语嫁女儿风俗中,婚礼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习俗。

新娘婚纱在嫁女儿的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着特制的婚纱。

闽南地区的新娘婚纱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和吉祥。

婚纱通常由华丽的红色绸缎制成,上面装饰有金丝绣花和珠宝,使得新娘更加美丽动人。

新郎礼服新郎的礼服也有一定的规定。

通常,闽南地区的新郎会穿着一件称为“潮服”(Cháu-hū)的传统礼服。

潮服是一种中式长袍,颜色多为黑色,上面镶嵌有金色花纹。

这种礼服寓意着新郎的身份地位和家族荣誉。

4. 饮食习俗在闽南语嫁女儿风俗中,饮食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婚宴上的食物通常是精心准备的,代表着对新人美满婚姻的祝福。

土楼饭闽南地区以土楼闻名,土楼是建筑与文化的结合体,也是嫁女儿风俗中的重要元素。

土楼饭是一道由土楼妇女烹饪的传统菜肴,通常包括米饭、炖汤、蔬菜、鱼肉等。

这道菜肴承载着土楼妇女的心意和祝福。

鲍鱼翅嫁女儿的婚宴上不可或缺的菜肴之一是鲍鱼翅。

闽南习俗 母舅坐大位

闽南习俗 母舅坐大位

闽南习俗母舅坐大位古早与现今对母舅,是非常尊重的,在婚丧礼俗中,母舅是重要人物。

民间俗谚《天顶有天公,地下母舅公》,这句俗谚语,而沿海乡村还一说,《天顶有天公,海底龙王公,人间人情母舅公》,意思是说天上最大的是天公祖(玉皇上帝),而人间则是母舅最大。

古早与现今丧俗,倘若是母亲逝世,则外甥需报外家,也是母亲的娘家,这得等待舅舅来观察之后才可入殓。

所以才有俗谚说《死查甫扛去埋,死查某等外家来》或是《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等母舅来》因为出嫁的姊妹,如果是被虐待而死,那就有好戏看了,母舅有权责骂或痛打外甥,或不允许盖棺下葬等事,让男家向母舅禀告详细后,母舅才会同意自己的姊妹来入殓,而封钉也需母舅来,此是有关母舅在白事的礼俗。

母亲娘家的兄弟,也就母舅,不在了或因故无法前来,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母亲娘家的兄嫂、外甥、甥孙等,须通知他们,也须待他们来到之后才能进行,这俗称「押姑婆」,这是白事的母舅礼俗。

而红事就是嫁娶了,有人问母舅帖,是给男方的母舅还是女方的母舅,答案是男方的母舅!!为何?也因外甥娶某,男方母舅为尊,外甥女嫁尪,母舅为卑,所母舅帖则是给男方母舅。

嫁外甥女母舅添嫁粧的镜台和金饰,但结婚是男方的场,大位则是男方母舅。

当母舅的自家姊妹娶媳妇,外甥娶老婆,母舅也是一样是最大。

传统外甥得呈上母舅帖去邀请母舅。

母舅的囍帖是十二版,所谓十二版是一张红纸折成的十二版页,这是有最高的礼数。

上头须书写有关邀请母舅的字句,早期都需自取红纸笔墨自行书写,或是托人代笔,现今则有印刷好的,只需自行添些空格的就可,这就不再叙述。

外甥须在婚礼前一个月或是婚礼前一两个礼拜,与父母或母亲回娘家,通知母舅喜讯,通常外甥除了带母舅帖,还会准备礼品,其中会有汤圆料,来母舅家让亲戚们来搓汤圆煮汤圆吃汤圆,沾沾喜气,也宣布外甥要结婚的喜讯,外甥会用汤圆祭祀母舅家的祖先,这感恩母亲娘家的恩情,因先人代代传,传至母亲也才有他,这拜母亲娘家祖先称《拜圆》。

