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复习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1次作业 A型题:1.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A.心率减慢B.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C.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E.耗氧量降低2.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B.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C.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D.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E.基础体温降低3.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A.人参B.麻黄C.当归D.附子E.枳实4.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有机酸C.鞣质D.糖类E.蛋白质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A.痛阈值降低B.体温降低C.心率加快D.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升高E.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6.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错误:正确答案为:D A.抑制中枢神经系统B.抑制交感神经系统C.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具有抗感染作用7.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有机酸C.糖类D.蛋白质E.以上均非8.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有机酸C.鞣质D.蛋白质E.苷类9.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错误:正确答案为:E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具有抗感染作用10.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错误:正确答案为:C A.钩藤B.羚羊角C.麻黄D.柴胡E.大黄11.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A.单行B.相须C.相畏D.相杀E.相反1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糖类C.蛋白质D.无机盐E.以上均非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A.挥发油B.氨基酸C.蛋白质D.无机盐E.以上均非14.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A.知母B.黄连C.黄柏D.大黄E.附子15.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A.干燥B.低温C.避光D.日照E.以上均非16.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A.相反B.相须C.相使D.相畏E.相杀17.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A.减少毒性B.协同作用C.减少个体差异D.更易吸收E.增强疗效18.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错误:正确答案为:E A.药物的品种B.炮制加工C.药物剂型D.药物配伍E.机体病理状况B型题:A.中枢NA含量增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下降B.中枢DA合成增多,尿中儿茶酚胺类含量下降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E.惊厥阈值降低,基础代谢降低19.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AB C DE20.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ABC D EA.辛味B.酸味C.甘味D.苦味E.咸味21. 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多具有哪种味ABCD E22. 清热燥湿药和攻下药多具有哪种味ABC D E23. 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的药物多具有哪种味错误:正确答案为:D ABC D E24. 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之功效的药物多具有哪种味ABCD E25. 具有解表化湿、开窍、行气健胃等功效的药物多具有哪种味A BCDE26. 具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的药物多具有哪种味AB C DEA.黄芩、栀子B.钩藤、麻黄C.苦参、五味子D.麝香、麻黄E.黄芩、麻黄27.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ABC D E28.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A BCDEA.血清TSH含量降低,尿中17-羟皮质酮含量升高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D.延长动情周期,雌激素分泌增多E.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减少,尿中儿茶酚胺类含量升高29.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AB C DE30.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错误:正确答案为:B A B CDEA.单行、相使B.相须、相使C.相畏、相杀D.相恶、相反E.单行、相反31.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A B CDE32.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AB C DEA.作用增强B.毒性降低C.便于贮存D.加强和突出某一方面作用E.对作用和成分皆无影响33. 附子经炮制后A B CDE34.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错误:正确答案为:C AB C DEA.山药B.乌头C.何首乌D.延胡索E.槐花35.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A B CDE36.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ABC D EA.肝经B.肺经C.心经D.大肠经E.肾经37. 归经药理研究发现,具有抗惊厥作用的勾藤、天麻等,入()经率达100%。

中药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三七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氨酸).2.麻黄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麻黄碱).3.党参抗胃溃疡和胃粘膜损伤的有效成分为(党参多糖).4.细辛镇痛、局麻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5.五味子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五味子醇甲).6.秦艽抗炎的有效成分为(秦艽碱甲)7.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同一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8.人参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为(Rg3).9.茯苓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茯苓素).10.桔梗祛痰的有效成分为(桔梗皂苷).11、辛味药具有健胃,化湿行气等功效,其主要成分为_挥发油_________。

12、黄芩产生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__黄酮类________。

13、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__互补或增强________。

14、秦艽的抗炎作用必须在动物两侧____肾上腺______保持完整时才能发生。

15、附子中降压的有效成分为__去甲乌药碱________。

16、人参皂苷____ Rg ______类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17、收涩药中所含的鞣质及___有机酸_______均有抗菌活性。

18、使君子中的有效成分__使君子酸钾________可使蛔虫麻痹。

19、苦杏仁经炮制后,抑制了___苦杏仁酶_______的活性,苦杏仁苷分解减少。

20、党参中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为___党参多糖_______。

21、__出血________是人参急性中毒的表现。

22、五味子____粗多糖______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3、____葛根素______是葛根降糖有效成分。

