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胶结作用

合集下载

镜下胶结作用识别自我总结

镜下胶结作用识别自我总结

胶结作用一、概念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形成岩石的作用。

二、胶结作用类型根据孔隙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矿物质类型可以把碎屑岩的胶结作用分为:钙质胶结、硅质胶结、泥质胶结(粘土矿物胶结)、铁质(如氧化铁、黄铁矿、白铁矿)胶结以及硫酸盐(如石膏、硬石膏、重晶石)胶结多种类型,其中以前三者为主。

1.高岭石胶结(高岭石在薄片下较易辨认,一般呈假六边形晶片,集合体呈书页状或蠕虫状,以孔隙充填或交代其他矿物的形式产出。

2.伊利石胶结(伊利石常呈不规则的细小晶片产出,其集合体通常呈颗粒包膜或孔隙衬边形式出现,有时呈网状分布于孔隙中。

伊利石分布于各种砂岩中,其结晶程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变好,最后转化为绢云母。

3.绿泥石胶结(自生绿泥石在砂岩中多呈颗粒包膜或者孔隙衬边形式产出,随埋深的增加,温度升高,早期形成的高岭石、蒙皂石和伊利石会变得不稳定,在石英砂岩中可转化为白云母;当粘土含量较多时,在Fe2+和Mg2+存在的还原条件下,伊利石将转变为绿泥石和黑云母的组合。

4.蒙皂石胶结(在一些含火山物质较丰富的砂岩中,自生蒙皂石含量较多。

蒙皂石也多呈孔隙充填产状产出。

一、粘土矿物胶结(粘土矿物有自生和他生两种。

他生的粘土矿物来源于源区的母岩风化产物;自生的粘土矿物来源于孔隙中沉淀生成或再生的粘土矿物,自生的粘土矿物才是真正的胶结物,但是数量上比较少。

5.混层粘土矿物(混层粘土矿物可分为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矿物和绿泥石-蒙皂石混层矿物。

胶结作用二、二氧化硅胶结作用胶结物在碎屑岩中有非晶质和晶质两种矿物形态的产生形式。

非晶质二氧化硅胶结物为蛋白石(蛋白石-A,蛋白石-CT),晶质二氧化硅有玉髓和石英。

蛋白石胶结物主要出现在距地表较近的火山碎屑砂岩中,或与硅质生物溶解或充填有关,也可以交代古近纪和新近纪以后的方解石介质。

玉髓实质上是隐晶石英,呈纤维状、球粒状、半球粒状或微晶。

石英是碎屑岩中最常见的硅质胶结物,它可以呈微粒状、细粒状充填于孔隙中,但更常见的是以碎屑石英自生加大边胶结物出现。

第二章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第二章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2)结构体的稳定性 机械稳定性能力。
水 稳 定性:结构体抵御水分散的能力。
三、土壤结构体的形成
形成途径主要有两个: 1、多级团聚途径:由单粒凝聚成复粒,由复粒相互粘
结形成微团粒、团粒。 2、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大块土垡破碎成各种大小、形 状各异的粒状或团粒状结构体。
冻融交替:孔隙结冰,体积增大,产生挤压力,使
土块崩裂。(生产实践)
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温度变化的快慢。
2、耕作措施
合理耕作并结合有机肥料的施用可促进团粒结构的 形成。否则会破坏土壤结构。
3、生物作用
土壤动物的掘土作用; 蚯蚓粪便的排泄,及分泌物的胶结作用等; 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作用;
四、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亚角块状
<5 mm 5~10 mm 10~20 mm 20~50 mm >50 mm
团粒
<1 mm 1~2 mm 2~5 mm 5~10 mm >10 mm
团块
1. 很细或很薄 2. 细或薄 3. 中等 4. 粗或厚 5. 很粗或很厚
<1 mm 1~2 mm 2~5 mm 5~10 mm >10 mm
涉及到的形成机制: 1、胶体的凝聚作用; 2、水膜的粘结作用;
3、胶结作用;
4、干湿交替,冻融交替; 5、耕作措施;
6、生物作用。
(一)多级团聚途径
1、胶体的凝聚作用
正点胶体和负电胶体
通过电荷引力凝聚沉
淀。是土壤结构体形 成的重要途径。土壤 中的阳离子含量及价 数是影响胶体凝聚的 重要因素。
单个土粒 团聚体 微团粒
形 成 阶 段 与 步 骤
2、水膜的粘结作用
湿润土壤中,水分 子可在土壤颗粒表面定 向排列形成水膜,把相 邻的土壤颗粒粘结在一 起。 水分进一步增加时, 可形成弯月面,在弯月 面内侧形成负压,把颗 粒粘结在一起。

