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界定(简)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瓦屋辛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申请为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基础体育教学的要求,更是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体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并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一、课程的界定:
我校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是以体育与健康为依据,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设施、场地、器材的优势,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对课程进行拓展和新编。
二、校本课程申请内容
篮球、羽毛球等教学内容及方法(包含理论知识、动作技能、比赛规则)
三、预期目标
1、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和构建学校体育。
2、根据教师的各专业特长,开发羽毛球、篮球等校本教材。
三年级以上保证每周两节课堂教学,一小时课外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3、围绕体育新课程标准和校本学习资源,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使用,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提高学习主动性。
4、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身体的潜能,使自己在某个方面学有所长。
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主设计、制定、实施、评估的课程。
校本课程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需求为依托,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依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由学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过程而设计制定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层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
首先,校本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的课程。
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贴近学校实际,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以满足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为出发点;二是重视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是强调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特点,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四是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条件进行个性化设计和灵活调整。
其次,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密切合作,共同完成。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需求,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
然后,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安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评价方式等。
最后,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评估,不断完善和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再次,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一方面,校本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声誉。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可以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知名度,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校本课程还可以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完善和提升,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校本课程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校本课程的与社会的结合,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三是注重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效率;四是注重协同育人,鼓励学科间的融合和跨学科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的具有本校特色和应用性的课程。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校本课程的概念进行厘清,探讨其特点和意义,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1. 个性化学习: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特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学科整合:校本课程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学科的交叉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 多样性和灵活性:校本课程不拘泥于传统的学科分割和课程设置,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4.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注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设计,使之能够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
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校本课程可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1.明确目标和定位:学校要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充分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形成校本课程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
2.建立课程管理体系: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明确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程序,确保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3.教师培训和支持: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指导。
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
“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语,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校本课程的关联性,是指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于校本课程只是新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但决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其关联性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一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
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
所以,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校自行设计和实施的教育课程。
与传统的统一教学大纲相比,校本课程更加灵活和具有个性化特点,能够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定制和调整。
以下将对校本课程的概念进行厘清。
校本课程是学校对教育课程的自主权体现。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适合自己学生和教学环境的教育课程。
这意味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或减少学科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
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学生是校本课程设计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学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意愿和需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调整。
这样做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校本课程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
学校可以设计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设置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校本课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教师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自我提高,掌握设计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和改进。
校本课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监管。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和支持,推动校本课程的创新和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还需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公平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设计和实施的教育课程,具有灵活性、个性化和参与性的特点。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努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
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1. 概念的定义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主开发和设计的、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它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传统课程设置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2. 关键概念2.1 自主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强调学校具有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自主开发和设计。
这意味着学校可以选择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评价方式等,并进行适度调整。
2.2 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
通过针对性地设置内容和任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宜的教育。
2.3 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校本课程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践应用所学知识。
3. 重要性3.1 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自主开发和设计课程,学校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2 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校本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3.3 提高教育质量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3.4 增强学生发展能力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践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 应用4.1 教育改革与创新校本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校本课程,可以推动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化转变,促进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与优化。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主设计、开设的适应本校优势和特点的课程。
校本课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制定和实施,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但总体来说,校本课程应该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围绕学校的办学方针、教育目标,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抓好学科内容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在课程目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拓展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知识渗透、贯通的效果,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教学方法也应该贴近学生实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校本课程的教材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需求,内容贴合学科的研究前沿和自身特点,教学难度适宜,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扩展性,突出视野和思维拓展,以期达到优化教学、展现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师资力量和培养机制。
针对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实现。
因此,建设优秀的师资团队和完善的培养机制非常重要。
必须重视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讲课水平,有效推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总之,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对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二、校本课程相关概念分析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意义
一、校本程进入我国的背景 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1996年颁发
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 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 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 策,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 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 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
拿大、日本、德国 学校自主机制(校本课程):美国私立学校
❖ 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开发的范围 课程开发的方式 课程开发的内容 课程开发的条件、因素 课程开发的时间
(三)校本课程开发 ❖ 国内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理解 国外学者的理解(60、70年代) 港台学者的理解(80、90年代) 大陆学者的理解(90年代中期以后)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 础和基本理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哲学基础 1、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的主要思想 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一种工具,其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 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 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
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 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非理性的绝对人本主义 历史的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由学校自主设计和开展的一种课程。
它强
调学校在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自主权,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
学需要开展创新实践,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校本课程强调学校的自主权。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
和教学方式,不必完全依赖于国家或地区统一的课程标准。
这种自主权使学校能够更好地
贴近学生的需求,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强调学校的创新实践。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计上进行创新实践,开展跨学科、
跨学段的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实际生
活紧密相关的选修课或兴趣课程,通过课程项目、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思维。
校本课程强调学校的评价方式。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评价
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避免过度依赖考试成绩。
学校可以通过学业评定、学生自主评价、展示性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学校教师应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宣传
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间
的协作和交流,共同研发和改进校本课程,形成一种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什么叫校本课程呢?