24、细辛的抗菌有效成分是____黄樟醚_____。

25、寒证或阳虚证病人基础代谢___偏低_______。

26、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__鞣质________。

27、青皮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__柠檬烯________具有祛痰作用。

28、蒲黄具有促进血液凝固而___止血_______作用。

中药药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总论1、中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五味: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是苷类、生物碱;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主;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环境3、重要药理作用的特点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特点:作用的多效性;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作用相对缓慢、温和关系: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给药途径不同作用有差异;中药组分与全药作用有差异;动物实验同人体效应应有差异;认识的发展会表现差异)第五章解表类放药1.麻黄生物碱和少量挥发油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尿,解热,抗病原体,镇咳祛痰,抗炎抗过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高血压平喘特点:a.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b.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支气管松弛;c.阻止过敏介质(5-HT和慢反应物质SRS-A)释放;d.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a肾上腺素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和充血,使呼吸道通畅而有利于平喘。

2.柴胡柴胡皂苷、挥发油药理作用: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调节免疫功能,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抗肿瘤(对正常动物无作用);其他作用(兴奋子宫作用)解热:柴胡挥发油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该部位cAMP的浓度,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

保肝利胆机制:柴胡皂苷对生物膜有直接保护作用;柴胡皂苷促进脑垂体分泌ACTH,进而升高血浆皮质醇,并拮抗外源性甾体激素对对肾上腺的致萎缩作用,提高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能力;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一、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

主要含挥发油。

Eg:厚朴、广藿香、苍术、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2、酸味药:入肝脾肺经。

含有机酸。

eg:五倍子、词子、石榴皮。

3、甘味药:入肝脾肺经。

含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4、苦味药:入肝经。

含生物碱、苷类成分。

Eg:黄莲、黄苓、黄柏、北豆根、苦参、大黄、番泻叶。

5、咸味药:入肝、肾经。

Eg:海藻、昆布、泊厚石、瓦楞子、礞石、鹿茸、紫河车。

二、急性毒性反应。

P11。

1、对中枢:eg:马钱子、细辛、生南星、黄药子。

2、对心血管:(含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强心苷:罗布麻叶、万年青、蟾蜍。

)3、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李子仁、白果、商陆。

4、对消化系统:eg:苍耳子、黄药子、川栋子、雷公藤。

5、对泌尿系统:斑蝥、青木香、广防已。

6、对造血系统:斑蝥、狼青。

三、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

1、品种、产地。

2、采收、贮藏。

3、炮制。

乌头碱炮制:p14页。

乌头碱(水解成)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氨基酸类乌头原碱。

解表药。

作用:1、发汗。

2、解热。

3、抗病原微生物。

4、镇痛。

5、抗炎。

6、调节免疫。

一、麻黄:1、药理作用:(1)发汗(主要成分:挥发油)。

(2)平喘。

(3)利尿(以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

(4)强心、升高血压(常用于手术)。

(5)兴奋中枢神经系统(a、b-受体激动剂)。

其他作用:(1)解热、抗炎(2)抗病原微生物(3)镇咳、祛痰二、桂枝:主要成分: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桂皮醛。

)1、药理作用:(1)扩血管、促发汗。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三、柴胡:1、药理作用:(1)解热。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

(4)促进免疫功能。

(5)镇静、镇痛、镇咳。

(6)保肝、利胚、降血脂。

2、现代应用:(1)发热。

(2)病毒性肝炎。

四、葛根: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2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4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 5: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惊厥阈值,5-HT ,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枢神经系统: 马钱子,附子,雪上一枝蒿,细辛,川乌,草乌,生南星,黄药子心血管系统:1—乌头碱类: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2—强心苷类:蟾酥,罗布麻叶,黄花夹竹桃 ,万年青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枇杷仁,白果,商陆 肝毒性: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 肾毒性:斑蝥,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广防己长期毒性所致毒性损伤的 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 发生率最高。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1药物因素: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炮制,制剂与煎煮方法,配伍与禁忌 2: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性别,体质,情绪,遗传等。

2 ):病理状况 3):肠道内微生态环境3: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冷暖,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等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2 3 45 :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 研究和认识与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

如解表药“发表散寒,解除表证”的功效与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痛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关。

另外,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还存在差异性。

其一,中药药理研究结果未能证实与某些中药相关的药理作用。

如苦参具有利尿作用,但未见与之有关的药理作用报道。

其二,通过现代研究发现了某些与传统中药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

如五味子的肝脏保护作用, 地龙的溶栓作用,枳实升压作用也未见 中医文献记述。

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桂枝:扩张血管促发汗(桂皮油)细辛:(局麻)抗病原微生物:黄樟醚(动物致癌)平喘清热药: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穿心莲:抗蛇毒,抗恶性葡萄胎。

