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体系研究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明道,南宋大儒之一,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对现代哲学有着启迪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提出了“心即理”、“理在人心”等重要观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和本质,才能获得知识。
朱熹倡导人们要用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抵制主观臆断,使认识达到更高层次。
对于人类的智能,朱熹认为,“心即理”,这意味着人类的智慧本质就是理性,而非靠外部的知识来增强。
因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知”和“行”都是靠本心的理性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理在人心”。
朱熹认为,理并不是某个超自然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这个理性是人类的根本,它源自于上天的秩序和普遍规律,而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神秘物质。
由此,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心是建立在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天地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秩序和本性,而人的心灵是能够理解这些秩序的,如此就成为了人用智慧认识世界的起点。
总之,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应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种实践是融于知识中的,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朱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理智是基于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的,依照这些规律性才能认知自然。
正是这些深厚而微妙的思想,成就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遗产。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张志强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
他在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相应地,他本人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贡献,谥其为“朱子”;又因朱熹生于福建尤溪,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被称为“闽学”。
朱熹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文学等文化典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著述颇丰。
主要著作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四书集注》、《太极图谱解》、《西铭解》、《通书解》等。
朱熹思想是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内核,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且成为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范型。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朱熹思想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维高度。
可见,首先应对朱熹的思想做一种全面、多角度的审视,以理解其思想体系的性质及意义。
一、理本气末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在前期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儒家着重于伦理实践而缺乏哲学论证,佛学、玄学精于思辨,可流于空无。
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下,唯心主义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就是把出世的神学变为入世的哲学,着重于本体思辨和现实的纲常内容。
随着二程的理一元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的辩论,理气关系问题的争论很大。
二程认为,“虚皆是理”;张载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虚空皆气”。
可见,哲学把理气关系的思辨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不仅对理气孰为先后作出承诺,而且要让理气有一个更好的结合度。
这个任务朱熹完成了。
朱熹认为,哲学在论证精神本体时,或者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有”或某种特殊的“物事”。
由此精神本体异化为“一物”而不能成为万物的本体;或者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无”或“空”,使得精神本体的存在虚无化。
朱熹认为,要重新解释“理”,以摆脱精神本体存在的困惑。
在朱熹看来,“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
显然,经过朱熹的再解释,理既不是简单的有,也不是简单的无,而是有无的统一。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朱子,是中国理学的重要代表,被后人尊称为“理学圣人”。
他在宋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奠定了儒家思想传统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旨在复兴与发展儒家经典,以经学为基础,把儒家的核心教义进行了整理和梳理,并加以解释和阐发。
他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推崇“诚意”的原则,强调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性,追求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人们的善性常常被摧毁和扭曲。
为了恢复人性的善本性,必须进行教化和修养,通过学习经典,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得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中,他强调“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经典的道理,然后将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他反对空谈理论而不付诸行动,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强调仁义礼智四德的统一,认为个人应积极地履行社会角色和责任,并追求共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他主张以孝道为基础,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认为只有坚守传统的道德准则,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尽管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他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他将儒家经典重新梳理整理,提出了完整而系统的理学教义。
他的学说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追求知行合一的境地,注重社会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
他的思想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尊崇,他的理学思想在宋元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集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的精华,对理学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就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思想的启示。
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气、心思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而气又是由理构成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此基础上,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朱熹还特别强调了“心思”在认识和道德上的作用,认为心思是认识和道德的源泉,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心思,使之清净无染,去糟粕留精华。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中,可能被败坏。
