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针刺法

合集下载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1.鑱针:(皮肤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2.圆针: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的病症3.鍉针: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4.锋针:刺出血(即三棱针),治痈热、痼疾5.铍针: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者6.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治暴痹急性病症7.毫针:应用最广、用治寒热痛痹,扶正祛邪、治疗常见病症8.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9.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针刺得气的方法:1.侯气法2.催气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搜气法、循摄法、弹震法)3.守气法: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推弩法、搬垫法)4.调气法:捻转、循摄、搓弹、按压、龙虎龟凤通经接气5.气至病所6.行气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1、爪法:用指甲掐切腧穴以标记穴位,及宣散气血以使进针无痛的方法2、循法:用手指循按经脉以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作用:循经、行气3.摄法:用指甲切掐经脉,用以行气的方法,可在经气涩滞时使用以拇、食、中指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脉上下,按经脉循行路线分段切压片刻,在四肢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切掐。

《针灸大成》“摄法,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作用:行气、解除滞针4.按法:又称按压行气法,是一种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辅助手法针刺得气后,想要使针感向下传送,可用左手指按压所刺腧穴的上方,右手捻针则可控制针感向下,反之,想使针感上行,则按压所刺腧穴下方。

《针灸问对》“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

”5.扪法:可使气血勿泻而针穴关闭。

《针经指南》“凡补时用手扪其穴也”出针后用手指按揉针穴,使针孔闭合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1.搓法:是将针柄朝一个方向捻转,利用其牵拉作用,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

1-2-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1)

1-2-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本篇主要论九种针具的名称、形态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分布和作用,故以“九针十二原”名篇。

(一)学术思想1.强调用针的基本原则本篇论述了用针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守神”和“守机”的重要性。

2.注重九针的选用本篇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形态和尺寸,并着重阐释各种针具的操作方法、治疗作用。

3.提出针刺治病的要求针刺时要求医者辨明邪正盛衰,追求“得气”效果。

4.强调十二原穴的作用十二原穴为五脏六腑气血会集之处,在五脏六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注重针刺治病的效应本篇用比喻手法,指出针刺治病的疗效犹如拔刺、雪污、解结、决闭。

(二)文选【原文】黄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

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藥[1],無用砭石[2],欲以微鍼[3]通其經脉,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4]。

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爲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絶。

易用難忘,爲之經紀[5],異其章[6],别其表裏,爲之終始[7],令各有形[8],先立鍼經[9]。

願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

(音频: 余欲勿使被毒药)【提要】编撰《针经》的主要目的。

【注释】[1]被毒药:被,通服。

如《孝经》:“无思不被。

”《释文》:“被,本作服。

”毒药,古代对一般药物的总称。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2]砭石:古代最早的医疗工具之一,用于砭刺患部以治疗各种疾病及排脓放血等。

《山海经》云:“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

”又《礼记·内则》云:“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3]微针:九针,与砭石相对而言,故言微。

[4]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营,管理,调节。

《诗·小雅·黍苗》:“召伯营之。

”郑玄笺:“营,治也。

”逆顺,经脉的不同走向。

出入,经气由外入内或由内出外。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古籍中记载针灸的针有九种,包括大针、长针、毫针、锋针、圆针、鑱针、鍉针、铍针、圆利针。

但经过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主要使用的针灸针为新九针,包括毫针、火针、梅花针、圆利针、磁圆梅针、锋勾针、铍针、鑱针、鍉针。

上述针灸针的形状、锋利程度不同,因此治疗适应证也不尽相同。

1、毫针: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针灸针,针刺相关穴位可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疾病;
2、火针:主要由钨丝制成,具有韧性好、耐高温的特性,因此可加热后刺穴,常用于治疗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等;
3、梅花针:也叫作七星针或者皮肤针,针头由7根细小的针尖聚集而成,常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保健治疗;
4、圆利针:针尖为松针形,可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5、磁圆梅针:针头为球形,有磁性,针尖类似梅花针,针刺病变部位的相关穴位,可用于治疗骨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各科室疾病;
6、锋勾针:针尖具有三棱形锋刃,顶端带小勾,可用于勾割浅筋膜,改善肌肉或肌腱痉挛,缓解顽固性疼痛;
7、铍针:末端针尖形如宝剑状,主要用于切割赘生物,以及切开脓肿进行排脓治疗;
8、鑱针:具有三棱形锋利针头,可用于刺络放血,改善皮肤病以及发热性疾病;
9、鍉针:针体粗大而针尖较钝,主要用于循经按压治疗,具有舒经活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质量有保证的针刺手法训练

质量有保证的针刺手法训练

质量有保证的针刺手法训练针刺练习:包括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良好的指力是施行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针治病获效的保证。

