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全面开始,中国人民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

而西安事变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3.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西安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奏折》结论2: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结论3: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结论4:蒋介石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4、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1)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结论1:民族失败论(2)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结论2:牺牲局部,保住全局5、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面对日本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全国人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一二九运动(1)背景:华北危机日益严重(2)时间:1935年12月9日(3)地点:北平新华门前(4)口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发生时间较近,学生可能对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3.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3.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准备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激化,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教学设计:《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播放《松花江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赏析歌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合唱《少年中国》等方式,通过歌词赏析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意境自然融入到特定的历史年代中,从而更好的感悟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影响,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

通过现场拼音《西安事变》,化解本课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现场配音西安事变的经过,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政局形势,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通过“家国责任、我辈担当”的版块设置,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计:首先是歌曲导入,从《松花江上》的视频播放,起到到歌曲的教化作用。

进而切入正题:同学们,歌声可以陶冶情操、歌声也可以唤醒斗志,其实,歌声还可以还原历史画面,追溯历史原因。

刚刚的一曲《松花江上》已然将我们带入到80年前那幅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历史画卷中。

所以今天,老师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歌词赏析中揭开那段尘封的往事,请同学们翻开教材,我们共同学习人教2011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课,回望《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重点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出的决策。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

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从本册数角度来说:本课属于统编版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言,上承1840年近代中国被列强入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的抗击与救亡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础,前后贯通、专题融合。

(2)从单元角度来说:本单元共5课,本课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即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为后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做铺垫。

故本课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3)从课程角度来说:这一时期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历史角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华北事变属于日本侵略中国初期阶段。

从民族觉醒角度,这一时期也是民族意识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本课设计了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

明线:抗战初期日本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

暗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八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历史学习,对于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优势:1、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部分学生读书面也比较广。

2、对于中日关系问题比较感兴趣,且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史实等有基本的认知,课程中易激发感性认识。

劣势:1、由于世界史为九下学习内容,所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日本大陆政策”等世界史概念学生较为认知模糊,难以理解为何日本要此时侵华,以及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原由。

2、本课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对于该部分的逻辑整理方面相对较弱。

策略:综上所述,我将采取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使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历史情境下对史实进行理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时空观念:将日本的侵华战争置于19世纪国际背景之下,结合材料、地图分析日本侵华原因及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体会中国近代史中的巨变和多事情。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历史思维。

2. 教学重点•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情况和影响;•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和作用。

3. 教学难点•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东北抗日战争和国共关系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展示图片和互动答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影响。

5. 教学资源•活动板书: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时间和地点;•PPT及图片资料;•教材、参考书。

6. 教学过程1.预习铺垫(5分钟)课前让学生预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让学生自行搜索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信息,并预估事件的影响。

让部分学生自读分享、批判。

引导学生分析如下几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具体指何事件?•起因是什么?过程是什么?•事变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哪些重要历史人物/事件?2.活跃课堂氛围(10分钟)让学生拿出白板笔和本子,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答题,参考资料有教材、参考书和图片等。

每组四个学生,每题两分钟,每题结束评估一遍,择优汇报答案。

(1)问: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2)问:西安事变发生时间和地点是?(3)问:在抗战时期,西安事变的影响是什么?(4)问:毛泽东是如何参与到西安事变中的?3.PPT展示与讲解(15分钟)通过PPT讲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配合图片阐述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同时,讲解事变时期,中国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所讲述的事件过程。

4.学生讨论和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分别代表着什么历史阶段的起点和终点?•两次事变都体现了中国的哪些历史问题?•两次事变对国共关系有什么影响?5.教学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讲述的事件历史、人物、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本课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历史资料,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学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
1.教师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

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

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①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机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

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

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

如何处置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

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6.教师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我们要做的是铭记,要勿忘国耻!要月圆更怀强国志,知耻长谋福安康。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❸板书设计➷
时间:1931年9月18日
经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伪满洲国建立
抗争:抗日义勇军(杨靖宇)东北抗联
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爆发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原因: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过程:扣押蒋介石——和平解决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初步形成
❹教学反思➷
本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树立对国家、民族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知识点进行前后梳理。

还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