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就需要借助于理学思想来对自己进行反省和修养。
在朱熹看来,心思的纯净是修养的重点,只有纯净的心思才能使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情欲私欲所困,从而得以达到圣人境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之得到了一次新的充实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哲学的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强调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思考,对中国哲学的实证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政治和文化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熹的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尽善尽美,他强调理学思想的纯粹性,却忽略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的科技和学术发展滞后了一定的时间。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理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性和心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人的性是人的本质,是人和盛天地间的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品质。
朱熹认为,人的性本善,通过修养心性,可以使心性趋于完美,使个体和谐发展。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思考事理,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这也是在强调心性的修养和提升。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将知识贯彻到行动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在朱熹看来,学问的终极目的是应用于实践中,要将所学的道理用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中。
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他对于理学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理和气的关系。
他认为,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道理,理和气是相互贯通的,是相互影响的。
朱熹主张,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流动形式,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形成了共通的规律,人应当依循这些规律来修养心性,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敬天爱人的精神。
他认为,人应当尊敬天地、尊重他人,依循道义,追求真理,在此基础上实践仁爱之道。
朱熹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恶者,其仁之不敬也”等观点,展现了他对于敬天爱人的重视和强调。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哲学,秉承儒家的理论、实践和修养精神,倡导“格物致知”,主张“知行合一”,注重理和气的关系,强调敬天爱人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理学发展和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理学体系中,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们通过反思和观察物质世界来实现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他理论的核心观念。
格物致知意味着通过观察物质世界来获得知识和道德修养。
朱熹认为,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现实世界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达到深入了解和理解的目的。
这种观点与以往儒家学说重视经典和先贤的观点有所不同,朱熹强调个人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与世界直接接触,借助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式,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知世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实践和行动,知识就是空洞的。
朱熹主张思考和实践要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知识,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智慧和修养。
这种思想在中国儒家传统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打破了传统上把知识和行动分割开的观念,提出了促进个人修养的新途径。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
他认为,天理是宇宙间存在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人们应该遵循天理去行事。
他也强调了人的欲望是制约人们修行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真正的人性和道德完善,人们应该努力抑制和消除自己的欲望。
这种思想表达了朱熹对于追求真理和修养道德的高度要求,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行中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物质的追求。
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对儒家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来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实质上提出了“实证主义”的基本观念,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后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观念,强调通过观察和思考物质世界来实现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其理学体系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文化官员。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被誉为理学大师。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概述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围绕“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两个核心理念展开。
他主张通过研究事物的本原和本质,以及人类的道德规范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并试图通过理学来弥补儒学中的一些缺陷。
二、格物致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世界和人性,就必须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达到真知。
朱熹注重对事物的实证研究,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和推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三、诚实守正朱熹主张“诚实守正”,他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应该以诚实正直为原则,并努力追求善良和正义。
朱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内无欲”的理念,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越物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四、理学与儒学的结合朱熹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他借鉴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将经典的解释与个人的体验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