从乡风民俗看农村女性的权益与地位--基于对漳州市长泰县乡风民俗

从乡风民俗看农村女性的权益与地位--基于对漳州市长泰县乡风民俗
二、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
传统闽南文化中的生育文化无疑是一种早、多、男价值体系,具体内容表现为“养儿防老”、“多子源自福”、“母凭子贵”、“传宗接代”。千百
年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在闽南地区根深蒂固,闽南人认为“女儿终究是人家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些旧观念无疑仍然影响着现
长泰县当地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状况也决定了女性在家庭中不可能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泰县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体力充沛的男性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女性对家庭经济的支持则相对较弱。 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是,女性在家庭中也拥有较少的话语权与地位。在当地传统中,家庭合作的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主要的责任 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而不能在家庭事情的处理中起决定性作用,更不能参与宗族的大事。
表4 女孩是否可以上族谱家庭所占比例
如表3所示,在宗庙、老年协会等农村比较重要的民间组织里,管理者中的男性的比例高达78.4%,女性只达到21.6%,所占的比例远低
于男性。分析表4可知,在调研的4个乡镇,女孩不能上族谱的家庭的比例高达61.2%。同时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已婚妇女可以在族谱中
出现姓名(以前只有出现妇女的姓而无名),部分经济较好的村庄中,女孩可以上族谱,如位于长泰经济开发区的积山村林氏家族。
从乡风民俗看农村女性的权益与地位--基于对漳州市长泰县乡风民俗调研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17T17:34:30.35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3期 作者: 蒋燕
[导读]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8级社会学研究生,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129-02 摘要:在中国,千百年的民俗传统习惯于从生理性别上确定女性地位,女性家庭成员通常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在对漳州市长泰县这

闽南家乡结婚风俗作文

闽南家乡结婚风俗作文

闽南家乡结婚风俗作文篇一《闽南家乡有趣的结婚风俗》在闽南呀,结婚那可真是热热闹闹、讲究特别多的事儿。

首先呢,婚前就有不少好玩的环节。

说亲跟相亲就挺有趣的。

我有个表哥,到了该找对象的年纪。

家里就开始四处拜托人帮忙说亲。

这一说亲,七大姑八大姨的消息可灵通了。

给介绍了好几个姑娘。

后来挑了个看着合适的就去相亲了。

那场面我都跟着去瞧了瞧。

在一个茶馆里,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开始都有点不好意思。

表哥紧张得手都不知道放哪儿,一直摸着茶杯。

女方呢,也是低着头。

但这时候双方家长可就活跃了,一个劲儿夸自家的孩子好。

然后就是订亲啦。

订亲的时候得送好多东西呢。

印象最深的是那担盘,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有糖果、糕饼、猪肉,还有一些传统的糕点。

那糕点五颜六色的,看起来就特别诱人。

担盘得请专门的人挑着,一路热热闹闹地走到女方家。

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早就等着了,就像迎接一场盛大的节日。

婚期到了就更热闹了。

迎亲队伍那叫一个壮观。

新郎骑着马或者坐着豪车,后面跟着一群人抬着花轿或者车队。

到了新娘家门前啊,女方家的姐妹们可不会轻易让新郎进去。

她们会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开始出各种难题考新郎。

像唱歌啊,说一些肉麻的情话啊。

我记得我另一个亲戚结婚的时候,新郎被要求一口气说出十个爱新娘的理由。

新郎都被憋得满脸通红,但还是绞尽脑汁地在说,周围的人都笑得肚子疼。

好不容易进了门,还要找新娘的鞋子,藏在各种奇怪的地方,这真的就像一场寻宝游戏。

然后就是拜堂成亲了,那是在正厅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大家都喜气洋洋的,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呢。

在闽南家乡结婚啊,这些风俗习惯真的满满的都是趣味。

篇二《闽南家乡结婚之独特风俗》闽南家乡的结婚风俗啊,那可是独特又好玩的。

婚礼筹备的时候就有很多特别的事儿。

要请个能说会道的媒婆,这媒婆就像一个连接两家的线。

就像我邻居结婚的时候,那个媒婆可神气了。

每次到男方家或者女方家,先把新泡的茶喝上一大口,然后开始滔滔不绝。

闽南语嫁女儿风俗

闽南语嫁女儿风俗

闽南语嫁女儿风俗闽南地区素有“婚姻文化之乡”的美誉,其嫁女儿风俗更为独特。

在闽南,嫁女儿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大事。

在这个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地方,闽南嫁女儿与众不同,讲究着规矩和仪式。

下面,本文将根据相关资料和经验,揭示闽南语嫁女儿风俗的一些细节。

首先,闽南人很重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虽然这种观念在现代已经开始被摆脱,但在传统文化中,儿子是继承祖业、传承家族的重要人物。