中药药理总复习

中药药理总复习

第一章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及其机制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分别有哪些认识?1.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系统功能↑寒凉药(如石膏、知母、黄连、龙胆) →副交感神经-M 受体-cGMP系统功能↑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寒凉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基础代谢(耗氧量,产热量,糖原分解,细胞膜钠泵活性、物质分解代谢) ↑寒凉药(如石膏、知母、黄连、地黄) →基础代谢(耗氧量,产热量,糖原分解,细胞膜钠泵活性、物质分解代谢)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如附子、干姜、麻黄) →中枢神经兴奋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NA、DA5-HT含量↑)寒凉药(如石膏、知母) →中枢神经兴奋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NA、DA含量↓)5.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辛味功效:发散,行气,行血,健胃。

中药类别:解表药,理气药,祛风湿药等为多(麻黄,桂枝,木香,桂皮檀香,乌药,独活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体表微循环,抗炎,调节胃肠功能。

物质基础:挥发油,苷类甘味:功效:补益,缓急,和中。

中药类别;补虚药、缓急和中药(黄芪、熟地、人参、麦参、甘草、大枣饴糖)药理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物质代谢功能。

物质基础:糖类、氨基酸、苷类、维生素。

苦味:功效:清热,燥湿,泻下,降逆,平喘。

中药类别:清热药(栀子、牛黄),燥湿药(苦参、龙胆草、黄柏),泻下药(大黄、番泻叶等);平喘药(杏仁、川贝、半夏、桔梗)。

中药药理期末复习

中药药理期末复习

四气①中枢神经系统(温热药附子/中枢兴奋)②自主神经系统(附子/兴奋α和β/强心升压抗休克)③内分泌系统(人参/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皮质轴,升高血液中促皮质激素,皮质醇含量)④基础代谢(温热药促进基础代谢/淫羊藿兴奋红细胞钠泵活性)⑤寒凉药的抗感染(金银花/抗病原微生物)毒性反应①心血管系统毒性②中枢神经系统毒性③消化系统毒性④呼吸系统毒性⑤泌尿系统毒性⑥造血系统毒性双向调节:山楂/既能使收缩状态的畅肌松弛又能使松弛状态的肠肌收缩对中药药理影响:药材:①品种和产地②产地③采收季节④贮藏条件炮制: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作用③改变药物的性味功效泻下药:①刺激性②容积性③润滑性泻药青蒿:抗疟原虫(青蒿素/影响疟原虫膜结构)降血糖:黄连/知母/葛根(连母根)抗肿瘤:茵陈/青蒿/苦参//大黄/茯苓(因清苦大福)影响子宫:青皮(松弛子宫平滑肌);香附(松弛子宫.雌激素样作用);当归(调节(兴奋抑制)子宫平滑肌)延胡索:镇痛(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乙素/阻断多巴胺D1受体)苦参:①抗病原微生物(苦参碱抗柯萨奇B组病毒)②抗肿瘤雷公藤:自身免疫性疾病①类风湿关节炎②银屑病③红斑狼疮麝香:①冠心病.心绞痛②中枢性昏迷③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茯苓:①利尿(茯苓素/拮抗醛固酮)②增强免疫功能③抗肿瘤④保肝泽泻:①利尿消石②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③保肝降酶和抗脂肪肝茵陈:①利胆(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②保肝③降血脂解表药①发汗②解热③镇静镇痛④抗炎⑤抗过敏⑥抗病原微生物⑦镇咳祛痰平喘清热药①抗病原微生物②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侵袭力(中和,降解内毒素/抗外毒素/降低细菌的侵袭力)③解热④抗炎泻下药:泻下作用①刺激性泻药②容积性泻药③润滑性泻药活血化瘀药:①改善血液流变性②抗血栓形成③改善血流动力学④改善微循环麻黄:①正性肌力及升高血压(麻黄碱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β1受体而兴奋心脏,兴奋α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②兴奋中枢(麻黄碱,不良反应:过量使用中枢兴奋不安失眠)柴胡:①解热(柴胡皂苷/柴胡挥发油(国内选择))②抗炎③保肝利胆④镇静镇痛⑤抗病原微生物/抗消化道溃疡葛根:①降血糖(葛根素)②心脑血管系统(降血压/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治冠心病/心绞痛)黄连:①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抗病毒/抗原虫),应用:①细菌性痢疾,肠道感染②糖尿病③消化性溃疡苦参:①抗病原微生物(苦参碱抗柯萨奇B组病毒)②抗肿瘤大黄:消化系统①泻下(结合型蒽醌:番泻苷A)②保肝利胆③保护胃黏膜④抑制胰酶活性雷公藤:自身免疫性疾病①类风湿关节炎②银屑病③红斑狼疮防己:心血管作用(粉防己碱)①降压(钙通道阻滞)②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③抗心律失常④钙通道阻滞作用茯苓:①利尿(茯苓素/拮抗醛固酮)②增强免疫功能③抗肿瘤④保肝附子:心血管系统①改善心功能(氯化甲基多巴胺兴奋α/去甲猪毛菜碱兴奋αβ)②抗心律失常③抗心肌缺血④抗休克不良反应(乌头碱/致死量3-4mg/心律失常和呼吸衰竭/炮制毒性降低)枳实与枳壳:①兴奋子宫(孕妇忌用)治疗子宫脱垂②升压(对羟福林兴奋α/N-甲基酪胺兴奋αβ)三七:①止血(三七氨酸加热易被破坏故宜生用/治上消化道出血,眼前房出血)②抗血栓③促进造血④心血管(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扩血管,降血压)⑤抗脑缺血⑥抗炎⑦保肝丹参:①改善血液流变性②抗血栓形成③改善微循环④改善血流动力学⑤抗心肌缺血,防治心肌肥厚⑥抗脑缺血⑦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应用:①冠心病②脑缺血益母草:①产后子宫出血/复旧不全/痛经②冠心病/心绞痛③急性肾炎麝香:①冠心病/心绞痛②中枢性昏迷③咽喉肿痛/跌打损伤人参:①中枢神经(增强学习记忆功能/中枢神经功能双向调节/抗脑缺血缺氧损伤(记忆力减退))②改善物质代谢(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贫血/白细胞减少症))③心血管(强心/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抗休克(休克/冠心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毒特征:出血天麻钩藤:①中枢神经系统(镇静/保护脑神经细胞)②降压③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甘草: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加水钠潴留,促进排钾/糖皮质激素样作用)②消化系统(抗溃疡/解痉/保肝)③镇咳祛痰④抗炎抗变态反应⑤抗菌抗病毒⑥解毒(①吸附毒物②沉淀毒物,减少吸收③皮质激素样作用,提高耐受力④提高P-450含量,增强解毒功能);应用: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③食物中毒④皮肤病⑤肝炎当归:挥发油类:藁本内酯/水溶性成分:阿魏酸①血液系统[同当归](促进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抗实验动脉粥样硬化)②心血管(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流动力学)③调节子宫平滑肌(兴奋子宫平滑肌,水溶性和醇溶性的非挥发成分/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当归挥发油及阿魏酸)应用: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共7页文档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共7页文档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4、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5、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6、止血药:凡能终止出血的药物。