正旋回沉积序列胶结作用

正旋回沉积序列胶结作用

正旋回沉积序列胶结作用
正旋回沉积序列胶结作用是指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连续的沉积层或岩层的胶结作用。

在正旋回沉积序列中,沉积物是从海洋或湖泊等水体中沉积而成的,主要由颗粒状物质组成。

胶结作用是指通过水合作用、胶结物质溶解和沉淀等过程使颗粒状物质结合成石质的过程。

正旋回沉积序列胶结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压实:沉积物在上覆重力的作用下逐渐被压实,颗粒之间的空隙减小。

2. 水合作用:沉积物中的水分与胶结物质(如矽酸盐等)反应形成水合物,使颗粒之间产生胶结。

3. 溶解和沉淀:沉积物中的溶解物质溶解在水中,然后再经过适当的条件沉淀下来,填充颗粒之间的空隙,增强了胶结作用。

4. 重结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沉积物中的矿物质会发生重结晶作用,颗粒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

通过这些胶结作用,正旋回沉积序列中的沉积层或岩层可以形成坚固的结构,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质。

这对于地质勘探和石油能源等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胶结作用在深埋藏砂岩孔隙保存中的意义

胶结作用在深埋藏砂岩孔隙保存中的意义

胶结作用在深埋藏砂岩孔隙保存中的意义
胶结作用是深埋藏砂岩孔隙保存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决定了砂岩储集体的物理性能。

胶结作用是指在自然界中油气从油藏储集层向地面流动时,油气与油藏储集层中沉积物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

它可以将油气、水分子等更小的微粒物质固定在沉积物中,形成一种类似胶结剂的作用,使其不易渗漏出来。

这样的胶结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深埋藏砂岩油气的释放速度,从而有效地保存深埋藏砂岩孔隙。

二、胶结物结构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物质,它的结构特点是由晶粒大.

二、胶结物结构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物质,它的结构特点是由晶粒大.

第二节:胶结类型及颗粒支撑性质 一、胶结类型:
在碎屑岩中,胶结物或填隙物的分布状况及其 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称为胶结类型。
1、 基底胶结: 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其中互不接触 呈漂浮状。
基底胶结为杂基支撑结构,填隙物主要为 同生期杂基。
2、孔隙胶结:
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 状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颗 粒之间的孔隙中。 孔隙胶结是最常见的颗粒支撑结构。颗 粒间的胶结物是成岩期或后生期的化学沉 淀产物。
3、接触胶结: 颗粒之间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 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 接触的地方。
接触胶结亦为颗粒支撑结构。胶 结物可能是干旱气候带的砂层,因毛 细管作用,溶液沿颗粒间细缝流动并 沉淀形成的;或者是原来的孔隙式胶 结经地下水淋滤改造而造成。
4、镶嵌胶结:
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 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状接触。 镶嵌胶结亦为颗粒支撑。在成岩期 的压固作用下,特别是当压溶作用明显 时,砂质沉积物中的碎屑颗粒会更紧密 地接触从而形成镶嵌式胶结。
滚动组分
频度曲线的用途也是用来分析粒度分布特征: 单峰频率曲线展开度窄,峰值高,表示分选好; 相反,展开度宽,峰值低,表示分选差。 双峰频率曲线代表混合物沉积,分选中差或差,如 果两峰相距较近,峰值也较高,代表分选较好;相反, 两峰相距远,峰值低,分选也就差。 多峰频率曲线一般表示分选差,往往是多种来源 沉积物混合的,常为冰川沉积,也有河流沉积或洪积 物,曲线总的展开度很大,峰值很低,分选很差。
它是水流(波浪)持续作用的结果,细小的基质 已大部分被簸扬掉了。如沿岸砂坝、砂滩和风成沉积 常见此种结构类型。
在颗粒支撑结构中,颗粒之间可 有不同的接触性质,包括点接触、线 接触、凹凸接触和缝合接触。 从中经 受压固、压溶等成岩作用的强度和进 程,颗粒间缝合接触是成岩程度很深 的特征。

沉积岩沉积相要点自己总结

沉积岩沉积相要点自己总结

沉积岩沉积相要点第一章绪论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称“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3.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来源:陆源物质,生物源物质,深源物质,宇宙源物质。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1.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的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2.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主要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

3.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4.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破碎阶段、饱和硅铝阶段、酸性硅铝阶段、铝铁土阶段。