通过经常练习,使指力充足、手法熟练后,则在针刺时可以做到进针时快而不痛,行针时各种手法运用自如。

反之,若指力不足,手法生疏,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患者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疗效果。

因此,初学者必须勤练指力和手法。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手感练习。

(一)指力练习指力练习:主要在纸垫上进行。

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约8cm,宽约5cm,厚约2~3cm的纸垫,用线呈“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

练习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持针柄,使针身垂直于纸垫,然后捻动针柄,并逐渐加力,将针刺入纸垫内。

待针穿透纸垫后,再捻转退针,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练习初期,可选用1.0~1.5寸、24~30号的毫针,待有了一定指力后,可再改用其他型号的毫针。

(二)手法练习手法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将棉花塞入白色布袋,或用棉线或毛线缠绕后外包白布,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球,即可练习。

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

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

做提插练习时,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做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动作连贯。

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逐步达到动作协调、运用自如的程度。

(三)手感练习将瓦楞纸剪制成10cm×10cm大小,厚约2~3cm,松紧适度的纸垫,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持针,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

进针时,应聚精会神,仔细体会针下感觉。

由于瓦楞纸厚薄不匀,故每针下去,针下或感觉空松无物,或感觉紧涩坚韧。

练习日久,不仅可增强指力,更可以提高对针下感觉的敏锐觉察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在自身或他人穴位上试针,并体会手感。

六穴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

六穴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
2012 年 10 月 1 日 第 10 期 No. 10 1 Oct. 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针灸推拿研究 Acupuncture Massage Study·
第 27 卷 总第 173 期 Vol. 27 Serial No. 173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将椎间盘突出定义为: 椎间盘组织局 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 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是指椎间盘发 生退行性改变,在某种诱因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 髓核破裂后释放出糖蛋白物质压迫和刺激其周围的神经根、 马尾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1],是骨科常 见病、多发病,占骨科门诊腰痛患者的 10% ~ 15% ,因腰腿痛 住院病例的 25% ~ 40%[2]主要表现为腰痛或腰骶部疼痛,可 伴有患侧放 射 性 坐 骨 神 经 痛,或 下 肢 感 觉 障 碍,活 动 受 限。 目前,非手术治疗仍是本病的首选疗法,其中针灸疗法应用 最为广泛。笔者从 2009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2 月采用“六穴 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 探讨“六穴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60 例和对照组 60 例进
行疗效观察,治疗组采用“六穴九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3 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
89. 66% ,对照组有效率为 77. 59% ,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六穴九针”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

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

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

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以便对针灸从业者的操作水平进行评估和比较。

操作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准确性:评估针灸针刺操作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2. 针刺深度:评估针灸针刺的深度是否适当,以确保针刺的效果。

3. 手法协调性:评估针灸针刺操作的手法是否流畅、协调,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

4. 卫生操作:评估针灸从业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消毒措施是否符合标准。

5. 安全技巧:评估针灸从业者在针刺操作中的安全技巧,以避免患者受伤。

评分细则每个方面的评分细则如下:1. 技术准确性:- 优秀:针刺位置准确,无偏差;- 良好:针刺位置基本准确,有少许偏差;- 一般:针刺位置有明显偏差;- 不合格:明显错误的针刺位置。

2. 针刺深度:- 合适:针刺深度适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过深:针刺深度过深,可能导致不适或损伤;- 过浅:针刺深度过浅,效果不明显。

3. 手法协调性:- 流畅协调:手法流畅、协调,操作过程优雅;- 基本协调:手法基本流畅,有轻微不协调之处;- 不协调:手法不协调,操作过程有明显不流畅之处。

4. 卫生操作:- 符合标准: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卫生和消毒标准;- 基本符合:操作过程中有些许不符合卫生和消毒标准;- 不符合:操作过程中明显不符合卫生和消毒标准。

5. 安全技巧:- 安全可靠:能够运用安全技巧,避免患者受伤;- 部分安全:在操作过程中有些许安全问题;- 不安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考虑安全问题。

结论通过制定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和比较针灸从业者的操作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针灸针刺操作的质量,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以上为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的文档内容。

梅花针刺法操作技术规范

梅花针刺法操作技术规范

梅花针刺法操作技术规范(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镜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①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②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③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60-80次。

④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

⑤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⑥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①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②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③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

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

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④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⑤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五、耳针(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镣子、无、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菌针盒(内盛无菌揪针或王不留行药籽)(2)操作方法:①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②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耳壳针刺部位皮肤。

③以无菌镜子夹取撤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揪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

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镶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④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次(3)护理:①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②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古代针刺手法

古代针刺手法

单式针刺手法1 揣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 爪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 切法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 指持法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 进法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 循法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 摄法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 搓法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 捻法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 盘法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 弹法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 摇法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 按法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按者,插也”14 提法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 努法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退法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 动法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 留法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 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 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