7、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8、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9、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0、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简答题及论述题一、体弱者用人参有何益处?答:1、增强免疫功能,有效成份皂甙和多糖。

(1)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j刺激巨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

k使噬中性白细胞增多,吞噬功能增强。

l使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

(2)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使g-球蛋白增加,免疫功能增强。

k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了细胞免疫。

l增加免疫球蛋白血清IgG、IgA、IgM生成↑;增强了体液免疫。

2、强壮作用(1)可增强肌力、体力、智力,并能增加体重。

(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2)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类似强心甙)(3)使RBC、Hgb增多。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4)抗疲劳作用。

3、提高适应性人参可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减轻应激反应引起的机体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变化,可使紊乱的机体恢复正常,此作用称为适应原样作用人参还具有适应原样物质,能根据机体不同状态呈现双向作用。

二、六神丸、七厘散中为何都有麝香?答:六神丸可用于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七厘散可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等具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之功。

这二方剂均含麝香,主要用于抗炎。

(1)抑制组织炎症和肉芽肿形成(2)降低血管通透性(3)抑制白细胞游走。

六神丸尚有抑菌和强心作用。

麝香能增强交感神经作用,使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反应性增强,在低浓度时即能增强儿茶酚胺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1中药药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分为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部分。

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泻过程及其特点。

2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归经:中药的性能之一,归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药物的作用部位;经是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是药物作用部位的综合。

3中药四性研究着重于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4中药的毒性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5中药的不良反应类型有急性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三致反应,停药反应。

6影响中药药理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7机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心理因素,病理因素,遗传因素。

8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中药具有双向性作用,即某一中药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理状态的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9简述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A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寒凉药有中枢抑制作用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B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六个定量指标~~~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唾液分泌量,温热药可使平衡指数偏高,寒凉药可使平衡指数偏低C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使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使内分泌系统受抑制D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或温热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功能和细胞纳贡(Na+-K+ ATP酶活性)的能量代谢,温热药附子,肉桂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的作用E寒凉药具有抗菌抗感染的作用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发汗作用;B解表作用;C抗炎作用;D镇痛作用;E抗病毒作用;F调节免疫作用发汗机制:直接影响汗腺,改善血液循环,兴奋外周阿法受体麻黄平喘的机制:A本身激动β受体,从而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产生,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B直接兴奋α受体使黏膜血管,从而使黏膜肿胀减轻;C使进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释放,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D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药理学复习