5.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残留物质、新生成的矿物、溶解物质。

6.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7.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8.紊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9.尤尔斯特隆图解:(1)颗粒开始搬运的水流速度要比继续搬运所需的流速大,这是因为始动流速不仅要克服颗粒本身的重力,还要克服颗粒间的吸附力才能发生移动。

(2)0.05~2mm的颗粒所需始动流速最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差也不大。

这说明沙粒质点在流水中搬运时很活跃,容易搬运也容易沉积,故常呈跳跃式前进。

(3)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更接近,但两者的流速值也都是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故砾石不能长距离搬运,并多沿河底呈滚动式前进。

第二章 第三节 交代作用

第二章 第三节  交代作用

交代矿物具有被交代矿物的假象,矿物的原生部分已 被交代,但其结晶习性仍得到了完好的保存。被溶解和所 形成的矿物没有化学组分不同
三、常见的交代矿物
1、碳酸盐矿物 方解石 铁方解石 白云石 铁白云石 菱铁矿
2、石膏、硬石膏 3、石英 4、粘土矿物
四、砂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
1、方解石交代石英
流体为碱性(pH大于9.8) 流体温度升高 孔隙水对石英不饱和但对方解石饱和
石英表面首先溶解 溶解的氧化硅水化为H4SiO4分子 薄膜溶液H4SiO4的浓度运移 Ca2++2HCO-=CaCO3+H+HCO-
2、方解石交代粘土矿物
pH=8 Ca离子浓度较高
3、氧化硅交代粘土矿物(硅化) 玉髓或隐晶石英的小颗粒散布在粘土基质中
5、硅化作用
当pH相对较低,且孔隙水为SiO2所饱和时,碳酸盐常常发 生硅化 CaCO3+H2O+CO2+H4SiO4 —SiO2+Ca2++2HCO3-+2H2O
生物组分最易发生硅化
海岸泻湖的强烈蒸发作用使海水浓缩 石膏的沉淀,把Ca2+从水中移走 富Mg2+的残留卤水比泻湖下沉积物中的正常海水要重
向下渗流 富Mg2+的大量水体就流经了先期沉淀的碳酸盐沉积物 引起白云岩化作用
2、去白云岩化作用
3、石膏化和硬石膏化
石膏和硬石膏交代碳酸盐矿物或组分的现象叫石膏化或 硬石膏化
4、去石膏化 硬石膏或石膏被碳酸盐矿物交代的作用叫去石膏化作用 去石膏化常与地表淡水和细菌的作用有关
二、交代作用组构
1、部分交代
交代矿物沿被交代矿物的解理、裂缝或边缘部分地 占据了被交代矿物的位置,被交代矿物的结构和成分仍清晰可见例如, 方解石交代长石、方解石交代石英等

胶结作用阶段

胶结作用阶段

胶结作用阶段
(原创版)
目录
一、胶结作用的定义
二、胶结作用的阶段
1.初期阶段
2.中期阶段
3.后期阶段
三、各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四、胶结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正文
胶结作用是指通过胶结材料将不同颗粒或材料粘结在一起的过程。

在胶结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不同,对胶结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初期阶段是胶结作用的开始,此时胶结材料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在这个阶段,胶结材料的分子结构逐渐渗透到颗粒之间的空隙中,形成初步的粘结。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粘结力较低,颗粒之间的结合不牢固,胶结材料容易流动。

随着胶结材料与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增强,胶结作用进入中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胶结材料的分子结构已经深入到颗粒之间的空隙中,形成了较强的粘结力。

颗粒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胶结材料不易流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胶结力逐渐增大,但仍然有一定的可塑性。

后期阶段是胶结作用的最后阶段,此时胶结力达到最大值,颗粒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

在这个阶段,胶结材料的分子结构已经填充了颗粒之间的所有空隙,形成了稳定的胶结体系。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胶结力最大,颗
粒之间的结合最牢固,胶结材料不易变形。

胶结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胶结作用,我们可以将不同颗粒或材料牢固地粘结在一起,形成各种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例如,在建筑行业中,胶结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在制造业中,胶结作用也被用于制造复合材料、涂料等产品。