因此,当女儿成年后嫁出去,往往会有些许的遗憾和难过。

但是,在闽南的传统信仰中,家族的延续是由男女平等共同承担的,因此,婚礼上女方的亲戚和朋友也同样需要精心筹备和欢送。

其次,闽南式的婚礼讲究“喜筵三日”,分别是“新房筵”、“归宁筵”和“娘家筵”。

其中,“新房筵”是在婚礼当天进行的,“归宁筵”是新婚夫妇结束婚礼后回到新居后进行,“娘家筵”则是在新娘娘家进行,表示在这里生长的女儿也要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在筵席上,家族中的长辈们会讲述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寓意祝愿新人能够心心相印、相伴一生。

最后,闽南式的嫁女儿还涉及到一些物品的传承和交换。

例如,“三金”、“红盖头”、“敬酒器”、“婚车”、“花轿”等等,这些东西都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象征作用。

其中,“三金”指的是黄金、白银和元宝,是家族的财富和传承;“红盖头”则是用来遮盖新娘脸部的红色头巾,意味着新娘即将成为新家庭的主妇,掌管家中大事;“敬酒器”则是新娘在家族中的地位象征,也代表着女方家族的美德和美好祝愿。

总之,闽南语嫁女儿风俗是由一系列传统仪式、物品和思想构成的,是传承了闽南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很多传统风俗和文化还是需要继承和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更加生机勃勃,也能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

闽南婚俗

闽南婚俗

闽南婚俗从媒人的介绍开始,到相亲、下娉礼、选日子定终生、婚前宴、结婚宴、婚后宴等等,而这些礼节中更是手续繁琐!1.相亲:俗话说“龙交龙、凤交凤”,媒人一般会选择男女双方基本条件比较接近的来牵线搭桥,然后再由双方的父母选个大家认为好的日子对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亲。

然而相亲在闽南一带其实都是由男方叫上自己父母或几个好朋友然后到女方家中去看的,其实就是属于单方面的行为,如果男方看中了女方,一般会留个纯金的戒指给女方,大方点的人家会有金项链、手链等;假如没有看中,那男方会找个借口说有什么急事待办就一起离开;如果女方没有看中男的,那她就会拒绝男方的戒指。

2.下娉礼:在男女双方都有意思的情况下,再由双方的长辈选好日子到女方家中下娉礼,所谓的下娉礼其实就是拿着现金到女方,这个礼节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娉礼钱的多少而已,记得在1988年的时候,娉礼一般都是一万到两万不等,现在好久没有回家了,听说娉礼都在十万以上了,有人下的娉礼钱竟然达到上百万,不过那是有钱人家。

其实男方的娉礼一般不会随便下多少的,会通过媒人得知女方有多少陪嫁而定的,因为娉礼钱女方是一分钱不能得的,正常人家是看男方来了多少娉礼,到女方出嫁的时候不但娉礼钱要退给男方还要贴上几乎相当的钱,当地人称之为回娉,从这也可以充分地看出闽南沿海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3.选日子定终生:选日子这事属于大事,一般交给当地比较出名的神者(管理一些迷信方面的专业人士)来选订,闽南人结婚一般都会选择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结婚,如农历的1到3月或者10月到春节这段时间,在闽南地区一般的在农历7、8、9月是没有人结婚的。

有这样一说,农历7、8、9月份是我们当地的“普渡”节,而“普渡”就是当地敬祖先也是敬鬼的节日,所以一般人家不会去凑这个时间结婚的,结婚人最多时间就是蜡月二十到正月十五之前,因为这段时间出外做生意的人大部分都回家过年了,也就是我们当地的结婚旺季。

4.婚前宴:婚前设宴是属于女方在结婚前一天用来款请自己好友的一种宴席,相对的比较简单,一般就寥寥几桌而已。

闽南传统婚庆习俗

闽南传统婚庆习俗

闽南传统婚庆习俗闽南传统婚庆习俗源自中原,台湾的婚俗多自闽南移植。

闽南婚俗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语中的吉祥话是整个婚礼进行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就是婚礼中古语古风吉祥话伴始终。

用闽南歌谣、谚语、“念四句”来表达吉祥、喜庆的愿望,是闽南婚庆的大特色。

很多俚语留存古韵古风,概括了婚礼的细节,显示了人们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我们嫁女娶媳,都盼望有个幸福美满和睦的家庭。

过去,新婚之家,都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甚至三代四代同堂也是常有的事。

因此,新入门的儿媳与全家人的关系牵涉到全家事业的大事。

家和万事成,全家和美过日子。

所以,有句古话是这样讲的:“千好万好,家庭和好第一好。

”“家庭不和,吃水都无”。

这两句谚语就说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厦门有一首流行百年的歌谣:“阿达姐、阿达姐,做人媳妇识道理。