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9号皮针引导25G腰穿针腰麻临床应用

9号皮针引导25G腰穿针腰麻临床应用

9号皮针引导25G腰穿针腰麻临床应用腰麻操作简便,麻醉显效快且效果确切,特别是采用25G笔尖式针内针技术后,减少了术后头痛和腰痛的发生率。

由于25G腰针细软易弯曲,遇到阻力易改变穿刺路径影响穿刺成功率,采用9号皮针引导,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1年3月完成的60例成人下肢、会阴及盆腹腔手术麻醉。

为确保实验安全有效地完成,所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能够耐受和配合较长时间的左侧卧位,年龄限制在65岁以内,ASAⅠ~Ⅱ级,术前HGB≥100g/L,手术时间估计180min 以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实验组:9号皮针引导25G细针腰麻。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1.2麻醉方法使用一次性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包(浙江苏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内含9号皮针(针杆长30mm)、18G硬膜外穿刺针、25G笔尖式腰穿针。

患者入室后建立上肢静脉通路,于麻醉起效前给予复方林格氏液300mL,腰麻起效后给予羟乙基淀粉扩容。

两组均选择左侧卧位,于L23或L34间隙行右旁正中侧入法穿刺。

对照组硬膜外穿刺针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后置入25G腰穿针。

实验组以9号皮针刺入皮下突破棘上韧带并进入棘间韧带,针体相对固定,针尾可摆动,将25G腰针通过9号皮针针孔穿刺,遇有明显阻力或骨质,调整9号皮针方向重新穿刺,3次试穿失败即改用腰硬联合麻醉完成手术。

为了取得相同的腰麻后平面固定时效,实验组腰麻完成后,患者继续保持左侧卧位,操作者在台面下复习硬膜外导管置入18号硬膜外穿刺针、留管、退管、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全过程。

腰麻用药:0.75%罗哌卡因2mL回抽脑脊液稀释至3mL,以0.1mL/s的速率向蛛网膜下腔注入2~2.5mL(即10~12mg)。

1.3观察指标两组穿刺前均先行局麻浸润,但不计入穿刺时间。

穿刺时间从硬膜外穿刺开始与9号皮针刺入开始至脊麻针突破硬脊膜回抽到脑脊液;平卧后以冰水棉签测试感觉阻滞平面,观察右下肢髋、膝、踝关节活动情况,采用改良Bromage法评定运动阻滞。

针灸针刺法实验报告

针灸针刺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针刺法在治疗慢性疼痛疾病中的疗效,并通过实验验证针灸针刺法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60例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实验组采用针灸针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2. 实验分组(1)实验组:采用针灸针刺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 选取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

② 针刺方法:采用直刺法,针尖朝向穴位中心,深度约0.5-1寸。

进针后,进行捻转、提插等手法,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③ 针刺频率: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30分钟。

(2)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

3. 实验指标(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4. 实验数据统计采用SPSS 2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三、实验结果1. 疼痛评分实验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6.8±1.2)、(3.4±0.8),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6.5±1.1)、(4.9±1.0)。

实验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0.2±7.5)、(80.4±8.2),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9.8±7.8)、(72.5±8.1)。