胶接简介

胶接简介
螺 纹蒙 接皮 套与 与型 管材 件胶 胶接 接
组 合 蜗 轮 胶 接
蜂 窝 结 构 填 料
螺纹接套 与管件胶 接
蒙皮与型材 胶接
蜂窝结构填料
二、常用的胶粘剂 1、结构胶粘剂 在常温下的抗剪强度一般不低于15MPa,经受一般 高低温或化学的作用不降低其性能。例如:酚醛-缩醛- 有机硅胶粘剂、环氧-酚醛胶粘剂和环氧-有机硅胶粘剂 等。这些也是目前在机械结构最为常用的胶粘剂。 2、非结构胶粘剂 正常使用时有一定的胶接强度,但在受到高温或重载 时,性能迅速下降。例如:聚氨酯胶粘剂和酚醛-氯丁橡 胶胶粘剂等。 3、其它胶粘剂 即具有特殊用途(如防锈、绝缘、导电、透明、超高 温、超低温、耐酸、耐碱等)的胶粘剂。例如:环氧导电 胶粘剂和环氧超低温胶粘剂等。
胶接接头的受力状况可分以下四类。实践证明, 胶缝的抗剪切及抗拉伸能力强,而抗剥离和抗扯 离的能力弱。


剪 切




2. 表面处理
材料的胶接表面状况对胶接质量有直接影响, 表面处理是为了使被粘物适宜于胶接或涂布而进 行的表面化学或物理处理。 表面处理工序包括预清理、脱脂、打磨和化 学处理等。化学处理是将被粘物放在酸或碱等溶 液中进行处理,使表面活化或钝化。接头强度要 求不高时或对非金属件可免去化学处理。 此外,还可采用电镀、等离子处理、热喷涂 等方法来改善被粘物表面的胶接性能或耐蚀性。
3. 胶粘剂的选择 胶粘剂品种繁多、性能各异。选择时要考 虑胶接件材料的种类和性质(金属或非金 属、刚性或柔性等)、接头使用环境(受 力状况、温度、湿度、介质等)、允许的 胶接工艺条件(固化温度、压力等),以 及胶粘剂的价格。
四 胶接的特点 与铆接、焊接相比,胶接的 主要优点是:被联接件的材料范围宽广;联接后的重量 轻,材料的利用率高;成本低;在全部胶接面上应力集中 小,故耐疲劳性能好;有良好的密封性、绝缘性和防腐性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1.1 沉积岩的定义沉积岩,也称为沉积物岩,是指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由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生物残骸或化学沉淀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5%的面积,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

1.2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母岩的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由于温度变化、冰冻作用、植物根系的生长等物理因素导致岩石破碎。

- 化学风化:岩石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化学反应,导致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如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通过其代谢过程分解岩石。

(2)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搬运介质:水流、风力、冰川、重力等自然力量。

- 搬运过程:侵蚀、携带、沉积、分选等。

- 沉积环境: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

(3)沉积后作用- 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导致下伏沉积物排水、体积减小。

- 胶结作用:矿物质填充沉积物间隙,使之固结成岩。

- 成岩作用:包括化学沉淀、生物化学作用、矿物转变等。

1.3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1)层理构造- 定义:沉积岩中的层状结构,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 类型: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等。

(2)化石- 重要性:提供了生物演化和古环境信息。

- 类型: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3)成分和结构- 碎屑成分: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碎屑。

- 填隙物:泥质、碳酸盐、硅质等胶结物。

- 结构:根据粒度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

(4)颜色- 影响因素:沉积物成分、氧化还原条件、有机质含量等。

- 常见颜色:灰色、黄色、红色、绿色、黑色等。

1.4 沉积岩的分类沉积岩可以根据其成因、成分和结构进行分类:(1)碎屑岩- 砾岩:由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组成。

- 砂岩:由直径在0.0625毫米至2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 粉砂岩:由直径在0.0039毫米至0.0625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胶结作用阶段

胶结作用阶段

胶结作用阶段
摘要:
一、胶结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二、胶结作用的阶段划分
三、各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四、胶结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正文:
胶结作用是指在材料中,颗粒之间通过化学键或物理键相互连接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久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胶结作用的研究中,通常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这一过程。

首先,胶结作用的第一阶段是颗粒间的初步接触。

在这一阶段,颗粒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颗粒之间发生相互吸引。

随着颗粒间距离的减小,范德华力逐渐增强。

第二阶段是颗粒间形成化学键或物理键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颗粒之间的接触点上,由于原子或离子的扩散,产生了化学键或物理键。

这些键的形成使得颗粒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

第三阶段是胶结体的形成。

在这一阶段,颗粒间的化学键或物理键数量增加,胶结体开始形成。

胶结体的结构和性质对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胶结作用的阶段及其特点对于提高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