晚晚睡,早早起,梳头洗面、抹粉、点胭脂。

上大厅、擦桌椅,下厨房、洗碗筷,入厨房、拿针指,敬翁姑、疼小弟,全家和好过日子。

夸奖兄、夸奖弟,夸奖亲家亲母教识,夸奖丈夫好八字。

”这首只有几句的民谣,体现了一位好媳妇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快利索以及外家好家教的良好素质。

婚礼是婚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外家和内容都祝愿新婚夫妻百年好合。

闽南语运用“斗句”,也就是押韵的吉利语贯穿整个婚礼的过程当中。

在古时候,还没出嫁的女孩子是绑辫子的,出嫁的把头发绕起来叫“盘头”或“上头”,表示成为大人了,所以那个时候不论男女,都得实行“上头”这个风俗。

嫁女儿时,家里人先把“米筛”放在地上,舅公用小竹椅和小烘炉放在里面,新娘坐好后,就由她的母亲或长辈来帮她“绕格仔”,“绕格仔”的时候就会念好话:“梳头、梳头,从前梳到后,两人吃到老老老”,也就是祝愿新婚夫妻白头偕老。

新娘出嫁上红轿,也要说好话,在新娘入轿后,媒婆或者是大嫂或者是大姑,就在轿外说:“新娘入轿要坐正,入门才能得人疼。

”新娘入轿时拿一把折扇,等到坐稳定后,轿外有人拿一把新的扇子塞进窗口,然后就有人说:“新扇换旧扇,上桥十八变”到了进洞房后,新人向亲戚朋友敬甜茶这个时候,就有很多吉祥话,念“四句”或者是文雅的诗句,比如“今年吃甜甜,明年生后生”“新娘娶到后,家财年年富”“今年娶媳妇,明年起大厝”“新娘生水真命好,内家外家好名声”“姑拿甜茶来相请,让你金银整大车”。

闽南结婚风俗礼仪

闽南结婚风俗礼仪

闽南结婚风俗礼仪闽南结婚的习俗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

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

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

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

“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

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

”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

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

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

“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

”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

”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

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

闽南新娘_精品文档

闽南新娘_精品文档

闽南新娘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南部的一个地域范围,其以独特而浓郁的闽南文化而闻名。

闽南新娘,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介绍闽南新娘的形象、服饰、婚礼习俗和象征意义等方面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闽南新娘,通常被认为是温柔、美丽和端庄的象征。

在婚礼上,她们以其华丽的装扮和专注的神态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闽南新娘的着装非常精致而独特,她们穿着一袭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旗袍或绣花对襟衫,衣袖和下摆装饰有精美的刺绣和亮丽的丝线。

头戴花环和发簪,搭配艳丽的首饰,展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闽南新娘的婚礼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在婚前,新娘要进行多个节日和仪式,如交桃花、过青楼、试穿婚纱等。

这些仪式不仅彰显了新娘的美丽和成熟,同时也蕴含着传统的祝福和婚姻的寓意。

而在婚礼当天,新娘还需经历一系列的步骤和仪式,如迎亲、拜堂、敬茶等。

这些环节都极富仪式感,代表着新娘即将成为新家庭的一员,同时也象征着家庭成员的接纳和祝福。

闽南新娘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婚礼上,更是代表了家庭的地位和声望。

在闽南地区,作为新娘的女性承载着传承家族血脉和家道兴旺的重任。

因此,闽南新娘的美丽和优雅不仅仅是外表的体现,更是家庭地位和道德观念的象征。

她们的行为举止要端庄大方,言谈举止要文雅得体,以展现出家庭的高贵与庄重。

闽南新娘在文化上也承载着许多象征意义。

她们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人的婚姻,更是代表着家庭、血缘和历史的传承。

在婚礼上,许多传统习俗和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新娘和她的家庭的尊重与祝福。

同时,闽南新娘的装扮和饰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如红色的旗袍象征喜庆和红火,花环和发簪象征幸福和吉祥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元素使得闽南新娘更加神秘和令人向往。