实验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头九针”结合印堂穴骨膜针刺法治疗失眠验案

“头九针”结合印堂穴骨膜针刺法治疗失眠验案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物,可发散面部所聚之风寒之邪,止头风㊁目泪出㊂威灵仙㊁五加皮㊁伸筋草㊁木瓜㊁白花蛇舌草具有祛风逐湿㊁起瘫开痹之功,能配合温针灸减轻面神经水肿症状㊂艾叶温经散寒,除痹止痛㊂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羌活与独活具有抗炎㊁抗病毒㊁解热镇痛的作用[9-10];红花能够改善微循环㊁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1]㊂面部穴位区域皮下的神经末梢㊁黏多糖体和肥大细胞分布密集,且角质层较非穴区域更薄[12],经过温针灸与中药热奄包的热力结合创造了良好的通透性,更有利于包内中药药效经皮渗透,充分发挥药理作用,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㊂综上所述,本案在传统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了针㊁灸㊁药的协同作用,选用温针灸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面瘫取得显著疗效㊂在临床中要针对病因病机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及时㊁适度的调整,也要对临床经验进行长期的积累,使治疗操作手法及刺激量等标准不断规范化,更好地服务于临床㊂参考文献[1]张婷婷,乐东方.牵正穴温针灸配合桂枝汤加味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63-66.[2]王岚萱,吴若辉,贺小卉,等.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㊁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2020,41(9):1262-1265.[3]刘树雷.牵正散辨证加减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6):206-208.[4]杨阳.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外感风寒)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1):94-96.[5]Z HA N GW ,X U L ,L U O T ,e ta l .T h ee t i o l o g y o fB e l l 's p a l s y:a r e v i e w [J ].JN e u r o l ,2020,267(7):1896-1905.[6]刘明生.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7]金大元.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8]黄凯裕,梁爽,孙征,等.艾灸温通效应的启动机制分析[J ].中国针灸,2017,37(9):1023-1026.[9]范莉,李林,何慧凤.独活挥发油抗炎㊁镇痛药理作用的研究[J ].安徽医药,2009,13(2):133-134.[10]马丽梅,杨军丽.羌活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21,52(19):6111-6120.[11]王凯,雷露,曹金一,等.中药红花和黄芪对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20,17(3):22-25.[12]Z HA O L ,C H E NJ ,L I U CZ ,e ta l .Ar e v i e wo fa c u po i n t s p e c i f i c i t y r e s e a r c h i nc h i n a :s t a t u s q u oa n d p r o s p e c t s [J ].E v i d B a s e dC o m p l e m e n tA l t e r n a tM e d ,2012,2012:543943.(收稿日期:2022-04-21)通信作者:鄢路洲,E -m a i l :yd o c _120@163.c o m 第一作者:马雪敏,E -m a i l :1498455136@q q .c o m 头九针 结合印堂穴骨膜针刺法治疗失眠验案马雪敏1鄢路洲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137;2.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四川自贡643010)ʌ摘要ɔ 该文介绍运用头九针结合印堂穴骨膜针刺法治疗失眠的验案两则㊂ʌ关键词ɔ 失眠;头九针;印堂穴;骨膜针刺法;鄢路洲中图分类号:R 245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3.1429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要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㊁中途醒转㊁醒后不易睡㊁睡眠时间缩短或早醒,失眠的同时还会伴随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㊁注意力不集中㊁记忆力下降㊁日间嗜睡㊁头昏头痛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㊂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失眠就显得尤为重要㊂中医针灸治疗失眠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㊂本文简要介绍骨膜针刺法,并列举 头九针结合印堂穴 针刺至骨膜治疗失眠验案两则㊂1 骨膜针刺法简述‘灵枢㊃官针“曰: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㊂ 针刺 至骨 法源于‘黄帝内经“的短刺和输刺,属于深刺法,是以软组织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及骨缘附近的经穴特定点为取穴点,进针时针尖多抵达骨面或针身贴骨进针,刺激骨膜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1]㊂王朝阳等[2]发现针刺头部能够对刺激区造成强大的压力,而骨膜组织属于压力感受器,会对刺激区产生类似 冲击波 作用的压力,激发刺激区效应,集中和增强能量的效应及转化,调节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改变局部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作用㊂研究表明,印堂穴骨膜针刺法可有效改善失眠[3]㊂‘素问㊃调经论“曰: 经络支节,各生虚实 病在骨,调之骨㊂ 施行骨膜针刺法时,需要针69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尖直达骨膜层,因头皮下的颅骨坚固,故针刺深度较好掌握,也较为安全㊂研究表明,头针治疗失眠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疗法治疗[4]㊂‘素问㊃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医学原始“提出 知觉㊁睡眠皆由脑所主 ,张景岳认为 人之脑为髓海 总众神也 ,提示脑为元神之府,诸脏皆听命于脑㊂‘备急千金要方“指出: 头者,身之首,入神之所法,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㊂ 精气衰竭或气血亏虚㊁气血瘀滞不能正常荣养大脑,可导致神志活动异常㊂‘灵枢㊃寒热病“记载: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 入脑乃别,阴跷㊁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㊂ 此条文认为人体头部与睡眠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㊂头部离脑更为接近,针刺头部也成为治疗失眠的有力依据㊂头九针为笔者老师鄢路洲临床常用效穴㊂于百会㊁前顶㊁囟会处定点取穴,再于此3点左右各旁开1寸取6穴,这9个点称之为头九针 ㊂在临床上笔者常选用 头九针 结合印堂穴骨膜针刺法治疗失眠,颇有疗效㊂2 病案举隅(1)病案1 