例如,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胶结作用的阶段,可以提高混凝
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总的来说,胶结作用是材料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02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02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2.0储集层和盖层我们时常从书本里或新闻节目中了解到,油田开采过程中发生井喷、喷出黑色的油柱或长舌状的火焰(人工点燃气体后),我们还知道,我国大庆油田自1959年被发现(松基3井)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累计采油近20亿吨,而大庆油田仍通过磕头机源源不断地采出石油,保持较高产量的连续多年稳产,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地下真有“油湖”或“油河”?人类历经两千多年来对油气的利用和探索,特别是经过近代1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始终没有发现地下的“油湖”或“油河”的存在,却证实地下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储存在岩石的空隙中。

我们把凡是具有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

并非所有的储集层中都储存了油气,如果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就称为含油气层,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产油气层。

储集层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其物理性质及其分布、发育特征直接影响甚至控制着地下油气分布状况、储量和产能。

§2.1.1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含油气层还包括其含油气饱和度等。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储集层的孔隙性是指空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岩石中的空隙按其形状可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

孔隙是三维发育的,裂缝主要是二维延展的。

较大的孔隙则笼统地称为孔洞或洞穴,“孔”与“洞”没有严格界限,一般界限为1-4mm。

按照孔隙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表2-1)。

表2-1 孔隙/裂缝大小分类表(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0.25mm者。

在超毛细管孔中液体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胶结疏松砂岩的孔隙大多属于此类;(2)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0002mm-0.5mm之间、缝宽介于0.0001mm-0.25mm之间者。

在毛细管孔中,由于液体质点之间及液体与孔隙壁之间均处于分子引力的作用下,故其中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不能自由流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二章_课堂笔记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二章_课堂笔记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二章 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课堂笔记◆ 学习要点:钢筋砼的组成为非匀质的,又由于混凝土材料组成的非均匀性以及具有显著的非弹性性能,因此其力学性能与匀质弹性材料有很大的差异。

对钢筋和砼材料力学性能的了解,包括其强度和变形性能,以及对二者相互作用的了解是掌握钢筋砼构件受力特点,确立计算方法,制定构造措施的基础。

◆ 主要内容混凝土及其力学性能混凝土的组成、强度指标及其换算关系、变形性能、其它性能(疲劳、收缩、徐变)、钢筋及其力学性能。

钢筋品种、级别和型号、力学性能及性能要求。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学习要求1、掌握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轴心抗拉强度的测定方法和换算关系。

2、了解影响硷强度的因素,掌握砼应力一应变曲线特点,理解复合应力下硷强度和变形特点。

3、了解混凝土收缩、徐变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理解收缩、徐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4、了解钢筋的品种级别和使用范围。

掌握钢筋的应力一应变曲线的特点和强度的取值标准:,◆ 重点难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复合应力状态下的强度。

混凝土受压应力一应变关系的特征值。

混 凝土的收缩与徐变及其影响因素,一、混凝土(一)混凝土的组成结构砼是由水泥石(水泥胶结料)和骨料(石料)组成的一种内部结构复杂的复合材料。

从微观看:砼是不均匀的多相材料,存在许多内部微裂缝,这与其物理力学性能有密切的关系。

从宏观看:混凝土是粗骨料均匀分散在连续的砂浆基材中的两相材料,可视为各向同性的。

(二)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是混凝土力学.隆能中的主要指标。

在工程中常用的混凝土强度指标有: ·立方体抗压强度fcu ·轴心抗压强度fc ·轴心抗拉强度ft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砼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其力学性能中最基本的指标,也是评定fc 强度等级的标准。

砼强度等级是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试件,在28天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