药理学复习

药理学复习药理名词解释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中药药效学: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4.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5.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具有双向作用,表现为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

6.适应原样作用:是指某些补虚药能增强机体的适应性,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有害刺激损伤的非特异性的抵抗力,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

7.中药四性: 所谓四性,又称四气,就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

8.双相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药理大题1、是否可以把清热解毒药与抗生素完全等同?答:不可以。

因为目前还没有在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有哪一个清热解毒药的体外抗菌作用强度与抗生素相似。

但是,有的清热解毒药虽然没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但在临床上对许多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目前认为,清热解毒药的抗菌作用与其调节机体的功能有关,是其它药理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解热、抗炎等)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药理作用比抗生素要广泛。

2.柴胡“疏肝解郁”功效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答:柴胡“疏肝解郁”功效的药理基础是其具有明显的保肝、降脂和利胆作用,其保肝作用机理是由于皂甙对生物膜直接保护的结果,也认为是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有关,柴胡皂甙可使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进而使皮质甾醇含量升高,因此认为柴胡皂甙有通过促使脑垂体分泌糖皮质激素及拮抗甾体激素对肾上腺萎缩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非特异刺激的抵抗力。

此外,柴胡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的胆汁排出量增加,使胆汁中胆酸、胆色素和胆固醇的浓度降低。

3.大黄泻下作用的机理是什么?答:1).成分:蒽醌苷,双蒽醌苷。

2).大黄口服后,结合状态的蒽苷大部分未经吸收直抵大肠,在肠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蒽醌,蒽酚,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苷元能抑制Na+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肠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蠕动增加;部分恩苷自晓畅吸收,在体内还原成蒽酮,经血流或胆汁运输至大肠而发挥作用。

中药药理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资料

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论述题)答: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应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现代对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影响,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如钩藤、羚羊角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丹参、苦参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连翘、知母、柴胡、葛根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麻黄、麝香、马钱子。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临床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寒证、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相反,热证、阴虚证患者交感神经-β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寒凉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性效应,寒凉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表现为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5)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常具有发热、疼痛等临床症状,可用寒凉药进行治疗。

2.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答: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均有影响(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性的重要原因(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同一种中药,既可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可兴奋底下的功能(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如黄芪、党参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应激能力等作用,需连续多次给药后才见效应3.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答:(1)发汗(2)解热(3)镇静、镇痛(4)抗炎(5)抗过敏(6)抗病原微生物(7)镇咳、祛痰、平喘4.麻黄宣肺平喘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成分?答: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其中麻黄碱性质稳定,平喘作用较强。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痛阈值和惊厥值高,温热促进)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温热药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寒凉药相反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垂体-性腺4: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钠泵含挥发油、生物碱类中药性多数温热药,含皂苷、蒽苷等苷类成分及薄荷脑的中药性多数寒凉5: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主要成分有机酸,鞣质生物碱,苷氨基酸和糖挥发油、苷类、生物碱无机盐咸味药高铁、高锌、高钠,辛味药低锌、低钙,甘味药高镁,苦味药高锂高钙,酸味药低铁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七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菌镇痛,镇静抗炎调节免疫抗过敏麻黄:发汗发汗强度依次递减:生品麻黄、蜜炙麻黄、清炒麻黄有效成分:麻黄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机制:1.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下移,启动散热过程,引起汗腺分泌,促进发汗; 2.兴奋中枢有关部位和外周ɑ1受体及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而发汗平喘平喘作用依次递减:蜜炙麻黄、生品麻黄、清炒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主要为L-麻黄碱。

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明显解热抗炎、镇痛伪麻黄碱作用最强抗病原微生物;兴奋中枢;降血糖、强心、升压、抑制肠肌收缩镇咳、祛痰麻黄挥发油有祛痰作用柴胡:1解热有效成分: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机制: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下丘脑cAMP产生和释放,抑制体温调定点上移而降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题与答案

中药药理学复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1.三七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氨酸).2.麻黄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麻黄碱).3.党参抗胃溃疡和胃粘膜损伤的有效成分为(党参多糖).4.细辛镇痛、局麻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5.五味子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五味子醇甲).6.秦艽抗炎的有效成分为(秦艽碱甲)7.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同一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8.人参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为(Rg3).9.茯苓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茯苓素).10.桔梗祛痰的有效成分为(桔梗皂苷).11、辛味药具有健胃,化湿行气等功效,其主要成分为_挥发油_________。

12、黄芩产生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__黄酮类________。

13、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__互补或增强________。

14、秦艽的抗炎作用必须在动物两侧____肾上腺______保持完整时才能发生。

15、附子中降压的有效成分为__去甲乌药碱________。

16、人参皂苷____ Rg ______类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17、收涩药中所含的鞣质及___有机酸_______均有抗菌活性。