一、什么叫校本课程呢?(一)概念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制订计划框架内的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自行决定、自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各自所处的社区的情况(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等方方面面),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打破已有的“校校同课程,生生同书本”的格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兴趣与经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
所以本校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为学生而存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长;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水平为目的。
校本课程不仅要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在内容上更要多样性。
要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学生的多种多样的心理和发展需求,让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
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学校就开发什么样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
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
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
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象我校请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
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
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国家课程:1-6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9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各地自主开发,省厅审批。
规定性与自主开发性相结合)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书法、传统文化、健康教育、人生规化……校本课程:(各校自主开发,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发明与创意、环保让生活更美好、语文学科的学法指导、名作赏析、阅读写作、英语学科的写作方法指导、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奥赛辅导、社团课程等都属于校本课程。
有人认为国家课程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比如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政策、课程方案,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范围,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制度等。
有人认为,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无论怎么定义国家课程,都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国家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
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
这是国家课程最显着的特征。
第二,明确规定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应达到的标准。
国家课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质量标准,它为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清楚、具体的教育质量标准。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本地社区文化、地域特色和学校的办学方向,由学校自行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一种课程体系。
它强调个性化与特色化教育,通过将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和特长纳入课程设置中,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倡灵活性:校本课程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地设计、调整和实施课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和评价方式,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2. 注重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学生可以通过课程选择、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社区与文化:校本课程要求学校将本地社区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纳入课程设置中,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本地文化,培养对家乡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 强调综合素养: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和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能力。
5. 评价方式多样:校本课程要求学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学校可以开展项目评价、表现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组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教育理念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推广,同时需要积极与家长、社区和社会资源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支持。
只有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校本课程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的质疑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的质疑作者:车树国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4期【摘要】从逻辑学的角度,探讨当前主流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存在的不当性。
对主流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是否反应概念本身的本质属性,是否与概念本身的范围符合进行诘问。
同时探讨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对其功能发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开发;概念界定;质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是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础,对此学者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解读。
但不同学者的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之间存在分歧,并且与国际上主流的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
这种分歧与不同,难免会造成认识和实践上的困惑,理应给予重视。
本研究从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之间的分歧与不同入手,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国内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进行了质疑,以期更为深入的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比较国内主流的界定有: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跟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2]靳玉乐: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解决自身的教育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合作进行的课程发展过程与结果。
[3]国际主流的界定有:菲吕马克(Furumark):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什么是“校本”
什么是“校本”“校本”,即以校为本。
新世纪之初,“校本”思潮呼唤着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者关注校本、走向校本,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校本活动开始成为大家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1、校本课程:典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它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
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自发、自愿;(2)自我控制和地方控制;(3)回应内部需要;(4)利用自身资源;(5)内部评价。
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之间的区别见下表。
2、校本教研:所谓校本教研,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它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有三层基本含义:①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
在现今时代,就是研究课程及其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状况、教师构成,学校历史、现状及其资源环境出发进行研究;③教学研究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
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荣誉和生命,与学校中人休戚相关;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管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在这场革命面前,学校要承担起教育教学研究的使命。
随着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校本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广大学校所接受,学校确定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校行为,要立足以校为本,创新教研制度,同时又是一种教师教学研究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
课程与教学论(5.3.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二)地方课程 (三)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1. 国家课程的内涵 ( 1 )概念 国家课程就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 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的,并依据公 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 而开发的课程。具体说来,国家课程就是根据不同教育 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分别制订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 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要义: 国家课程是基于国家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还必须根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来开发。 国家课程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三)校本课程
1. 校本课程的由来 ( 1 )世界范围内 提出: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于 1973 年提出。 原因: 第一,对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体系的不满 ; 第二,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民主化浪潮 ; 第三,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