胶结物结构

胶结物结构

滨 海沉积 和风成 沉积的 碎屑物 质分选 好;而 洪流及 冰川沉 积分选 差。
3、 概率累积曲线: 仍然用累积重量百分 比作图。横坐标仍为粒 径(φ值),而纵坐标 改用概率百分数标度, 这样做成的便是概率值 累积曲线图。
概率坐标不是等间距 的,而是以中央50%处为 对称中心,向上、下两端 相应地逐渐加大,这样可 将粗、细尾部放大,并清 楚地表示出来。
2、累积曲线: 作累积曲线时,横坐 标仍表示粒径,而纵坐标 则表示各粒级的累积百分 含量。 作图时从粗粒级的一 端开始向细粒级的一端依 次点出每一粒级的累积百 分含量,然后将各点以圆 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得累 积曲线。
累积曲线用途: 累积曲线用途:分析粒度分布特征,进而帮助区 分不同的沉积环境。 从累积曲线图上可看出曲线的陡缓和粒级分布 范围,进而判断分选的好坏。粒度范围窄,曲线陡, 表示分选好;反之亦然。 累积曲线总是成“S”形,但不同沉积环境形成 的碎屑沉积物,其累积曲线形态是有差别的,可以 用来区分不同的沉积环境。
二、胶结物结构: 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物质,它的结构特点是由晶粒 大小、晶体生长方式及重结晶程度等决定的。胶结物 常见的结构类型有如下几种: 1、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 非晶质常是蛋白石、磷酸盐、 铁质等;隐晶质为玉髓、隐 晶磷酸盐矿物。
2、显晶粒状 结构(b、c): 碳酸盐胶结 物常具有这种结 构。因晶粒较大, 在手标本上可以 分辨。
3、接触胶结: 颗粒之间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 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 接触的地方。 接触胶结亦为颗粒支撑结构。胶 结物可能是干旱气候带的砂层,因毛 细管作用,溶液沿颗粒间细缝流动并 沉淀形成的;或者是原来的孔隙式胶 结经地下水淋滤改造而造成。
4、镶嵌胶结: 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 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状接触。 镶嵌胶结亦为颗粒支撑。在成岩期 的压固作用下,特别是当压溶作用明显 时,砂质沉积物中的碎屑颗粒会更紧密 地接触从而形成镶嵌式胶结。

《岩相古地理学》课程笔记

《岩相古地理学》课程笔记

《岩相古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岩相古地理学的概念与意义1. 岩相古地理学的定义岩相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专注于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分布特征以及古地理格局的演变过程。

2. 岩相古地理学的意义(1)科学意义- 揭示地球表面环境演变的历史,为理解地球系统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 丰富和完善地质学理论,推动地质学科的发展。

(2)实际意义- 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油气、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寻找中具有重要作用。

- 在水利工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地质背景和风险评估。

- 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具有参考价值。

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岩相分析- 沉积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

- 沉积岩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条件。

(2)沉积环境重建- 古气候、古水流、古生态等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解释。

- 沉积相的识别和沉积序列的分析。

(3)古地理格局重建- 古大陆、古海洋、古河流、古湖泊等地理单元的分布和变迁。

- 古地理事件的识别和解释,如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等。

(4)古地理演变过程- 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格局的演变序列。

- 古地理演变与全球地质事件的关系。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方法- 地质填图:系统地记录地表地质现象和地层分布。

- 露头观测:详细描述沉积岩的岩性、构造和化石特征。

(2)实验室分析方法- 粒度分析:确定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推断沉积环境。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揭示沉积岩的源区和沉积过程。

- 生物化石分析:利用生物化石确定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

(3)沉积相分析- 根据岩性和生物化石特征,划分沉积相类型。

- 建立沉积相模式,分析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

(4)古地理图编制- 整合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编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图。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古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

基础地质学作业题题库

基础地质学作业题题库

基础地质学作业题题库(总3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基础地质学作业题库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有哪些2.地质学目前研究对象的范围是什么热点有哪些3.怎样看待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它与地质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联系4.我国独特的地域特色有哪些;而桂林独特的山水与什么样的地质作用有关5.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6.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业一、选择题1、地质学目前研究的最主要对象是()。

A、岩石圈B、地壳C、地幔D、银河系二、判断题1、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现实类比法”。

()2、岩石圈指的就是地壳。

()三、名词解释1、地质学(geology):2、将今论古法:3、地质学的特点:第二章地球概况思考题1、地球表面的水圈是怎样循环的2、为什么各处地温梯度不一样4、地球内部有哪些重要分界面5、地壳的特征是什么洋壳与陆壳有什么区别6、地球的磁性可以变化吗一、选择题1、形成海底峡谷的主要部位是()。

A、大洋中B、大陆坡上C、大陆架上D、洋中脊旁2、莫霍面是()的界面。

A、岩石圈与软流圈B、地壳与地幔C、上地壳与下地壳D、地幔与地核3、大陆地表分布最广的岩石是()。

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D、混合岩4、地壳中克拉克值最高的三种元素是()。

A、Fe、Ca、NaB、Fe、O、AlC、Fe、K、MgD、O、Si、Al5、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变化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压力、温度的变化D、地球内部物质存在形势变化6、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叫()。

A、磁偏角B、磁倾角C、倾角D、方位角7、常温层下,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称为()。