朱熹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反思,试图通过理学来解决儒学中一些概念的不足和理论的问题。
五、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得到了后世儒学家的广泛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理学对后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六、总结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为核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复之,号显宅,南宋理学学派的创立人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学中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说为后世所称为“朱子学”,是中国儒学的主流思想之一。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宣扬和发展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学、格物致知、诚意及行。
朱熹的心学是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心灵是人的核心,是思想、感情、意志的源泉。
朱熹强调人性的本善观念,认为人的天性具备善良和正直的本性,只要加以修养和教育,就能够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他提倡“心正则道正”,认为心灵的纯净和善良是道德的基础。
朱熹还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道德的教化。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表象,从中去寻找规律和真理。
他秉持“格物致知”的观念,主张通过实际的经验和观察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他认为只有对事物的真正了解和认识,才能从中推导出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对后世的科学研究和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的诚意及行思想强调人的真诚和行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事物,不作假、不虚伪,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朱熹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和人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安宁。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通过提倡心学、格物致知和诚意及行的理念,对社会的道德和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的以心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完善,对后世的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主张用实际的观察和研究方法来获取知识和真理,对科学研究和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朱熹的诚意及行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人的真诚和实际行动的重要性,提倡对他人和社会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洗耳,北宋理学宗师,理学四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述和教学中,特别是《集学》和《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
以下是对朱熹思想的总结。
首先,朱熹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诚实守真、致良知”。
朱熹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天地万物,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原则,认为要实事求是、理性思考,以求真知。
他认为诚实是人的品质之首,强调要诚实守信,以充实自己的道德品格,以真心实意去学习和求索。
朱熹进一步主张通过致良知来实现人的德行修养和道德行为,将道德之根源放在良知上。
其次,朱熹在思想上对关注社会功能和道德伦理起着重要作用。
他主张“得天下者得其人,失天下者失其人”,强调人的价值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息息相关。
他认为天下的安定与人民的幸福需要一个具备仁爱之心的君主能够以仁爱来治理国家,他注重恢复儒家经典的教育功能,并以此来培养人才,为实现天下的和谐发挥作用。
再次,朱熹对心性修养和理性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性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无恶念,恶之所由,系于物欲和错误的境遇刺激,因此要把人的追求从外物转向内心,重要的是认识道德法则,弘扬德行,从而达到理性的平衡和修养。
他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的解读,让人们明白人性之善,心性之崇高,为提高人的自我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的修身方法。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悟出事物的道理和道义,把握住真理的本质,才能使心灵得到升华。
在实际生活中,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忠信、宽容、恕己为他的人生原则,追求内外的和谐。
为了实现理想,他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朱熹的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哲学、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贡献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格物致知”思想、对心性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关注,为后世儒家思想发展指明了道路。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是中国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论述朱熹的理学思想,探讨其主要观点和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朱熹(1130-1200)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学者。
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在理学、经学、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书集注》和《大学章句》等著作中,对后世的理学、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现在对“格物致知”、“致良知”和“诚意”的强调上。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这就是“格物致知”。
在他看来,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思考。
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实践,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朱熹强调“致良知”,即要通过不断修养自己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使自己的真知灼见得以发挥。
他认为,只有内外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朱熹提出了“诚意”这一理念,强调人应该怀着真诚的心态去对待事物和对待学术研究,只有真诚才能得到真理,只有真理才能指引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现在对“理”、“性”和“心”的阐述上。
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是一切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属性,它支配着世界的运行。
而“性”则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和天赋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
朱熹强调,“性”本善,人本真,只有发挥和遵循自己的本性,才能实现自我完善。
朱熹认为,“心”是人的思维、感情和意志的综合体,是人的主宰之所在。
他主张,要修身养性,必须先修“心”。