( 2 )我国 提出: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提出。 1991 年,吕达同志在《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 观》(中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47 - 260 页)中首先提出了 与当今校本课程类似的“学校课程”一词。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正式确认了校本课 程的合法性,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 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国家课程
( 3 )两种运作方式的关系 区别
教材实施型
开发出全国统一适用的教 材,并通过行政的、法律 的手段等来保障这种教材 的推广和实施。
标准参照型
通过提供标准来进行。国 家的主要责任在于为课程 提供标准,而不是具体教 材的开发。当然,标准参 照型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可 以开发教材,但必须以制 定标准为中心。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
校本课程的概念厘清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主设计和规划的本地化、特色化、创新性课程,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目标。
这一概念源于教育部提出的“立足学校的课程改革”理念,旨在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需求和期待,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学校自主开发,注重地方特色和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由于每个学校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也会因地制宜,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促进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校本课程也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发扬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精神,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激发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锻炼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多元化、个性化、交互式和实践性等,强调课堂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积极、愉悦、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也是与众不同的,采用多元化、综合性和能力性的评价方法,不仅注重考查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合作、负责任和自我评价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本人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评价内容和方式都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和客观的原则,注重鼓励和肯定优秀的表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总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是体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
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校本课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完善、提升,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学校提供动力和支持。
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
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华东师大教育学系鲁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在课程决策权力分配方面改革的深入,关于校本课程的探讨已经逐渐吸引了许多课程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围绕着这一概念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然而,由于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在理论上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种不同的开发活动的争论,在实践中也造成一些混乱与误解。
在此,本文不讨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只对“校本课程开发”一词进行语义上的分析。
校本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
其中的“校本”一词有多种表达方式,从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
有的学者认为使用这种表述容易与学校课程混淆起来,而被人误解为学校凭自己的经验自编教材,因此赞成使用“用户开发者”而不用“校本”。
然而这两种表述可能经常具有相同的意义,可能指同一个教师,但这决不意味着两者就是一回事。
“用户开发者”不一定是以学校为本的,而且“校本”也不必就是“用户开发者”,“用户开发者”可能指一所学校的一组教师或一群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在一位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改编一套统编的教学材料,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参与这样的小组可能会代替由高校负责的培训在职教师的课程计划,而且有利于激发教师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使用由教师小组开发的教学材料,一个参与在职培训课程的教师就成了一名用户开发者,但是教师使用的课程不是以学校为本的,也不是学校自发的,而且也没有被其它教相同学科的教师在类似的班级里采用。
另一方面,如果一所学校接受了由本校教师小组编制或修订的一套课程,那么这种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的,但那些没有参与开发的教师就不是用户开发者。
有人可能会问,到底该由谁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呢是所有任教特定学科的教师,还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假设在一所学校里,课程计划是由外部权威或本校权威提供的,而教师却喜欢相对自主地去决定教什么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材料,那么这种情况属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吗虽然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他们广泛参与课程决策,但校本课程开发不应当,事实上也不可能只局限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
课程概念 校本课程概念
课程概念校本课程概念【篇一】课程概念课程概念至此,可以给课程下一个定义:社会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条件,为培养(教育)某一对象而创建的以教育内容为轴心的项目。
简而言之就是:主体创建的有教育意义的项目。
因此,在词源上,“课程”,通俗地讲就是:由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等要素构成的项目,或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
“课”是内容、要素,“程”是状态、形态。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就是课业及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张人杰等认为:“可以将课程理解为:为了3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
”马云鹏认为“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的可执行的计划。
”[1]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95, 396.[2]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65.[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573.[4]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22: 7, 262, 126-127.黄金华.“课程定义”新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11月.新旧“课程”概念的区别:5表1 新旧“课程”概念的区分42陈桂生.变化中的“课程”概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国际课程百科全书》6也对不同的课程定义进行了总结:1.课程是学校为了训练团体中儿童和青年思维及行动方式而组织的一系列可能的经验(Smith,et al. 1957); 2.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习者所获得的所有经验(Foshay 1969); 3.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获取证书及进入职业领域,学校应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及特定材料的总体计划(Good 1959);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究(Westbury and Steimer 1971); 5. 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有指导的生活事业;课程成为构成人类生活能动活动的长河(Rugg 1947);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12 黄金华.“课程定义”新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11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573.3 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95, 396.4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22: 7, 262, 126-127.5 陈桂生.变化中的“课程”概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Taba1962); 7.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习者在个人的、社会的能力方面获得不断的、有意识的发展,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系统改造而形成的有计划和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及预期的学习结果(Tanner 1975); 8、课程基本上包括五大领域的训练学习:掌握母语并系统地学习语法、文学和写作、数学、科学、历史、外国语(Bestor 1955); 9.课程是关于人类经验的范围不断发展的、可能的思维方式——它不是结论,而是结论产生的方式,以及那些所谓真理的结论产生和被证实的背景(Belth 19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使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
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
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
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
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
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
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的优势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它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1.教师的积极参与
2.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
3.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凸现学校自身特色。
与综合实践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
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
如果真要给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做出区别的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
二是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三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