A、地温温度B、地热增温率C、地热增温级二、判断题1. 地球内部深60-250km的范围内,物质全部呈熔融状态,故称为软流圈。

建筑工程技术 教材 黏结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 教材 黏结作用
231 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作用
黏结的意义:黏结是钢筋和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工作的基础 黏结力的组成:光圆钢筋与变形钢筋具有不同的黏结机理,其黏 结作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化学吸附作用力(胶结力)。一 般很小,仅在受力阶段的局部无滑移区域起作用,当接触面发生 相对滑移时,该力即消失。 (2)混凝土收缩握裹钢筋而产生的摩阻力。 (3)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力 (咬合力)。对于光圆钢筋,这种咬合力来自于表面的粗糙不平。
黏结强度的测试——拉拔试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
T
dl

胶接基础知识

胶接基础知识

2021/6/16
13
③极性胶粘剂与非极性材料粘接 以α-氰基丙烯酸 乙酯胶与聚苯乙烯粘接为例,虽然α-氰基丙烯酸 乙酯能溶解聚苯乙烯,产生分子间的扩散作用, 但是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很难互相渗透、 互相吸引,因此无法解释它们之间的粘接强度达 9.8×106Pa以上这个事实。配价键理论认为,在 聚苯乙烯分子链节中,由于苯环的存在,可以提 供π电子,同时由于它的影响,与苯环连接的碳 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就会降低。这样,苯环和-CN 分别与对方带σ电荷的氢原子形成配价键,而且 α-氰基丙烯酸乙酯能溶解聚苯乙烯也为形成配价 键创造了条件。
• 实际上LV 和cos 是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而S 和SL的测定
是非常困难的,可通过临界表面张力来解决。
2021/6/16
19
2-3 被粘物的表面处理
目的: 表面处理,有时也称表面预处理,其目的是得到能 够产生牢固耐久接头的被粘物表面。
弱界面层(概念见2-3影响胶接强度的因素) 由于有弱界面层的存在,胶粘剂绝不能/往往不能 直接与被粘物表面接触。
化学键
9
2021/6/16
2.1.5 静电胶接理论
将被胶接材料和固化的胶粘剂层理想化为电容器,即在胶接 接头中存在双电层,胶接力主要来自双电层的静电引力。静 电引力的产生是相1电荷场相2电荷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贡献 成功地解释了粘 附功与剥离速度 有关的实验事实
2021/6/16
缺陷
• 静电引力(<0.04MPa)对胶接强度的 贡献可忽略不计
2021/6/16
16
扩散、粘接、吸附:这个过程是与润湿平行发生 的,它按照在多成分系高分子中,链段是通过界 面自由能变成最小来吸附和取向的规则形成胶接 层结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edle(针状) Grain ( equant) (粒状) Syntaxial rim( overgrowth )(同轴环) poikilitic (嵌晶)
dogtooth and overgrowth cementation.
blocky calcite spar
Syntaxial rim cement around echinoderm grain (arrow) with equant spar around and within bryozoan fragments.
石英胶结物形成的物化条件
• Depth(深度): 1-2km(除硅质结壳外) • Temperature(温度):大于50 ℃时开始 • pH:小于7 • Thermal convection (热对流)
from hot to cool
common carbonate cements(碳酸盐胶结物)
Montmorillonite (蒙皂石) Illite (伊利石) Kaolinite (高岭石) Chlorite (绿泥石) M-I mixed layers (蒙皂石/伊利石混层) M-Ch mixed layers (绿泥石/伊利石混层)
3.1.2 The texture of main authigenic minerals
Pore-filling illite(粒间充填伊利石) (乌20井,2073.67m,南屯组,SEM)
伊利石贴附颗粒与充填孔隙 (乌20井,2077.09m,南屯组,SEM)
Kaolinite (高岭石)
孔隙充填的自生高岭石与自生伊利石 (贝19井,1409.07m,大磨拐河组,SEM)
粒间孔隙中共生伊利石与高岭石 (贝16井, 1331.75m,兴安岭群,SEM)
颗粒表面生长伊利石,并粒间搭桥 (贝16井, 1330.46m,兴安岭群,SEM)
伊利石贴附颗粒与充填孔隙 (贝16井, 1333.60m,兴安岭群,SEM)
3.2 The cementation of carbonate rocks
3.2.1 The main authigenic minerals
Detrital grain overgrowth texture pore filling texture poikilitic texture detrital grain coating texture pore bridging texture
Detrital grain overgrowth
Backscattered electron micrograph of sandstone with patches of microporous blocky vermicular kaolinite crystals (K) and apartially kaolinized muscovite (banded grain). Unaltered muscovite sheets (light tone) have been separated by kaolinized sheets (darktone). Scale bar is 100 mm.
贴附碎屑颗粒表面的蒙皂石 (霍1井,1262.82m,大磨拐河组,SEM)