要做到心正,态度端正,才能做到言行一致。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明理知性,修身齐家,才能成就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现在对“仁爱”、“忠孝”和“格物致知、致良知”相结合的要求上。
朱熹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朱熹理学科学思想分析论文
朱熹理学科学思想分析论文朱熹是明代著名的儒家学者,被誉为“理学宗师”。
他在理学的发展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的著作中,朱熹提出了许多关于“理”的理论和认识,对科学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朱熹理学的基本思想朱熹认为,理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人心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成为了理学的中心问题。
朱熹的理学认为“事物本来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这种本体蕴含着一种普遍的法则和规律”,即所谓的“理”。
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找到这些普遍的规律和本质。
朱熹把这种对真理的探索称为“格物致知”。
朱熹的理学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通过行动来实现。
他认为“知”只是理论,只有将“知”转化为“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朱熹在其著作中也强调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念,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深刻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朱熹理学的科学思想朱熹关于“理”的论述,是科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理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和法则,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和发现的,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朱熹认为“理”的本质是普遍的、不变的,这也是科学研究所追求的一个标准。
朱熹的“知行合一”理念,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科学家在研究某个问题时,不仅能够理论上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实践、去解决问题。
实践过程中,又能够不断地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从而使理论知识更加完善。
这也是朱熹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思想的应用,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切实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果和成效。
三、朱熹理学与现代科学的联系和启示尽管朱熹理学诞生于明代,与现代的科学有着千年之差,但其思想和理论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朱熹的“理”思想和“知行合一”理念被现代学界所重视,许多学科都在深入探究一些规律和本质性问题时,充分融入了这些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和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儒家传统的影响广泛深远。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四书集注》中,该书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是朱熹对这些经典进行集注和解释的总结。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两个重要方面: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是朱熹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他对儒家经典的独特解读。
朱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是统一的,知识不应该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
朱熹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使得人们的认知与实践相统一,使道德和行为达到完美的一致。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使社会和个人得到改变和进步。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与其他儒家学派的区别之一。
朱熹认为,人应该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和研究来获得知识和理解。
他主张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特点,从而推演出其内在的道理和原理。
朱熹认为,这种通过观察和研究物体来获得知识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更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释和注解,为后来的读经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导。
朱熹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道德和行为的统一,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朱熹过于强调知识与行为的统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一些学者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他们认为朱熹将知识的源泉局限在人与物之间的观察和研究,忽视了实践和实验的重要性。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儒家传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的思想,提出了儒家经典的独特解读和理解,从而启示了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
朱熹为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朱熹为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显斋,是中国宋代理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朱子先生。
他是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对理学的贡献在于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他致力于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重要思想,强调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朱熹将儒家经典中的理念与人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道德体系,为后来的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熹对理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
他提倡“诚教”、“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朱熹还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创办了官学和私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对当时的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熹在理学发展中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思想。
他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可以推测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探求真理。
他还强调通过良知的引导,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约束自己,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朱熹对理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宋代政治的影响力。
作为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提出了“以德治国,不以法治国”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局限。