总结而言,闽南新娘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其温柔、美丽和端庄的形象而闻名。

她们的服饰精致独特,婚礼习俗丰富多样,象征意义丰厚。

闽南新娘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婚姻形象,更代表着家庭的地位与声望。

泉州的婚俗趣谈

泉州的婚俗趣谈

择偶的标准
早婚、童婚,导致惠东男女择偶全由其父母一手包办。惠东女择偶,切实地说是父母“择婿”,其标准是:健康、勤劳、忠厚、有技艺,五官一般说得过去就可以。用她们的话说,叫做“粗勇就可以,美貌嘛,中看不中吃”。但对对方家庭好坏,则颇为重视。反之,则是男方父母“择儿媳”,其标准是:贤惠、善良、温顺、健康情况当然十分看重,五官要求与“择婿”差不多。老人心目中“好儿媳”的标准是:“重妇道、守节操、贤妻良母,孝敬翁姑,明白事理,善息纠纷,胸怀宽大,不计小事”。
“入门” 新娘被“牵新娘”者引到男方家门口,男家大放鞭炮;煤人入门撒掺有茶叶的“缘钱”,口念“人未到、缘先到”;新郎的直旁系亲属则暂避不与新娘相见。据说新娘的嘴为“虎口”,须待婚后第三天,吃了“新人物”后,拜见公婆方可与男方家人说话。新娘由“牵新娘”者引进大门,随即进入新房,新郎进洞房对伴娘等说:“你们和她来啦!”此时,新娘的女伴边应边退出,留下新郎、新娘与“牵新娘”者。牵新娘者把准备好的一百二十粒“上头丸”分成两碗给新婚夫妇,两人象征地用筷子搅一下,或吃几粒,然后两碗合在一起封存,放置于床下,一百二十天后才能动用,表示双方百年好合。
例如,惠东女沿袭至今的“从一而终”,用大俗话讲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嫁观,既相同于恪守“三从四德”的汉族旧传统,而“早婚”、“长住娘家”等陋习,又有类似于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
同与不同组合成既复杂又神秘的惠东女奇特的婚姻习俗。惠东女奇特的婚姻习俗又给多少惠东女造成诸多难言的苦痛和不幸。
根据以上史料,惠东地区上古时代居住着百越先民,后被秦汉灭族迁徒于江淮,从些不断移入汉人。明代崇武建城前后,百越人迁而不尽,与汉人“和平共处”混合为一。由此可见,惠东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使得古代闽越习俗也被迁入的汉人所继承长期延续下来,应该是惠东女婚俗的本源之一。

闽南的婚嫁习俗

闽南的婚嫁习俗

闽南的婚嫁习俗泉州、厦门、漳州被称之为南金的三角,对于闽南地区的人来说在婚嫁习俗上有很多的讲究。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闽南的婚嫁习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闽南简介闽南(Hokkien),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地域上的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

但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特指的是泉州、厦门、漳州三地, 俗称闽南金三角。

闽南总人口约一千余万。

闽南指——泉州——厦门——漳州——龙岩的新罗、漳平——三明地区的大田等地区.,还可以加上尤溪县的小部分地区。

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分布广泛,台湾,新加坡都有四成的闽南人,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族人和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福建方言专家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建人,东南亚、广东人、广西人等外省人、外国人也称闽南人为福建人。

闽南包括的县市有:泉州、德化县、安溪县、晋江、石狮、南安市、永春县、惠安县、金门县。

厦门、漳州、龙海、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大田县部分。

闽南的婚嫁习俗礼节一、闽南结婚习俗之初识阶段——相亲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

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

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

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闽南结婚习俗之发展阶段——探家风(坊)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坊)”了。