蒙皂石
蒙皂石与自生石英 (霍1井,1259.06m,大磨拐河组,)
Chlorite coatings
孔壁贴附蒙皂石 (贝16井, 1343.48m,兴安岭群,SEM)
蒙皂石与高岭石 (霍6井,1647.02m,大磨拐河组,SEM)
Authigenic quartz coatings(自生石英包壳)
自生石英晶体 蛋白石-A和蛋白石-CT 玉髓(纤维状的微晶石英) 燧石(粒状的微晶石英)
Quartz cement forms ordinary quartz overgrowth subcrystals 3–5 mm long.
occurrence of siliceous cements (硅质胶结物的产状)
•Quartz overgrowth (石英次生加大) •Authigenic quartz crystal ( 自生石英晶体) •Opal –A and Opal –CT (蛋白石-A和蛋白石-CT) •Chalcedony (玉髓) •Chert (燧石)
孔隙中共生绿泥石与次生石英 (霍3井,2028.94m,布达特群,SEM)
Dolomite(白云石)
poikilitic texture(嵌晶结构)
Pore-filling calcite (孔隙充填方解石)
Poikilitic calcite (嵌晶方解石)
pore bridging texture(孔隙搭桥结构)
Montmorillonite
贴附碎屑颗粒表面的蒙皂石 (霍1井,1262.82m,大磨拐河组)
蒙皂石与高岭石 (霍6井,1647.02m,大磨拐河组)
Chlorite coatings
碎屑颗粒表面为等 厚状绿泥石所包裹
绿泥石等厚边形成 后,压实作用导致等厚 边破裂
第二象限具有一个 微“逆断层”
第四象限产生挤压 褶皱
Fragment of an echinoderm (E) with syntaxial calcitic overgrowth
late diagenetic generations of syntaxial calcitic overgrowth on echinoderms
3.1.1 The main authigenic minerals(主要自生矿物)
Siliceous minerals (硅质矿物) Carbonate minerals (碳酸盐矿物) Feldspar (长石)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自生粘土矿物) Gypsum (石膏) Hematite(赤铁矿) Barite(重晶石) Halite(石盐)
calci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ball-like hematite crystals
Close-up view of the ball-like aggregates of hematite crystals
Electron micrograph showing a vermicular kaolinite cluster filling the pore space.
颗粒表面生长伊利石 (霍3井,2022.91m,南屯组,SEM
伊利石呈峰窝状贴附于颗粒表面 (贝16井,1330.69 m,兴安岭群上部,SEM)
颗粒表面共生绿泥石与次生石英 (霍3井,2028.94m,布达特群,SEM)
颗粒表面共生次生石英与伊利石 (贝16井, 1332.40m,兴安岭群,SEM)
(a) CL image of an oolitic limestone containing a luminescent bright blue detrital microcline feldspar grain rimmed with a dark blue–black overgrowth. The ooids have a uniform orange–brown luminescence; intergranular pore space is infilled with zoned calcite cement. (b) Same image in transmitted light.
Smooth, well-defined crystal faces (30–40 mm) in quartz overgrowths. Scale bar is 10 mm.
粒间大孔隙,颗粒表面贴附蒙皂石 (贝16井, 1334.70m,兴安岭群,SEM)
Pore filling texture(孔隙充填结构)
Chapter 3 The cementa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
3.1The cementation of sandstone (砂岩的胶结作用)
3.2 The cementation of carbonate rocks (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
3.1 The cementation of sandstone
Mold of molluscan shell (arrow) outlined by isopachous rim cement and micrite envelopes. Mold partially filled with spar
Isopachous cement fringes in bryozoan–echinoderm limestone. Remaining pore space filled with detrital micrite
Carbonate minerals(碳酸盐矿物): Low Mg calcite(低镁方解石) —— equant , fibrous Aragonite(文石) ——fibrous High Mg calcite(高镁方解石) Dolomite(白云石) ——equant
3.2.2 The texture of main authigenic minerals
Quartz over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wth
Tuamalin
Q1
overgrowth
Silicon Q1
Feldspar
QI
overgrowth
Quartz overgrowth(石英次生加大)
Feldspar overgrowth (长石次生加大)
Grain coating(颗粒包壳)
Illite clay
Authigenic Illi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