他的思想为后世的理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贡献,以及对政治和哲学的影响,都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熹的思想和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哲学思考也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与宋代理学
朱熹与宋代理学中国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而在宋代的理学派别中,朱熹可谓举足轻重。
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人物,对于理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朱熹与宋代理学的关系,以及他对理学的贡献。
一、朱熹与理学的渊源朱熹(1130-1200年),字子晏,号号率山人,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早年就师从于周敦颐的弟子邵伯温,受到了周敦颐“格物致知”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朱熹后来发展理学的重要基础。
二、朱熹对于理学的理解1. 合一性观点:朱熹主张将天、地、人三者之道合一,通过理学的研究来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抽象出普遍的道理,从而认识天地之道。
2. 反对阳明心学:朱熹与阳明心学有着明显的分歧。
朱熹主张理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强调实践与实际问题的解决。
而阳明心学则主张以自我实践和自我超越来达到圆融一体。
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成为宋代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三、朱熹的理学思想与传承1. 对经典的解读:朱熹注重对经典的深入研究与解读。
他认为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可以找到人类存在的真谛。
他的《四书集注》被誉为宋代注疏最有影响力的版本之一。
2. 教育与实践应用:朱熹重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提倡理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通过撰写大量的教材和教学笔记,将理学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
3. 理学传承:朱熹在理学传承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整理了程朱思想的系统,形成了后来程朱理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朱熹与后世的评价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理学思想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朱熹的学说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有人认为他过分强调经典的传统,对于新思想的发展存在抑制作用。
总结:朱熹是中国宋代理学的中心人物,他对于理学思想的理解、传承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他注重对经典的解读,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源于儒家经典《周易》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才能认识它们的真正本质。
他同时也注重学习和修养,提倡“修齐治平”的理念,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他认为,人类的天性本善,但由于人类的欲望和贪婪,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行为和举动。
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升华。
同时,朱熹还提出了“心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源,心灵的清明和纯净可以带来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自己的智慧和品德,才能真正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3. 朱熹的影响力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也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许多朝代的皇帝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加强了对官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
此外,朱熹的哲学思想对日本和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翻译为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的语言,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哲学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2019-08-31[摘要]朱熹的理学思想代表着儒学发展的最⾼成就。
他把理与⽓两个单个的哲学范畴结合在⼀起,发展为⼀对相对的范畴;改变了传统儒学知⼈⽽不知天的弊病。
在理⽓宇宙论的基础上对儒家的性善论进⾏了卓有成效的重新建构,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质之性”,⼈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向天理归附。
以天理的⽆上⾄尊和⼈与天理的紧密统⼀为“存天理,灭⼈欲”进⾏了论证。
同时,也为维护整个封建制度和价值体系提供了依据。
本⽂拟就朱熹理学思想的体系做⼀简要、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朱熹;理学;儒教;存天理;格物致知朱熹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成者,他的理学思想代表着儒学发展的最⾼成就。
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化,必须了解朱熹和他的理学思想。
⼀朱熹⽣于1130年,卒于1200年,祖籍江西婺源,⽣长于福建,以后长期在福建讲学,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闽学”。
他19岁中进⼠,后拜名儒李侗为师。
确⽴了理学的思想基础,并⾛上独⽴探索哲学的道路。
在37岁时,他第⼀次产⽣了⾃⼰的以《中庸》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丙戍之悟),40岁时⼜有已丑之悟,对前⼀次提出的哲学思想提出否定,从⽽建⽴了⾃⼰的哲学体系。
朱熹是孔⼦以后,中国历史上博学众家的学者之⼀。
前⼈称他百家诸⼦,佛⽼异端,以及天⽂之志律历兵志,⽆所不究。
他长期担任地⽅官,每到⼀地,即随政兴学,门⼈弟⼦遍布天下。
朱熹的著作之丰,是空前的。
他汇集编定了⼆程的《语录》,注释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注释了张载的《西铭》,并著写了《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来发展邵雍、程颐的易学思想,他精⼼编成《四书》的《集注》和《或问》,使四书系统的哲学获得新的形态和新的⽣命。
朱熹史有《纲⽬》之编,诗有《集传》之作,刊物《孝经》,订定《⼩学》主持编撰礼书,指导集体《尚书》。
古⼈赞他“致⼴⼤,尽精微,综罗百代”确⾮过誉之词。
朱熹也是孔⼦以后,在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古⼈称“周东迁⽽夫⼦出,宋南渡⽽⽂公⽣”(1)。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析齐,南宋官员、哲学家、文化名人,为中国儒学思想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被誉为宋代理性学派的创立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其学说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对朱熹的思想进行研究,并总结出相关观点。
朱熹的思想主要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他认为“心学”即为理学的核心,并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与宇宙的道理是一致的。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道德行为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通过修养心性可以使人恢复本性的善良。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以“格物致知”为核心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学习的前提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他主张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主张以学问来治学,注重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学以致用。