闽南结婚的习俗

闽南结婚的习俗

闽南婚礼过程传统的闽南婚俗是极其复杂的,现在已经省去许多,只能算大概的吧,因为详细的各家各户都不尽相同。

所谓“十里不同俗”,甚至隔壁邻居也有可能不同。

先从相亲说起吧,一般是男方到女方家里相亲,根据第一印象决定是否有交往的意向。

如果男方对女方满意的话,可以直接给女方打电话。

反之,女方满意的话一般不直接打电话,而是通过媒人试探男方的意思再做决定。

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过两天女方的家长会在媒人陪同下到男方家里看房子。

这样相当于双方都看过对方的房子了,经济情况也能看出一二。

接下来是订婚。

我所知道的是这天男方要来下聘金,给首饰。

女方家里要请客,一般只请亲戚。

订婚在闽南是很重要的,订完婚再退婚聘金就很难退回来了。

我讲这样一件真人真事。

女主人公是一位小学的校长,和一个有钱人家订婚之后。

一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声带有问题。

结果和她同去的人听成生育有问题。

这件事传开之后,男方强烈要求退婚。

由于是男方提出的,聘金没有退。

后来这位女主人公再嫁,陪嫁很多(包括原来没有退的聘金),她老公从此被人戏称“郑百万”(她老公姓“郑”)。

再接着就是择日子结婚拉。

择日子有很多忌讳,我很晕怎么也没弄懂就不多说了。

选完日子就要开始准备嫁妆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晋江这一带陪嫁都是翻倍地陪。

比如说男方下了8万元聘金,女方至少要陪16万元。

有钱人家可能还不只这个数,陪上百万,再加奔驰、宝马的现在也很多。

这还仅仅是现金,实际陪嫁远不只这些。

因为所有的家具(床除外),电器都是由女方家购买,这里面也有好几万啊。

那没钱人家怎办呢?没钱人家除了要购买这些家电之外,最最不济的也要将聘金原封不动返还。

反正嫁女儿花钱是一定的拉。

还有一个很夸张的是,女方的陪嫁,一般是银行存折,要打印出来放大,用镜框镶好搁新房里让人看(见图)。

所以,去喝喜酒的人第一眼看新娘,第二眼就是看这张存折拉。

嫁妆准备完还不算完,还有很多其他必备品。

我所知道的有七桶(脸盆,水桶,便盆和将来孩子的澡盆等共七件,还要在这里面压糖和钱),铅,茶叶梗和竹叶(将这些剪碎新娘上婚车时洒在新娘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204228[作者简介]朱志杰(1980-),男,福建平和人,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① 人们习惯与用数字排列来表达事物的重要性。

“第二性”即排在“第一性”后面的、比较弱的、比较次要的性别。

从闽南婚俗看女性地位朱志杰(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闽南婚俗中有许多体现女性地位的形式和内容。

过去,无论是主流的闽南风俗,还是非主流的闽南风俗,女性在婚姻中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闽南婚俗的流传,有其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小环境的因素。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闽南婚俗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闽南当地女性的地位也随之在改变。

[关键词]闽南;婚俗;女性地位[中图分类号]G 9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2009)0420132203 由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结构特征的限制,女性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第二性的,甚至也有女性自己认为她们也是第二性的①。

闽南的婚姻习俗在过去(建国前)和现在(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些不同中,我们可以窥视当地女性地位在其中的变化。

一、主流闽南婚俗中的女性地位1.从主流婚姻习俗的整体形式看闽南的传统婚俗实源自周礼规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程序。

虽然六礼的具体内容在闽南不同的地区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如有些地方某些程序合并在一起了),但闽南传统婚姻的程序基本上都是依上而行的。

其中“纳采”就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小礼物,以示求亲,按俗话说,可称之为说媒。

“问名”就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问清楚女子的姓氏和生辰八字(即女子的出生年月和时辰)后,请阴阳先生或地方神灵推算是否有冲突,是否相合。

只有相合的才可进一步提亲(纳吉)。

“纳吉”就是在确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相合后,男方带礼物到女方家报喜,正式提亲。

“纳征”就是送彩礼、嫁妆。

“请期”就是男方选个良辰吉日,然后通知女方并征求女方意见。

“亲迎”就是男方正式迎娶新娘。

从上面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所有的程序中,男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女方则处于被动地位。

这样的婚姻往往会造成双方的结合只不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忽视甚至不谈男女双方的个人意愿。

闽南话里有“父母主婚,芋横(芋头杆)菜尾(酸菜)也要吞”的谚语,就生动地反映了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任人摆布地位的事实。

在男人可以休妻纳妾的时代,女性在这样形式的婚姻里能否得到幸福也就可想而知了。

2.从主流婚姻习俗的具体细节看过去,在闽南的一些地方,新娘子上轿前,要举行“上头”仪式,即让一个中年妇女用一双筷子在新娘子脸上各部位比划,叫“贵面”。

每划一个部位,则要念四句,如“第四贵(划)你鼻中鞍(鼻梁),荫你夫君早做官。

今夜子婿床中伴,早生贵子心喜欢”;“第六贵嘴边,今夜好团圆,十月生后生(儿子),勤俭春(剩)大钱”。

到头发抹麻油时,也要念:“麻油滑,麻油黑,近年来,明年生乾埔(男孩)”。

[1](P 84)新娘到新郎家时,由一男童(注意是男童)双手捧着茶盘,上放两粒柑桔,迎接新娘下轿(车),以示结婚大吉,新娘进入新郎家的门槛时,男方要请一位族中年长、子孙齐全、德高望重的老妇女在门槛外烧把稻草,让新娘跨过去,口里念到,“跨火烟,年年春,阁年抱个查埔(男的)孙。