18、使君子中的有效成分__使君子酸钾________可使蛔虫麻痹。

19、苦杏仁经炮制后,抑制了___苦杏仁酶_______的活性,苦杏仁苷分解减少。

20、党参中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为___党参多糖_______。

21、__出血________是人参急性中毒的表现。

22、五味子____粗多糖______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3、____葛根素______是葛根降糖有效成分。

24、细辛的抗菌有效成分是____黄樟醚_____。

25、寒证或阳虚证病人基础代谢___偏低_______。

26、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__鞣质________。

27、青皮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__柠檬烯________具有祛痰作用。

28、蒲黄具有促进血液凝固而___止血_______作用。

中药药理复习

中药药理复习

中药药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机体(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是一门桥梁学科。

2研究内容: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3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

4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一、四性的现代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造成的寒证(虚寒证)模型,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热性药治疗寒证(虚寒证)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还可使脑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显著增高,表现出兴奋中枢作用。

相反,寒性药抑制酪氨酸羟化酶,使动物脑内NA、DA合成减少,同时也使脑内5-HT含量明显增高,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

故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

呼吸频率减慢。

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的体温降低、心率减慢,同时,体温和心率的昼夜节律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

用温肾助阳方药治疗后能纠正“甲低”阳虚证模型大鼠的低体温、慢心率和昼夜节律异常变化。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可使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 酶)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寒证或阳虚证病人基础代谢偏低,热症或阴虚证病人基础代谢偏高。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

中药药理: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研究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中药作用:1整合调节,调节机体反应水平,反应能力(双向调节)2祛除致病因素3增强机体功能中药作用特点: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生物效应相对缓和量效关系非线性时效关系不确定生物效应有时辰节律影响因素:药物因素(产地与质量,加工与制剂,剂量与配伍)机体因素(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心理因素,长期用药的机体变化)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时间)中药的双向调节:部分中药既能一直机体功能,又能兴奋机体功能的现象原因:1剂量不同的剂量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小剂量人参兴奋,大剂量人参抑制2 成分中药中含有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人参皂苷中Rb中枢镇静,Rg中枢兴奋3机体状态少数癫痫病人服用小剂量人参也会诱发癫痫不良反应:副反应(麻黄平喘而失眠)毒性反应(关木通中马兜铃酸肾毒性)特异质反应(板蓝根糖浆溶血)过敏(天花粉过敏)后遗效应(服用洋金花次日口干,视野模糊)继发效应(长期用番泻叶,大黄,缺少Vb,口腔炎)制剂致癌致突变(雷公藤致畸)成瘾性(罂粟)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1对中枢神经系统寒凉药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抑制中枢作用(天麻镇静)温热药有兴奋中枢作用(麻黄兴奋)2对植物神经系统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B受体-cAMP系统功能3对内分泌的影响温热药使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内分泌功能增强,寒凉药相反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钠泵活性,调节产热耗氧量。

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寒凉药相反。

5寒凉药有抗感染、抗肿瘤功能五味辛挥发油苷类生物碱解表理气芳香化湿药发汗,解热,调节胃肠功能酸有机酸鞣质收涩止血药止泻,止血,消炎苦生物碱苷类清热泻下药抗菌,解热甘糖氨基酸酶补益消食安神药补养机体咸钠钾无机盐矿物药软坚散结单味药研究:体内模型研究药理作用、体外细胞分子模型筛选活性成分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方法①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需与证的研究结合②中药分类对比研究③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④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⑤中药毒性研究解表药研究思路:观察解表药发汗作用(汗液着色法),解热作用(内毒素发热),抗炎抗过敏作用,镇静镇痛作用(扭体)麻黄发汗机制:麻黄水煎液,挥发油,麻黄碱能使小鼠足底汗液分泌增多,生品较制品强麻黄平喘机制: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B受体,松弛平滑肌兴奋支气管粘膜血管平滑肌a受体,血管收缩,缓解粘膜水肿阻止过敏介质释放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利尿机制:D-伪麻黄碱。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提纲1、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

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有中枢兴奋作用。

(0.5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能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凉药能降低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表现为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5)寒凉药有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2、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效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双向调节性;(4)作用相对温和、缓慢。

3、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烈性中药大多要经过漂、浸、煮等炮制过程,使有毒成分溶出或分解,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毒成分或毒副作用目的。