患者,女,28岁,2021年10月26日初诊㊂主诉:入睡困难两个月,加重1周㊂现病史:患者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睡中易醒,次日常有神疲乏力㊁精神恍惚㊂自诉曾服用艾司唑仑,效果不佳,又在中医馆口服中药1个月余,仍感易醒,醒后入睡困难㊂现患者因与家人吵架后,失眠加重1周,重时彻夜不眠,白天精神不振,头痛头晕㊁乏力,遂来自贡市中医院进一步就诊㊂刻下症:眠差梦多,浅眠易醒,重则彻夜不眠㊂头部颠顶和两侧阵发性头痛,精神紧张,急躁易怒,纳差,口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㊂西医诊断:失眠㊂中医诊断:不寐(肝火扰心证)㊂治疗原则:疏肝泻火,镇心安神㊂治疗方法:头九针结合印堂穴骨膜针刺法㊂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针刺时,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定点消毒,进行平刺或斜刺,针刺深度达骨膜位置,以患者自觉针下有酸㊁麻㊁胀㊁重感,并向鼻根部扩散为宜㊂头九针亦用骨膜针刺法,针刺后头部感紧绷为宜㊂另佐以双侧太冲针刺以疏肝泻火,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㊂以上每日1次,10d 为1个疗程㊂10月28日二诊:患者自述昨日入睡已有良好改善,但仍感睡后易醒,嘱患者适当运动㊁畅情志㊁合理调整作息时间,继续治疗,继观患者病情变化㊂10月30日三诊:患者睡眠已有很好的改善,入睡时间可达六小时左右,纳可,精神渐佳㊂11月2日四诊:患者自诉睡眠好,精神可,二便调,诸症愈㊂继续针刺3d ,以巩固疗效㊂(2)病案2 患者,女,65岁,2021年12月3日初诊㊂主述失眠1个月余,加重伴头昏㊁乏力1周㊂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感觉疲惫但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再入睡困难,日间逐渐伴随注意力不集中㊁精神萎靡㊁记忆力下降,间断在家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尚可,停药后易再次失眠㊂现患者症状加重,自觉全身乏力发虚,不喜站立,并伴随头昏㊂遂于我院就诊,门诊予经颅多普勒协助诊断,检查结果回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脑血流频谱欠佳,S 2>S 1,脑血管弹性减退,血氧饱和度99%㊂故初步诊断为失眠,脑血管供血不足㊂治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养心安神㊂治疗方法:印堂穴㊁头九针骨膜针刺㊂针刺得气后,留针30m i n ,每15m i n 行针1次㊂取针时若有针孔出少量血则可不用急于按压,释放少量血液,以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㊂针刺1次后头昏症状明显减轻,当晚即安睡6~7h ,日间注意力不集中情况有所改善㊂又取头九针㊁印堂穴针治两次后,头昏亦止,但仍感觉乏力,精神欠佳㊂考虑患者日久不能获得充足睡眠,已形神气血两伤,故加取足三里㊁三阴交穴行常规针刺,以疏通肝㊁脾㊁胃㊁肾经的经气,达到补养气血的功效㊂又针3次,患者头目清爽,诸症悉平,夜间入睡可达7~8h ,病基本告愈㊂3 讨论睡眠占人生约1/3的时间,睡眠会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对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极其重要,也是生命的需要㊂正常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愈合和修复,使阳气得以潜藏,能量得以积蓄,为次日阳气的升发与运用做好充足准备,使人精力充沛,得以正常工作和应对一日之劳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㊁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失眠发生率逐年增长㊂失眠既是一种疾病,也是临床症状之一㊂从‘黄帝内经“起就有了对失眠病因病机和睡眠生理的描述,称其为 不得卧 目不瞑 ㊂中医认为,本病是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得㊂‘灵枢㊃大惑论“言: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㊂ 失眠与阴阳失调㊁营卫不和密切相7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关㊂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多次提到 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 以致失眠的观点㊂可见,阴阳失调是失眠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故调和阴阳是治疗此病的关键㊂此外,‘灵枢㊃营卫生会“论述: 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㊂ 人体气血阻滞,经络不通,津液运行不畅也会导致睡眠障碍㊂‘灵枢㊃大惑论“认为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脉的循行从上行走归属于脑部,‘灵枢㊃根结“指出四肢末端井穴为足六经的 根 ,头㊁胸㊁腹则是 三结 ,所以头部在人体的营卫气血的循环复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改善脑部血液循环㊁提高脑部血液供应可有效改善睡眠障碍㊂脑供血不足是一般无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也无器质性改变,大部分由颅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引起血流改变的疾病,可表现为头晕㊁头痛㊁失眠等症状[5]㊂患者可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 C D)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以此反映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痉挛㊁脑动脉狭窄的状态,从而明确诊断,以便了解针刺头部对脑供血不足的影响㊂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6]㊂在治疗上选用针灸治疗失眠能够避免安神镇静类处方对患者造成的成瘾性㊁依赖性和毒副作用造成的对身体的伤害,且针刺治疗疗效明显,具有独特优势㊂督脉 贯脊属肾 入属于脑 上贯心 ,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助阳气升发,蓄积㊁渗灌㊁调节一身阳气㊂王涛副主任医师认为,督脉的循行及分支均循经头部,连于脑,若督脉经络气血不畅,不能有效调节全身的阳气,致阴阳失调,神脑失其所养,则失眠自生,故针刺督脉穴可调养心神,濡养脑神,培补元气,调护中气,使气血周流旺盛,督脉通,达阴阳之协调以安神明[7]㊂印堂穴定位在额部,位于两眉毛内侧端中点的凹陷处,虽所属经络为经外奇穴,且位置在督脉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针刺印堂穴具有平衡阴阳㊁安神定惊㊁醒脑开窍㊁宁心益智之功[3]㊂头九针是取百会㊁前顶㊁囟会㊁左右四神聪及前顶㊁囟会左右各一点㊂百会穴可调节情绪㊁改善睡眠㊂四神聪属经外奇穴,可以平衡阴阳㊁充养脑髓,具有健脑醒神之效㊂百会与四神聪皆为经脉之气汇聚之所,其穴性也皆属阳性,对疏通经络气血㊁调和脏腑阴阳㊁扶正祛邪起重要作用㊂研究表明,百会和四神聪有利于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8]㊂头九针穴位部分位于督脉且取穴密集,可增强其调节阴阳之功㊂清㊃王宏翰认为 五官的感觉㊁知觉,都要上达于脑,而五官之用也由脑所发出,脑中脉络通达,感知觉会如常传递;若脑中脉络阻塞,则其感知觉传达之路也会被阻塞,外无由入,内无由出则寐 ㊂可见,脑中脉络通达,脑的感知㊁睡眠功能则正常,反之若脑中脉络阻滞不畅,则脑的感知㊁睡眠功能也会异常[9]㊂这样的异常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之人,这类人正气不足且脏腑功能有所减退,运输气血无力,致瘀血内生,血阻于脉络,致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脑神失养则致不寐㊂针刺百会㊁四神聪㊁印堂等头部穴位,可有效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代谢,改善脑供血不足,具有补脑益髓㊁升举清阳㊁安神益智之功㊂针刺颠顶部腧穴还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管的弹性,降低血管紧张度,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血量[10]㊂因而针刺 头九针 ㊁印堂穴具有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症状以治疗失眠之功㊂在临床上每每遇到失眠患者,运用 头九针 结合印堂穴骨膜针刺法对治疗失眠颇有奇效㊂根据鄢老多年临床针刺经验,笔者临床应用此法屡试不爽,收效明显㊂参考文献[1]邹德辉,刘通,王洪彬,等.