”[2](P 42)在闽南的其他一些地方,如用轿子迎娶新娘时,则时辰一到,新郎手拿一把扇子打轿子,同时又用脚踢轿门附近,然后轿夫才打开轿门,并且念“四句”吉利的话,内容如“今着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

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

”[3](P 52)在婚宴的糖果中,常备有花生,红枣,或者在婚宴的菜肴里常会有花生、莲子、红枣汤。

这些都被用来寓意早生贵子。

在婚宴中,亲朋好友的祝酒词里,最常听见的话中就有“早生贵子”。

在婚宴上,男方宴请的亲朋好友中,由舅舅(即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如新娘没有哥哥或弟弟,则可由堂弟或其他男性替代)坐宴桌的首席。

结婚当晚,要让男童在婚床的新被席上打滚,即使男童溺尿也不介意,因为这在闽南用闽南语说叫“翻床铺,生查铺(男孩)”。

婚后的第二天有个“出厅”的礼仪,即新娘走出大厅向公公婆婆敬茶,公公婆婆坐在椅子上,新娘和新郎端着茶盘、两杯甜茶准备走向公公婆婆。

此时,大姑或大嫂就先开口说:“新娘请出厅,阿爸阿母的话你要每回听。

”“阿爸阿母的话你要每句听”即反映了人们希望新娘顺从男方父母的愿望,也同时反映了当时新娘在男方家中须受人差遣的事实。

231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3.从主流婚姻禁忌看过去,在闽南的某些地方流传这样的谚语:“断掌查埔做相公,断掌查某守空房”。

在此“断掌”指的是手掌上的纹路从做到右有一条很深的沟,犹如从手掌中间把手掌切断一般。

手掌纹路像这样的女子被认为命中注定要克死丈夫。

故而,此谚语的意思是“手有断掌纹路男人当大官,而手有断掌纹路的女人会克死丈夫。

”由于这样谚语的流传,那些不幸有那样手纹的女子即便是嫁出去了,一旦被发现就会被退婚的。

在闽南的有些地方,迎娶新娘到家门口时,需拿个画有八卦图案的米筛将新娘的头部罩住,然后才能把新娘带入男方家里。

人们将这样的米筛称为“八卦米筛”。

过去认为,新娘易遭鬼怪邪气缠身,从而给男方家庭带来很多不幸。

据说这样绘有八卦图案的“八卦米筛”可以抵挡和消除新娘带来的煞气。

在新郎和新娘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新郎家里如果发生一些不吉利的事情,比如牲畜突然死亡,家人生病等等;人们往往会怪罪于新娘,认为是她带来了晦气。

从上可看出,女性俨然成了招惹是非的麻烦制造者。

女性受歧视的地位因而昭然可见。

二、非主流闽南婚俗中的女性地位1.童养媳抱养童养媳的情况可能有多种。

抱养童养媳人家大多家境困难,所以从小就抱养媳妇,等其长大了给自己的儿子当媳妇,这样可省下一大笔钱,同时抱过来的童养媳渐渐长大可为家里增加劳动力。

有些家庭抱养童养媳纯粹是想为家中增加一个劳动力。

有些则是因为结婚多年未能生育,便抱养一个女儿来“招弟”。

对于把女孩送给别人养的家庭而言,有的是由于女孩生得太多,自己无力抚养。

有的是由于相信算命,认为这女孩的命跟家长相冲,因而必须送给别人抚养。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抱养方还是从送养方看,女性都处于受人支配的地位。

女性在那种情况下,受到歧视,受到虐待也就不是新闻。

2.丧偶再婚旧时,闽南的人们在再婚问题上采用的是双重标准。

男人丧偶再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丧偶的女人再嫁则备受歧视。

根据闽南的风俗,丧偶的男人如要再娶,则必须在埋葬亡妻之前,手持雨伞,肩扛包袱,装着要出远门的样子,然后从亡妻的棺材上跳过,嘴里还得念:“跳过棺,走过番(下南洋)”或“我去过番”或“我要回唐山”(自南洋归国),然后再跳过一个火堆。