朱熹的政治思想主张“民本”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的稳定和幸福。
他强调君主应本着“仁政”,即以道德为根本的政治理念来治国。
他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以身作则,使民众跟随君主的道德标准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反对以权谋私,主张政府官员应以公正和正义为准则进行治理。
朱熹的文化思想主张“经世致用”的实践主义。
他认为学问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问来指导实践,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他主张学问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为目标。
他认为学问应该造福于人民,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虚无的理论。
总体来说,朱熹的思想强调以心性修养和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注重以仁政为根本的政治理念,提倡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主义文化思想。
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思想史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朱熹的思想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对于教育、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思考和探索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东坡居士,宋代理学大师,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朱子学”。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发,强调了性理之辩、格物致知、尊孔抑朱等重要观点,形成了朱子理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朱熹的理学思想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朱熹强调了性理之辩这一重要观点。
他认为,“性”是人天生具有的本性,“理”是天地万物普遍存在的道理。
性即理,理蕴含在人的内心之中,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根本原则。
朱熹强调,“性者,物之始也;理者,物之理也。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人的道德行为应当与这种本性相一致。
由于人的情欲私欲的干扰,会使人产生违背本性的行为,朱熹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相对,强调了人应当努力恢复本性的善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朱熹倡导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研究天地间各种事物的规律和原理,来认识世界、认识人性、认识道德。
他说:“人心常应物,物物之理即人心之性也。
”这就是说,人的心灵应当与外界的事物相联系,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从而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智慧。
朱熹主张,人的知识和修养应当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通过周密的思考和严谨的研究来提高。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研究,人才能明白自己的身处的世界,了解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有理性的人。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表现在其对儒家经典的深入解读和阐发。
他致力于《四书》的注疏和理学思想的整理,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人应当通过研究经典,理解经典,以及运用经典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见解。
他强调,“学者尽心力于经典,有备无患,心得无碍。
不心得则心俗,心俗则心乖,不足以为经书所传。
”他认为,人应当对经典有所掌握,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来加以丰富和完善。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儒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理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的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核心理念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探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实践和思考,从而达到理解事物本质、开启智慧之门的目的。
这种观点在当时对于推动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朱熹的理学思想中注重“心”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对于认识事物、理解道德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他提出了“事心合一”的理念,即要通过对自身内心的观察和调适,使自己的心与外在世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道德。
二、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上智治理”和“心学”。
前者指的是通过对心的修养和实践,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后者指的是通过对自身内心的观察和调适,实现心与道义的和谐统一。
这两个理念在朱熹的思想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了他独特的理学体系。
朱熹认为,理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建立一个以仁义为导向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这需要通过治理自身的心,从而才能影响和改善社会的整体状况。
他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正是为了启发人们智慧和修养人的心性,以达到上智治理的目标。
三、朱熹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张深受后世儒者的推崇,并成为明清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
首先,朱熹的“格物致知”理念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子弟。
他的理学思想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其次,朱熹提出的“心学”对于中国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学家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v. 2010 Vol. 27 No. 6
朱熹理学体系研究
王国良,李瑞瑞
( 安徽大学 哲学系,合肥 230039)
摘 要: 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创新,同时兼采众说,建立起一
不容混淆的区别。“说这形而下之器中,便有那形 体。一个晶莹剔透的理概念的出现,表现出儒学的
而上之道,可; 若便将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则 形上本体思维已达到佛学思辨的高度,表现儒佛道
不可。”[4]2024 理气的关系也可作道器关系解。
在本体论方面已融为一体。一般认为,这是程朱理
作为形上形下的理气关系,主要是本末、体用的 学汲取佛教华严宗理事说的有益思维成果而达到的
了张载的气化学说,第一次全面讨论了理气关系,提 “盖气则能凝结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
出了系统的理气论,使理学形而上学的体系得以最 “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 终确立。朱熹正式把理气问题结合起来,具体而细 无种子自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即是气”[2]116 。气又
微地探讨了理气关系问题,为理学体系的成立创建 与阴阳、五 行 相 联 系,“阴 阳 是 气,五 行 是 质,有 这
虽然能凝聚生物,但却是按理的原则来凝聚生物。 熟后,只除了这道理是真实法外,见世间万事,颠倒
朱熹 认 为,就 一 般 事 实 来 说,理 气 互 相 依 存, 迷妄,耽嗜恋着,无一不是戏剧,真不堪着眼也。”又