针刺 至骨 法临床应用浅议[J].中国针灸,2020,40(1):46-57.[2]王朝阳,睢明河,王琤.头针运动疗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6-47.[3]苏同生,赵建安,骆晓敏,等.印堂穴骨膜针刺法治疗失眠症106例[J].陕西中医,2013,34(5):584-586.[4]朱增越,高旸.头针与常规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M e t a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 2018,37(6):713-719.[5]方杭.清镇安神方治疗肝阳上亢型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20,33(7):97-100.[6]张野,丛德毓,汲广成,等.头针联合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失眠大鼠模型p38MA P K浓度的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 2021,37(12):60-64.[7]刘培强,王涛.王涛副主任医师运用通督调神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失眠经验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2): 95-98.[8]姚晶晶. 百会㊁四神聪 深纳久留针对伴有失眠的高血压卒中患者睡眠质量及上午血压的影响[D].天津:天津中医药8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大学,2020.[9]谢琪瑶.头穴丛刺电针治疗失眠患者情绪改变的临床观察[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10]李莉,丁丽玲,王祖红,等.管遵惠益脑十六穴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经验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65-168.(收稿日期:2022-02-12):崔建美,E -m a i l :956163041@q q.c o m 第一作者:赫佳,E -m a i l :1737815646@q q .c o m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赫 佳张贵琴,范素锦,刘梦伟,张梓行,崔建美(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ʌ摘要ɔ 中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多会存在后遗症,其中又以肢体偏瘫较为多见㊂该文介绍应用董氏奇穴为主增强中风后偏瘫的典型案例,为董氏奇穴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㊂ʌ关键词ɔ 中风;偏瘫;下肢肌力;董氏奇穴;针刺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3.1430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损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㊂脑卒中对于患者运动功能特别是下肢运动会造成很大的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2]㊂脑卒中属于中医 中风 范畴㊂‘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㊂ [3]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显著,尤其对于下肢肌力的改善较为明显,为更多饱受中风后遗症痛苦的患者增加了康复治疗的信心㊂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家传并经过临床不断总结所创的一种诊治体系,因其疗效快㊁效果明显㊁针刺手法独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得到迅速推广[4]㊂据统计,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穴位约有200个,这些穴位在人体中大致划分为12组,在手指部对应 一一部位 ,手掌部对应 二二部位 ,前臂部和后臂部分别对应 三三部位 和 四四部位 ,足底部和足背部分别称 五五部位 和 六六部位 ,小腿部和大腿部分别称 七七部位 和 八八部位 ,耳朵部对应 九九部位 ,将头面部称为 十十部位 ,再加上 后背部位 和前胸部位 [5]㊂在针法上,董氏针法又和传统针灸有所区别,可概括为倒马针法㊁动气针法㊁牵引针法和不定穴针法[6]㊂左常波先生论述了运用董氏奇穴有两个境界:一是要掌握特效且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二是参悟针道原理,掌握阴阳规律,在临床上从容不迫,达到最佳治疗效果[7]㊂董氏奇穴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疗效明显,现介绍验案3则,以飨同道㊂1 病案资料(1)患者,女,71岁㊂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能18d㊂患者自诉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遂即摔倒,当时嘴角 斜,口角流涎,意识清晰,立即送往当地脑科医院治疗,考虑为脑梗死,给予溶栓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又行介入手术(具体术式不详)治疗,术后患者意识转清,左侧肢体活动不能㊂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以 脑梗死恢复期 收住入院㊂症见:嗜睡,面色少华;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质尚可;左侧半身不遂,无视物模糊及昏暗不明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㊂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㊂H o l d e n 步行功能分类0级:无功能㊂功能独立性评分(F I M )得分:50分,重度依赖㊂改良A s h w o r t h痉挛评定量表(MA S )评分:3分,重度运动障碍㊂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左侧肢体偏瘫㊂中医诊断:中风病(风痰阻络证)㊂选择董氏奇穴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㊂针刺处方:双侧肾关穴,健侧灵骨㊁大白穴,患侧花骨穴㊂选用华佗牌规格为0.30mmˑ40mm 毫针施术,针刺肾关穴时,针尖向肾经和肝经方向刺入;针刺大白穴时,针尖向同侧灵骨方向刺入,均平补平泻;患侧肢体花骨穴给予强烈刺激,留针30m i n ,并配合艾灸和电针治疗㊂患者每日针刺1次,每周6次,4周为1个疗程,并进行观察评估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侧肌力可达到1~2级,下肢肌力改善明显;患者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可恢复到2~3级,下肢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㊂后患者及家属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本案中西医诊断明确,患者为脑梗死恢复9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