人们认为这样,他亡妻的鬼魂就不会回来为难他。

对此,还有个闽南语谚语“跳棺走过关,挑火没事尾”。

妇女若丧夫根据旧俗是要守寡终身的。

若要改嫁则需先征得原婆家同意。

同时,新婆家还得满足原婆家的要求,写成婚书。

寡妇改嫁前要先回娘家,临行前要将亡夫的灵牌翻转,或者用布将其蒙起来,以免鬼魂跟着她为难她。

娶寡妇须在晚上,且不能走正门,只能由后门进出,不举行婚礼。

邻居们知道了也会关门闭户,以免招惹鬼魂。

再嫁的寡妇要在十字路口处跳火而过,并预先用稻草做个替身,然后将其烧掉。

再婚风俗虽然都具有很浓烈的封建迷信味道,但由其繁简及其人们对丧妻再娶和丧夫再嫁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

3.冥婚冥婚亦叫“配阴亲”,主要是指为那些已经死去了的男女举行婚礼。

冥婚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为双方都死去的人结婚。

如有些家庭有未婚子女夭亡,数年后,其家长认为他该到了结婚年龄,便寻找同样夭折适龄的异性的家庭,达成协议,让这对男女“结婚”。

第二种是“娶鬼女”。

昔日,在闽南人的观念中,夭折女子的亡魂没有人祭祀的话,就会到娘家捣乱,让他们发生灾厄。

但只要让她的牌位出嫁,有人祭祀他,就算其丈夫再娶新妻,也没关系。

所以,为人父母者多数都要让其亡女出嫁,以解决夭折女子不能由娘家祭祀的问题。

[4](P 136)第三种叫“抱主拜堂”婚。

这种冥婚主要是指由于闽南人重婚约,订婚后一方死亡,婚礼还是继续进行的风俗。

如果死亡的是女子,男子则先迎娶其牌位,后可再娶。

如果死亡的男子,女方一般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不办冥婚仪式,留在娘家里终生守寡。

一种是在男子入葬前,举行冥婚仪式,嫁过去留在“亡夫”家守节。

由上述冥婚中的“娶鬼女”,我们知道闽南人为死去的女子办婚礼并非出于对女儿的疼惜或怀念,而是怕其亡魂回家捣乱。

而“抱主拜堂”则折射出男性的霸道:一样是失去未来的配偶,但却只许男性再娶,而不愿女性再嫁。

女性那种受歧视,被压迫的地位已在闽南人处理“人”与“鬼”两个世界的关系中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三、闽南婚俗产生的原因分析从总体上看,过去的无论是常规的,还是非常规的闽南婚俗,都体现了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弱势、受支配的地位。

这种“重男轻女”的传统婚姻习俗,是过去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渗透在民间婚俗中的反映。

[1](P 84)这种遗风陋俗何以能长期流传?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1.大环境闽南虽主要指地处福建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但闽南的文化习俗势必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中国的文化风俗传统。

闽南的婚姻礼制主要沿袭周礼的“六礼”规定就很好地例证了这一点。

而从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来看,中国从来都是一个“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社会。

妇女的地位从来都很低下。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封建统治者们推行的女性不许参加科举、仕途等制度就是严重歧视女性的。

无怪乎闽南许多地方族谱,明载父子相承为经,兄弟并列为纬,女子不能如谱,也不准进祠堂。

例如,同安《四安金柄黄氏家谱烦例》载:“男子现在者,必详其生平,以稽长幼之序;而于归人略,义在从夫者也”。

同安后仓《郭氏大宗重修族谱则例》说妇女因为“无关世系”,所以“一概不录”。

[1](P 85)这些无疑会反过来助长“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之风。

2.小环境闽南地处中国的沿海边疆,前靠海,背部靠山,多山多丘陵,开发相对比较晚,与内陆沟通较为不便,因而可以更好地保存北方人南迁带来的中原文化。

闽南特殊艰苦的地理环境助长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的蔓延生根。

由于环境的艰苦,男孩很早便可胜任于艰辛的劳作。

这无疑会使人们产生多生男孩以增强劳动力的想法。

比如,同安三面罗山,南襟大海,故海上作业是百姓生活的又一出路。

据《马巷厅志・风俗》载:“濒海者恃鱼盐为命,依山者以桑麻为业”。

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依山的群331第4期 朱志杰:从闽南婚俗看女性地位众,男耕女织,任劳任怨。

而沿海的百姓,则以鱼盐为利,《厦门志・风俗》记:“田少海多,民以海为田……鱼盐蜃甲之利,上裕课而下裕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