“理未尝离乎气”[2]115 ; 才说理便有气,理气始终不 答人书云: “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惟
能相离。“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 无是 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5]296 道家视世间万事为自
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2]115“如阴阳五行错综不 然流转,庄子妻死,他可以鼓盆而歌,以为庆贺其妻
失条 绪,便 是 理,若 气 不 结 聚 时,理 也 无 所 附 重归大化; 佛家视大地山川为幻妄,朱熹也说世间万 着。”[2]115 不能说有一个阶段只有理而无气或只有气 事须臾变灭,只有操持把定理为真实法,他确实将儒
系,理毕竟为主、为本,气为次、为从属。他说: “天
理和气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产物,但代表两种
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 不同意义的存在。理是通过思维( 心) 把握的观念
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 性存在,气则主要是可由闻见直接感觉到的物质性
之生,心禀此理,然后有性; 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 存在。前者是“形而上者”,后者是“形而下者”。形
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架就是由互相联系、两两相对的范畴组成的一个相对
完整的理论系统,即理与气; 天理与人欲;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道心、人心; 公与私; 义与利; 王道与霸道。
关键词: 朱熹; 理学体系; 形而上; 形而下
中图分类号: B244.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920X( 2010) 06 - 0006 - 07
朱熹全面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 他同时代的思想流派的交锋与融摄,如与湖湘学派 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提炼、锻造,进行综合创 关于“中和”与“仁”说的论争,与陆象山心学学派的 新,同时兼采众说,“综罗百代”,建立起一个前无古 论争,与陈亮、叶适的事功学派的辩论等。他们之间 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架 互相辩论,切磋学术,或集会、或访问、或通信,往来 就是由互相联系、基本上是两两相对的范畴组成一 密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朱熹综合批判吸收了同 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 理与气; 天理与人欲; 天命 时代学者的思维成果,融合儒释道及诸子各家之学, 之性、气质之性; 道心、人心; 公与私; 义与利; 王道与 而归宗于儒,建立一个兼容统摄释道,把宇宙、自然、 霸道。朱熹作为集大成者,把北宋理学中有创见的 社会、人生、形上世界、现实世界、意义世界与可能世 合理性因素全部吸收进来,但又不是简单的兼收并 界融为一体的庞大新儒学体系,是中国哲学文化发 蓄,不是将各种思想排列组合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 展的一个高峰。特别是朱熹系统整合儒释道,成功 批判、改造和扬弃后的一次系统的、创造性的总结, 地回应了佛学的冲击与挑战,证明中国文化对外来 是在前人思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密的理论创造的 文化具有充分的消化吸收的能力,从一个方面表明 有系统的哲学体系。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还包括与 了中国文化的伟大胜利。
On Zhu Xi’s Research of Neo-Confucianism System
WANG Guo-liang,LI Rui-rui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 Inheriting the Confucian theori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innovating those of “Five Scholars”which he categorized and re-interpreted,Zhu Xi established a Neo-Confucianism system which surpassed all the others' before him. It was basically composed of the relative but conflicting concepts,including “Li”( objective principle) and “Chi”,“Tian li”( heavenly principle) and “Ren yu”( human desire) ,“Tian ming zhi xing”( in-born nature) and “Qi zhi zhi xing”( the physical nature ) ,“Dao xin”( the heart of Tao) and“Ren xin”( the heart of man) ,“Gong”( unselfishness) and “Si”( selfishness) ,“Yi”( justice) and“Li”( profit) ,“Wang dao”( benevolent rule) and“Ba dao” ( rule by force) . Key words: Zhu Xi; Neo-Confucianism system; metaphysical; physical
提高到和理相对等的地位。张载把气提到主要地 “实理”,而不是等同于佛家的“空理”。
位: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太虚即气”,并以气本
朱熹所说的气,主要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
体说否定佛、道的空无说。但张载很少讲理气关系, 材料,是标志一般物质实在的范畴。“一元之气,运 只是在讲“存天理灭人欲”时讲理。朱熹批判吸收 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2]117 ;
了宇宙论基础,确立了形而上学本体论根据。理气 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
与太极、阴阳、道器关系问题是同等层次问题。
气做这物事,方得”[2]123 。朱熹不像张载那样视气为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二者缺一不可, 本体,而是将气视作生成万事万物的具体材料。它
理气同时存在而无始无终。但二者不是对等并列关 有形体,有方所,能造作,能凝聚生物。
善
→
恶
绪”、“条 理”,“阴 阳 五 行 错 综 不 失 条 绪,便 是
公 义 王道 未发 中 德性之知
→
私
→
利
→
霸道
→
已发
→
和
→
闻见之知
理”[2]116; “理是有条理,有文路子”[3]237 。关于理的 这些随缘解说,归纳起来有法则、原理、本质、规律、 原因、动力、必然性等意义。在朱熹看来,这许多方 面的意义是互相贯通的,都可以用理字来表述,其内 涵则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作解释。
收稿日期: 2010 - 08 - 27 修回日期: 2010 - 09 - 20 作者简介: 王国良( 1956—) ,男,江苏江都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瑞瑞( 1986—) ,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大 学外语学院教师,硕士。
第6 期
王国良,等: 朱熹理学体系研究
7
1 理与气
且从理上说气”[2]114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熹原则上 认为,理气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世界万事万物,但理
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 可乱也。”[1]《答黄道夫》“天 下 未 有 无 理 之 气,亦 未 有 无 气之理”[2]114。“有 是 理 便 有 是 气,但 理 是 本,而 今
而上者无形无象有此理,形而下者有形有象有此物。 前者是抽象存在,后者是具体存在。任何事物都是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天地日月、人物草木、禽兽,都
关系,即理本气末、理体气用的关系。也就是它们有 纯粹形上之维的高度。而陆王心学主要得益于禅宗
主次的逻辑关系。理是形而上者,起决定、支配、根 的“自性即佛”的思维方式。
本作用; 气是形而下者,处于从属、听命、被支配、被
朱熹曾说过一段颇为意味深长的话,表明他的
构造的地位,是质料、材料,没有自己的规定性。气 境界已达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高度: “看得道理
学“天人合一”理论的基础,是理学体系得以成立的 或普遍原则。“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 绝对根据,因此必须首先探讨理气及其相互关系。 形迹,它却不会造作。”[2]116 即理本身无情感,无意
理和气是理学中的两个主要范畴。二程对理气 志、无思无德。理的这种特征类似于“空”,但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