针刺方法常用进针法ppt课件

针刺方法常用进针法ppt课件

2020/9/22
.
7
夹持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夹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2020/9/22
.
8
谢谢
2020/9/22
.
9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020/9/22
.
4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
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2020/9/22
.
5
提捏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提捏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2020/9/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6
舒张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 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课程:传统康复技术
第四章第二节针刺方法
二、常用进针法
Acupuncture Techniques
2020/9/22
.
教学要求
●掌握毫针常用进针刺法的操作, ●理解各种进针法的适用部位
2020/9/22
.
2

刺法灸法考试复习题

刺法灸法考试复习题

1.九针:即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鑱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等。

其中锋针发展为三棱针,长针发展为硭针。

(选择)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

又称针石。

2、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选择)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分;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3)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4)针炳: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3、无痛进针的要点:1)进针前缓解患者紧张情绪2)适当按压患者穴位,避免将针刺入毛孔;3)进针时持针要紧,针尖离皮肤要近;4)快速刺入皮肤(达到真皮层)或进针时适当下压针体或上下轻微振动针体。

4、腕踝针临床选点原则: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3)区域不明、选双上1;4)上下同取;5)左右共针;15、得气的指征,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5、得气的意义,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6、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7、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

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等。

操作时可采用按努、针向行气和飞经走气、通经接气等。

临床常用的行气方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8、电针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按钮必须先调到0;2)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3)在治疗严重心脏病患者时,避免电流回流经过心脏;4)有人工起博器的患者,严禁使用电针;5)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

普通针刺法操作流程

普通针刺法操作流程

普通针刺法操作流程
普通针刺法是指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针灸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右手拇指、食指发力,捻动针柄迅速将针刺入患者的皮肤,实操中又根据针身的长度和扎针位置分为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 单手进针: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腹部位抵住针身下部,以拇指、食指发力将针扎入腧穴,中指随拇指、食指发力屈曲,扎至所需深度即可。