如:附子炮制(乌头碱无强心作用,分解破坏,而消旋去甲乌药碱,强心成分,因耐热而仍保留,故熟附片保留强心作用而毒性较生附子大大降低。

②增强药物的作用;延胡索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溶于水的醋酸盐,水煎液中溶出的总生物碱增加,镇痛作用加强。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也有抗菌作用,炮制后的炙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4、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如何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相关性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存在差异性③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5、中药含药血清药理方法概念及优点:血清药理学方法是指动物经口服给药后采集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

1984 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国内90 年代初开始探索,已成为中药体外药效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理论基础)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工具)和方法研究中药(研究对象)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①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揭示中药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②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处置,阐明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第二章中药药性与中药药理2、如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①四气:即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四气与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关。

②五味就是甘辛酸苦咸五种味道,甘味能补能缓,能和中;辛味发散、行气、行血;酸味收敛止泻、止血;苦味清热抗菌;咸味软坚散结、润下。

③升降沉浮:即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四种趋向性能,升即上升,浮即发散,升和浮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开窍等功效;降即下降,沉即泻利,降和沉具有潜阳、降逆、清热、泻下、利尿、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升降沉浮除了与药物本身有关,还受到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和配伍的影响。

④归经:表示药物作用定位的药性理论,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现代研究思路从药物选择性产生的药效学或药动学机制阐述。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①药物因素:药材(基原(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和药用部位、贮藏条件、炮制)、剂量和剂型、煎煮方法和条件、配伍和禁忌②机体因素:生理状况(体质、性别、年龄、精神状态、遗传状况等)、病理状况③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环境等,生物钟现象和药物作用的昼夜节律变化。

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4、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①两重性:既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如马兜铃酸、雷公藤、大黄蒽醌等;②综合性: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多系统,标本兼治;③双向性:双向调节作用,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作用,因机体所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如大黄小量收敛,大量致泻;④机体差异性:种属差异,个体差异,人的机能状态不同,药物作用不同,如益母草对受孕的子宫呈抑制作用,对产后的子宫表现兴奋作用;⑤与功效的相关性:功效与药理作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⑥量效关系:中药提取物的有效成分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5、中药药理学实验应遵循的三原则:重复性、对照性、随机性。

第五章中药的毒副作用6、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①“有毒”我指中药治疗作用之外对人体正气损伤的负效应,是中药药性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②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用之不当或用量稍大即可产生毒副作用,如砒霜、乌头、芫花等;而几乎无毒的中药,性质较平和,某些大量服用亦不会毒害人体,如麦芽、山药、薏苡仁。

③确定中药是否有毒性需要以下三个条件:是否含有毒性成分,整体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适当。

④应当认识毒性,合理用药,利用毒性。

⑤中药中毒相关事件:日本“小柴胡汤事件”、新加坡“小檗碱事件”、中草药肾病、中药注射剂(双黄连、鱼腥草、刺五加)不良反应等。

7、中药不良反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体疾病,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或制剂所出现的任何有害或非预期的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特异质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等。

副作用(side effect):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机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

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依赖性、成瘾性、耐受性、致畸、致癌、致突变),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

第六章解表药8、解表药: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或风热表证的中药。

(1)药理作用:①发汗:直接促进汗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外周α受体。

②解热:发汗或促进发汗;扩张皮肤黏膜血管;通过影响中枢活性物如环磷酸腺苷(cAMP)、前列腺素(PGE)等调节体温;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③镇痛镇静④抗炎⑤免疫调节⑥抗过敏作用⑦抗菌抗病毒。

(2)表热证模型:大鼠皮下注射啤酒酵母液,2-3小时后可见低温相,之后恢复正常;接着体温上升,7-8小时达高峰,持续几个小时。

(3)分类:①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性多辛温,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有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等;②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性多辛凉,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有柴胡、葛根、薄荷等。

9、麻黄的有效成分及相关药理作用?发汗、平喘机制?毒性?(1)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等)、挥发油。

(2)药理作用:发汗(麻黄碱、挥发油,水煎剂);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利尿作用(D-伪麻黄碱);抗炎抗过敏作用(伪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镇咳(萜品烯醇)、祛痰(挥发油);解热、抗菌、抗病毒作用;其他: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强心升血压(麻黄碱)、抑制肠肌收缩(麻黄碱)、利胆/降血糖/促进脂肪合成/改善慢性肾衰等。

(3)发汗机制:抑制汗腺导管对Na+重吸收;兴奋外周α-受体;兴奋中枢神经。

(4)平喘机制:①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cAMP,从而松弛平滑肌;②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收缩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黏膜水肿;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神经递质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间接平喘;④阻止过敏介质(5-HT、组胺、白三烯)及白细胞介素(IL-5)等细胞因子释放;⑤抑制抗体产生。