此方法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等浅薄穴位处的短毫针进针。

- 双手进针:
- 指切进针:短毫针针刺关节处和肌肉丰满等需要定位的腧穴时,左手拇指指甲缘呈十字型切掐腧穴部位做标记,右手持针沿左手拇指指甲缘迅速将针刺入皮下。

- 夹持进针:对于环跳穴等部位的长针进针需要双手配合,左手拇指、食指夹住针灸针下部,针尖固定于腧穴上方皮肤,右手持针柄,垂直针身,左右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同时尊重患者的感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操作流程或有其他相关问题,可以咨询专业的针灸师或医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2015/11/7
34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机能状态:双向调节作用 腧穴特性: 关元 命门 气海---补
十宣 人中 委中---泻
针具及手法因素:针具粗细、长短
刺入角度、深度 幅度、频率 手法轻重
2015/11/7
35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5.留针与出针 (1)留针 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长短,应据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 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亦可留针10-
30min;一些慢性、顽固性、痉挛性及疼痛病症,可适当增
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过程中,间断的辅以行针,保持一定 刺激量,以增强疗效。
(三)毫针刺法 1.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 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 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2015/11/7
18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左手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 针,紧靠指甲旁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短针的进针。
捻转法:将针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捻转,捻转幅度大小、
频率快慢,可根据病情掌握。
2015/11/7
25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提 插 法
捻 转 法
2015/11/7
26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辅助手法
弹法
方法: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催气,行气
刮法
方法: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
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015/11/7
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一)针刺的工具 针刺的工具,简称为针具。临床上常用的有毫针、三棱针、 皮肤针、皮内针等。应用最广泛的是毫针。
2015/11/7
4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1.毫针 针尖:针的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
3.弯针 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 现象。
处理: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
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 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 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
2015/11/736来自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刺周 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肤下,然后将针
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2015/11/7
37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2015/11/7
1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选择体位 体位很重要。可以根据选穴不同而取仰卧、侧卧、俯卧和
仰靠等体位,姿势要正,切不可取站位。总以患者舒适而能
持久,医者便于准确施术为原则。
2015/11/7
1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015/11/7
1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净,并用酒精棉球擦洗。施针穴位应用碘酒和酒精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98-147kPa,115-123oC >30min 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水沸后15-20min
(2)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的消毒
2015/11/7
17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二)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 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的虚实、病变
部位的表里深浅等,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一般: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 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 毫针。 临床上选针常以针刺入腧穴应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
肤上稍许为宜。
3.毫针的检查和保藏
毫针的检查:针尖、针身、针柄、针根 。 毫针的保藏
2015/11/7
9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针刺练习 为达到进针顺利、减轻患者疼痛和行针自如,提高疗 效目的,初学针术者必须刻苦练习好指力。
纸垫练针法
2015/11/7 10
棉团练针法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015/11/7
2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针刺的深度 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 重要脏器为原则。 头面颈项部腧穴,可刺入0.3-0.5寸;胸背部腧穴,
宜斜刺或平刺0.8-1.5寸;腹部腧穴,多直刺,可刺入
0.8-1.5寸;腰部腧穴,直刺0.5-1寸,皮肉浅薄处可 刺入0.3-0.5寸,指(趾)端不超过0.2寸。
针刺方法
健康与护理系
主讲:陈秋铃
2015/11/7
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一、刺法 也称针法,是利用多种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 刺入人体腧穴,起到舒经活络,调气活血,扶正祛邪,调和阴 阳作用的一种治病方法。
砭石
锈钢针
骨针、竹针
电针、光针、磁针
金针、银针、铁针

2015/11/7
透天凉: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2015/11/7 3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
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气有准。”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两指夹捏棉球,裹住针
尖,右手捻压针柄,将针刺入。
此法用于长针的进针。
2015/11/7 19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 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 刺入。
此法用于皮内浅表部位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 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 针刺入。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长短规格
寸 毫米mm 1 25 1.5 40 2 50 2.5 65 3 75 4 100 5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毫米mm 26 0.45 27 0.42 28 0.38 29 0.34 30 0.32 31 0.30 32 0.28
2015/11/7
8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硬度适中,针尖圆整不偏,针柄牢固不松动。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针身的长度而区分。临 床一般以25mm-75mm(1-3寸)的长度和0.32-0.38mm粗细者 (28-30号),最为常用。短毫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长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以深刺。
2015/11/7
7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2015/11/7
30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针刺补泻主要手法表
补泻名称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平补平泻 补 法 泻 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 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 度大,频率快,时间长 捻转幅度大,用力较重,频率 快,时间长 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 出针后摇大针孔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4.断针
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 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
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
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
或稍低,而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 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随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 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 手术取出。
2015/11/7
14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
(前侧面)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
及上肢部分腧穴
2015/11/7
15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震颤法
方法: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
微的震颤
作用:催气 行气
2015/11/7
29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4.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络之气, 调节脏腑功能,或起到补益正气作用,或起到疏泄病邪的作 用,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得气:针刺时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或这种感
应的传导,术者感觉针下沉紧,叫做“得气”,也称
“针感”。得气与否直接关系着针刺效果。
2015/11/7
24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 复上提下插。注意提插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能过快,以防 晕针、损伤血管及重要脏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