(5)毒性:神经系统(中枢兴奋、不安、失眠等);循环系统(胸闷、心悸、心肌梗死、中风等)。

10、桂枝、葛根活性成分?二者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如何用实验证实?(1)桂枝活性成分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扩张血管、促进发汗作用。

(2)葛根活性成分黄酮类(大豆苷、大豆苷元、葛根素、染料木黄酮等);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抗心肌缺血,扩血管,降血压,对血管内皮西八品的影响,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

(a.对正常大鼠:无明显影响;b.对失血性休克小鼠:有调整失衡态;c.对急性血瘀证大鼠:降低血黏滞性;d.对脑梗死的人:改善;e.对脑供血不足者:改善血供,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血循环。

)②保护脑,改变学习记忆能力(a.对AD 大鼠:减轻胆碱能神经损伤,促进Ach合成;b.对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c.对酒精中毒的幼鼠及视网膜缺血大鼠:改善作用;d.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减轻水肿,缩小梗死面积,减少细胞凋亡、坏死,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ATP酶活性,减轻炎症损伤,改善抑郁状态。

)(3)实验证实: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室颤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11、柴胡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柴胡对肝脏的影响?(1)柴胡主要含柴胡皂苷、α-菠菜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脂肪油、多糖、生物碱、葡萄糖、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解热(挥发油、柴胡皂苷及苷元);抗病原微生物(柴胡皂苷);抗炎(柴胡皂苷、挥发油);增强免疫功能(柴胡皂苷、柴胡多糖);镇静、镇痛、镇咳(柴虎皂苷、挥发油);保肝、降脂(柴胡皂苷d);对内脏平滑肌的影响(皂苷、多糖);其他(皮质酮样作用、抑制实验性肾炎、抑制Na-K-ATP酶、抗肿瘤等)。

(3)对肝脏的影响:抑制肝贮脂细胞的激活,稳定肝细胞膜;抑制肝细胞凋亡;促进急慢性肝损伤的修复保护;抑制肝纤维化;抑制肝癌。

(4)抗炎机制: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内源性糖皮质激素释放。

第七章清热药12、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直接破坏细菌结构;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抗细菌毒素(直接作用:降低内毒素,拮抗外毒素;间接作用:降低细菌毒力);抗炎作用(抗实验性非感染性炎症和感染性炎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增加WBC数,提高体内抗毒素);其他(抗肿瘤作用;清热解毒;清除氧自由基作用;镇静、降压、保肝等)。

(2)清热药与抗生素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比较:清热药虽然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但抗菌活性与抗生素或人工合成抗菌药相比要弱很多,而且体外抑菌有效并不表示体内就一定有效,反之亦然;单独用药也会产生细菌耐药现象,可以考虑药物联用;清热药的优势在于对一些抗生素耐药菌有效,而且某些成分与抗生素合用时可以减少、延缓或逆转耐药。

(3)分类:①清热泻火药:知母、石膏、栀子、淡竹叶、白虎汤;②清热凉血药:牛黄、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犀角地黄汤;③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黄连解毒汤;④清热解毒药: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穿心莲、蒲公英、鱼腥草、五味消毒饮;⑤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青蒿鳖甲汤。

13、如何看待中药对抗肿瘤的影响?并举一例说明。

中草药主要是抑制病毒的细胞分裂、阻断病毒的传播与再生,以至于能够彻底消除病毒,并且由于中药可以在身体中平均分布,从而克服了由于癌细胞的转移而无法医治的难题;西药抗癌药强调杀死肿瘤细胞,毒副作用大。

常用:紫杉醇、喜树碱、长春花碱。

14、常用清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1)黄芩:①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1、2等),还有氨基酸、挥发油、豆甾醇和黄芩酶等。

②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黄芩苷);抗炎;影响免疫功能;解热;保肝、利胆(治“诸热黄疸”);镇静、镇痛;影响心血管系统(降脂、影响血压);抗氧化;抗肿瘤。

(2)黄连:①有效成分: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等)。

②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黄连碱、小檗碱);抗毒素;抗炎、解热;镇静催眠;降糖、降脂;抗溃疡;抗肿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心衰,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降压);抗血小板聚集;促进学习记忆功能;抗氧化。

(3)苦参:①有效成分: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黄酮类。

②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抗肿瘤;保肝;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纤维化、抑制疤痕形成。

(4)金银花:①有效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

②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功能;解热;保肝、利胆;降脂;抗早孕;抗氧化。

(5)大青叶与板蓝根:①有效成分:菘蓝苷、靛蓝、靛玉红、多糖。

②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提高免疫功能;抗炎、保肝;解热;抗肿瘤;抗单胺氧化酶。

(6)知母:①有效成分:甾体皂苷(知母皂苷)、黄酮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